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2020 年11 月

目录

目录

第1 章概述 (1)

1.1规划区概况 (1)

1.2规划背景及意义 (3)

1.3规划依据 (5)

1.4规划年限 (6)

1.5规划范围 (6)

1.6规划原则 (7)

1.7规划目标 (7)

第2 章地热能资源分布与特征 (8)

2.1地热能资源概述 (8)

2.2地热水分布与特征 (11)

2.3浅层地热能分布与特征 (13)

2.4中深层地热能分布与特征 (14)

2.5浅层和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采集系统供热能力 (19)

第3 章地热能供暖现状与规划 (22)

3.1供暖现状 (22)

3.2地热能供暖现状 (23)

3.3地热能供暖系统技术方案 (24)

3.4地热能供暖系统地区间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25)

3.5地热能供暖系统适宜性分区规划 (28)

3.6地热能供暖系统重点布局规划 (29)

3.7各地区地热能供暖系统规划评述 (31)

3.8地热能供暖监控管理系统规划 (37)

第4 章节能效益分析 (41)

4.1能耗指标测算依据和方法 (41)

4.2地热能供暖系统能耗指标 (46)

4.3地热能供暖系统节能分析 (55)

4.4地热能供暖系统节能措施 (61)

第5 章环境与社会效益分析 (62)

5.1环境现状 (62)

- I -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5.2环境效益分析 (66)

5.3社会效益分析 (68)

第6 章经济效益分析 (69)

6.1经济指标测算依据和方法 (69)

6.2地热能供暖系统经济指标 (70)

6.3地热能供暖投资估算 (78)

6.4敏感性分析 (79)

第7 章保障措施 (84)

第8 章结论 (86)

附图目录

附图目录

附图01 黑龙江省浅层地埋管地热能资源分布图

附图02 黑龙江省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资源分布图

附图03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现状图

附图04 典型地热水热泵梯级利用供暖系统原理图

附图05 典型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原理图

附图06 典型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原理图

附图07 黑龙江省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适宜性分区及规划图

附图08 黑龙江省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适宜性分区及规划图(新建居住建筑)

附图09 黑龙江省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适宜性分区及规划图(新建公共建筑)

附图10 黑龙江省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重点示范区、积极示范区与鼓励试点示范区规划图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图目录

图4-1 地热水热泵梯级利用供暖系统原理示意 (43)

图4-2 适用城市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系统耗电量 (48)

图4-3 新建居住建筑应用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的耗电量 (54)

图4-4 新建公共建筑应用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的耗电量 (54)

图4-5 不同地区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系统节能率 (60)

图4-6 不同地区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节能率 (61)

图5-1 2019 年13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情况 (62)

图5-2 2019 年13 个城市PM2.5 排名情况 (63)

图5-3 2019 年全省PM2.5 浓度空间分布示意 (63)

图5-4 2019 年13 个城市PM10 排名情况 (64)

图5-5 2019 年全省PM10 浓度空间分布示意 (64)

图5-6 2019 年全省各污染物浓度及同比情况 (65)

图5-7 2019 年全省13 个城市供暖期与非供暖期优良天数比例对比情况 (66)

图5-8 2019 年全省供暖期与非供暖期污染物浓度对比情况 (66)

图6-1 新建居住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的费用年值 (77)

图6-2 新建公共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的费用年值 (77)

图6-3 电价对新建居住建筑应用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费用年值的影响 (81)

图6-4 钻井及换热管道成本对新建居住建筑应用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费用年值的影响 (82)

图6-5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对新建居住建筑应用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费用年值的影响 (83)

表目录

表目录

表2-1 黑龙江省中深层地热能资源计算条件 (14)

表2-2 浅层地埋管地热能采集系统供热能力 (20)

表2-3 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采集系统供热能力 (20)

表3-1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现状 (23)

表3-2 新建居住建筑浅层和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技术经济指标 (26)

表3-3 新建公共建筑浅层和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技术经济指标 (27)

表3-4 地热能供暖系统适宜性分区 (29)

表3-5 新建居住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30)

表3-6 新建居住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重点布局区域 (31)

表4-1 黑龙江省各地区气象参数 (41)

表4-2 黑龙江省各地区热指标取用值 (42)

表4-3 地热水热泵梯级利用供暖系统耗电量指标 (46)

表4-4 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系统耗电量指标 (47)

表4-5 黑龙江省13 个市(地)应用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计算条件 (49)

表4-6 新建居住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耗电量指标 (50)

表4-7 既有居住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耗电量指标 (51)

表4-8 新建公共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耗电量指标 (52)

表4-9 既有公共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耗电量指标 (53)

表4-10 新建居住建筑不同供暖系统标准煤耗指标 (56)

表4-11 既有居住建筑不同供暖系统标准煤耗指标 (57)

表4-12 新建公共建筑不同供暖系统标准煤耗指标 (58)

表4-13 既有公共建筑不同供暖系统标准煤耗指标 (59)

表6-1 黑龙江省13 个地级城市供暖收费价格 (69)

表6-2 地热能供暖系统相关部件和设施计算使用年限 (70)

表6-3 改造地热水热泵梯级利用供暖系统的经济指标 (71)

表6-4 适用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城市的经济指标 (72)

表6-5 新建居住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经济指标 (73)

表6-6 既有居住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经济指标 (74)

表6-7 新建公共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经济指标 (75)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表6-8 既有公共建筑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系统经济指标 (76)

第1 章概述

第1章概述

1.1 规划区概况

(1)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E,东至135°05′E,南起43°26′N,北至53°33′N,东西跨越14 个经度,南北跨越10 个纬度。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 万km2(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居全国第6 位,边境线长2981.26k m①。

(2)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

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台地,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包括兴凯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山地海拔高度大多在300~1000m 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8%;台地海拔高度在200~350m 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平原海拔高度在50~200m 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多条河流;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众多湖泊①。

(3)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雨。全年平均气温在0.4℃(加格达奇)~5.9(大庆)℃之间。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23.6℃(加格达奇)至-16.7℃(鸡西),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0.3℃(加格达奇)至25.3℃

① 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大庆),年温差最高为43.9℃②。

(4)水系水文

黑龙江省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河流水量大,水力蕴藏丰富。境内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50km2 及以上河流2881 条,总长度为9.21 万km。黑龙江省境内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

泊湖、连环湖等,常年水面面积1km2 及以上湖泊253 个,其中:淡水湖241 个,咸水湖12 个,水面总面积3037km2(不含跨国界湖泊境外面积)①。

(5)自然资源

1)水资源

黑龙江省年平均水资源量810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686 亿m3,地下

水资源124 亿m3①。

2)土地资源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共1594.09 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87%;园地面积4.49 万hm2,占0.09%;林地面积2324.52 万hm2,占49.39%;草地面积203.47 万hm2,占 4.3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20 万hm2,占

2.5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59.28 万hm2,占 1.2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18.24 万hm2,占4.63%;其它土地面积180.88 万hm2,占

3.85%。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416 公顷(合 6.24 亩/人)①。

3)林业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2147.5 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47.2%,森林蓄积量21.31 亿m3。其中,人工林330.3 万hm2,占总面积的15.4%;天然林1817.2 万hm2,占总面积的84.6%③。

4)矿产资源

黑龙江省是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18 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5 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4 种,占全国当年230种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36.52%。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84 种矿产分为四大类,其中能源矿产 6 种;金属矿产28 种(黑色金属矿产3 种,有色金属矿

产11 种,贵金属矿产 6 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8 种),非金属矿产48 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 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6 种,建材及其

② 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统计局于2020 年01 月20 日所发布的《黑龙江统计年鉴(2019)》。

③ 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门户网站,数据发布时间为2019 年11 月11 日。

第1 章概述

它非金属矿产35 种),水气矿产2 种。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1 种。

截至2018 年底,全省现有各类矿山2024 个,其中外资及港、澳台商投

资企业9 个,内资企业2015 个;国有企业139 个,占 6.87%,集体企业150 个,占7.41%,私营企业1087 个,占53.71%,其它矿山648 个。2018 年,全省开发利用矿种62 个,年产矿量14948.17 万吨,其中煤炭产量5213.77 万吨,金属矿石产量2773.09 万吨,非金属矿石产量6894.39 万吨,矿泉水产量66.92 万吨③。

(6)人口

据人口抽样调查,2019 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 5.73‰,死亡率为6.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年末常住总人口3751.3 万人,比上年减少21.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4.5 万人,乡村人口1466.8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9%,比上年提高0.8 个百分点。0—14 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

10.3%,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3.8%①。

(7)经济

2019 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12.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82.5 亿元,增长 2.4%;

第二产业增加值3615.2 亿元,增长 2.7%;第三产业增加值6815.0 亿元,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为23.4∶26.6∶50.0。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183 元,比上年增长4.7%①。

1.2规划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暖需求不断增长,供暖工程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压减燃煤消费、大气污染防治和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等节能减排要求,为清洁能源供暖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根据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 年)》(发改能源〔2017〕2100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 号)等相关文件要求,推动清洁能源供暖,

以绿色发展引领能源消费变革,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热能是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等特点。地热能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对于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绿色、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黑

龙江省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地热能供暖有利

于改善大气环境,消纳黑龙江省冬季过剩电力。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积极开展地热能供暖示范项目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 年,推广地热能供暖面积448.50 万m2。因受项

目所在地地热能资源禀赋等相关因素影响,部分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冷热需

求不平衡,地下土壤温度持续下降形成“冷坑”,难以维持正常运行;部分地下水

地源热泵或地热水供暖项目尾水回灌困难,存在浪费地下水或地热水资源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热能供暖规划引领和技术指导。

2020 年10 月1 日发布实施的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系统技术规程》(DB 23/T 2661-2020)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和建筑条件,结合既有地热能供

暖系统的运行模式,规范了地热能供暖系统的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避免

了尾水回灌率低、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现状问题,为地热能供暖发展提供了技术

支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能源生产和

消费革命,以调整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新型

城镇化为导向,以“取热不取水”为总纲,遵循“科学勘察、因地制宜,清洁

高效、持续利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编制《黑龙江省地热能供

暖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

总体要求,科学布局具有效能优势的地热能供暖系统,因地制宜地规划适宜

性发展区域,布局梯级示范项目区域。重点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适度发

展浅层地热能供暖,实现地热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规划》的编制实施将推动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市场的健康发展,在降低

供暖能耗、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将带动黑龙江省可再生能源生产、设备制造、能源合同管理等相关行业的良性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可

行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地热能供暖的可持续发展。

第1 章概述

1.3规划依据

1.3.1国家和黑龙江省相关政策和法律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

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 号)

(3)《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 年)》(发改能源〔2017〕2100 号)

(4)《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发改能源〔2017〕158 号)

(5)《黑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黑政规〔2017〕15 号)

(6)《黑龙江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黑发改煤炭〔2017〕568 号)(7)《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黑政发〔2016〕13 号)

(8)《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的通知》(黑政发〔2016〕47 号)

(9)《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 年)》(黑政发〔2010〕13 号)

(10)《关于推进全省城镇清洁供暖的实施意见》(黑建规范〔2017〕16 号)

(11)《黑龙江统计年鉴(2019)》(黑龙江省统计局)

(12)《2019 年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

1.3.2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1)《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

(3)《水(地)源热泵机组》(GB/T 19409-2013)

(4)《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 51161-2016)

(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

(7)《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8)

(8)《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3/1270-2019)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9)《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系统技术规程》(DB 23/T 2661-2020)

1.3.3参考资料

(1)《松辽平原石油普查总结报告》(1955~1963 年)

(2)《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地下水热水普查(阶段性)报告》(1971~19 73 年)

(3)《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地区地下热水调查报告》(1981~1984 年)

(4)《1:100 万东北经济区地下热矿水资源分布图及说明书》(1985 年)(5)《大庆-哈尔滨地段地热资源研究报告》(1991~1992 年)

(6)《松嫩平原暨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勘察前期工作报告》(1991~1993 年)

(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西北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前期论证报告》(199 9 年)

(8)《哈尔滨市万宝地热区地热资源普查阶段性工作报告》(2001 年)

(9)《哈尔滨市松北区地热资源详查报告》(2002 年)

(10)《哈尔滨地热资源普查项目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成果报告》(2006 年)(11)《黑龙江省双城市地热资源普查报告》(2010 年)

(12)《黑龙江省绥化市区(北林区)地热资源普查报告》(2011 年)

(13)《绥化市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2012 年)

(14)《哈尔滨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2020 年)

(15)《黑龙江省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区1:5 万水文地质调查》(202 0 年)

1.4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20~2025 年。

1.5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黑龙江省全域。

第1 章概述

1.6规划原则

(1)科学勘察、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地热能资源特征、用能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各类地热能利用技术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地热能供暖项目建设。

(2)清洁高效、持续利用。加强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善资源勘查与评价、项目开发与评估、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严格地热能利用环境监管,确保“取热不取水”、不污染水土资源,有效保障地热能供暖的清洁开发和永续利用。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省级规划引导,市地政府实施,调动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主动参与,采取企业投入、金融信贷支持、PPP 等模式,形成政府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1.7规划目标

根据黑龙江省地热能资源禀赋、气候特征及技术经济条件,遵循“取热不取水”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七台河、绥化、鹤岗等所辖不同区域为地热能供暖优先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

重点开展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供暖项目建设,以哈尔滨(松嫩盆地)为重点示范区,齐齐哈尔(松嫩盆地)、牡丹江(东宁盆地)、大庆(松嫩盆地)以及鸡西(鸡西盆地)为积极示范区,哈尔滨(方正-通河断凹、尚志断隆及胜利断凹)、佳木斯(勃利盆地)、鸡西(兴凯湖盆地)、七台河(勃利盆地)、绥化(松嫩盆地)为鼓励试点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黑龙江省地热能清洁供暖。

鼓励全省各地在集中供热未覆盖区、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建筑工程中,率先打造示范项目。到

2025 年底,全省各地地热能供暖示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供暖建筑面积大幅增加,地热能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供暖能源结构进一步改善。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第2章地热能资源分布与特征

2.1地热能资源概述

地热能是赋存于地球内部岩土体、流体和岩浆体中,可开发和利用的热能。该资源属于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利用环境影响小等特点。黑龙江省地处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和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块区的南部,自晚太古代以来(距今约25 亿年)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储藏丰富。中、新生代以来(距今约2.5 亿年),发育形成了众多沉积盆地,其间赋存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同时赋存着资源量丰富且分布广泛的地热能资源。

依据黑龙江省地质勘探成果,结合石油系统部分探井揭露,以地热田形

成机制和空间分布规模为区划原则,将黑龙江省地热能资源划分为五大区块。包括:Ⅰ松嫩大型断(坳)陷盆地区块、Ⅱ三江-兴凯湖中型断(坳)陷盆地区块、Ⅲ小型山间盆地区块、Ⅳ大型地堑区块、Ⅴ近代火山岩浆型区块。

2.1.1松嫩大型断(坳)陷盆地

松嫩盆地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大型断(坳)陷盆地,同时也是省域范围内发现的最大地热田。其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包括: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及黑河市。

该盆地系断坳转化复合沉积的地台型断(坳)陷盆地,大地热流值相对

较高。盆地地层具两相结构,分基底和盖层,后者为陆相沉积岩及火山岩,

其中以白垩系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是主要储热层。基底深部存在上地幔拱起带,呈N20°E 左右延伸。由于地壳薄化及地幔顶部上拱,利于幔源热流向地壳散发,使盆地中部和东部具有高热流、高地温和高地温梯度特征。同时,盆地内中浅层地温场明显地服从多林斯库效应:背斜构造有聚热效应,向斜构造有散热效应。地下热水生成、运移、储集与深部基底和盖层断裂形成开启条件密切相关,这也是对流型地下热水系统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热源、水源、通道、储层和盖层等地热系统参数分析,该区块具有相对

较优的热储结构。

第2 章地热能资源分布与特征

2.1.2三江-兴凯湖中型断(坳)陷盆地区块

三江-兴凯湖中、新生代断(坳)陷盆地莫霍面埋深30km~35km,沉积了巨厚中新生界地层,部分地带具有基底花岗岩放射性矿物蜕变释热及活动断裂摩擦生热、聚热附加热源条件,同时亦有深大断裂发育。区块内具有良好的碎屑岩热储,但是盖层在局部呈不连续分布,表现为部分地段基底隆起

(古潜山)直露地表,但影响范围有限。从佳木斯市已发现的地热异常,证实

三江盆地具备成生地热(地下热水)资源的地质条件。

三江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双鸭山市及鹤岗市。兴凯湖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包括:鸡西市及双鸭山市。

2.1.3小型山间盆地区块

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多属构造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沉积较松嫩、三江等大型断(坳)陷盆地相比较薄,地热能资源主要受控于深部构造和沉积地层厚度等地质参数。

(1)鸡西盆地、勃利盆地、宁安盆地

盆地深断裂发育,形成了深部热流上涌、热储构造背景。已有实测数据已经证明了该地质推断,如:双鸭山尖山子矿井实测地温梯度为

3.57℃/100m;鸡西平洋镇钻孔800m,温度达到48℃,地温梯度5.67℃/100m;鸡西市城南钻孔1000m 温度达到62℃,地温梯度近6℃/100m;平麻80-2 井740m 温度达到66℃。

鸡西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包括:牡丹江市及鸡西市。勃利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包括: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鸡西市、双鸭山市及七台河市。宁安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为牡丹江市。

(2)孙吴盆地、嘉荫盆地

孙吴盆地、嘉荫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沉积厚度2200m~2499m,系含油盆地。石油能大量形成并保存的温度区间是65.5℃~148.9℃,所以孙吴-嘉荫盆地应与松辽盆地具有近似的地热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热储潜力。

孙吴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为黑河市。嘉荫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包括:伊春市、鹤岗市及黑河市。

(3)漠河图强断裂盆地

经探明,该区西南克鲁多河上游651 高地有一处火山口,属于古莲-盘古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火山带,喷发时期为中生代晚侏罗-早白垩世,以酸性火山活动为主,火山作用强烈,在额尔木河上游形成了一个近东-西走向的火山断陷沉积区。推测由于良好的热源条件,该区有望找到较好的地热能资源。

漠河盆地所覆盖的主要行政区域为大兴安岭地区。

2.1.4大型地堑区块

(1)依兰-舒兰地堑

依兰-舒兰地堑(简称依-舒地堑),自中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地层,区别于黑龙江省其他盆地热储结构,其间沉积的古近系热储地层是最典型特点。

地堑内沉积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古近系、新近系是一套河湖相碎屑沉积,平均沉积厚度达2500m 以上。

针对依-舒地堑地热地质特点,以汤原断陷区(地堑次级构造单元)地热地质条件为例说明。经地热地质详查和探井揭露,汤热 1 井井深1920.58m,揭露的地层主要为新近系、古近系,单井出水量720t/d,出水温度40℃。石油部门施工的汤参2 井,井深2658m,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石炭—二叠系。其中新近系和古近系沉积厚度2579m。探井试油过程中对部分古近系水层进行了测试,估算汤参 2 井出水量461.2t/d,井口水温

70℃。

综合分析,依-舒地堑热储在水源、储层、盖层、通道、热源等方面有显著比较优势,地热能资源潜力极佳,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唯一具规模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型热储。

(2)敦化-密山地堑

经钻探揭露和抽水试验,推测敦化-密山地堑为地热生成有利地带,鸡东、穆棱一带具地热异常显示。如镜泊湖段施工的地热 1 井,井深1579.40m,单井出水量1080t/d,出水温度48℃。推断敦密地堑镜泊湖段地热区宽度在

10km~15km,长度30km。

2.1.5近代火山岩浆型区块

黑龙江省火山岩浆型地热区为五大连池区块和镜泊湖区块。五大连池火山群某些地带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喷出,反映该区在地壳的一定深度存在高温热源迹象。通过对地质构造格局、近代火山活动、地震、大量释放二氧化碳及施工的W9 井温度梯度异常等证据分析,表明该区块具备成控地热能资

第2 章地热能资源分布与特征

源条件。据推断,区块内1000m~3000m 局部蕴藏较高温度的中、小型地热区。

通过对以上五个地热能资源区块的数据统计,在众多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沉积面积超过500 km2 的有23 个。其中,同时满足资源和经济指标,具

备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盆地为15 个,总面积约为22.99 万km2。在行政区划上,潜力盆地基本全部覆盖了省内主要地市,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前提条件。具体包括:松嫩盆地、依-舒地堑(包括方正-通河断凹和依兰断隆、尚志断隆、胜利断凹)、孙吴盆地、嘉荫盆地、鹤岗盆地、三江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东兴盆地、东宁盆地、兴凯湖盆地、伊春盆地、双鸭山盆地、宁安盆地、漠河盆地。

2.2地热水分布与特征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黑龙江省地下热水分布可划分为

近期火山活动地下热水、隆起带地下热水、断(坳)陷带地下热水三种类型,每一类型地下热水,又可划分为若干地下热水带。

2.2.1近期火山活动地下热水类型

近期火山活动地区往往是地热异常区,黑龙江省中生代以来火山喷发活动较强烈,特别是第四纪火山活动更为频繁。全省有第四纪火山群十几处,火山近百座,经分析下列三个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具有成控地下热水的条件。

(1)五大连池火山群地下热水带

五大连池地区位于小兴安-松嫩地块沐河隆起带与松嫩中断(坳)陷带的接壤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且地壳较薄弱,火山活动频繁,并有连续的轻微地震发生。第四纪以来有多期火山喷发,十四座主火山锥多位于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交汇点上。火山活动表明,该区火山喷发时代较新,目前处于休眠期,但仍有微量硫化氢和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说明是处于喷发的后期,余热尚存,是成控地下热水的有利基础。

(2)科洛火山群地下热水带

该火山群处于南北向与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现处于休眠期。在科洛南火山锥内壁有“霜塔”,测温达8℃(据1982 年资料)。火山群周围有微震发生(1~3 级),表明有活动断裂存在。因此,推测科洛火山群地区,具有生成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地下热水的可能。

(3)镜泊湖火山群地下热水带

在地质构造上,镜泊湖火山群位于敦密断裂带,第四纪有多期火山喷发,现处于休眠期。该断裂带的某些地段有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达到580km,震级6~7 级。由于受深部构造控制,岩浆活动、火山活动较强烈,具有成控地下热水的条件。

2.2.2隆起带地下热水类型

根据开发前景,将隆起带地下热水分为地热成控条件差的大、小兴安岭区和开发前景较好的东南部山地地下热水区。前者分布面积大,但未见温泉出露和地热异常。后者根据地热成控条件可分为:依-舒地下热水带、敦-密地下热水带、双鸭山地下热水带。

(1)依-舒地下热水带(田)

区内发育活动型深大断裂构造,沿此构造带有多期玄武岩喷发和残留火山口分布。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和地质钻孔揭露,推断此地带为潜力地下热水带(田)。

(2)敦-密地下热水带

该地下热水带受控于敦-密断裂,沿断裂走向有残留火山群和大片新生代多期玄武岩分布,第四纪以来有多期火山喷发,推测该深大断裂应切穿上地幔。根据鸡西市部分钻孔揭露,推测此地带为潜力地下热水带。

(3)双鸭山地下热水带

已有数据显示,该区断裂构造发育,地温梯度略高于全省正常地温梯度。周围有微震,震级2~5.2 级,有可能存在地下热水带。

2.2.3断(坳)陷带地下热水类型

根据开发前景,可分为开发前景差的三江盆地、兴凯湖盆地、乌云-捷雅盆地地下热水区和开发前景好的松嫩盆地地下热水区。前者目前都没有温泉出露和地热异常显示。后者根据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可分为:林甸地下热水带(田)、哈尔滨地区地下热水带。

(1)林甸地下热水带(田)

该热水带(田)位于松嫩中断(地)陷北部倾没区的南端,克山-依龙背斜带与乌裕尔凹陷接壤处,南邻中央坳陷的北端。次级构造为林甸穹隆状背

第2 章地热能资源分布与特征

斜,其西翼被一近南北向断层所切割,热流沿断裂上升,地下水沿断裂深循环。该处沉积3000m 以上中生代地层,据物探资料推测此处地壳厚度31.5km,是

上地幔中生代隆起部位,热流易于传递和散失在地壳中,使地温增高,地温

梯度增大。沉积盖层为中生代泥岩、砂岩,导热性差,近于隔热层,利于保温,更有利于热流聚集积累,在热流密度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温梯

度与岩石导热率成反比。岩石的导热性影响其热力状态,故此处地温梯度增大。

通过数十口地热探井发现,林甸所处的构造部位具备成控地下热水田的

条件,也是黑龙江省目前以探明开发前景最好的地下热水带(田)。

(2)哈尔滨地区地下热水带

哈尔滨地区在构造上属于松嫩盆地的一部分,中生代沉积较厚,为砂岩、

泥岩、泥页岩互层。砂岩的渗透性能较好,赋存较丰富的承压水,是较好的

孔隙型热储,具备较好的地下热水带形成条件。局部地区地壳相对较薄,上

地幔隆起,利于热流传导,大地热流值亦相对较高;同时,盖层凸起,形成

了穹隆或短轴背斜,且其上发育有盖层断裂,有利于地下水深循环和热流的

集中及上移。具体包括:呼兰-庙台子热异常带、庙台子-哈尔滨市区北热异

常带、哈尔滨市区(包括平房)地热异常带、对青山地热异常带、太平庄地

热异常带、兰陵地热异常带等。

2.3浅层地热能分布与特征

依据黑龙江省浅层地热能地质勘查报告,浅层地热能区划依据包括:第四

系厚度、地下水渗流条件、地温场条件、钻探揭露和测试参数等。黑龙江省部

分城市的浅层地热能地温场特征概述如下:

(1)佳木斯

佳木斯埋深0m~25m 的地层为变温带,从埋深25m 处开始进入恒温带,

恒温带厚度约为10m,温度在7.5℃~8.0℃之间。恒温带以下是地温随深度逐

渐增高的增温带,佳木斯地层的平均地温梯度大约为 2.4℃/100m。

(2)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

变温带埋深0m~30m,30m~50m 处为恒温带,温度在7.0℃~7.5℃之间,

平均地温梯度大约为 2.4℃/100m。

(3)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大庆

地热能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A2A1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A2A1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3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能源。地球内部热源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主要方式,地热能在采暖、供热、农业、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人们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担忧与日俱增,地热能源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新一轮地热能开采热,欧、美、日等国纷纷加速地热能开发。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认为: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国地热可采储量是已探明煤炭可采储量的倍,其中距地表2000米内储藏的地热能为2500亿吨标准煤。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 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在地热利用规模上,我国近些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稳步增长。 在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中,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地热发电效益显著提升。除地热发电外,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利用途径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地热发电、以天津和西安为代表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王鸿雁张葵叶 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地热资源既属于矿产资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在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地热能开发及利用取得较快发展,也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及企业的重视。 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及利用 (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 全球地热储量十分巨大,理论上可供全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据估计,即便只计算地球表层10km厚这样薄薄的一层,全球地热储量也有约1.45×1026J,相当于4.948×1015吨标准煤,是地球全部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的几百倍。[1]世界上已知的地热资源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三个主要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的地热带;二是从大西洋中脊向东横跨地中海、中东到我国滇、藏地热带;三是非洲大裂谷和红海大裂谷的地热带。这些地带都是地壳活动的异常区,多火山、地震,为高温地热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2]图1所示为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

图1 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 来源:鹿清华, 张晓熙, 何祚云. 国内外地热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 排, 2012, 2(1): 39-42 (二)全球地热资源利用 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热水型、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和岩浆热能四种类型;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又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发电和非发电两个方面,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是直接利用,多用于采暖、干燥、工业、农林牧副渔业、医疗、旅游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此外,对于25℃以下的浅层地温,可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制冷。 根据2010世界地热大会的最新数据,2010年,全球有24个国家开发了地热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715MWe,年发电利用总量为67246GWh,平均利用系数为0.72;有78个国家开展了地热直接利用活动,总设备容量为50583MWt,年利用热能121696GWh,平均利用系数0.27。 表1 地热发电排名前10的国家 国家装机容量 (MWe)运行能量 (MWe) 总生产能量 (GWh/y) 运行率 (%) 运行机组 (套) 美国3093 2024 16603 0.94 209 菲律宾1904 1774 10311 0.66 56 印尼1197 1197 9600 0.92 22 墨西哥958 958 7047 0.84 37 意大利843 843 5520 0.75 33 新西兰628 628 4055 0.74 43 冰岛575 575 4597 0.91 25 日本536 422 3064 0.83 20 萨尔瓦多204 192 1422 0.85 7 肯尼亚167 167 1131 0.78 6 表2 地热直接利用排名前10的国家国家总生产能量GWh/y 主要利用方式 中国20932 直接供热、地源热泵、洗浴 美国15710 地源热泵 瑞典12585 地源热泵 土耳其10247 直接供热 日本7139 洗浴 挪威7001 地源热泵

地热能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地热能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地热资源占全球的7.9%,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等地,中低温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文中简述了地热能的发展趋势,为保护环境节约能量加速地热直接利用的开发力度。, 关键词:地热能发展趋势;开发现状;存在问题 Abstract: China is a rich country in geothermal energy resource .It makes up7.9 percent of global scale .The high temperature is distributed mainly over north of Xizang, west of Sichuan and so on .The low temperature can be foun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nomis resource and exploit capability of direct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energy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 development trend of geothermal energy resource ;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exist problem 当前,各国石油界在保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其研究范围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天然气水合物、沼气资源、水能、地热、乙醇汽油、氢能和核能等等。许多国际大石油公司也正在调整发展战略,不断向能源公司发展,具有百年历史的壳牌石油公司已开始涉足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等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将逐步改善我国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地热能 地热的利用主要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类。目前,人类利用地热发电已达43756 GW - h/a,地热的直接利用36910 GW·h/a。但据估计人类利用地热发电的潜力可达12000T W·h/a [41 .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滇藏的地热田分别属于环太平洋地热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热带。同时,还有不少中低温地热分布在一些内陆盆地沉积层。目前,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进行发电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对地热资源进行直接开发利用却有广阔的前景(其热能利用率可超过50%)。同时,采用热泵会大大地拓宽地热的应用领域,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 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据地质部门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远景地热资源储量为1353X 1 0't标准煤,推测储量为116.6 X 1 0't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 6 X 108t 标准煤。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5 2X 1 04kW ,年发电量达到1X108kW " h,约占西藏电网供电量的50%。在羊八井附近,先后又兴建了装机容量为2000 kW 的朗久地热电站和装机容量为1000 kW的那曲地热电站。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已开始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我国地热能利用现状 高温地热发电21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利用高温地热资源发电,先后在西藏羊八井、郎久、那曲等地修建了工业性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21.18MW。其中羊八井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25.18MW,实际发电稳定在15MW,约占拉萨电网全年供电量的40%,,冬季超过60% 。截止2002 年5月共发电16 亿度,在拉萨电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羊八井地热储层分为浅层和深层两部分,目前可开发利用的只是地热田中补给能力有限的浅层资源。深部钻探资料表明,热田深部高

地热能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doc

地热能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地热资源是蕴涵比较丰富的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逐渐枯竭,地热资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在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并以12%的速度递增,能源专家普遍预计到2100年地热利用将在世界能源总值中占30%—80%。 关键词:地热资源,能源,枯竭,开发利用 Abstract: Geothermal resources are contain relatively rich a pollution-free, as oil, coal and other traditional energy gradually exhausted, geothermal resources will become future energy important constituent. The international has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in exploiting and utilizing geothermal resources, and to 12% of incremental pace, energy experts generally expected by 2100 geothermal use will in the world energy 30% - 80% of GDP. Key words : Geothermal resources, energy and dr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但真正认识地热资源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却是始于20世纪中叶。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 (一)直接应用的问题及措施: 1.地热能所在地区离居民点远近的经济影响及措施 近年来,国外对地热能的非电力利用,也就是直接利用,十分重视。因为进行地热发电,热效率低,温度要求高。所谓热效率低。就是说,由于地热类型的不同,所采用的汽轮机类型的不同,热效率一般只有6.4~18.6%,大部分的热量白白地消耗掉。所谓温度要求高,就是说,利用地热能发电,对地下热水或蒸汽的温度要求,一般都要在150℃以上;否则,将严重地影响其经济性。而地热能的直接利用,不但能量的损耗要小得多,并且对地下热水的温度要求也低得多,从 15~180℃这样宽的温度范围均可利用。在全部地热资源中,这类中、低温地热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远比高温地热资源大得多。但是,地热能的直接利用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受载热介质—热水输送距离的制约,一般来说,热源不宜离用热的城镇或居民点过远;不然,投资多,损耗大,经济性差,是划不来的。 2.地热能所在区的地质条件等限制及措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主要集中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这一区域也是火山多发区。受区域地质条件限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有可供利用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地域分布具有局限性,地热能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分布具有地区性,这一特性往往制约其开发的进程。地热资源勘探风险投资大。通过目前我国高温地热钻井的揭示,高温热储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一定程度反映出了高温地热的勘探风险是制约其深人开发的另一主要因素。包括地热资源勘探技术、评价技术、开采技术、回灌技术、发电技术以及热利用(含热泵)技术等等。 3. 地热产生的水和蒸汽等的化学成分对人和生产的影响及措施 地热流体的农业应用包括大田(田野)农业与温室采暖。热水可以用于大田农业灌溉和/或土壤加热。用于灌溉的最大障碍是,温水使土壤温度得到的任何相应变化,都需要大量的水,

我国地热供暖的现状及展望_郭森

第48卷第4期2015年(总198期) 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Vol.48 No.4 2015(Sum198 ) 收稿日期:2015-04-20;修回日期:2015-07- 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深层孔隙型地下热水回灌堵塞机理研究”(41472221) 作者简介:郭森(1990-),男,山东菏泽人,硕士,主要从事地热、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研究。E-mail:1101941239@qq .com我国地热供暖的现状及展望 郭森,马致远, 李劲彬,裴蓓,郑磊,李修成,张雪莲(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 0054)摘 要:地热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在治污降霾、改变能源结构、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利用化石燃料供暖,污染较严重,供暖形势严峻。而利用地热能供暖是地热资源最直接的利用方式。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天津、咸阳等地利用地热供暖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受限于技术、成本等条件制约,地热供暖在我国总供暖面积中占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在利用过程中浪费比较严重,利用地热供暖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北方地区地热供暖以地热流体供暖为主,地源热泵供暖发展迅速,干热岩供暖虽然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前景广阔。笔者在对地热流体、地源热泵、干热岩供暖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利用地热供暖思考及建议。关键词:地热能;供暖;水热型地热;地源热泵;干热岩 中图分类号:P64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248(2015)04-0204- 06Status and Prospects of Geothermal Heating  in ChinaGUO Sen,MA Zhiyuan,LI Jinbin,PEI Bei,ZHENG Lei,LI Xiucheng ,ZHANG Xuelian(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Shaanxi,China)Abstract:As an important kind of clean energy,the applic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heating.Using geothermal re-sources to heating can reduce the pollution and help to change the energy structure.Most areas inChina mainly use of fossil fuels for heating,but the pollution is serious and the heating situationis grim.But,the geothermal heating is the most direct using ways of geothermal resources.Thehistory of using geothermal heating is more than 30years in China,and the using of geothermalheating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in Tianjin and Xianyang.But it is limited by technical and costconstraints,the geothermal heating accounts for China's total heating area is still small.And thewaste is seriou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so there is big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 using of geo-thermal heating in ourcountry.At present,the geothermal fluid heating(hot water heating)isthe main heating way in China,the heating method of using ground-source heat pump is becomingpopular.Although the hot dry rock heating is still in experimental stage,but it has a great spreadfuture.After analyzing  the history,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geothermal fluid heating,

(完整word版)地热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地热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班级: 姓名: 学号:

地热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摘要: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能源动力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这使得世界上储存的能源资源不断减少,人类或将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加之人们以前对能源的认知程度较低,浪费现象较严重,导致我们现在不得不寻找新型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能源,如今我们正逐渐向以天然气为主的转变,同时风能、核能、光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正得到广泛的利用,这显然会成为今后替代能源的主流。 前言: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小。因此,地热能作为替代能源不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直接热利用,都能大幅度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兴起干70年代初,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中地热能也被列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扩大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利用。 (一)地热能简介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为人们提供所需的能源。 (二)地热能的分布 世界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以下5个地热带: 1、环太平洋地热带。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欧亚、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即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到墨西哥、智利,从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到中国沿海和日本。世界许多地热田都位于这个地热带,如美国的盖瑟斯地热田,墨西哥的普列托、新西兰的怀腊开、中国台湾的马槽和日本的松川、大岳等地热田。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从意大利直至中国的滇藏。如意大利的拉德瑞罗地热田和中国西藏的羊八井及云南

地热能论文

摘要: 地热能的介绍,本质.储能.地热能发电的原理,并用于地热供暖.地热务农.地热行医。 相关字:机械能蒸汽地热水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性热能,它起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其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能量的总量多很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它不但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而且如果热量提取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热能而且是可再生的。 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据推算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热核反应产生的热能。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资源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 地热资源按温度的划分。中国一般把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洗浴等。截止1990年底,世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于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为588万千瓦,地热水的中低温直接利用约相当于1137万千瓦。

地热发电实际上就是把地下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能量转变过程或称为地热发电。目前开发的地热资源主要是蒸汽型和热水型两类,因此,地热发电也分为两大类。 地热蒸汽发电有一次蒸汽法和二次蒸汽法两种。一次蒸汽法直接利用地下的干饱和(或稍具过热度)蒸汽,或者利用从汽、水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蒸汽发电。二次蒸汽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直接利用比较脏的天然蒸汽(一次蒸汽),而是让它通过换热器汽化洁净水,再利用洁净蒸汽(二次蒸汽)发电。第二种含义是,将从第一次汽水分离出来的高温热水进行减压扩容生产二次蒸汽,压力仍高于当地大气压力,和一次蒸汽分别进入汽轮机发电。 地热水中的水,按常规发电方法是不能直接送入汽轮机去做功的,必须以蒸汽状态输入汽轮机做功。目前对温度低于100℃的非饱和态地下热水发电,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压扩容法。利用抽真空装置,使进入扩容器的地下热水减压汽化,产生低于当地大气压力的扩容蒸汽然后将汽和水分离、排水、输汽充入汽轮机做功,这种系统称“闪蒸系统”。低压蒸汽的比容很大,因而使气轮机的单机容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但运行过程中比较安全。另一种是利用低沸点物质,如氯乙烷、正丁烷、异丁烷和氟里昂等作为发电的中间工质,地下热水通过换热器加热,使低沸点物质迅速气化,利用所产生气体进入发电机做功,做功后的工质从汽轮机排入凝汽器,并在其中经冷却系统降温,又重新凝结成液态工质后再循环使用。这种方法称“中间工质法”,这种系统称“双流系统”或“双工质发电系统”。这

地热能的利用及发展

地热能的利用及发展 一、地热能概述 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 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 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地球内部实际上是个大火球,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火球上却并不觉得灼热难忍,这得归功于组成地壳的岩石,它们是良好的热绝缘体,既有效地防止了地球内部的热量向太空散失,又很好的保护了我们免被地下高温烫伤。假定地球的平均温度是2000℃,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kg,地球内部的比热容为 1.05kJ/(kg·℃),那么整个地球内部的热含量大约是1.25×1031J。即便是在地球表面10km厚的薄薄一层里,所储存的热量就有1×1025J。地壳中的热主要靠导热传输,但地壳岩石的平均热流密度低,只有由于某种集热作用才能开发利用。大大盆地中深埋的含水层可大量集热,每当钻探到这种含水层时,就会流出大量高温热水,这是天然集热的常见形式:岩浆侵入地壳浅处,是地壳内最强的导热形式,侵入的岩浆体形成局部高强度热源,也成为地热能开发的有利条件。在地壳中,地热的分布可分为三个带,即可变温度带、常温带和增温带。可变温度带厚度一般为15~20m,它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故温度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常温带深度一般为20~30m,其温度变化幅度几乎等于零;增温带在常温带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球内部的热能。这种温度的变化称为地热增温率。各地的地热增温率差别很大,平均来说地热增温率为每加深100m,温度升高8℃,到达一定温度后,地热增温率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按照地热增温率的差别,把陆地上不同的地区划分为正常地热区和异常地热区。地热增温率接近3℃的地区,称为正常地热区;远超过3℃的地区,称为异常地热区。在正常地热区,较高温度的热水或蒸汽埋藏在地壳的深处;在异常地热区,由于地热增温率较大,较高温度的热水或蒸汽埋藏在地壳的较浅部位,有的甚至露出地表。按照地热资源的温度不同,通常把热储温度大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资源,小于90℃的称为低温地热资源。由于地热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地热资源的温度分级也将随着利用价值而会有所改变。 二、世界各国地热能的利用 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而对于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能利用的范围如下: (1)200一400℃,直接发电及综合利用。 (2)150一200℃,双工质循环发电、制冷、干燥、工业热加工。

我国北方地热供暖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我国地热供暖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马致远1,郭森1,李劲彬1,裴蓓1,郑磊1,李修成1,张雪莲1 (1.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54) 摘要;地热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在治污降霾,改变能源结构,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在我国北方供暖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地热供暖以地热流体供暖为主,同时利用地源热泵和干热岩供暖也逐渐普及。本文在对地热流体、地源热泵、干热岩供暖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北方未来利用地热供暖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地热能,供暖,地热流体,地源热泵,干热岩 0引言 雾霾加重,化石能源的枯竭,使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层面。地热一个非常重要的清洁能源,却一度被忽视[1]。地热能分为浅热(地源热泵)、水热和干热(干热岩)3种主要类型[2]中国是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地热资源占世界的六分之一,但是目前开发利用程地热资源度较低,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地热刻不容缓。而利用地热资源进行供暖,是对地热资源最直接的利用方式。利用地热采暖,供热,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并且能大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轻雾霾污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鉴于此,本文将归纳总结迄今为止我国地热供暖的现状及问题,为将来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一些建议。1我国水热型地热供暖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1.1我国水热型地热供暖现状 水热型地热供暖是指利用开采井抽取地下热水,通过换热站,将热量传递给供热管网循环水,输送至用户。我国开发利用水热型地热供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水热型地热供暖的开发利用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目前我国水热型地热采暖的利用总量已位居世界首位[3]。天津和咸阳是利用水热型地热进行供暖的典型城市。目前,天津是我国利用地热供暖规模最大的城市,全市140个地热站,天津每年地热水开采量为2600万吨、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集中供暖总面积的10%,占全国地热供暖总面积的50%[4]。咸阳市孔隙热储处于陕西关中断陷型沉积盆地北部,开采1600-4000米深度新近系蓝田灞河组地下热水,曾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地热城”及“国家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截至目前,已开凿深层孔隙型地热井45眼,地热水年开采量400万立方米,地热供暖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5-6]。在技术层面上我们从最直接的简单利用,设备陈旧,腐蚀严重,到如今的梯级利用配套专用设备,完善的回灌系统,先进的测试手段,网络化自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资源保证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国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不断的与世界水平靠近。 1.2水热型地热供暖的优势 ①水热型地热供暖供热量稳定,供热面积大,单井供暖面积在20万平米左右。 ②初始费用与运营费用要远低于集中供暖和燃气 锅炉供暖。其初始投资在100元/m2,运营成本在12元/m2。 ③环境效益巨大,尤其是在污染严重的今天,利用地热供暖可以有效地减少CO 2 的排放,降低雾霾污染,以咸阳为例咸阳每年减少煤燃烧30万吨,减少排放废气18000吨[7]。 1.3我国水热型地热供暖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由于地热水的过量开采,造成地下热水水位、水温、水压下降甚至部分开采井变成干井。地热水利用不充分,例如咸阳部分地热井的尾水排放温度在60℃以上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地热水开发利用规范较少,部分地区盲目打井,破坏了地下热水赋存环境,严重干扰地下热水的自然更新。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进行地热尾水回灌,地热尾水回灌不仅能够避免地热尾水排放污染,还能够提高地下热水水位,实现地下热水可持续开采,形成地下热水开发的良性循环[6-8]。中国目前的地热尾水回灌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基岩裂隙型热储回灌,包括灰岩和白云岩;另一种为孔隙型砂岩热储,主要为新近纪和古近纪[9]。基岩裂隙型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效果普遍较好,以天津为例其主要开采层层舞迷山组地热回灌率为33.4%,而奥陶系热储层由于有异层采灌致使年度回灌量大于开采量,2006年至2008年的回灌率分别为122.5%,147.9%,138.8%,在回灌井附近热储层水位埋深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水位年降幅呈逐年减小之势[4]。较之基岩裂隙型地热尾水回灌,孔隙型砂岩地下热水的回灌面临地压增

2018年全国地热能供暖政策汇总

2018年全国地热能供暖政策汇总 1.山东省——《山东省供热条例》 鼓励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供热事业。 要求市级财政将加大对农村供暖工作的支持力度,按照“一户一改一补”的原则,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拨付补助资金。市级财政承担的农村供暖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不高于40%,其中农村供暖试点村每户最高补助1000元、每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最高补助10000元。各区市财政资金补贴按不少于市级1:1比例配套。 2.山东济南——《全市城乡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新能源供热,提升城乡供热水平。力争到2018年底增加集中供热面积900多万平米,鼓励利用工业余热,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及生物质能等清洁采暖方式,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到2018年底,建成区、县城和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清洁采暖全覆盖。通过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参与集中供热比例,济南市最终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供热比例达到15%。 3.山东威海——《威海市2018年农村供暖工作实施方案》 2018年底,威海市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卫生室、养老院、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全部实现冬季清洁供暖。鼓励各区、市探索以地热

能、太阳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为热源的供暖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冬季供暖问题。对农村供暖试点村每户最高补助1000元、每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最高补助10000元。 4.河南省发改委等《关于开展地热能清洁供暖规模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过规模化开发模式,探索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新型能源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式,促进地热能利用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增强地热能清洁供暖的市场竞争力。 河南省将根据地热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情况,用2-3年时间,以县为单元釆取特许经营模式,通过整县推进的方式,选择将地热能清洁供暖利用较好的县(区)作为首批启动的试点区域。 河南省坚持市场化运作,择优选定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社会责任强的大型专业企业,作为地热开发利用战略合作伙伴,实施地热开发特许经营。积极探索政府投融资平台与特许经营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共同推进地热开发利用。 进一步简化地热项目审批流程,以县为单元实施特许经营,避免地下水资源无序多头开发。对整县推进的试点项目实行整体备案,统一办理相关许可,实行一站式绿色通道办理制度。 5.河南郑州——《郑州市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2017—2020年)》 2020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市清洁取暖试点工作。郑州市将开展区

市地热供暖专项实施方案【模板】

XX市地热供暖专项实施方案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高地热资源供暖能力,优化供热能源结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依据《XX市城镇集中供暖专项实施方案》,制定本专项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17年,积极布局地热供暖,提升清洁能源在供热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有条件的县建设1个以上示范乡镇,同步规划建设地热供暖管网,做到同层回灌,只取热不取水。 到2020年,加大地热能源的供暖比例,重点从主城区转向重要乡镇和新民居,全市地热供暖能力累计达到1000万平方米,大幅提高地热供暖系统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加强运行安全、降低用热成本,实现地热资源绿色可持续循环利用。 二、重点工作 (一)科学编制地热供暖规划。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供热专项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加快地热资源供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地热资源供暖专项规划要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河北省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XX市城镇集中供暖专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相衔接。2017年8月底前完成地热供暖规划,并报上一级供暖主管部门备案。 责任部门:市住建局(牵头)、市国土局、市城管局 (二)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按照《关于深入推进县城建设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深州市、故城县为地热供

暖示范县,2017年底前完成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工作。 责任部门:市国土局(牵头)、市财政局 (三)强化地热供暖能力。2017年大营、清凉店、龙华作为地热供暖示范镇,各县(市、区)按照《XX市城镇集中供暖专项实施方案》要求,确定1个以上乡镇建立试点,分阶段分层次建立完善地热供暖系统;深州市地热井供暖面积达到255万平方米;故城县地热井供暖面积达到315万平方米;安平县地热井供暖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景县地热井供暖面积达到80万平米;其他县(市、区)逐步提升地热能源在供热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拓展地热利用范围,增大利用潜力,从中心城区向周边乡镇和新民居延伸。 责任部门: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城管局 (四)统筹地热供暖管网建设。地热供暖管网要与新建地热供暖热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保证及时供热。 责任部门: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城管局 (五)加强地热供暖运行管理 1、地热供暖系统要建立节能管理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天气实时变化,提高供暖设施效能,增效减排,确保供暖系统经济、安全、清洁、高效运行。 责任部门:市住建局(牵头)、市城管局 2、地热供暖企业要把日常安全监管、隐患排查与老旧管网改造相结合,加强供暖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消除设施安全隐患,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设备热损耗,形成隐患排查整治的常态化机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2020 年11 月

目录 目录 第1 章概述 (1) 1.1规划区概况 (1) 1.2规划背景及意义 (3) 1.3规划依据 (5) 1.4规划年限 (6) 1.5规划范围 (6) 1.6规划原则 (7) 1.7规划目标 (7) 第2 章地热能资源分布与特征 (8) 2.1地热能资源概述 (8) 2.2地热水分布与特征 (11) 2.3浅层地热能分布与特征 (13) 2.4中深层地热能分布与特征 (14) 2.5浅层和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采集系统供热能力 (19) 第3 章地热能供暖现状与规划 (22) 3.1供暖现状 (22) 3.2地热能供暖现状 (23) 3.3地热能供暖系统技术方案 (24) 3.4地热能供暖系统地区间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25) 3.5地热能供暖系统适宜性分区规划 (28) 3.6地热能供暖系统重点布局规划 (29) 3.7各地区地热能供暖系统规划评述 (31) 3.8地热能供暖监控管理系统规划 (37) 第4 章节能效益分析 (41) 4.1能耗指标测算依据和方法 (41) 4.2地热能供暖系统能耗指标 (46) 4.3地热能供暖系统节能分析 (55) 4.4地热能供暖系统节能措施 (61) 第5 章环境与社会效益分析 (62) 5.1环境现状 (62) - I -

黑龙江省地热能供暖专项规划 5.2环境效益分析 (66) 5.3社会效益分析 (68) 第6 章经济效益分析 (69) 6.1经济指标测算依据和方法 (69) 6.2地热能供暖系统经济指标 (70) 6.3地热能供暖投资估算 (78) 6.4敏感性分析 (79) 第7 章保障措施 (84) 第8 章结论 (86)

地热能供暖与煤炭对比实例

地热井可开采量及可利用热能计算根据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规定,对单井开采应依据地热井产能测试资料按井流量方程计算单井的稳定产量,或以地热井抽水试验资料用内插法初步确定热水井可开采量。假设本井开采量为60m3/h、供暖进水口度为41℃。则每天的开采量为:Q采=1440m3/d,Q采=16.67L/s。 本井如果用于地板供暖,则有效供暖面积为; 计算公式: F=48.46·Q·(t1-t0)/Qf 式中 F—供暖面积(㎡); Q—热水开采水量(m3/d)取值1440m3/d Qf—地板供暖标准(50 W/ m2); t1—地热水进水温度;取41℃ t0—地热水排水温度(25℃) 计算结果:本井地板供暖面积约2.23×104㎡。 表一 假设本井开采量为60m3/h、供暖进水口度为41℃。则每天的开采量为:Q采=1440m3/d,Q采=16.67L/s。如果使用尾水利用技术,还可以

提高效能1.5倍左右。 依据上述可开采量计算地热井年累计可利用的热能量,计算公式∑W t=86.4DW t/K,W t=4.1868·Q采·(t-t0) 式中: ∑W t-一个供暖期可利用的热能(106J) D-四个月供暖期开采天数,取120天 86.4-单位换算系数 K-热效比(按燃煤锅炉的热效率0.6计算) W t-热功率值(KW) Q采-热水井可开采量(L/s),取16.67L/s t-热水平均温度(℃),本井取41℃ t0-地层常温带温度(℃),依据区域地温资料取15℃ 4.1868-单位换算系数 计算得:W t=1815KW,∑W t=31400×109J。 表二地热水开采一个供暖季所获热量与之相当的节煤量 计算结果;M=1071吨/季。如按市价800元每吨计算,节约资金856800元。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相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不稳定性,地热能是较为可靠的可再生能源,这让人们相信地热能可以作为煤炭、天然气和核能的最佳替代能源。另外,地热能确实是较为理想的清洁能源,能源蕴藏丰富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对地球环境不产生危害。目前地热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地热发电,地热采暖,以及种植和养殖业。 关键词: 地热能发电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在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热是唯一的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因为地球处于壮年期,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由于人类利用的热量很小,地温一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尺度上恢复。因而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基本不污染大气.也不排放温室气体。 1.地热能的产生及分布 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据推算约为14.5×1025 焦耳,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标准煤的热量。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热核反应产生的热能。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资源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 地热资源按温度的划分。中国一般把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洗浴等。截止1990年底,世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于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为588万千瓦,地热水的中低温直接利用约相当于1137万千瓦。 地热能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 据美国地热资源委员会1990年的调查,世界上18个国家有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5827.55兆瓦,装机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国家有美国、菲律宾、墨西哥、意大利、新西兰、日本和印尼。我国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河北等省区。 2.地热能的利用现状 近年来,国际能源署(TFA)牵头制定了世界地热能技术路线图,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牵头编写了地热能特别报告。国际能源署领导了世界地热能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自2010年开始制定.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TEA的路线图内容包括:全球地热资源的潜力,至2050年的地热能愿景,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现状,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