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重点概念

1.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分工以及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活动的工作群体的集合。

2.组织行为(Organization Behavior) :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的总和。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可以被分为:微观组织行为、中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4.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当组织满足“组织和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拥有高绩效和灵活的内部子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满足大股东的要求”的条件时,可以认为组织是有效的。

5.全球化(Globalization):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使得更加密切的全球联接和依赖成为可能。

6.多元化(Diversity):组织的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7.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况。

8. 虚拟工作(Virtual Work):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工作场所之外工作,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家工作。

1.2关键知识点

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研究对象来看,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贡献共同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组织行为学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1)跨学科性。(2)多层面性。(3)情境性。(4)科学性。

2.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年);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Y理论阶段(1927—1965年);以权变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至今)。

3.组织行为学的价值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组织环境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的规律进行调整控制,从而实现良好的组织绩效,建立高绩效的组织,同时促成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让组织运作更有效是组织行为学潜在或明显的目标,组织有效性是组织行为学研究最终的“因变

量”。

4.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重新判断人的价值、改革经济和政治组织的转型时期,面临着众多挑战:全球化竞争,劳动力多元化,员工忠诚度减弱、趋向老龄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导致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新型的雇佣关系,组织伦理道德体系的缺位,对产品质量和生产率要求越来越高……组织行为学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或线索。

第二部分章后练习参考答案

2.1团队练习指引

请同学们认真填写期望卡,说明你希望从组织行为学这门课中学到什么?然后由班长统一收集,整理出大家的想法交给老师,这样有利于教学安排和课程内容的设计。

同时,这种“期望卡”的方法还可以运用于组织管理当中,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让员工真实的表达出对组织的期望和想法,通过这种方法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状态,并且可以最大范围的征集意见。

2.2自我测试答案

涉及的知识点

1.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关系

2.决策的错误升级

3.冲突管理

4.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5.团队的凝聚力

6.压力管理

7.组织变革

8.领导风格

9.组织决策

10.组织公平

2.3 案例分析参考

一、案例简介

员工在工作中互相支持是卓越公司的一道常见风景。这么做能带来切实的好处: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认为的“组织公民行为”(Citizenship Behavior),公司仍希望能高效运转的话,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

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因此,互助行为显得更为重要。这种帮助不只包括简单的任务分担,还包括视角、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分享,即合作式帮助(Collaborative Help),它能提高创意的含金量与执行力。

但是,互助文化需要主动培养,帮助行为并不会自发地在员工中间出现。在群体中,人们的心思往往充满矛盾:潜在的帮助者可能更想与人竞争,潜在的求助者可能更想逞能单干,或不信任他们的求助对象。无论是哪种情形,互助都需要人们在结果不明朗时,依然心甘情愿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如果公司不重视互助,很可能因为组织的架构和激励体制,在无意间强化员工抵触互助的心理。这项管理挑战并不容易解决,帮助行为的出现不是因为强制,而是源于激励,设计公司IDEO在此方面的卓越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IDEO成立于1991年,由三家设计公司合并而成:大卫·凯利设计室(由大卫·凯利创立)、ID TWO设计公司(由比尔·莫格里奇创立)和Matrix产品设计公司(由麦克·纳托创立)。IDEO 是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以产品发展及创新见长,从只有二十名设计师的小公司做起,一路成长到拥有五百多名员工的超人气企业。

公司专注于不同领域,如人因研究、商业咨询、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品牌沟通和结构设计等。IDEO的客户群分布在消费类电子、通信、金融业、工程机械、媒体、食品饮料、教育、医疗器械、家具、汽车行业和各国政府部门等。早期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有苹果的第一只鼠标、世界第一台笔记型电脑和Palm的个人掌上电脑。客户包括联想集团、美的集团、TCL集团、中国移动、华为、李宁、三一重工、方太厨具、韩国三星和微软等。当问及IDEO 的企业文化,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合作式帮助”。在IDEO,你会发现帮助行为无处不在。

二、案例分析要点

1.建立互助文化的措施

(1)领导支持

IDEO的领导层将合作式帮助当成组织的重心,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互助文化深信不疑。并且,IDEO的领导者身先士卒,首先扮演起求助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2)建立互助流程

IDEO设有一个办公室,专门指派“设计团队带头人”(Design Community Leaders,简称DCL)。与此同时,大部分IDEO的项目团队都会安排一到两名高级设计师协助工作。

(3)设置工作空档

空档期能让员工有时间灵活地处理帮助他人的安排。这其实是告诉员工,可以考虑将计时收费的客户时间用于回应同事临时发出的求助。这再次鼓励了同事之间进行互助行为。(4)非奖金的激励机制

奖金性质的激励并没有用于推动企业的帮助文化。帮助成为员工晋升的考核标准之一,晋升至高层的管理者应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从更广的层面看,帮助的激励机制来自人们简单的感激和他们对帮助价值的认可。

(5)培养互助文化

在IDEO,每个员工都会收到一本《IDEO简册》,其中阐述了组织的核心价值,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帮助别人成功”。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 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 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 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 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知觉具 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 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它是基 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 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 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11.压力带来的后果: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血 压升高等;紧张、焦虑、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的影响(当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会对机体产生激活作用,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绩效。 过大的压力水平会使机体的绩效降低。可见,适中的压力能让个体创造高绩效) 1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 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任务评定。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给定的工作,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阻挡来达成期望。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强度,即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强弱;一般性,即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1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行为榜样;其他人的劝说;个体自身的生 理和心理状态 14.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15.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 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持续承诺(指的是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规范承诺(指的是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16.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提

激励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第5章激励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 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 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 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2 关键知识点 1.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重点概念 1.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分工以及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活动的工作群体的集合。 2.组织行为(Organization Behavior) :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的总和。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可以被分为:微观组织行为、中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4.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当组织满足“组织和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拥有高绩效和灵活的内部子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满足大股东的要求”的条件时,可以认为组织是有效的。 5.全球化(Globalization):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使得更加密切的全球联接和依赖成为可能。 6.多元化(Diversity):组织的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7.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况。 8. 虚拟工作(Virtual Work):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工作场所之外工作,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家工作。 1.2关键知识点 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研究对象来看,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贡献共同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组织行为学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1)跨学科性。(2)多层面性。(3)情境性。(4)科学性。 2.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年);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Y理论阶段(1927—1965年);以权变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至今)。 3.组织行为学的价值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组织环境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的规律进行调整控制,从而实现良好的组织绩效,建立高绩效的组织,同时促成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让组织运作更有效是组织行为学潜在或明显的目标,组织有效性是组织行为学研究最终的“因变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章节重点

第一章概论 1.1重点概念 1.组织(Organization):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有组织的系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和系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管理学之中。 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着重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3.案例研究(case study):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研究对变量能进行一定的控制。案例研究样本有限,很难得出一般性和易于推广的结论,但是案例研究呈现的内容丰富,是人们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假设的前提和基础。 4.实际调查研究(field survey):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一定规模的样本对象(可以是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研究对变量也能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深入。 5.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riment):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人工的环境,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并观测、记录因变量,然后分析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1.2关键知识点 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贡献共同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角度分类有不同的方法。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具体问题研究;根据研究深度的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的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际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3.组织行为学研究步骤 组织行为学兼用科学的静态和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一般包括三个主要步骤:观察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说明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关于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预测 4.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其重要性日益 显现。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重新判断人的价值、改革经济和政治组织的转型时期,面临着众多挑战:全球化竞争,劳动力多元化,员工忠诚度减弱、趋向老龄化,失业形势严重,组织伦理道德体系的缺位,对产品质量和生产率要求越来越高……组织行为学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或线索第二章组织中的个体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