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24课-唐诗二首课件

八年级下册语文24课-唐诗二首课件

八年级上册(部编版)24课古诗文

24 古诗词练习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诗人所做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限填两字) 2.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5.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6.本诗的诗眼是。 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1.采菊 2.心远地自偏 3.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4.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像鸟儿一样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在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悠游自在的生活) 5.心远悠然 6.心远地自偏 7.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春望(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望山河草木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7.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8.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9.“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3. 破满目凄然 4.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5.国破或:破 6.“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7.望有观望、希望、盼望的意思。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家人团聚。8.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9. “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渡易水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八年级下册21—24课原文及译文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

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 答:不能。“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 首》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2.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 (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 (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2018春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4课我能行

24 我能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学会自己自信地面对困难,解决题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 2、学习课文第1—5段 3、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难点: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勾出会认字在文中组的词;查字典了解生字字义教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实物:足球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 2、学习课文第1—5段 3、练习川“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重点:认渎生字 教学难点:练习川“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实物:足球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实物:篮球、足球 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2、师讲一个小故事思考: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 3、板书课题:我能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画山生寸:,自主拼读 3、了解课文人物内容 (1)爸爸高兴地笑了 (2)爸爸陪贝贝在球场玩,贝贝一个人玩得十分起劲。 4、师生齐述全文 三、认读字词 1、出示会人字,先自由拼读 2、同桌文流对读 3、老师针对学生拼读有困难的字进行重点教学 4、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5、出示具体句子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请几名学生轮流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五、学习课文1—5段 1、自由读课文1—5段 2、(1)明白贝贝遇到什么问题 (2)贝贝准备怎么办? 3、选择自已最理解的段读一读 (1)请一生读第一段 结合图理解“投篮、瞄准”的意思 请一生上台表演投篮动作,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2)请—生读第2段 读后谈第2段的贝贝 “他在想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4)全班齐读第3、4、5段 分角色读一读爸爸和贝贝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课件

24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史记》《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等。 二、故事背景 《细柳营》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写的是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的事。这年冬天,居住在北方的匈奴六万多人进攻西汉的上郡和云中,烧杀抢掠得很厉害。汉文帝急忙调兵遣将,防守关隘。过了一个多月,匈奴离去,汉兵又撤退了。当时守卫长安附近的有刘礼、徐厉和周亚夫率领的三支部队,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和细柳。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次劳军的事情。 三、理解课文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注释】 后六年:汉文帝在位实行过两个元年,这里指后一元年之后的第六年。 边:边界。 乃:于是。 以:任命。 军:驻军。 【译文】 汉文帝后一元年之后的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的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 2.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注释】 劳:慰问,犒劳。 军:军营。 已而:随后。 之:动词,到,前往。 被:通“披”,穿着。 彀:拉(弓)。 持满:把弓弦拉足。 先驱:先行的卫队。 且:将要。 闻:听从。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 乃:就。 使使:前一个“使”是动词“派”,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臣,使者”。 节:符节,古代使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 诏:动词,下诏。 传言:传令。 壁:营垒。 从属:跟从的。 约:规定。 辔:缰绳。 徐行:慢慢前行。 持兵:手持兵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24.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 2、春望/杜甫 3、雁门太守行/李贺 4、赤壁/杜牧 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后练习(无答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 一、给带点字注音。 ()()()() 掀.起郊.游纤.细聊.天 ()()()() 抵.抗遮盖.软弱.下垂. 二、巧识汉字“双胞胎”。 粉()末()扑()该() 芬()末()补()孩() 三、我能把词宝宝送回家。 美丽美好美妙 ⒈森林里响起()的笛声,是谁在为大家演奏? ⒉千岛湖景区空气清新,景色(),是个旅行的好去处。 ⒊()的大丽菊开放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未末 ⒋队伍的()尾,是我们敬爱的老班长。 ⒌()来的世界会越来越精彩。 四、读句子加标点。 ⒈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 ⒉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⒊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⒋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 敢的孩子啦()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 ⒈公园里的花朵是那么(),树木的枝叶是那么()。 ⒉()是那么(),()是那么()。 六、读短文,回答问题。 萨沙朝蔷.(qián qiáng)薇花丛()去。大雨已经()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着头,显得更加娇嫩.(nèn lèn)。萨沙()起雨衣,轻轻地()在蔷薇花上,()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⒈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表示()的词。 ⒉给短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⒊用“”画出萨沙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句子。 ⒋用“~~~”画出雨中的蔷薇花非常需要别人的保护的句子。 5.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对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描述,恰当的 一项是:() ⑴萨沙在问妈妈,自己做了保护蔷薇花的事,是不是最弱小的了。 ⑵萨沙保护了蔷薇花,说明萨沙是个爱护花草树木的孩子。 ⑶这是萨沙在反问妈妈: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你们保护我,我也保护了别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24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提问1: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提问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提问4: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 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征。 3.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一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4.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二)课前预习: 1.给加点词注音: 嗜.()砚.()叩.()问叱咄 ..()() 俟.()皲.()裂媵.()人衾.()烨.()然 缊.()袍容臭.()负箧.()曳屣 ..()() 2.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三)课内导学: 1.导入:同学们,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作家、文体: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约,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24 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⑥废疾() ⑦男有分()⑧女有归()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教案:第24课 唐 诗 二 首

第24课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字词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 【情境导入】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在我们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其生前可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不愁吃、不愁穿,住在华美的屋子里写诗作赋。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明白了。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 (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标出疑难字句。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重点字词: 挂罥.(juàn)塘坳.(ào) 布衾.(qīn)庇.(bì) 秋高:秋深。 挂罥:挂着,挂住。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彻:到。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突兀:高耸的样子。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2)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南郑县大河坎九年制学校:杨青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和作品 1.解题:解释文章标题的意思。(见幻灯) 2.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3.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初步感知课文 1.预习检测,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见幻灯),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活动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