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一、地力管理。

1、选择土壤肥力好、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田地,加强田间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肥沃和水分利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2、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采用斯洛普翻耕、迂回排水、淳化石灰施用等技术,发挥土地潜力。

3、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肥沃土壤,并加强管理,及时修剪田间枯草残渣,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维持良好土质环境和平衡生态系统。

二、优良品种选择。

1、选择具有优良品质和产量的新品种,如长粒香、飘香等耐泥涝、高产稳产的优质水稻品种。

2、结合当地环境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调整适宜的播种时间。

1、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生长周期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2、确保在适宜的播种时间内完成播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合理施肥技术。

1、结合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制定适宜的施肥计划,并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对土壤和庄稼进行综合管理和保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2、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施肥过量、不均匀、时间过晚

或过早,影响生长和品质。

五、科学田间管理。

1、建立科学的田间管理制度,包括灌溉、精细植保、整地等方面,

避免病虫害和灾害危害污染。

2、及时发现和处理庄稼问题,包括病虫害、气象灾害、采摘等方面。

六、收获和后期处理。

1、在水稻成熟期内,及时收割庄稼,避免过晚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2、在收割和后期处理中,注意保持干燥和通风,防止霉烂和损失。

3、合理储存、包装和销售,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操作规程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操作规程 一、指导思想: 1、种子生产精种精管年; 2、选好基地、选优种植户把关年; 3、执行操作规程措施到位年; 4、种子产量增加、质量精品年; 5、实行团队区域承包、强化考核百分之百年; 6、特约生产单位极度满意年。 二、措施目标: 严格执行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措施,环环扣紧,检查落实百分之百到位,保证达到: 1、按期播种,精细管理、培育多蘖壮秧; 2、下足基肥,按期栽插、插足基本苗,奠定高产基础; 3、搞好化除,施好蘖肥、搭好丰产苗架; 4、综合防治,确保无虫无病害; 5、时到搁田,控制后期施肥和无效分蘖,争取多粒大穗; 6、适时割叶,适量喷施九二,促进抽穗、提高结实率; 7、严格除杂,清除杂株、保证种子纯度; 8、抢收抢晒,保证种子发芽率和总体质量,夺取丰产丰收。 三、产量指标: 1、农村内地:广两优2010组合,产量指标44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420斤/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80斤/亩。 2、农场:两优香一组合,产量指标40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60斤/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40斤/亩。 实际考核指标:(团队承包考核结算指标)

农村内地:广两优2010组合,产量指标40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80斤/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40斤/亩。 农场:两优香一组合,产量指标36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25斤/ 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05斤/亩。 四、操作规程: 为保证生产周期各项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序落实到位,夺取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产。特制定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操作规程,供指导制种生产时参照执行。(一)选择适宜基地,严格设置隔离。 杂交稻制种基地,要求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能灌能排、道路交通便利、隔离条件较好、有足够的晒场、最好是上年制种茬口,这样有利于夺取优质高产稳产。 空间隔离:制种区四面八方500米范围内没有粳稻,200米范围内没有籼稻;四周不得种植其它任何异性水稻品种。 时间隔离:母本抽穗扬花与周围水稻抽穗扬花期错开20-25天以上。 隔离区原则长同类组合父本。特殊地段确需长粳稻的,必须用淮稻5号壅稻直播,播种时间必须控制在6月23日以后。63系列组合作隔离的粳稻保证在9月8日后始穗,Y两优系列组合作隔离的粳稻保证在9月10日后始穗。种子区域内无插花种植非本组合父本等异性水稻品种,隔离区不达标的宁愿不生产决不能埋下隐患。 (二)规划留足秧池,搞好春播备耕。 留足育秧所需秧池,秧池是培育壮秧的基础,必须按规划的制种面积留足育秧所需秧池。秧池必须选择制种茬或空白茬,不得安排粳稻茬口。按父本秧池1:60-80亩,母本秧池1:15-20亩,留足育秧所需秧池。及早进行冬翻和春耖晒垡,熟化土壤,增温透气,提前下足基肥,再进行多次耕耖,最终达到土熟土松,肥足肥匀(秧池禁止用草木灰和过多鸡粪,防止死苗)。根据播种时间,秧池必须提前上水沤制,严禁活剥皮。 彻底防除再生粳稻。上茬粳稻做秧池的,必须在4月1日前要上水沤制3-4天,耙平后用薄膜覆盖5天以上,揭膜后再进行耕耖保持湿度,再用薄膜继续覆盖,促使田间残留的粳稻出苗。①播种前进行人工清除;②播种后待板面无积水时亩用扫

吉林省水稻机械旱直播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水稻机械旱直播生产技术规程 为了提高吉林省水稻机械旱直播生产技术,确保水稻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特制 定本规程。 一、田间管理 1. 地力选优。在选择种植水稻的土地时,应选择肥沃、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田地。如发现土地中含有铁结块、积水的地方应及时修整。 2. 种子选优。选择优质、健康、萌发率高的种子是机械旱直播的关键。建议选择粳 稻和籼稻杂交种或优良品种进行生产。 3. 施肥选优。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应根据土地肥力、作物需求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施肥,以保证水稻生长的需求。 4. 摘心除株。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应根据生长情况及时对水稻进行摘心除株,以保 证水稻的适宜生长。 二、机械操作 1. 机械选优。对机械的选用应根据土地情况和作业要求进行选择,在确保质量的前 提下尽可能减少成本。 2. 机具调整。对机具进行调整时,应根据地块情况、作物需求、环境条件进行合理 调整。确保机具的正常运转和生产效益。 3. 操作规范。机械作业时,应遵循操作规程,注意安全,减少机械故障发生。 三、生产管理 1. 立好标杆。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科学的机械旱直播 生产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作业标准。 2. 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应配备齐全,在机械旱直播的全过程中实行科学、熟练的管理。确保作业效果质量。 3. 监测体系建立。建立水稻机械旱直播监测体系,并进行正常的监测工作。定期对 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机械旱直播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保障。 四、安全管理

1. 进行安全培训。对从事机械旱直播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 2. 安全植保。在进行植保时,应注意环保,根据相应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植保作业。 3. 紧急处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科学的应急措施,减少经济损失,保证生产安全。 以上吉林省水稻机械旱直播生产技术规程是为了确保水稻高产、优质、安全、环保而制定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该严格遵循规程,不要贪图速度而丢失质量。只有严格贯彻执行规定,才能达到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目标。

寒地水稻耐低温减灾保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

寒地水稻耐低温减灾保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寒地水稻耐低温减灾保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培育壮苗、田间管理、秸秆还田与整地、应急救灾技术、档案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XX省寒地水稻耐低温减灾保产优质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3543(所有部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16161.1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1部分:拖拉机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498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 NY/T500粉碎还田机作业质量 NY/T501水田耕整机作业质量 DB23/T020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DB23/T1671.3-2015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DB23/T2783-2020水稻钵育移栽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 DB23/T1500-2013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 低温冷害 气温低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最低临界温度以下,影XX稻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灌浆,从 而导致产量受损、品质下降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3.2 耐低温减灾保产优质栽培技术 通过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采用合理的育苗、田间管理等手段降低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的栽培技术。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一、土壤调查与分析 1.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类型、层次、厚度、质地、有机质 含量、pH值和养分含量等重要指标。 2.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二、土壤管理 1.保持土壤墒情,合理排水保水,避免积水和干旱。 2.合理耕作,松土深耕,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3.控制杂草和害虫,保持土壤杂草清洁,使水稻生长不受竞争 和损害。 三、有机肥施用 1.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有机肥、绿肥、农家肥等。根据土壤 分析结果以及水稻品种需求,合理掌握施肥剂量。 2.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注意分布均匀,以充分利用养分。 四、化肥施用 1.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配置化肥配方。 2.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分阶段施肥,如基肥、追肥、灌溉肥等。 五、合理施肥时间 1.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合理安排施肥时间。 2.尽量避免在高温、强光和水分缺乏的条件下施肥,以免影响

水稻生长和养分利用。 六、施肥方法 1.基肥施用:将化肥均匀撒布在整个田地,并与土壤混合,确保养分均匀分布。 2.追肥施用: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将化肥沿水田中心或沟壕等作物生息带追肥。 3.灌溉肥施用:将溶解好的化肥溶液灌入水稻田中,适当浇水淋溶,以提高养分利用率。 七、施肥技巧 1.避免施肥过量,以免造成土壤污染和养分浪费。 2.注意施肥间隔,避免短时间内频繁施肥,以免造成水稻品质下降。 3.注意施肥平衡,避免重复施同一种养分,造成养分不均衡。 八、养分管理 1.及时了解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不足的养分。 2.避免过量施用某种养分,以免影响水稻生长和品质。 九、售后跟踪管理 1.施肥后及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2.根据各生产季节的不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 以上是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的基本内容。在具体操作中,还需根据当地土壤特点、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实现高产优质稻谷的生产目标。卓越的

水稻生产操作规程

为全面提升我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结合我市水稻生产现状,特制定《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水稻生产的产地选择,品种选用、育苗、整地、移栽、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脱谷、运输、贮藏等生产技术要求。 2产地选择 水稻生产地的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及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5010- 2002要求。 3品种选择 3.1原则 选择经审定推广的抗逆性、丰产性好、生育期适宜的优质水稻新品种。 3.2品质 品质应达到GB/T17891粳稻谷质量指标和NY/T419大米品质指标中粳米优质米标准。 3.3生育期 可选用155〜160d的中晚熟品种,或146〜154d的中熟品种。

4整地 实行旋耕2〜3年后结合一次翻耕或深松。旋耕应达到 10〜12cm,翻耕深度应达到18cm。 5育秧 5.1壮秧指标 形态指标:株高13.5〜18.0cm,每株根数11〜20条,叶枕距正常,秧苗整齐一致。 生态指标:秧龄30~45d,叶龄4.5〜5.5片,叶面积指数 0.35 〜0.45。 生理指标:叶色绿而不浓,根白色,根吸收力强,植株有弹性,耐凋萎性强,无病虫害。 5.2培育壮秧 5.2.1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种子纯度、净度均应大于98%,发芽率应大于95%。 晒种: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d,每天翻动1~2次。选种:用密度1 .08〜1 . 1 0t/m2盐水选种,捞出秕谷后用清水洗种1〜2次。 消毒:采用5%〜10%的生石灰水、浸种灵、咪鲜胺等药剂消毒。 浸种:用15〜20 C的温水浸种3~4d。

催芽:当种子吸水量达到其重量的25%时进行催芽,首先保持 30~32 C 高温破胸20~30h,然后把温度控制在25C左右催芽,芽长1 〜2mm为限,播种前摊开晾芽6〜8h。 5.2.2选地做床 选择靠近水源,地势较高,土质肥沃,背风向阳,无病虫 杂草的园田、高台地、庭院地或稻田地做育苗田。育苗田耕 层土壤盐碱含量低于0.2%。床长10〜20m,宽1.8m,高20cm左右。 5.2.3配制营养土 首先选择无盐碱、无病菌、无虫卵、无草籽的肥沃园田土或优质旱田土与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混拌均匀制成客土,客土过筛后与壮秧剂充分混拌制成营养土。 5.2.4播种 播期:中晚熟品种在4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种,中熟品种在4月中旬至4月下旬播种。使用无纺布作覆盖材料的提早2〜3d,种子未经催芽的提早3〜4d。 播种量:普通旱育苗,每m2播干种175〜200g ;营养钵或盘育苗人工手插秧,每盘播干种60〜80g,机插秧每盘播干种100〜200g。 播种方法:营养土普通旱育苗,在肥床的基础上,把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撒施在床面上,播种前浇透底水,播种后覆土。盘育苗每盘需营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选种与播种 1.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2. 选择优良的种子,种子应经过认证机构检疫合格,并具备良好的萌发力和抗逆性。 3. 按照种植面积和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4. 按照适宜的播种期进行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确定最佳播种时间。 二、水田土壤准备 1. 针对旱地转水田,应保持水库水位稳定,保持良好的水分供应。 2. 清除残留作物和杂草,进行土地整理和松土,确保土壤松软透气。 3. 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化肥,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三、水田灌溉管理 1. 在播种后的前期,应维持适量的水分,以保证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2. 幼苗长到适宜的高度后,根据土壤湿度和水稻的生长状态进行合理的灌溉。 3. 注意避免积水过深和过长时间,以防止水稻的秧苗窒息。 4. 灌水时应注意避开施肥期,以防止养分的淋洗和浪费。 四、水稻田间管理 1. 定期对水田进行除草,以保持稻田的整洁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 对有害病虫害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合理的防治措施。 3. 保持田间通风和光照,以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 4. 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及时的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五、稻田秧苗管理 1. 对水稻的池苗进行精细管理,保持适宜的水位,及时施肥和进行灌溉。 2. 根据苗情和外界气温,做好苗床覆盖和保暖措施,促进苗期生长。 六、水稻收割与加工 1. 在水稻成熟后,根据稻谷的含水量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收割时间。 2. 进行水稻的机械化收割,保证稻谷的完整和干燥。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前言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业经济的基础。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收入和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这一目标,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标准化管理来推进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本文档旨在介绍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相关内容,以供农业从业人员参考。 1. 水稻基本要求 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衷阳性植物。合适的生育环境有利于水稻正常、健康生长。以下是水稻生长的基本要求: 1.1 土壤条件 水稻适宜生长在湿润肥沃的土地上,质地为疏松、土壤肥沃、透水性好、保水性强、排水良好,pH 值保持在 5.5~7.5 之间,土壤含水量控制在75~85%。 1.2 光照条件 充足的阳光是水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增加叶面积,促进光合作用,降低水稻感染病毒的风险。 1.3 灌溉条件 水稻是水生植物,灌溉是水稻生长的必需条件。应该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量和频率。 1.4 适宜生长环境 水稻喜温、喜湿,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适合生长的气温为 20℃~3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稻生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湿润的环境和降雨量大是水稻生长的必备条件。 2.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 2.1 品种选用 选择强抗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好、耐贫耐涝的新品种或优良品种。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市场需求等条件选择适当的品种。

2.2 种植技术 2.2.1 地力整治 遵守种植绿色标准化的基本原则,依照土地质量选择适宜的肥培、翻耕与耕作 措施,新增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农林化学品的肥效和安全使用的必备步骤。 2.2.2 种植密度 按照所选品种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密度选择,避免影响产量的同时,又能保证农 民的收获。 2.2.3 施肥管理 根据土壤的特性、水稻的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和施肥方法,实现 肥料和水的高效利用,同时控制增产尽量与环境相融合,起到绿色标准化生产的作用。 2.2.4 灌溉管理 实行水肥一体化,掌握浸泡、浇灌、滴灌、喷灌等技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灌溉,既保证水分需求,又能防止沟渠污染和人畜埋头洗漱。 2.2.5 病虫害防治 采用绿色标准化防疫方法,维护田间生态平衡,除草剂、农药的使用以生态优先、科技先进、安全可靠为原则,采取坚持规范施用,避免超标用药、乱用、误用等现象。 2.3 采收技术 2.3.1 农事措施 进行必要的收割前施肥、留种、制稻草等工作,确保水稻的正常成熟和粒质的 好坏,同时保护天然环境,留下可再利用的残留物。 2.3.2 采收方法 采用科学的采收方法和器具,劳动效益和资源流失的理性平衡,避免叶穗损伤、粒子碎裂等现象。 3. 结束语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行,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收入 和市场需求,为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业从业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升农业绿色化水平,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华南地区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

华南地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 在当前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 增加。绿色食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稻作为 我国人饮食中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绿色种植和生产也日益受到重视。华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其绿色食品水稻生产 操作规程显得格外重要。 一、土地选址与准备 1.选择富含有机质且无化学污染的土地,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绿色环保。 2.对土地进行充分的耕作和整理,保证土壤松软,并作好排水措施,防止积水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 二、种子选取与处理 1.选择优质种子,经过严格的认证和检测,确保无任何化学添加物和转基因成分。 2.在种植前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保证种子的活力和抗病能力。 三、田间管理

1.科学施肥,尽量采用有机肥和草木灰等绿色肥料,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 2.采取合理的间苗、插秧和排水措施,保证水稻生长的均匀和健康。 四、病虫害防治 1.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如放养天敌、利用天敌等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2.定期检查田间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和害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收割与加工 1.选择成熟度适当的时机进行收割,尽量避免果实露珠,以确保水稻产品的品质。 2.在加工环节,采取绿色无污染的方式,尽量减少化学添加物的使用。 六、环保和质量检测 1.严格遵守当地环保政策和法规,确保生产过程无环境污染。

2.对水稻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 七、销售与宣传 1.推广和宣传绿色水稻的优势,提高用户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认可度。 2.建立绿色食品水稻品牌,打造绿色食品的形象。 在详情的措施中,华南地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中的诸多规程 都包含了非常细致的规格,正是这些详细的规范性指导,才能够使得 水稻的生产工作变得井井有条,为了能够产出更加符合绿色食品的特性。为了从源头上净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是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重中 之重。 华南地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不仅规范了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健康,也推动了绿色食品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规程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让更多的用户受益,为我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过去的几年中,绿色食品作为一种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 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一趋势下,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绿色种植和生产也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华南地区作为我国重 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其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的完善,不仅关

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水稻生产、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水质、大气、土壤、投入品、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认证过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9630.1 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GB/T 19630.2 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 GB/T 19630.3 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GB/T 19630.4 有机产品第4部分:管理体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有机农业 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3.2 有机稻米 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按照有机稻米标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符合有机稻

米质量要求,并经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稻米(包括稻谷和成品米)。 3.3 常规 指生产体系及其产品未按照本标准实施管理的。 3.4 转换期 从按照本标准开始管理至生产单元和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段。 3.5 平行生产 在同一生产单元中,同时生产相同或难以区分的有机、有机转换或常规产品的情况。 3.6 缓冲带 指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有目的设置的、可明确界定的用来限制或阻挡邻近田块的禁用物质漂移的过渡区域。 3.7 投入品 指在有机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所有物质或材料。 3.8稻田轮作 指在同一田块上按照预定的方式或顺序轮换耕作不同种类作物的农事活动。 3.9 有机水稻种子 指按有机农业要求生产的水稻种子。 3.10 认证 指具有相应资质的独立第三方组织给予书面保证来证明某一明确定义的生产或加工体系经过系统的评估且符合特定要求的程序。 3.11 生产基地 指具有一定面积、集中连片、与周围隔离或设有缓冲带的有机农业生产区域。 4 要求 4.1 生产基地的基本要求 4.1.1 田块必须集中连片,其内不能夹杂非有机田块。 4.1.2 周围1.5公里范围内没有明显的污染源(如化工、电镀、水泥、工矿等企业),交通干线边,大型养殖场和生活垃圾等污染源。 4.1.3 生产基地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山、河、道路、林带等)或设立不少于30米的缓冲带。隔离带或缓冲带应有明显的标志。缓冲带上若种植作物,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规水稻原种和良种生产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应于水稻原种和良种生产。二、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3543。1-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3-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5-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6-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7-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4404。1-1996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17316-1998农作物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三、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1.原种basicseed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2.良种certifiedseed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用于大田生产。四、原种生产1.原种生产按GB/T17316.4.1-17316.4.5.4-1998执行。2.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和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地块。五、良种生产1.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第一代至第三代种子。2.种子播前进行晒种及药剂处理;稀播培育壮秧;大田采取单本或少本栽插,大田直播要稀播匀播;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杆壮粒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3.在各生育阶段进行观察,及时拔除

病、劣、杂株,并携出田外。4.繁殖田应选择土地平整、土质良好、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和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地块。 六、种子收获、检验1.株行、株系、原种和良种种子收获、按GB/T15316.5.1-17316.5,3---1998执行。2.生产的原种和良种种子要精选后入仓库。3.生产原种及良种的单位要搞好种子减员,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3543.1-3543,7尽心复检对符合GB4404.1规定标准的原种、良种种子进行签发合格的证书;对不合格的种子,提出处理意见。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一、前言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高度的食用价值。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稻生产也逐渐向机械化方向转变,机械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土地准备阶段 水稻机械化生产首先要进行土地准备工作。在选定好水稻种植地点后,首先要进行翻耕和平整土地的工作。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拖拉机等农机具进行翻地、耙地、平整等操作,以确保土地表面平整,便于后续作业操作。 2. 播种阶段 播种是整个水稻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人工播种耗时耗力,效率低下。采用机械化播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播种效率

和准确性。目前市场上普遍流行的有种子机械播种机、直播机等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化播种设备进行作业。 3. 灌溉施肥阶段 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源和营养物质,因此灌溉和施肥是不可或 缺的环节。采用机械化灌溉设备和施肥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施肥的准 确性和一致性,同时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4. 除草防病防虫阶段 水稻田间管理除草、防病、防虫工作是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 键环节。传统的人工除草和喷药效率低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采用机械化除草、防病、防虫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5. 收割阶段 水稻的收割是决定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手工收割效率 低下、劳动强度大,并且易受天气影响。现代化的水稻收割机械设备 可以有效提高收割效率、减少损失,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状 况进行精准调节,提高作业质量。 6. 储存运输阶段 水稻收割完成后,需要对水稻进行储存和运输。传统的人工装袋、搬运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容易破坏水稻粒、损失较大等。采用机械化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产地条件,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插秧技术、收获、脱粒、建立档案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XX水稻的种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O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17891优质稻谷 GB/T15790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419绿色食品稻米 3产地环境条件 土质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产区紧靠南四湖生态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为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鱼台 水稻采用微山湖水灌溉,湖水常年清澈,无污染,丰富的矿物质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鱼台大米优质理化特征的形成。符合NY/T391要求。 4种子及处理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YRA006 4.1品种选择 选用具备鱼台大米质量特色的优质品种,如津稻263、金粳818、圣稻18和润农11等。 4.2种子及种子处理 4.2.1种子的特性 4.1.1.1选用的品种都是优质、安全、抗性强、结实率 高的品种。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

4.2.1.2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规定标准。 4.3.1.3稳定性:产量稳定率在85%以上(含)。 4.2.1.4品质:达到GB/T17891所涉优质稻谷品种品质指标2级(含)以上的水稻品种。 4.2.1.5抗病性:选择抗稻瘟病(包含苗瘟、叶瘟、穗瘟)的品种。 4.2.2种子的处理 播种前晒种2-3天。用16%咪鲜.杀螟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浸种60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再催芽播种。浸种时应放在阴凉处,避免日晒(浸种适温18-20℃),每天搅拌翻动1-2次。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及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4.3育苗前准备 4.3.1秧田地选择与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排灌方便、便于管理、运秧方便,而且当季没有施过除草剂的地块做秧田。秧田与大田的比例1:80-100为宜。耕翻18-20厘米,旋耕12-15厘米。精整秧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水稻绿色原则化生产技术规程 一、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础条件 1.基地规模。基地实行面积15万亩,集中成片,交通运送条件便捷。 2.浇灌条件。基地水稻生产有充足旳水源保证,排灌设施健全,浇灌用水清洁度高,符合GB5084-92 旳规定。 3.土壤条件。水稻生产基地规定土壤耕层深厚,较肥沃,土壤中性偏酸,具有很好旳水稻土壤构造,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力较强,具有一定肥力指标。土壤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农产品基地土壤质量原则》旳规定。 4.空气质量。远离工业区,周围无污染企业,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 旳规定。 二、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技术 1.种子 (1)品种。选择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旳水稻品种。主栽品种:稻花香、吉宏6号、吉粳515、通禾66、吉农大538等系列优质水稻品种。 (2)种子旳特殊规定。不使用转基因品种。

(3)种子质量。符合GB4404-84规定旳二级以上原则。 2.培育强健秧苗 1)种子处理: A、晒种:选晴天,在干燥平坦地上平铺席子或水泥场将种子摊开,厚度3厘米,白天晒2-3天,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活力。 B、选种:用比重为1.13旳盐水选除秕谷后捞出稻种,用清水洗2-3遍。 C、药剂浸种:用咪鲜胺药剂浸种,水应高出稻种10?M以上,浸种所需积温应抵达100℃。 D、催芽:有催芽器最佳用催芽器催芽,无催芽器旳可在室内地上、火炕上或育苗大棚内催芽。 E、药剂拌种:在播种前4-5个小时,将种子捞出后,用霜枯净等药剂进行拌种,可防止水稻立枯病。 2)适时播种:播种期根据品种熟期、气温、水资源、插秧时间等状况确定,我区一般在4月5日-10日较为合适。 3)苗期管理:水稻苗期管理规定精心细致,一般分四个阶段进行。 A、播种―出苗 这段时间重要是密封保温,保证出苗所需旳水份和温度。棚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通风降温。缺水时要及时补水。覆膜旳出苗后立即撤去地膜,以免烧苗。

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要求 (一)产地环境 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中的有关规定。 (二)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中的有关的规定。(三)肥料使用准则 1、肥料使用准则应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中的规定。 2、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 3、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有机肥料及矿质肥料等),附录A列出了肥料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指标。 (四)农药使用准则 1、农药使用应符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附录B规定了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禁用农药品种;附录C列出了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常用农药品种及常用剂型、用量、安全间隔期等。 2、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五)有害生物控制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稻田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出发,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 二、栽培技术 (一)选用抗性强的水稻品种 用抗虫、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组合),并注意定期更换。(二)合理稀植 1、直播稻。直播稻播种量,常规稻为每亩3~4公斤,杂交稻2~ 2.5公斤。提倡采用生物种衣剂包衣,以防地下害虫危害。要求注意播种质量,确保全苗。播种出苗后应及时疏密补空。 2、移栽稻。早、晚稻种植密度常规稻一般为每亩2万穴,每穴3~4本,杂交稻为每亩1.5~2.0万穴,每穴1~2本;单季稻为每亩1.2~1.7万穴,常规稻每穴3~4本,杂交稻1~2本。提倡宽行窄株或宽窄行种植。移栽规格,早、晚稻为25.0×13.3~16.7厘米或(33.3+16.7厘米)×13.3~16.7厘米,即行距25.0厘米,株距13.3~16.7厘米或宽行33.3厘米、窄行16.7厘米、株距13.3~16.7厘米;单季稻为25~30厘米×16.7厘米或(33.3+16.7厘米)×16.7厘米。超级稻优质稻,起畦超稀植栽培,移栽规格33.3×20.0厘米~25.0厘米,每亩0.8~1.0万穴,每穴2本。 (三)平衡施肥 1、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提倡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以上,氮∶磷∶钾(N∶P2O5∶K2O)一般为1∶0.5∶1。

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为确保生产出绿色食品优质大米,特制定此技术规程。对水稻生产基地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严格控制各种污染。 一、水稻栽培管理 〔一〕育秧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白城地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不带病菌、虫源、无破粒、无秕粒、优质高产新品种。 经两年实验示范,选出绥粳4,龙洋16, 180,旱香74,旱香52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生产性好、米质优良〔一级米〕、适性好。 2、种子处理 晒种3月25日一一3月30日,室外晒种1—2天,增加种子活力。 盐水浸种,浸种4—5天后捞出控干进行催芽,有50%种子露白后方可播种。 3、营养床土配制 根据当地条件选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偏酸、无草籽的腐殖土或旱田土,风干过筛,最好加15-20%草碳土,按照每

平方米苗床需要20kg原土,加入适量75%浓硫酸使PH值达到5-6.0,制成营养土。 4、秧床整理 选取无盐碱、土地肥沃、平坦的壤土为育秧地块,田要泡透使土质松软。秧床设置宽1.5米、长15米,秧沟宽30厘米,将秧床精细整理,达到平整一致,无作物根茬、杂草。 5、播种 4月5日一一4月12日,首先在浇透水的置床上铺有孔地膜或软盘,然后铺撒3cm厚的营养土,刮平,浇透水,盘育苗每盘播70克左右,合理密植,稀播育壮秧。 6、秧田管理 温度管理 出苗前密封保温,棚温控制在30笆左右,苗出齐后及时撤去地膜。2叶1心时,温度控制在20—25笆左右,低温大床苗,严防高温烧苗和徒长。降温主要靠通风大小来调节。 水分管理 6、整地 11月上旬,水稻机收后,秸秆全部还田深翻,亩秸秆还田量在6公斤以上。 按照绿色食品优质米要求,四月下旬在耙地时施用em菌发酵好的农家肥2吨/亩,施底肥磷酸二胺5公斤/亩,农家肥要施均匀,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进土壤理化性状。

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栽培技术、运输、贮藏、副产品处理、档案记录管理、产品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范围内A级绿色食品水稻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种子禾谷类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593 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 2978 绿色食品稻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A级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 NY/T 391 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2 抛秧 将培育好的水稻秧苗,均匀地抛撒到XX里的一种水稻移栽技术。 3.3 直播 将已催芽露白或者经过符合 NY/T 393、NY/T 394 要求的种衣剂包衣的水稻种子直接播种到XX生长的一种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3.4 安全间隔期 最后一次施药、施肥到作物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

3.5 安全排水期 稻田施肥及施用农药后不宜排水的间隔天数。 4 一般要求 4.1 生产基地选择与规划 4.1.1 基地选择 生产基地应远离污染源、生态环境优良且水源充足、排灌畅通、集中连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的要求。 4.1.2 基地规划 应综合考虑排灌系统、有机肥存放与堆积沤制、水土保持等问题,实行水、肥、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4.2 品种选择 4.2.1 种子质量须符合GB 4404.1的规定。 4.2.2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抗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并通过国家或广西审定且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米质达到或优于NY/T 593中的三级标准。 4.2.3 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并要做好早晚稻品种熟期搭配,确保晚稻安全齐X。 4.3 施肥管理原则 4.3.1 肥料的使用须符合 NY/T 394 的规定。 4.3.2 安全间隔期30d以上。 4.3.3 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不能超过1:1。 4.3.4 每667 m2XX施肥总量为早、晚稻氮(N)8~12 kg,磷(P2O5)4~5 kg,钾(K2O)8 ~12 kg;单季稻氮(N)12 ~15 kg,磷(P2O5)6 ~7 kg,钾(K2O)12~15 kg。硫酸锌1~2 kg。 4.3.5 氮肥用20~30%作基肥,40~50%作分蘖肥,20~30%作X肥;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用60%作分蘖肥,40%作X肥。 4.4 水分管理原则 4.4.1 灌溉水质要符合NY/T391-2013中6.1的要求。 4.4.2 安全排水期在7d以上。 4.4.3 移栽稻插秧后保持浅水层。 4.4.4 抛栽稻抛栽时田面保持1 cm~2 cm水层,如遇大雨,应及时将水排干;立苗后灌浅水层,勤灌浅灌、多露轻晒。 4.4.5 直播稻播种后干湿交替到全苗。 4.4.6 够苗及时露晒田。 4.5 有害生物控制原则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 广具有重要意义。优质高产水稻是指在保证产量的提高水稻的品质和 市场竞争力。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 术规程,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意义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的提高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而优质水稻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升级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研究和推广水稻优质高产栽培 技术规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2. 深入解读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1 基础环境条件 水稻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在选择种植地时,应考虑土壤质量、排水条件和耕地资源。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生长 季节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2.2 品种选择和种子管理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在品种选择时,应综 合考虑不同品种的抗性、适应性和产量潜力。种子管理包括选种、制

种和储存等环节,确保种子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栽培需求。 2.3 良好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涉及水稻的育苗、移栽、保墒、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在育苗过程中,应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2.4 科学施肥和水管理 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通过土壤测试和农艺特性,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科学的水管理也对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保证适宜的水分供应,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以及进行排水处理,可以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状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研究和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农民应根据自身的土地条件和资源情况,结合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从而在提高产量的确保水稻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总结回顾:

稻-油周年高效丰产生产技术规程

稻-油周年高效丰产生产技术规程前言: 稻-油周年高效丰产技术规程旨在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农田资源,采用现代化、科学化的种植技术,提高稻-油杂交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稻-油联产的高效盈利。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品种选择、播种管理、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灌溉技术以及收获和加工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稻-油周年高效丰产生产技术规程。 一、土地利用 1.合理选择土地:选择水土适宜、排水良好的田地进行种植,避免水淹造成的损失。 2.土壤改良:根据土壤质地及肥力状况,进行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的施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优化作物的生长环境。 二、品种选择 1.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稻-油杂交品种。 2.选择具有高产、耐倒伏、病虫害抗性等优良特性的品种。

三、播种管理 1.种子质量选择:选择优质繁育的种子,确保种子健壮、无病虫害、无杂质。 2.适宜的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和生长期限,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苗期生长状况。 3.合理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块资源情况,确定合适的植株密度。 四、施肥技术 1.基础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播种前进行基础施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2.追肥:根据作物生育期和生长需要,进行适时追肥,补充养分供应。 3.科学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调配氮、磷、钾等相关元素的比例,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五、病虫害防治

1.预防为主:农民要定期巡田,发现病虫害问题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合理使用农药:选择安全、高效、环保的农药,按照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注意农药间隔期。 六、灌溉技术 1.合理灌溉量: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调整灌溉量,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 2.合理灌溉方式:根据土壤水分特性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 七、收获和加工 1.成熟期掌握:掌握稻谷和油菜的成熟期,及时进行收割,确保产量和品质。 2.储存和加工:采用干燥、清理等措施,妥善储存稻谷和油菜,防止损失,提高产值。 结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