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就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天地。

1、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读陆游《诉衷情》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报效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 同样,学习《题西林壁》、《梦游天姥吟留别》、《凉州词》、《望天门山》、《饯湖上初晴雨后》等就该让祖国的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学习《渭城曲》、《孔雀东南飞》、《钗头凤》(陆游)、《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兵车行》、《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功能,不能枯燥地考证、分析。

2、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思维的方式看,诗人创作的过程是向心式的聚合思维,读者鉴赏的过程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鉴赏的过程就是要求鉴赏者把作品中典型形象与深邃意境生动传神的再现。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越俎代庖,一味的分析讲解,或硬是套上“爱国主义”、“羁旅思乡”、“怀才不遇”等帽子,这样,只

能失去古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可以让学生试着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探讨李商隐《锦瑟》中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是什么,探寻李白塑造梦中天姥山奇谲、多变形象的用意------

3、要重视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

缺少积累,便无法运用。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储备一定量的诗词名篇,并且能把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甚至运用到学习中,才能兴趣盎然,加倍勤奋。例如,月亮

用心

爱心

专心自古以来就受到诗人们的钟爱。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比较阅读,那么学生便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领悟诗人深邃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也不会把诗句中的“月亮”只当作“月亮”了,而是能想到更丰富更深远的东西了。

“学”是为了“用”,“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教师们有高昂的育人热情、较好的语文功底、合理的教学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就能使我国的古典诗词更加光彩夺目。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要遵循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贴近教材与学生实际,与传统教学手段紧密结合,不能滥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素质教育

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进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广受师生欢迎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发挥巨大的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去思索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巧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将文字与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文字转化成可感的形象,将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内容,由静变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如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制作一段表现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凄美爱情故事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丰沛的情感,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2 创设情境,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将语文课文中的优美诗句、段落形象地表现出来,尤其是需要学生熟读背诵的优秀篇章,不仅调动了学生情感,加深学生记忆,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长城谣》这首现代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长城的历史、战争场面、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让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1.3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时,教师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备课,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学习口语交际《谈嫦娥奔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月亮的认识,然后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月球形象,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提出自己对月球未来的设想。这样的教学,在打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就是一种工具,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

2.1 贴近教材知识和学生情况,切忌生搬硬套,不切实际

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将在网上搜索到的课件直接下载,不加改动,生搬硬套到课堂上加以使用,造成了课堂教学机械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贴近教材知识。教师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将多媒体技术与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相结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设计教学流程,对教学重难点问题进行透彻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要认真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哪块知识掌握得不清楚,教师要补充强调;对哪里容易产生疑惑,教师要重点讲解;等等。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制作出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与传统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切忌过于依赖多媒体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

电脑展示,从而使学生和教师都成了多媒体的附属品,从原来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完全失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地位。对此,教师必须要清楚地知道: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必须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对于文章富有感情的讲解、教师的自身素质、师生的情感沟通等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教学因素,所以,教师在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整洁大方的板书、风度翩翩的仪表都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3 科学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易懂的内容,从而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存在滥用多媒体的问题,一些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非要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来表达,一个很好理解的词语非要创设情境来体现,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比如学习生字词及解释,学生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即可完成,教师非要用多媒体视频来解决;朗读训练改成情境创设;等等。这样使用多媒体,根本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科学使用多媒体,坚持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不多用、不滥用的原则,贴合教学实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结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多媒体将以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会广泛运用于其他学科。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

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教师必须会用它,用好它,找到最佳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全成.试析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成才之路,2011(19):47.[2]姚志林.浅议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10):107.[3]冯红霞.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教苑荟萃,2010(5).[4]付素景.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体验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2010(4):36.[5]乔赛飞.浅谈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体会[J].现代教育探索,2009(21).(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第七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要:作文教学要走出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境。我建议学生多读书,注重阅读积累;注重课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课文作文

实践活动

互改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写作训练就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感慨。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都说作文难写,为何?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谈四点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一、重视阅读积累。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一点不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是“源”,“写”是“流”;“源”远方能“流”长。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阅读,阅读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运用“阅读积累”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首先,教学生做剪报。报纸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能增长知识、提高写能能力有益的都可剪贴。剪报评析的内容可以就写作特点分析,可以就读后的感想,可以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学生写读书随笔。让学生每周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一篇,先读熟美文,在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巧妙的布局谋篇;再让学生动笔画出优美的词、句、段;还可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还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在原文处做上批注;还可以谈感受,写评语。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甚至背熟。第三,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名家名篇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来加强积累。如词语竞赛、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读书故事会、课本剧、作文竞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起到检查的作用还能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

写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开展“摘录、写作、练字”三合一练习,习惯于摘抄一些古典诗文和名人名言,习惯于把看到的时文美文摘录下来,习惯于把自己日常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习惯于抒写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知识视野被拓宽,情感世界被充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也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学生在自己写作之中或多或少、潜意识地运用了积累的材料。我想这就是学生在阅读积累基础上的再次运用吧。重新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功能,是学好语文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发展的语文能力,成为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写课文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悄焉动容,视通力里。”,这是对想象作用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尤其需要想象,因为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阅读时,需要借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或诗词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学生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反之,思路迟缓狭窄,词语贫乏,写人写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根据当前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为学

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其中,写“课文作文”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形式,写“课文作文”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开阔、更深刻。其方法就是围绕一篇课文,写出一组小文章,少则二三篇,多则四五篇,内容上既互有联系,又可各自独立,这样可以纵横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地写一个人物或一件事。它的优点就在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发散、扩展、集中、深化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曾有目的地通过写课文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课文角度考虑,启发学生为那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课文补写情节或写续篇,如《变色龙》、《老王》、《芦花荡》;把古诗文改写成散文,如《伤仲永》、《石壕吏》等。通过对故事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学生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的关心和见解。下面以《羚羊木雕》课文作文教学过程为例:㈠介绍想象作文的概念。

想象作文就是以一个假设的身份或在假设的环境中,叙述可能发生的事件,通篇以想象为主的作文。

㈡以《羚羊木雕》课文为例分三个方面训练

⒈拓展想象。把课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做到妙笔开生花,续出新格局。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⑴放学回家的“我”看到了出国分别半年之久的爸爸,十分激动,请你播放一下这段录像吧!⑵在学校里张小路和万芳是最要好的朋友,她们的老师是怎样评价她们?

⑶在家长会上,妈妈和“我”碰到了王阿姨和万芳,妈妈看到了万芳裤子上那长长的“伤疤”,就问王阿姨怎么破的,王阿姨会怎么说?

2、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互换进行想象。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如果你是万芳,当你的好朋友找你要回羚羊木雕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后来呢?

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时的“我”心里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你是“我”,

你会怎么想?

3、创造想象。为了更好表现人物的品质、揭示事情的本质,写作时可以通过创造想象去补充与拓展文章的简略处、空白处、悬念处。

①想象补充人物的语言。

②想象补充人物的心理。即通过对文中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想象,领悟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③想象补充文章的情节。④想象补充文章的结尾。

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在“我”家,万芳和“我”交换了礼物,即小藏刀和羚羊木雕。万芳回家后便激动地写下了日记,你能向大家读一下吗?

⑵要回羚羊木雕后的那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深深谈了一下,你愿意公布吗?

这次课文作文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选题、奋笔疾书,几乎每人都有话可写,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通过课文作文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大家对这种训练方式给予了一致肯定。当然,与课文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课文仿写。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仿写是在对课文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整体掌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迁移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学生感悟到的写作技巧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从认知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仿写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

在学习了席慕容的《外婆与鞋》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写一篇现场作文,并提醒写作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记叙要具体,要抓住人物事件的特征做细腻的描写;

2、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3、要注意所有的记叙、描写、抒情都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这次现场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见附页)。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中学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应在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在作文训练时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激活学

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吕叔湘先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他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语文实践活动”则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鲜活的生活积累。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积累,使他们在写作时,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身,表达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玩踢毽子,学生玩得十分高兴。事后让他们写作文。大家有话可说,把踢毽子比赛过程记叙地具体详细,学生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

我还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要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要及时地把感人至深的地方表达出来,把精彩难忘的一瞬描绘出来,把耳目一新的事件叙述出来……告诉他们,这些材料可能比较零碎,不能构成一篇作文,但它们直接来自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积少成多,以后会很有用处。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写文章,从日记写起。写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心胸和笔墨,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同时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场上的作文。由于这样的思想作指导,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灵活了,语言生动了,就能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们今天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课程资源,向外去寻找,殊

不知学生资源中存在着一个宝库,它是需要我们去开发的。我说要重视学生资源,是说要重视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

四、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鉴定,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于是,我在作文批改方面作了以下几点尝试,特别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简评”扩展式讲评

学生往往认为作文讲评是老师的事,很少有人把自己作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所以,在刚开始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的时候,采用“简评”扩展的方法最为恰当。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精心选用一些带简评的习作,让学生读了习作之后,在参考简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对简评进行扩展、补充,丰富简评的内容。在讲评课上,教师可根据各小组的推荐,也可采用抽签的方法让学生上讲台讲评,对讲评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对作文讲评逐渐产生了兴趣,具备了一定的讲评能力。

2、“模仿”式讲评

经过一个阶段的“简评”扩展式讲评训练之后,学生会觉得作文讲评并不神秘,自己也可试试。这时,教师就应作好讲评的示范,让学生去模仿,怎样去分析习作的立意、构思和选材,怎样去分析习作在写作上的优点与不足,怎样去分析文段的过渡与衔接,怎样去分析习作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和疏漏,等等。也可让学生模仿别人评语的写法来讲评。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在学生讲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在模仿中不觉得乏味,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讲评能力。

3、“互改”式讲评

在实际操作中,我把四个写作水平呈梯状的学生排列成一组,每隔一月重组一次。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相互对比,共同提高。我在学生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修改符号,每人给文章至少找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如此循环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批改三篇作文。通过找优点,挑毛病,作比较,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做作文讲评的主人”,突出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规律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那么,作文讲评课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更会充满生气和活力。

通过以上四种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指导,同学们普遍觉得不象过去那样,一上作文课苦于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现在主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如何选材、组材,如何把文章写得寓意深刻,新颖富有特色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呆板、枯燥现象。总之,语文是人生的守望,是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解读。学习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松的学习风气,人人都可以质疑问难而不必有所顾忌。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找到能有效促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诱因,让知识在课堂上招手,让知识长上翅膀飞舞在课堂,那么所有的学生也就不会害怕写作了。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学论文范文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

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

成性的前提条件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

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

第2/4页

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

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

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第3/4页

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

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

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足球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

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

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

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一)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诵读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爱国爱家乡诗词诵读比赛,咏月诗词竞赛,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用心用意,方能出色—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例谈

用心用意,方能出色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例谈 【内容提要】初中语文教学就如同世间的一切事情一样,需要用心用意去做,才能做得好,做得出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一个例证。 【关键词】诗歌教学 2012年的秋天,上级领导和同行来我校教学常规检查,听了九年级十三班我执教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诗人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淋漓尽致的流露少有的激情。上课开始,我首先用多媒体打岀杜甫的肖像,然后对诗人杜甫的简历,以及所学过的他的诗作进行回忆,并概括其诗的风格特点;接着播放一节奏明快、感情愉悦的音乐,教师朗读全诗,然后是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再次是教师提岀疑问,学生来探究诗的美,讨论、争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简单分析学过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跟本诗对比,突岀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我的教学打动了学生,也同样感染了听课的领导和 同行。课毕,课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是成功的,赢得了听课的领导和同行的好评。课后反思,我认为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应归功于如下几方面做得好。 一、对教材深入地研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阅了几本教学书籍,也在网上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研究了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阅读了杜甫的生平事迹,查找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还深入钻研了这首诗的分析文章,因而较好的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整个流程,如开头如何创设氛围,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开讲,何处设问,何处吟诵,何处留下空白……正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高度重视,为组织好这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重视师生的诵读。本诗字词精练含蓄,辞断意属,跳跃性强,就需要读者用普通话清晰响亮而有表情地诵读出来。为了吟诵好这首诗,我还闭门练了两天。课堂上,我进行了范读,同学们进行了齐读,钟广君同学进行了诵读表演,他摇头晃脑的,“初闻涕泪满衣裳”双手抹胸前衣服再甩手状;“却看妻子愁何在”,眼睛瞟向旁边的女同学;“白日放歌须纵酒”,手握酒杯一饮而尽的情状……这一招一式,把诗人听到官军收复“蓟北”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通过我和学生不同形式的诵读,较好的完成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质疑、释疑,探究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我提出疑问:“这首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写得很美。那么,它美在何处呢?”我提示学生从炼字、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来分析。通过提示,学生似乎有所领悟,小组讨论非常热烈,甚至争辩。有的同学说:“喜字贯穿全诗,听喜讯,流喜泪,呈喜态,喝喜酒,唱喜歌,最后喜返乡。”有的同学说:“‘涕泪’‘妻子’‘青春’这几个古今词义不同的三个词用得好。”有的同学说:“‘从’‘穿’‘下’‘向’四个词把相隔千里的‘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四个地名串得瞬间即至。把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写出来了。”有的同学说:“夸张修辞手法运用得好。‘涕泪满衣裳’‘喜若狂’既写诗人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又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一时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文本对话等活动迅速开展起来,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古诗五步学习法”教学实践

“古诗五步学习法”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从课堂教学的对象看,教师讲解多,学生阅读少。从学诗过程来看,往往是分析多欣赏少。从能力培养看,往往侧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而忽视表达能力的培养。三多三少的现象,使古诗教学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缺乏:即缺乏以想像联想为形式的思维能力培养,缺乏以感悟和体验为手段的鉴赏能力的培养,缺乏以学习方法为内容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应当摈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古诗五步学习法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设计的。如图: 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学习过程 知内容说诗意想意境情感品特色………训练过程 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感悟力+鉴赏力=自学能力 按照学生学习语文规律和古诗特色把每一首诗的学习大致分为渐进的五步,即依次为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和品诗,每一步都有一个训练重点,都侧重于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终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诗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诗歌的训练。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如诗的类型(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句式、句数、音韵、对仗、平仄、描写景物及景物特点等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教师要设计好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如杜甫《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的是晚秋长江边的景色,理解诗歌时可围绕“秋”字来连续设问,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风急天高”说明了什么?“猿啸”为何“哀”?“渚”为何是“清”的?“沙”为何是白色的?鸟为何“飞回”?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懂得这首诗描写的是长江岸边的晚秋景色。正因为晚秋,所以天虽高西北风却刮得又猛又快;正因为是晚秋,猿猴已感觉到冬天将要到来,它们又要面临饥寒交迫的考验,因而发出凄厉的长啸;正因为是晚秋,长江边的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凝结成霜,给岸边沙土蒙上了一层白霜,而使得空间变得非常清晰;也正是因为“风急”,连鸟也一直盘旋不能高飞。寥寥十四字,将一个晚秋写得淋漓尽致,而诗句中并未有一个“秋”字,字字是秋,处处写秋,却不见“秋”,真乃神来之笔。 说诗说诗就是说诗意。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一方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一步教学提供依据。说诗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可详说也可概说,可直说也可泛说,可以个人说也可以分组讨论选代表说等等。 想诗在知诗、说诗的基础上,通过听诗而想诗,边听边想,想像诗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为悟诗奠定良好的基础。想诗训练一方面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想像和联想的方法。如王维《山居秋瞑》描绘了一幅雨后的山中晚秋美景图画,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极富想像的空间,单就“竹喧归浣女”可设计这样的想像:先从竹子想起,一根、两根……一片竹林,然后想一群浣女,洗完衣裳,边走边说,边嬉戏边打闹地向竹林走来,最后再在竹林上面叠加一轮明月。这样一群洗衣少女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月光斑驳的竹林,竹林一下子热闹起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探析3114

LOGO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探 析

摘要: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Abstract: The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content to occupy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learning enabl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o enrich the rich, to enable students to absorb the wisdom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curriculum goals that:"reading ancient poems, consciou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insights and the use and increase their appreciation of taste and aesthetic

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学生去体会诗词的内在含义与情感,往往一个词就能包含作者的深情,“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小小的“绿”字就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把颜色变成一个动作,让静态的风景变得活泼起来,这种用词的美感,意境的美感,含蓄又无穷,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 1.1用想象复原诗词的意境之美 诗词的意境凝聚在诗词字句之中,一句之中就有无限的遐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之中复原诗词的意境与情景,体会在那种情景之下的体会。以《天净沙》为例,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结合在一起想象那副夕阳西下的情景,残阳映照着地面,几只乌鸦在苍老的树木上停歇,远处流水围绕着破败的人家,作者坐在消瘦的马匹上在长远的道路上行走着,只要能够想象出这一片落寞萧条的景象就不难体会出马致远当时那份苍凉与断肠的情感。 1.2推敲字句领悟诗词的凝练 诗词的凝练,在遣词造句上表达的淋漓极致,每一个字眼都需要学生们细细的品味,诗词是需要玩味的。这一阶段的学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到诗词中的好词妙句,把最好的诗句摘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写的好,哪里写的好。还是以《将进酒》为例,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妙的一句诗,然后每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大家一起评选出最好的诗句让大家一起学习与玩味,比方说有人觉得“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大家就可以

感悟一下这句诗所包含的格局,让同学再提出几个证据看看李白说的是否是对的。 1.3结合生活体会诗词情感 诗词的情感丰富而且让人动容,但是初中生的情感经历较少,必须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结合自身的生活去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饱含的感情。诗词的情感极具代表性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诗词的美感与她的历史作用不仅仅需要学生们去体会,去朗读,也需要同学们去思考。 2.1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诗词的整体认识,让同学比较不同风格的作者他们作品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几首杜甫与李白的代表作之后,让同学们去思考杜甫与李白是忘年之交,但是为什么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格迥然不同,让同学去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与写作时的情景。让同学深刻的明白李白和杜甫的不同遭遇,认识到诗是社会状况与现实的反映。 2.2比较同一作者不同阶段的写作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诗词背后的社会现实有更多的思考与认识。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不同时期杜甫的写作特点,并让同学去思考为什么杜甫年轻时的诗句和老年时截然不同,了解杜甫曲折的一生,了解唐朝的繁荣与衰败。 2.3体会诗词深层次的情感 诗词的情感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也包含着作者的境遇与人生体会与思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写作时作者的境遇与情感,让同学思考体会诗词中深层次的含义,还是以温庭筠为例《望江南》外表是一篇描写思妇的词,但是结合当时温庭筠被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就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天地。 1、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读陆游《诉衷情》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报效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 同样,学习《题西林壁》、《梦游天姥吟留别》、《凉州词》、《望天门山》、《饯湖上初晴雨后》等就该让祖国的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学习《渭城曲》、《孔雀东南飞》、《钗头凤》(陆游)、《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兵车行》、《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功能,不能枯燥地考证、分析。 2、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思维的方式看,诗人创作的过程是向心式的聚合思维,读者鉴赏的过程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鉴赏的过程就是要求鉴赏者把作品中典型形象与深邃意境生动传神的再现。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越俎代庖,一味的分析讲解,或硬是套上“爱国主义”、“羁旅思乡”、“怀才不遇”等帽子,这样,只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概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努力让学生投入 到古诗词的怀抱中来,必会熏出一颗颗诗心来,使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得到传承、发展。 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似乎离我们 越来越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应付考试,只重记忆,不重鉴赏,忽视了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那到底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不妨从以下几点做出尝试: 一、反复吟诵,读出诗味 古诗词讲究平仄,合于音律。初读古诗词时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注 意教会学生如何把握停顿与节奏、重读与语气以及语调的变化。若能如此,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且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所表现出来的音节的巧妙暗合和回环往复,就能使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悦耳动听的音韵美。 古诗词之中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学生在朗诵古诗词过程中,能够充分感 受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清贺贻孙在《诗筏》中指出:“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只有抓好诵读这一环节,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会领悟《渔家傲·秋思》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慷慨豪迈,酣畅淋漓;《无题》的委婉含蓄、缠绵绯恻……教学中只要教师能精于布局,善于引导,使学生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会其意,让学生充满审美享受,就能使学生在古典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中渐入佳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走近作者,解出诗意 在诗词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都是参与者,但这个过程是否只是 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呢?我们常常忽视了另一个人——诗词作者。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了解作者对赏析诗歌有重要的意义。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往往直接影响了诗歌创作。而且,“诗言志”“愤怒出诗人”,诗歌是作者当时心境、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处境、经历,就会对诗歌表达的思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讨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讨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开设古诗词教学,一方面旨在培养中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另一方面起到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育而言,古诗词教学却是难点。本论文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G633.31A 12095-308905-0049-02 按照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初中语文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单向语文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素颜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古诗词教学向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面对语文教改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就要注重中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初中古诗词欣赏教学注重塑造意境 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内涵。中国的古诗词词句简短而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初中应试教育,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育中,并没有将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而传授,而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很多中学生对古诗词都会产生排斥心理[1]。特别是古诗词的语言表达与现代的语言表达形式大相径庭,即便是文学作品中,也很难看到如古诗词一般的语言表达,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除了为了应付考试之外一无是处。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领会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还可以培养文学素养,使得情感更为丰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角度出发,包括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诗人的创作思想等等都要

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诗词歌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相互发展。 一、开篇导入,让人耳目一新,引来满园春色 课文导入的好差,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是奠定语文教学基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因为自己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用各种诗词作为开篇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荡漾一江春水,栽几株梧桐而引来美丽凤凰,感觉受益匪浅。例如我在讲授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赞美秋天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学们一起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把醉人的秋色带进了课堂,咏秋赞秋自然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在讲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我在课件中引用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还引用了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讲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用了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为新课的开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张扬个性,相互学习与提高的课堂,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语文

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解析文意,加深理解,一切尽在不言中 语文教学,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容易流于表面形式,空空而谈。大而空的讲解和说教,不仅枯燥单调,味如嚼蜡,其结果也常常如过眼烟云,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古典诗词,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给课堂带来清新怡人的春风。比如在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引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佳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且让他们学习兴趣盎然,把现代文和古诗词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互相提高。其实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借用古诗词,化繁为简,多面引申,旁征博引,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世说新语·咏雪》时,抛出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自然而然引用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苏轼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和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愿意听,课堂氛围也好,进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 三、变诗为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典诗词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字,进行创造性作文,文白结合,雅俗共赏,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如在讲课外古诗词时,我将李煜的《相见欢》改成一首现代小诗:“默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大单元整合教学的课例研究与思考——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大单元整合教学的课 例研究与思考——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下 册第二单元为例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着奠基作用,而语言 的运用与建构又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基础环节。以语言的运用和建构为主线,对容易被忽视的现代诗歌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课例研究,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 的深入学习。大单元整合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实验以及相关教学思考,既能提高教 师教学效率和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又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课例研究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之"家",指学生学了语文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同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与初中义务课程标准接轨,初 中语文教学也应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的四个方面:语言的运用与建构、审美 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归纳总结出的四项语 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项核心素养的基础环节。 大单元教学就是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 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起来。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学,而是在一个完整的、 真实的情境下的大单元教学方案中展开。这种相对独立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与原 来的单元教学还是有所不同的。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 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 元就是一个指向核心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因此,语文大单元教学应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进行整合。而大单元整合为学科内的篇目整合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单元篇目。关于初中大单元整合有涉及课外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几个面,对于现代诗歌的大单元整合课例研究也应该引起重视。 二、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整合课例设计 单元名称: 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所属模块与主题: 阅读•诗歌 单元学习材料: 《天上的街市》(七年级上册)《黄河颂》(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七年级下册) 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声韵和格律之美。 2、领悟诗歌创作的技巧。 3、学习运用诗歌创作来抒发感情。 单元课时: 计划单元课堂教学总课时:8课时。 单元规划: 本单元通过四篇课文的组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平仄、押韵、节奏、对仗的声韵美和格律美。领悟诗歌的创作技巧,敢于诗歌创作,乐于用诗歌来抒发感情。

论文:浅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82173 学科教育论文 浅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xx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更"字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真挚祝福,"无"字则体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思念。所以说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这就使诗歌教学活动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诗歌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诗歌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必须突出情感教育。"三情"相互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教学中的师生协调要以情感为纽带,这样才能做到:老师讲的舒心、放心,学生学的开心、尽心。 西人第斯多惠讲:"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国人梁启超亦言:"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从感情入手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进而通过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认识世

界、掌握世界。师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回味、满意、轻松、向往等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悲所怒所怨,以及作品传达的独特趣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5.背诵后的写作 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积淀。加强学生古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鼓励将背诵应用于作文和课外写作,引用、化用古人名句,借鉴古人的创作方法等各种有益的尝试,这不但可以增添自身文章的精彩,而且能体现出个人的艺术修养,更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学文化遗产的一种途径。教师使学生牢记引用、化用的原则:一是恰当,语意要接近、贴切;二是适量,过多太油腻、过少太干涩。学生会在不断的练习中,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相关环节,既可以检测学生的积累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大积累量。语文学习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在练习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 在中国古诗词中,它向世界展现了独一无二的魅力,它象征着古人的智慧。为了充分理解、学习和有效传承我国古典诗歌艺术和文化,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编入新课改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它不仅向学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有效传播。 1.初中语文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中国古诗具有独特的韵律和体裁,人们可以欣赏到古诗词的文字之美。在诗歌中,诗词不仅具有表面意义,其含义能让人了解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山水诗、叙事诗、送别诗等可以让人们摆脱时间的束缚,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既可以了解诗歌的意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古诗词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体裁,是一种可以追溯到今天的广为人知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初中学习的相关古诗词都是著名诗人的作品。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诗歌知识的积累。目前,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课业压力。学生们不仅需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家庭作业和课外补习等等,找到额外的阅读时间变得越来越困难。结果一些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这会导致写作时语言空洞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问题。对古代诗歌的研究使学生能积累一些有助于他们写作的短语、单词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1.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古诗中通常表达的情感,往往都是对家国的仇恨、忧郁和寄予厚望、记录自然、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虽然形式迥异,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