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卖木雕的少年》导学案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导学案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导学案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导学案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

人民的友谊。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猫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肖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16.猫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品味作者深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1.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2.探究文本。 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 ____ 案件定性: 定性依据: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原文划出并品读) 反思篇: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训练达标。 达标测试 1.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反思:

最新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讲解

《匆匆》教学设计 后柳小学代隆超 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架设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情行意。 3、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挪移、蒸融、游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读中思考、领会,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文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同时体会到散文的语言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突破方法: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读,议,体会。 难点: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光阴虚度的无奈。 突破方法:读读,议议,说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读、品、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设想]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通过事情的叙述,勾勒出一个纯朴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极尽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也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会非洲少年的内心,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此外,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需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课时教师也要提供有关感性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而让学生感受爱是相互的,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 [教学重难点] 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非洲木雕、中国在70年代援赞的图片及《医疗队员到坦赞》、《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 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 棒!〉〉来了解课文的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卖、售”2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栩 栩如生、琳琅满目、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从而体会“我”的遗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高120米,宽达1800米,在非洲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接壤处,瀑布落下时声如雷鸣,所以,当地居民称之为“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说“雷霆翻滚的 云雾”。 (课件投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照片并播放瀑布的声音) 2、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里景色壮观,游 人如织。这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 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北京课改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全册)

北京课改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体现新课标思想: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他们能够学数学,爱数学,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3、在解决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改力度。在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共有十二个单元:(1)乘法;(2)实际问题;(3)实践活动1;(4)年、月、日;(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6)实践活动2;(7)平移、旋转和对称;(8)分数的初步认识;(9)小数的初步认识;(10)方向与路线;(11)统计初步知识;(12)总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10和两个整十数相乘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会用两步计算解答连乘、先除后乘(或再除)与先乘后除等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调查租车价钱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租车的价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考虑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去想。 5、运用所学的乘法计算租车要用的钱数和购买饮料要用的钱数。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每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7、鼓励学生借助网络、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平年、闰年、大月、小月、季度、世纪等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8、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作用 主要在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导学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二、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

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4)情感----潜移化 三、导学案的使用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课前必须按导学案的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使用导学案必须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27卖木雕的少年教案2[新人教版]

27卖木雕的少年 一、教材简析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作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和白天看到了一模一样的只有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非洲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学生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力求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教学思想。 2、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上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学过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 3、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本课抓住两个词“遗憾”和“感动”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写16个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少年”和“我”的对话言行通过讨论交流、反复品读感受人物心灵。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2011-11-25 22:24 一江春水正人生|分类:学习帮助|浏览6022次 分享到: 2011-11-28 16:12 网友采纳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点击 包括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其中,我们在写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教参上的直接搬过来,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要把这些语言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探究(文本解读) 把本课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比如讲《压强》这节,我可以把 本节分为三部分:压力、压强、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依据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展开。 如果说展示的内容里边包括演示实验,可以分成1、大胆猜想2、设计并进行试验3、观察并记录现象4、归纳总结5、反思交流6、学以致用这几个环节。比如说:燃烧条件的探究,1、大胆猜想,燃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设计并进行实验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红磷,说明水中的白磷说明。这些内容可以以天空的形式来填。4、归纳总结: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5、反思交流:水火不相容,那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水里燃烧?6、学以致用: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忽遇暴风雪,将火柴丢了,如何生火做饭?在这里咱们还可以有个温馨提示:利用透镜聚光。这样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观察,总结,这是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 若为文本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解读文本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提问、解答、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讲解压力,咱们可以这样来写:你想过这些事么:你站在水平地面上,你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么?当禅把口器插入树皮时,

《卖木雕的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 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27课。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选编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方法的运用。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但他们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较强,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要有发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规格,但必须合格。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预设和生成”为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追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基本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堂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要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升华对买木雕少年的喜爱之情。 4、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通过对重点句段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地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示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示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示范 文本) 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老师素养大赛 执教人:黑龙江杨修宝 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学生:致远外国语学校三(1)班 地点: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执教过程: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吗? 师生问好! 师:刚刚拿到课文,学习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 师:跟老师书空课题。 师板书,生书空课题。 生读题。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少年是卖木雕的。 师:你不想知道吗? 生:为什么卖木雕呢? 生:为什么要写少年呢? …… 师:带着疑问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老师走到你们身边,希望听到你们美丽的声音,开始吧! 生大声读文。 师:四个字的词语特别多,拿出笔圈出来,然后读一读,记一记。 生圈读记。

师:好了,有些词语记在脑海里是积累的,我有几个词想考考你。 出示图 师:当你看到图时,你能想到哪些词语。 生说()的木雕 生:琳琅满目的木雕 生:木雕是栩栩如生的。 生:这是各式各样的木雕 生:还是名不虚传的木雕 生:构思新奇的木雕 师:这些词语都是围绕木雕的,要读出词语的意义。 出示词语,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么多的木雕。要读出意思,如果放到句子里读,更好。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2?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二、研究目标 1 ?探究基于导学案下课堂教学案例的特征和研究方法 2.通过案例研究,改进和完善导学案教学的方法 3.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内容 1.导学案下的教学案例的特征 2.导学案下的教学案例的行动研究方法 3.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通过参考、阅读、借鉴相关文献书籍,研究设计更符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的教学案例。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际,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观察,确立主题,开展案例分析研究,整理教学案例资料,撰写论文,并把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完善“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成果,成果形式为论文。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情况,总结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提炼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完成 时间 负责人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论文 子课题六: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导学案设计的研究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2.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导学案的设计水平; 2.促进教师工作中的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 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基本要素:问题设计、情景设计、教法设计及多媒体使用设计 基本结构:教师寄语、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 2.导学案设计常见流程和方法 3.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4.课堂评价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过程、方法 1.调查阶段。2012年1月-2月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 系 ,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 负面: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主要写的是2003年非洲过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里氏6.2级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最后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返回祖国的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第七组课文的最后一篇。 第七组课文是围绕着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太阳是大家的》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一面五星红旗》和《卖木雕的少年》是反映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则是中国人民帮助外国人民的事,从而引导学生诠释国际理解和友好的内涵。由于前三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对于国际理解、国际帮助的大概念比较模糊,本节课中试图通过中国国际救援队对阿尔及利亚的无私帮助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中国人民对外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一、说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这节课时遵循了略读课文的两大特点:一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进行适时地点拨和帮助;二是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教学中有所侧重,比如文章第3自然段的学习就作为一个重点学习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文本的语言文字和写法,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更注重语文知识的习得,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二、说教学理念 1.学案导教的理念。 基于徐老师学案导教的理念,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的起点。字词教学中,我没有把所有生字全部出示,而是针对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朗读。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因为在本课的阅读提示中有这

样一句话:让我们默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布置预习时,我就提醒学生关注阅读提示,课堂上,我也就直接让学生尝试概括,当然假如学生直接说有困难的话,也建议学生可翻开书本看一看再说。 2.关注语言文字。 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积累能帮助学生逐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了语言的习得: 一是在词语教学中,重点了解了多音字载,知道读z i时,可组成满载而归、装载、运载、超载、载重等,一般作为动词使用,而在读zǎi时,可组成下载、记载、转载、千载难逢等,它的意思是记在书报上。 二是在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既关注关联词有的有的一就的使用,同时还关注作者的用词,如近义词仔细、细心搜索、搜寻,让学生知道当我们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运用近义词可使语言变得更丰富。 三是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适时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如:感激不尽、闻名遐迩、载誉。 3.关注写法的引领。 本文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的,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通讯这一体裁,教参上教学建议中是这样要求的: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是这样做的: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片通讯;在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后,再告诉学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就是通讯的特点;结合第1自然段的学习,在了解为什么把结果置前时,再告诉学生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也是通讯的特点。试图通过浅显的话语让学生对通讯这一体裁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_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_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课文《卖木雕的少年》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n í)亚大瀑布,还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áng)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tuó)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gòu)思新奇,大象雕得栩(xǔ)栩如生。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dūn),仔细观赏,爱不释(hì)手。正要掏(tāo)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yù)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diān)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ěn)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ún)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hàn)的神情。我

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们住的宾(bīn)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orG 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fú)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biāo)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教材简说】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

优化学案导学__构建高效课堂

3.营造鲜明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状态。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有学生自己书写的、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展示自我的话语,营造自信、自励、自发、自觉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4.定期评比班级小组建设。每周要求每个班级利用周五主题班会的时间,综合小组量化评价以及各科教师的意见,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等。一月一评比,学校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为小组活动拍照,并附上教师和同学的颁奖词和自己的获奖感言进行展示。 (二)构建“361”备课模式,为高效课堂蓄势 1.构建“361”备课模式 着力推行“361”备课式,立足课堂教学,走自主、合作、高效之路。“361”备课式:“ 3”指三次备课:个人主备、备课组研讨备、个性化设计备;“6”指抓住六点:切入点、预习点、重难点、生成点、训练点、拓展点;“1”指形成一份导学案。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程序如下: (1)分配备课任务,确定主备人:首先教研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两周拿出“导学案”初稿。 (2)上传及分发备课:第二周星期一教师将备好的课统一上传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再将所有备课内容传给组内所有老师。不用纸质稿件,全部用电子文稿。

(3)集体备课研讨:先由主备人讲自己备课预设,其它老师作补充。这样轮流将下周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完成。主备人应在导学案上记下修改意见。 (4)完善“学案”:集体备课研讨结束后,老师们根据主备人的导学案和修改意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各自将导学案修改完整。 附:备课流程: 分配备课任务到任课教师 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完成初备(上交电子稿) 提前一周集体备课,讨论下周导学案,备课组长定稿 提交给年级学科审核人初审,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初审 提交校学科备课审核组,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审核,定稿 印制后分发给任课教师上课前可局部调整,课后提出修改意见。 2.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如果说“教案”发挥的导“教”功能,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么样”,侧重于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导语】《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紧紧围绕着木雕来行文。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非洲少年。体会到中国人和非洲人之间的美好情意。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难点: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7,黑人少年出售的木雕象墩构思新奇,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黑人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黑人少年的心灵,一起品味这份感动吧

1、自由读文,画出描写黑人少年言行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 2、生汇报 3、抓遗憾这个词让学生找出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指名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 我为什么遗憾?少年为什么遗憾? 4、解决“我为什么遗憾?默读1-6段找原因同时完成填空练习。 5、出示填空练习:(读一读,再试着填一填) (一)学习瀑布的壮观。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 (二)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象墩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指导朗读,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6、小结:就是这样一位真诚的少年,他用心体会着顾客的需要和感受。同学们,我因为带不走木雕而遗憾,可是这位少年为什么也露出一丝遗憾呢? 7、试着说一说。阅读课文后一部分。 8、汇报原因。 9、引导出问题:少年为什么在猜测并证实我是中国人后露出遗憾的神情呢?(世界游客那么多)他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朋友呢? 10、介绍中国援建铁路资料 11、师总结,板书。 12、老师激情引读: 正因为我们中国的无私援助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非洲人民,所

教案与导学案

教案与教学设计》 每以为上过讲台的教师都明白教案的重要性可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学设计了。由于教案是以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而课堂教学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层次所以二者既有共同的地方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范畴上的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 世纪60 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整体上教学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以产品为中心的

设计。鉴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而且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指导思想不同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常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不少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在教学系统中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元素的含义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一、导入新走近本 1导入新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 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 ①.了解的行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本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问题设置】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公元前1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化观,从世界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瓯海区郭溪镇燎原小学金三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尽可能发掘来自学生、教师、社会的各种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并以教科书为依托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篇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定的语言场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关注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背景信息,以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落实“爱是相互”的主题。 [教学设想]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通过事情的叙述,勾勒出一个纯朴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极尽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也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

中体会非洲少年的内心,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此外,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需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课时教师也要提供有关感性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而让学生感受爱是相互的,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 [教学重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非洲木雕、中国在70年代援赞的图片及《医疗队员到坦赞》、《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来了解课文的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