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学习提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及支配欧洲政治的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俾斯麦的成功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飞速发展。他在德国跨入强国之列时下台,根本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间的力量分歧和冲突”,及其内外政策的失败。1870年代后期的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力图摧毁法国,为此而“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在世界各地的对抗,是为“大陆政策”。俾斯麦的外交没有阻止俄法接近,海外扩张又受到英国排挤。对内政策遭到反抗。俾斯麦体系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国家体系,体系之外的国家则处于分散状态。这一体系的形成,使得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使1870年代后欧洲国际形势更加紧张与错综复杂。法俄同盟的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学习要点:
1、 19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的统一及其方式比较。
2、 俾斯麦结盟体系的形成与调整。
3、 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
4、 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
封建割据状态阻碍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利,反对外国统治和国家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成立近代民族国家是历史性的要求。
统一运动中的两个政治派别和两条道路: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它以中小资产阶级为基础,并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主张通过民族革命战争,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推翻各封建王朝,驱除外国侵略势力,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起义多次失败后,转而依靠恐怖手段,导致内部分裂。由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联合在一起的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力图通过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的妥协,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二、普隆比埃协定和法、萨、奥战争
1852年11月,自由派领导人卡米洛?加富尔(1810-1861)出任撒丁王国首相。公开支持和利用民主革命派反对奥地利,以达到在撒丁王国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来统一意大利的目的。意大利的统一还需实行与其他欧洲大国结盟的政策,以孤立奥地利。
1858年7月20日,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在普隆比埃秘密订立反奥军事协定。1859年4月29日,奥军侵入意大利,法撒对奥宣战。奥陷于国际孤立,并兵败。意大利起义不断,革命运动高涨。
三、对中意大利的归并
 

 1860年3月,中意大利四邦公民投票赞成合并。撒丁国王不久宣布四邦为撒丁领土。
四、对南意的归并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1860年4月,西西里岛起义。加里波第率红衫军支援。9月,南意大利解放。10月,全民投票同意南意大利并入撒丁。1861年2月,都灵第一届意大利议会,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定都佛罗伦萨。
五、意大利的最终统一
威尼斯处在奥地利统治下,罗马在教皇国统治下,并有法国军队驻守。在如何完成最终统一问题上,仍有两条道路的斗争。加富尔认为解决威尼斯问题将意味着和奥地利再次开展,对此,意大利力不从心。他继续实行孤立奥地利的政策,等待时机。罗马问题,武力夺取可能引发天主教国家的反对,加富尔劝说教皇放弃世俗权力、与拿破仑三世协商促使法国撤兵未果。民主派决定以武力收回威尼斯和罗马。加里波第组织志愿军,马志尼准备起义。1866年10月,意奥《维也纳和约》,意大利获得威尼斯。1870年,普法战争,法军撤离。9月,意军开进罗马。10月,公民投票,罗马被合并于意大利王国,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1871年7月,意大利迁都罗马,最终实现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
政治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的两条道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大德意志方案”与“小德意志方案”。
二、丹麦战争
1861年,威廉一世(1861-1888)即位。1862年9月,俾斯麦任首相。对内军事改革,对外王朝战争。普奥联合。奥以此减弱普独自维护德意志利益的影响,列强将之视为防止普吞并两公国的保证。1864年1月,普奥缔结军事同盟,对丹麦作战。10月30日,《维也纳和约》:丹麦将三公国交由普奥处理。
三、普奥战争
1866年俾斯麦宣称奥地利破坏《加斯泰因公约》,于6月7日令普军开进荷尔斯泰因。俾斯麦为防止法国干涉,保证日后争取奥地利,停止进军维也纳。接受法国调停,提出温和停战条件:解散德意志邦联;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并同意建立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联邦。1866年8月,普奥《布拉格和约》。1867年2月,北德意志联邦议会正式开幕。4月,通过德意志宪法草案。普鲁士国王任联邦主席,统领军事与外交大权,俾斯麦担任联邦的宰相。
四、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俾斯麦首先要巩固北德意志联邦,争取南德四邦,唤起全德爱国热情。在外交上,利用列强矛盾孤立法国,使其他国家在普法战争中支持普鲁士或保持中立。
1866年8月,南德四邦与普鲁士结成抵御法国的攻守同盟。1867年,南德四邦又加入关税

同盟。利用俄法在东方问题和波兰问题,以及俄奥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推行媚俄政策。1868年3月,普俄秘密协定:一旦普法开战,俄国将陈兵奥地利边境以防止法奥结盟;作为报答,普鲁士则同意终止黑海中立法,并保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永不为奥地利所有。意大利因为法国庇护罗马教皇国,阻挠意大利统一而不满。俾斯麦以推托策略应对拿破仑三世索要普奥战前俾斯麦对其作出的“补偿”。俾斯麦设外交陷阱,让法国驻柏林大使贝内代蒂将法国的领土要求写成书面材料,然后展示给国际社会,激起英俄对法国的不满,使法国陷于外交孤立。
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俾斯麦推动普法冲突创造机会。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塞镜厅宣告成立,威廉一世加冕称帝。1871年5月10日,德法《法兰克福和约》。和约对法国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对德国则是一个掠夺性条约。
第三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一、1873年三皇同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由于英国的格拉斯顿内阁对大陆事务持孤立主义态度,俾斯麦认为关键是处理好德、俄、奥三国关系。
1872年9月6日,三皇在柏林会晤。除了一致表示反对社会主义国际的革命运动以外,并未产生一项共用的政治协定。但俄奥两国外交大臣却达成了若干口头谅解:奥国保证不支持波兰民族运动以及两国希望维持土耳其现状。1873年6月,俄奥签订《兴隆堡协定》。10月,德国加入该政治协定,结成三皇同盟。
二、东方问题的再起与俄土战争
1875年7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爆发反土耳其专制统治的基督教农民起义。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给予支持。
奥担心巴尔干出现一个由俄国支持的大斯拉夫国家,从而阻塞其唯一的向东南扩张的通道,因此支持土对巴尔干属地的统治。俄则支持巴尔干斯拉夫人从土耳其那里获得自治或自立,但为了避免在克里米亚战争时的孤立状态,俄也准备与奥就巴尔干问题达成某种谅解。德国出于维护三皇同盟的需要,赞成俄奥达成妥协。
1878年7月13日,《柏林条约》。近东实现权力的再分配,东方问题暂时得以缓和。但三皇同盟由于俄奥在东方问题上的矛盾而逐渐失去了协调彼此间关系的作用。为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走上与别国秘密结盟的道路,并一度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
三、1879年德奥同盟
柏林会议标志着俄奥协调的失败,欧洲君主联合的三皇同盟动摇。德俄关系也倒退。俄国宰相哥尔恰科夫对俾斯麦不满,认为柏林会议是俾斯

麦主导的反俄行动。俾斯麦先着手巩固德奥关系,以此迫使孤立的俄国放弃反德立场回到王朝欧洲联合的大陆上。即使俄转而寻求法国支持,德奥同盟也可进行抗衡。奥也有意与德国签订共同抵制俄国侵略的防御性条约。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德奥加强了抑制俄国侵略的力量。对德国而言,如法国进攻德国,可获得奥善意中立;如俄法联合进攻德国,可获得奥援助;又不需要承担奥主动进攻俄国时的援助义务,从而避免自己因奥扩张政策而卷入与俄国战争。德国从一开始就取得对该同盟的主导权。
四、1881年三皇同盟
英是俄在近东及亚洲的主要敌人。俄有意与德奥订立条约以保障其近东利益,摆脱孤立的地位。1881年6月18日,《三皇同盟条约》。新三皇同盟增加了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应尽善意中立的条款。德国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时可以获得俄、奥的中立;俄国在与土或英国交战时可以获得德奥的中立;奥则可以在与意大利发生冲突时避免俄国的干预。俄国还赢得了德奥对其在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谅解。德国使欧洲三大君主国重新聚合起来,并恢复了对俄奥关系的某种控制,从而也恢复了对欧洲政治局势的控制。
五、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70-1880年代,意大利扩张目标:一是伺机从奥手中夺回原属于意大利的特兰提诺和的里亚斯特;二是将临近意大利的北非纳为自己的殖民地。但难以实现。
意大利德普雷提斯内阁决定与德奥结盟换取支持。俾斯麦对法俄接近迹象担心三皇同盟不足以保证德国的绝对安全,赞成与意大利结盟。
1882年5月20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同盟。对德国而言,不仅可以借此加强牵制俄国的力量,而且进一步孤立了法国。对奥来说,不仅可以在未来的俄奥战争中获得意大利的善意中立,而且可以不必担心意收复领土的要求。意则通过与德奥结盟加入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君主国家阵营,摆脱了危险的孤立,并提高了大国的地位。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麦支持俄奥合作。
1886年8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

对俄进行抵制。1887年7月,保另立斐迪南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失去对保的控制。奥同英抵制俄在保恢复控制的努力,使两国关系恶化。俄将奥视为它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根本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俄奥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性注定了俾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
保加利亚危机期间,俾斯麦担心法国趁机进攻德国。为吓阻法国,俾斯麦采取加强德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俾斯麦决定加强德奥意三国同盟关系,以确保德国的安全。意也有意续订三国同盟条约以获益。1887年2月10日,《三国同盟续约》。通过《三国同盟续约》,意在条件允许时若主动对法开战,将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构建结盟体系的重要考虑: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将英国也拉入到牵制法俄的路线上来。英意在地中海存在着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如果英国加入反法俄阵营,德国就可以在地中海和近东调动起足够力量对付法俄,同时又赋予德国与法俄交往时更大的回旋余地。
英虽与法俄有利益矛盾,但不信任德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洞察俾斯麦想把对抗法俄的责任推至英国身上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的意图。他认为英国的政策是既要反对法俄的扩张野心,又要避免卷入与法俄的冲突。他主张与意奥只订立一种不承担明确援助义务的协定,并将范围界定在维持地中海地区的现状。
1887年2-3月,英意奥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2月,三国又以照会形式达成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德国虽没有参与这两个协定,但通过其盟国意奥的参与而间接地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但由于协定条款规定了英国承担义务时的模糊性,又揭示了英德合作的有限程度。
俾斯麦希望与俄国订立协定,获得三皇同盟所规定的俄国杂法德战争时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有意从德国那里获得其在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支持。
1887年6月18日,《再保险条约》。
自三皇同盟终结后,俾斯麦借助《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实现了对其结盟体系的调整,而其目标就是要牵制法俄的力量,阻止法俄结合,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占据支配地位。但调整后的结盟体系仍很脆弱。首先,法德、俄

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俾斯麦对此始终未能解决。由于德奥间存在同盟关系,一旦俄与德关系再恶化,它就极有可能寻求与法国联合。其次,英国态度暧昧。英国虽与法俄在殖民扩张上有矛盾,但它宁愿信奉自身实力也不愿依靠大陆结盟。俾斯麦如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英国的关系,其大陆结盟体系的前景仍是未知数。最后,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反映了他联合奥意、拉拢俄英、孤立法国的策略思路。这一思路有待于德国政府继续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去实践。但自威廉二世(1888-1918)上台后,俾斯麦与之政见冲突不断。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辞职。新内阁的政策措施开始与俾斯麦拉开距离。此后,英德矛盾不断上升,法俄不断靠拢,结盟体系遂趋于瓦解。
四、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1890年3月接替俾斯麦出任德国宰相的卡普里维声称,在外交上要奉行不同于俾斯麦时期的“新路线”。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和法俄结盟的可能,主张放弃与俄国的妥协,转而全力加强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集团。
新内阁的第一项外交举措就是取消了与俄国就续订《再保险条约》进行谈判的计划。理由是该条约既不能保护德国免遭法国的进攻,又不能完全排除法德结盟的可能,并承认俄国在巴尔干利益方面的条款还与德国对自己盟国所作出的承诺相矛盾。《再保险条约》的废除促使俄国倒向法国。
新内阁极力拉拢英国。1890年7月,德国做出重大让步,与英国签订条约,将其在东非的殖民地桑给巴尔与英国在北海的赫尔果兰岛交换。德国的目标是把英国拉入三皇同盟,或促使英国扩大《地中海协定》中承诺的义务。但英国不想受制于德国,更不想在为意奥承担义务时替它们火中取栗。英国谨慎处理与法俄的关系,并维持与三国同盟的关系,使自己的对外政策更有回旋余地。
新内阁更重视三国同盟的作用。1891年6月,三国提前一年续订《三国同盟条约》。德国为争取将有所动摇的意大利留在同盟内,答应对意在北非地区采取旨在“维持现状”的任何行动都将予以支持。三国同盟的一致对法立场和英国所表现的对三国同盟的支持,促使俄法在1891年8月27日达成政治协定。1892年8月,法俄签订军事协定。1894年1月,该军事协定在两国相继获得批准,法俄同盟成立。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曾经一统欧洲的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