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

《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8、在《劝学》中连用了“, ”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9、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1、“,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3、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4、“”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1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 ”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9.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0.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2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22.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

是:,;,

《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 ___ 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

“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

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1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1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16、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17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18、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19.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20.(大纲全国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劝学》《师说》含答案

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 《劝学》 (一)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 ..()(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 (二)文学常识填空 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着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 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3)君子生非异也通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古义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古义今义 (4)用心 ..一也。古义今义

(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5.解释下列多义字词。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 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 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

劝学和师说理解式默写

《师说》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 ),( ),(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 )。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 。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 ), ( ) ?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 ,(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 ( ) 。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

必修一《劝学,师说》

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 第 1 页 必修一 《劝学》 【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知识梳理】 一、重要实词、虚词: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虽.有槁.暴 6.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金就..砺.则利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吾尝跂.而望矣 12.臂非加.长也 13.而闻者彰. 14.假舆..马者 15.而致.千里 16.假舟楫.者 17.而绝.江河 18.风雨兴焉. 19.故不积跬步.. 20无以..至千里 21.骐骥..一跃 22.驽马..十驾 23.锲.而舍之 24.金石可镂. 2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6.用. 心一也 27.蟹六跪.而二螯 二、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词类活用 1.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积善.成德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7.用心一.也 四、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蚓无爪牙..之利 5.用心..一也 五、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以为妙绝. (《口技》) 佛印绝. 类弥勒(《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前出塞》)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

劝学、师说理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 7、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9、《劝学》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师说、劝学 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_________ ,_________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 ,_________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 ,_________ ”。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_ ?”一致。 参考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劝学与师说

《劝学》练习 一.语基练习 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以为轮 (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 ..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假设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顺承关系。 e.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舍之() ⑥蟹六跪而二螯()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三段:论述。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三是。

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20题。(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二)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15、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6、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朝济而夕设版焉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呼C.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吾师道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7、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用心一也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⑧吾从而师之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18、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9、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从而师之②粪土当年万户侯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小学而大遗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20、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4分)(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分)(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分)参考答案:15、C 16、B 17、D 18、C 19、B20、(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绝长江黄河。(2分)(2)所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分)

劝学师说和杜甫

劝学师说和杜甫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翻译(摘自教参)

《劝学》(节选)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提起脚后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远方),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师说》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去向老师学习,这些疑惑的问题便始终不能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跟从老师求学的传统没有人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难得很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还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比圣人差得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选择合格的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们自己呢,却把拜师求学当做不光彩的事,真是糊涂啊!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认为耻辱,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谄媚。啊!拜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受(耻学于师的)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我赞扬他能履行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

向劝学师说学写作(终审稿)

向劝学师说学写作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劝学》结构分析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着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师说》结构分析 本文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从师原则,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本文从整体上是按照“正一反一合”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我国古代论说文有一个传统的模式,即“起、承、转、合”,实际揭示了说理的一般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长期以来科举的八股文的影响,掩盖了其理性的光辉。我们今天在诠释古文写作规律时,仍然可以借鉴并加以运用。本文首句是“起”,说明“什么是师”;紧接着写“为什么要从师”就是“承”;“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是“转”,不再是讲道理,而是联系实际,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说明“从师之必要”;“圣人无常师”之后,就是“合”了,即全

劝学和师说理解式默写带答案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 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 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 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8本文用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 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的观中“ 点是相同的。

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 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 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 应的语句是: 2. 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 是: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 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 语句是: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 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 《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 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 《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 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 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 成的句4、 5、 6、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一劝学 师说 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贡献: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作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2.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 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贡献: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作品: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 ... ... 第二部分内容:【初读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答案:略。 2.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略。 3.通读《师说》全文,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答案:略。 4.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略。 ... ... ...

劝学、师说练习题

《劝学》练习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断,断绝B.超越,超过 C.拒绝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理解: “积土成山,风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得,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 ..一也古义指: 今义指: 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与答案

第一组第三组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 证了这句话。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的观点。 《劝学》中的“,,”观点相同。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后面又阐明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 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都表达出学生可以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句:,。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劝学》(选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自《荀子》)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 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第二组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 ,,,,。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 ,,,。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原因的语句是:,,?“,。”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 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折;,。” 12、,,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劝学师说译文

劝学(荀子)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 .......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 深.;冰,是水冻结变成 .....的,可是比水更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 使它弯曲做成 ...被风吹日晒.而干. ..圆规(画出的线)。即使又 ..就符合 ......车轮,它的弯度 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 ..的。所以木材用. .......的方法让它变成这样 墨绳量过 ..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 ....了,君 ...了,刀剑 ....(再用斧锯加工)就变得直 子广博地学习 ...........,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了。 .....,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我曾经整天地 ...........思索,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我曾经踮起脚跟 眺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见的范围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加长度,但. 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洪亮 ..,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清楚 楚.。借助 ..(船和桨.)的人, ..千里;借助船只 ....,却.能到达 ..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并不是善于游泳 ....,却.能够横渡 ..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只是善于 ..江河。君子的天赋 向外物借助 .....(罢了)。 堆.土成为 ..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积累善. .....;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 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就.........................。所以 ..不积累半步 无法到达 ..十步; ..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无法 ..形成江海。良马 劣马 ....一下就停止 .., ..在于不停止 ..。如果雕刻 ..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 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刻断;如果 ..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 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向下 ..能吃泥土 ..能 .....,却能向上 ........、强壮的筋骨 饮地下的泉水 ..(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然而没有.....,这是因为 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藏身 ..。 ..浮躁 ..的地方,这是因为 ..(它)用心

《劝学》和《师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劝学》和《师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8—10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绝江河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吾尝跂而望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 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劝学》《师说》教案

必修一《劝学》《师说》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劝学》《师说》。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翻译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切块一:导入:请全班同学背诵《劝学》、《师说》。老师点评、讲解课前自主学习里同学们常错的题。 切块二:辨析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一)而 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3)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于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⑵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⑷而耻学于师。(向) 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⑹其皆出于此乎?(从) ⑺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五)其 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⑷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⑸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切块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一词多义的词语。 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㈠师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⑶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⑷吾师道也。(学习) ㈡传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㈢则 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⑵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五)道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切块四:明确特殊句式 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一)判断句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弟子规师说劝学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