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制度创新直指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

教育制度创新直指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

教育制度创新直指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
教育制度创新直指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

教育制度创新直指基础教育的热点难

中考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课程课堂改革、教师聘任制改革……山东省潍坊市近10年来的每一项教育改革,都直指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教育制度创新的“潍坊探索”

■本报记者时晓玲通讯员张庆亮

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公布了XX年10月对山东省潍坊市城乡310所学校、近2.5万名学生学业水平抽测的一组数据。结果显示,在“学生学业水平与国家课程标准吻合度、学生睡眠时间、作业适合性、心理负担、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和师生关系”等反映学业状况和素质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上,潍坊市数据显著优于全国“常模”水平,尤其是“校长与教师在促进教学改革认同、追求学校共同发展目标、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指标均呈高度正相关,优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同类指标水平。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潍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破

解了“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课业负担过重、心理过度焦虑”等当下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世纪难题”,并且开始呈现“轻负担、高质量”、城乡教育质量在较高水平上均衡发展的理想教育生态。

潍坊无疑为全国提供了一种区域教育科学发展、靠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样本和范例。

改革须向难处行

XX年12月9日,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在获奖的26名高中生中,潍坊一中高二学生张家华赫然在列。张家华是潍坊市中考制度改革的受益者。当初,他正是凭着在网络设计方面的特殊才能,才得以被潍坊一中录取。

在近些年的我国地方教育改革中,潍坊中考改革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

潍坊教改首先从中考制度突破,因为中考内容决定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潍坊从XX年起步探索,到XX年试点,再到XX年在全市全面铺开,一项中考制度改革从最初酝酿到出台整整用了5年时间,可见这项改革有多么不易,又足见潍坊教改从难处突破的决心和力度。

潍坊中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多次考试、等级评价、综合录取、自主招生”。

“多次考试”是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某些学科的水平参加会考,满意的可以作为中考成绩,不满意的可以再考一次;“等级评价”包括五个等级,在同一学生群体内,15%左右的学生都是A,学生就不会为争千万人里的“第一”而焦虑煎熬,学校也不会再做极端追求,而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综合录取”则把学生不能用纸笔表现的素质,通过标志性成果进行等级评定,赋予其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权重纳入中考。

变化显而易见。过去,学校组织各种社团和活动,学生不参加、家长不支持,唯恐耽误考试。中考制度一改,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特长,参加校内外活动。这看似是考试录取方式的变化,其实背后产生的育人效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变化才是改革的剑锋所指。

今年,潍坊中考又出“新政”,把全市11所最好的高中拿出来作为“特长人才”招生培养试点。全市51名学生,有的凭借对国学的独到见解,有的凭借突出的程序设计,还有的凭借创造发明,直接

进入高中学习。

又一条人才成长的道路被打通了。

潍坊中考制度改革只是个“药引子”,实际上,它瞄准的靶心是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传统教育评价制度。潍坊教育人认识到,要使学生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素质教育真正深入校园,必须再下“猛药”,规范办学行为,转变教育质量提高方式。

据此,与中考制度改革相配套,早在XX年6月,潍坊市就以正式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区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见》,对学生上课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间、课外作业量、常态分班、教辅资料数量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进行规范。7年之后,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XX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敢为天下改革先,这就是潍坊教育人的气魄。

也许有人质疑,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各地都在发,有什么稀奇?潍坊改革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但规范得早,而且重在落实上。潍坊市教育局组织了随机督查团,作业时间统计到所有学科,上学时间具体到几时几分,并在网上“晒”课表,各学校执行情

况在当地晚报上随时通报。

在坚决杜绝不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潍坊市坚持疏堵结合,从XX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进城战略,8年投入67亿元,使得现有51所高中的44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年招生数从3.6万人扩增到6.3万人,其中89%的学生在城区学校读书,满足了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

改革之初,潍坊教育人确实承受了很大压力,因为中考涉及千家万户,万一搞不好,不仅老百姓不答应,对自己都无法交代。但潍坊教育的决策者们认为,只要改革真正站在社会和群众需求的角度,真正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考虑,再难的问题也要解决,再险的“雷区”也值得去闯。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潍坊教育把更多的思考指向了如何将改革系统、有效地深入下去。

降了作业量,学生多了睡眠和活动时间,教育教学质量怎样保证?学生近7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喜不喜欢上学、幸福不幸福的关键也在课堂,撇开课堂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是本末倒置。

中考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课程课堂改革、教师聘任制改革……山东省潍坊市近10年来的每一项教育改革,都直指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教育制度创新的“潍坊探索”

■本报记者时晓玲通讯员张庆亮

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公布了XX年10月对山东省潍坊市城乡310所学校、近2.5万名学生学业水平抽测的一组数据。结果显示,在“学生学业水平与国家课程标准吻合度、学生睡眠时间、作业适合性、心理负担、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和师生关系”等反映学业状况和素质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上,潍坊市数据显著优于全国“常模”水平,尤其是“校长与教师在促进教学改革认同、追求学校共同发展目标、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指标均呈高度正相关,优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同类指标水平。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潍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课业负担过重、心理过度焦虑”等当下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世纪难题”,

并且开始呈现“轻负担、高质量”、城乡教育质量在较高水平上均衡发展的理想教育生态。

潍坊无疑为全国提供了一种区域教育科学发展、靠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样本和范例。

改革须向难处行

XX年12月9日,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在获奖的26名高中生中,潍坊一中高二学生张家华赫然在列。张家华是潍坊市中考制度改革的受益者。当初,他正是凭着在网络设计方面的特殊才能,才得以被潍坊一中录取。

在近些年的我国地方教育改革中,潍坊中考改革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

潍坊教改首先从中考制度突破,因为中考内容决定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潍坊从XX年起步探索,到XX年试点,再到XX年在全市全面铺开,一项中考制度改革从最初酝酿到出台整整用了5年时间,可见这项改革有多么不易,又足见潍坊教改从难处突破的决心和力度。

潍坊中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多次考试、等级评价、综合录取、自主招生”。

“多次考试”是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某些学科的水平参加会考,满意的可以作为中考成绩,不满意的可以再考一次;“等级评价”包括五个等级,在同一学生群体内,15%左右的学生都是A,学生就不会为争千万人里的“第一”而焦虑煎熬,学校也不会再做极端追求,而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综合录取”则把学生不能用纸笔表现的素质,通过标志性成果进行等级评定,赋予其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权重纳入中考。

变化显而易见。过去,学校组织各种社团和活动,学生不参加、家长不支持,唯恐耽误考试。中考制度一改,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特长,参加校内外活动。这看似是考试录取方式的变化,其实背后产生的育人效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变化才是改革的剑锋所指。

今年,潍坊中考又出“新政”,把全市11所最好的高中拿出来作为“特长人才”招生培养试点。全市51名学生,有的凭借对国学的独到见解,有的凭借突出的程序设计,还有的凭借创造发明,直接进入高中学习。

又一条人才成长的道路被打通了。

潍坊中考制度改革只是个“药引子”,实际上,它瞄准的靶心是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传统教育评价制度。潍坊教育人认识到,要使学生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素质教育真正深入校园,必须再下“猛药”,规范办学行为,转变教育质量提高方式。

据此,与中考制度改革相配套,早在XX年6月,潍坊市就以正式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区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见》,对学生上课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间、课外作业量、常态分班、教辅资料数量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进行规范。7年之后,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XX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敢为天下改革先,这就是潍坊教育人的气魄。

也许有人质疑,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各地都在发,有什么稀奇?潍坊改革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但规范得早,而且重在落实上。潍坊市教育局组织了随机督查团,作业时间统计到所有学科,上学时间具体到几时几分,并在网上“晒”课表,各学校执行情况在当地晚报上随时通报。

在坚决杜绝不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潍坊市坚

持疏堵结合,从XX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进城战略,8年投入67亿元,使得现有51所高中的44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年招生数从3.6万人扩增到6.3万人,其中89%的学生在城区学校读书,满足了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

改革之初,潍坊教育人确实承受了很大压力,因为中考涉及千家万户,万一搞不好,不仅老百姓不答应,对自己都无法交代。但潍坊教育的决策者们认为,只要改革真正站在社会和群众需求的角度,真正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考虑,再难的问题也要解决,再险的“雷区”也值得去闯。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潍坊教育把更多的思考指向了如何将改革系统、有效地深入下去。

降了作业量,学生多了睡眠和活动时间,教育教学质量怎样保证?学生近7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喜不喜欢上学、幸福不幸福的关键也在课堂,撇开课堂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是本末倒置。

中考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课程课堂改革、

教师聘任制改革……山东省潍坊市近10年来的每一项教育改革,都直指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教育制度创新的“潍坊探索”

■本报记者时晓玲通讯员张庆亮

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公布了XX年10月对山东省潍坊市城乡310所学校、近2.5万名学生学业水平抽测的一组数据。结果显示,在“学生学业水平与国家课程标准吻合度、学生睡眠时间、作业适合性、心理负担、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和师生关系”等反映学业状况和素质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上,潍坊市数据显著优于全国“常模”水平,尤其是“校长与教师在促进教学改革认同、追求学校共同发展目标、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指标均呈高度正相关,优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同类指标水平。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潍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课业负担过重、心理过度焦虑”等当下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世纪难题”,并且开始呈现“轻负担、高质量”、城乡教育质量在较高水平上均衡发展的理想教育生态。

潍坊无疑为全国提供了一种区域教育科学发展、靠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样本和范例。

改革须向难处行

XX年12月9日,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在获奖的26名高中生中,潍坊一中高二学生张家华赫然在列。张家华是潍坊市中考制度改革的受益者。当初,他正是凭着在网络设计方面的特殊才能,才得以被潍坊一中录取。

在近些年的我国地方教育改革中,潍坊中考改革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

潍坊教改首先从中考制度突破,因为中考内容决定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潍坊从XX年起步探索,到XX年试点,再到XX年在全市全面铺开,一项中考制度改革从最初酝酿到出台整整用了5年时间,可见这项改革有多么不易,又足见潍坊教改从难处突破的决心和力度。

潍坊中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多次考试、等级评价、综合录取、自主招生”。

“多次考试”是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某些学科的水平参加会考,满意的可以作为中考成绩,

不满意的可以再考一次;“等级评价”包括五个等级,在同一学生群体内,15%左右的学生都是A,学生就不会为争千万人里的“第一”而焦虑煎熬,学校也不会再做极端追求,而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综合录取”则把学生不能用纸笔表现的素质,通过标志性成果进行等级评定,赋予其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权重纳入中考。

变化显而易见。过去,学校组织各种社团和活动,学生不参加、家长不支持,唯恐耽误考试。中考制度一改,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特长,参加校内外活动。这看似是考试录取方式的变化,其实背后产生的育人效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变化才是改革的剑锋所指。

今年,潍坊中考又出“新政”,把全市11所最好的高中拿出来作为“特长人才”招生培养试点。全市51名学生,有的凭借对国学的独到见解,有的凭借突出的程序设计,还有的凭借创造发明,直接进入高中学习。

又一条人才成长的道路被打通了。

潍坊中考制度改革只是个“药引子”,实际上,它瞄准的靶心是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传统教育评价

制度。潍坊教育人认识到,要使学生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素质教育真正深入校园,必须再下“猛药”,规范办学行为,转变教育质量提高方式。

据此,与中考制度改革相配套,早在XX年6月,潍坊市就以正式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区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见》,对学生上课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间、课外作业量、常态分班、教辅资料数量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进行规范。7年之后,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XX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敢为天下改革先,这就是潍坊教育人的气魄。

也许有人质疑,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各地都在发,有什么稀奇?潍坊改革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但规范得早,而且重在落实上。潍坊市教育局组织了随机督查团,作业时间统计到所有学科,上学时间具体到几时几分,并在网上“晒”课表,各学校执行情况在当地晚报上随时通报。

在坚决杜绝不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潍坊市坚持疏堵结合,从XX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进城战略,8年投入67亿元,使得现有51所高中的44所达到

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年招生数从3.6万人扩增到6.3万人,其中89%的学生在城区学校读书,满足了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

改革之初,潍坊教育人确实承受了很大压力,因为中考涉及千家万户,万一搞不好,不仅老百姓不答应,对自己都无法交代。但潍坊教育的决策者们认为,只要改革真正站在社会和群众需求的角度,真正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考虑,再难的问题也要解决,再险的“雷区”也值得去闯。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潍坊教育把更多的思考指向了如何将改革系统、有效地深入下去。

降了作业量,学生多了睡眠和活动时间,教育教学质量怎样保证?学生近7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喜不喜欢上学、幸福不幸福的关键也在课堂,撇开课堂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是本末倒置。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未来教育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给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教育以课堂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而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课改正在大力推进,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教与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不断深化,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尽管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但电脑已经不是“物以稀为贵了”,以我们当地的情况为例,全是绝大多数学校都装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由于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教育方式现代化评价机制不建全、教学软件资源匮乏以及来自教育观念的滞后等因素,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出现了有效使用效率偏低的现实。从教育投入和实际使用效能的比较来分析,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有时不得不用“浪费”来形容。 一、教育信息化中要以“人的成长”为原则 (一)教师要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二)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师资培训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师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由于现有的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而其他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更低,因此师资培训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学生应培养现代化学习观念 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1

12月6日下午,西南大学邀请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楼国际会议厅就有关基础教育问题与部分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交流。陶西平先生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基础教育的国际、国内研究与实践,曾多次深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地调研基础教育的实施情况,同时也多次应邀考察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对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有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陶先生本次来渝是参加重庆市举办的地方特色学校论坛,宋乃庆校长借机邀请其前来与同学们进行有关基础教育问题交流,能使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者全面地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深刻地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状况,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陶先生就教育领域的三大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而通俗的阐述。这三大热点问题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秩序,但无论是教育公平问题还是教育秩序问题最终都可归结到教育质量问题这一个焦点上,因为只要把教育质量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不复存在。现就根据陶先生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尚不成熟的认识也谈谈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以期与广大网友交流。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提出高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有才、有识之士找到了发展自己的路。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君不见什么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国力不强,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出示范性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别地方或学校)可谓当时的无奈选择。但国力发展到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合时宜了。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而且要向经济且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普通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无视这种差异,而人为地还在加剧这种差异,无异于自掘坟墓! 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是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务、金融政策,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着力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其次,“教育是民生之基”。知识就是财富,科教兴国,百年大计。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其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完整word版)教育热点评析问题八篇(超详细)

《班级管理》教育热点评析问题 班级:13物理 姓名:谢佳文 学号:1332210064

标题:武汉一初三班主任用网络游戏激励学生家长评价不一(节选)9月底,胡奎平老师向全班50位学生发出“英雄招募令”,挑选出十位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作为“盟主”。每位盟主自己组建各队成员,以5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式PK学习。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英雄联盟”排位赛,授予“最强王者”、“华贵铂金”、“不屈白银”等网络游戏中的称谓排名。 学生侯良椿是盟主之一,他说,联盟组建后,盟队里的学习氛围浓厚,“每天中午我都会抽出半小时给组员讲解语文阅读题或是英语完型填空,放学后根据当日老师布置的作业量适当增减小组作业量。” 为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侯良椿也改掉在课堂上“插嘴”的坏习惯,“一定要争取盟队拿到‘最强王者’的称谓”。 ①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展班级活动的成功范例。从中可以看出,该班主任利用大多同学们都知道的游戏“英雄联盟”开启联盟式学习,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了新颖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主性,使得生生之间“活”了起来,既是教育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教育。 ②小组式的新颖学习模式使得盟队的学习氛围的浓厚,一改以往枯燥式的“各顾各”的学习模式,肯定学习认真努力的同学的同时,也给予“中等生”和“后进生”了一个场所去共同进步,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良好班集体的和谐人际关系使得班级之间的凝聚力在生生之间的互相协助及竞争中日益增长。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影响集体,提高集体的素质。 ③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在这一时期是十分明显的,各种外界的影响要求初中生有着更高的感知能力,因为他们的感受性和观察力很快的发展起来,很明显,该教师的创新学习模式虽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不被个别家长所认可,究其原因,初中生辨别能力并不健全,在教师新颖的“联盟式学习教育”下产生老师对学生玩游戏是持一种认可的态度,再加上大多初中生意识的集中性稳定性较差,可能会去接触“英雄联盟”游戏,从而上瘾。该教师的创新教学是否可行还应再从长远性考虑,有待斟酌。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教育落实“三个面向”的战略之举,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之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之举。要更好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硬件配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制作与应用。必须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要使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得心应手,像用黑板、粉笔那样习惯自如,就必须引导他们对教育信息化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首先,校长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普及程度。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没有告别昨天的勇气,就没有机会和明天握手。校长是学校的擎旗手,是学校工作的导航塔。如果校长不扑下身子钻研信息技术,不了解世界教育的前沿信息,仅凭老经验循规蹈矩泡时光,那么可断言他所带领的教师团队也只会抱着老皇历守昨天。即便能按照上级要求讲几节电教公开课,也不过是一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作秀课。只有校长对教育信息技术化认识真正到位,并勇于付诸行动,才能加快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步伐,普及教育信息化。 其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程度。 当代人民教师,必须懂得:“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昨天。”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地球变小了,时空缩短了。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所有人都必须俯下身子虚心学习,不断充电,由过去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课堂要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满足学生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需求。实现上述目标,校本研修必不可少,但信息技术更重要。仅靠校本研修,很可能“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要想有新跨越,必须借鉴与创新,而借鉴的有效路径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当然仅凭下载网络资源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创新,必须因材施教。否则,教师成了鼠标点击员,学生成了动画电影观众,由过去的黑板加粉笔的“人灌”变为屏幕加鼠标的电灌。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体现科学性、有效性,不能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动画代替板书。要使课件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再次,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规范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持久程度。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经常化、持久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搞运动,不能虎头蛇尾,要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如“虎头、熊腰、豹尾”,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校应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管理常规化、科学化。

各类教师关心的70个热点教育问题

?教师关心的70个教育问题 ?教师职业 1.教师职业。教师自己要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词语和教师这个职业。 不要无限夸大,也不要因为挣得少而自我贬低。社会对教育的理解程度要加强。 2.教师子女教育的问题。教出无数的优秀生,送走N届毕业班,身为 一名好老师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一说到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师大多头疼不已。 3.教师职称评定问题。这个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常常在实际 操作中“掉链子”。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卡住了优秀教师继续前进的脚步。职称评定的种种弊端反而压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公平的评估机制,淡化学历与职称,看重教师的实际水平,建立公平的教师评估机制。 4.论文造假。有老师说,论文热空前高涨泛滥,表现在每所学校,每 个期末每人交论文一篇,除了少部分立志于此或者对教育科研有兴趣的教师之外,其余大多是消极的、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借用”别人的成果,从网上下载……职称评定中上交的论文也是如此。 5.教师的模范问题。一是模范没有公开规范的标准,二是许多模范指 标,教师根本不知道,模范的威信在教师心中降格。 6.男性教师找对象有些难。女性教师可能会被许多男性列为首选对 象,因为在中国,不管是受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女性来说还是个不错的职业。相比来说,男性教师特别是小学男性教师谈恋爱找对象还是有些难,这也是造成男性教师逃离小学的一个原因。 7.工资收入。众多老师关心工资的问题,钱多了,生活有保障了,社 会地位提高了,工作起来才会更有成就感。但他们问:教师的待遇与付出怎样才能持平?给教师涨工资,可好多次都是“空调”。 8.普高与职高差别大。普通高中教师的待遇往往高于职业高中教师, 同工不同酬。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大,人才外流,师资只出不进。 9.社会保障。教师的医保等保障制度还没有全部建立起来,有的地方 教师没有福利,没有医疗卡,没有住房公积金……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莪不会去缠你。说好的不离不弃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 答案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

小学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小学生减负 一、为什么要减负 为了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减负”。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1.教学要求过高,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够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有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超纲脱纲授课和延长日授课时间;有的学校延长复习时间,利用自习搞突击,提前结束课程进行复习;有的学校到现在还“双休日”排课,让学生到学校上课补习。 2.作业量过大 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晚上过晚睡觉已不见怪。有些作业学生已经做了多次,并且掌握了,但教师要求非做不可,因而有父母代做的现象。一些学校的实验班作业量比普通班更多。作业量大,学生拼命完成它;有的学生实在完不成,就受到教师的惩罚。 3.考试次数过多 经调查,目前小学考试形式有:单元测验;年级统考、抽考;期中调研;期末考试。有的学校为提高成绩,订购各种模拟试题,以强化训练。 4.复习资料泛滥,练习册成灾 5.追求高升学率 (二)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负面影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超出了小学生的承受能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1.造成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够,学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2.心理压力沉重,容易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症,使学生由怕学、厌学进而上升到逃学、辍学,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困难,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影响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形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导致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忽视音体美等学科,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扭曲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最终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合格人才。 (一)什么是课业负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课业任务,以及对课业任务的心理体验。 (二)课业负担的影响因素 1.教育因素:评价制度、教育改革不彻底、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2.社会因素:苦读文化、唯学历人才观、父母过高期望 (三)国外减负的经验 1. 宽松教育 2.严格控制课时数,使学生更“自由” 3.规定作业时间、丰富作业形式,使作业更有效 四、减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学校超课时现象较为严重 河北省某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课程偏多,语文课每周11节,数学课每周11节,而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要2到3节,而实际上该学校每周只有1节,其他课时均被语文等占用。 (二)学校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重 升学率成为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衡量学校、学校衡量老师、老师衡量学生以及家长衡量学校的主要指标。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往往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就往往不遗余力实施超时、超量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日益沉重。 (三)家长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重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殷作福)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业 (2010 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题目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科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专题讲座 姓名殷作富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入学年月2008年12月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学殷作富 (西北师范大学2008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民族未来,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多个年头,其中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值得真总结。毋庸置疑,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之前相对封闭、凝固、孤立、僵化的课程观,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鲜血液,身处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理论工作者投入改革的热情和做出的努力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正视这些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较深入的反思,分析各类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对于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来说十分必要,也是对本地教育现状和未来负责的态度。 一、关于教育秩序的问题思考 教育秩序问题是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教育的乱收费问题、教育的立法问题、特色教育问题、教育教学中的歧视和体罚问题等,这些无不涉及到教育的秩序问题。我国虽然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诸多教育法律、法规,但执行和落实的极不到位。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问题、教师的权益侵害问题、学生伤害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办学经费的使用问题、教育部门的腐败问题常常见诸于各种媒体。可见,规范教育秩序刻不容缓,这需要上至政府,下至基层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本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不回避问题,重视问题,解决问题。 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思考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就出于普遍存在的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而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 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而且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普通一般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 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1、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的子女均有享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即所谓的“有教无类”。尤其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应统筹解决,不应该由公民负担。一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1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纳入四大建设之中,而且摆在突出的位臵。社会建设要是从大处着眼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基础、政治保证、文化支撑;要是由小处入手,就是从四位一体的角度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大理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六大民生任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针对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之外的整个社会的管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民生建设概念和社会建设概念在进一步扩展,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六大任务,还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人口方面的工作也纳入进来。 为什么在新世纪要如此鲜明、如此高调的把社会建设摆在这么重要的位臵?我认为主要是中国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还不仅仅是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发现中国发展出现的很多阶段性特征不仅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大体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短缺,所以对经济实行规模性扩张,迅速生产大量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到现在为止,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00多种产品基本上都供求平衡,一部分供大于求,还有一部分生产过剩。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短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我们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温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了,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都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理论上讲不是完全靠市场机制就能满足供求的,这需要政府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由于这一重大变化,党和政府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二是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都在讲打破平均主义,当时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

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热点一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问题 纵观社会各界、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关于高考改革的观点或意见,其共同点在于,均主张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关键环节。 热点二如何解决农村教师问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县镇超编和乡村缺编(包括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型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热点三如何发展职业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我国主流文化教育思想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求学,求的是圣人之道,讲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艺”都属于雕虫小计,这似乎是在教育领域之外的。这从深层心理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社会现实劳动分工中存在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而我国一线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差、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职业教育有关管理与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学体制、招生政策等所导致的重职前教育轻在职培训、中职与高职的脱节等问题使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到有潜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种种问题所导致的质量不高的影响,如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学结合模式推进苦难等问题导致一些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也降低了职业的吸引力。 热点四如何解决择校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中择校现象的逐渐显现和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择校问题进行规范治理。在政策的总体思路上,概括来说经历了一个从禁止择校到“堵”、“疏”结合再到以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问题的转变过程。 我们应当对义务教育阶段公众的择校需求与公众对现实中择校的不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应当反思公众究竟是反对择校,还是反对目前失控、无序以及越来越远离教育本义的择校?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从而,治理择校的政策也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注重优质教育的生成而非单纯扩充,提供可选择的优质特色教育,使人人各得其所,各择其校,才是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热点五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教育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教育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篇亲爱的朋友,非常感谢您的大驾光临!教育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篇是由我精心整理的新文档。阁下能在浩瀚的互联网蓝海中亲阅此文,说明我们思想一致,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完成同一个工作而努力。相信阁下通过阅读此文,通过我们思想的碰撞,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阁下能将此文档加入收藏或者转发出去,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篇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 理解和体会 通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和郭绍青教授的详细讲解,让我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后一阶段的任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把我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简单小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修养是工作完成的基础 首先,了解了能力标准和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及依据,了解了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明确了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与能力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对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师专

业发展”方面提出的不同要求,形成了三个课程系列,构成了培训课程框架。了解了四类课程主题相对应的能力要求,知道了依据四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具体培训课程。 第三,了解了如何设计课程,形成课程体系。了解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的开发。 第四,了解了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要点。 第五,了解了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要点。知道了当培训机构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超市”之后,就要进入课程实施阶段,即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这些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数据时代”、“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微课堂”、“饥饿教学法”等等无一不冲斥着整个脑海,不由笑曰“我们被洗脑了”。从培训前的不知到知,从听说到了解,我对此次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自己在接下来的任务和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和培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

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

一、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调查显示,我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按程度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序可概括为十个方面: 一是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占比21.98%。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所以成为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的快速发展更为了解,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竞争的激烈性和我市仍处于相对落后发展状态的严峻现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加快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奋力崛起。 二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占比16.48%。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社会稳定等则是从

中央到地方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关制度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较突出。其中,外来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福利待遇长效管理机制是近年来发达地区民工短缺引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阳光工资的落实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 三是物价特别是房价问题,占比15.38%。物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自去年以来,我国食品、住房等消费品的价格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在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中引发了一些恐慌和怨言。而且物价问题也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占比12.09%。新农村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流转等问题,主要是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在长期与农民接触的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经济薄弱村因为自身资金的缺乏,所以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实施,而经济发展较好村的建设项目相对来说更多一些,自然也能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造成贫困村和富裕村的差距不断拉大。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加大,群众对农村宅基地自由流转的呼声较高。农村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也是一个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 五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占比8.79%。生态问题引起重视,一方面是大家希望能利用生态优势吸引更多的周边城市特别上海游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1.学校信息化的规划 学校要根据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条件,制定本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对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进行管理监控。学校信息化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三年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应该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角度思考,对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方面与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因素和保障因素综合考虑。实践证明,学校信息化规划的制定需要区域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推进和相关业务部门的深人指导。 2.学校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成长、学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制订一系列政策、规范和标准,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学校教育信息化规范化、秩序化。学校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不应该由学校制定,而是由区域信息化应用推进相关业务部门根据本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来制定。 3.学校信息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需要经费的保障,首先学校领导要有信息化经费投入的意识,同时要合理投入,信息化投入经费不仅仅包括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所需要的经费,而且还应该包括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管理等方面具体应用中所需要的经费,还应该思考为鼓励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应用推进所支付的人员奖金等。而且,学校信息化经费投人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根据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的规划制定长远的经费预算。 4.学校信息化的安全保障机制 目前,学校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到学校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的重要问题,病毒、黑客攻击、不健康信息等威胁着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因此,学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学校信息化安全保障的内容具体包括技术安全与制度安全,一方面,构建积极防御的安全保障框架;另一方面,建立网络安全事故管理机制、学校网络安全规定等。对于一般中小学来说,可以考虑购买专业网络安全公司的服务,对于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学校可投入一定经费和人力进行自主研发。 5.学校信息化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效果的价值进行判断,对于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也同样如此,学校信息化的评价与考核对于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对各部门、各位教师开展信息化具体应用的情况建立考核评价制度,通过日常的考核,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对教师个人与学校各部门进行奖惩。 6.学校信息化的管理机制 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设要从学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管理者等方面思考,要建立要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的组织机构,选好学校信息化的管理人员,明确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与权力。

浅谈当前教育几热点问题的认识

浅谈当前教育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就几个社会议论较多的教育热点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对于一些群众来说,他们也许更关注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升入一所好学校,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一种好生活。他们也许不太关心什么是素质教育,却会盘算孩子教育的投入与收益。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却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矛盾非常棘手。这也正是我们常常为之苦恼、为之困惑、为之进退两难、为之遭人诟议的问题。许多群众对子女的教育不惜金钱,不惜心血和汗水,所求无非是子女将来能立足,有发展,有出息。他们的这种“改变命运”的追求,理所当然,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围绕“高考升学”这个目标来运转,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灾难。科举制度曾以进步的面貌出现,却以百弊丛生的面貌而废除,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把对教育的投资局限于高考升学,必然是失望大于希望,风险大于收益。如果我们认同教育的基本目的,那么,就必须有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和规划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具有长周期、迟效性等特点,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只考虑当下,不能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教育发展并非单向度服从社会发展,教育同时负有推动历史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我始终认为,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体现和实现 (二)关于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 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和中小学校出现的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现象,社会反映比较强烈。国家教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连续两年抓紧专项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愈演愈烈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各方面、各地区在认识上还不够统一,治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学校在收费方面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具体分析。对腐败现象要坚决克服和惩处。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这方面情况时也要实事求是。有的把教育界说成是暴利行业,这是以偏概全,是炒作和误导,不符合实际。就广大农村学校来说,主要还是投入不足。如果找不到病根,就不能对症下药,达不到治本的目的。研究学校收费问题,首先要计算教育成本;第二是确定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摊比例;第三是制定收费标准。这样,判断学校收费乱与不乱才有科学依据。转移支付不能光看支了多少,而要看学校实际得到多少。在农村,我们既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否则,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损害的是农民的长远利益。 应该看到,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实质是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三、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与择校现象有一些同源性的原因,虽然这与教育本身的制度缺陷有一定关系,但是,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就业、生存竞争在教育上的反映。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活动,学生应该承担合理的学习负担。任何人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这一点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自在、垂手可成的事。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确实较重,一定程度使学生的身心深受其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