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现状_毛莹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现状_毛莹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现状_毛莹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现状_毛莹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现状

毛莹1,2 张贵君2

(1.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 116622;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100102)

[摘要]葛根芩连汤为经典古方之一,由葛根、黄芩、黄连与炙甘草4 味中药组成。此方广泛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等各科疾患,疗效显著。近年来对其药效物质及其分析方法、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葛根芩连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方药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提供实践经验与积累。[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药效物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质量控制

葛根芩连汤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芩连汤是经典古方之一,葛根芩连汤的组成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本方以清热坚阴止利为主,兼以透表,具解表清里之功,为表里双解之利,用于治疗太阳表邪内陷所致热下利证。其中葛根为君药,解肌表之邪热,表解则和里;黄芩、黄连为臣药,清肠胃之邪热,热清则利止;甘草为佐使药,和中缓急,调和诸药[1-2]。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共成解表清里之剂。葛根芩连汤药味较少,作用明确,是中医药的经典方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3]。

1 葛根芩连汤的药效物质研究

葛根芩连汤中4味中药均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均收载,其化学基础相对清楚。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1) Ohwi 的干燥根,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为黄酮类和皂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达12 %,结构类型为异黄酮类,其中主要有大豆苷、大豆苷元及葛根素。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 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有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千层纸素A。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1 、三角叶黄连C1 del toi dea C1 Y1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1 teeta Wall1 的干燥根茎,其主要生活活性物质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有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 ycy rrhi z a uralensis Fisch1 、胀果甘草G1 inf late Bat1 或光果甘草G1 glabra L1 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为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甘草苷元。

2 葛根芩连汤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对葛根芩连汤中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多用HPLC法,含量测定多是针对其中具有明显药效的、含量较高的物质进行,例如对其中指标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甘草酸等的测定。而其它药效物质的含量测定较少。崔向微等采用HPLC 法分析了葛根芩连汤中7 种药效组分[4]。张科卫等以HPLC 法同时测定了葛根芩连微丸中葛根素、黄芩苷的量[5]。朱斌采用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葛根芩连微丸中小檗碱、巴马汀的量[6]。梁光义等考察了用梁光义等考察了用合煎、分煎和沸水冲泡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等方法制备的葛根芩连汤汤剂中葛根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测得葛根芩连汤分煎液中葛根素的平均含量为28.74mg,合煎液中平均含量为23.01mg,单味中药精制颗粒冲泡液中平均含量为13.37mg。得出了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汤剂中葛根素的含量有差异的结论[7]。雷鹏采用HPLC法,比较了葛根芩连汤饮片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配方颗粒汤剂与饮片汤剂的色谱图基本一致,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均比饮片汤剂高[8]。戴开金采用L8(27)正交设计及统计软件SPSS10.0统计分析,以HPLC测定葛根素的含量,研究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黄连、甘草对方中葛根素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两两交互作用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实验中观察到凡是黄连与葛根的配伍组合中皆有沉淀产生,并且发现沉淀中含有一定量的葛根素。含黄连和葛根配伍煎液产生的沉淀中含葛根素可能与pH值的改变有关[9]。陈丽红研究了葛根芩连汤在不同配伍的情况下黄芩苷、小檗碱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黄芩苷、小檗碱含量影响显著。通过分析表明黄芩苷与小檗碱在煎煮后形成沉淀,从而使葛根芩连汤中的黄芩苷和小檗碱的含量大大降低[10]。吴昭晖研究了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葛根、黄芩、甘草对方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葛根与黄芩、黄芩与甘草、葛根与甘草对小檗碱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中观察到凡是黄连与葛根、黄芩、甘草的配伍组皆有沉淀产生,沉淀中含有一定量的小檗碱,认为葛根、黄芩、甘草均降低小檗碱的含量[11]。

3 葛根芩连汤的药理作用研究

葛根芩连汤广泛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等内、儿、外、妇、五官科疾患,取得了明显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葛根芩连汤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解痉、抑制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血糖及抗腹泻等药理作用。

3.1 解热作用

许俊杰观察了葛根芩连汤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实验组给药后6h体温下降0.8℃,与对照组(生理盐水)6h下降0.2℃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佟丽用同样方法观察葛根芩连汤解热作用,结果给药2h后,家兔体温下降0.5℃,与盐水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复方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葛根芩连汤有类似复方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样解热作用[12]。余林中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灭活细菌悬液造成大鼠发热模型,以6h

△为指标,观察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药效变化体温反应指数(TRI6)及平均最大体温反应高度(T)

之间的关系。结果降低发热大鼠的TRI6值,主要作用药物为黄芩,葛根能增强黄芩的作用,黄连△值,主要作用药物为黄芩,葛根增强黄芩的作用,炙甘草与黄连拮抗与炙甘草则拮抗。降低T

黄芩的作用。结论:在葛根芩连汤的解热药效中,其最佳组合为黄芩、葛根[13]。

3.2 抑菌作用

佟丽观察葛根芩连汤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该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对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抑制作用较弱[14]。夏中伟用同样方法观察葛根芩连汤体外抗伤寒杆菌活性,结果表明该方对

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在实验浓度下未见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15]。伍杰勇通过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的差异来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各配伍后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全相同。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水煎液对埃希氏大肠杆菌抑菌作用不全相同,在全方中,抑菌作用药物主要为黄连与黄芩,炙甘草与葛根无明显抑菌作用;两药与黄芩、黄连配伍时对其抑菌拮抗作用不同[16]。余林中采用同样方法,通过对葛根芩连汤(GQD)各配伍组合对肺炎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差异来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各配伍煎液的MIC不全相同。GQD各配伍组合水煎液对肺炎链球菌抑菌作用不全相同,在全方中抑菌作用药物主要为黄连与黄芩,炙甘草与葛根无明显抑菌作用,两药与黄芩、黄连配伍时对其抑菌拮抗作用不同[17]。3.3 抗病毒作用

葛根芩连汤不仅对细菌性腹泻有效,对于病毒性腹泻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秦增祥在葛根芩连汤的药理与应用中写到葛根芩连汤在体外能对肠道病毒中的小圆病毒、脊髓灰质病毒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经电镜检测证实该方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粪便中病毒3d内转阴率为75.8%[18]。

3.4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

朱奎使用炭木法观察葛黄散(即葛根芩连汤加藿香、木香、车前、朱砂、滑石)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炭木移动百分率为(47.3±9.8)%,对照组为(88.7±8.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该方能有效抑制胃肠道推进运动。朱奎用《药理实验方法学》观察葛黄散对离体家兔回、空肠平滑肌收缩影响及对回、空肠乙酰胆碱肠管收缩模型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该方对小肠平滑肌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对抗乙酰胆碱M-受体激动作用,从而说明本方有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19]。

3.5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叶孝礼对17例秋季腹泻湿热型患者在应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前后,进行了E-玫瑰花结形成率测定,结果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2.4%[18]。王耀红[20]、童笑梅[21]报道在病毒性或细菌性腹泻患者粪便中,早期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较正常人普遍降低,病毒性腹泻患儿服葛根芩连汤后,测定粪便发现免疫球蛋白A增高,从而说明葛根芩连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佟丽探讨了葛根芩连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该方能使小鼠主要免疫器官中的ANAE十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脾胜抗体形成细胞(PFC)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给药组小鼠腹腔M小细胞吞噬作用亦明显增强,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该方对小鼠主要免疫器官重量及血清抗体滴度影响不明显(P>0.05)[22]。

3.6 降血糖作用

潘竞锵研究了葛根芩连汤对多种模型动物血糖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降低动物血糖的作用机制。结果该方能拮抗ALX诱导小鼠高血糖(P<0.01),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和ALX2DM模型小鼠FBG(P<0.05~0.01);降低FBG和OGTT后2hBG(P<0.01),改善DX致IR模型大鼠的IGT,表明葛根芩连汤具有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23]。

3.7 抗腹泻作用

余林中在葛根芩连汤配伍抗腹泻药效实验研究中观察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药效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葛根芩连汤配伍降低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中,以黄连与炙甘草作用为主,葛根与黄芩能拮抗黄连的作用,炙甘草则增强黄连的作用。减少腹泻小鼠DI,要作用药物为黄连,黄芩拮抗黄连,葛根能增加黄芩的作用,而炙甘草与黄芩黄连配伍后能增强黄连的作用。表明在葛根芩连汤的抗腹泻药效中,其最佳组合为黄连炙甘草[24]。

4 临床应用

葛根芩连汤原是仲景为表证误下后,里热挟表邪下利之证而设。本方虽药味较少,然药专力宏,治疗下利效果明显,葛根芩连汤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泄泻、慢性乙肝腹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过敏性紫癜、小儿秋季腹泻等疾病,疗效显著[25]。另外还有报道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五更泻、病毒性心肌炎、尿毒症、白塞氏综合征[26]、冠心病、颈椎病等[27]。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深入,葛根芩连汤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研究日趋增多,主要集中在有效物质分析研究、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中国药典各版对葛根芩连汤及其他剂型均有收载,但无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虽然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多集中在某一成分的含量上。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且各组方药物的有效成分有相互促进、制约的可能,因此,单以某个成分作指标来评价复方质量具有片面性。因此,如何更好的对葛根芩连汤进行质量控制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临床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3):23.

[2]李文瑞.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1:118.

[3] 陈丽红,唐于平,王强.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0,41(4):8-12.

[4]崔向微,张贵君,李慧.葛根芩连汤中7 种药效组分分析[J].天津中医药,2008,25(5):417-418.

[5]张科卫,蔡皓,池玉梅,等. HPLC 双波长法测定葛根芩连微丸中葛根素、黄芩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5,27 (1):42-45.

[6]朱斌.葛根芩连微丸中小檗碱、巴马汀的含量测定[J].中药材,2000,23 (10):641-642.

[7]梁光义,曹佩雪.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不同煎液中葛根素的含量.华西药学杂

志,2001,16(4):371~373.

[8]雷鹏.葛根芩连汤饮片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比较.中国医院药学杂

志,2005,25(11):1008~1010.

[9]戴开金.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中药,2003,34(6):506~508.

[10]陈丽红.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黄芩苷、小檗碱含量的影响.西北药学杂志,2005,20(4):147~

149.

[11]吴昭晖.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中草药,2004,35(1):33~35.

[12]许俊杰,孟庆棣.古典清热方对家兔体温的影响[J].中药通报,1987,(1):51.

[13]余林中.葛根芩连汤配伍与解热药效关系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63~665.

[14]佟丽.葛根芩连汤的解热抗菌作用的研究[J].中药通报,1987,(6):49.

[15]夏中伟.葛根芩连汤抗伤寒杆菌活性和体外配伍抗菌的实验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6,(7):395.

[16]伍杰勇.葛根芩连汤拆方对埃希氏大肠杆菌抑菌作用比较研究.中药药理与临

床,2003,19(2):13~14.

[17]余林中.葛根芩连汤拆方对肺炎链球菌抑菌作用比较研究.中草药,2003,4(11):1011~1013.

[18]秦增祥.葛根芩连汤的药理与应用[J].中成药,1992,(4):28.

[19]朱奎.葛黄散解痉、抑制胃肠运动的实验观察[J].中成药,1990,(2):28.

[20]王耀红等.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及病原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25.

[21]童笑梅,黄德珉.正常和腹泻新生儿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观察[J].中华儿科杂

志,1991,(1):20.

[22]佟丽.葛根芩连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6,6(3):211~212.

[23]潘竞锵.葛根芩连汤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0,9(3):167~169.

[24]余林中.葛根芩连汤配伍抗腹泻药效实验研究.中成药,2005,27(3):300~304.

[25]张明俊,指导,陈永灿.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11,31(5):457-461.

[26]杨连柱.葛根芩连汤临证应用体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4):46~48.

[27]赵宗刚.葛根芩连汤新用.光明中医,2004,19(3):40~41.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2年9月 第36卷第5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痞除荡,行气散结,增强胃肠节律性蠕动;大腹皮下气宽中,四药合用,共同促进肠道排气和通便,保持胃腑通降。 本研究发现,针刺组、针药组、中药组在排气、排便、缓解术后患者腹胀不适症状及缓解术后12h 以后的腹痛情况等方面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P <0.05);而术后24~48h 腹痛缓解情况,针药组疗效 又更优于针刺组与中药组(P <0.05)。因此表明,针药联合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对预防肠粘连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刚文.现代麻痹技术[M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226.[2]张靖.穴位针刺对胃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 杂志,2001,9(10):1116-1119.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组以腹痛、腹胀、不适、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分 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1]。在我国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最为常见,在已确诊的IBS 患者中,D -IBS 约占74.1%[2]。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笔者用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以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治疗,对照组40例用匹维溴胺+培菲康口服治疗,4周为 1疗程,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8%,对照组6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5-0405-02 [收稿日期]2012-02-14 [作者简介]李小兰(1980-),女,甘肃宁县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李小兰1,任光荣2 (1.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消化科,江苏张家港215600;2.苏州市中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215000) 表5 各组术后各时点腹部疼痛比较(n =20) 例(%) 腹部疼痛程度评分 1分2分3分4分针药组5(25)5(25)10(50)0中药组 1(5)10(50)7(35)2(10)术后12h 空白对照组03(15)11(55)6(30)针刺组0△9(45)△11(55)△0△针药组2(10)△11(55)△7(35)△0△中药组 2(10)△6(30)△9(45)△3(15)△术后24h 空白对照组1(5)5(25)10(50)4(20)针刺组5(25)△5(25)△10(50)△0△针药组5(25)△▲14(70)△▲1(5)△▲0△▲中药组 3(15)△8(40)△9(45)△0△术后48h 空白对照组2(10)13(65)5(25)0针刺组9(45)△10(50)△1(5)△0针药组15(75)△*5(25)△*0△*0中药组 9(45)△ 9(45)△ 2(10)△ 与同时间空白对照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针刺组、中药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中药组比较*P <0.05 针刺组2(10)10(50)8(40)0术后6h 空白对照组09(45)9(45)2(10)405

最新方剂学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自汗出,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比例1:1)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又调和营卫,大枣又能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肢体痠楚重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九味姜活汤中生地的配伍意义? 清热滋阴,防止燥性伤及阴液。 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五味子与麻黄细辛的配伍意义?

收敛肺气,与麻黄、细辛同用,有散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止嗽散 止嗽散百部、紫苑、白前、桔梗、白前的配伍意义? 部能降低紫苑的燥性,桔梗和白前一宣一降,止咳化痰复肺之宣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咽痒,或微有恶风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与临床表现: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为什么外感风热感冒要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因为外感风热多夹毒邪,已经有口渴,舌尖红,脉数等症状,所以不能以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为君而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银翘散为什么加淡豆与芥鏸? 因为本身不加大薄荷的药量,如果过多发散风热力强的药容易伤及津液,而加这两者药性比较缓和,能协助薄荷的发散解表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比例1:2) 石膏用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则不凉遏。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兼体弱乏力等。 独活与姜活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逆流挽舟法 以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 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少则七八日,多则十余日),身热,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手

浅谈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的合理性

浅谈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的合理性 药物研究Th dcntdeMeiieuS 中y国族民民医药间C ieJeulnohocdnhpamaynhsora fEtnmeiaidEtnorhcne?3?0 浅谈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的合理性 白媛初媛杰 沈阳102130辽宁中医药大学,宁辽 【 摘要】归补血当汤一首是气补生血经典方剂的,其之所以被之为经典称方名并,沿能至今用且经不久衰必然有其独,之处即特合理的方配伍组就其。配伍例比的合性,笔者理认为可从古代以中医理论现和代实研究验方面两对当来补血归进汤行了探讨。关【键词】归补血当汤;配伍比例合;性理【中图分类号R】.8255【文献识标码】A【文章编】10号—57(004002071821)2—3— [tabtgAaliescincrsfplmetrlo lsarrtsonCMonfiqgdbaodeTraoAscr]neieSnnieoDtpeuaybnodiacialeicifcososscpopTforininloh.esnt yhwtiadlcaslpecicianduelinWsttteemutboticiepitroaalaoiypoloto.oalryicslliasrsornsdlOihahtressmdsentvo-ensnbcempitrprinPsenleptibtiysenkapig,terntlyooaiiiprroaeapocdfoacethaoaicmpftblypootncbnraphermnTCMitrenittinhyaomoedxredleinplmeehremsac.r [

ywod]Algaisseccorpuengbiodoab ylpotonaoiaKerncseiniDnetof nlmpetlo:cmptitprorrt:nlycSos iiniiit 当归血补作汤补气为血生代的方,其之所以表称被之为经典方名,并从几百能 前流年传今至而 被后久用不衰人其, 主要原因之就在于当一归血汤补经典的配伍比。为此例者就笔归补血汤配 伍比例的合理当从性两方个面进行了探讨。1代古中医论研理究当归血汤补 出金元自四家之大一东垣李的《内外辨惑伤论,在各》版《剂学方》教材中均 将其作为气补生血代韵表方属归补血于剂但,该方由补气药芪黄补血和当归 药组成, 补日血者汤,有形血之不能生,生于无自形气之也故。”当归补血汤中重 用黄方芪,在旨大脾肺补之气,以资血生化气之源,使气则血生旺,寓“ 有之 形血于无形之生气之”意,伍当归配甘而辛,养血和营温,为药臣。如配此则 伍阳生阴长气,旺生血诸证自,。除故从能气生的血中医论理角度,看 气旺血是生当归补血治病汤配伍的论理依据。2现实验代研究21 药作用研理究.骏等研窦究表明黄,芪与当归之为51比的常规配方:组且 芪用量黄两一为归用当二钱量五的倍这样。的配伍比例与维持人生体命活 动重要的质物气一血与,密切关有系。成的当补血归汤能明显,提正高常小鼠 细脾N胞活性和I一I(L气2是不运断着动具有的很强活的精力微物质是, 成人构产生能的;而力芪黄与当之比归分别2为150101.:、1:2、配伍:L2l和和维持体人体生活命动的基本物最质。人的气来体源禀于受 当的补血汤归,对正常小鼠脾细N胞I一(活的性影响虽有增,高趋势但,与 生盐理对水照相比组,差无异著显意义父母的先。之天精气、食物中的营饮物 质养(即水谷精气之)五黄芪归倍一份的配”原方和在存于自然界的清气其。中先之天气精依于赖藏肾精气这一实结验果为当补血归汤的“ 生理功的能,才能发挥先天精之气的理生效应;水之精气谷则,提供了良好佐证…。艳艳等 观陶发察现当归血补不汤 配比同方可组使肝维化纤型模大鼠肝的胞细泡变空减性轻,炎于然自界的 气清,则赖依于肺的呼功能吸,能才吸。入对气细浸胞减润,少肝组织内纤维 生增著显减轻,仅见数去少区人体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化等作气用,气的运域不有完的假小整形成;叶可降尚低清血氨丙酸基转移氨酶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例如: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综合集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病证动物模型方法等,其方法与一般药理学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单味药及其复方,无论单味药还是复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都很复杂。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的桥梁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然而,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以下是对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研究进展及学科展望的综述。 1.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 血清药理学是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其研究进展如下: 1.1在动物的选择 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种属的动物,其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刘成海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提供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 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如果对药物血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则应另当别论。 1.3给药剂量 在实验中,由于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系统后,浓度将被稀释,从而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反应系统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针对此种情况,李氏等提出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冻干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系统,使之达到所需要的浓度。刘平认为给药剂量应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床成人剂量的8~18倍量)为妥。 1.4含药血清的采集 大鼠一般给药1~2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此时血清为最佳含药血清,超过一天的时间,大部分药物成分已经被代谢和排泄,药物的直接作用消失,此时的血清为机体功能状态血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然还要考虑例外,因此最好是通过预实验来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1.5含药血清灭活与否 许多学者观点不一。有的将含药血清经56℃30min灭活,但也有的不经灭活,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刘成海等发现正常大鼠血清无论灭活与否均可维持大鼠肝贮脂细胞的贴壁生长,两组大鼠血清对肝贮脂细胞内3H-TdR掺入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刘氏主张血清经56℃30min灭活,可排除非药理性干扰。但徐海波等认为药物血清不宜灭活,因血清经灭活以后,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 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 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2017-12-20 岐黄民间传承『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579 期作者: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许红⊙ 校对/ 刘刚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概述葛根黄芩黄连汤别名葛根芩连汤(《中国医学大辞典》)。处方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9克,黄连9克。功能主治表里两解,清热止利。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备注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药。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摘录《伤寒论》黄芩汤处方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功能主治泄泻或痢疾。身

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用法用量水一斗(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摘录《伤寒论》白头翁汤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备注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摘录《伤寒论》《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

2008年10月第25卷第5期Oct.2008,Vol.25No.5 天津中医药 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崔向微1,张贵君2,李慧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北京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 选择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为载体,按照传统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对其中常见的7个水溶性药效组分进行了测定,旨在为建立符合临床疗效特征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仪器与材料 药效组分对照品: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单铵、甘草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饮片: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购自安国祁新饮片厂),经张贵君教授鉴定依次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CAPCELLPAKC18UG120(250mm×4.6mm,5μm);流动相及检测波长:葛根素:甲醇—水(25∶75),250nm[1];黄芩苷:甲醇—水—磷酸(47∶53∶0.2),280nm[2];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35∶65),346nm[3];甘草酸:甲醇—0.05mol/L醋酸铵—冰醋酸(67∶33∶1),250nm[4];甘草苷:乙腈—0.5%冰醋酸(1∶4),276nm[5]。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24℃);柱压:90 ̄100Bar;理论板数按各对照品峰计算均大于3000。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溶液,其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的浓度分别为0.70、0.16、0.09、0.03、0.042、0.09、0.12g/L。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葛根芩连汤(葛根8g,黄芩3g,黄连3g,炙甘草2g),加10倍量的水,浸泡30min,先煎葛根,水沸后煎煮20min,再和余药共煎至30min,滤过,残渣加10倍量的水,水沸后再煎20min,趁热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冷至常温,加水调整至含中药浓度为0.1kg/L。精密吸取1.0mL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4000r/min)10min,分出上清液,得相对中药浓度10g/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4标准曲线绘制精密吸取各对照品溶液进样不同体积,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A,y),对照品进样量(μL)为横坐标(C,x),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葛根素Y=3116.9X-3926.4,R2=0.9997(n=5);线性范围1.4 ̄7.0μg;黄芩苷Y=592.86X+105.68,R2=0.9995(n=5);线性范围0.32 ̄1.6μg;盐酸小檗碱Y=622.77X-245.2,R2=0.9991(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盐酸巴马汀Y=330.36X-171.91,R2=0.9996(n=5);线性范围0.06 ̄0.3μg;盐酸药根碱Y=205.96X-68.417,R2=0.9996(n=5);线性范围0.084 ̄0.42μg;甘草酸Y=75.218X-41.509,R2=0.9999(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甘草苷Y=205.28X+30.516,R2=0.9993(n=5);线性范围0.12 ̄0.60μg。 2.5精密度实验分别精密吸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分别为0.18%、0.34%、1.04%、1.54%、1.68%、1.35%、0.75%。 2.6稳定性实验分别精密吸取上述7种同一供试 摘要:[目的]分析测定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7种药效组分百分含量分别为:葛根素1.67%,黄芩苷0.36%,小檗碱0.085%,巴马汀0.031%,药根碱0.048%,甘草酸0.126%,甘草苷0.174%。[结论]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可作为其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7种药效组分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08)05-0417-02 作者简介:崔向微(1982-),女,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中药鉴定方法学和组分中药及中药药效组分质量标 准体系研究。 417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 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 王键旋 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 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伤寒论》 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 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②发汗程度的要求。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 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1 从病因病机分析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出汗,又称为表虚证, 吕檬村曰:“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者,热自发也。营本引脉内,更与卫气不谐,阴弱者,汗出也。 ”[1] 阳虚阴弱是感受风寒的前提条件,即正虚邪侵,卫气为风寒所袭,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露于外,其恶寒较轻(恶风),因此, 太阳中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外袭,以感受风邪为主。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 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又称表实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其恶寒较重,因此,太阳伤寒的病因以外感寒邪为主。 明代医家方有执依据孙思邈的三方分类,大加修订《伤寒论·太阳篇》,提出“三纲鼎立学说”,为卫中于风, 以桂枝汤为纲;营伤于寒,以麻黄汤为纲;营卫俱中风寒,以大青龙汤为纲,并将类方类证分别附于各方证条下 [2] 。但对这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不是很合理。 风伤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卫餍阳气,风邪侵犯摄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风伤卫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风只伤卫,而不伤营,事实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多兼挟其他邪气,且营卫相随, 故风伤卫必定伤营。寒伤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犯统摄荣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 故有寒伤营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寒只伤营而不伤卫,实际上寒邪伤人必兼风邪, 且营居脉中,卫居脉外,伤营时必定伤卫。由上可知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宜与麻黄汤,二者均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只是所感受的风邪和寒邪比重不同,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 感受邪气比重和病位不同,其煎服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服桂枝汤后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出汗,病乃悉去。称此“似邪去汗自止”。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桂枝汤 · 8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1.Vol 26.1

治气虚阴火 当归补血汤

治气虚阴火当归补血汤 *导读: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当归补血汤: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 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当归补血汤: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 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芪一两,当归(酒洗)二钱。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空心食前。 解读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有几个关键词:内伤,气虚,阴火,升降失常。 当归补血汤证得之于饥困劳役,为内伤无疑。而在李东垣学说理论体系中,饥困劳役所伤为脾胃。脾胃虚损直接导致气虚,即元气不足。气虚之后又可导致阴火内生,即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而主治中肌热、燥热、渴饮、目赤、面红,一派阴火征象。脉洪大亦为阴火内盛之脉。脉虚,重按全无,为气虚之脉。论中所有脉、症都可用气虚阴火作解,为何提及血虚?如何辨出血虚? 补中益气汤出自饮食劳倦论下,四季中对应春升;当归补血汤出自暑伤胃气论下,四季中对应夏浮。两方对比,或许能进一步明白当归补血汤方。

两方所治证都有气虚、阴火。补中益气汤证中阴火产生的机理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即在气虚的基础上,阳气不能升浮外达,导致气偏胜于里,血偏胜于表,气机郁滞而化生阴火。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当归补血汤证中阴火产生的机理是气并于阳,血并于阴?并作偏胜解,阴、阳作表、里解。也就是说,在气虚的基础上(加上暑热之外因),阳气浮散太过,相对来讲,在表之气偏胜于血,即在表偏于血虚。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难道是由此而来?如此分析,阴火因于血虚,本质上仍是气虚,故用大剂黄芪补气为主,佐以当归养血和血。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在本方中似可这样说:东垣之法,血虚以黄芪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 从药物组成看,当归补血汤可看作补中益气汤的减味方。相对来讲,当归补血汤的病位在表,且阴火的形成主要因于气虚而无明显脾胃升降枢纽障碍表现,故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掉了补中气之人参、白术、炙甘草和复升降之升麻、柴胡、陈皮。在取用黄芪、当归的同时,使用了较大剂量,盖因于阳气浮散,阴火又盛,加之暑热耗气,非重用不足以实卫,不足以救急,在东垣用药心法中当属从权、暂用之法。 同为治疗暑热伤人之气虚发热,清暑益气汤与当归补血汤两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 血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血虚与免疫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血虚状态时,气失依附,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病邪的侵入。现代医学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标签:血虚证;中医药;贫血;免疫功能 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 中医对于血虚证的认识 1.1 血虚证的概念 血虚证是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或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原因所导致的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功能低下,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不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虚弱症候[1]。 1.2 血的生成及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尤以脾胃重要,但与心、肺、肝、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生血;水谷精微注肺生清血;肾藏精,精血互化,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1.2.1 脾胃柴瑞震[2]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有生血,藏血,统血功能的三重表现。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和脾的吸收转输后,生化气血精津,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脾的病理与出血、血虚、血瘀有关,且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脾虚不能摄血,可以导致出血,出血达一定数量,必然引起血虚。胃在血液的生成中也很重要,胃主受纳水谷,而水谷是化生血液的原始物质,胃参与血液的生成,胃虚生化之源不足可治血虚。《温病条辨》亦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故治疗上应遵循阳生阴长,气能生血的原则,拟健脾益气,养营滋血为其大法。所以补血先补气,养血先养脾胃,才是最佳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益气补血法,如当归补血汤、八珍汤。补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用,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养真汤等。 1.2.2 心刘艳等[3]指出,“心生血”理论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实质上是强调“心火”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化血不足。因劳力过度,劳心太过,大病,久病耗伤精气,心气不足,

补中益气汤合葛根芩连汤治疗105例慢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补中益气汤合葛根芩连汤治疗105例慢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用纯中药制剂口服,个别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直肠、乙状结肠的配合灌肠治疗,三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中,有42例痊愈;49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三例当中有一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再次结肠镜检查确诊是结肠癌。总有效率96%。结论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葛根芩连汤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泄泻”、“腹痛”范畴。病位在脾,可涉及肝肾。临床主

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浓血便,或拌里急后重,或腹痛腹泻交替出现。病人消瘦、乏力、纳呆、面白无华。多数病人反复发作,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进行。本病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后期易至洞泄,甚至恶变。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纯中药制剂,因其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的特点,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辩证施治为原则,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08年8月—2011年7月门诊,其中男性71例,女性34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病程在半年至20年。 诊断标准慢性腹泻、腹痛、或腹泻腹痛交替出现,粪便夹有粘液甚至浓血,或纯稀便、或干燥。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生、

溃疡。 排除标准通过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恶性肿瘤、息肉、结肠纤维化、结肠黑变病、巨结肠病等。 2 治疗方法 选用补中益气汤合葛根芩连汤为基础方,结合辩证施治。其中脾虚重的,加入茯苓、白寇仁、薏苡仁;病久及肾的要增加补肾药,加入四神丸、炮附子、淫羊藿等,酌减芩连用量;病久及肝的要疏肝,酌加柴胡疏肝散;溃疡性结肠炎加入三七、白芨、仙鹤草,配合灌肠。 灌肠方:地榆30白芨15苦参10黄柏20败酱草30。伴有溃疡或有浓血便的,加云南白药1克锡类散1克。 方法: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20cm,药液温度以40度为宜,药量以100—200cm为宜。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天一次),结肠镜检查示肠粘膜正常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每天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当归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进展

当归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6-26T17:00:46.04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高鸿英宋秉生孙维宏 [导读] 当归的药用价值很高,药理作用也非常广泛,随着人们对中药的重视程度的增加,近年来对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 高鸿英宋秉生孙维宏 兰州大得利生物化学制药(厂)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10 【摘要】当归的药用价值很高,药理作用也非常广泛,随着人们对中药的重视程度的增加,近年来对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基于此介绍了当归的主要组成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角度对当归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当归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当归;药理作用;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1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370-01 当归是一种伞形科植物,药材生产主要集中于我国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其中尤以甘肃的“岷归”最为道地,占全国当归产量的85%。当归性温,味甘、辛,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能[1],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擅于妇科血瘀血虚证候诸疾的治疗和调养,素有“十方九归”之称。近年来,我国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当归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也逐渐增加,为了加强对当归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其主要组成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当归对人体系统组织的重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研究出当归的主要药理作用。 一、当归的主要组成成分 当归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水溶性部分和挥发油部分。当归的水溶性部分主要有丁二酸、嘌呤酸、D-葡萄糖苷、烟酸、阿魏酸、香荚兰酸以及钩吻荧光素等[2]。当归的挥发油部分由中性、酚性以及酸性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当归的挥发油部分含量最高的是藁本内酯,其次是烯呋[3]。 二、当归的具体药理作用 当归的药用价值很高,药理作用非常广泛,总体来看,主要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有良好的药理作用。 1、当归对人体呼吸系统的药理作用 阿魏酸是当归水溶性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经过大量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阿魏酸可以通过抗氧自由基对炎症性肺损伤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它可以抗血小板聚集从而使血液的粘稠度降低,并对缩血管物质和粗纤维因子的合成进行抑制,最终可以达到抑制肺纤维形成的目的。具体的实验表明,对大鼠的腹腔注射了一定剂量的当归注射液以后,大鼠的肺间质纤维化明显减轻,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当归具有抗自由基的药理作用。除此之外,当归还可以降低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这也是当归对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药理作用之一。 2、当归对人体循环系统的药理作用 首先,当归的水溶性部分的阿魏酸对线粒体有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心肌的抗缺氧能力,同时阿魏酸还可以增加心肌的血流量来发挥保护心肌的重要功能。其次,当归挥发油部分的藁本内酯可以对血管收缩进行一定的抑制,因此藁本内酯有良好的降压功效。第三,经过科学严谨的医学实验发现,当归可以非常明显地降低三酰甘油、血清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可以对血管内皮的细胞功能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除上述的药理作用外,当归的中性部分对钙元素和钾元素的流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以对右心房的自搏频率产生一定的抑制。总而言之,当归对人体循环系统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3、当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药理作用 当归对人体免疫系统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具体来讲,当归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这样就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而且当归还可以进一步提高NK和CTL的杀伤活性,这样也使得人体的免疫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大量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当归不仅可以激活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而且还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从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起到非常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具体的医学实验证明,当归补血汤使小鼠体内的抗体生成细胞数显著增加,NK细胞活性以及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还使得血小板的聚集率降低,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扩散。综上所述,当归对人体免疫系统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4、当归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当归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比较广泛,主要表现在镇痛、抗惊厥、中枢抑制以及神经修复等方面。首先,当归挥发油部分的藁本内酯对中枢神经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良好的安定和镇静的功效。而且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当归对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可以进行良好的镇痛,其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还有好。其次,脑缺血患者体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小保周期蛋白表达增多,通过当归注射液的使用,可以使脑缺血患者体内的周期蛋白表达减少,从而抑制缺血的神经元的死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神经。除上述的论述之外,具体的医学实验表明,当归补血汤可以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的体积,同时还可以减少大脑神经元的死亡,对神经系统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总而言之,当归对人体神经系统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5、当归对人体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 当归对人体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明显改善人体的造血功能,具体来讲,当归多糖能够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改善造血的微循环,使红系造血调控因子的分泌大大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红系造血。另外,当归补血汤可以对骨髓造血的祖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缺氧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对不同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除了上述的药理作用之外,当归的水溶性部分的阿魏酸还可以对人体血液内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对血管内皮的功能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对心绞痛的患者是一个巨大的帮助。总体来看,当归对人体血液系统有良好的药理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当归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对当归增强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以当归为基础的复方制剂的药理学研究

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1级硕士伤寒论论文 论文题目: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姓名:张金超 学号:20110931024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学院:基础医学院 2011年12月8日

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金超(20110931024) 摘要:葛根芩连汤来源于《伤寒论》,原方用于治疗桂枝汤证误下,导致表邪入里化热,热邪下迫大肠所致下利不止。本方既能清热止利,又能散表邪而退热,现常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过敏性紫癜、急性脑梗塞、痤疮、黄带的治疗。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过敏性紫癜;急性脑梗塞;痤疮;黄带 葛根芩连汤是经典古方之一,来源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芩连汤的组成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用于治疗桂枝汤证误下,导致表邪入里化热,热邪下迫大肠所致下利不止。葛根辛凉,既可解散肌表之邪,又能升津液、起阴气而止利;黄芩、黄连苦寒,清里热、厚肠胃、坚阴止利;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配,既能清热止利,又能散表邪而退热,为表里双解之利,但以清里热为主要作用。葛根芩连汤药味较少,作用明确,是中医药的经典方剂,也是临床常用的方剂。本文将其近5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肠炎 周仕昌[1]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5g,黄连3g,黄芩6g,金银花10g,木香6g,茯苓10g,马齿苋10g,扁豆衣10g,荷叶10g,法半夏8g,竹茹8g)治疗急性肠炎120例,12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72例,女48例;年龄15~78岁。患者均于夏秋季节发病,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每日腹泻3次以上,伴恶心呕吐,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大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5个/HP,可见红细胞;大便隐血试验阳性。120例患者均有效,其中治愈102例(85.00%),有效18例(15.00%)。龙洁儿等[2]将2006年5月~2008年8月门诊、急诊及住院的急性肠炎湿热型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2组起病6小时~4天,均有饮食不洁病史,以腹泻为主,大便呈水样便或稀烂便,泻下急迫,色黄浊,多则每天20余次,少则每天7~8次,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或脉滑数。治疗组予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处方:葛根、救必应各30g,黄芩、车前草、槟榔各15g,黄连10g,甘草1g,每天1剂顿服,三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思密达每次1包,每天3次,三天为一疗程。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2.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 溃疡性结肠炎 张士军[3]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健脾,疏风清热,予葛根芩连汤、香连丸合桑菊饮加减治疗。处方:葛根20g,黄芩、黄连各15g,甘草6g,木香12g,桑叶12g,菊花、杏仁、连翘、桔梗、芦苇、薄荷、白术各10g。加减:湿重于热者加厚朴、陈皮、苍术燥湿宽中,挟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身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贯众;便血者加仙鹤草、茜草、白及;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证见泻下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以清暑化湿;脘痛甚加延胡索、枳壳、乌药、白芍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对照组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每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