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6个标准 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建立,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儿童,更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儿童。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 分的施展和发挥。 一般来说,幼儿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1、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成及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条件,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如一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且不在正常范围之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属于偏低。在幼儿期要尽量避免任何有损于大脑的

伤害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以免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 3、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儿童情绪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幸福,从而心情愉快。反之,就有心理障碍。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长期紧张、压抑、恐惧,会使儿童产生种种行为问题。 4、人际关系融洽。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吃、睡、穿脱衣鞋等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像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需要的玩具,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地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对一些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消极的适应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愉快的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一、正常的智力。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二、稳定的情绪。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适度的反应。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

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五、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六、能够适应学习生活。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六 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下面为您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

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二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别人; 四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五是有健全的性格,开朗、待人坦诚、勇于负责、正视困难; 六是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动能与时代同步。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应该辩证、全面地理解和应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要充分考虑其稳定性,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也就是说,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偏离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心理健康状态也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既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种表现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制定相应的标准来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以期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关注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一条标准: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为了保障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包括提供安全的住所、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卫生条件等。同时,家庭和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避免儿童面临暴力、压力和冲突等不良刺激。 第二条标准:培养合理的自我认知 学前儿童正处在自我认知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前儿童具有合理的自我认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三条标准: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社交能力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因此,我们应该积

极促进学前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家长可以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比如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等,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条标准: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前儿童往往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情绪管理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儿童进行情绪沟通、情绪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 第五条标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前儿童的学习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包括合理的学习空间布置、丰富的学习资源、有趣的学习活动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第六条标准: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学前儿童的家庭关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障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爱,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能 够保持适应性和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为了确保儿童的心理健康,我 们可以遵循六项标准来评估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以下将逐一介绍 这六项标准。 1. 情感表达与管理能力 儿童应当学会有效地表达和管理情绪。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能够寻求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管理这些情绪。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 过设定情感讨论的时间和提供情感管理技巧的指导,帮助儿童培养这 一能力。 2. 自尊与自信心培养 自尊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需要建立正面的自我认 知和自信心,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为了培养儿童的自尊,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赞扬,以及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3. 理解与应对压力的能力 儿童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和家庭等方面的各种压力。他们需要学 会理解和应对压力,以减轻心理压力对他们的影响。家长和教育者可 以通过提供情绪管理技巧、放松训练和有效的沟通,帮助儿童应对压力。

4. 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 儿童的积极人际关系对于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学会与他 人合作、分享和友好相处。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关 键场所,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提供机会和指导,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5. 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时,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应当 能够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 鼓励儿童思考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健康生活方式 儿童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他们需要学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充足的休息。家长和教育者可 以为儿童提供健康生活的指导,并成为榜样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涵盖了情感表达与管理能力、自 尊与自信心培养、理解与应对压力的能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通过遵循这六项标准,我们能够为儿 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家 长和教育者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应当提供支持 和指导,帮助儿童培养这些心理健康的能力和习惯。

评估儿童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评估儿童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2、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3、心理承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承受力较好。 4、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 5、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问题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已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6、心理活动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从而可能引发心理焦虑。 7、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在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维、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及察觉,

通常也称为自觉性。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正常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8、社会交往状况。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9、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以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 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 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 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 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 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 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 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 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 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 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 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 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 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 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

心理咨询师2017二级重点之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心理咨询师2017二级重点之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心理咨询师2017二级重点之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一文由心理咨询师栏目精选整理推荐,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更多相关讯息,请继续关注本网。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