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其内涵是: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利益。

宣传: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流言: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

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包括: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

话语权:广义而言,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权利: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所谓舆论一律,是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其危害有: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爆米花模式:其产生的舆论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让人措手不及。舆论在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风吹浪起模式:是舆论突发模式的一种。在舆论凸显之前,社会没有任何议论,根本不存在相关意见。由于外界因素的强烈刺激,舆论立即形成,从刺激到舆论出现没有任何加温的过程。

(对比:爆米花舆论出现之前存在一种社会情绪,或者说存在某种意见,而风浪模式的情绪和意见能够发展成大规模的舆论,仅仅需要一个事件的冲击。)

飘雪模式:这是舆论形成的一般模式,即舆论的形成有个渐进的过程,人们的意识日甚一日的发生变化,最后在一定范围内演化为普通意见。就像下雪一样,意见在公众中悄悄地“落在地上,不就大地一片银装”。

瀑布倾斜模式:美国学者,乔·萨托利提出了舆论的瀑布模式,用以比喻在集权制度下,舆论由最高权力阶层的不断灌输而成。

沉默的螺旋模式:那些人们为了避免被孤立而表达意见,是舆论形成的一个基因。一个支持者众多的阵营大声的宣讲自己的政治信念,其他小阵营的支持者为了免于被社会孤立隔绝,倾向于保持沉默,这就是沉默的螺旋模式。

舆论场:舆论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中产生的,起始于某一具体空间,这种微观环境称为舆论场。

舆论危机:是指某人或社会组织受到舆论攻击和谴责,陷入声名狼藉的境地,社会声誉暂时或长期低落。无论正确舆论还是错误舆论一旦对客体形成围攻态势,参与的人数众多,舆论危机就会出现。

舆论学内涵:是研究舆论特征、结构、形成、功能、控制和应用方法的学科。

舆论客体:舆论要针对的客观事物。这些客体可以是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也可以是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舆论领袖:提出指导性见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叫意见领袖,又称作舆论领袖。他们是社会精英,能够生产意见,鼓动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社会问题。

议论圈:议论圈是指少至几个、多至十几个人聚合在一起相互交谈,并取得初步一致意见的沟通状态。它是舆论传播的细胞,也是舆论主体的初级活动。

准事件:又称“假事件”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Boorstin,D)提出的。“假事件”指的是新闻工作中的制造新闻的现象,如新闻摄影中的“摆排”新闻报道中的“导演”现象。

舆论操纵:是对舆论的潜在支配,表面上舆论仍处于独立地位,实则被权力所控制,被利用来达到权力的目的。

舆论同化:强大的舆论把异己的舆论转化为与己相同的观点。舆论同化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也符合被同化者的利益,因而才有更多的意见被说服。

问答题:

1、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

一、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社会公共问题诱发意见的一般过程是:1.社会矛盾的解决受阻,陷入非正常态,出现利益冲突;2.这种受阻最终表现为矛盾纠葛,呈现出有形的“社会难题”3.这种社会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不断有人发出要求解决这些纠葛的呼声最终形成舆论;4.社会矛盾获得解决,使人民受益,人民发出赞扬声,又会形成新舆论。

二、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社会意见处在讨论阶段的特征是:1.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处扩散,在狭小的社会场合出现多人聚议,街谈巷议随处可见;2.意见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大,然后出现不同形式的有组织的社会讨论,诸如论坛、沙龙或各种小型会议;3.议论圈进入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很快风靡整个社会,舆论在几天内就可能迅速形成。

三、突发事件的激发在社会中,公共事务的小事经常发生,由此引起个人发表意见并出现议论圈,在此时发生显赫的突发事件,社会意见的潜伏期立刻结束,社会议论开始活跃。广大公众以一致见解积极参与事件,诉诸强有力的舆论手段,能够推动公共问题的解决。四、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公共舆论的大规模形成,必须借助精英人物的引导。局部舆论演化为社会舆论的最后阶段,是舆论领袖把社会的局部意见聚合为多数人整体意见。意见领袖如果发表的意见正确,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大量公众的意见向他靠拢,优势意见在大范围内形成,具有优势意见的舆论就出现了。

2、请以一个网络谣言实例,分析网络谣言的形成、特点和引导。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自由、交互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呈现出双重性,甚至多重性。网络实现了意见传播的多元互动,意见传播的主客角色可以互换,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网络舆论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实现了意见的多维交流,等量沟通成为现实。网络舆论的客体和变换频率正在加快。网上交流往往出现“群体极化”的倾向。

如何引导?首先,要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其次要提高引导艺术。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的优势,通过网上调查或互向交流的方式了解网民的需要。在把握网上主流舆论的同时营造宽松的环境,也要有节制地反映某些具有强烈反应的消极社会舆论。第三,技术与法律双管齐下,净化舆论环境;第四,树网络文明新风,实现舆论自律。谣言的传播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表达人们不同的愿望,那么要消除谣言的影响也必须从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愿望出发。

3、谈一谈当代大众传媒引导舆论的方式(结合实例)

在当代,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舆论所替代,大众传媒影响乃至引导社会舆论已经是既成事实。这种导致的结果:在受众看来,“媒介环境”也许就是社会环境,受其促动。

一、宣传. 现代宣传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都可以成为宣传者使用的基本工具。因此,新闻宣传成为了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影响舆论的宣传方式。

二、新闻报道策划。它是指新闻编辑通过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在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善于组织新闻报道策划,有利于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议程设置. 媒体通过编辑方针对报道定调、设定自己的议程,并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社会公众舆论。情绪型舆论的大量出现,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媒体在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上需要手段创新。

4、关于舆论操控及其权利

一、培育舆论领袖,提高舆论引导质量。以舆论领袖提升网络言论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上灵活运用舆论领袖及时进行评论,形成网上主流舆论。

二、加强选题策划,当好把关人角色网络把关人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要重视引导艺术。

三、加强多媒体的合作,扩大主流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二者的有效互动,取长补短可取得

1+1>2的传播效果,也更有利于网上舆论的引导。

四、整合公众意见,把握民间舆论。为网民提供互动沟通的空间,在尊重他们观点的同时,有意识地整合他们的言论,将这些言论作为一种反馈式的报道资源,进行梳理、集纳、选择、加工,促使舆论的适当聚合,形成舆论多远的良性态势,不失为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五、公布舆情调查结果,增加公共事件透明度。媒体可以进行舆情问卷公众调查,调查的内容围绕公众关心的问题展开。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引导一定要抓住时机,媒介的引导越及时效果越好。

具体的引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典型引导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人物的报道。

2、热点引导法——郭美美炫富、动车事故等。舆论导向不应回避热点问题,而是应通过连续评价社会热点,唤起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逐步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态度和理性观念。

3、评论引导法——它的地位决定了它是新闻舆论的核心。

4、提问引导法——渤海2号翻沉事故报道,议题设置是指大众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

5、监督引导法。这种引导与正面引导的社会效果和心理效果也不同,不可太多、太滥、太密,以至于造成错觉,产生负面效应。

6、苗头引导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报道.新闻媒介就要以极大的政治敏感与非凡的洞察力,紧紧抓住这些新事物、新趋势、新动向,加以报道,形成舆论力量。

4、大众媒体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

一、冷静与理智——对情绪型舆论的引导

情绪型舆论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与公众发行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通常不是最初的信息源,但作为重要的信息渠道,它们可以放大正面的情绪。大众媒介对于负面情绪型舆论的引导,抓住时机非常重要。

二、及时、准确——对讯息形态舆论的引导

如果媒介能够及时、准确提供公众认为重要的但又不大清楚的讯息,这种舆论便能纳入到较为规范的社会影响之内。

三、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对观念形态舆论的引导

鉴于大众媒介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公众及时提供符合一般社会规范的参照系,是媒介影响观念形态舆论的主要方式。

四、防止舆论共振——对艺术形态舆论的引导

大众媒介在进行舆论分流时,既发表流行的评价意见,同时又有意多发表一些其他的评价意见,形成正常的舆论不一律的自然状态。

五、扶植正面行为——对行为舆论形态的引导

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由于公众成份的复杂性,一般存在着多种行为舆论,这就给媒介引导行为舆论提供了以正抑负,从而在观念上控制局势的可能性。

第四讲舆论的群体表达(书本第四章舆论传播形态)

(口头语言的表达、肢体行为的表达方式、票决的表达方式)

一、口头语言的表达

1、俗语:又叫“口头语”或“俏皮话”。俗语是活泼的民间语言之精华。其特点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应用广泛。俗语流行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对于个人而言使用俗语

的时候表达了态度和立场。

2、议论:①议论是个人表达舆论的主要行为,也是最常见的口头舆论行为;②三个人以上就共同话题交换意见就可以议论了;议论是有前提的,具备议论能力;

3、民谣: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口诀或歌词、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①民间口头流传的口诀,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态度;②草根的斗争艺术,主要是不满的议论,是社会不安定的预兆。③发现社会运行中的缺陷,预计社会危机的存在。

二、肢体行为的表达方式(体态舆论)

体态舆论:舆论主体有时是采取肢体行为来表达意见,使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是群体聚集起来以剧烈的肢体宣示把舆论推向极端,是舆论激化的主要形式。

1、鼓掌:含义1 礼节性行为;2 集体的意志和一致性意见;3表达对某种意见的赞同。

2、聚众(群体事件):原理: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只有在社会矛盾比较激化的情况下才产生的行为,聚众有时是宽散的组织行为。聚众行为很明显的特征,同时极易导致集体暴力。

3、结社:A 人们经常的、有规则地集中在一起叙述个人见解,结成稳固意见群体的行为。(交流思想);B 集结行为;C 交流思想,政治性较强;3 其他肢体行为的表达A 统称为“肢体语言”;B 口头表达和行为表达并非截然分开。

三、票决的表达方式(评论性舆论行为)

1、票决制:就是采取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的方式。票决制有利于消除参与表决人的思想顾虑,发扬民主,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2、票决的舆论价值:A 民主价值;B 评估价值(集体权衡);C 揭示公意的价值(分解在个人身上,然后公开表达,票决提供相对隐秘的方式,有利于表达真实想法。)

四、传闻:社会传闻,把传播的事实以议论的形式发出,有真假之分。其特征为:未经证实的消息;多暗示人们意愿;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五、会议:多人聚在一起就共同的话题交换意见,有组织、有机构的舆论形态。

六、理论争鸣:是指舆论问题引起了人们激烈的讨论,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理论上的舆论形态,它是中国特色的,文艺界普遍实行的。

第五讲舆论的存在形态

(潜显舆论)

一、潜舆论

1、潜舆论:是指没有公开表达的情绪和信念。(含义)是情绪,是能够知觉但很难确切捕捉的公众情绪,又是舆论,是预存的立场,决定意见的基本倾向。(解释)

2、情绪性舆论:有时候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反映真实的舆论倾向,但缺乏理性、模糊潜舆论对于舆论引导非常重要

二、显舆论

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可由某种外界刺激引起,也可由潜舆论转化而来。(含义)显舆论的意见倾向清晰,公开表达是其显著特征。它具有真实性和工具性。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苴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次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2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古代旅行:(/)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刃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吕)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貞?)、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務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诫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嶄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倍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枕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旅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J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矽、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0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人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70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彩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羽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羽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次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矽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的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岀、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最新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旅游学基础知识整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绪论 (一)国际旅游学研究 1.旅游学研究开端 2.功利性阶段 3.综合化方向 4.后旅游研究阶段 5...特点总结 ....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伴随改革开放) 1.开展时间较短 2.以翻译借鉴为主 3.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 4.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 旅游研究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詹宁斯)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发展史)(一)古代旅行 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定,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1.旅行的产生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交换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是履行产生的基本前提。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畜牧业形成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活动扩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 2)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有意识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开展不是出于消遣或度假,多是人们出于外出贸易经商需要而开展的经济性活动(实用主义商贸目的) 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旅行活动发展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 基本特征 三体 六要素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本质途径 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短途游览者"因消遣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来访者。 "中转过境旅游者"途经该国而不做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经该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中转旅客。 国际旅游者(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一日游游客) 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足够的支付能力(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收入、带薪假期、年龄、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状况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新)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转移。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再社会化是指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之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社会变迁是指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努的政府组织。 社会控制(广义)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社会结构: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P77 社会: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P76 江村经济:30年代,费孝通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名著《江村经济》。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 交换: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P115 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定量方法: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P73 社会问题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角色: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成吸收的过程。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组织: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什么事情,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观察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9、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10、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1.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2.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各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1、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12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24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24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2、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10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24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3、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康体旅游)、文化(文化旅游/软探险)、社交(人际)、地位和声望、购物(商务、会议、修学旅游)。几种旅游动机:观察异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新鲜事物、体验某种浪漫生活、参加冒险、有益健康、访问自己的出生地、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2019年4月答案

2019年4月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答案 1-8ACDCCDBA 14-21CBDCABAC 24-30CABAACA 31bcd 简答题 36标志着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里已有独立地位和作用的事实有(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3)学术团体的建立。(4)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37、6项工作:选题目、收资料、建立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培训、协作沟通 38、(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9无 40、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一个社会可以离开社会控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论述题 41、从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角度看待《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节目,在探索父母如何与儿童初期的孩子怎么相处,如何教育,一方面考验孩子在环境之中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也考验这些初为人父的明星教育和沟通能力。角色冲突更多的是自己承担同一角色是存在的矛盾,又称为角色紧张。初为人父母,按照角色要求应当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生活照顾和价值观教育,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历程之中,起到的是基础性作用,对个人性格养成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很强作用。角色距离指的是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和角色扮演者的世纪表现常常有些差距,社会角色的内在调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创造情景、教会其基

本知识,进行训练其社会技能。 42、(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观念和实践上进行探讨和缓解。 43、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第三,发展科学技术第四,完善社会保障,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1、生活环境的变化 2、工作性质的变化 3、阶级关系的变化 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铁路之父:乔治·史蒂文森费用低速度快 运力大通达范围广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1、1841年的创举:团体旅游活动 特点: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的商业尝试:团体消遣旅游 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线路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其他开创性工作 推出一种代金卷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20世纪初 1.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 2.美国运通公司 3.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 第六节二战后的现代旅游 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我国的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的旅游业:民族银行家陈光甫1927年中国旅游社 二、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游业 1949年华侨服务社改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这一时期的特点: 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 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 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且总体规模很小 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旅游学概论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旅游,是指()以后,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A.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上世纪50年代 2.()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A. 休闲旅行 B.享乐旅行 C.自助旅行 D.野外旅行 3.()一书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A.《普通旅游学纲要》 B.《国家科学词典》 C.《现代观光论》 D.《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 4. 关于古代旅游,中国的传统看法是()。 A.是一种外交活动; B.宗教朝圣 C.经商 D.旅游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风雅韵事; 5.下列对旅游本质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B.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 C. 旅游是一种自然现象 D.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6.下列对旅游六要素表述正确的为()。 A.吃、穿、行、游、购、娱 B.吃、穿、住、用、行、游 C.住、穿、用、行、游、购 D.吃、住、行、游、购、娱 7.下列对旅游资源表述正确的是()。 A.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B. 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资源统称为旅游资源。 C.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D.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8.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A.2025年 B.2020年 C.2018年 D.2022年 9.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A. 2012年 B.2015年 C. 2020年 D.2025年 10.按()划分,现代旅游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分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 2.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孔德曾认为,社会现象有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地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2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他的《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依据直接观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写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许多西方的社会学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被可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3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3.1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理论。涂尔干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3)失范理论。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一是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二是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是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涂尔干提出五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一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三是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四是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五是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3.2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舆论学

舆论学简明章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答: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舆论的共同特征: (1)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 (2)舆论是群体的行为,这种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组织和地位相近的非组织群体。舆论本身就是许多意见的总和,而不是个人的见解; (3)舆论所要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具有针对性; (4)舆论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没有传播出来的言论不能称之为舆论,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就是群体制造舆论的自然选择之一; (5)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影响。 3.媒介舆论形态和现实舆论形态有何区别? 答:舆论的媒介形态,是通过大众传播介质传播信息而形成的舆论。而议论、艺术形态的舆论——民谣,付诸行为的舆论——聚众、舆论的畸变状态——流言,共同构成了舆论的现实形态。与舆论的媒介形态相比,舆论的现实形态显示出其“自下而上”的形成途径,更贴和了科学意义上的舆论概念。 第二章 4,简述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答: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信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两级传播,还是多级传播,意见领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或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5.什么是舆论的客体,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舆论的客体即为社会现实中舆论的主体普遍关注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 特征:①公共性;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相关、与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②冲突性和反常性;舆论关注的是对象往往是一个打破常态性问题的问题,由于它的冲突性和反常性引起公众的关注;③现实性;当前的现实性、与历史相关的现实性、与未来相关的现实性。 第三章 4.试以你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是在自己的身边碰到过的“多数人的暴政”一类事件为例,分析舆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答:“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 ①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②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③舆论沟通即意见互 动,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④监督作用,比如在“骂师门”之后形成的“尊师重教” 主题会。 在事件发生后,受众在情绪激动甚至盲目的情况下,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几种相关意见互动融合后,形成一种共识,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甚至利用威胁恐吓等过激方式,产生“强凌弱”的现象,媒介真实代替社会真实。 5.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几例能说明舆论起到强制规范作用的例子,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社会提倡尊老爱幼,保护弱势群体,平等对待残疾人士,在公车上,年轻人必须给老人、孕妇让座,否则就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舆论压力,忽视他们的对错得失,舆论谴责一番,而后再来探讨原因或忽视这一环节。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为什么? 不属于。在于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点,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去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A.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b.商贸旅行占主导地位;c.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属阶层。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A.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生活环境。 B.改变工作性质。 C.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众创造了条件。

D.改变阶级关系。 E.改变运输条件 5、铁路运输的出现何以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主要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500多人的比以往任何类似活动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团体旅游活动(禁酒大会、特点:公共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托马斯库克开始尝试商业性质的组团活动业务。(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路线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1855年,组织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成立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首例环球旅游团。 6、总而言之,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形成规模足够大的市场。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7、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有何实际意义?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自考真题】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本人2019级研一传播学学生,上岸半年,又一波的农大考研生的一年结束了,突发奇想回来整理下农大传播学的一些新变化和自己就读半年的一些经验,对于那些想要考农大的同学的问题做一些回答。 2020考研的一些变化:从开学到现在,也接触了一些农大传播学的老师,对于这个学科的性质和一些知识有了更不一样和深刻的理解。也听到很多的信息,希望可以给准备考研的你们一些提醒和动力。根据和老师的闲聊中得知2020会扩招,明年会招12个人,但是还没有出招生简章和保研所占的名额。而且大纲可能也会发生一些改变,但大致内容就是那些,不会有他打的变动,以前复习东西都有涉及,但需要更加扩充。这是农大传播学20年出的大纲 考试科目:725传播学原理 1新闻学(含新闻史、新闻理论) 1.1中国新闻史重要发展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重要媒体1.2外国新闻史重要发展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重要媒体1.3新闻理论新闻概念经典的新闻学理论当代新闻理论的新进展1.4新闻伦理新闻伦理基本要则和概况新闻伦理的经典理论观点著名的案例 2传播学 传播的概念传播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对比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观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发展传播学理论与进展乡村传播研究 3舆论学

舆论的概念特征舆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舆论学基本理论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发展史公共关系重要理论公共关系研究方法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的概念发展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传播学重要理论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乡村传播研究的特点乡村传播研究的进展乡村传播研究方法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发展史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重要理论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的特点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的新进展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方法 一、考核科目要求: 了解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中国新闻事业活动的特色掌握新闻报道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主要问题掌握新闻学研究的一般模型、方法和步骤了解传播学的主要概念、术语和相关理论以及发展历程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具备独立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从传播学视角来审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发展舆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舆论发展的规律。掌握用舆论学理论分析社会舆论现象的能力。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公共关系活动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合理论观点,并能够联系现实分析问题。了解发展传播学理论内涵与研究状况。了解乡村传播研究的特点,掌握乡村传播研究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招生 826传播实务科目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本科目的考试,是全日制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专业实务课程考核,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