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关注┃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渗漏性损伤是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或漏出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软组织,进而导致皮肤软组织损害的一种输液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处理不当或消极处理均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皮肤坏死、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等,也会增加护理纠纷,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危险因素药物渗漏后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多种机制,一般分为四种:血管收缩性、

渗透性、pH值相关性和细胞毒性。输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如下。

①患者相关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皮肤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纤细,认知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得知患者输液的不良感受,输液部位的过多活动等。

②输液技术相关因素:使用金属输液针头,输液部位邻近关节,输液部位过多活动,穿刺针邻近肌腱或神经等。

③液体相关因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高或低pH值,高或低渗透压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处理方法药液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导管或针不应

该立即拔除而应予以留在原位,连接注射器并用注射器抽吸,抽出3~5mL外渗液体或组织液,再拔出针头,通知值班医生,进而医护协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①抬高患肢。关节适当活动,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

②冰袋冷敷和用温水袋热敷。冰袋冷敷不仅能够通过阻滞神经对疼痛的传导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冰袋冷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使用,每日最少冷敷4次,15~20min/次,同时注意避免冻伤加重皮肤软组织损害。

温水袋热敷能够扩张渗漏区域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循环,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及再吸收。热敷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肿胀,也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温水袋热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每日最少热敷4次,15~20min/次。

临床中热敷、冷敷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目的是使药物局限在某一区域还是促其消散。冷敷能够使渗漏药物延缓扩散,相对局限于较小区域,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害,起到保护邻近组织的作用,而热敷则是加速扩散。

③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④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

2.药物治疗①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是一种能够降解透明质酸的生物酶,透明质酸是皮肤组织及结缔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降解透明质酸可以降低皮层细胞外基质的粘度,促进渗漏药物的扩散与吸收,配制浓度为150μ/mL,剂量1mL,在渗漏发生后60min内皮下注射。最佳的注射方法推荐5点式注射法,即在渗漏区域边缘平均分5个注射点进行注射,每个注射部位30U(0.2mL),一般

15~30min后肿胀会明显减轻,也有增加剂量或加入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以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问题。

②酚妥拉明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的应用越早越好,5~10mg酚妥拉明稀释于10mL氯化钠溶液,应用时最迟不超过渗漏事件发生后12h,渗漏区域皮肤颜色的改变常常于1h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注射酚妥拉明时,疼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也偶有发生。用药后的副反应包括: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鼻塞、脸红、虚脱、心动过速等。大剂量应用时其副反应更易发生。

③特布他林。β2受体兴奋剂,能够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拮抗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渗漏引起的血管收缩,缓解组织缺血、缺氧,在此类药物渗漏而酚妥拉明注射无效时,更为适用。

④化疗药物解毒剂的应用。在患者化疗过程中针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渗漏,解毒剂的应用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a.类固醇激素:蒽环霉素类、阿奇霉素类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患者在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能够明显降低炎性介质的反应,减轻组织的损害,但有报道称在小鼠试验中氢化可的松可增加长春碱类药物的皮肤毒性。

b.碳酸氢钠:局部注射碳酸氢钠可以碱化组织微环境,通过改变pH值,降低阿奇霉素类药物的吸收,加速消除。

c.硫代硫酸钠:氮芥类药物的解毒剂,在小鼠实验中唯一被证实的氮芥类化疗药物解毒剂。

d.二甲亚砜:一种较为常用的溶剂,局部应用能够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加速药物的排出。

3.外科干预静脉渗漏导致皮肤溃疡或坏死时需要外科干预,根据损伤的程度采取外科换药、扩创换药、扩创缝合、扩创植皮等措施,肌腱骨质大面积外露则需要行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修复术。临床上需要外科干预的并不常见。

血液病静脉渗漏性损伤护理

血液病静脉渗漏性损伤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资料[加上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5例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血液病患者平均年龄7~69岁。局部渗漏表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疼痛、发红、水疱及溃疡,在实施相应的护理后,疼痛改善,肿胀消失,溃疡愈合。结论血液病患者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可造成严重的后果,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情况加强预防,细心护理。向患者耐心解释,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液病静脉渗漏性损伤护理 前言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其治病原因较多,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污染等[1]。目前,临床中治疗血液病多应用化疗、激素治疗等方式,但是引发的毒副作用比较大,并且患者的治愈率比较低,复发率比较高。静脉渗漏性损伤[2]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药液渗漏到静脉周围组织,一般症状为疼痛、肿胀、无回血或局部水泡,并造成局部软组织坏死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伤。静脉渗漏轻则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发生静脉渗漏损伤,护理人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减轻患者痛苦,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 1[这都需要空格,数字与汉字之间,两格,把下边的都改了]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这里不用空格吗,开始一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要空格,参照模板改,包括下边所有的]回顾从2016年8月至2017[你修改一下时间吧,这段时间你都没有实习,,你也没在这个地方]年1月我科有25例血液病患者发生了静脉渗漏性损伤(12名男性和13名女性)。年龄7-69岁,平均年龄43岁。 1.2渗漏部位分布情况(见表1) 1.3临床表现 [空格]由于静脉注射给药的种类不同,渗透量不同,患者的渗漏表现也不相同。发生渗漏性损伤时,患者的首要表现是疼痛,局部出现红肿热痛,麻木灼热感。主要是穿刺点周围。部分患者是穿刺点上方、下方或整侧肢体疼痛。15例(60%)液路不通畅,不见回血。12例(48%)出现肿胀。这25位患者中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表1渗漏部位分布情况 部位手背前臂内踝肘部合计 例数8122325

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1]

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 一旦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应该立即停止输液,用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负压拔针并采用纵向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穿刺点。 1、热敷:局部敷热可以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伤害。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氯化钾以及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发生的渗漏。但对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外渗超过24h多不能恢复,此时已 经发生的严重缺血性损害,局部皮肤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出血,若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增快,耗氧增加而加速坏死。 2、冷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和非血管收缩药物引起的渗漏,一般渗漏后24h内采用,如果需要反复用冷敷,必须间隔1h,以免引起“继发效应”。如: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应早期冷敷。 3、95%乙醇外敷:95%乙醇可用于葡萄糖酸钙、20%甘露醇及其些抗生素药物,可迅速消肿止痛,无任何不良反应。 4、硫酸镁湿敷:硫酸镁能舒张血管平滑肌,使痉挛的外周血管扩张,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和消肿的目的。临床上常用

33%及50%硫酸镁湿敷。 5、中药外敷:多种中药制剂外敷可缓解静脉输液渗漏症状,减轻组织损伤。如:冬青注射液、冰片虎杖、新鲜芦荟汁、马铃薯等对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有效。 6、酚妥拉明湿敷:作为α受体阻滞剂,能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而使局部组织免于缺血缺氧,不发生变性坏死,同时具有明显镇痛作用。用于局部湿敷血管收缩型药物的外渗,效果优于硫酸镁。特别对新生儿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局部皮肤损害,尽早进行酚妥拉明局部湿敷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7、局部水肿,血管炎症:还可先涂地塞米松,尔后外敷马铃薯薄片,在我院应用亦取得较好疗效,并推广应用。 8、局部封闭:不论何种药物引起的局部皮肤出现水疱, 紫黑或坏死,都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外敷药物,临床上多用普鲁卡因、透明质酸酶,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以阻止渗漏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酚妥拉明5-1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用于血管收缩药及葡萄糖酸钙的渗漏;0.2%普鲁卡因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200U用于高渗溶液渗漏, 1%-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配合冰敷用于化疗药物渗漏等。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摘要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人体的重要途径,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为寻求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患者造成痛苦,总结如下:渗透性损伤的因素,药物因素。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治疗;渗漏性损伤药物从外周浅表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国外细胞毒药物治疗者有0.1---0.7%发生渗漏,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药物者发生渗漏性损伤可能性为4.65%;儿童发生渗漏性可占穿刺静脉的11---58%,0.24%出现渗漏性皮肤坏死。药物渗漏性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1] 1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多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 ②碱性溶液:以碳酸氢钠为代表;③缩血管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3]等; ④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4];⑤其它:抗生素、血液、造影剂、酶类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2药物渗漏的原因以往都认为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如穿刺技术,针尖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总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为护理差错。通常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药物渗漏时,有的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有时出现渗漏性损伤并不是在注射部位;还有报道,发生渗漏性损伤的细胞毒药物,再次使用时,在原损伤的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所以这些都不能以护理不当来解释。而是患者的自身条件状况,以及局部血管的条件,使药物更易渗漏到血管外,其中最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1型变态反应等因素。使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能使局部静脉血管压力增高的原因:①静脉:痉挛:药物输入后局部刺激或穿刺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也是引起组织坏死的一种机制;②渗漏性损伤:多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雷诺氏综合征、肝硬化等患者。这些患者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内压亦高;③有些渗漏性损伤是长期输注高渗液或碱性液之后,致局部静脉炎[5、6]或静脉栓塞[7];④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等,可使血管内压聚升;⑤静滴碳酸氢钠等碱性液,血管内会出现二氧化碳积蓄,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通性变大[8]。3渗漏性损伤的机理几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可导致渗漏性损伤。①渗漏性损伤:渗透高压的物质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平衡,细胞因严重脱水而死亡。另外阳离子溶液可以改变膜内外的离子平衡,损害细胞的电生理及有关传递机制,亦导致细胞死亡。②局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渗漏皮下后,使局部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床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坏死。③缺血性坏死:如缩血管药物引起广泛血管收缩。④细胞毒性作用:细胞毒药物渗透后,氨甲喋呤可干扰叶酸代谢。阿霉素可渗入细胞核中的dna,抑制dna复制及转录,形成的阿霉素---dna复合物从坏死细胞释放后可被活细胞摄取,又造成活细胞死亡,故常导致慢性溃疡[9]。⑤机械性压迫:大量液体外渗至皮下间隙或骨筋膜室内,致使组织压升高,产生机械性压迫,如骨筋膜室综合征。⑥感染因素及患者全身状况,使药物渗漏后易导致损伤或损伤迁延不愈。4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某些使用较频繁的浅表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较多,如手背、足背及肘全窝等处。药物渗漏后,首发症状是输液部位疼痛,渐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及损伤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伤。碱性溶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局部并无苍白,而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泡,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可发现没有伤口收缩及肉芽生长迟缓。有时可出现迟发效应,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 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 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 治疗。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 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 I 度19例,Ⅱ度11例,Ⅲ 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 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 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 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 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 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 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静脉炎的预防 3.1 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 (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2)在安 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 接头。 3.2 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 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 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 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留置针使 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 早发现静脉炎。 3.4 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 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 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 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部位近心端,也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8℃左右;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 ml左右后,再行拔针或肝素盐水2~5ml封管。 3.5 控制液体输入量对长期计划执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尽量限制液体入量在每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关注┃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渗漏性损伤是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或漏出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软组织,进而导致皮肤软组织损害的一种输液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处理不当或消极处理均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皮肤坏死、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等,也会增加护理纠纷,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危险因素药物渗漏后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多种机制,一般分为四种:血管收缩性、 渗透性、pH值相关性和细胞毒性。输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如下。 ①患者相关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皮肤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纤细,认知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得知患者输液的不良感受,输液部位的过多活动等。 ②输液技术相关因素:使用金属输液针头,输液部位邻近关节,输液部位过多活动,穿刺针邻近肌腱或神经等。 ③液体相关因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高或低pH值,高或低渗透压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处理方法药液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导管或针不应 该立即拔除而应予以留在原位,连接注射器并用注射器抽吸,抽出3~5mL外渗液体或组织液,再拔出针头,通知值班医生,进而医护协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①抬高患肢。关节适当活动,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 ②冰袋冷敷和用温水袋热敷。冰袋冷敷不仅能够通过阻滞神经对疼痛的传导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冰袋冷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使用,每日最少冷敷4次,15~20min/次,同时注意避免冻伤加重皮肤软组织损害。 温水袋热敷能够扩张渗漏区域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循环,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及再吸收。热敷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肿胀,也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温水袋热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每日最少热敷4次,15~20min/次。 临床中热敷、冷敷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目的是使药物局限在某一区域还是促其消散。冷敷能够使渗漏药物延缓扩散,相对局限于较小区域,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害,起到保护邻近组织的作用,而热敷则是加速扩散。 ③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④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治疗。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I度19例,Ⅱ度11例,Ⅲ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静脉炎的预防 3.1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2)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 3.2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留置针使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早发现静脉炎。 3.4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2-08-15T15:27:20.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陈露 [导读] 药物静脉输注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 陈露(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中心卫生院 666401) 【摘要】药物静脉输注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发生静脉药物或静脉液体渗漏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耽误了治疗时机,给患者经济与精神上造成很大影响,又延长了住院时间,有可引发医疗纠纷。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即可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更是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责任。因此,掌握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至关重要.。为寻求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患者造成痛苦,总结如下:渗透性损伤的因素,药物因素。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治疗渗漏性损伤 药物从外周浅表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要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物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国外细胞毒药物治疗者有0.1-0.7%发生渗漏,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药物者发生渗漏性损伤可能性为4.65%;儿童发生渗漏性皮肤坏死。药物渗漏性损伤已要你去广泛重视。[1] 1 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 多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漏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②碱性溶液:以碳酸氢钠为代表; ③缩血管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3]等;④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4];⑤其它:抗生素、血液、造影剂、酶类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 2 药物渗漏的原因 以往都认为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如穿刺技术,针尖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总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为护理差错。通常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药物渗漏时,有的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有时出现渗漏性损伤并不是在注射部位;还有报道,发生渗漏性损伤的细胞毒药物,再次使用时,在原损伤的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所以这些都不能以护理不当来解释。而是患者的自身条件状况,以及局部血管的条件,使药物更易渗漏到血管外,其中最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1型变态反应等因素。使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 能使局部静脉血管压力增高的原因:①静脉:痉挛:药物输入后局部刺激或穿刺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也是引起组织坏死的一种机制;②渗漏性损伤:多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雷诺氏综合征、肝硬化等患者。这些患者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内压亦高;③有些渗漏性损伤是长期输注高渗液或碱性液之后,致局部静脉炎[5、6]或静脉栓塞[7]; ④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等,可使血管内压聚升;⑤静滴碳酸氢钠等碱性液,血管内会出现二氧化碳积蓄,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通性变大[8]。 3 渗漏性损伤的机理 几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可导致渗漏性损伤。①渗漏性损伤:渗透高压的物质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平衡,细胞因严重脱水而死亡。另外阳离子溶液可以改变膜内外的离子平衡,损害细胞的电生理及有关传递机制,亦导致细胞死亡。②局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渗漏皮下后,使局部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床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坏死。③缺血性坏死:如缩血管药物引起广泛血管收缩。④细胞毒性作用:细胞毒药物渗透后,氨甲喋呤可干扰叶酸代谢。阿霉素可渗入细胞核中的DNA,抑制DNA 复制及转录,形成的阿霉素--DNA复合物从坏死细胞释放后可被活细胞摄取,又造成活细胞死亡,故常导致慢性溃疡[9]。⑤机械性压迫:大量液体外渗至皮下间隙或骨筋膜室内,致使组织压升高,产生机械性压迫,如骨筋膜室综合征。⑥感染因素及患者全身状况,使药物渗漏后导致损伤或损伤迁延不愈。 4 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某些使用较频繁的浅表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较多,如手背、足背及肘全窝等处。药物渗漏后,首发症状是输液部位疼痛,渐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及损伤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伤。碱性溶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局部并无苍白,而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泡,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可发现没有伤口收缩及肉芽生长迟缓。有时可出现迟发效应,如长春新碱渗漏后7天局部方可出现疼痛性红肿[10]。 药物渗漏性损伤还包括一些较为严重的合并症:①神经性损伤。如高渗液渗漏致尺桡正中神经损伤[11],输液链激酶渗漏出现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损伤[12],阿霉素对周围神经有直接损害作用。②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手部间隔综合征[13],前臂筋膜室综合征[14、15]。③晚期并发综合征。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常需手术重建。另外,亦有皮肤完整,但肌腱、神经、关节周围已明显疤痕化的报告。 5 渗透性损伤的处理 静脉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部位,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减少损伤。渗透性损伤只发生于药物渗透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受药物的特性、渗出剂量、持续时间等影响。因此,困难之处在于确定何者值得治疗以及如何治疗。由于渗透性损伤有时后果严重,现多主张早期发现,及时恰当处理,切勿观望等待。有关处理方法: 5.1 局部外敷 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外用类固醇软膏及中药外敷等。①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作用,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0%~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Larson以冰敷3天治疗急性渗漏性损伤119例,有106例获得良好效果。郝永红等在动物模型上观察了热敷、冷敷及中药湿敷,认为冷敷效果较优。②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如肾上腺素、阿拉明、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等外渗治疗均收到很好的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近年来,静脉输液的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长期输液、输液浓度高、刺激性强和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不断提升,发生的局部静脉炎症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静脉炎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将针对输液性静脉炎的特点详细阐述相关预防措施和治疗护理策略。 标签:输液性静脉炎;预防;治疗护理 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使患者饱受心理困扰,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护理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对静脉炎的分类标准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1],临床表明通过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笔者现将相关预防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1血管选择措施在输液血管选择时要尽量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粗和便于穿刺观察的部位,特别是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针对性的保护和护理静脉,避免在硬化受伤感染静脉上穿刺。 1.2高浓度药物输入措施以20%的甘露醇来说明高浓度药物的输入原则,首先是采用多条血管轮流使用,给与每个血管休息机会,避免只使用一条血管。静脉留置甘露醇输入原则上不能超过2次/d,如果需要1次/6 h,则需在套针上静注2 次,重新穿剌其他静脉上静注 2 次,最大程度减少静脉的刺激。 1.3化疗药物输入措施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药物刺激性,在输液前需要进行诱导穿刺,保证化疗药物可以有效输入到血管内。在输液完成后要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对血管进行清洗,使药物充分进入循环系统,避免沉积在血管中对血管产生刺激,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4液体配置措施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无菌操作,根据临床经验,侧孔针头将针头垂直插入安瓿底部抽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玻璃粒。此外,加药针头一般选择12号以下可以有效防止橡胶粒混入液体中,溶解药物必须完全溶解并消除药物结晶微粒。 1.5外周静脉留置管套措施首先在穿刺前需要检测留置针的包装和有效日期,对于过期或出现破损的针头严格禁用。穿刺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完成后予以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透明敷贴一般2 d更换1次,更换时要注意用碘酊和酒精对穿刺点周围8 cm的范围进行消毒[2],透明敷贴的使用对于静脉炎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6特殊患者的针对性措施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重患者的身体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的知识点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 1、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 2、药物外渗的常见成因及临床表现 3、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 4、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 5、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 一、概念 药物外渗: 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药物渗出: 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二、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 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 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程度的疼痛,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 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 1、生理解剖因素 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变大、血液流速减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剌激作用增强 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引起炎性介质释放, 致血管损伤并液体外渗。 2.疾病因素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反复使用化疗药物,血管脆性增加 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乳癌术后 3.药物因素 ■药物酸碱度(pH值):过酸/过碱的药物影响血管内膜通透性 ■药物渗透压 ■药物浓度(稀释程度) ■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

输液性静脉炎的产生及护理策略

输液性静脉炎的产生及护理策略 目的:调查分析门诊静脉输液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方法:调查我院2017年1月-6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调查发生原因。对2017年7月-12月的患者采用此护理策略,验证护理效果。结果:我院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的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35.250%,主要为穿刺部位红斑,少部分出现局部水肿,未出现静脉条纹、索状物及脓性渗出,患者经对症处理后都痊愈。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我院门诊输液室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降到14.59%。结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加强预防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 标签:输液性静脉炎;产生;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主要发生在长期输液的患者[1]。患者因为长期的输液治疗,静脉血管内壁持续受到药物和针头的刺激,导致血管内壁发炎[2]。在静脉注射的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和水肿。甚至在局部出现条索、脓性渗出等炎性改变。输液性静脉炎的血管内壁受到刺激,在初期往往只是表现为局部的触痛,如果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就说明炎症刺激已经达到了血管的中、外膜、皮肤及真皮[3]。输液性静脉炎持续得不到缓解,到了后期就会出现静脉硬结或者条索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调查我院2017年1月-6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对2017年7月-12月的患者采用此护理策略,验证护理效果。所选病例均为长期输液患者,每日输液时间在3-5小时。见表1。方案获得XXXX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2 研究方法 (1)输液性静脉炎的分级 输液性静脉炎的分级及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的标准。共分为5级:0级无临床症状,1级为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3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4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2.5cm,伴脓性渗出。 (2)输液性静脉炎护理策略 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根据医嘱给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实施给药。加强护士安全意识教育。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强化护士慎独精神,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朱全刚潘勇华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约30%~8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了解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症状及分级标准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在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患者最初症状是穿刺点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出现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静脉炎病理改变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或(和)继发血栓性改变。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静脉炎分级 分级临床症状 0 无临床症状 1+ 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痛苦 2+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3+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 4+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2.5cm,伴脓性渗出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机制 诱发静脉炎的因素 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药物浓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接受长春瑞滨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28%~45%,严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 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越大。例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的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亦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途经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证明配

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

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5-10-21T13:50:34.667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作者:冯怡黄玉兰(通讯作者)[导读]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症反应.(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442000)【关键词】输液;静脉炎;相关因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204-01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症反应,其发生率可高达3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静脉输液所致为主,多见输入刺激性强药物所致,对于静脉炎的防治尚缺乏有效方法。静脉炎的防治主要包括药物防治和非药物防治两大类。现介绍如下。 1 西药类 1.1 硫酸镁湿敷硫酸镁湿敷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静脉炎的方法。硫酸镁可直接经皮肤吸收,镁离子激活细胞的蛋白酶及ATT酶,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稳定膜电位,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加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保护血管完整性。同时镁离子又能抑制交感神经质的释放,使平滑肌的收缩受阻而改善微循环,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1.2 地塞米松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具有稳定生物膜,阻止炎性物质,致痛物质,致敏物质的释放,同时能降低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1.3 喜疗妥喜疗妥即多磺酸黏多糖,能迅速透过皮肤,具有搞感染,消肿作用,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受损组织再生功能,迅速减轻痛苦,对皮肤无刺激,耐受性良好。 2 天然植物 2.1马铃薯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性甘平,无毒,具有补气、健脾、消炎之功效,其内有甾烷衍生物茄碱,可漏于皮下组织及血管内,加快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 2.2 新鲜芦荟芦荟为百合科常绿植物,其鲜叶片汁中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如活性水、芦荟素、植物凝血素、异柠蒙酸、活性酶、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大量蒽醌类化合物,其中活性水、芦荟素能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植物凝血酶能黏附于人体细胞,参与细胞的成长与分裂,修复受损组织,使其尽快愈合,异柠檬酸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活性酶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增加白介素,改善免疫功能,促进创口愈合及细胞再生。 3 小结 输液性静脉炎防治一直是护理界关注的重点问题。防治静脉炎应做到准确评估,有效防治。参考文献: [1]阎玲.中药湿敷治疗输液后静脉炎的护理及临床观察[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8(1):67. [2]梁月香,卞素琴.使用动静脉留置针静滴甘露醇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9):39.作者简介:冯怡(1981年3月1日出生)女,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主管护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工作通讯作者:薛仕珍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 及干预措施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朱全刚潘勇华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约30%~8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了解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症状及分级标准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静脉炎分级 分级临床症状 0 无临床症状 1+ 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痛苦 2+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3+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 4+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伴脓性渗出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机制 诱发静脉炎的因素 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药物浓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接受长春瑞滨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28%~45%,严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 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越大。例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的静脉炎发生率为%,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亦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途经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