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基因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理念、“大一统”观念、“华夷一体”格局和“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天下观”理念“大一统”观念“华夷一体”格局“和合”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大一统”“华夷一体”“和合”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起到了粘合、凝聚的作用。

一、“天下观”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共生的文化基础

“天下”一词,较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尚书·周书·召诰》中。“天下”概念包含多重内涵,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想象中的自然界宇宙空间,即“天的下方”“普天之下”之意;二是现实中的天下,即王朝国家治理控制可以达到的范围,包括中原王朝和周边“四夷”;三是文化意义的天下,即赋予了人格和道德意义,能够代表儒家道德文化蕴含的价值观,也就是顾炎武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建构的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向四海延伸的世界秩序观,体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理念。华夏先贤以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礼乐道德等为标准,把族群划分为“五方之民”,即“中国、夷、蛮、戎、狄”,“中国”华夏族群是以华夏人生活区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平面,都在“天”的笼罩之下,“天下”范围从中原、中州扩展到四海、九州。儒家学者倡导的“天下观”具有“德性”“德化”的特征和“以德服天下”的实践理论,主张以儒家伦理道德对周边民族教化,宣扬“王者无

外”“天下一家”“天下一体”理念,通过儒家道德礼仪的教化达到民心归一。这种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强调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教化功能,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包容性的认知框架,有利于中国各少

数族裔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是中华各民族形成凝

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基因,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共生的文化基础。

二、“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

“天下观”是开放的、包容的体系。“大一统”既指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域的

统一,又指中原王朝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成为中原王朝获取“正统”地位的政治诉求。“大一统”形成于战国时期,是儒家公羊学派提出的一种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混战不已,诸子各派表达出“天下归一”的政治愿望,强调的是要维护周天子的王权,以及宣扬天下统一的思想。秦汉时期统一的

政治格局,使“大一统”的说法变成了现实,凸显在政治理论和实际领土的相结合。董仲舒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汉武帝时期的思想相结合,对“大一统”进行新阐释,提出“万物之统皆归于一”的论述。儒家倡导和主张的“大一统民

族观,后来逐步成为华夏儿女一起尊崇的政治理念,中国‘大一统’的理念为华

夏大地‘五方之民’同心共守,鞭策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以共同向“中华民族”

这个民族实体发展”。“大一统”不仅是领土统一和政权管理统一,更是政治制

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这种思想有利于各民族融和,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形成。如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就体现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和“华夷一体”思想,

为西汉王朝疆域内的少数民族列传,把少数民族作为王朝国家的臣民载入史册,

从历史渊源表明华夏和“四夷”均是黄帝子孙,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同宗同源的民

族观。

“大一统”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中

国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主导意识,也塑造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政治心理。习近

平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1]“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社会

实践,包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朴素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感召下的一种回归力量。四海一家、大同社会是大一统的最高理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基础。

三、“华夷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历史基础

“大一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王朝领土、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内容,在大一统的各民族国家现实格局中,将“华夷”看作一个统一整体,形成“华夷

一体”观念,强调汉族与其他民族以及内地与边疆地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并渐次发展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华夷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历史基础。“华夷一体”是儒家民族观的美好愿望,是“大一统”和“天下观”在中国

古代政治实践基础上的结果。“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人认识王朝国家和世界的根

本观点,而“华夷一体”则是“天下观”中的主体结构因素。

“大一统”的地理格局和制度文化意义,使古代民族观经历了从“华夷之辨”向“华夷一体”演变历程,二者共同构成儒家“天下观”引导下处理民族关系的

基本观点。夷夏之别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互化的,即夷夏互变,这克服了“华

夷之辨”的局限性,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

‘夷夏有别’‘夷夏一家’到‘华夷一体’的转变。夷夏观念的转变对于我国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2]

四、“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理论基础

“和合”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为贵”“协和万邦”等

理念,是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维

护和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着积极作用。“和合”一词意指调和、和睦、同心,后来演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和”“合”的基本内涵大致相通,有“和”与“合”单

一概念,也有“和合”联用的复合概念,意指不同事物或不同主体之间在关系、

要素等方面的和谐、和睦、融合、调和、合作、联合。“和合”思想的前提是认

识到自然、社会和人类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保持事物个性的必要条件,最

终通过融合各元素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走向统一,形成新事物则是其发展的

必然归宿。中华传统文化在承认事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遵循“和合”思

想融合为统一有序的和谐秩序,处理族群或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意指和合思想是天地万物生发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思想是中华民

族共同体的生成的文化动力,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凝聚纽带。“和而不同”

包容各民族文化差异,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是各民族多样性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统一。“和合”是促进不同各民族的文化、社会、经济融合的纽带,是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多元维系的纽带,也是多元协调的机制,更是多元缔造的源泉。”和合文化思想保障了中华各民族“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特征,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存共生,也促进了我国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是解决“不同”的有效方式,表现在社会层面上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用于处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之间关系,认为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是共存共生的关系。和合共生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使得历史上中华各民族能够在保持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和谐共生共存,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段超,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1-2.

作者简介:胡崇波,男,1983,汉族,黑龙江省鸡西人,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互联网与统一战线研究。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高中政治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历程: 股周: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在中华文化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宋朝: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 明清: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含丰富,今天为中华民族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必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文化形成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特点: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基因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理念、“大一统”观念、“华夷一体”格局和“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天下观”理念“大一统”观念“华夷一体”格局“和合”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大一统”“华夷一体”“和合”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起到了粘合、凝聚的作用。 一、“天下观”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共生的文化基础 “天下”一词,较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尚书·周书·召诰》中。“天下”概念包含多重内涵,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想象中的自然界宇宙空间,即“天的下方”“普天之下”之意;二是现实中的天下,即王朝国家治理控制可以达到的范围,包括中原王朝和周边“四夷”;三是文化意义的天下,即赋予了人格和道德意义,能够代表儒家道德文化蕴含的价值观,也就是顾炎武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建构的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向四海延伸的世界秩序观,体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理念。华夏先贤以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礼乐道德等为标准,把族群划分为“五方之民”,即“中国、夷、蛮、戎、狄”,“中国”华夏族群是以华夏人生活区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平面,都在“天”的笼罩之下,“天下”范围从中原、中州扩展到四海、九州。儒家学者倡导的“天下观”具有“德性”“德化”的特征和“以德服天下”的实践理论,主张以儒家伦理道德对周边民族教化,宣扬“王者无 外”“天下一家”“天下一体”理念,通过儒家道德礼仪的教化达到民心归一。这种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强调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教化功能,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包容性的认知框架,有利于中国各少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内容 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由中华民族组成的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统称。共同体则强调了一个整体、团结和共同追求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河文明,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则包含了诗、书、礼、乐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让中华民族的人民相互认同、彼此团结。 第二,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愿景。中华民族共同社会价值观是尊重和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和价值观凝聚了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国家共产领导下的社会

主义制度,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体系,强调法治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给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第四,共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的发展机遇来自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拓展全球市场的机遇,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中华民族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共同的挑战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合作和共同发展来解决。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内容包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共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定义与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由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组成的一个庞大社群。这一共同体形成于中国悠久 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以及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共同体验。 二、历史背景:共同体的形成 1.古代中华文明的孕育 中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前后的夏朝。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涌现出了众多的部族和国家,他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关系。这种混合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历史融合及民族认同的形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经历了许多战争、征服和统一的 过程。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在政治和领土上塑造了中国的版图,也逐渐 使不同的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3.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还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中国古

代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整个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孔子、老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瓷器和丝绸,中华文化展现了其辐射力和传播力。 三、共同体的核心:中华文化与价值观 1.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在中国家庭和教育中得到传承,影响了每个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2.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 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封建社会的压迫与剥削,还是对于抗日战争的英勇抵抗,这些历史事件都激发了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坚定的集体认同感。 3.地域与文化的联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地域和文化的联系。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虽有差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这种地域和文化的联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形成和发展。

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民族共同体是民族主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条件下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民族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族的社会化、统一和成熟。此外,民族共同体源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对民族习惯、传统和宗教的持续延伸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基因为大众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引导,使得人们更加认可和尊敬民族传统,从而形成民族团结而紧密的缘份。例如,中国清朝帝王朝治,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其次,社会变迁也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推动力。近些年,尤其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代民族社会更加自由、开放和多样化,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新的民族关系有助于提升了民族的秩序性,扩大了民族的视野,促进了民族的合理发展。 此外,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发展中突出的重要性质,相互融合的不同文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融合”。因此,在世界性的民族文化空间中,人们不仅可以接受和理解各种文化的综合发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最后,宗教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力量。宗教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为人民提供了更深入的精神支持,更有效地把群体团结起来,增进了民族团结精神和文化熔炉。 总之,民族共同体是由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多样性和宗教文化多样性四个基本要素共同形成的民族社会结构。它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民族关系模式,而且在维持民族生活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无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与实践指向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与实践指向 李坤;蒋婷婷 【期刊名称】《民族学刊》 【年(卷),期】2022(13)12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共命运性的联系,彰显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发展的新境界。民族创造文化,文化凝聚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绵延 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作用下逐渐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民族自在实体到民族自觉 共同体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了丰富的 文化意涵: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源泉;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决定民族发展 的长远和根本,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基石;“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格局 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包容性与生命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进路与文化发展意涵,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 文化遵循与实践方向,对于充分释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 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0页(P32-40) 【作者】李坤;蒋婷婷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6

【相关文献】 1.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文化底蕴、生成逻辑与理论特质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茶文化时代传播的价值指向 3.民族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以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为例 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及其文化基因 5.强化理论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实践进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在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不仅是民族认同的文化内涵,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等进程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对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经验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智慧。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历史和文化传承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这些传统和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动因。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合作和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政治因素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只有在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国家与社会的各个群体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集体的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良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基础。它可以在国家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之间形成平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还可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

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期待。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面向未来的历史选择,又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承认现实、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成为了中国社会所 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筑中华文 化共同体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构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的 团结和凝聚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将从文化共同体的概念、构建方式和意 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化共同体的概念 文化共同体是指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人们因为共同的文化认同而形成的社会 群体。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是社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中 华文化共同体就是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群体。它代表 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核心。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就是 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得到充分尊重,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1. 强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首先要 强化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和谐、孝道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让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人们坚守传统文化的底线,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 心力。 2.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传统医药等领域。构建 中华文化共同体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开展传 统文化节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精 神纽带,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需要满足当代人文化生活的需求,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也是重要 的工作。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意、推广新型文化产品,让中华文化在时代变迁 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拉近中华文化和当代人的距离,使中华文化共同体更具吸引力。 4. 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要让中华文化的独 特魅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就需要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自信心。通过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和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特性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特性 承载着五千年文明遗产的中华民族,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特性。这些 基因和特性,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独立、强大的源泉。 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见证了自然、人文及宇宙的统一,是一种强调和谐、以天地人为一体 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八卦、道教、儒家、佛家、诗文、曲艺等诸多元素融汇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八卦文化,源于《易经》。八卦图中的八个卦(乾、坤、震、巽、离、坎、艮、兑),代表了八种自然现象或道德原则,通过其变化和运作,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和人类生存之道。 道教,是中华文化开展到新高度的代表。道家对于人性和自然界的认识,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庄子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这种哲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情趣,则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浓郁的艺术起源。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感恩、孝道等。儒家思想的核 心是仁爱,即推己及人、以礼治国,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其精神心理,并不关乎什么“取经”、“超度”等高深的教义,而是关于人性和生命情趣的一种体验。中国佛教的 精神文化,包括了说教如般若心经、文艺如壁画、雕塑等,还包括了风格各异的妙语佳句,比如:

古人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可见生命有灵性,使生命在野外可以放心、 快乐地成长,华夏后裔的血脉颓廉,就是因为与生命的灵性断绝了联系。当我们重新回归于大自然,接近生命,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 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中,造纸术尤为值得一提,正是这枝笔状的工具,对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曲艺,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括了各种顺口溜、打油诗和戏曲。这些欢快的 表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了各种阶级和地域的要求,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特性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特性,对于我们的民族团结、独立和强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关键的几个方面为: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独具特性的表现之一。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 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热爱。自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就记录了“天之所以生万物者,以其遍配也。地之所以生万物者,以其载也。”的古老哲学。这种哲学思想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生存环境以及祖国领土的尊重和热爱。 到了明朝末年,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又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时期,各种反 清的义军四处起义,各地纷纷发动抵抗战争,目标就是除掉鞑子(满族)。这种令人感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延续至今。 2、敬老尊贤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自在、自觉到自为的渐进发展的动态过程。自古以来,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与其他民族保持着密切交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近代各种社会危机不断强化着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驱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走向自觉。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特别是以立法形式从根本上深化了民族平等与集体意识,随着制度和法律的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趋成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一体格局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共同有机构成,是中华民族整体认可的价值共识。尤其在文化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顺应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基因。各民族间多元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依托于民族交往与交融,主要通过文化包容的方式,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使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认同感在中华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中得到提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新时代条件下,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整准确把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某一个民族的强国梦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复兴梦,必须实现各民族共同奋斗、共享繁荣。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内部的高度认同感,引导各民族自觉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发展,通过整合中华民族内部差异,强化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使各族人民自觉遵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规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本支撑。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不断团结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力量,通过在民族心理上形塑相似的情感、规范和目标,形成具有共性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信仰,加快推动各族人民产生维护民族共同利益的认识自觉与行为自觉,形成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向心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强化心理共识。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内部对共同目标的认知,将集体的需要和意愿转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升华为共同的奋斗目标,为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

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红色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极大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包含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敢于革命、为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光辉历史,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引导作用,开发红 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牢牢树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方面的革命 遗址、遗迹、故居、纪念碑等,又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革命事迹、文献、理想精神 等资源,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领导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伟 大历史,是我国思想建设的动力源泉。充分地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但能够弘扬少数民族红色文化的时代使命,更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有效举措。 一、红色文化内涵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血与肉、骨与魂铸造起来的。红色文化是流 淌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经历过历史与实践的淬炼,在中华民族的血脉 之中流淌。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团结各 族人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诞生的,是体 现党和国家及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道德、思想精神、文化价值的先进文化。包括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二、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征

(一)、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成果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优秀的各民族文化汇聚成了如今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的文化血脉。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在反映当地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思想精神的同时,又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铸造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对各族人民都有着极强的凝聚作用和文化认同感。因此,大力传承并弘扬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可以更好的加强各族人民的思想精神的建设,同心同德的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活性 红色文化资源反映的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各个民族众志成城勇于牺牲的保家卫国的历史。每一个少数民族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具有鲜活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参观和学习,不但可以加强党性建设,还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提高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力量。 (三)、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 在新时代,充分的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强化集体意识和红色记忆,推动国家提出的五个认同战略方针的落实。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扬红色文化,延续红色基因,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构建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开发红色文化遗迹、遗址,让红色文化搬进校园,走进社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切实发挥出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爱国主义情怀,共筑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属性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属性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方面形成的 一种团结、互助、协作、分享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它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是中 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 沧桑,绵延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历史构 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依托和支撑。 二、文化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种 文化。中华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为理念,涵盖 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等各个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形成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价值。 三、民族心理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中华民族面临过种种艰辛困苦,但 中华民族的精神早已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成为团结、奋发、拼搏、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心中植根,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意志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状态。中华民族同胞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感,共同厚爱祖国,同仇敌忾,心灵相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齐心协力。在民族团结与合作 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共同认知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念,因此具有共同目标和认知。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所追求的目标是团结、和谐、发展和繁荣,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目标。这一目标需要中华民族集体认知的支持,需要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知识、理念和价值观。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深厚底蕴,也凝聚了中华民族各族同胞的心血和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共3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共3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已经越来越强调人的共同性和归属感,倡导的各种文化主义也逐渐流行。而在中国,共同体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特质,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动,它的形成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必然。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主义以及社会责任感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涵盖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及精神传承。早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和合”、“和谐”的词汇,如“天人合一”、“水木之合”、“德合同力”、“协天地之灵气”,这些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种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的思想。中华民族长期以来,通过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使人们树立起强烈的集体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在人们日益强烈的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地应对多元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我认同感,并带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建设一个更强大的中国的过程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路径选择 我们应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倡导一种新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路径: 第一,打造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加强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记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加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培养。鼓励中华民族各地区人民建立深度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制。 第三,通过传媒和网络等大众媒介,推广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四,加强各个民族交流,积极促进不同民族在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序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而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并探讨其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的铸就 1. 远古时期的族群融合:作为中华民族的基石,远古时期的华夏族群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后来的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2. 考古发现的证据:从史前文化遗址中的器物、文字和图案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华夏人类群体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符号,显示出共同体形成的初步迹象。 二、文化传承的凝聚力 1. 传统价值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儒家文化、孔子的思想以及道德观念等密不可分。这些价值观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化瑰宝的传承: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传统,如《诗经》、《论语》等文化瑰宝自古以来广泛传播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加深了民 众的共同认同感。 三、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1. 共同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 切相关。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孕育作用、秦岭淮河一线的自然屏障等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发展。 2. 地理区域的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土单位,不同地域间的交 流互动在形成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意义与价值 1. 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只有强大的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国家在风雨飘摇的时刻保持稳定, 迎来繁荣发展。 2.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民族文化 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和动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 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共同体的 形成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知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知识 导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最有韧性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凭借着其伟大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全球化的趋势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少挑战。要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必须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和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知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在思想、价值观、文化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面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共同奋斗的意识和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积淀。 1. 历史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文化的辉煌灿烂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诸子百家的学术交流,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墨宝流传,都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2. 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困境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和列强的欺凌,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这些历史上的困境和屈辱经历,深深刺痛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也为中华民族形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逻辑和现实需要。 3. 民族意识觉醒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都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使中华民族逐渐觉醒,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意识和目标。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