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油车加油排放的控制及ORVR

汽油车加油排放的控制及ORVR

汽车排放控制

2 0 1 2 年汽车排放与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1.柴油机冷启动阶段容易产生(白烟)。 2.汽油机怠速和小负荷工况时,转速低、汽油雾化差,燃烧速度慢,需要供给(浓混合气)。 3.在微机控制的点火系统中,基本点火提前角是由()和()两个参数数据所确定的。 4.汽油机主要排气污染物是() 5.汽油机采用二次空气喷射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排放。 6.汽油机采用热反应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排放。 7.从汽车排气净化出发,汽油机的怠速转速有(提高)的趋向。 8.电喷汽油机在起动、暖机工况时汽油机在工况时,一般需要供给()混合气。 9.多点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进气量间接测量方式有哪些? 10.废气涡轮增压后进气温度上升对NO排放浓度的影响是使NO非放(增 加)。 11.推迟柴油机喷油定时,NO非放浓度(减少)。 12.柴油机喷油延迟将引起柴油机烟度(增加)。 13.柴油机燃用十六烷值低的柴油,NO排放(增加)。 14.柴油机燃料的十六烷值较高时,碳烟排放会(增加)。 15.柴油机提高喷油压力,碳烟排放会(降低) 16.随汽油机暖机过程进行,NOx排放量逐渐(增加) 17.汽油机采用EGR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排放。

18.汽油机一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空燃比) 19.从降低汽油机NO排放的角度出发,点火提前角应(减小)。 20.汽油机采用曲轴箱强制通风目的是降低(HC )排放 21.汽油机小负荷、低速运转时(如怠速),PCV阀流通截面是(减小) 22.柴油机喷油延迟将引起柴油机NOX排放()。 23.世界各国的排放法规规定,日。用()测量。 24.世界各国的排放法规规定,排气中的氧常用()测量。 25.当需要从总碳氢THC中分出无甲烷碳氢化合物NMH(时,一般采用 ()测量甲烷。 26.汽油机的冷启动性与汽油基本特性中的(10%馏出温度)有关。 27.OBDII主要监测功能中的点火系统失火诊断采用监测()方法监测。 28.柴油机喷油延迟将引起柴油机碳烟排放(增加)。 29.汽车排放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 和 _______ 两类。 二氧化碳的 _______ 也相应地持续增强,必然对全球性的气候造成不良影响。 30.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计算机根据________ 和__________ 信号决定基 本的喷油量及喷油时刻。 31.催化转换器的结构由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 以及_______ 四部分组成。三效催化器载体包括_________ 与________ 两种。 32.微粒捕集氧化器是一般由______ 和 _________ 组成。

国六排放标准 China VI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

国六排放标准China VI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 Sales and registrations of new vehicles in regions including Beijing, Shanghai, Tianjin, Hebei province and Guangdong province now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China VI"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world's strictest rules on automobile pollutants. 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广东等地区销售和登记注册的新车都需符合国六排放标准,该标准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严格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之一。 【知识点】 国六排放标准(China VI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全称为“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China's stage 6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分为对轻型车以及重型柴油车两类标准,全称分别为《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Stage 6 Limi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Emissions from Light-Duty Vehicles)》,以及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Stage 6 Limi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Emissions from heavy-duty diesel vehicles)》。由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分别于2016年12月23日、2018年6月22日发布。其中,轻型汽车(light-duty vehicles)指包括轻型汽油车(light-duty gasoline vehicles)、轻型燃气车(light-duty natural gas vehicles)、轻型柴油车(light-duty diesel vehicles)和轻型两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试习题与答案

欢迎阅读 一、填空题 1、汽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_ 一氧化碳_、氮氧化合物_、_ 碳氢化合物__和__微粒____。 2、柴油机氮氧化物的生成主要受三个要素的影响,分别是_ 喷油定时_、 放热规律___和 负荷与转速的影响_。 3、三元催化转化器的起燃特性有两种评价方法,对于催化剂常用__ 起燃温度 __来评价,而对于整个催化转化系统则用__ 起燃时间 _来评价。 4、微粒捕集器的过滤机理存在四种,即_ 扩散机理、 拦截机理_、 惯性碰撞机理_、 重力沉积机理_。 5、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是 位置控制_ 系统,第二代是_ 时间控制__系统,第三代是 电控高压共轨 系统。 6、目前控制汽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最主要的措施是_ 废气再循环技术_。 7、常用排放污染物取样系统有 直接取样系统___、_稀释取样系统_和_定容取样系统_。 8、汽油发动机中未燃HC 的生成主要来源于_ 燃烧室未燃燃料、 窜入曲轴箱的未燃燃料和 燃油系统蒸发的燃油蒸汽_ 三种途径。 9、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与其它汽油机相比,最大区别是_ 汽油喷射的位置_。 10、EGR 率是指 ×100%+返回废气量进气量返回废气量 11、为使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净化效率达到80%以上,其过量空气系数(Φa) “窗口”应达到的要求是“窗口”很窄,宽度只有_ 0.01~0.02__。 12、生成氮氧化物的三个要素是_ 混合气浓度_、 温度_和 氧浓度_。 13、目前微粒捕集器被动再生的方法主要有 化学催化的方法_。 14、排气成分分析中,CO 和CO2用_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_测量,NO 用_ 化学发光分析仪_测量,HC 用 _ 氢火焰离子型分析仪_测量,氧多用 顺磁分析仪_测量。 15、烟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类: 滤纸法__和 消光度法__。 16、目前,各国正纷纷开发各种代用燃料以解决未来石油能源枯竭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代用燃料是 天然气__、液化石油气_、醇类燃料__和 植物油__。 17.汽车排放污染主要来源于 发动机排出的废气 。 18.柴油机的主要排放污染物是 微粒_ 、 氮氧化物 和 碳氢化合物 _。 19.发动机排出的NO X 量主要与 负荷、转速_有关。 20开环控制EGR 系统主要由__EGR 阀__和___EGR 电磁阀__等组成。 21.在开环控制EGR 系统中,发动机工作时,ECU 给EGR 电磁阀通电停止废气再循环的工况有:高速大负荷_、高速小负荷 _、 部分负荷__。 22.随发动机转速和负荷减小,EGR 阀开度将_增大__。 23.三元催化转换器的功能是_ 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变为无害气体,有效地降低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的含量___。 24.给发动机控制模块反馈信号的传感器主要有_ 进气压力传感器__ 、转速传感器___。 27.废气再循环的主要目的是_ 控制氮氧化合物的排放__。 28.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最好方法就是_ 降低进气温度_。 29.废气在循环会使混合气的着火性能和发动机输出功率 _降低_。 30.目前所用的二次空气供给方法有__空气泵系统__ 、__脉冲空气系统__两种。 31.汽油机的主要排放污染物是 CO 、NO X 、HC 。 32.EGR 系统主要有 机械式 EGR 系统和 电控式 EGR 系统。 33.二次空气供给系统在一定情况下,将 额外的空气 送入排气管,以降低CO 和HC 的排放量。

汽车排放控制

2012年汽车排放与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1.柴油机冷启动阶段容易产生(白烟)。 2.汽油机怠速和小负荷工况时,转速低、汽油雾化差,燃烧速度慢,需要供给(浓混合气 )。 3. 在微机控制的点火系统中,基本点火提前角是由()和()两个参数数据所确定的。 4.汽油机主要排气污染物是() 5.汽油机采用二次空气喷射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排放。 6.汽油机采用热反应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排放。 7. 从汽车排气净化出发,汽油机的怠速转速有(提高)的趋向。 8.电喷汽油机在起动、暖机工况时汽油机在工况时,一般需要供给( )混合气。 9. 多点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进气量间接测量方式有哪些? 10. 废气涡轮增压后进气温度上升对NO排放浓度的影响是使NO排放(增加)。 11.推迟柴油机喷油定时,NO排放浓度(减少)。 12. 柴油机喷油延迟将引起柴油机烟度(增加)。 13. 柴油机燃用十六烷值低的柴油,NO排放(增加)。 14. 柴油机燃料的十六烷值较高时,碳烟排放会(增加)。 15. 柴油机提高喷油压力,碳烟排放会(降低) 16. 随汽油机暖机过程进行, NOx排放量逐渐(增加) 17. 汽油机采用EGR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排放。

18. 汽油机一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空燃比) 19. 从降低汽油机NO排放的角度出发,点火提前角应( 减 小 )。 20. 汽油机采用曲轴箱强制通风目的是降低( HC )排放 21. 汽油机小负荷、低速运转时(如怠速),PCV阀流通截面是(减小) 22. 柴油机喷油延迟将引起柴油机NOx排放()。 23. 世界各国的排放法规规定,HC用()测量。 24. 世界各国的排放法规规定,排气中的氧常用()测量。 25. 当需要从总碳氢THC中分出无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时,一般采用()测量甲烷。 26. 汽油机的冷启动性与汽油基本特性中的( 10%馏出温度)有关。 27. OBDII主要监测功能中的点火系统失火诊断采用监测()方法监测。 28. 柴油机喷油延迟将引起柴油机碳烟排放(增加)。 29. 汽车排放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大致可以分为和两类。二氧化碳的 也相应地持续增强,必然对全球性的气候造成不良影响。 30.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计算机根据和信号决定基本的喷油量及喷油时刻。

第六章-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检测

第六章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检测 目前,大气污染已不仅仅是在几个工业化国家中,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公害。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排气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将日趋严重。所以对汽车排气污染物的监控与防治,已处于刻不容缓的地步。要搞好汽车排气污染物的监控与防治,首先必须做好防治工作。用废气分析仪和烟度计测定排气污染物浓度,目的是控制排气污染物的扩散,使其限定在被允许的范围内,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目的。 在汽车排气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单测定汽油车就有非分散型红外线分析仪、氢火焰离子型分析仪、化学发光分析仪等。而对柴油车而言有滤纸式烟度计、消光式烟度计(不透光度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多采用非分散型红外线分析仪和滤纸式烟度计、不透光度计来测量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排放状况。 对装配点燃式发动机的汽车,我国现行的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主要是怠速法、双怠速法,由于只规定测量HC、CO的排放浓度,所以无法适应新车发展的需要。部分城市为满足实施更高排放检测要求,将逐步实施工况法检测,检测方法主要有稳态工况法(ASM)、瞬态工况法(IM)和简易瞬态工况法(IG)三种。 对装配压燃式发动机的汽车,我国现行的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主要是自由加速试验排气可见污染物测量(用不透光度计)或自由加速试验烟度测量(用滤纸式烟度计)。这两种方法对于车辆有负载时的排放情况难于反映出来,尤其是对于近年为减少柴油车颗粒物排放而较多采用的涡轮增压技术的柴油车,由于其比自然吸气式的柴油车需要更长的起效时间,因而在使用自由加速法测量时反而较自然吸气式的柴油车的排放更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了使检测更合理化,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开施实施加载减速法(Lug-down),它是一种在模拟车辆负载运行时测量压燃式汽车排气可见污染物的方法。 第一节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仪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废气体分析仪的结构与原理 1.两气体分析仪的结构与原理 分析仪器是从汽车排气管内收集汽车的尾气,并对气体中所含有的CO和HC的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它主要由尾气采集部分和尾气分析部分构成。 (1)尾气采集部分

汽车尾气处理方案

主题学习课题 名称 空气污染及 汽车尾气处 理 导师夏学儒 课题组成员唐丽珠张新明曹博 陈伟刘麒张东毛 磊周多轩任旭 组长鲍鹏飞班级9班化学组 研究主 导课程研究性学习相关课程化学 研究背景: 本文对山丹县空气污染及汽车尾气处理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找到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事实依据。在此思路指导下,我组各位同学计划在掌握相关实际资料以及设计好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发放问卷,调查信息,了解到多种车型及尾气处理装置。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烟尘微粒(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臭气(甲醛等)。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美国洛杉矶市汽车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90%。汽车尾气可谓大气污染的“元凶”。 汽车尾气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它和大气中的其它成份结合就形成光化学烟雾。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能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妨碍交通。 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它可经呼吸道进入肺泡,被血液吸收,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削弱血液对人体组织的供氧量,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头痛等症状,重者窒息死亡。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较少,但毒性很大,其毒性是含硫氧化物的3倍。氮氧化合物进入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增加肺毛细管的通透性,最后造成肺气肿。亚硝酸盐则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会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损害肺功能。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含量过高时,会随降水形成“酸雨”。 汽车尾气中的铅化合物可随呼吸进入血液,并迅速地蓄积到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它们干扰血红素的合成、侵袭红细胞,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严重时损害脑细胞,引起脑损伤。当儿童血中铅浓度达0.6~0.8ppm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危及胎儿。 所以,我们要多走路,能不坐车就尽量不坐车。 研究内容: 1同学们及市民对空气污染及汽车尾气的认识; 2现有汽车尾气处理的方法; 3如何保护好环境,对自家车进行改造。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车用汽油机常用排放控制技术,主要从机前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和机外处理技术对当前汽车采用的各种技术原理、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比较,并阐述了当前排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汽油机;排放控制;机前净化;机内净化;机外处理 Gasoline Engine Emission Control Techniques on Vehicle SUN Xiao1 BING Gui-bin2 (1.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2.Hua Ti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gasoline emission control techniques used in automotive, mainly from the cleaning techniques before engine, cleaning techniques inside engine and the processing techniques outside engine. Variety of technic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in current are studies. The technic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are both compared and analyzed. It also analyzes the problems about emissions processing in current,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Gasoline;Emission control;Cleaning before engine;Cleaning inside engine;The processing outside engine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需求,降低汽车污染物的排放,各类车用汽油机废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控制方法迅速发展。本文从机前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和机外处理技术三条途径着手,对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1 机前净化技术 机前净化技术是在混合气进入气缸之前,对燃料和空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1 燃油处理技术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 GB 18285-2000 批准日期2000-12-28 实施日期2001-07-01 ----------------------------------------------------------------------------------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 Limi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for exhausts of pollutants from in-use vehicles GB 18285-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的限值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装配点燃式四冲程发动机及压燃式发动机,最大总质量大于或等于400kg,最大设计车速大于或等于50km/l的在用汽车。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2-1994 轻柴油 GB/T 3845-1993 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 GB/T 3846-19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 GB/T 3847-1999 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排气可见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 GB/T 17461-1999 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 GB/T 15089-1994 机动车辆分类 GB/T 17930-1999 车用无铅汽油 SY/T 7546-1996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 SY/T 7548-1998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在用汽车 in-use vehicles 上牌照以后的汽车。 3.2 轻型汽车 light duty vehicles 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类和N1类车辆。 3.3 重型汽车 heavy duty vehicles 最大总质量大于3500 kg的车辆。 3.4 M、N、M1和N1类车辆 vehicle type of M、N、M1 and N1 GB/T 15089中规定的车辆。

如何控制汽油机排放污染危害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会有哪些危害? 一、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成因及危害 汽油机尾气排放污染物成分非常多,主要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烟尘微粒(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臭气(甲醛等)。据统计, 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约 200~400kg,氮氧化合物约 50~150kg,汽车尾气可谓大气污染的“元凶”。 这些有害气体的主要释放途径有三种:一是排气管,约 99%的一氧化碳、99%的氮氧化合物 和 60%的碳氢化合物;二是曲轴箱,约有 1%的一氧化碳、1%的氮氧化合物和 20%的碳氢化 合物;三是燃料蒸发,约有20%的碳氢化合物。 1.一氧化碳的成因及危害 一氧化碳是燃料不完全燃烧后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是汽 油机排放浓度最高的有害气体,人吸入一氧化碳后,非常容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他 的结和力是氧的300倍,因此肺里的血红蛋白不与氧结合而与一氧化碳结合,人就会出现中 毒现象,如反应能力、视敏度下降等,一氧化碳中毒的中期症状是咳嗽、头晕、恶心、呕吐、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发生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2. 碳氢化合物的成因及危害 碳氢化合物排放物的生成除了曲轴箱通风口漏出和油箱蒸发外,主要是不完全燃烧、壁面淬 熄等原因。实践证明,汽油机在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 时,氧气不足,燃料燃烧不完全,未燃 烧的碳氢化合物便随废气排出,使排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当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 时,混合气在气缸内处于低温区域时,附在燃烧室表面的激冷层也会燃烧不完全,使排气中的碳 氢化合物增加。碳氢化合物是具有刺激性的气体,其浓度量小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中大 部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有 200 多种,其中 C2H4在 大气中的浓度达 0.5ppm(十万分之一)时,能使一些植物发育异常。碳氢化合物具有一定的 毒性和易燃易爆的特性,其中的苯类物质又具有致癌作用,对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 血系统都有严重的损坏作用。碳氢化合物形成酸雨,污染湖泊、土壤,影响林业渔业、牧业 生产,侵蚀石质和某些金属建筑物等。 3.氮氧化合物的成因及危害 氮氧化合物是在燃料混合均匀,燃料得到极大的充分燃烧时,在高温富氧的情况下生成的。 气缸充量中的氮在高温条件下与充量中的一定量的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氧化合物(一氧 化氮和二氧化氮),一般温度高于1300℃时开始生成氮氧化合物,随温度升高,生成量增加。氮氧化合物含量较少,但毒性很大,其毒性是含硫氧化物的3 倍,氮氧化合物进入肺部后, 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刺激,增加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最后造成肺气肿,亚硝酸则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氮氧化合物的最大危害是形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习题 7.1 某混合气体中含有2%(体积)CO 2,其余为空气。混合气体的温度为30。C ,总压强为500kPa 。从手 册中查得30。C 时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1.88×10-5kPa ,试求溶解度系数H 及相平衡常数m ,并计算每100g 与该气体相平衡的水中溶有多少gCO 2。 7.2 20。C 时O 2溶解于水的亨利系数为40100atm ,试计算平衡时水中氧的含量。 7.3 用乙醇胺(MEA )溶液吸收H 2S 气体,气体压力为20atm ,其中含0.1%H 2S (体积)。吸收剂中含0.25mol/m 3的游离MEA 。吸收在293K 进行。反应可视为如下的瞬时不可逆反应: +-+→+3 222222NH CHCH CH HS NH CHCH CH S H 。 已知:k Al a=108h -1,k Ag a=216mol/m 3.h.atm ,D Al =5.4×10-6m 2/h ,D Bl =3.6×10-6m 2/h 。 试求单位时间的吸收速度。 7.4 在吸收塔内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SO 2,气体流量为5000m 3N /h ,其中SO 2占5%,要求SO 2的回收率为95%,气、液逆流接触,在塔的操作条件下,SO 2在两相间的平衡关系近似为Y *=26.7X ,试求: 1)若用水量为最小用水量的1.5倍,用水量应为多少? 2)在上述条件下,用图解法求所需的传质单元数。 7.5 某吸收塔用来去除空气中的丙酮,吸收剂为清水。入口气体流量为10m 3/min ,丙酮含量为11%(摩尔),要求出口气体中丙酮的含量不大于2%(摩尔)。在吸收塔操作条件下,丙酮-水的平衡曲线(1atm 和299.6K )可表示为2)1(95.133.0x xe y -=。 1)试求水的用量,假设用水量取为最小用水量1.75倍; 2)假设气相传质单元高度(以m 计)33.033.003.3-=L G H y 。 其中G 和L 分别为气、液相的流量(以kg/m 2.h 表示),试计算所需要的高度。 7.6 某活性炭填充固定吸附床层的活性炭颗粒直径为3mm ,把浓度为0.15kg/m 3的CCl 4蒸汽通入床层,气体速度为5m/min ,在气流通过220min 后,吸附质达到床层0.1m 处;505min 后达到0.2m 处。设床层高1m ,计算吸附床最长能够操作多少分钟,而CCl 4蒸汽不会逸出? 7.7 在直径为1m 的立式吸附器中,装有1m 高的某种活性炭,填充密度为230kg/m 3,当吸附CHCl 3与空气混合气时,通过气速为20m/min ,CHCl 3的初始浓度为30g/m 3,设CHCl 3蒸汽完全被吸附,已知活性炭对CHCl 3的静活性为26.29%,解吸后炭层对CHCl 3的残留活性为1.29%,求吸附操作时间及每一周期对混合气体的处理能力。 7.8 在温度为323K 时,测得CO 2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实验数据如下,试确定在此条件下弗罗德里希和朗格谬尔方程的诸常数。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测量方法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测量方法

汽车排放污染物测试的发展方向——车载排放测试 由于底盘测功机应用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开始考虑使用更为先进的汽车排放污染物测试途径——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PEMS, PortableEmission Measure System)。虽然目前世界上通过政府认证的PEMS还不多,而且很多国家都没有颁布对PEMS的认证制度。但是从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通过美国和欧洲认证的PEMS的效果来看,这些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还是能够真实反映车辆排放情况,设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还是能够满足我们进行道路排放测试的需要的。由于这些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在车辆上进行安装、测试,所以也被称为车载排放测量系统。 一、车载排放测试技术简介 车载排放测试技术是近些年才日益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对于其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车载排放测试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和工业水平的进步,以涌现的更新,更全,更精确,更强大的测试设备的出现为标志的。 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通过将排气尾管直接连接到车载气体污染物和微粒测 量装置上,对车辆尾气进行直采,实时测量整车排放的体积浓度和质量流量排量,得到气体污染物的质量排放量和微粒排放量。虽然PEMS采用的是直接采样的取样方法,但是在取样过程中没有对取样气进行冷却,这样就排除

样的。作为一个整体,PEMS按照图1所示的PEMS结构图,将各测量仪器集中到一起,利用PITOT管直采的方法,对尾气进行直接取样,分析各污染物的瞬时排放浓度。车辆排放的气体,在PEMS的各个分析仪内经过分析之后,和环境参数、GPS参数一起进入数据整合系统,之后输入到记录和存储数据的PC中。 安装PEMS也是相当容易的。对于乘用车和卡车,可以将系统安装在被测车辆的副驾座位上,这样就使监视屏幕和控制器面向驾驶员,并且所有的连接器面向副驾一侧的车门。系统也能安装在小轿车的后座上,小型厢式车的地板上,掀背式轿车或者皮卡的货箱里,或者车上其他任何安全、方便的地方。将该系统放置在座位上时,最好在座位上铺上保护垫或者油布,这样是为了防止对座位的损坏。当测试重型车辆时,可以将设备放置在对车辆运行和用户使用来说认为安全的地方。 二、各污染物分析原理及分析仪 (一)CO与CO2测量仪器 非透视红外线分析仪(NDIR,Nondispersive Infrared Analyzer)是目前用来试验和评价内燃机排气中有害排放物的一种广泛使用的标准仪器,这种仪器主要用来测定CO和CO2浓度。对于在红外线领域中具有吸收带的非对称气体分子,如HC,原则上也能进行测量。 非扩散红外分析仪是通过测定试样中对象成分的红外光的吸收能,来测定它的成分浓度。它的基本构造如图2所示。它由两个相同的红外光源、试样室、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和处理技术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和处理技术 摘要:目前环境污染严重,而汽车作为化石燃料的重要消耗途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本文分析汽油机排放的CO,HC,NO X和微粒等污染的生成,还讨论了目前汽车常用的机内净化和排放后处理技术。在这里技术的指导下,希望进一步改善汽车的排放特性。 关键词:汽油机;排放;机内净化;排放后处理 0 引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化石燃料的不清洁燃烧方式引起的。酸雨,雾霾,沙尘暴,温室效应甚至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越来越严峻。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22.4%[1]。其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占了我国能源结构的绝大部分。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不仅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的稳定高速发展。从图1中可以看到,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2],汽车行业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构成部分消耗的大量石油资源占据了很大比例。其次,粗放式地燃烧化石燃料已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空气污染的不断加重,PM 2.5数值不断攀升,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控制空气污染并减少雾霾天气以保障我国民众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已经刻不容缓。 图1世界汽车增长趋势 尽管内燃机具有效率高、体积小、续航里程高等优点,但是其每年消耗大量宝贵的化石燃料并排放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研究表明,汽车尾气的排放

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一个主要来源[3-5],其中包含未燃碳氢(HC)、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固体颗粒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6]。然而内燃机作为成熟的动力源在短时间内无法被彻底取代,研究内燃机排放物是如何生成,并探寻合适的排放控制手段,使亟待解决的。目前城市绝大多数乘用车都是汽油机,所以本文主要讨论汽油机排放物的生成和控制。 1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和影响因素 1.1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汽车排放物中的CO的生成主要是由于燃油在汽缸内燃烧不充分所致,是由氧气不足所引起的。一般烃燃烧燃烧都是先与氧气反应生成CO和H2,再由二者与O2进一步反应生成H2O和CO2,同时CO还和生成的水蒸气反应生成H2和CO2。由此可见,当汽缸内氧气充足燃料完全燃烧的情况下,是没有CO生成的,而当O2不足的情况下,就会有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生成CO。 理论上当空燃比α在14.7以上时候,燃料完全燃烧,没有CO生成。但由于燃料空气混合不均匀,在排气中还含有不少CO。因此CO主要受空燃比的影响,因此,影响空燃比的因素都会影响CO生成。例如,进气温度、大气压力、进气管真空度、怠速转速、发动机工况等。如图2可以看到不同转速和负荷对CO排放的影响[7]。 图2 1800 r/min(左边)和2500 r/min(右)下的CO排放特性 1.2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汽油发动机中的未燃HC的生成主要可分为三种方式:燃烧过程中未完全燃烧的碳氢燃料随废气排入大气,其可能通过火焰在壁面淬熄、狭隙效应、燃烧室内沉积物和油膜等对燃油蒸汽的吸附和解吸、体积淬熄和后期氧化等原因引起;未燃燃料从活塞组和汽缸之间的缝隙漏入曲轴箱,形成蹿气;燃油从汽油机的燃

国六排放标准范文

国六排放标准范文 目录 FTP排放标准 LEVI FTP排放标准[g/mile]: 注: a) 括号中的值为PC和LDT1的100,000英里标准及MDV-4的120,000英里标准,其他值 为50,000英里标准。 b) 只适用于柴油机 LEVII FTP排放标准[g/mile] a) 括号中的值为120,000英里标准,其他值为50,000英里标准 b) 只适用于柴油机 LEV II的执行进度表(百分比列表) 对于FTP测试,LEV II方案包括所有LVW>3750 lbs到LDT2类别中GVWR为8500lbs(包括LEVI中MDV2-MDV4类别的车辆)的LDT 类别的车辆。 各年进度各车型的百[%] 分比不能叠加 年(LDT)的NOx排放目标0.07g/mile,加州方案的目标是持续 减少NMOG的平均排放标准。 CO低温标准 PC/LDT1类别的车辆在20°F(大约零下6.7°C)时CO的排放不得超过10.0g/mile,所有其他类别直到GVW为8500lbs的车辆不得 超过12.5g/mile。

50°F标准 另外,CO和 NOx在50°F(10°C)时的排放不得超过已生效的FTP尾气排放标准。但天然气和柴油机车辆除外。 ZEV执行规定(Mandate) ZEF执行规定最初在加州制订,随后被马萨诸塞州、纽约、佛蒙特州及新泽西州所采用。ZEF法规被评审并修改过数次,最近一次修改于xx年2月25号批准通过并在xx年3月26日生效。 修改后的版本规定包括从xx年开始大产量制造商(每年在加州销售的PC、LDT和MDV车辆之和的数量为60,000及以上者),其生产的PC和LDT1类别车辆的至少10%必须替代为ZEV车辆,而且该百分比将逐年递增,2018年达到16%。 从xx年到xx年,LDT2类别的车要求ZEV的比例为: PZEV规定 基本PZEV补贴 车辆要得到0.2的PZEV补贴,必须在150,000英里里程时满足以下条件:-SULEV尾气排放标准-零蒸发排放标准-在线诊断要求 大产量制造商可以用PZEV车辆来代替60%的ZEV车辆组成百分比要求,但剩下的部分则必须由50%真正的ZEV车辆和50%的先进PZEV(AT PZEV)车辆组成,所谓AT PZEV是指满足PZEV的标准同时具有先进技术特性的车辆(如混合动力、G等)。做为一个选项,大

HJ 1137—2020甲醇燃料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

HJ 1137—2020甲醇燃料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Measurement Methods for Non-Regulated Emissions From Methanol Fuelled Vehicles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为准。

目次 前言.............................................................................. II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非常规污染物测量分析方法 (2) 5试验用燃料 (5) 6标准的实施 (6)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汽车和发动机排气中甲醛和甲醇的采样方法 (7)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汽车和发动机排气甲醛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9)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汽车和发动机排气甲醇的测定固相吸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3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燃用甲醇燃料的轻型汽车、重型发动机和汽车(含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和汽车)排气中甲醛和甲醇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附录A~附录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定。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厦门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中心、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 年11 月10 日批准。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汽油机排放及控制技术探讨

汽油机排放及控制技术探讨 本文介绍了汽油机排放物主要成分、形成机理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从燃料、机内净化技术和机外净化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汽油机排放控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和策略。 标签: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一、前言 从1886 年德国人奔茨(K. Benz)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火花点火汽油机汽车至今,汽油机已走过1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所无法缺少的动力来源。截至2012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亿辆,其中汽油机汽车约占80%,而截至2013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据预测,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车市快速增长,2014年全球汽车销量将达到8500万辆,2018年则可能突破亿辆大关,全球汽车保有量也将在突破10亿辆不久后翻倍。 然而汽车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全球50%的石油消耗量,运输部门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来自于汽车,大气污染物的43%由汽车排放产生,在大中城市,这一数据则高达70%,居民每年的汽车尾气人均分担最高达到一吨以上。汽车尾气对雾霾天的贡献率高达30-40%,在我国已形成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四个灰霾区。严重的大气污染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诸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各类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甚至会引发肺癌和心理疾病。 随着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急速加剧和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各国和地区相继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汽车排放的标准和法规,促使汽车业在节能和排放控制技术的道路上不断革新和进步。 二、汽油机排放物形成机理 2.CO 一氧化碳(CO)为烃燃烧的中间产物,也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汽油机工作过程中,CO的产生是必然的。CO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害,其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为O2的300倍,可降低人体血液对于O2的输送能力,当CO体积分数超过0.3%时,可在30分钟内使人毙命。CO还能促使NO向NO2的转化,提高了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几率。 3.HC

汽油发动机台架的尾气排放处理方案TWC、DPF、DOC、SCR

汽油发动机台架的尾气排放处理方案 TWC\D PF\DOC\SCR 一、汽油发动机的尾气处理系统 一般地,汽油发动机的尾气处理系统由三元催化来完成。三元催化是一种氧化催化 剂,在 富氧燃烧的条件下( 在1.0附近),如图1所示,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CO ,碳氢(HC ),和氮氧化合物(NOx )同时除去。 二、汽油发动机台架的尾气处理系统 2.1尾气处理方式 如果发动机在台架内正常运转, 值控制在窗口范围内,三元催化就能完成尾气处 理的功能。但是台架中的发动机由于处于测试状态,很可能不能对 值进行有效控制,或 者催化剂本身工作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发动机尾气进行特殊处理。发动机工作 不正常表 现在或者过于富燃( ),或者过于稀燃( 在发动机过于富燃时,如图1所示,NOx 的转换效率会很高, 但HC 与CO 的转换 效率下降。这时,三元催化本身不能完成对 HC 和CO 的转换,需要对尾气掺氧,然后使 用氧化催化剂将其去除。当发动机过于稀燃时, HC 和CO 的转换效率会很高,但是NOx 的转换效率会降低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装置将其去 除。 氧化催化剂的工作温度与三元催化剂基本相同,但是在使用 SCR 装置时,需要将 尾气温度 )。 0.9 097 10 1'03 11 Air/Fuel Ratio (Lambda )' 图1. 一个典型三元催化剂中转换效率与空燃比的关系 %- AQU ① 一 9 上 山 co-

降低到300度到400度的工作区间(汽油机尾气温度在400度到900度),同时将空燃比值升高到1.5以上,以优化SCR勺转换效率。 2.2系统构成 图2.汽油发动机台架的尾气处理系统 2.2.1三元催化(TWC) 正常工作条件下,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空燃比控制在0.97到1.03的区间内, 这时,三元催化工作,将发动机排出的NOx, CO,以及HC等成分去除。 222氧化催化剂DOC 当发动机过度富燃时,氮氧传感器N0x1检测到值小于0.97 (氮氧传感器的前级是个传感器)。这时,尾气中会存在大量未燃的HC和CO.启动风扇,并打开阀门V1控 制新鲜空气的流量,使得值超过1.5以上,从而启动DOC,将HC和CO等成分氧化掉。 2.2.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当发动机过度稀燃时,氮氧传感器NOx1检测到氮氧排放超标(同时值大于 1.03)。这时,风扇启动,并打开阀门V2控制新鲜空气的流量,使得T2读值小于400度并且大于300度,同时根据尾气流量和NOx1读值喷射尿素,通过SCR去除尾气中的 NOx. SCR崔化剂包括了SCR和AMOX两部分。SCR勺工作原理:尿素水解为氨气(尿素喷射系统)(NH2)2CO+HOT2NH3+CQ SCF后处理反应:(SCR催化转化器) NO+NQ+2NH3T 2N2+3H2O 4NO+Q+4NH3T 4N2+6H2O 2NO2+O2+4NH3T 3N2+6H2O

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及控制对策

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及控制对策

题目: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及控制对策 专业:交通运输 学号: 15822029 姓名:许杰 指导教师:刘澜 学习中心:弘成南京数字化学习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2017年3月28 日

院系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交通运输 年级交通运输2015-3班(专本) 学号15822029 姓名许杰学习中心弘成南京数字化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刘澜题目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及控制对策 指导教师 评语 是否同意答辩过程分(满分20) 指导教师(签章) 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签章) 成绩 答辩组组长(签章) 年月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班级交通运输2015-3班(专本) 学生姓名许杰学号 15822029 开题日期:2017 年 3 月 7 日完 成日期: 题目我国汽车尾气排 放现状及控制对策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汽车污染 物的形成,主要组成成分,对人体及大气环境的 污染情况,从整体概述了我国目前汽车尾气排放 的现状。通过这些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加强对 汽车尾气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使汽车尾气排 放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 加美好。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第一步:在全面掌握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积极着 手收集资料,拟定该论文大纲; 第二步:依据指导老师修改后的论文提纲撰写 论文; 第三步: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初稿; 第四步:依据老师的指导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 第五步:论文定稿并对论文进行装订; 第六步:对论文答辩进行准备。 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 4 周)

第一部分绪论( 1天) 第二部分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现状分析( 8天) 第三部分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8天) 第四部分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防治( 8天) 第五部分结论( 1天) 第六部分致谢( 1天) 第七部分参考文献( 1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