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本临床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以下为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___《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 急性期

2) 缓解期

3) 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___‘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有手术指征者。

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颈椎正侧位X线片。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

胸部X线。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凝血四项、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松解类手法

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入院介绍: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该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住院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住院生活。

入院健康教育:

护士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传授疾病知识、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按医嘱完成护理操作、日常治疗:

护士应该按照医嘱完成患者的护理操作和日常治疗,如更换伤口敷料、输液、口服药物等,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汇报。

治疗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

在进行治疗前,护士应该进行中医情志疏导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指导: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

安排并指导陪护工作:

护士需要安排并指导患者的陪护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护士需要在晨晚进行患者的护理,如清洁、更换床单被套等,并在夜间进行巡视,确保患者的安全。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护士需要按照医嘱执行患者的诊疗护理措施,如输液、换药、拆线等。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护士需要向患者介绍入院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如禁食、禁水等,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病情变异记录:

护士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异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护士和医生需要在记录单上签名,以表明对患者治疗负责。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护士需要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并告知复查日期,以便患者能够及时进行复查。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护士需要制定康复计划,并向患者指导出院后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开具出院诊断书:

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开具出院诊断书,并向患者交代相关事宜。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护士需要在患者出院前停止所有长期医嘱,并告知患者相关事宜。

临时医嘱:

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开具出院医嘱,并向患者交代出院带药等相关事宜。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护士需要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饮食、活动等,以保证患者的康复。

病情变异记录:

护士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异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无/有,原因:

在记录单上,护士需要注明患者是否有病情变异,如有需要注明原因。

交代出院:

护士需要通知患者出院,并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护士需要制定康复计划,并向患者指导出院后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ICD-10:M47.1+G99.2*)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具有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2)出现颈椎病相应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明显,颈椎活动受限,以及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各型颈椎病的症状明显改善,颈部姿势固定或特定姿势症状仍反复。 (3)康复期: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基本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可伴有情绪紧张、心情抑郁等表现。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沉重,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沉重无力,甚至行走困难,大小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 入院标准: 1.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2.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经门诊治疗效果欠佳。 一、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颈椎病(TCD 2019版:A03.06.04.05)。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M47.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

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证候诊断 参照1994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风寒痹阻证:劲肩上肢窜痛麻,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虚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兼症:肢体麻木,疲劳;舌质暗脉弦。 (三)严重程度评估 入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根据症状、疼痛评分、年龄、基础病等进行严重程度评估,根据中医辨证严重程度选择治疗。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检查项目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该临床路径标准适用于首次诊断为颈椎病(包括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的患者,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XXX编著,XXX)和《外科学(第一版)》(XXX),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和《外科学(第一版)》,治疗方案包括各型颈椎病和综合治疗方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进入路径标准包括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M47.1↑G99.2*颈椎病疾病编码,同时患者需要综合治疗。 六、入院需常规检查范围 入院需进行必须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颈椎正侧片和MRI。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进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颈椎动力位片、左右斜位片、CT检查,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必要时颈托保护、颈椎牵引、理疗、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入院使用改善骨质、

脱水、营养神经药物,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加用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减量患者康复出院,可根据病情同时服用中药治疗,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执行。必要时进行颈椎微创手术治疗。 八、出院标准 出院标准包括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自觉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症状部分改善,生活能自理,患者要求出院,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 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住院日宿短提前出院、或症状无明显改善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需要进行变异及原因分析。 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基础疾病,例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住院期间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重,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临床路径施行流程图 2、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表单(住院) 3、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表单(门诊) 4、临床路径差异报表 5、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6、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安徽省休宁县中医院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住院)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首先是颈肩痛,枕部后颈部酸胀,并按神经根分布向下放射到前部和手指,出现酸痛、胀痛,重者可有刀割针刺样。颈部活动受限。(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压顶实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腱反射:腱反射减弱 肌力或肌萎缩:被损害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会出现无力或肌萎缩。 感觉测试:受损害时神经根分布区会出现感觉减退。 X线检查: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生理曲度出现改变。 磁共振检查:能显示突出的颈颈椎盘或骨质增生和钙化的韧带压迫神经根。 2.证候诊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具体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肩颈疼痛初期,局部肌肉拘紧,或窜痛至上肢,痛处无固定,得热痛减,遇寒则甚,舌淡红苔白,脉浮紧。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ICD-10 编码: M47.221+G55.2*〕 经根型〕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 疗方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 M47.221+G55.2*〕的患者。 第 一 诊 断

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TCD-10编码: M47.201)/(交感型)(TCD-10编码: M47.202) (二)诊断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2)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

(1) 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 2.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颈背上肢疼痛 2)运动功能障碍 3)神经功能障碍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2.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平片,CT扫描或MRI检查。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7~8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 1.临床一般情况评定 2.康复专科评定 1)疼痛评定 2)颈椎及上肢活动度评定 3)肌力评定 4)神经功能评定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物理因子治疗 2)颈椎牵引 3)手法 4)运动治疗 5)矫形器等辅助器具装配 6)注射治疗 7)中医治疗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9)健康教育 (五)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颈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辅助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颈椎正侧位X片; (5)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颈椎动力位片、左右斜位片; (2)颈椎MRI或CT; (3)肌电图检查。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八)出院标准。 1. 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或消失。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本临床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以下为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___《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 急性期

2) 缓解期 3) 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___‘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有手术指征者。 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颈椎正侧位X线片。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 胸部X线。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凝血四项、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项痹临床路径的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诊疗方案”。项痹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1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正侧位X 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生化全套、肌电图、颈椎CT 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八)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 2.牵引疗法 3.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 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5.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6.运动疗法 7. 其他疗法 8.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九)出院标准 1.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合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二)诊断依照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有证型: ①风寒痹阻证 ②血瘀气滞证 ③痰湿阻络证 ④肝肾不足证 ⑤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 病)诊断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定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好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时期无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 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可以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归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

项痹(颈椎病)临床路径

针灸科项痹(颈椎病)临床路径 病名概念 颈椎病多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体弱,经气不利所致。以颈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 中医诊断:项痹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依据 主症:颈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 次症:头晕,耳鸣,提臂或下肢行走困难,二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瘫痪。 其它:长期低头工作,年老体弱。 具备主症及部分次症,结合病史及影像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一中医辨证施治 (1)风寒湿痹型 主症: 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脉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化湿,散寒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0 独活10 藁本10 防风10 甘草(炙) 5 川芎各10 蔓荆子10 桂枝10 麻黄5 葛根15 中成药针剂使用:红花针20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或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口服:追风透骨丸 6g bid.中风回春丸 1。8g tid. (2)气滞血瘀型 主症: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 兼症:肢体麻木。 舌、脉象:舌质暗,脉弦. 治法: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5红花10川芎12赤芍15 当归10生地15桔梗10甘草5 枳壳12柴胡15牛膝10走马胎20 中成药针剂使用:予苦碟子针40ml加入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或予银杏达莫针20ml日1次,持续5到10天。口服:复方丹参片10# tid。 (3)痰湿阻络型 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脉象:舌质暗红,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利湿,通络止痛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2).总结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正侧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 (4)心电图。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2].总结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正侧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 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1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 疗方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M47.221+G55.2*)的患者。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1.颈椎的共同点: a.七个颈椎中除颈1.2形状特殊外,其余颈3-7形状大致相似。 b.颈3-7椎体的横径大约为矢状径2倍。 c.椎体上面的侧方有塉样隆起,称为钩突,与上位椎体下面侧方的斜坡相应对面形成钩椎关节。 1858年Luscpike称此关节为真正关节,临床意义十分重要。钩椎关节发生病变时,可压迫位于侧方的椎动脉和神经根。 2.棘突: a.颈椎的棘突一般成分叉状(颈2-6). b.颈椎的棘突一般为向上的结节,可防止颈椎过度后伸。 c.枢椎棘突最大. d.颈椎棘突最长、最为突出,习惯称为 大椎,是临床的骨性标志。e.棘突两侧末端发育不对称。 3.横突: a.颈椎的横突短而小. b.横突上面有沟,有颈神经通过。 c.横突有前后两个结节,围成横突孔。 d.颈椎横突及其后的关节突有许多肌肉附着,自前向后有颈长肌、头长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肩胛提肌等13块肌肉。 e.横突孔多呈椭圆形,男性左侧为5.4+1.2mm,右侧为5.3+1.1mm。女性左侧为5.3+1.1mm,右侧5.1+1.1mm。左侧大于右侧。 4.椎间孔:斜行骨性管,顶部与底部为上与下椎体及椎弓根

组成,前壁为相邻上下椎体的后部和钩椎关节,后壁为后关节突。神经根占据椎间孔的下3/4. 5.颈椎椎管:前方为椎体与椎间盘,两侧为椎弓根,后方为椎板及关节突,颈3-7椎管矢状径男性平均16-17mm,女性15-16mm,小于12mm为狭窄,颈1/2小于16-17为狭窄。 6.颈椎的韧带: a.前纵韧带:起自枕骨咽结节间下径环椎前及各个椎体前面。 b.后纵韧带:起自枢椎,位于椎管前壁,分2层,损伤韧带骨化称OPLL。韧带骨化分四型: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局限型。骨化的程度可达椎管矢状径的17-18%,达横径的28-67%,矢状径缩小4%产生临床症状。后纵韧带骨化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原因之一。 c.黄韧带:也称椎板间韧带,富有弹性,屈颈时韧带拉长,伸颈时缩短,退变时椎管内打摺突出,压迫脊髓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d.项韧带:由棘上韧带移行,与颈椎病发病无关联。 7.环椎: a.无椎体,代以前弓,齿突实际上代表椎体。 b.环椎有前后两弓及两侧块,前弓短,后弓相当于棘突的部分,环椎椎弓相当大,在骨折脱位时,脊髓有回旋余地。 8.枢椎:齿突可视作枢椎的椎体,枢椎的棘突最大,枢椎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