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勾践灭吴》教案1

《勾践灭吴》教案1

《勾践灭吴》教案1
《勾践灭吴》教案1

《勾践灭吴》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成伐服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摩厉辍节亿旅进旅退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思考题: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 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形式,渡陈仓是目的,示敌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实是本计的要旨。越王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是他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制造了大量要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以吸引德军注意力,把德军大量兵力牵制在挪威,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重要条件,一举改变了欧洲战局。

4 第2自然段:伍子胥劝谏吴王的一段话,客观分析了吴越地理状况和军事形势,力劝吴王夫差抓住有利时机,一举灭亡越国,以绝后患。可惜吴王夫差拒不纳谏,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伍子胥向吴王的建议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计,即利用敌方遭受危难之机,最大限度地获取

利益。此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原按为:“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本文所述史实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经典范例:越王勾践不断积蓄力量,乘吴国遭受自然灾害,螃蟹、稻谷都绝种之时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一举攻吴,大获全胜。

第四步总结:1 从本文可以看出,三十六计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2 运用计谋的关键是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创造制胜条件。

创造性练习: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将本文改编为话剧演出。要求如下:

1 把握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2 人物台词要用现代汉语。

3 允许合理想象,增删台词和情节,以使剧情发展合理化。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oujian exterminating Wu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 2、篇章2:《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教学设计 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 板书课题,强调本文的出处,提示标划文学常识。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是否对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初步认识? 生:有。 问:是怎样的?(学生沉默) 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 学生齐答:是战乱的。

出示“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的投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当 时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 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 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来看看吴越两国的争霸又是怎样的一种 情形。 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 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 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第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 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 怨摩擦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 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学生笑),这一伤说轻一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 (学生兴奋)夫差发誓报酬,在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 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此时越国面 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 幕。提问: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 以待毙呢?(齐答:没有) 引导:那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乃号令……”,可见他正积极着手招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有优厚的待遇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

《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卧薪尝胆的意思和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拓展知识面,了解历史上发奋图强的经典故事 3、联系实际谈谈卧薪尝胆的精神在生活中的运用和意义 4、了解“万般无奈”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越王勾践所忍受的屈辱;了解吴王的傲慢 2、联系实际谈谈卧薪尝胆的精神在生活在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4’) 1、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许多了不起的皇帝和国王,你知道有哪些?怎么知道的?(指导 学习方法:课外知识的获得的途径—阅读、看电视、听广播) 生回答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成语故事里就有两个王,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是谁?生回 答 3、师:同学们都找到了,他们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板书) 4、师:2000多年前,吴国和越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越国战败变得很弱,而吴国很强。 (相机贴卡片:弱强) 战后的越王落得怎样的下场?而吴王表现怎么样?请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二)、了解越王无奈和忍受的屈辱(10’) 1、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生汇报:越王:万般无奈只好给吴王当奴仆吴王:骄傲(板书) (师评价: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 你真聪明,读书的速度可真快啊!) 3、师:难道越王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4、生回答,师否定,引导到“万般无奈” 5、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越王万般无奈?(只好,求和) 6、师:你知道奴仆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汇报(师评价指导:父母不是奴仆,保姆不是奴仆) 师:老师来画给你们看看,了解奴仆。 奴:先画半边的“女”,这个女人弯着腰,跪在地上听从命令;可是还有人用大手打她,这样没有人格地位的女人是:奴。(师边说边画) 仆:这是个侧立的人,他不仅要干活,还有人在他的尾巴、上插上一根羽毛呢! 7、指导朗读: 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越王只好去做奴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越王的万般无奈,谁愿意来读一下! (师:老师感觉你这王此时很快乐嘛。/如果在读得慢一些就更好了!/你能读得比他还要好吗?) 师:听了大家读的,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大家看老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师生共读课文(生个别读------指点------齐读课文) (三)、过渡: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越王夫妇来到吴国做奴仆,一做就

勾践灭吴原文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为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之败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 文本)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

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 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背诵第五、六段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 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 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 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 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 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勾践灭吴》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来用。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动身出使吴国。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噽,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您。”太宰噽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

勾践灭吴的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 ,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 掌握特殊语法现象。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3 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 :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 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 ,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题解 (1)常识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 年--公元前453 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辨析(ppt 出示):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国语》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 序列。《左传》纪传体——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2)背景: 出示ppt:“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 ,介绍时代背景:

《六国论》教案17

《六国论》教案17 导读:教学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

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勾践灭吴》(节选) 课文说明

《勾践灭吴》(节选) 课文说明 一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勾践是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二课文删节的部分 《勾践灭吴》原文较长,选入教材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文作了删节。共删去了两段。一段是大夫种的说辞: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彻声闻于天王〕声音直达吴王。彻,达。天王,指吴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意思是说,越王的军队,不值得您再来讨伐了。师徒,指军队。辱,谦词。,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君之辱〕意思是说,奉献给国君,酬谢国君的辱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勾践女女于王〕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女于王,在王那里作女奴。,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惟君左右之〕任凭君的调遣。。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系妻孥(nú)〕把妻子和儿女都拘囚起来。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效死。,乃必有偶〔乃必有偶〕意思是说,知道不免于死,拼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偶,两个。,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事君〕伺候君王。这是婉辞,意思是说,与夫差作战。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这些人,不如得到越国。“与其……宁……”,表示在二者之中有所选择的时候,舍其前者,取其后者。,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之与成) 另一段是夫差对勾践的请辞: (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请达王甬、句东〕我要把你送到甬、句以东去。达,遣送。甬,甬江。句,句章(现在浙江省慈溪县西南)。,吾与君为二君〔吾与君为二君〕意思是说,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②③④⑤

勾践灭吴详案

《勾践灭吴》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 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 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0

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ybck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 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 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 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

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参考答案)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2.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参考答案)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用时: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勾践灭吴》《游侠列传》,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学生分成小组,查阅以下内容 ①《国语》相关信息(史书类型、主要内容、文字特点及“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背景) ②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 ③《史记》的相关信息(作者、史书类型、体例、在中国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及《游侠列传》全文的大概内容) 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收集并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史记》、《国语》、《左传》、《古文观止》中跟勾践灭吴有关的资料。具体有:成语、俗语、文章(文言文)、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整理后在全班小结:推荐有思想内容、有意义、有兴趣、有趣味的文章。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 ..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丈夫 ..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二、亮点探究 1.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