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2、心率

3、每搏输出量

4、每分输出量

5、射血分数

6、心指数

7、房室延搁

8、期前收缩

9、代偿间歇

10、心室功能曲线

11、心肌自动节律性

12、窦性心律

13、异位心律

14、心力储备

15、超速驱动压抑

16、心电图

17、血压

18、外周阻力

19、动脉血压

20、收缩压

21、舒张压

22、脉搏压

23、平均动脉压

24、动脉脉搏

25、中心静脉压

26、微循环

27、Starling mechanism

28、cardiac contractility

29、有效滤过压

30、baroreceptor reflex

31、缓冲神经

32、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

33、renin

34、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

35 vasopressin(VP)

36、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

37、endothelin

38、血-脑屏障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

个心动周期。

2.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3.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4.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5.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6. 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7. 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8.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9.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0.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与相应的搏出量或每搏功绘制成的曲线。

11、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12. 窦性心律: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13.异位心律: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1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是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能力之一。健康成年人有相当大的心理储备,在强体力劳动时,心输

出量可达安静时的5~6倍。

15.超速驱动压抑:自律细胞在外来的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不能立即呈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复其自身的自律性活动,这种现象称超速驱动压抑。

16.心电图: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某一部位,引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叫心电图。

17.血压: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单位为帕(Pa)和千帕(kPa),习惯上常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是血流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18.外周阻力:主要指血液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使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流阻力的最主要部分,也是调节循环系统中血流量和血压的最主要因素。

19.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20.收缩压: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舒张压为100~120mmHg。其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脉搏输出量的多少。

21.舒张压: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舒张压为60~80mmHg。其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22.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脉压为30~40mmHg。其大小反映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波动的幅度。

23.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由于心动周期中心舒期较心缩期长,故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4.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因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

引起的动脉管壁周期性波动。

25. 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6.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7.Starling mechanism:在无神经、体液因素参与下,心脏随心室充盈量(或心肌细胞处长度)改变而自动调节心输出量(或心肌收缩力)的机制,也称心肌的异常自身调节。这种机制使心脏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泵出,而不至于发生静脉内血液蓄积。

28.cardiac contractility(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自身收缩力的内在特性或功能状态。它是影响心输出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9有效滤过压:决定组织液生成与回流诸因素的总和。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有组织液生成;而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有组织液回流入血。

30.baroreceptor reflex(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有分布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的压力感受器受机械牵张刺激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也称降压反射。为体内重要的负反馈之一,在缓冲动脉血压的快速波动,维持动脉血压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31.缓冲神经:指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走形与迷走神经干内。

32.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参与调节心血管活动和水盐平衡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血管紧张素Ⅱ,它具有很强的缩血管效应

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

33.renin(肾素):由肾脏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进入血循环后能将肝脏合成和释放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Ⅰ,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灌注减少是促进肾素分泌的有效刺激。

34.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血管紧张素:存在于血浆和组织中,尤其是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将机体无生物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活性很强的血管紧张素Ⅱ,因而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35.vasopressin (VP)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为主)和视旁核内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合成,并经轴浆运抵神经垂体储存的一种神经激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和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36.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内皮原性舒张因子:

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的一类舒血管物质。其化学本质很可能是NO,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引起C AMP浓度升高,游离Ca2+浓度降低而使血管舒张。

37.endothelin(内皮素):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并释放的一种缩血管物质。其化学本质为21肽。是已知的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其作用特点是在持久的升压效应之前出现一个短暂的降压过程。

38.血脑屏障:存在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限制血液中某些物质与脑组织自由交换的屏障。其形态学基础是形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毛细血管基膜和无空的毛细血管内皮。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 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 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 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 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

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 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 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 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 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0.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 源性凝血途径。 11.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的异物表 面接触而启动。 12.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3.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 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14.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生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内部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输送、代谢废物清除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循环的路径和循环中的关键概念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 血液循环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心脏是血液的泵,它通过排血和收血的过程将血液推动到全身各个部分。血管网络则形成了血液在人体内部的运输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而血液则是循环系统中的工作介质,携带着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同时也收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二、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循环的路径可以分为两个大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也称为系统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动脉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并通过静脉返回右心房的循环过程。肺循环则是指血液从右心室流出,经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这两个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循环系统,实现了血液的输送和循环。 三、循环中的关键概念 1. 心脏收缩: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推动血液循环。心脏收缩时,心室肌肉收缩,推动血液从心脏流出,使动脉血压升高,形成了动脉脉搏。 2. 动脉和静脉:动脉是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高、血液流速快且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静脉则是将血液从各个组织和器官回到心脏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低、血液流速慢且携带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它连接了动脉和静脉,起着物质交换的重要作用。在毛细血管中,氧气和营养物质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细

胞,而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则会从组织细胞流入毛细血管,实现了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4. 血压和循环阻力: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它由心脏收缩时的排血量和血管阻力决定。循环阻力是指血液通过血管时所受到的阻力,它取决于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血液的黏稠度等因素。 5. 循环调节:体内具有多种调节机制来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例如,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可以控制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从而调节心输出量;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也可以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来控制,以调整血管阻力和血压。 综上所述,血液循环是生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且复杂的概念。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循环的路径以及循环中的关键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体内部的物质输送和代谢过程的复杂性,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生命活动的奥秘。通过不断积累和更新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也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2、心率 3、每搏输出量 4、每分输出量 5、射血分数 6、心指数 7、房室延搁 8、期前收缩 9、代偿间歇 10、心室功能曲线 11、心肌自动节律性 12、窦性心律 13、异位心律 14、心力储备 15、超速驱动压抑 16、心电图 17、血压 18、外周阻力 19、动脉血压

20、收缩压 21、舒张压 22、脉搏压 23、平均动脉压 24、动脉脉搏 25、中心静脉压 26、微循环 27、Starling mechanism 28、cardiac contractility 29、有效滤过压 30、baroreceptor reflex 31、缓冲神经 32、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 33、renin 34、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 35 vasopressin(VP) 36、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 37、endothelin 38、血-脑屏障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

个心动周期。 2.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3.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4.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5.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6. 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7. 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8.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9.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0.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与相应的搏出量或每搏功绘制成的曲线。 11、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12. 窦性心律: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13.异位心律: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1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是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能力之一。健康成年人有相当大的心理储备,在强体力劳动时,心输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心输出量。 3、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4、期前收缩: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达到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5、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性间歇。 6、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唯一联系心房与心室的兴奋通路。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延搁。这个现象称房室延搁。 7、血压:指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8、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个血压值称收缩压。

(完整版)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大学《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3.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5.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9.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0.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1.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2.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4.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而形成的。 5.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而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笔记1 生理学名词解释笔记1绪论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慢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保持外界环境尽可能接近于自然状态、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观察的一种实验方法。急性动物实验:在麻醉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手术暴露出所要研究的体内器官进行直接观察;或将动物的某一器官取出来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进行观察的动物实验。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2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吞噬:固体物质被细胞摄入的过程。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刺激:能被细胞、组织或机体所感受到而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以及外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抑制: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时,由活动变为安静,或由活动较强变为活动较弱的反应。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刺激的强度大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刺激的强度小于阈强度的刺激。阈刺激:刺激的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分子,它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诱发细胞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静息时细胞膜两侧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称膜的极化状态。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电位由静息时的负值向零电位变化的过程。复极化:膜电位发生除极后,在恢复到原来静息时极化状态的过程。超极化:如果膜电位从原来静息电位水平下降到更低水平(即更负),称为膜的超极化。反极化:膜电位发生倒转,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迅速而短暂、并可沿细胞膜作远距离扩布的电位波动。后电位:神经纤维的峰电位下降支在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化,称为后电位。阈电位:刺激导致细胞膜除极达到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水平称阈电位。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各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6、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7、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faciliated diffusion):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点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4、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出胞(exocytosis):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 6、受体介导式入胞(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被转运物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许多大分子蛋白质(如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以这种方式入胞。 7、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Ca2+。 9、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0、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1、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2、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新采集的含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红细胞渗透脆性( 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脆性越小,抵抗力越大。 4.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5.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血浆pasm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7.血清( serum):血液发生凝固以后12小时,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8.红细胞凝集( 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的现象。 9.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因其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故称之为凝集原。

10.凝集素 (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110型( (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正常起搏点( normal 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兴奋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2.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3.代偿间歇( compensatory pause):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4.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SV):一侧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6.每分输出量( minute volume,MV):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能的科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以下是40个生理学的必考名词解释及其拓展: 1. 细胞膜:细胞的外界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其中发生着许多细胞代谢活动。 3. 细胞核: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位于其中,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 细胞器:细胞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5. 线粒体:细胞中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糖类物质生产ATP,提供细胞所需能量。 6. 高尔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和分泌处,负责修饰、分拣和包装蛋白质。 7.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和病原体。

8. 核糖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9. 胞浆骨架:细胞内的一组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形态的支持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 10. 分子运输:物质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细胞吞噬。 11. 酶: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促进生化反应的进行。 12. 基因:DNA分子上的遗传物质单位,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13. 蛋白质:生物体中重要的功能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运输、催化和结构支持。 14.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至目标组织,调节生理过程。 1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涉及电子的流动。 16. 呼吸链: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能量。

17. 光合作用:植物及一些细菌中的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18. 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多聚糖,能够供应能量。 19. ATP:细胞内的能量分子,能够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20. 酸碱平衡:维持体液pH值恒定的能力,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21. 肌肉收缩: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由神经冲动引起。 22. 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23. 神经元: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冲动。 24. 突触: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连接点。 25.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负责感知、集成和控制生理过程。 26. 内分泌系统:由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和其靶组织组成,调节体内平衡。 27. 免疫系统:身体的防御系统,负责识别和消灭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当心室肌收缩、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3.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每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4.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心指数(cardiac index)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7.搏功(stroke work)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可用搏出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 8.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又称为心肌的变力状态。 9.异长调节Starling机制是指在生理范围内,心脏通过自身调节使搏出量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变化而改变,即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而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 10.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1.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由快钠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 12.慢反应细胞(slow response cell)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 13.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 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 一种收缩形式。(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刺激的频率相对较低,新的收缩引起的收缩发生在上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时,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性强直收缩:当刺激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新的收缩发生在上一次收缩的缩短期,就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通常以第1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而使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瓣膜开放和关闭、血液对心血管壁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心脏周围组织的传导,用听诊器在胸壁上听到的声血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或容积速度,单位为ml/min 或

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机能之一,它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需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其他废物转运至排泄器官。本文将对血液循环的概念、主要组成部分以及作用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生理过程。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历史 血液循环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它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哈维(William Harvey)。哈维通过解剖实验证明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流动,提出了“心脏驱动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泵)的学说,为现代人体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血液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 1.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由心房和心室组成。它通过收缩和松弛的运动,将含氧的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血管:血管分为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是心脏将含氧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管道,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中回输至心脏。毛细血管是血液流动的最细小的血管,直接连接动脉和静脉,起着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作用。 3.血液:血液是血液循环的主要成分,它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中溶解着多种营养物质、激素、抗体等。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并运输至各个细胞,而白细胞则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血小板则起着凝血的作用,防止出血。 三、血液循环的作用

血液循环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分别介绍其供氧作用、营养输送 作用、代谢产物转运作用以及协调和调节作用。 1.供氧作用:血液循环负责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满足细胞的呼吸需求。不断循环的血液为细胞提供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2.营养输送作用:血液循环通过血管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细胞,满足其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3.代谢产物转运作用:血液循环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物质转运给排泄器官, 如肾脏、肝脏和肺部,以便其从体内排除。 4.协调和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还通过携带激素、抗体等物质,协调和调节身体 的各项生理过程。例如,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释放和传递,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反应等。 综上所述,血液循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支撑,负责物质输送、废物排除、体内环境的稳态维持以及各个生理过程的协调。它紧密联系着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共同维护着人体整体的正常运转。只有保持血液循环的顺畅和良好状态,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生理学》血液循环练习题

《生理学》血液循环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2.心率 3.心排出量 4.血压 5.中心静脉压 6.微循环 7.自动节律性 8.收缩压 9.舒张压 10.期前收缩 二、填空题 1.成人正常心率为~次/分。 2.心动周期与心率呈比,当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缩短的程度更大。 3.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最高是在期,最低是在期。 4.第一心音的产生标志着;第二心音产生标志着。 5.心室肌细胞的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 开始。 6.心肌细胞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最慢的是。 7.心室肌动作电位的2期平台是同时存在的内向离子流和 的外向离子流处于的结果。 8.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因为。 9.我国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脉压为。 10.心室肌的前负荷可用表示,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 11.心电图P波代表,QRS波群代表,T波代表,PR间期代表。

12.对于动脉血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13.微循环中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其主要功能是。 14.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产生效应。 15.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产生效应。 16.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 17.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 是。 18.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作用有和。 19.在皮肤、肾脏和胃肠道的血管平滑肌上,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在骨骼 肌和肝的血管上,受体占优势。 20.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反射性地引起外周阻力,心率。 三、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房收缩期 C.等容收缩期初 D.等容舒张期初 E. 等容舒张期末 2.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是: A.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B.Ca2+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C.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D.Na+和K+的平衡电位

专升本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名词解释 1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是机体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 2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3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4阈值: 刚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5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 6负反馈: 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减弱反馈,称为负反馈. 7正反馈: 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 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8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9体液: 通常将体内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年人其总量约占体重的60% 10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或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的激素等特殊的化学物质,对机 体的功能进行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细胞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2被动转运: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单纯 扩散和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细胞膜的低浓度侧移向高浓 度侧的过程,主动转运中所消耗的能量多来源于ATP的水解。 4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间接利用atp能量实现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5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6极化:是指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7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迅速的电位波动 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8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9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10兴奋-收缩藕联:指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转为肌丝滑行的中介过程 11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能与化学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分 血液名词解释 1血清:血液凝固后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 2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4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一分学计中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 简称血沉 5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6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会引起破裂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7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8血型:指红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一般所说的血型常指红细胞血型. 9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之为等渗溶液. 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1自动节律性:心脏在去除神经和体液因素以及其他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能力或

广东省护理、预防专插本《生理学》主观题库

广东省护理、预防专插本《生理学》主观题库 (供训练用)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三、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3.射血分数 4.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5.心指数 6.心泵功能储备(心力储备) 7.心肌异长自身调节(相关概念:Frank-Starling曲线) 8.心肌等长自身调节(等长调节) 9.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相关概念:自律细胞) 10.正常起搏点(相关概念:异位起搏点/潜在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 11.期前收缩(相关概念:期前兴奋、代偿性间歇) 12.房-室延搁 13.血流量 14.血流阻力 15.血压(相关概念: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16.中心静脉压 17.有效滤过压 18.心血管中枢 四、简答题 1.简述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其特点有何重要的生理意义?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4.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微循环的三条血流通路各自的生理功能。 6.简述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影响因素。 7.简述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调节效应。 8.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效应。 五、论述题 1.试述心脏泵血的基本机制。/心脏是如何实现泵血功能的? 2.什么是心泵功能储备?根据有关原理解释心交感神经是如何增强心脏泵血功能的。 3.请根据所学生理学知识回答:哪些原因会造成心动过缓。 4.试述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机制。并解释心肌梗塞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心源性休克。 5.试述影响机体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6.根据所学生理学原理回答:机体是如何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

生理学第九版课本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旁分泌(paracrine):有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前馈(feed-forward control):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以收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纸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的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指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生物效应的过程。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linked receptor):指激活后作用于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引发一系列以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应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 driving force):某种离子在膜两侧的电位差和浓度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该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