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2(碳酸氢钠)

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低血糖休克:当血糖的水平过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血液的组成

⑴血浆

⑵血细胞

①红细胞

②白细胞

③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

⑴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承担着运输物质和沟通各部分组织液的作用,并通过呼吸、消化、排泄等器官保持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其功能主要运输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功能和生理止血。

①运输作用,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其他物质的运输,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气都是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其利用。各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肾脏、肺脏、皮肤及肠道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温度,血液作为一个缓冲系统,不但可以维持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酸碱平衡,而且在血管内外体液平衡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③防御作用,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生理止血功能,在生理性止血的过程中,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后,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⑴对血浆:增加循环血量,增加血浆容量,同时,降低血液的黏滞性,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长时间耐力运动,长时间的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是因为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

⑵对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因运动而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越明显。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⑶对白细胞: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很小。运动后的白细胞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⑷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和/或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血红蛋白和运动能力的关系

⑴血红蛋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血红蛋白的数量也是影响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运动训练中,可利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和预测运动能力。

⑵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男性为160-170g/L、女性为150-160g/L,此时,氧的运输能力达到最佳,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造成机体氧气供给不足,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甚至影响机体健康水平。

⑶如果血红蛋白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导致组织供氧减少,运动能力也会下降。

⑷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易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身体对运动量适应时,血红蛋白浓度又会回升,这是机能改善和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此时运动员参加比赛,成绩一般较好。

⑸血红蛋白的数量必须保持在一个最佳范围,适量的血红蛋白有益于运动。

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⑴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各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这些物质首先进入血液被血液中的缓冲对所缓冲,因此,正常人体内环境pH值能保持相对恒定,血液起着调节作用。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包括碳酸氢纳和碳酸、钠-蛋白质和氢-蛋白质、磷酸氢纳和磷酸二氢纳,其中以碳酸氢纳和碳酸最为重要。

⑵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代谢占优势,肌肉内产生大量的乳酸,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立即与其产生中和反应,形成碳酸,碳酸进一步分解,生成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肺排出体外,水被机体重新利用或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酸性物质,使pH值保持正常范围内。当主要来自于食物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碳酸则

与之产生反应,过多的碳酸根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解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⑶另外,血液对人体体温调节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血液在全身不不断的循环流动,可将各器官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运送到身体各处,同时,也将部分热量运送到体表,促进机体热量的散失,以调节机体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2(碳酸氢钠) 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低血糖休克:当血糖的水平过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血液的组成 ⑴血浆 ⑵血细胞 ①红细胞 ②白细胞 ③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 ⑴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承担着运输物质和沟通各部分组织液的作用,并通过呼吸、消化、排泄等器官保持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其功能主要运输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功能和生理止血。 ①运输作用,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其他物质的运输,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气都是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其利用。各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肾脏、肺脏、皮肤及肠道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温度,血液作为一个缓冲系统,不但可以维持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酸碱平衡,而且在血管内外体液平衡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③防御作用,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生理止血功能,在生理性止血的过程中,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后,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⑴对血浆:增加循环血量,增加血浆容量,同时,降低血液的黏滞性,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长时间耐力运动,长时间的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是因为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 ⑵对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因运动而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越明显。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⑶对白细胞: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很小。运动后的白细胞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⑷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和/或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血红蛋白和运动能力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

对应页数是根据人民体育出版社《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内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稳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5.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6.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 7.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8.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称细胞外液。 9.碱储备:血液中的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 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10.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这一机械活动周期。 11.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2.血压:指血管内的流动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3.肺活量:肺所容纳的气量。 14.氧容量:是指100ml血液充分与氧接触后的最大氧含量。 15.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6.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7.排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 程。 18.激素:由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 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9.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 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 20.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2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问答题 1 .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P8-9 11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实现过程神经活动体液的运输 基本方式反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激素) 特点效应迅速,调节作用精确,作 用时间较短暂 效应缓慢,调节作用广泛,作 用时间较长久 反馈调节的特点:具有双向性(正反馈和负反馈) 2.用“离子学说”说明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P28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主要有钾离子和蛋白质离子,膜外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透过性:钾离子>氯离子>钠离子>蛋白质离子 ↓ (3)静息时间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向外扩散,使膜外正电位变大,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案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第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生理学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是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生理活动的机制以及活动规律,认识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系统功能有何良好作用;了解体育教案与训练的一般生理学原理与规律,以及儿童少年年龄、性别的生理学特征与体育活动的关系,女子生理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为今后有效地从事体育教案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案基本要求与内容安排 (一)教案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通过课堂教案和实验,逐渐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极其调节机理。 .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极其机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掌握体育教案、体育锻炼及课余体育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人体生理指

标测试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教案要求:—熟练掌握;—掌握;—了解) 三、习题课和课堂讨论内容 . 试述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 请结合所学知识,试述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 结合运动健身实践,试述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并阐述它们在力量训练方法中的应用四、实验(实践)内容 .人体安静与运动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最大吸氧量的测定 .无氧功率的测评 五、成绩考核 .考核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要求熟练掌握本教材每章重点。 .掌握每章后面的思考题。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 杨锡让. 运动生理学进展[].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吴鉴鑫. 运动生理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人体生理学编写组. 人体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乔奇.布茹克司. 运动生理学[]. 北京:北体大出版社,. [] 陈永清. 人体生理学习题集[]. 合肥:中科大出版社,. 制订人(签字):翟薇薇审核人(签字):武亚军日期:年月

运动生理学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外呼吸 3、肺通气 4、肺换气 5、内呼吸 6、呼吸运动 7、肺活量 8、时间肺活量9、每分最大通气量;10、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11、每分通气量12、肺泡 通气量13、氧通气当量;14、通气/血流比值呼吸; 二、是非题: ()1、运动时如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眩。 ()2、每分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无效腔×呼吸频率。 ()3、正常人第1、2、3秒时间肺活量值中第二秒时间意义最大。 ()4、运动前的肺通气量增加是条件反射性的。 ()5、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说,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真正的有效气体量。 ()6、氧通气当量不与每分通气量成正比,而是与肺泡通气量成正比。 ()7、平静呼吸时,肋间内肌和腹肌等呼吸肌并不收缩。 ()8、无论怎样用力呼气,肺内的气体也是呼不完的。 ()9、在血液中,98%以上的O2和94%以上的CO2是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的,物理性 溶解形式很少,但不可少。 ()10、O2与Hb的结合或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氧分压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有关酶的 促助。 ()11、动脉血中,氧含量为20ml%时,其饱和度可视为100%,静脉血中,氧含量为15ml%, 其饱和度也可视为100%。 ()12、由于血浆内有大量的碳酸酐酶的促助,所以组织内大量的CO2进入血液后,就 在血浆内与水结合,形成H2CO3并解离成H+和HCO3-而被运输至肺部。 ()13、缺O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只引起非常微小的兴奋作用,因此,缺O2对呼 吸的影响,完全依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发动的反射而实现的。 ()14、剧烈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通气/血流比值下降。 二、选择题: ()1、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 A:外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肺通气。 ()2、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A:肺泡;B:呼吸道;C:肺泡、组织;D:组织。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B:肺的弹性回缩力 C:呼吸肌的舒缩; 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4、每分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潮气量╳呼吸频率 B: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5、在肺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倍,深度减半,通气/血流比值将 A:下降 B:升高 C:不变 D:以上都不是 ()6、基本的呼吸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大脑皮层 D:脑桥 ()7、解剖无效腔加倍时,通气/血流比值将 A:加倍 B:增大,但不到加倍 C:减半 D:减小,但不到减半 ()8、肺总容量等于 A、肺活量加潮气量 B、肺活量加余气量 C、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 绪论 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2003)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4.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发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均称为兴奋。 5.引起组织兴奋地条件:a 一定的强度b 一定的持续时间c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6.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7.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8.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成为适应。 9.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2005)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正反馈促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 10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

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备、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三腺苷)是骨骼肌直接能量来源(ATP边合成边分解)。 4.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前提是Ca2+存在下骨骼肌粗肌丝的肌球蛋白与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肌纤凝蛋白。 5.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6.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7.1g糖在体内完全燃烧可释放4kcal的热量。 1g脂肪在体内完全燃烧可释放9.5kcal的热量。但氧气充足条件下消耗1L氧气产生的ATP糖却大于脂肪。 1g蛋白质在体内完全燃烧可释放4.3kcal的热量。 8.能量系统是指提供ATP再合成的能量供应系统,分为三种:磷酸原系统(ATP-CP供能系统)、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9.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及其供能过程的特点(比较分析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2012)(2011论述) 1)磷酸原系统的供能,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ADP+CP—→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所以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钟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关于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旨在揭示人体运动的生理过程与机理,以提高人体运动能力。运动是人体发挥活动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涉及各种系统和活动,包括肌肉活动、内脏机能活动、神经元活动和甚至心理活动。运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生理活动,改善身体素质,减轻疾病的发病率,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改善心理状态,以及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机体代谢的修正及相关性研究,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骤性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等。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代谢的修正。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内的糖分解、消耗和转化主要由代谢转化过程来完成。代谢转化过程是指机体有机物更新或改变过程。比如,肌肉运动时,机体耗能主要来自有氧代谢。有氧代谢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消耗氧的过程,它以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代谢反应的原料,在有氧条件下,能转化成热能及各种化学物质,从而产生能量。 二是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运动阶段指的是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组织系统所经历的各个生理过程。运动阶段可以分为肌肉运动阶段、神经系统运动阶段、心血管系统运动阶段、内分泌运动阶段、神经内分泌运动阶段等。生物电生理学研究是指用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滤波等数学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微电特性及其与运动过程的关联性。

三是机体机能的改善。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机能,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促进身体形态发育、锻炼肌肉力量、减轻疾病的发生率等目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升心血管功能,使肌肉增加力量和耐力,改善肺功能,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等。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会分泌多种激素,如类固醇、胰岛素、促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从而达到促进机体机能改善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主要包括机体代谢的修正、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运动能力,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社会体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4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学时数:72学时(含实验)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时间:2005年2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运动生理学》是在《人体解剖学》之后开设的体育学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该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各种体育活动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指导打下良好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阈强度与兴奋性 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 为 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 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 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 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 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

统原系磷 性质代谢 代谢无氧 速率 g/s 56kj 快 代谢无氧 •(中 中 g/ 29.3 代谢有氧 g/s ( 15kj 力爆发 小 大 耐力 好 差 代谢有氧 高 低 代谢无氧 低 高 度疲劳 不易 易 度管密微血 多 少 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 度体密线粒 多 少 性酶活ATP 低 高 蛋白肌红 高 低 颜色 红 白 第二章:能量代谢 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

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 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 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 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 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

运动生理学必考知识点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 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 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 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0)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2)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6)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 (约19-20m1) 称为Hb的氧 容量。 17)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8)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9)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23)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 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24)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分支名)

引言概述: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条件下各种生理功能的变化。它关注的是人体在运动中的呼吸、心脏、血液循环、肌肉、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生理机制。通过深入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和适应过程,并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内容: 一、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运动时,肺部需要更多氧气供应给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2.肺活量的增加:长期运动会增加肺部功能,提高肺活量,使肺部更能有效地吸入和排出气体。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脏收缩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会增加心脏的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效率,使心脏能更好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2.血管弹性的增加:运动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弹性和血流量。

三、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1.肌肉力量的增加: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数量和大小会增加,使肌肉更有力量,提高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2.肌肉耐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肌肉中线粒体的数量,并提高线粒体的功能,使肌肉更具耐力和持久力。 四、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 1.脂肪代谢的增强: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脂肪氧化能力,利用脂肪作为能量供应源,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减少体脂肪含量。 2.糖代谢的调节: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五、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神经传导速度的提高:运动可以增加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髓鞘化程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使身体反应更敏捷。 2.大脑功能的改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增长和连接,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总结: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和适应过程。通过对运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动对人体的益处,为运

运动生理学课程总述

运动生理学课程总述 一、课程目标: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本(专)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运动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为基础,包括了人体生理的基本知识,运动条件下的生理变化的原理和规律,以及生理学评定方法等可用于指导体育教学、锻炼、训练的应用性知识,是理论性很强、应用价值很高的一门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将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熟悉并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1、考核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本课程成绩是以百分制计算,为了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并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试包括: ①笔试(占70%):考试内容为基本知识,判断与综合分析能力; ②实验课部分(占10%):实验报告10%; ③平时表现(占20%):平时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考勤等内容。 最后评定出本课程总成绩。 2、考试形式:根据考核方式及考试大纲选择合理的考试形式。 期末考试形式:线上闭卷考 阶段性考试形式:线下项目考 3、组卷规则: ①题型:填空题、单选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 ②分值:总分为100分。细分则根据试卷的内容合理安排并写明试卷的试题 ③线上线下比例:题量比例:线上100%,分值100分 ④题量范围:N(题量)=32

运动生理学专业课

运动生理学专业课 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是非判断题: 1、血糖是指血液中糖元的含量() 2、肝糖元和肌糖元是以葡萄糖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 3、肌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这个分解过程是不可逆的() 4、肝糖元可以分解为葡萄糖,而血糖不可以合成肝糖元() 5、进入肌肉中的葡萄糖又合成肌糖元() 6、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 7、ATP有三个高能磷酸键,能释放高能量() 8、ATP——CP系统是在无氧情况下提供人体直接能源的系统() 9、人体运动时,每分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呈正比() 10、人体所需的能量大约有70%是由糖提供的() 11、肌糖元只能由血糖生成,而不能分解成血糖() 12、脑组织所需能量的来源全靠糖的有氧氧化分解供能() 13、能源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 14、血浆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枢纽() 15、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食物的热价() 16、基础代谢率随年增长逐渐降低,20岁以后保持恒定,老年阶段又降低() 17、A TP是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则是间接能源() 二、名词解释题: 1、新陈代谢 2、基础代谢 3、呼吸商 4、食物的热价

5、氧热价 6、血糖 7、有氧代谢 8、无氧代谢 9、ATP—CP系统 10、乳酸能系统 11、有氧供能系统 三、选择填空题: 1、新陈代谢包括()。 A、能量代谢 B、物质代谢 C、气体代谢 2、肌糖元的生理功能是肌肉活动的() A、修补材料 B、直接能源 C、能量来源 3、肝糖元和肌糖元都属于() A、多糖 B、双糖 C、单糖 4、补充糖的时间应在赛前()或()为宜 A、2小时 B、1小时 C、30分钟 D、15分钟 5、对蛋白质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 A、甲状腺 B、胰岛腺 C、肾上腺皮质 D、肾上腺髓质

《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名称:《运动生理学》 二、考试方式:闭卷 三、考试时间:90分钟 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其中填空题10分,单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8分,论述题22分。 五、参考书目 《运动生理学》(第三版),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3版。 六、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基础部分和运动实践部分,基础部分是支撑运动实践部分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各章学习目标认真学习各章内容。掌握基础部分和运动实践部分主要知识点,能较熟练把基础部分的知识点用于解决运动实践问题。 七.考试范围 考核知识及要求 绪论 了解运动生理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肌肉活动 1.熟悉肌原纤维的结构 2.熟悉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3.了解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 4.熟悉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 5.熟悉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定义 第二章能量代谢 1.了解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物质 2.熟悉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3.了解主要运动项目供能特点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1.了解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2.了解前庭器官功能 3.掌握牵张反射、状态反射的概念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第四章内分泌调节 1.理解内分泌功能轴 2.熟悉“应激”和“应急”的生理机制

3.了解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第六章血液与运动 1.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2.掌握氧解离曲线的特征和生理意义 3.熟悉渗透压、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等概念 第七章呼吸与运动 1.掌握肺通气,肺换气,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概念 2.了解气体交换过程 3.熟悉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 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 1.熟悉心肌生理特性 2.掌握心动周期.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概念 3.了解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掌握血压的概念 5.了解血液重新分配及运动员心脏 第九章消化、吸收与排泄 1.熟悉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第十章身体素质 1.熟悉肌肉力量、速度、无氧耐力、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肌肉力量训练的若干生理学原则 3.掌握需氧量、吸氧量、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最大摄氧量、无氧阈概念 4.掌握几种有氧训练的方法 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1.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五个机能状态 2.掌握极点.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等概念 第十二章运动技能的形成 1.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 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 1.了解儿童少年发育特点 第十四章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1.了解肥胖的分类与诊断指标 2.熟悉运动处方要素及制定运动处方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血液与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血液与运动测试题及答 案 总计: 6 大题,37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可导致组织水肿,其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2.一个人体重为50kg,其血量约为多少: A.4L B.2.5L C.5L D.3L 3.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人体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铁的吸收 B.促进雄激素的释放 C.促进骨髓造血和红细胞成熟 D.促进蛋白质的吸收 4.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 A.肝脏 B.骨髓 C.胸腺 D.脾脏 5.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时,皮肤下易产生瘀血,其原因是血小板: A.易粘附在血管内膜 B.使血管回缩出现障碍 C.聚集能力下降 D.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6.关于红细胞、血浆和血液比重,正确的叙述是: A.红细胞>血液>血浆

B.血液>血浆>红细胞 C.红细胞>血浆>血液 D.血液>红细胞>血浆 7.在过敏反应时,哪种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加: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8.剧烈运动时,血浆中明显下降的成分是: A.乳酸 B.非蛋白氮 C.血浆蛋白 D.碱贮备 9.人体如输入0.6%的NaCl溶液,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血浆渗透压下降 C.红细胞体积变小 D.红细胞体积增大 10.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与哪一物质之比: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血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粒细胞依据颗粒的嗜色性不同分为()、()和()。12.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可明显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下层是 ()。 13.血液的基本功能是()、()、()和 ()。 14.缺气或贫血时,肾脏产生的()增多,主要促进()增殖分化,从而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15.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组成,其作用是()。

运动生理学讲义

运动生理学讲义 第一讲: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就是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作用正好与其相反,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代谢也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这两种代谢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而把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可兴奋组织有两种生理状态:兴奋、抑制。 3、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应激性。应激性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变化。而兴奋性则指生物电活动的过程。因此兴奋性的组织一定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4、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5、生殖 生物体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1、什么是稳态? 细胞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然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稳态。 2、人体三大生理机能调节机制 (1)神经调节 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 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3、生物节律 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三、当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 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一)选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 (二)参考书目 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2.《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H)在线资源 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 (四)学术期刊 1.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体育科学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

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中。【毕业要求2专业学科知识2.1】 课程目标2: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康复方案,为科学指导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毕业要求3知识运用能力3.1】 课程目标3:掌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运动训练水平的运动生理特点,为不同人群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毕业要求3专业学科知识3.3]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均来自的分解;间接能源来自食物中的分解代谢。 2.糖在体内的分解形式有和两种。 3.短跑以代谢供能为主,长跑则以代谢供能为主。 4.磷酸原系统通常是指由细胞内和等化合物组成。 5.无氧分解供能应包括和两种能量系统。 6.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 二、判断题 1.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可使肌肉内的ATP迅速下降,以后是CP迅速下降。 () 3.人体内的能源物质,都能以有氧或无氧的分解方式来供能。() 4.ATP 和 CP分子都有高能磷酸键,其断裂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可被机体直接利用。() 5.在 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化不大。() 6.蛋白质在剧烈运动中的供能比例占有重要作用。() 7.当肌肉中糖原储量增加时,可以通过调节作用再进入血液使血糖水平升高。() 8.糖和脂肪都能以酵解方式分解供能。() 9.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比等量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热量多二倍多。() 10. 血糖的恒定有赖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释放进入血液。() 三、单选题 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时的共同特点是:() A. 生成乳酸 B. 产生大量的 ATP C. 生成 H2O和 CO2 D. 不需要氧 2.骨骼肌在无氧分解代谢时,肌糖原最终分解为:() A. 丙酮酸 B. 酮体 C. 乳酸 D.H 2O和 CO2 3.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 A.CP B. 乳酸 C.水 D.CO2 4 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A.ATP B.CP C.葡萄糖 D. 脂肪酸 5. . 在剧烈运动开始阶段,骨骼肌中高能磷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A.CP 含量变化不大 B.ATP 含量变化不大 C.ATP 含量迅速下降 D.CP 生成增多 6.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物质利用的情况是:() A. 主要是糖类 B. 完全依靠脂肪 C. 糖类利用多于脂肪 D. 糖类利用低于脂肪 7.400m 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供能系统是:() A. 磷酸原系统 B. 有氧氧化系统 C. 糖酵解系统 D.三者均衡 8.肝糖原和肌糖原都属于() A. 多糖 B. 双糖 C. 单糖 D.上述都包括 四、论述题 1.比较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征。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规律及机制、阐明生理学原理、指导运动锻炼、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延缓,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运动生理学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当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 最大摄氧量研究:a,传统的方法直接,但过程复杂;间接的方法简易、经济快速(自动)b 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正相关c 目前最大摄氧量能力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氧债学说的再认识:传统认识—剧烈运动—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产乳,形成—运动后恢复期—较高耗氧—氧化乳—偿还氧债;新的研究表明:人体从事短、大、力竭、恢复早,血乳酸浓度持续升高,而耗、恢复、安静水平;从事长时间、力竭运动中、血乳酸、峰、随后逐渐降,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水平,而此时耗氧高于安水平,表明乳酸与运动后的氧耗不成线性关系,证明不正确,提出了概念个体乳酸阈研究:亚极限运动时,缺氧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一些运动生理专家提出用乳酸阈代替无氧阈概念。由于血乳酸拐点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据运动时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称之为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研究:1880 莫索,开始研究人类疲劳,运动性疲劳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两方面;疲劳产生的机制认识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运动对自由代谢基的影响:1956harman提出自由基学说,是生物体代谢的副产物,极为活泼,攻击所以的细胞成分;运动时新陈代谢旺盛产生大量自由基,对人体的机能和运动能力有较大影响。对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