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最新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最新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最新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心理压力: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或不适。

社会事件: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重大正负性生活变化及危机。

文献研究:利用已有资料,采用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指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测量事物发生的数量变

化和影响范围,应用十

分广泛

辅助定量研究设计和提出假设协助分析和解释定量研究结果结合定量研究全面揭示事物本质快速评估应用推断总体

客观性统计

无个人偏好

描述性写作通过辨识进行概括可包含个人偏好结果测验和测量量表或问卷

计算机统计分析

研究者本人归纳、演绎,描述分析工具和资料处理概率抽样为主以验证假设结束封闭式问卷调查多见

非概率抽样为主

从理论假设开始有目的选择个案

开放式访谈,参与式观察方法研究现象的数量指标估计现象的水平细致阐述事物内在特点及其规律

目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访谈法: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自填问卷法:用统一编排印制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方法,问卷采用邮寄、集体发放、网络调查。

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信度:对同一事物的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要求:指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数/调查人数*100%

两周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就诊人数/调查人数*100%

卫生人力: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卫生人力规划:是指对未来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

卫生人力需求: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

免疫。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最新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名词解释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一) 2007-9-26 16:43:39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100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 的。 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 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 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 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 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 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 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 即Ⅻa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 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20.Rh血型 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21.渗透压差 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22.真性糖尿 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23.肾性糖尿 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24.血红蛋白尿 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第一章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所有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对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第二章 模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或解释方式,也可以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理论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医学观。是对医学的本质、发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做出的高度理论概括。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状态:指虽然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测验证据。 第三章 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亦可称为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健康投资:指为了防止疾病,恢复和发展人群健康而消耗的经济投资。 第四章 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信念。 生活事件: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得到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个人控制信念: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境所持的控制信念。 生活方式:广义是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表现形式;狭义指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第五章 定性研究:通过采用专门的技术,获得人们在想法、感受等方面的较深层反应的信息,研究目标人群对有关问题的态度、信念、动机和行为等。 问卷:是社会医学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 封闭式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并给出两种以上的选择答案,让其选择回答。 信度: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常用医学术语汇总

医学术语 一、词根(roots):每个单词的基本部分。 For example:port----transport,export,support,portable 来源于拉丁文“portare”,意为“运送”。 simil----simulate,similarity,assimilate 词根通常是末端开放的单词。 For example:gastr- 胃 pneumon- 肺 在组合词根时,需要加“o”在词根间(但需凭经验判断 何时不用加“o”)。 For example:gastr-o-enter-itis——胃肠炎 celio-gastr-otomy——剖腹胃切开术 二、组合词根时的排序原则: 首先命名近端结构,其次是远端结构。 For example:duoden-o-jejun-itis十二指肠空肠炎 esophag-o-gastr-ectomy食管胃切除术 当不存在自然的解剖连续性时,则按照流动方向决定词根的相对位置。For example:cholecyst-o-jejun-ostomy胆囊空肠吻合术 pancreatic-o-enter-ostomy胰管小肠吻合术

三、常用的解剖学词根 an:肛管(anal canal) celio:体腔(body cavity) arter:动脉(artery) cholecyst:胆囊(gallbladder)cec:盲肠(cecum) choledoch:总胆管(choledochus)chole :胆汁(bile) duoden:十二指肠(duodenum)col:结肠(colon) enter:小肠(small intestine)crani:颅骨(cranium) esophag:食道(esophagus) cyst:囊(sac) lapar:腹部,髂窝(abdomen,flank)gastr:胃(stomach) lith:结石(calculus,stone)hepat:肝(liver) mast:乳腺(mammary gland,breast)hem,hemat:血(blood) lysis:打碎,破坏(destruction)ile:回肠(ileum) jejun:空肠(jejunum)pancreat:胰腺(pancreas) phleb:小静脉(small vein)splen:脾脏(spleen) bronch:支气管(bronchus)ven:静脉(vein) card:心脏(heart)phren:呼吸膈(respiratory diaphragm) thorac:胸(chest) trache:气管(trachea)colp:阴道(vagina) oophor:卵巢(ovary)salping:输卵管,子宫管(fallopian tube, uterine tube)pyel:肾盂(pelvis of the kidney)ureter:输尿管(ureter)vesic:膀胱(urinary bladder) urethr:尿道(urethra)四、具有两个不同词根的器官或结构 子宫(uterus): hyster, metrium 肾脏(kidney):nephr,ren 管(vessel):angi——不一定是血管。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

1腹泻: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呕血: 指由上消化道疾病(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 3、谵妄: 以兴奋性增高为主。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4、肺炎: 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5、咳嗽: 由延髓的咳嗽中枢受到刺激引起,各种传入的刺激导致咳嗽中枢将冲动传向运动神经,从而导致咽肌、膈肌等运动完成咳嗽动作,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 6、支气管哮喘: 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7、心源性呼吸困难: 心衰(尤其是左心衰竭)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卧位加重,坐位减轻,肺底有湿罗音,咳粉红色泡沫痰。 8、心力衰竭: 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9、高血压: 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 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 10、水肿: 细胞外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1、镜下血尿: 红细胞大于3个/hp,尿液外观无血色者。 12、肿瘤: 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自身生长的调 控,导致机体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3、血尿: 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见于肾结石、肾结核 14、发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状态 15、湿罗音: 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呼吸道内稀薄分泌物,形成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短暂而急促 16、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7、被动体位: 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改变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18、生命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呼吸(12-20次/分钟)、脉搏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1)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 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 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 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心理压力: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或不适。 社会事件: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重大正负性生活变化及危机。 文献研究:利用已有资料,采用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指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 访谈法: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 2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危重复杂性,时限急迫性,病机可逆性,综合相关性,处理简捷性。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典型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波动消失的“三联征”;诊断要点:1、意识突然丧失,面色可有苍白呈现发绀;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股动脉搏动。3、呼吸停止或开始叹息杨呼吸,逐渐缓慢,继而停止;4、双侧瞳孔扩大;5、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伴有口眼歪斜,随即全身松软;6、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心电活动 4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 5心肺复苏有效的指证:心电波出现,大动脉搏动,循环体征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大于15mmHg,,皮肤渐转正常颜色,瞳孔缩小,对光有反应。自主呼吸恢复。 6终止CPR的指标:又作30min以上,仍无自主呼吸、无心跳脉搏、深度昏迷生理反射消失、可以考虑病人真正死亡终止复苏; 7机械通气: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和辅助呼吸工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 8机械通气禁忌症:呼吸衰竭并大咯血、呼吸衰竭合并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肋骨骨折、低血压 9机械通气通气模式:控制通气(CV应用)、辅助通气、控制/辅助通气(A-CV)、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气道双水平正压通气; 10休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11休克治疗原则:去除病因诱因、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 12常用检测指标:血压、脉搏、意识、尿量、肢体温度及色泽13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紧急处理:对心脏呼吸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病情危急者采取边救治边检查边诊断,或先救治后诊断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吸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或机械通气;3、检测脉搏、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等生命指证;4、对开放性外伤立即行止血包扎固定;5、向患者或陪护着询问病史和受伤史,并做好记录;6、采血(查血型、配血、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7、留置导尿管,定时查体以查明伤情,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和床旁超声、X线片等辅助检查,在血压尚未稳定前限制搬动患者;9对多发性原则上按胸、腹、头、四肢等顺序进行处理;10、定手术适应症,作必要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急诊手术。 20、低血容量微循环恢复灌注良好指标为:①尿量>0.5ml/kg ②SBP>100mmhg;③脉压>30mmhg;④CVP 5.1~10.2cmH2O 2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多种机型致病因素所 机体原发病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者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24、MODS治疗原则:控制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应用抗 素、加强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氧、重视营养和代谢支持、免疫和炎症反应调节治疗、医药治疗; 25、中毒: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 损害; 26、中毒机制:局部腐蚀刺激作用、缺氧、麻醉作用、抑制 的活力、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受体竞争;27、中毒治疗原则: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终止于毒物继续接触 迅速清除体内已被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物,如有可能尽使用特效解毒药、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催吐、洗胃、导泻、全肠道灌注28、特殊解毒药的应用:金属中毒——氨羧螯合剂(依地酸 钠)高铁血红蛋白症——甲基蓝(美蓝)氰化物中——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疗法有机磷杀虫剂——阿品、长托宁、碘解磷定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毒——纳洛(阿片受体抑制剂)、氟马西尼(苯二氮唑类特效解毒药29、创伤: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 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30、急救创伤医疗体系由院前急救、医院急救、后续专科治 三部分构成 31、创伤基本生命支持: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32、多发伤:指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 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的损伤,至少一次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称为多发伤。CRAS PLAN顺序检查: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盆、四肢、动脉、神经 34、复合伤:两者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 所造成的损伤; 35、挤压综合征:当四肢和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被外部重物 时间挤压,或长期固定体位的自压,接触压迫后出现肢肿胀、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36筋膜间隔综合征:四肢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脉形成的间中,当筋脉间隔内压力增加,会影响该处血流循环机组功能,最后导致肌肉缺血坏死,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37房颤的典型表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快慢不等、搏动短拙; 41、颈内静脉穿刺术:(一)适应症:①短时间内需要快速输

etdttyg医学免疫学 词解释整理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为种重点掌握)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 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因其通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故又称其为表位(epitope),表位的形成取决于抗原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被抗体、BCT或TCR识别的最小靶结构,其性质、数目、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称为该抗原的~。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两种抗原分子中带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成为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体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这两个概念说明表位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免疫方式:是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因素。(由强到弱: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 *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可导致交叉反应的发生。 肾小球炎,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等。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 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 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 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亚临床疾病 :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 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 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 :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 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 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

医学术语解释

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和内容 药物动力学是以动力学原理应用于研究药物体内过程,换言之,即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动力学性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有:①建立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找出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测求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②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使用药个体化、合理化;③开展临床药学的科学研究,如对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等;④开展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等。 药物动力学结合临床,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即有效和安全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本书限于篇幅,只能对其基本概念进行介绍。 二、房室模型及药物消除速率常数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可用模式图表示(图1)。 图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模式图 为了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运动规律,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内按动力学特点分设若干个房室(在解剖学上并不存在这种房室),将体内药物转运速率相同的各组织器官,规定成为一个房室。通常将房室模型分为一室(单室)、二室乃至多室模型。 (1)一室模型一室模型(图2)是指给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即均匀地分布至全身,因而可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 图2 一室模型图 D0为给药量(单位g或mg);C为血药浓度(单位mg/ml或μg/ml); V d为表观分布容积(单位L);E为消除;K1为吸收速率常数;Ke为消除速率常数 (2)二室模型二室模型是把整个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周边室。中央室是药物首先进入的部位,包括血浆和细胞外液以及心、肝、脑、肾等血管丰富的器官。药物可在很短时间内分布到整个中央室。周边室是血管稀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如脂肪、肌肉等),药物进入或自这些组织释放均很缓慢。二室模型可有以下一些形式(图3)。 图3 二室模型图 K12为药物自中央室进入周边室的速率常数;K21为药物由周边室返回中央室的速率常数; K1为吸收速率常数;K e或K10为药物由中央室消除的速率常数;K20为药物自周边室消除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2,人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在互相交往,联系与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3,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4,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7,卫生人力,卫生资源中最宝贵且最具有活力的一种资源,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规范化医学教育和培训的人员。 11,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经费,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等技术,一个国家拥有的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提供的卫生资源与实际需要总是存在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差距,研究卫生资源的潜力是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任务。 12,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15,评价年龄,是一句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为评价年龄。 16,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18.信度,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是,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19,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特异性,泛影响性,恒常性,累积性,交互作用。 2,简述社会医学调查表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即问题必须依据假设提出。明确性原则,既问题提出必须简明易懂容易回答。反向性原则,即便于整理分析原则,问题答案的设计要考虑结果的统计分析。逻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即简短精炼。 3,简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价值和总目标。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个理想,即在人们的生存机会中最大限度的实现每个人的健康。总目标,1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命质量。2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3,卫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4,简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特征。(1)需求特征,1有限的人群与有限的资源和病种。2需求的多样化,3预防性,干预性和公共卫生的需求增加,(2)供给的特征,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规模必须小而精,和社区医生的相对通科化。2攻击的多样化个体化和家庭化趋势。 5,简述社会病防止原则,社会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止措施才能加以控制,运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社会致病因素与社会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社会病提供有效依据。1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2加强社会病的社会控制,从卫生立法,社会预防,社会制度和规范等方面控制社会病。3,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4,建立社会病的咨询与治疗机构,建立戒烟诊所,戒毒所和心理咨询机构。 6,简述医学模式及其转变过程。(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2)医学模式经历了,1神灵主义,2自然哲学,3机械论,4生物医学,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最早得医学模式是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兵能够对健康和疾病有初步的了解,促使人们不再认为健康和生命受神秘力量支配,人们开始用自然原因解释疾病即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而科学的进步,接泡学,组织学等生物学体系的形成,使人们从生物学的观点上来认识健康与疾病关系,这就使人们抛弃了机械论而采纳生物学医学模式,而随着医学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和死因普的改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学科内部的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7,简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中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1危险因素为一项时,组合危险分数=该危险分数。2危险分数为多项时,组合危险分数计算。>1.0的各项减去1.0,剩余值相加(得相加项)≤1.0的各项相乘(得相乘项)相加项和相乘项相加得到组合危险分数。

医学名词解释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一) 2007-9-26 16:43:39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100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

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 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 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 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 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 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