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摘要: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认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介入应从体制内“嵌入”和体制外“培育”两方面着手,体制内的嵌入要强调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如设置专业机构和岗位、对既有人员进行能力培训和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而体制外的培育应强调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工作站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吸引研究机构和高校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以推动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本土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公共服务;体制内;体制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上已经建立起社区公共服务的载体——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公共服务站,一些农村社区也开始借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做法,建立了“一门式”或“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如浙江省提出到2012年底,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要建立1.5万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而山东省到2010年底,已有50%的行政村实现了社区建设全覆盖。可以说,我国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这只是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它主要解决了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及其人、财、物的配套问题,而随着社会管理的提出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将由基础设施和制度框架等“硬”的方面转向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及其制度实施等“软”的方面中来,而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将大有可为。

尽管在社区建设的第一阶段,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已有部分介入,如政府开始强调社会工作对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一些地方甚至开辟了社会工作岗位,并要求社区工作者报考社会工作师,同时鼓励社区工作者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社区问题,但是总体来说,社会工作介入的理念、力度和方式还停留在较低层面,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如行政化色彩过浓,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和做法往往沿袭政府的行政管理套路,以命令、强制等方式来强调工作的统一性、一致性;公共服务的机制和手段不够灵活与多元,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回应能力不强,导致公共服务形式大于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因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社会工作的理念本身与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好的契合,能够在社区困难群体救助、权益维护、心理咨询、社区矫正、各种福利服务等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优势(孙莹,1997;杨贵华,2011);社会工作组织的非营利性还有助于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方式;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更是能够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等。为此,在社区建设的第二阶段,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非常必要。但是如何介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机制介入,需要很好地进行思考。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路径的文献综述

在国外和港台地区,谈及社会工作对社区建设的介入,研究者们更喜欢用“社区社会工作”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既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也把社区与社会工作很好地契合起来。不过他们普遍认为国内大陆的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并不是能够天然整合在一起的,因为社会工作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工作“并不是国家治理的延伸”,它有“民主、参与、互助和自力的价值观(黄洪,2006),还有的学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摘要: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认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介入应从体制内“嵌入”和体制外“培育”两方面着手,体制内的嵌入要强调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如设置专业机构和岗位、对既有人员进行能力培训和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而体制外的培育应强调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工作站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吸引研究机构和高校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以推动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本土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公共服务;体制内;体制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上已经建立起社区公共服务的载体——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公共服务站,一些农村社区也开始借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做法,建立了“一门式”或“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如浙江省提出到2012年底,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要建立1.5万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而山东省到2010年底,已有50%的行政村实现了社区建设全覆盖。可以说,我国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这只是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它主要解决了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及其人、财、物的配套问题,而随着社会管理的提出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将由基础设施和制度框架等“硬”的方面转向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及其制度实施等“软”的方面中来,而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将大有可为。 尽管在社区建设的第一阶段,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已有部分介入,如政府开始强调社会工作对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一些地方甚至开辟了社会工作岗位,并要求社区工作者报考社会工作师,同时鼓励社区工作者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社区问题,但是总体来说,社会工作介入的理念、力度和方式还停留在较低层面,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如行政化色彩过浓,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和做法往往沿袭政府的行政管理套路,以命令、强制等方式来强调工作的统一性、一致性;公共服务的机制和手段不够灵活与多元,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回应能力不强,导致公共服务形式大于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因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社会工作的理念本身与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好的契合,能够在社区困难群体救助、权益维护、心理咨询、社区矫正、各种福利服务等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优势(孙莹,1997;杨贵华,2011);社会工作组织的非营利性还有助于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方式;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更是能够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等。为此,在社区建设的第二阶段,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非常必要。但是如何介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机制介入,需要很好地进行思考。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路径的文献综述 在国外和港台地区,谈及社会工作对社区建设的介入,研究者们更喜欢用“社区社会工作”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既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也把社区与社会工作很好地契合起来。不过他们普遍认为国内大陆的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并不是能够天然整合在一起的,因为社会工作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工作“并不是国家治理的延伸”,它有“民主、参与、互助和自力的价值观(黄洪,2006),还有的学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的区别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的社区工作者也根据社区工作的普遍价值和中国社区工作的实践,制订有自己的专业伦理守则。 具体要求有: 1、社会责任感。社区工作者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应用的职责具有清楚的认识。即每个个体无论处于多么困弱状况,都有其生存、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和需要。社区工作者作为以社区和居民群体为对象的社区工作者,将完善和发挥工作对象的社会功能为已任。社区工作者的宗旨和目标是帮助社区解决社会问题,使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和能力,而不是为社区工作者个人或小团体赚取金钱或私利。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提供社会救助或救人自助的特殊服务,并不向求助者收取费用。社区工作属于“非营利”事业,来自政府资助和私人捐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基础建设。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以务实的方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服务社区,贡献社会。 2、平民意识。社区工作项目一般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而确定的,社区工作者要把自己置于社区一员的位置才能体会和理解社区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社区成员的人格尊严和平等权利。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人们的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没有这种“群众路线”,社区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即使社区工作者具有一种组织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视志愿参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各自的潜力。 3、知识基础。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社区工作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独特的工作原则、步骤和方法,社区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点,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第二,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在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中,吸收了各种现代科学成果。如果说,从事个案和小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知识的话,社区工作则更需要政治学(如公共行政学)、社会学(如组织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教育学知识。第三,社区背景知识。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并熟悉社区生活习俗,从而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4、沟通技巧。社区工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工作者能否取得社区成员的信任,与社区组织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角色要求。社区工作者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无论是工作伙伴之间的联合设计、集中财力、协同服务,还是推动工作对象的自助、互助和自治,都需要社区工作者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社区工作者面对的工作伙伴或对象的职位、年龄、性格、组织角色各式各样,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在理解“人”之社会重要性的前提下,遵循沟通与合作的原则,运用相应的知识技巧,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相互的沟通和合作,更加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最终为有成效的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5、组织能力。社区工作也被称为“社区组织”,也就是说社区工作是一种运用组织方法的干预或互动过程。社区工作者运用组织动员手段来协助居民认识社区的整体需要和目标,通过计划方案和专门机构协调、整合社区成员、团体或机构,挖掘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满足社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试行)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转发《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简称MSW,后同)学位的培养特点,结合南京大学MSW承办单位社会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福利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MSW培养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社会工作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MSW教育中心配备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2、设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MSW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学分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社会工作实习及毕业论文。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必修课都配备2名以上专任授课教师,具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或督导经验者的比例不低于50%。 1、必修课(21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共有7门课,20个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14学分) 【注】:专业必修课还包括社会工作实习(5学分)和学位论文(2学分),详细要求见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DS街老年人需求现状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推测,直到21世纪末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都将始终维持在30%左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满足老年人不想脱离原有熟悉环境的意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过渡养老形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广州市政府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每个街道建立起由专业社工组合成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尝试以专业的社会服务方式,将专业社工引进居民社区。其中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属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条街道之中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DS街总面积13.10平方千米,辖内共设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18331人,流动人口45490人。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运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特别举办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项目,是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中产生的惠民工程。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大厅、青少年活动室、婚姻家庭活动室、长者活动室、就业辅导室、个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偶到服务区等区域。针对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了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人士、就业辅导、志愿者培训与服务、文娱康乐七大服务平台。其中长者部的设立是针对DS街辖区内的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辖内60岁以上常住户口的老年人约2200多人,常住人口18600多人,即约占辖内常住人口的11%,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高。其中60-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的比例高,占了总数的56%;70-79岁的占了总数的2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了总数的16%。中心运行一年之中主要着重于辖内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的摸底以及中心的宣传工作,长者部通过调查、探访、外展活动等方式对辖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了总结。 1、长者有健康维护的需求 目前DS街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长者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在大部分的调查对象看来,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而有慢性疾病或重病大部分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 2、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 退休对长者来说是新的开始,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长者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继续展现自我价值。由于许多长者过去忙于事业无暇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难得闲下来,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好好享受生活,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安排。 3、社会参与的需要 长者有表达意愿、维护利益、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探访中发现,辖区内长者在退休后自文体运动,包括:太极拳、腰鼓、柔力球等,并参加到各种公益性的演出当中,这也说明了长者的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 4、社区照顾的需要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任务中心理论 任务中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的倡导者是雷伊德(Reid)和艾士旦(Epstein)。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暨服务过程中,首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因此,它是一种简单而且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个案工作方法。任务中心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对人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因此,人是健康的、常态的,问题的产生只是个人能力的暂时欠缺而已。 2、对问题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交 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当事人的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考察。

任务中心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问题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七大类: (1)人际冲突,这类问题主要是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冲突,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个人需求、人格特质、性格特征、角色期待与行为关联等多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冲突就不可避免。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对于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个人在事先总会抱有一定的期望,而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个人就会感到不满。例如,一个喜欢对朋友推心置腹的人,也会对朋友抱同样的要求。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并不会向自己吐露时,便会因为自己对朋友关系的信任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而产生不满。想象和实际存在差距时,个人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适应问题。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彼此对关系的期待和投入并不相同。 (3)与正式团体之间的问题。个人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总会成为某一个或几个正式团体的成员。而在成为正式团体成员之后,个人就面对与团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同集体的价值观念匹配,个人的目标如何同集体的目标结合。如果个人无法将自己同团体有效地融合,对团体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同特定组织和机构产生冲突。 (4)角色执行的困难。角色一词是戏剧影视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学中,角色就是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近年来更是呈现出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中国老龄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亿增长到亿,比重将增加到16%,增幅高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缺乏等不足,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总则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意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是整合各种养老资源、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并深受欢迎。 目前,我国内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以日托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在服务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从服务对象看,因宣传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其自主参与度低下;从服务环节与服务内容看,服务前评估不完善,简单的菜单式组合及资源短缺导致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从服务人员看,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业认同度低下,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员缺乏;从社会氛围看,社会及公众认识不到位,难以链接、整合有效资源。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学科,老年社会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的社会工作者便已投身到社区照顾当中。历史和现实经验均揭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解决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将有效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现有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分为四类:一是社会工作组织直接对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项目进行托管;二是由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直接招聘专业社工参与服务;三是依托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由原先的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培训或学习取得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等相关资质,介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四是兼职社工长期或短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和活动。 在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社工往往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能。例如,在日托服务中,社工主要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组织小组活动、兴趣活动,为老年人处理心理问题,以及对日托所进行管理工作。在上门服务方面,社工多从事间接服务,如对助老员进行培训,并调解、处理冲突与矛盾。但目前,社工对某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统筹、设计的职能尚未体现出来。 在我国,虽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有十多年时间,但这种介入实践并不广泛。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没有全面强调社会工作的介入;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性质、项目资金情况和社工经验等条件限制,社会工作并未介入社区居家养老项目的整体运营。因此,将来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停留在提供直接服务的层面,宏观层面的介入尤其薄弱,无法体现出社会工作的政策建议和倡导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即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服务,注重对服务对象评估、服务方案制订、资源协调和服务输出等方面,以实现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的功能。同时,注重对老人家属的关怀,以缓解其压力、增强其技能、化解矛盾。中观层面,即从组织层面来说,主要可分为组织管理与资源链接、志愿者管理、工作人员督导、自我评

第十二章社区社会工作习题(初级社工)

第十二章社区社会工作 单项选择题 1.在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评估中,评估者事先预设了某些答案,然后再由参加服务(活动)的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对答案进行选择的方法是()。 A.标准评估法B.定量评估法C.定性评估法D.整体评估法 2.下列各项不属于社区要素的是()。 A.居民B.共同关系C.地区D.社区环境 3.下列各项不属于社区社会工作实务范围的是()。 A.社区老年人服务B.学校社会工作社区化C.规划社区方案D.社区残疾人服务4.下列各项不属于社区内共同性问题的是()。 A.民间和社区组织是否提供合格服务,内容如何B.社区内部是否有严重的冲突C.居民对这些社区问题的看法是什么D.社区有什么问题存在 5.2011年的国际儿童节,景山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策划开展了关爱儿童,关注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的大型宣传活动,推动在社区内建立康复设施。上述工作属于()。 A.健康教育B.家庭生活教育C.文化科学教育D.公民教育 6.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责权统一,管理有序B.强化管理,维护环境 C.资源共享,共驻共建D.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7.()是社区服务最基本的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 A.维持社区治安B.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C.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D.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 8.社区教育活动都是以()为核心展开的。 A.社会工作者B.社区居民C.学习D.工作 9.最高层次的社区参与形式是()。 A.社区自治B.共同行动C.告知D.咨询 10.下列各项不属于社区社会工作基本目标的是()。 A.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B.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C.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D.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11.从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看,目前政府推行的公民行为规范的教育多属()。 A.发展式教育B.非正式教育C.控制式教育D.补偿式教育 12.政府通过一些宣传标语告知居民不应乱扔垃圾,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吸毒,不应在公共场所吸烟。这属于社区教育中的()。 A.控制式教育B.补偿式教育C.管理式教育D.发展式教育 13.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中为老年人开办了“书法提高班”,这类活动属于()。 A.公民教育B.成人教育C.家庭生活教育D.健康教育 14.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因素中不包括()。 A.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需要时间和资金B.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需要具备参与知识和技巧C.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D.居民愿意参加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区活动15.某社区社会工作者组织居民开发了“绿色在我心中”的活动,有10位居民最终获得了“绿色居民”的称号。从社区教育的角度看,上述活动属于()。 A.公民教育B.健康教育C.家庭生活教育D.成人教育 16.在社区服务项目策划中期,社会工作者应做的工作是()。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必要性(万静)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去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一讲话为基层社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基层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为了能够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时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果,社会工作的介入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建设与社会工作介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目前的城市社区工作有着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建设社会工作介入 引言 “社区”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大意是指那些存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同时有一定归属和群体责任感的人群通常被称为社区。 一、城市社区的现状及问题 (一)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行政色彩突出,而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色彩偏弱。政府、街道越位倾向明显,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该剥离的事务没有剥离。围绕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意识还较淡漠。许多的居民仍然是把社区的管理的工作完全看成是街道以及居委会的事,同时没有把自己视为是社区管理的主要的参与者,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现出来不关心甚至是不配合,对社区内的社会活动、经济的活动、文化的活动以及政治的活动参以及兴致表现很低,对居委会的选举更加的不关心,致使社区管理工作更是全面以及深入展开的困难非常的大。并且这个情况下以来的外来的务工人员基本是主要的社区的居民

社区社会工作(考试题及答案)(川师大自考).doc

0281 “社区社会工作”考试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在研究社区问题时最旱提出“社区发展”这个概念是(A) A.F.法林顿B孔德C.斯宾塞D.滕尼斯2.最初,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计划侧重点在于(D ) A.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B.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C.发展中国家的城市D.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3.开创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社区共同体先河的著作是(C ) A.《社会的共同体的本体论》B.《论社区的逻辑》C.《共同体与社会》D.《中镇》4.美国社会学界芝加哥学派运用的主要概念之一是(C ) A社会工作B社会团体C社区D社会问题 5.在社区研究方法上发展出了人文区位学的是(B ) A.托克维尔B.芝加哥学派 C.威廉·怀特D.林德夫妇 6.20世纪20年代开创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社区动态研究的成功范例是( D) A.《共同体与社会》B.《街角社会》C.《江村经济》D.《中镇》 7.社区工作正式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第三种专业方法是在(B) A.1862年 B.1892年 C.1962年 D.1982年8.1884年在英国建立起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汤因比馆的是(B ) A.汤因比B.巴涅特C.怀特D.帕克9.1884年,英国建立起的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是(B) A.霍尔中心B.汤因比馆 C.汉堡中心D.关爱之家 10.美国建立的第一座社区中心是(A)A.霍尔中心B.汤因比馆 C.亨利街区中心D.汤姆之家1.汉语‘社区’一词的译名主要归功于(C )A.吴文藻B吴景超C.费孝通D.林耀华12.由一定社会交往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的共同体是(A) A.社会群体B社区C国家D.城市13.社区内各个类型的居民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属于社区人口子要素的(C ) A.人口质量B.人口数量C.人口结构D.人口密度 14.下面不属于社区文化的是(D) A.历史传统B.生活方式 C.精神状态D.人口素质 15.社区类型的划分中,最常见最通用的 划分法是(B) A.功能型划分法B.地域型划分法 C.文化区分法D.社会变迁区分法 16.注重家庭与邻里关系、注重血缘与宗 族关系、排外和保守,这些属于哪种社区 的文化特征(A )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社区D.乡 镇社区 17.人口方面具有数量多、密度大、流动 性大的社区是( C)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 C.城市社区D.乡镇社区 18.数量最少、结构最简单的社会群体与 组织多存在于(A)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 市D.乡镇社区 19类型结构复杂、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 体制科层化是哪种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 (C )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社区D.乡 镇社区 20.不属于“亚社区”基本特征的是(D ) A高度单一的行政化B社区自组织萎缩、 发育不良、功能异化C居民与社区缺乏积 极耦合关系D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很高 21“亚社区”形成与运作的历史基础是( A ) A.计划经济体制B.资本或市场 经济体制C.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22.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A) A.社会组织职能的分化B.经济体 制改革C.亚社区的终结D.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 23.社区规划的总纲、社区发展实践的指 南是B A.历史与现状分析B.发展目标规划 C.基本要素规划D.支持体系规划 24.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A) A.社会职能分化B.亚社区的终结 C.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 25.社会职能分化的核心是( B ) A.政企分开 B.政社分开C.政企合一 D.政社合一 26.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与管理 中,重视不够的是(D) A.公共设施B.卫生C.绿化D.社区的 功能开发 27.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社 会功能是(B ) A.人的社会化 B.社区服务C.社会参与 D.社会民主 28.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实施社区帮教属于 社区承载的哪种社会化功能(C ) A.早期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D.后期社会化 29.比较社会发展状况、衡量社会发展水 平指的是社会指标的哪种功能(A ) A.评价功能B.监测功能C.预测功能 D.诊断功能 30专业性的社区服务不包括 A.社会工作者助人自主性服务 B.法律工 作者提供的维权服务C.医护工作者提供 的医疗服务D.志愿者提供的清扫服务 31.与理论、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相比, 社会指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 A ) A具体性B可计量性C综合性D.关键性 32.社会指标具有的一种特有的“指示器” 作用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可解释性C可计量性 D.综合性 33.人均收入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等 属于(A ) A.肯定性指标 B.否定性指标C.中性 指标 D.主观性指标 34.犯罪率的高低、青少年犯罪等的比例 指标属于(B) A.描述性指标 B.诊断性指标C.监测性 指标D.肯定性指标 35.人们对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运行某些 领域、方面之利弊得失进行诊断或分析的 指标是( B ) A.描述性指标 B.评价性指标 C.监测性指标D.肯定性指标 36.下面指标中,不属于社区生态环境指 标的是( D ) A.人均绿地面积B.空气质量指数 C.垃圾的文明化处理D.物业管理服 务的满意度 37.下列属于社区社会服务指标的是(B ) A.人均绿化面积B.每万人拥有 的的社区服务专业人员数C.每万人口商 业服务网点数D.防火措施落实率 38.不属于社区社会服务指标的是(C ) A.每万人拥有的福利设施床位数 B.每万人拥有的的社区服务专业人员数 C.每万人口商业服务网点数 D.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的数量及专业化程度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综上所述,要顺利地启动和发展中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结合中国三维社会思维模式下独特的家文化,考虑工作对象的处境,所享有文化,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在观念上虽有矛盾,但两者并不是完全无法调协的①。通过对中西社会结构之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必须结合其独特的家文化,衍生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推行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本土理念和操作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 ① 周永新:《社会工作新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页。 3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社会政策改革与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7ASH002)的阶 段性成果之一。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3 李迎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8)0520077204作者简介: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北京  100872)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 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社会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模式与技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等,无不与一定的理论、知识相联系。那种认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仅仅是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实务而不涉及理论的观点,以及认为仅凭爱心、热情、甚至怜悯就能做好社会工作的观点,无疑是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利的结果。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表明,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格林伍德(E 1G reenw ood )在1957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1)一个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 ),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 );(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 );(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 2tion of the community );(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可以称为一个专业;但是其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尚待于进一步发展成熟。在他提出的五个衡量标准中,其中第一个条件即是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可见,理论对于一门专业的重要程度。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进而对社会现象做出有说服力且符合逻辑的解释,一门专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时,也正是由于理论体系发展的系统化、复杂化,掌握这种理论体系所需要经过的教育和训练就会越长、越困难;而一旦掌握了这种理论,一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以适应现今及未来的生活。下面是由为大家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案主基本资料 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因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

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案主基本状况 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 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 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服务中的“三社联动”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9338609.html,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服务中的“三社联动”模式研究 作者:张源 来源:《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第09期 摘; 要:农村社区服务的“三社联动”模式中三个主体在需求评估、服务设计、资源整合、组织培育等四个方面的进行了联动,“三社联动”中还存在缺乏长效“三社联动”运作机制、项目运行受资金制约较大、社工机构等问题。应从完善“三社联动”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促进社工机构发展等方面来推动“三社联动”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服务;三社联动 在各地方政府全面推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情况下,“三社联动”的社会工作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工作发展潮流。纵观国内“三社联动”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大多是从城市社区的角度来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对于农村社区“三社联动”的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缺乏的。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农村社区服务的“三社联动”模式对农村地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S村原有社区服务基本情况 S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被纳入湖南省第二批“三区计划”试点地区。S村距县城10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78户,总人口1328人。村落空间距离较大,居住分散。 (一)居民人口结构失衡,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S村现有农户378户,其中留守老人占50%,儿童青少年占了四分之一,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由于居住分散,人际交往呈现松散状态。村民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主要是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儿童除了作业也便是电视为伴。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乡土文化自我供给不足,传统文化活动很少开展。另一方面是外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缺失,在传统文化衰落时新的现代文化活动尚未建立。 (二)非正式社区组织发育不成熟 S村只有一个自娱自乐的村民文艺队,该队参与本村农家喜事演出;但与此同时队伍当中有众多矛盾与争执,文艺队的资源动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服务社区能力等都还有待提高。 (三)现有服务设施没有充分利用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社会工作也逐渐成为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我们在看到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社会工作对政府依赖性大、专业程度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社会工作是一门在西方政治、社会、文化土壤上所发展起来而后再引进我国的专业有关,归根结底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从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就备受学界的关注,但至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探索的问题。江苏省目前拥有全国数量排名第二的社会工作人才量,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南京市率先开启了社会工作本土模式的摸索,自2014年开始了 "全科社工"项目的培训,如今经过两年的发展,已为南京市培养了 600多名"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科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南京市各社区和街道的第一线。 本研究以南京市的"全科社工"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了"全科社工"项目的开展背景、实际操作和运行效果等,对其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给出了一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全科社工"项目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存在对政府行政力依赖大、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工作者定位模糊等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迟迟找不到很好地解决方法,我国的社会工作才处在一个难以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期。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大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重构我国社会工作的文

接受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接受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介人是将矫正服务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整个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人可分为直接介人和间接介入两大类。 (一)直接介入层面 就直接介人层面而言,可分为针对矫正对象个人的介人和针对矫正对象群体的介人。针对矫正对象个人的介人方面,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务对象面对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被裁定假释的,由于长期的监狱生活,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所谓的“监狱人格”,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受到严重损害,社会支持网络破裂,面对出狱后的生活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被宣告缓刑的,虽然其生活方式与原来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但其心态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的矫正对象,应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介人。 首先,针对矫正对象心理、情绪等层面的介人。无论是被宣告缓刑的矫正对象还是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他们在心理、情绪层面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矫正对象沉浸在悲观、失望、痛苦等情绪中。针对这些问题的疏导能够有效地缓解矫正对象的初期社会适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同理、倾听等技术,并进行必要的认知引导。针对矫正对象心理、情绪层面的介人,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和压力,而且能够更详细地分析介人方法和策略是否恰当,也能够为进--步巩固矫正社会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的良好工作关系打下基础。 其次,针对矫正对象性格层面的介人。很多矫正对象的违法行为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冲动易怒、自尊感低下、极端化思维等。而对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而言,除了其本身的性格问题以外,长期的监狱生活也可能造成其“监狱人格”,导致其做事畏首畏尾,回避社交活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对矫正对象的性格问题进行介人,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借助不同的个案工作理论和服务模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问题,并勇于作出改变。针对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改变在监狱中所形成的生活模式和习惯,逐步适应社区生活。 再次,针对矫正对象社会交往、社会支持层面的介人。矫正对象往往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主要表现为缺少朋友、与家人关系紧张。被宣告缓刑的矫正对象,虽然其保持着原有的社交圈子,但他们在心理上还存在一些压力,不能像原来那样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而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的心理压力更大,很多时候会被贴上“罪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就诞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工作实践和教育开始在我国出现,但在1952年随着社会学学科被取消,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和教育也被取消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对我国仍是“舶来品”。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 要想弄清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讲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Resnick,1976)。这里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是指当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一个非原生社会时所必须完成的一种转变。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服务于人的专业性质所决定的。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乃至禁忌,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对于不属于这个社会系统的任何事物具有排异性。这种排异性是互相的,需要在双发的共同调试过程中完成本土化过程。 王思斌教授在其《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文中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原因 了解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含义,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互斥力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呢?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我们可以从这个定义中看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社会矛盾凸显,这些也成为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具有科学知识和方法助人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样,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成为了必然。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价值观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