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言禁忌

论语言禁忌

论语言禁忌——以客家话为例之探讨(th?o lu?n ngiên c?u)

客家汇

曾琼慧

忌讳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文化现象,最早的忌讳,是在原始人的无知与支配下产生的,表现为神秘型的禁忌①。而趋吉避凶更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若是此心理反映在语言上,这时各国或各地方言的言语禁忌或委婉表达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本文透过英语、汉语、客方言中的语言禁忌现象,了解其异同之处,以及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一、语言禁忌之定义与起源

(一)定义

语言禁忌也称为语讳,是民俗语言中特殊的组成成分,在形式结构和使用规则上都与一般的语言文字成分有很多不同,语言禁忌是一种躲避行为,避免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禁忌的结果,导致委婉语的产生;破除禁忌的结果则产生了粗俗语、詈语等②。

语言本来是与劳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很不理解的时代和环境里,语言往往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与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相关。于是语言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幻想。人们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在语言文化中,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习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而研究语言禁忌和委婉语对人类学、民俗学和语言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起源

1、西方

语言禁忌最初显然是从塔布(Taboo或Tabu)产生的,塔布则是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而产生的。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Cook)到南太平洋东加(Tonga)群岛,与那里的居民接触时,发现他们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例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允许作特定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妇女) 或某些人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称为"塔布",后来此名词被广泛使用在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文化研究上。

2、中国

古籍中"禁忌"一词最早从《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意为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地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b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而中国历代中,语言禁忌最明显的例子便是"避讳"现象的产生,其中,各朝代里影响最为显著的为"字讳",如:

(1)《淮南子·齐俗训》引《老子》中"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作"高下相倾,短修相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淮南王刘安之父名 "长",为避父讳而以"修"代"长"。

(2)《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在为太子命名时曾向大臣申繻咨询,申繻答说:"太子取名应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为 "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意思是说,周代讳死者之名,如果国君崩逝,就不能再称说他的名字。这样,国君在生前取名时就应回避国名、官名、山川名、畜牲名和器币名,因为这些名称在社会生活和祭祀活动中经常使用,如果废弃不称,就会引起混乱和麻烦。申繻在这里所说的"六避"原则,正是避讳制度的雏型。

(3)东周时期,避讳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申繻所担忧的"因讳废名"的情况屡见不鲜。避讳虽在周代已出现,但并未形成完备的避讳制度,犯讳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如周厉王名胡,周嘻王又名胡齐,犯"胡"。显然,周代还只是避讳制度的初级阶段,至于"六避"原则,也主要倾向君主命名时"自避"以免烦扰天下,有明显区别。

(4)唐宋时期,避讳制度已相当完备,讳禁日益严密。为避皇帝名讳,甚至不惜改动儒学经典。如:唐太宗名世民、唐石经将《诗经》中的"泄"改为"波","氓"改为"甿";宋太祖名匡胤,朱熹在为《孟子》作注时,将"一匡天下"改为"一正天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除了避国讳之外,避家讳也更加严格。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肃",被迫不得举进士,因"晋"与"进"同音;宋代文豪苏轼的祖父名"序",其父苏询在属夕为"引",而苏轼在为人作序时则改"序"为"叙"。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已将避讳正式纳入法律条文,从而确立法律地位。《唐律疏议》规定,犯讳者将予以治罪,这就大大强化了讳禁力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