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

贵州省黄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酒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黄平县得到传承和发展。本文将从历史传承、现状分布、保护措施等方面对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进行浅谈。

一、历史传承

黄平县苗族酒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苗族酒歌是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婚丧等重大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他们与自然、祖先、社会的交流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苗族酒歌不仅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承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环境的感悟、对情感的诉求。

在清朝时期,黄平县苗族酒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清代民间文化繁荣,苗族酒歌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黄金时期,不仅在乡村间传唱,还被一些书香门第和文人雅士收录并加以传颂。到了现代,虽然苗族酒歌的传承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在当地还是可以看到人们在祭祀仪式中、节庆活动上唱起酒歌,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而且,在一些文化活动中,也可以看到黄平县苗族酒歌的身影,虽然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是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现状分布

黄平县的苗族酒歌分布在整个县域中,但是以大山深谷地带为多。苗族酒歌的传承并不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地域,而是贯穿于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在农忙时节,大家忙完了农活,晚上便会聚集在一起喝酒唱歌,以此来纾解劳累和压力,同时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苗族酒歌常常成为庆典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中,如苗年、苗族婚丧嫁娶等,苗族酒歌更是离不开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唱酒歌来庆祝节日、祈祷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同时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祭奠。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老者们也会在酒席上教授年轻人如何唱酒歌,传承世代。

三、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黄平县的苗族酒歌,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当地政府举办了一些苗族文化活动,包括苗族酒歌的演出和比赛等,来提高人们对苗族酒歌的认识和了解。在教育方面,学校也纳入了苗族酒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校接受到更多的苗族文化熏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苗族酒歌的保护力度,对一些著名的苗族酒歌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编纂,出版了一些相关的图书和资料,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在社会支持方面,一些文化爱好者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苗族酒歌的保护传承中。他们举办酒歌比赛,发起苗族酒歌研究,甚至在庆典活动中主动表演酒歌,来促进苗族酒歌的普及和传承。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苗族酒歌的传承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对苗族酒歌的重视程度减少,他们更倾向于追逐时尚潮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越来越少。一些老人在去世后,家庭中的苗族酒歌传承者也在逐渐减少。如何在当下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族酒歌,也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黄平县苗族酒歌作为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理念,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保护举措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让苗族酒歌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希望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黄平县苗族酒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为苗族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苗族称为“霞确”,“霞”苗语称之为“歌”,“确”即大之意,直译为“歌大”,意译为“大歌”。因其在苗族民间口传民间文学作品中“最大”,后称为古歌。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城关、杨柳塘、双井、甘溪等乡镇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同时也是黄平、凯里、镇远等地苗族歌师掌握古代苗族历史最古的民间文学,被誉为苗族民间文学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是一组以歌颂各种英雄群象为主要内容的史诗。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以下十二路歌组成。 一、开天辟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掘窝》、《运金银》、《铸造日月》 《掘窝》叙述人类始祖曼扁曼廖(即蝴蝶妈妈)的诞生、成长、结婚和养儿育女的过程。《运金银》、《铸造日月》阐述了神仙和阴阳,以及王宝、勾雄、巴确、勾当等英雄好汉开天辟地,开采金银和冶金造日月的过程。这类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母系氏族时期之前的事。 二、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洪水滔天》和《扁香尤》 《洪水滔天》说的是代表人类的阿耶为了生存而与代表

大自然恶势力的雷公作斗争的过程。雷公虽然神力无比,但阿耶却聪明过人,最后终于把雷公治服了。 《扁香尤》叙述一位敢于触犯天条,大闹天庭的叛逆英雄,歌名就是歌颂英雄的名字,他偷吃天上神果,长生不老,违反天条,到处被追赶,逃到天庭后,仍不“改邪归正”,竟与天王的小姐游方,最后被捉,客死于天乡。 三、拟人化的英雄鬼神群像 这类歌有《扁瑟缟》、《五奴汉》和《十二宝》。 《扁瑟缟》叙述的是曼扁曼廖生下的十二个蛋中第三个蛋变成的受苦人的代表,她生长环境十分恶劣,疾病缠身,被人遗弃,被人们列入穷恶的鬼神之类。 《五好汉》是十二个神蛋中的第五、六两个生的鬼神,他们勇敢善战,驱魔捉鬼,被人们列为保家神。当人们着鬼着魔而久治不愈之后,往往就宴请他们来驱魔捉鬼,解除鬼魔缠身之害。 《十二宝》是叙述除了《扁瑟缟》、《五好汉》和《洪水滔天》中的人、神、雷、蛇、虎、蜈蚣等之外其他众多鬼神。他们有名有姓(多以女性为主),常常捉弄人类,挑动是非,引起战祸,无恶不作,弄得人们倾家荡产,死于非命。因此,在排歌中都明确地讲明这几路古歌,不是师傅理老绝不可乱唱。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 贵州省黄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酒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黄平县得到传承和发展。本文将从历史传承、现状分布、保护措施等方面对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进行浅谈。 一、历史传承 黄平县苗族酒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苗族酒歌是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婚丧等重大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他们与自然、祖先、社会的交流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苗族酒歌不仅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承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环境的感悟、对情感的诉求。 在清朝时期,黄平县苗族酒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清代民间文化繁荣,苗族酒歌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黄金时期,不仅在乡村间传唱,还被一些书香门第和文人雅士收录并加以传颂。到了现代,虽然苗族酒歌的传承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在当地还是可以看到人们在祭祀仪式中、节庆活动上唱起酒歌,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而且,在一些文化活动中,也可以看到黄平县苗族酒歌的身影,虽然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是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现状分布 黄平县的苗族酒歌分布在整个县域中,但是以大山深谷地带为多。苗族酒歌的传承并不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地域,而是贯穿于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在农忙时节,大家忙完了农活,晚上便会聚集在一起喝酒唱歌,以此来纾解劳累和压力,同时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苗族酒歌常常成为庆典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中,如苗年、苗族婚丧嫁娶等,苗族酒歌更是离不开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唱酒歌来庆祝节日、祈祷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同时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祭奠。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老者们也会在酒席上教授年轻人如何唱酒歌,传承世代。 三、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黄平县的苗族酒歌,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当地政府举办了一些苗族文化活动,包括苗族酒歌的演出和比赛等,来提高人们对苗族酒歌的认识和了解。在教育方面,学校也纳入了苗族酒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校接受到更多的苗族文化熏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苗族酒歌的保护力度,对一些著名的苗族酒歌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编纂,出版了一些相关的图书和资料,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019318440.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黄平苗族

古老的苗族文化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机自092班 姓名:杨和学号:0908030178 当你听到宛转悠扬的笙歌响起,当你闻到甜甜美酒的香味飘起,当你看到古老板凳舞跳起,你变来到了传说中的古国——且兰古国黄平。他是古老的民族——苗族的聚居地之一。黄平县境内居苗、汉、亻革、侗、土家、仫佬、西家等二十多民族。据县统计局2002年底统计,全县人口总数为3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总数为18万余人,占县人口总数的54.7%。黄平苗族主要聚居于县东南部和南部清水江畔一带,向县中部、县西北部发展,散居全县各地。 黄平苗族的概况 苗族是一个渊源悠久、人口众多、欣欣向荣的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开明智慧、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著称于世。据传,远古时期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长江一带,为逃避压迫和战争的苦难,部分相率向南,再向西迁徙,沿江而上进入黔地,一部分就在黔东南的黄平等县定居下来。黄平苗族先民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立足于黄平地理、自然条件的优越,在这片热土上开拓,休养生息,成为黄平的世居主体民族之一。 黄平苗族能歌善舞,所以黄平有着“歌乡舞海”之称。民族风情浓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由于聚居人口众多聚居集中,较好地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 下面,就让我以苗族的婚姻习俗、妇女服饰和银饰、过年习俗和民族集会简略的介绍吧! 婚姻习俗 黄平苗族实行家族外婚一夫一妻制,一般是同姓或异姓同宗不婚。其婚姻是自由的,婚姻的缔结多为自主,自由选择,父母包办极少(现在已不见父母包办婚姻了)。自由婚姻全过程由青年男女作主张,父母不加干涉。男女双方通过游方、对话唱情歌,相互沟通情感,情投意合后,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征得女方家同意后,就算订婚,择吉日结婚。如女方父母不同意,而男女双方爱情坚贞不渝者,就采取逃婚婚配。逃婚在十三天内,女方家派人找回,婚姻解除;男方再派人去说亲,女方父母同意办酒,也成婚姻;找不回去,十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摘要】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和传统。本文从苗族酒歌的起源、传承方式、当代表现形式 入手,分析了当前苗族酒歌传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对传承现状 的总结,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策略。苗族酒 歌的传承现状虽面临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加强文 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和支持苗族酒歌的传承与发展,保留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传承现状、起源、传承方式、表现 形式、当代、分析、影响因素、总结、展望、保护、策略。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区,苗族文化在 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苗族酒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 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苗 族酒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歌唱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传承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智慧。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和文化传承环境的变化,苗族酒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急

需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将就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传承 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为苗族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 研究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苗族酒歌 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民俗文化的珍贵 遗产,通过对其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苗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苗族酒歌的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社会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拓展人们对 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苗族酒歌的传承 现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制定更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推动苗 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共荣共享的目标。深入研究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正文 2.1 苗族酒歌的起源 苗族酒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民间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根据传 统传说,苗族的祖先从天上的神仙之国迁徙至人间时,神仙们为了欢 送他们的到来,赠送了一种神奇的酒,这种酒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增

苗族十二路酒歌简介

苗族十二路酒歌简介 苗族十二路酒歌,苗语称为“霞纠旧娥给”。“霞”当地苗族称为“歌”,“纠”即酒之意,“旧娥”即为“十二”,给即“路”也。直译为“歌酒十二路”,意译为“十二路酒歌”。它是苗族在宴席上必唱的最古老的民歌,是苗族群众情感表达,思想沟通的媒介。 苗族十二路酒歌,一般是在常屋长桌宴上对唱,两人为一组,一人主唱,一人伴唱,互盘对唱,根据其演唱形式和内容,具体如下: 1、《择日歌》,这路歌讲述了苗族自古以来,在婚丧嫁娶、择地造屋、出门走客等方面都要选择好的日子。 2、《开亲歌》,这路歌主要讲述了强利和细金两兄妹开亲,扁金姑娘嫁到舅舅家当儿媳,充当一个没有丈夫与舅权制度反抗精神,争取婚姻自由,还娘头礼的过程。 3、《叙酒歌》,这路歌叙述了苗家人自古以来酿造米酒的全过程。 4、《叙种歌》,译为《豆纽》歌,是苗族十二路酒歌中的其中一路。它主要讲述人类社会年幼时期,苗族先民从游群经过渔猎和采集食物生活过渡到定居并开始从事农耕文化的生活。

5、《叙牛歌》,主要讲述了“太子“从天上降到人间变成牛为苗族生活的过程。 6、《梳妆歌》,主要叙述了苗家人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时期,以女性服饰为代表的全过程。 7、《赴宴歌》,主要讲述了苗家人穿金戴银,走亲访友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苗家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8、《叙桌歌》,主要讲述了苗家人在制作板凳、桌椅和使用工具的过程。 9、《叙碗歌》,主要讲述了苗家先民从农、牧、渔过渡到手工业时期,人们制作碗、碟的情景。 10、《叙火歌》,是讲述了古代族社会火的发明和使用过程。 11、《姊妹歌》,主要由“寻娘”、“嫁娘”、“嫁女”、“叙伞”、“妹回家”、“倒茶”、“赞银老人”等七个方面组成。 12、《一年歌》,主要讲述了古代苗民“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信仰。 勤学苦练,记忆力强,时常在酒席上与各地的歌手对唱,增强自己的记忆和演唱能力。在对唱的过程中,歌花与歌骨要配得恰到好处,不能人为的随意改变歌花,否则答非所答,问非所问。同时,要全面掌握十二路酒歌歌骨,这是对唱苗族十二路酒歌的最显著的记忆特点。 近几年来,龙尹今歌师在寨上培训学员40余期,学员达

杂散居苗族的风俗现状及保护建议

杂散居苗族的风俗现状及保护建议 风俗现状: 苗族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妇女的服饰款式复杂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30种以上,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衫的颜色,绣花的图案,以及裙子的长短等等,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寨与寨之间,均有各自特点。苗族群众都喜爱银饰,特别是盛装时都喜爱佩戴多种银饰。 苗族饮食偏重酸辣。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和腌制鱼肉。苗族喜饮酒,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无酒不成席,有一套喝酒的传统礼仪,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苗族一般聚族而居,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房屋的形式,各地不尽相同,居住在山麓、河边或平坝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居住于山区的苗族住房多为“吊脚楼”。 苗族讲究礼节,各种场合都是长幼有序、大小有别。若家里来了客人,用餐时男客由男主人陪同进餐,女客由女主人陪食。若老幼同桌吃饭,上坐老人,其余则分坐,老、幼或主、客围座火塘时,靠近中柱请长辈、老人或客人座。 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的节日也不尽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区较广,是为纪念祖先而兴起的节日。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节日,各地无统一日期,但大多是在农历正月或春天。 苗族信仰原始宗教为主,有些地区信仰道教和佛教(苗民通称为“客教”),

还有部分地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目前,蜡染工艺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成为苗族地区重点开发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苗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护建议: 1.加强苗族民间文化艺人的培养 2.发扬苗族民间文化活动 3.加强法制建设 4.提高对苗族风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中国谷陇苗族酒会】黄平谷陇苗族酒歌

【中国谷陇苗族酒会】黄平谷陇苗族酒歌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崇山峻岭深处,有这么一个大镇,人口九万,99%为苗族。它就是黄平县谷陇镇。由于经济、交通、教育等相对落后,受到外界的干扰很少,至今还保存着相对独立的民族民间文化。我的朋友们在这里生长、学习、工作、结婚、生儿育女,目睹本族的文化变迁。受好友的邀请,我也曾经亲身感受了这里浓郁的民间民俗。下面向读者介绍中国谷陇苗族酒会文化。 一、拦路酒 比较浓重或是正式的喜事、会客,苗家都有一个拦路酒。拦路酒是选择两个长得标致的妇女(一般是结了婚的女子,越年轻越被选中。穿着苗族盛装,到寨外不远的地方迎接客人,并且给他们敬酒,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拦路酒一般的量很少,一般只用很小的杯子盛酒,客人都会很愉快的双手接上,一饮而尽。 二、拦门酒 客人喝了拦路酒后,走到了主人家的门口,这时客人还不能进门。要想进门必须得喝拦门酒。拦门酒的量很多,用牛角来盛的,大概三四两,但是不用担心,因为苗家的酒是自家酿的米酒,度数只有二十度左右,醇香可口。拦门酒设有两三位看守门口的人员,客人喝完了才准进门,否则在门外候着。由于拦门的酒量很多,很多客人求情少喝一点,所以守门员的口才要求很高,也就是需要一定的劝酒口才。用牛角盛酒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牛是苗家的崇拜物,牛在苗族人的眼中象征着忠实和力量。第二,因为用牛角盛酒意含客人一定要干了这一杯酒,因为牛角杯的底部是尖的,不能放下,一放酒就溢出来了,就会受到嘲笑。客人只有喝完了酒,主人们才来和他们聊天,打招呼,否则,“不喝酒,不是友,不足以为谋。”

三、吃饭 客人喝完了拦门酒,稍作休息,就会入座吃饭。吃饭时,桌上有酒,但客人自便,可喝,也可不喝。此时主人的任务就是让客人吃好吃饱。吃饭当中,主人们(所谓的主人们是主人村里面的人)会为客人不断的夹菜,不住的添饭,直到客人吃不下去为止。 四、敬酒 吃好饭后,主人们把碗筷收拾后,休息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正式进入了喝酒的程序了。苗家的长桌摆上来,桌上放着好酒好菜,客人坐在一边,主人们坐在一边,开始交流。他们自我介绍,边介绍边敬酒,或划拳等,多种交流方式,达到互相认识。在这期间,主人家会派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敬酒,有老人敬酒,有壮年敬酒,有新人敬酒(如果是结婚酒),有儿童敬酒等,把酒敬到客人唱歌为止。 五、唱酒歌 苗族人民以歌会友,在酒会上唱歌是是必备的节目。酒到三巡,有些客人就开始唱酒歌了。唱酒歌一般两个人唱,一人主唱,一人陪唱,歌声嘹亮动听。主人看到客人唱歌了,也派两人来对唱。客人是女的,主人这边就派男人去对唱,客人是男人,主人这边是女人,男女搭配。苗族酒歌是一种歌剧,大部分的歌剧,可以唱三天三夜以上。 六、跳舞 跳舞是酒会的最高潮部分。一般认为,酒会达到了跳舞的程度,就说明酒会很成功。通过敬酒,划拳,唱歌等活动的喝酒后,大家都醉了,于是大家起来共同唱歌跳舞。最盛行的是板凳舞。往往是几个人双手各拿着一只小板凳,用凳子打着节拍跳舞,其他的人和着节拍整齐的跳,�锵有力,跳错了就罚酒一杯。所谓的错就是跟不上节拍,其实大家都在乱跳。板凳舞非常简单,只要手脚灵活,就没有错的。有些酒喝多了,跳舞东倒西歪,惹得

黔东南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文化的生存状况调查 (一)原生态歌舞正在逐渐失传消亡 1.原生态苗歌已出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在黔东南州内的苗族聚居地,到目前为止,全部会唱苗族大歌、酒歌、飞歌、情歌、婚歌、丧歌的苗族人口比率约为万分之一,而会唱部分原生态苗歌的人口比率也不容乐观,仅为千分之三左右,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绝大部分不会唱苗歌。也就是说,原生态苗歌已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境地。 2.原生态苗歌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无法适应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忙于读书,中壮年忙于赚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去面对面跟老人们学歌。使得许多高龄老歌手想收弟子却招不到人,遗憾地带着这些千年文化瑰宝走进天堂。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3.当今农村的少年儿童绝大部分不会唱我们小时候唱的苗族童谣,比如《白公鸡》、《烤粑粑》、《摘菜歌》、等等。可以讲,如果这些童谣经典在我们的身上失传,就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在苗族发展史上犯下的罪过。 4.芦笙歌舞的失传更为严重。以凯里市凯棠乡为例,我七十多岁父亲讲他儿时的凯棠街上是芦笙歌舞的天堂,凯棠的苗名叫“嘎谠”,即“(芦笙)大场合”之意。凯棠又有一个村叫“嘎谠给”,“给”即芦笙的苗语名称,“嘎谠给”即“跳芦笙的大场合”,这个村也因为跳芦笙太出名而被当时的地方政府用汉语命名为“芦笙村”。这些地名反映了当时的凯棠曾经是热闹非凡的芦笙歌舞聚会中心之一。但是,凯棠人爱超生,总以“人丁兴旺”为荣,后来人口增长太多,粮食短缺,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凯棠的经济严重衰退,人们要不就到外面去自谋生路,要不就努力读书考官,争着去吃皇粮。由于芦笙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物质利益,于是,芦笙变成了炉中之柴,渐渐消亡,最后一首芦笙曲谱在火香村失传。从此,凯棠的芦笙歌舞就此消亡。即使这几年在凯棠的“吃新节”以及当地政府、社会团体组织的其它文化活动中偶有看到有人拿芦笙在吹,但那不是原韵原调的凯棠芦笙歌舞,他们要不就是从台江、雷山学来的外来调子,要不就是到雷山、台江以及凯里的舟溪等地请人来冒充凯棠的芦笙手。 凯棠的芦笙歌舞的消亡只是一个典型例子,同时也向当今的政府职能部门,向当今的文化工作者、教育者敲响了警钟——现在是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苗族文化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二)苗族美术工艺正艰难地生存着 1.最突出的是苗族刺绣的“老化”。表现在刺绣者的老龄化和主题构思的守旧。“原生态”不等于墨守陈规,他应该被赋予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我偶尔到过凯里二商场、营盘坡、金泉湖的苗族刺绣交易市场看过,那里的商品绝大部分是陈旧的甚至是褪色的,基本上是六七十年代左右的刺绣品。当然,偶有看到表现当今农民幸福生活的刺绣品,但毕竟少之

最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是一个多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保存着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州级民族村寨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个。**县从2006年开始“非遗”普查工作至今,已普查到资源总量120项,其中:民间文学27项,以苗族《刻道》歌、苗族《古歌》、苗族十二路《大歌》和苗族十二酒歌等高坡苗、河边苗等传统的叙事民歌为主,忠实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貌、风俗和进化过程;民间音乐19项,最有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飞歌”、“情歌”和“游方歌”,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以歌动人、以歌传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舞蹈8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踩鼓舞和捞虾舞,是集祭祀性、欢乐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舞蹈,是苗族群众精神上的释放和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民间美术5项,分别是苗族服饰、银饰、挑花、刺绣和剪纸;民间手工艺15项,以苗族服饰制作、苗族银饰制作和苗族织锦制作为代表,代表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民间曲艺2项,分别是苗族便哦和苗族嘎百福;传统戏剧1项,是当地汉族群众在春节前后表演的一种传统剧花灯;民间竞技5项,目前保存较好的端午节龙舟竞赛和苗族斗鸡、斗牛、斗鸟;民俗29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二月二架桥和祭桥、丧葬、****地区玩水龙等5项,展现了**祭祀文化和民间崇尚;传统知识11项,主要是***境内民族医药,多数具在自己的特色。 2、传承与保护现状 在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非物质文化也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首先在民文学方面,除苗族《刻道》歌已得到专项保护外,其余的都面临失传的

结构与反结构:黄平苗族传统婚礼仪式的探讨

结构与反结构:黄平苗族传统婚礼仪式的探讨 作者:龙寸英李军 来源:《三峡论坛》2018年第06期 摘要:黄平苗族婚礼仪式过程复杂,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意义。通过对婚礼仪式的描述,运用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其在“阈限”期与“反结构”文化中的呈现。在日常生活形态里,社会处于一种稳定结构中,而在婚礼仪式中,这个群体所呈现的种种仪式终极目的,乃为使其社会结构得以延续。研究发现在“阈限”期中“反结构”状态并不具有普适性;仪式动力并不具有结构性张力,而是这个群体自我发展、调整的自然规律。 关键词:婚礼仪式;结构;反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43-05 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会伴随着许多礼仪。如,刚出生不久的满月礼、从少年转为成年的成年礼、从单身到组成一个家庭的婚礼,以及生命结束时的葬礼等等。在这些仪式中,婚礼是人生礼仪中较重要的一项仪礼,是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系统中重要的一项要素,也是地方性文化知识的体现。这些仪式意味着从一个阶段安全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或是从一个群体过渡到另一个群体。仪式的意义在于它的象征性,是过渡人身份合理化。法国人类学、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把通过仪式理论分为三个部分:分隔礼仪(阈限前)、边缘礼仪(阈限)、聚合礼仪(阈限后)。[1]14-24 其中,“阈限”(liminality)是过渡仪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处于一种“游移与两个世界之间”的状态,亦是一种“门槛”形式,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与文化系统。 维克多·特纳(VictorTurner)发展了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在传统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仪式过程之“结构与反结构”理论。社会处于“结构”中,由社会关系所构建起一套稳定的社会制度,生活于这种社会中的成员有意识或无意识遵循既有的社会秩序,规范或是制约着他们的行为。而特纳认为仪式期间,原有的社会结构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失,乃至被颠倒,即:原来身份低下的人变得高高在上,而原来身居高位的人却表现得谦卑自抑,即:所谓的“反结构”(anti -structure)。[2]47与“阈限”密切相关的是“交融”(communitas),在阈限仪式阶段中——一个卑微与圣神,同质与同志的混合体,从原来有机构社会中分离出来,处于一种无差别、身份模糊亦是混同的状态,即谓“交融”。[3]96仪式过程使得那些在结构中处于低下地位的人,在仪式中追求象征意义上的“在结构中处于较高地位”;而那些在结构中处于较高地位的人,在仪式中追求象征意义上的“在结构中处于低下地位”,即使在达到目标的路上经历苦难,也在所不惜。[3]206在仪式结束后,参与人回到原有社会结构中。特纳认为社会因为有结构,就有结

黄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①--以谷陇9.27芦笙节为例

黄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①——以谷陇 9.27芦笙节为例 任丽菊 【摘要】该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以黄平县谷陇9.27芦笙节的传统体育活动为调查对象,分别从芦笙参赛队、板凳舞队、斗牛、赛马、对唱山歌、斗画眉等对黄平县谷陇9.27芦笙节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制约着黄平县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因素主要有:政府部门的投入与支持、芦笙节的创新与开发、建立人才培训、资历老人的保护和群众参与度与宣传。在调查结果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即在条件的允许下政府相关部门对芦笙节的转型与更新、政府部门对教育基础的投入与支持、对资历老人的相关口传建立档案、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建立特色的芦笙文化等,以其为今后对黄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名称】当代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6(006)014 【总页数】2 【关键词】黄平苗族芦笙节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在苗族里“芦笙节”也可以称之为“吹芦笙”,意思就是吹芦笙、跳芦笙为主要的传统节日。黄平苗族苗语叫“唸庚”就是看芦笙的意思,这可以看出芦笙是在芦笙节里有主导的地位,在黄平苗族芦笙节可分为三大类型:三月爬坡节、四月八和九月芦笙节该文研究的是九月芦笙节。九月芦笙节也称之为九月芦笙会,以秋收以后庆丰收感谢神灵的传统节日,在全县九个集会点中以谷陇九月

芦笙的规模最为盛大,最具有苗族文化的特色,为期为3天,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谷陇九月芦笙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主要有吹芦笙、跳芦笙舞、板凳舞、斗牛、赛马、斗画眉鸟、斗鸡等芦笙在其中是主导地位。在2007年,谷陇九月芦笙节(9.27芦笙节)作为民俗贵州省收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名称之为“谷陇9.27芦笙会”,从此其名定了下来。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黄平县芦笙节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变迁和受到西方体育的冲击,黄平苗族的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逐渐以表演和娱乐的形式出现在了盛大的芦笙节中,一些体育项目逐渐被边缘化,有些濒临失传的危险。 1.1.1 抓住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加大对芦笙节的财力投入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芦笙节的保护和传承的投入,在芦笙节中政府部门只看到对经济的收入,却没有看到芦笙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慢慢失传。在黄平县的学校里只有两所高中设有芦笙文化的课程,在黄平县大部分的学校没有设有芦笙文化的这一课程,失去了老一辈的芦笙文化的氛围,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活和对现代艺术的追求对芦笙文化的价值观变淡,虽然有一些现代艺术家对芦笙文化的追求,但是没有苗族人民对芦笙文化的那种情感,而在高中部虽然有对芦笙文化有研究,他们只是为了学生和学生走向大学,对民间的服务很少。芦笙节的体育项目在现代的社会变迁中是单调的,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热情度慢慢的下降,而对西方的体育项目热情追求,如:篮球赛,这样的局面只会让芦笙节的少数体育项目自生自灭。现在想把芦笙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就只能转型,既要保留传统又要适合现代人的需求,这是政府部

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调研

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调研 作者:潘丽英苏世奇 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21期 摘要:苗族酒歌不仅代表着苗族人情感表达的方式,而且还记载着苗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劳作习惯及精神追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以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的起源及发展,阐述了苗族酒歌传承的重要性,采用访谈的方式,分析了该地区酒歌传承发展的基本现状,并从传承意识、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酒歌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14-03 苗族酒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音乐样式,既具有民族艺术的特殊性,又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且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和民族意涵的艺术表达。由于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苗族地域的特殊性,该地的酒歌文化较为丰富,但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在传承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甚至有部分苗族酒歌音乐已逐渐流失,亟需传承、保护。因此,如何结合当前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找到当地苗族酒歌传承发展路径,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概况 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是苗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语言形式和劳动智慧而形成的民歌类型。相传在很多年前苗族先民從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苗族先民为了抵御磨难、团结族民、记录历史,创作了很多简单质朴的音乐,后来苗族也逐渐成为了能歌善舞的民族。当苗族先民定居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后,为了促进发展,丰富族民的业余生活,很多不同类型的民歌被创作出来,这些民歌的曲调各不相同,但大都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并且丰富了演唱的形式,形成了对唱、合唱、独唱等多元的表演类型。苗族历来有“无酒不成席”的民俗传统,无论是大小节日,还是婚俗嫁娶,都会高朋满座,开怀畅饮,这一习俗直接催生了苗族浓郁的酒文化,同时也衍生了各种各样的酒礼歌曲,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酒歌”。 一般酒歌表演的场景比较随意,常常会在婚礼酒席之间用于交谈答谢,也会在招待宾朋之时,用来抒情咏怀。酒歌曲调旋律起伏不大,带朗诵风格,常常是一个乐句的多次反复,仅

新媒体视角下的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探析

新媒体视角下的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探析 作者:袁玥蒋丹妮 来源:《音乐探索》2021年第03期

摘要:我国黔东南地区是以侗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区。长期以来,各民族的生活和劳作造就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多种音乐文化。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出现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出发,探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侗族、苗族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提供创新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苗族;侗族;少数民族音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3 - 0093 - 11 DOI:10.15929/https://www.doczj.com/doc/1019318440.html,ki.1004 - 2172.2021.03.008 引言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形色各异的音乐文化展示闪耀着每个民族自身特有的光芒,绽放着民族民间文化的绚烂光彩。时代更迭,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出现、快速变化,让音乐文化传播得更快更广。“从音乐文化历史传播媒介范畴来看,无论是最原始的口耳相传音乐传播媒介,印刷术发明产生后的乐谱媒介,还是电子时代音乐唱片、音乐广播、音乐电视等电子媒介,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不仅是人类音乐能够传承、发展、延续的关键,同时,也推动了音乐在传播形式与内容上的不断革新。”①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的进步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在当下媒体技术快速更迭,同时世界音乐大融合、大碰撞的背景下,笔者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为对象,试探析在新媒体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境况。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方面。例如,朱媛媛《利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音乐的策略》认为:“新媒体具有传播广泛性与高效性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传播方式的引进,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创作者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加入新的音乐素材,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改编了原有的传统音乐,或在其民族音乐的调式基础上,用新的音乐元素创作原创歌曲。”①付鹏在《新媒体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中提道:“新兴媒体如今已成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各种新媒体环境为少数民族音乐创设了发展的良好条件,甚至推动它更深层次地走向国际音乐艺术舞台。”②李阳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求存之道》中提出:“随着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传统的传承模式被打破,少数民族音乐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媒体和各种手机媒体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全面快速地传播。”③然而,具体分析新媒体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关系的文献却不多见。 黔东南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其中以苗族、侗族的人口居多,占比分别为42.7%和29.9%。④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孕育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造就了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音乐。基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研究苗族、侗族音乐主要类型和代表性乐器的基础上,分析其传播现状和问题,提出创新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建设性意见,推进传统文化建设。 一、苗族音乐和侗族音乐的主要类型 (一)苗族音乐 1.苗族民歌 黔东南州苗族民歌根据歌曲形式大致分为飞歌、古歌、游方歌、酒歌、礼俗歌和儿歌等。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所有苗族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更是记录苗族人民生活史的载体。苗族民歌因演唱场合不同,调式特征与演唱方式也有所差异。下文以飞歌和古歌为例作简要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