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

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

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

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传承性

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处处受到歧视的悲惨历史。

2、民族性原生性

苗族先民的向来崇拜太阳、月亮、山神,甚至花草树木等等。这可以从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铜鼓纹得出结论,而我认为苗族音乐也像苗族服饰和铜鼓一样,有着自己的“图案”――那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苗族音乐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给人一种“寻根”的感觉,因为苗族音乐是从原始社会,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只是因为没有文字和乐谱,所以当时苗族歌曲无法保存下来,在这里提到的“原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原汁原味”,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我们都知道,自从苗族迁徙以来,现在一直居住在地形为海拔四百米至二千五百米的中国西南省份,以陡峭山坡和深陷峡谷为其特征的云贵高原具有海拔二千米到二千五百米的山峰,河谷与平地的地方。这里的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创造性的梯田灌溉技术。有人说,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太落后,太偏僻、太边远,然而就是因为这块原始的地方,滋生了我们苗家许多传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对于“原生性”我们可以从曲子角艺术的发展,加工,或者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度来说,由曲作

家对一首民歌的旋律进行曲,我们均视为“次生”的。那就是非原汁原味的,从演唱方法来说,就是用西洋的发音技巧所训练出来的声音,最大限度的贴近民歌,我们均叫“次生民歌”唱法,而我们的苗族音乐主要是强调“原生态”这个概念:│5 3│5-│5•i│5 3│1-│3- │5-1│……该旋律为苗族飞歌旋律之一,使人一听就知道是黔东南苗族的风味。《还娘刻木之歌》古代苗族婚姻习俗长歌旋律为:5 5 .│1 2 1│5 6 .. 5 . 5 .1│5 5 ..1│5 . 6 . 5 .│5 5 ..1│1 5 .2│5 . 6 . 5 .1│5 5 ..│2 1 5 .│歌词为“阿哈,要唱啊,刻道的歌唱起来,唱就开始唱,枫木刻九节,从头来唱起。”尽管现在都采用了一些“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但它们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苗族音乐的调式来说,他们属于原汁原味的民族调式,像黔东南台江革东飞歌调式音列为“5 6 1 3”其中“6”是很少出现的,并且“6”多处于弱音位置,只起装饰和过渡作用。凯里市“凯堂飞歌”属“6 1 3 5”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以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二声部一先一后摹仿式二重唱为主要演唱特征,旋律进行中常以五度,八度大跳跳跃出现,使其更加明朗、奔放。“黄平飞歌”属“1 2 5 6”四声音阶宫调式,旋律进行连续命名用四度,3五度大跳“2 6 5 2 5 2”音型贯穿全曲。如:5 2 6 1―│2 6 5 2 5 2 5 2 0│此外,黔东南凯里市的挂丁、雷山县、施洞、台江县的反排等地的“飞歌”在音阶调式,施律进行等方面也各具特色,情调开朗,旋律流畅,曲式完整优美动听等都是其共同的特征,体现了苗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苗族音乐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性。

3、丰富性及语义性

苗族音乐按其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每一类均有各种不同的音调,反映不同的内容,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声乐有“飞歌”,“古歌”、“酒歌”、“情歌”、“叙事歌”、“丧歌”等等。器乐有芦笙,叶、夜箫、古飘琴等。打击乐有铜鼓、木鼓等。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一般苗族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调的创作修饰。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记得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歌手唐德海前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唱法,他创作的歌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一千三百多首。苗族音乐除了素材丰富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功能,那就是“会说话”的功能――语义性,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是这样描述苗族先民迁徙的“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民不得安居,受难的苗族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这首古歌,表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斗争的激烈情况,同时也表述了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之情,从而迁向那陌生的领地。苗族的芦笙和木叶也具有较强的语义性,在苗族的心目中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们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丽,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芦笙吹着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如芦笙恋爱曲《讨花带》的旋律和词意是这样的,‖2 5 2∣2 5 2∣5 6 5 6∣6 5 2∣5 2 5 2∣5 6 6∣5 6 6 5∣2 5 2‖……4“好姑娘,好姑娘,送根好花带,送来捆这里,捆这里,捆在芦笙上,我们吹芦笙,大家喜洋洋。”由此看得出,苗族音乐不仅仅是旋律优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刻的语义性。

二、文化价值

何为“文化”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语言、宗教、信仰、法律、艺术、道德等文化事项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而民族性、历史性、稳定性却是文化的重要特征。苗族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质朴而就苗族音乐的不朽文化价值我认为有:

1、在于培养苗家人的历史意识

苗族音乐不仅能教育苗家后来者永不忘祖先故土,显示出苗家人对祖先的追忆和寻根的浓重乡思,而且能培养苗家人的历史意识,这里对于过去没有文字的苗族,音乐代替了发挥文化符号的功能,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音乐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音乐具有历史的认识价值。据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仅收录我国南方苗族歌曲就一百多首,虽然只有歌词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至六世纪,我国苗族歌曲已是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而这种漫长的历史痕迹在今天的演唱中还能让我感受到。苗族音乐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使苗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苗族音乐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各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图腾的变异,它赋予苗族历史的文化传播体。

2、民族的象征

“苗族大歌是从人的血脉中流淌出来的艺术,它带着苗族人民的脉动,蕴涵着苗族人民生命的呼吸,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纵情放歌,无论是缠绵悱测,还是呼天抢地,苗族大歌它所特有的风格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苗族音乐质朴,鲜活,带着山与水的旋律,鸟叫蝉鸣的律动,给人一种泥土的芬芳气息”。在这里且不说苗族音乐是否受人喜欢,不过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这句话,用在别处还有争议的话,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了,为什么黑人的灵歌蓝调,布鲁斯印第安人的民歌,美国的乡村音乐能够在世界广为流传呢?还有著名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什么能够登上世界舞台,并得到那么多专家学者的考究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个原因,就像我们苗族音乐一样,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独特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一个民族。

3、凝聚整个民族团结的含义

这可以从苗族器乐――芦笙来说。苗族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在苗族人民中具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大家感到无限欢乐,忘掉一切忧伤和痛苦,在芦笙会上,年已花甲、银发的老人也积极参与。人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又在芦笙会场上依依难舍难分,流连忘返。同时芦笙集会增强了人们的团结,在培养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互助精神起了积极作用。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联系苗族心理素质的纽带,终上所述,我们知道苗族音乐具有它的独特性,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苗族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育下,苗族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苗族音乐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了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我们苗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苗族的音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马学良、邰昌厚、今旦:1956 《关于苗族古歌》

田兵1979《苗族古歌》论文贵州人民出版社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 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 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 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传承性 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处处受到歧视的悲惨历史。 2、民族性原生性 苗族先民的向来崇拜太阳、月亮、山神,甚至花草树木等等。这可以从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铜鼓纹得出结论,而我认为苗族音乐也像苗族服饰和铜鼓一样,有着自己的“图案”――那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苗族音乐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给人一种“寻根”的感觉,因为苗族音乐是从原始社会,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只是因为没有文字和乐谱,所以当时苗族歌曲无法保存下来,在这里提到的“原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原汁原味”,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我们都知道,自从苗族迁徙以来,现在一直居住在地形为海拔四百米至二千五百米的中国西南省份,以陡峭山坡和深陷峡谷为其特征的云贵高原具有海拔二千米到二千五百米的山峰,河谷与平地的地方。这里的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创造性的梯田灌溉技术。有人说,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太落后,太偏僻、太边远,然而就是因为这块原始的地方,滋生了我们苗家许多传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对于“原生性”我们可以从曲子角艺术的发展,加工,或者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度来说,由曲作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苗族人口达到***-*****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区、市),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众多,该省境内苗族人口占到了苗族总人口的28%左右。 一、文山苗族芦笙曲的起源 (一)芦笙曲的认知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神圣、友谊、欢乐的象征,是苗族人民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据考证,早在六七年前苗族人民就已经“致琴瑟、兴歌舞”,即那时就已经产生了芦笙及芦笙舞。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在蚩尤的率领下阻击黄帝失败后退居深山,为重新召集队伍,他系红腰带,在山上立起长树干,号召民众绕“花杆”起舞,部众闻讯赶来继续参加与黄帝的战斗。沿袭至今就演变成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文山州苗族中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缘故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芦笙。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指出“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 据考证,芦笙源于苗族,受戰争及灾荒威胁,先民们被迫进行迁徙以谋求生存,最后定居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聚而城寨,并创造出了灿烂的芦笙文化。 (二)芦笙曲的历史 苗族芦笙文化见证了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据唐代《新唐书·南诏》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笙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辞海》解释:“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传更广。芦笙是簧管乐器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019318441.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浅谈苗族及苗族民歌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3) 1.1 音乐特点 (3) 1.2 歌词特点 (3) 1.3 演唱特点 (4) 1.3.1 苗歌声律 (4) 1.3.2 苗歌韵律 (4) 1.3.3 苗语韵母分类 (4) 1.3.4 苗歌韵式 (5) 1.4 苗族民歌的发展模式 (6) 第二章民族文化背景 (7) 2.1 民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7) 2.2 民歌与民族语言的关系 (7) 参考文献 (9)

摘要 本文属区域民族学和音乐学范畴,注重将音乐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音乐与所根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来探索民族音乐的历史、现状和演变规律,阐述其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民族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对苗族民歌个案的具体分析、研究,揭示该杂居地区苗族民歌的特色:苗族民歌顽强保持了自身民族特质。在揭示苗族民歌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基本模式——保持型模式与变化型模式的基础上,力图发掘其音乐形态背后的内在成因,籍以深入地把握苗族音乐的自身特征,并对苗族民歌发展的过程作出初步阐释。苗族由于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语言体系及民族渊源诸方面的生态结构的差异,导致其受它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程度有别于其他民族,其民歌的发展道路有很大特点:苗族民歌自成系统,具有相对的保守性、稳定性。总的看来:苗族民歌更多地在纵向继承方面继承与保持了本民族特色,但却使其音乐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关键词】:苗族大歌音乐习俗文化背景民族文化

第一章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1.1 音乐特点 苗族大歌是苗族古歌的一大类别,黄平苗族称为“Hxak(歌)Hliob(da )”,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歌”。主要流传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及黔东南布依族自治州的瓮安县的自称“Hmeb”苗族群体中以及在“十八年反”的时候有这里迁移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地区。它是苗族部分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古歌分为大歌和酒歌两大类,各有十二部,在苗族则认为是十二“路”,内容丰富,篇幅巨大,是苗族人民的古代“百科全书”。 苗族大歌是以歌颂各类英雄群象为主体的史诗。它为我们研究苗族古代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历史,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演变的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2 歌词特点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浅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摘要:《幻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生动地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展示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和欢乐的舞蹈场面。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以“五声音阶”定弦作曲的模式。曲中“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纵向的和声等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关键词:《幻想曲》苗族民歌创作特点演奏技法

Abstract “Fantasia” is a Guzheng solo created with folk songs as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Mao district of Southwest China by WangJianmin. This piece of music describes a leisurly,full of lyrical and enthusi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Based on his own well-designed artificial mode,the author broke the tranditional Five-tone mod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With the means of lateral synthesis of the ateificial modes, the melody , harmony and harmonic prog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a lot.In this way, Guzheng’s language thinking and mode was largely broadened. Key words:“fantasia”the Miao folk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echnique

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旋律的民族元素运用浅析

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旋律的民族元素运用浅析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在贵州的音乐 表演中,民族元素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更是能够 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本文将对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旋律的民族元素运用进行 浅析。 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的旋律中充分融入了当地的民族音乐元素。贵州有着丰富多样 的民族音乐,如苗族的芦笙、侗族的唢呐、布依族的木吹、水族的琴筝等等,这些乐器音 色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合唱作品中,这些民族乐器常常会被用来作为伴奏或者 带有独奏效果的乐器,不仅丰富了合唱作品的声音层次,也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 色。 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的旋律中还大量运用了当地的民族歌曲元素。贵州各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歌曲风格。苗族的传统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和朴素的表达方式而 闻名,而侗族的歌曲则以其悠扬动听、节奏欢快、情感真挚而著称。在合唱作品中,这些 民族歌曲的旋律元素经常会被借鉴或者改编,加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的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同时也为听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听觉享受。 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的旋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节奏元素。贵州的各民族都有着丰富 多彩的舞蹈文化,这也为贵州的音乐注入了丰富的节奏元素。在合唱作品中,这些节奏元 素常常会被巧妙地运用,使得作品的旋律更加生动有活力,同时也增加了听众的听觉享受。在合唱演唱过程中,合唱团演唱者还会在这些旋律节奏元素的基础上加入动作和舞蹈,为 合唱作品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的旋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韵元素。贵州的各民族语言不同, 因此其音韵也各具特色。在合唱作品中,这些音韵元素常常会被用来作为歌曲的歌词,使 得作品更加地道和真实。也为合唱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使得作品更具地方特 色。 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的旋律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有地方特 色和民族风情。这些民族元素不仅丰富了合唱作品的旋律,还为听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听 觉享受。相信随着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贵州民族风格合唱作品的民族元 素运用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音乐的享受。

浅谈苗族芦笙的创新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振兴

浅谈苗族芦笙的创新发展助推文化产业 振兴 摘要:苗族在中华民族中有着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芦笙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法器和神器,在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文化产业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针对苗族芦笙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结合芦笙文化的特点探讨文化产业振兴对于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探讨了苗族芦笙文化创新发展对文化产业振兴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创新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振兴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苗族芦笙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振兴 引言: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法器和神器,芦笙见证了苗族文化历史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芦笙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芦笙将表演、吹奏、乐曲三者融合在了一起,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具有浓厚的苗族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和古朴性。在文化产业振兴的理念下结合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现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够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苗族芦笙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 一、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一是民族地区开始由传统的农耕文化走向现代工业文明,这样的经济发展转变导致苗族芦笙文化在内的一系列民族文化加速蜕变和消失。由于民族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变迁,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冲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受到了不可抗拒的都市文化冲击,加之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一些较为脆弱的民族文化生态迅速

最新-浅谈苗族原生态音乐保护与发展 精品

浅谈苗族原生态音乐保护与发展 摘要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理念和模式,能够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落后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经济价值。 当然,全域旅游模式在推动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明显地产生涵化和发展。 原生态音乐作为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再次将其搬进舞台,为顺应旅客的需求、顺应社会大众对其审美,二度创作、原生题材作品踊跃出现,使原生态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 针对现状如何正确对待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国家非遗文化保护区,将文化作为根基,保护好文化根基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保护和发展是必然的。 关键词全域旅游;原生态音乐;保护;发展一、全域旅游下苗族原生态音保护和发展现状一全域旅游基本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阐述,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往往人们盲目认为全域旅游理念是一种开发、盈利手段,和以往的景点模式没多大区别,到处为景点景区,到处小商小贩;并不以然,全域旅游是基于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生活品质的提升,要求目的地给予同等价值的产品。 总的来说,要求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有计划性、系统性的规划,实现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体验需求。 二西江苗寨概况。 西江苗寨自称仙祥、鸡讲鸡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东引村、羊排村、平寨村、南贵村等四个村组成。 地处贵州省雷山县,距州府凯里35,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绚丽多姿的银饰服装、神秘独特的古老节日、热情好客的民普民风、悠扬动听的原生态歌舞,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传统和元素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流行音乐中也融入了各民族音乐元素,从而更好地突显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浅析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第一部分:民族色彩在曲调中的体现 曲调是音乐作品的骨架,也直接决定了音乐的情感色彩。在中国流行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曲调中的明显民族元素,例如:《陈奕迅-浮夸》中,周杰伦编排的笛子演奏为这首歌曲提供了一种神秘、浪漫的感觉。《徐佳莹 - 平凡之路》利用拉丁鼓点、滑音和从东北二泉映象提取素材来强调民族元素。《朴树 - 平凡之路》中,“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等歌词的写法是运用了苗族的一种民谣形式。 除此之外,西藏的戛纳琴和蒙古族的蒙古手风琴也引入到音乐中,为歌曲带来了浓郁的民族味道。 第二部分:民族元素在器乐演奏中的表现 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演奏中的民族元素也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流行音乐中。例如:《周杰伦 - 晴天》

中的反琴和民乐,悠扬的音色使这首歌曲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感情。唢呐等器乐演奏也常常为歌曲增加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息。同时,国内的一些非主流、民谣歌手大量使用各种民族乐器,让他们的音乐在各大音乐平台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追捧。 第三部分:歌词结构与表现方式中的民族元素 歌词作为音乐的灵魂,直接反映了词作者的文化思考和内心情感。以林宥嘉的《说谎》为例,他在这首歌曲中深入探讨了台湾流行文化从台“独”到爱情的种种社会背景和情感紧张的转变,通过一首歌曲拓宽了许多人对于台湾历史和社会的了解。《陈奕迅-浮夸》中的“听上去是陈奕迅自嘲,实际上借皮裤做噱头 来自加强自己的形象,而那套皮裤也显然是所谓“西服牛仔”的象征,是在明确与强化了自己在当下潮流文化中的地位和立场”,在歌词上带来更多的韵味和思考。 在中国流行音乐中,我们也可以听到苗族、蒙古、藏族等不同民族的语言歌曲。例如:《五月天 -OAOA》中的藏语部分和《田馥甄 -刚好遇见你》中用到了闽南语歌词,以及《蒙古我 的家》等被广泛传唱的民族歌曲,为大众提供了与其他音乐风格不同的体验。 总结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中国流行音乐中融合民族音乐元素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在现代中国音乐的不同领域,如嘻哈、古典等,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越来越受到青睐。毋庸置疑的是,融入民

浅谈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

浅谈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 作者:任谦张芳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6期 【摘要】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是苗族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对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情况予以描述。旨在阐明湘西吉首苗族鼓舞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民族音乐学 前言 对于苗族鼓舞之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鼓励将士出征,或迎接将士凯旋;一说是源于祭祀;更有民族鼓舞起源于巫术。说法不一,但是各有道理。在此便不做深入讨论。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苗族和犹太族”。苗族不仅顽强不屈、流布世界而且历史悠久、能歌善舞。吉首,史称镇溪所,是我国西南门户重镇,有千余年的文明历史。市地秦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宋朝时为军事防地。吉首市操苗语属东部方言,自称“果雄”。苗族鼓舞分为:铜鼓舞(Luk Niel祝略)、木鼓舞(Niel Del略豆)、踩鼓舞(四方舞)、花鼓舞(调年鼓)。本文所述的吉首苗族鼓舞即“花鼓舞”。 一、表演场域 苗鼓传统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不断发展。时至今日,苗族鼓舞的原生环境丢失了。你更多的会是在某台晚会,比赛舞台上,或是民间节日活动(如今举行赶秋节或七月八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组织才能举办)。其目的和意义都与传统鼓舞有很大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吉首德夯苗寨可以看到很多苗族音乐舞蹈,如:苗族鼓舞、芦笙舞、苗族风俗。虽然是以观光旅游为目的而表演,但其在保留传统上很得体。 二、形态 本文对苗族鼓舞形态(本体)的描述并没有使用民族音乐学将音乐事件置于活态环境中,而只是静止的(static)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没有着力于一场表演。其二在于现今苗族鼓舞表演已很少用于自发仪式活动中,实为遗憾。 (一)音乐 苗族鼓舞表演形式分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边是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边,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在打鼓面时,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到其基本规律,鼓点的基本节奏型有“一点鼓”、“三点鼓”、“五点鼓”、“七点鼓”、“九点鼓”、“十一点鼓”及“六槌”,所有苗族鼓乐基本演奏形式就是这样。苗族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

浅谈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摘要】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和传统。本文从苗族酒歌的起源、传承方式、当代表现形式 入手,分析了当前苗族酒歌传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对传承现状 的总结,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策略。苗族酒 歌的传承现状虽面临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加强文 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和支持苗族酒歌的传承与发展,保留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传承现状、起源、传承方式、表现 形式、当代、分析、影响因素、总结、展望、保护、策略。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区,苗族文化在 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苗族酒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 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苗 族酒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歌唱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传承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智慧。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和文化传承环境的变化,苗族酒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急

需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将就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传承 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为苗族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 研究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苗族酒歌 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民俗文化的珍贵 遗产,通过对其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苗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苗族酒歌的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社会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拓展人们对 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苗族酒歌的传承 现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制定更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推动苗 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共荣共享的目标。深入研究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正文 2.1 苗族酒歌的起源 苗族酒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民间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根据传 统传说,苗族的祖先从天上的神仙之国迁徙至人间时,神仙们为了欢 送他们的到来,赠送了一种神奇的酒,这种酒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