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综述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宋守礼 朱盛修

骨膜通常指骨外膜Κ是覆盖在骨外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Λ除骨的关节面、股骨颈、距骨的关节囊下区和某些籽骨表面外Κ骨的外表面都有骨膜Λ目前认为Κ骨膜不仅是一层:限制膜ΦΚ而且具有成骨作用Κ对骨的营养、生长或修复及感受痛觉都很重要Λ临床上Κ利用骨膜移植后能保留骨膜固有的成骨和成软骨的特性Κ已成功地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和软骨缺损、气管软骨缺损、先天性腭裂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Κ且骨膜移植有血运重建快、成骨量大和对供区创伤小等优点Κ引起了人们对骨膜的兴趣Κ加速了对骨膜组织的结构和成骨机制的研究Λ

一、骨膜的组织学特征

虽然骨膜的组织结构因解剖部位和年龄不同而有差别Κ传统上常将骨膜分为浅表的纤维层;fibrous layerΓ和深面的生发层;cam bium layerΓΚ二层并无截然分界Λ纤维层较厚Κ细胞成分少Κ主要为粗大的胶原纤维束Κ彼此交织成网Κ有些纤维穿入骨质Κ称sharpey 纤维或穿通纤维;perfo rating fiberΓΚ起固定骨膜和韧带的作用Λ生发层紧邻骨外表面Κ其纤维成分少Κ排列疏松Κ血管和细胞丰富Κ有成骨能力Κ故又称成骨层;o s2 teogenic layerΓΚ其细胞成分有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Λ生发层的组织成分随年龄和机能活动而变化Λ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成长期内Κ生发层由数层细胞组成Κ其外层为成纤维细胞样骨祖细胞Κ内层为成骨细胞Κ二者皆有增殖能力Κ与骨膜成骨有关Λ成年后Κ骨处于改建缓慢的相对静止阶段Κ生发层变薄Κ骨祖细胞相对较少Κ不再排列成层Κ而是分散附着于骨的表面Κ继续参与终身缓慢进行的骨改建活动及骨折时的修复活动[1Κ2]Λ骨膜的纤维层剥离后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仍能牢固地附着在骨面上[3]Λ

近年来Κ有作者根据骨膜的功能和解剖学基础提出骨膜分三层的观点Κ即浅表的纤维层、中间的血管性未分化区和深面的生发层[4Κ5]Λ中层组织疏松Κ主要的细胞成分是未分化细胞Κ它能为生发层和纤维层提供祖细胞Λ该层内还有少量单核细胞Κ在骨重建的局部调节中发挥作用Λ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排列有序Κ适于发挥

作者单位Π100853 北京Κ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支持作用Κ并且和基质中非胶原成分共同发挥粘弹性作用Κ缓冲生发层内生理范围内的应力变化Λ中层疏松的特性亦有利于生发层在活跃的生长期中有效地转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Λ因此Κ中层除具有营养作用和供给祖细胞外Κ还是调节骨和周围软组织间相互作用的缓冲带[4]Λ骨膜受到应力作用后Κ通过中层的调节Κ其纤维弹性组织成分;fibroelastic componentΓ离开或靠近生发层Κ结果张力刺激骨膜成骨Κ压力诱导骨吸收Λ成长期的骨膜中层较厚Κ具有理想的结构Κ能迅速而敏感地对应力变化做出反应Κ启动骨表面的适应性重建活动[5]Λ

骨膜的三层结构随年龄发生明显变化Λ出生后Κ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外形细长Μ中层较厚Κ分化差Κ血管极少Λ在快速成长期Κ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呈立方形Μ中层的血管、未分化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发育达高峰Κ血管清晰可见Λ成年后Κ生发层细胞呈扁平的静息状态Μ中层结构开始退化Κ逐渐消失Κ骨膜对应力反应的敏感性随之下降[4]Κ骨膜附着于骨较牢固Κ一般不易剥离ΛSquier等[6]根据骨膜内细胞、纤维和基质的比例Κ提出另一种:三层分法ΦΛ第一层由紧邻骨表面的成骨细胞和其浅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组成的成骨细胞上层;sup ra-o steoblast layerΓ构成Κ后者可能是骨祖细胞Λ第二层为相对透明区Κ毛细血管丰富Κ可能代表传统的生发层Κ骨膜的大多数血管成分位于该层内Λ第三层由胶原纤维和大量成纤维细胞构成Κ相当于传统的纤维层Λ

骨膜除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外是否含有弹性纤维Κ目前仍有争论ΛM urakam i和Em ery[7]认为骨膜中有弹性纤维Κ这些纤维由深层的骨祖细胞合成Λ弹性纤维沿骨纵轴平行排列Κ形成5~6层Κ其内侧部分包括在生发层内Κ外侧部分融入纤维层中Λ位于弹性纤维最内侧部分的细胞可能系未分化细胞Κ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弹性纤维细胞ΛTonna[8]的电镜观察亦证明骨膜的两层均有弹性纤维Λ但Chong等[9]认为骨膜没有弹性纤维Κ其他作者发现的弹性纤维可能是网状纤维Λ

二、骨膜的超微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Κ骨膜的纤维层和生发层无明确的分界Μ在超微结构水平Κ两层间有清晰的界线[8]Λ在未

593

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6月第16卷第6期

成年动物Κ骨膜的纤维层由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和成纤维细胞组成Κ胶原纤维束内有大量细小的弹性纤维束穿过Κ后者常平行排列Λ生发层的骨祖细胞有丰富的吞饮小体Κ但缺乏内质网、丝状伪足和细胞连接复合体Λ骨祖细胞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独特的粘多糖基质包围Κ胶原纤维交织成网Κ弹性纤维较纤维层少Κ粘多糖基质电子密度高Κ易与纤维层区别Λ骨祖细胞下方是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成骨细胞Λ成骨细胞体积大Κ呈椭圆形Κ胞质丰富Κ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发达Κ核大而椭圆Κ呈颗粒状Λ细胞外胶原纤维丰富Κ弹性纤维少见Λ紧邻骨表面的成骨细胞由一层类骨质与骨表面分开Λ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是单核骨细胞系中最大的细胞Κ在朝向骨表面的一侧有大量的丝状伪足Κ与邻近的骨细胞相连接Λ破骨细胞局限在软骨周围区[8]Λ成年后Κ随着年龄的增加Κ纤维层中弹性纤维的电子密度增高Κ胶原纤维变粗Κ单位面积内细胞数逐渐减少Κ剩余细胞显示明显的超微结构变化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细的纤维细胞Λ生发层细胞减少Κ细胞体积变小Κ细胞器和吞饮小体消失Κ骨表面的成骨细胞类似成纤维细胞Λ随着细胞变性加重Κ脂褐质出现在衰老的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内Λ即使在很老的动物中Κ骨膜中仍保留少数有活力的细胞Κ这些细胞可被重新激活而增殖[8]Λ

骨膜生发层的骨祖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成纤维细胞不同Λ在骨骼生长期Κ骨祖细胞能不断分化转变为成骨细胞和骨细胞Κ这三种细胞的胞突相互紧密交锁Κ连接成网Λ当成骨细胞被骨组织包埋后即变为骨细胞Κ胞体周围的腔隙称骨陷窝Κ胞突周围的腔隙称骨小管Λ因此Κ这些胞突网不仅能把细胞连系在一起Κ而且在将后续的细胞:拖入Φ骨组织Κ诱导骨小管形成和维持细胞通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Λ

不同部位的骨膜常呈现某些类似的超微结构Λ

Squier等[6]在颅骨膜和腭骨膜的超微结构和体视学;stereo logyΓ研究中发现两处骨膜均呈层状结构Λ第一层紧邻骨表面Κ主要由成骨细胞组成Λ成骨细胞占该层细胞总数的90%Κ其上方常有小而致密的细胞组成的成骨细胞上层Λ胶原纤维占该层体积的15%Κ是该层的另一主要成分Λ第二层的主要成分是基质;占32%ΓΚ故在光镜下呈半透明外观Λ其余的成分为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各占25%Γ及血管;主要为毛细血管Κ占体积的12%~17%ΓΛ第三层中胶原纤维占46%Κ成纤维细胞占34%Λ

三、骨膜在正常骨折愈合和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和组织结构变化

在骨折修复中Κ完整的骨膜套对骨折迅速愈合尤为重要Λ虽然骨膜自身不能诱导新骨形成Κ但它与骨折血肿接触后即能生成新骨组织Λ如骨膜套受损Κ周围软组织起源的纤维组织侵入骨折端之间Κ就可能产生纤维愈合Μ同时Κ骨折血肿可能流入软组织内Κ使局部间充质细胞扩散Κ影响骨折愈合[11]Λ

关于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Π骨膜在骨折后的显著改变是增厚Κ尤以生发层为著Λ生发层的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Κ然后经膜内成骨的方式形成骨膜骨痂Λ该反应在靠近骨折处最明显Κ随骨膜距骨折处距离的增加Κ其增殖反应的强度则减弱[12]Λ大鼠胫骨骨折后1天Κ骨膜生发层的骨祖细胞开始增殖Μ骨折后第2~3天Κ增殖的骨祖细胞开始形成骨小梁Κ骨膜骨痂生长约8~9天后停止发育Κ等待软骨的肥大和钙化Μ骨折后5天Κ起源于周围肌肉的间充质细胞在剥离骨膜的骨折端附近聚集Κ分化为软骨细胞Κ形成软骨骨痂Μ骨折后9~11天Κ骨膜骨痂的血管穿入肥大和钙化的软骨骨痂Κ启动软骨内成骨Λ作者认为Κ骨膜骨痂和软骨内成骨形成的骨组织共同发挥连接和稳定骨折端的作用[13]Λ人长骨骨折愈合的过程与实验动物相似Λ骨折后第1周Κ骨膜生发层的骨祖细胞逐渐增多Κ骨折后第7天Κ骨膜内首次出现钙化灶Λ骨折后第2周Κ骨膜生发层有大量的成骨细胞样细胞Λ第12天Κ骨膜骨痂内出现新生成的骨小梁Λ骨折后第3周Κ骨膜骨痂内软骨明显可见Κ但数量有限Λ第18天Κ软骨开始钙化Κ这些软骨细胞很可能起源于骨膜内层的骨祖细胞Λ与实验动物相比Κ人骨膜内钙化灶和软骨出现较晚Κ软骨数量偏少Κ其原因尚不清楚[12]Λ

骨膜具有成骨和成软骨的双重潜能Λ用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Κ骨膜能生成软骨填充软骨缺损Λ移植后2周Κ骨膜增厚Κ细胞大量增殖Κ未分化细胞呈水平排列Λ移植后4~8周Κ增殖细胞分化为幼稚软骨细胞Κ开始分泌中性粘多糖Κ再生软骨趋于光滑Λ16周后Κ骨膜再生组织的结构接近周围正常的关节软骨Λ移植后24周Κ扫描电镜见再生软骨的表面呈:蜂窝状Φ结构Κ类似正常关节软骨的表面[14]Λ染色体核分析显示Κ再生软骨的细胞或单独起源于移植骨膜的祖细胞Κ或起源于骨膜移植物和软骨下组织的多能间充质细胞[15]Λ

四、骨膜的血供及其临床意义

骨膜血管丰富Λ在纤维层内Κ动脉和伴行静脉在骨周围形成密网状血管层Λ此血管网由短支、环行支和纵行支组成Λ短支无主要走行方向Κ环支环绕管状骨Κ纵行支与骨长轴平行Λ生发层血管网细而稀疏Κ沿长轴走行Λ二层的血管间有吻合支相连[16]Λ

693Ch inese Journal of O rthopaedicsΚJune1996ΚV o l.16ΚN o.6

骨膜的血供来源分四组Π;1Γ骨膜固有血管Κ分布于骨膜纤维层Λ;2Γ肌骨膜血管Κ在肌肉起点处肌血管与骨膜血管吻合Λ临床证实Κ骨折造成的骨膜剥离Κ只要不损伤肌肉与骨膜之间的血管吻合Κ骨膜仍能存活并可形成新骨Μ若破坏了肌与骨膜间的血管吻合Κ既可能影响肌肉的侧支血供Κ又可能影响骨膜形成新骨的能力Λ;3Γ筋膜骨膜血管Κ为四肢血管的分支经肌间隔分布于骨膜Λ;4Γ皮质毛细血管吻合Κ大量的骨膜小血管经V o lkm ann氏管分布于皮质的外1 3或1 4Λ这些小血管不仅具有固定骨膜的作用Κ而且与哈氏管内的纵行血管互连成纵横毛细血管网Κ向内沟通骨髓毛细血管网Λ当骨折伤及滋养动脉时Κ骨膜血管可供应较多的皮质骨[1Κ16Κ17]Λ

健康成人的皮质骨血流是离心的Κ高压滋养动脉的血流经皮质血循环分布于骨膜深层Κ补充骨膜的血供Λ在肌附着处Κ皮质毛细血管借骨膜与肌肉血管的吻合支引流至肌束间小静脉[18]Λ

骨膜血管不仅为骨膜提供营养Κ还可能参与骨膜的成骨活动Λ新近的研究表明Κ在骨膜细胞被激活而成骨的过程中Κ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周细胞;pericyteΓ能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Κ成为骨膜成骨活动中成骨细胞的补充来源[19]Λ

五、骨膜的神经支配

骨膜有丰富的神经支配Κ但其神经纤维和神经递质的性质尚无详细系统的记载Λ一般认为Κ骨膜内神经纤维主要是无髓神经纤维Κ其游离神经末梢与痛觉有关Λ骨膜神经丛的部分神经纤维经V o lkm ann氏管进入骨干Κ其余则在骨膜内形成神经末梢Λ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表明Π骨膜内有P物质;substance PΓ染色的神经丛Κ紧邻骨膜表面的下方有细小的神经纤维分支Κ这些含P物质的肽能神经可能与骨膜敏感的痛觉有关[20]Λ此外Κ骨膜内含有血管活性肠肽;V IPΓ染色的神经纤维Κ其作用尚不清楚[21]Λ

综上所述Κ骨膜是一个结构复杂而有序的器官Κ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Κ与周围软组织和骨关系密切Λ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和成骨细胞是其成骨特性的组织学基础Λ目前Κ由于缺乏有效而特异的研究技术Κ尚不能确定骨膜内骨祖细胞的位置、来源、结构特征和增殖分化的机制Λ骨膜神经的性质及其与骨膜细胞的代谢和成骨特性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Λ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Κ必将加深对骨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认识Κ推动骨膜移植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Λ

参 考 文 献

1成令忠Κ主编.组织学.第2版.北京Π人民卫生出版社Κ1993Κ287.

2W lodarsk i KH.N o r m al and hetero top ic peri o steum.C lin O rthopΚ1989Κ241Π265.

3R ies W LΚGong JKΚSho lley MM.A comparative study of o steoblastsΠIn situ versus iso lated speci m ens.Am J

A natΚ1985Κ172Π57.

4E llender GΚFeik SAΚCarach BJ.Peri o ste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 ent in a rat caudal vertebra.J A natΚ1988Κ158Π173.

5Feik SAΚSto rey EΚE llender G.Stress induced peri o steal changes.B r J Exp PathΚ1987Κ68Π803.

6Squier CAΚGhonei m SΚK rem enak CR.U ltrastructure of the peri o steum from m em brane bone.J A natΚ1990Κ171Π233.

7M urakam i HΚEm ery M A.T he ro le of elastic fibers in the p eri o steum in fracture healing in guinea-p igs.I.H isto2 chem ical studies of the elastic fibres in the peri o steum and the po ssible relati onsh i p betw een the o steogenic cells and the cells that fo r m elastic fibers.Can J SurgΚ1967Κ10Π357.

8Tonna EA.E lectron m icro scopy of aging skeletal cells.

.T he peri o steum.L ab InvestΚ1974Κ31Π609.

9Chong DAΚEvans CAΚH eeley JD.M o rpho logy and m at2 urati on of the peri o steum of the rat m andible.A rch s O r2 ch s O ral B i o lΚ1982Κ27Π777.

10T ang XMΚChai BF.U ltrastructural investigati on of o s2 teogenic cells.Ch in M ed JΚ1986Κ99Π950.

11Grundnes OΚR eikeras O.T he fracture healing in rats.A c2 ta O rthop ScandΚ1993Κ64Π47.

12Po stacch ini FΚGum ina SΚPerugia DΚet al.Early fracture callus in the diaphysis of hum an long bonesΠH isto logic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C lin O rthopΚ1995Κ301Π218. 13H enricson AΚH ulth AΚJohnellO.T he cartilagenous frac2 ture callus in rats.A cta O rthop ScandΚ1987Κ58Π244. 14韩一生Κ陆裕朴Κ胡蕴玉.自体骨膜和软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比较.中华骨科杂志Κ1991Κ11Π35. 15Zarzett RΚSalter RB.Peri o steal neochondrogenesis fo r bi2 o logically resurfacing j o intsΠits cellular o rigin.Can J SurgΚ1989Κ32Π171.

16Si m p son A HRW.T he blood supp ly of the peri o steumΚJ

A natΚ1985Κ140Π697.

17姚作宾Κ任国良.骨膜的血供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Κ1991Κ9Π129.

18W illiam s PLΚW ar w ick RΚD yson MΚet al.Gray’s A nato2 m y.37ed.L ondonΠL ivingstoneΚ1989Π299.

19D iaz-F lo res LΚGutierrez RΚL opez-A lonso AΚet al.Pe ricytes as a supp lem entary source of o steoblasts in pe2 ri o steal o steogenesis.C lin O rthopΚ1992Κ275Π280.

20GronbladMΚL iesi PΚKo rkala OΚet al.Innervati on of hu2 m an bone peri o steum by pep tidergic nerves.A nat R ecΚ1984Κ209Π297.

21Hohm ann ELΚE lde R PΚR ysavy JAΚet al.Innervati on of peri o steum and bone by sympathetic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 tide-containing nerve fibers.ScienceΚ1986Κ232Π868.

;收稿Π1995-02-28修回Π1995-07-10Γ

793

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6月第16卷第6期

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综述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宋守礼 朱盛修 骨膜通常指骨外膜Κ是覆盖在骨外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Λ除骨的关节面、股骨颈、距骨的关节囊下区和某些籽骨表面外Κ骨的外表面都有骨膜Λ目前认为Κ骨膜不仅是一层:限制膜ΦΚ而且具有成骨作用Κ对骨的营养、生长或修复及感受痛觉都很重要Λ临床上Κ利用骨膜移植后能保留骨膜固有的成骨和成软骨的特性Κ已成功地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和软骨缺损、气管软骨缺损、先天性腭裂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Κ且骨膜移植有血运重建快、成骨量大和对供区创伤小等优点Κ引起了人们对骨膜的兴趣Κ加速了对骨膜组织的结构和成骨机制的研究Λ 一、骨膜的组织学特征 虽然骨膜的组织结构因解剖部位和年龄不同而有差别Κ传统上常将骨膜分为浅表的纤维层;fibrous layerΓ和深面的生发层;cam bium layerΓΚ二层并无截然分界Λ纤维层较厚Κ细胞成分少Κ主要为粗大的胶原纤维束Κ彼此交织成网Κ有些纤维穿入骨质Κ称sharpey 纤维或穿通纤维;perfo rating fiberΓΚ起固定骨膜和韧带的作用Λ生发层紧邻骨外表面Κ其纤维成分少Κ排列疏松Κ血管和细胞丰富Κ有成骨能力Κ故又称成骨层;o s2 teogenic layerΓΚ其细胞成分有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Λ生发层的组织成分随年龄和机能活动而变化Λ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成长期内Κ生发层由数层细胞组成Κ其外层为成纤维细胞样骨祖细胞Κ内层为成骨细胞Κ二者皆有增殖能力Κ与骨膜成骨有关Λ成年后Κ骨处于改建缓慢的相对静止阶段Κ生发层变薄Κ骨祖细胞相对较少Κ不再排列成层Κ而是分散附着于骨的表面Κ继续参与终身缓慢进行的骨改建活动及骨折时的修复活动[1Κ2]Λ骨膜的纤维层剥离后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仍能牢固地附着在骨面上[3]Λ 近年来Κ有作者根据骨膜的功能和解剖学基础提出骨膜分三层的观点Κ即浅表的纤维层、中间的血管性未分化区和深面的生发层[4Κ5]Λ中层组织疏松Κ主要的细胞成分是未分化细胞Κ它能为生发层和纤维层提供祖细胞Λ该层内还有少量单核细胞Κ在骨重建的局部调节中发挥作用Λ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排列有序Κ适于发挥 作者单位Π100853 北京Κ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支持作用Κ并且和基质中非胶原成分共同发挥粘弹性作用Κ缓冲生发层内生理范围内的应力变化Λ中层疏松的特性亦有利于生发层在活跃的生长期中有效地转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Λ因此Κ中层除具有营养作用和供给祖细胞外Κ还是调节骨和周围软组织间相互作用的缓冲带[4]Λ骨膜受到应力作用后Κ通过中层的调节Κ其纤维弹性组织成分;fibroelastic componentΓ离开或靠近生发层Κ结果张力刺激骨膜成骨Κ压力诱导骨吸收Λ成长期的骨膜中层较厚Κ具有理想的结构Κ能迅速而敏感地对应力变化做出反应Κ启动骨表面的适应性重建活动[5]Λ 骨膜的三层结构随年龄发生明显变化Λ出生后Κ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外形细长Μ中层较厚Κ分化差Κ血管极少Λ在快速成长期Κ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呈立方形Μ中层的血管、未分化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发育达高峰Κ血管清晰可见Λ成年后Κ生发层细胞呈扁平的静息状态Μ中层结构开始退化Κ逐渐消失Κ骨膜对应力反应的敏感性随之下降[4]Κ骨膜附着于骨较牢固Κ一般不易剥离ΛSquier等[6]根据骨膜内细胞、纤维和基质的比例Κ提出另一种:三层分法ΦΛ第一层由紧邻骨表面的成骨细胞和其浅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组成的成骨细胞上层;sup ra-o steoblast layerΓ构成Κ后者可能是骨祖细胞Λ第二层为相对透明区Κ毛细血管丰富Κ可能代表传统的生发层Κ骨膜的大多数血管成分位于该层内Λ第三层由胶原纤维和大量成纤维细胞构成Κ相当于传统的纤维层Λ 骨膜除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外是否含有弹性纤维Κ目前仍有争论ΛM urakam i和Em ery[7]认为骨膜中有弹性纤维Κ这些纤维由深层的骨祖细胞合成Λ弹性纤维沿骨纵轴平行排列Κ形成5~6层Κ其内侧部分包括在生发层内Κ外侧部分融入纤维层中Λ位于弹性纤维最内侧部分的细胞可能系未分化细胞Κ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弹性纤维细胞ΛTonna[8]的电镜观察亦证明骨膜的两层均有弹性纤维Λ但Chong等[9]认为骨膜没有弹性纤维Κ其他作者发现的弹性纤维可能是网状纤维Λ 二、骨膜的超微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Κ骨膜的纤维层和生发层无明确的分界Μ在超微结构水平Κ两层间有清晰的界线[8]Λ在未 593 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6月第16卷第6期

超微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课程主要内容 超微结构病理学(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简称超微病理学,它是在超微水平或分子水平上观察研究病理状态下细胞的超微变化,在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 随着现代化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基础理论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利用细胞超微病变方法来认识、观察某些器官和组织的超微结构和超微病变,并根据需要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电镜技术是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它是当今分子病理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因此人们把它喻为超微观世界(或分子世界)的眼睛。超微病理学等新学科的出现,标志着病理学已不仅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从分子水平、以及人类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去认识疾病,发现疾病的起因。超微病理学就是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以至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探索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和病变,进而了解掌握细胞和重要器官常见病超微病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理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科研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好基础。 本课程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原理、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肝脏超微病理学、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肾脏超微病理学、神经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电镜生物样本制作等8个主要的学习内容。 电子显微镜原理是介绍了超微病理学的发展史、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区别、电子显微镜的常见类型、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是讲述细胞膜、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基本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常见的超微病理变化。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是讲述正常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肝脏超微病理学是介绍肝细胞、肝窦状隙和窦周隙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病变;

超微病理学试卷二(1)‘

一、名词解释:(2×5’) 1、核仁边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核仁常靠近核膜内侧,称为核仁边集,以有利于核仁 合成的RNA向胞浆运送。 2、HSP:即热休克蛋白,指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 质,它们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属非分泌型蛋白质 3、缺血—再灌注损伤:在恢复血液灌注时,组织反而出现比再灌注前更明显、更严重的 损伤和功能障碍,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4、无复流现象:是指缺血的原因解除后,并没使缺血区在再灌注期得到充分血流灌注的 反常现象。 5、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绕胞浆而形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它是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 二、填空题:(20×0.5’) 1、膜脂中,胆固醇具有(刚性)的特点,其含量越高,细胞膜的流动性越(低) 2、线粒体复制的方式有(芽生)和(分裂) 3、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不同胞外信号所启动的信号转导过程的共同通路是(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 4、机体对感染、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可大致分为两个时相,一是(急性反应),二是 (迟缓相或免疫时相)。 5、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有(机械阻塞作用)和(炎症反应失控) 6、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系统的特点是:多样性、(同一性)和(偶联性) 7、细胞外基质主要由纤维状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蛋白聚糖)和 糖蛋白构成。 8、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有: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钙超载)氧自由基的作用、白细胞浸润和(无复流现象) 9、恶性肿瘤的演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演发)和(演进) 10、缺血—再灌注性心率失常以(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为主 三、单选题: 2、应激时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醛固酮 C、胰高血糖素 D、糖皮质激素 E、垂体加压素 3、下面哪项是关于“分子伴娘”的正确描述?( ) A、能提高细胞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能力 B、与受损蛋白质修复或移除有关 C、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降解 D、诱生性HSP即是一类重要的“分子伴娘” E、以上都对 5、下述关于黏附分子的说法,哪一点是错误的?() A、可促进细胞及基质的黏附 B、由血浆产生 C、由整合素、选择素等一大类分子组成 D、维持细胞结构 E、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7、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细胞凋亡耗能,细胞坏死不耗能 B、细胞凋亡有新蛋白质合成,细胞坏死没有 C、凋亡细胞DNA片段化,坏死细胞DNA弥散性降解

组织学切片判断依据

组织学切片判断依据 心脏 分三层,中间心肌膜最厚,由心肌纤维组成;腔面覆盖内皮,心内膜下层含普肯耶纤维 中动脉 管壁分三层,内膜和中膜交界处有内弹性膜;中膜由平滑肌组成 两者区分:内膜内容物不一样(普肯耶纤维和弹性纤维);中间层不一样(心肌和梭形平滑肌);中动脉有中静脉伴行 淋巴结 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着色深的皮质区可见淋巴小结、皮质淋巴窦;髓质位于中央,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脾脏 实质分红髓和白髓;白髓呈紫蓝色,由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构成;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构成 两者区分:淋巴小结位置不一样 胸腺 实质由胸腺小叶构成,每个小叶分皮质和髓质;髓质内含胸腺小体 胰腺 实质由胰腺小叶构成,小叶内有浆液性腺泡;腺泡之间有染色浅的胰岛 两者区分:虽然都分叶,但两者颜色分界不一样;特征物(胸腺小体和纯浆液性腺泡) 低倍镜下扫视整个视野发现是四层结构,则判定为消化管,除了食管,其余消化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食管 分四层,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黏膜下层含食管腺 胃 分四层,上皮凹陷形成胃小凹;固有层含胃底腺,主要由壁细胞和主细胞组成十二指肠 分四层,绒毛呈叶状,固有层含大量小肠腺;粘膜下层含粘液性十二指肠肠腺空肠 分四层,黏膜下层无腺体;小肠绒毛呈指状 回肠 分四层,绒毛呈锥形,黏膜上皮含较多杯状细胞;粘膜下层可见淋巴小结; 结肠 分四层,黏膜表面平坦、无绒毛;黏膜上皮含大量杯状细胞 阑尾 分四层,黏膜表面平坦、无绒毛;固有层含大量淋巴小结,并侵入粘膜下层,使

黏膜肌层不完整 区分:A回肠和阑尾都含淋巴小结,可依据有无绒毛区分;B十二指肠含两层腺体,两层间隔有很薄的黏膜肌层;C胃和结肠容易混淆,高倍镜下能够分辨胃底腺的主细胞、壁细胞 肝脏 实质由多边形的肝小叶组成,肝小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肝索和肝血窦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门管区含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依据分界是否明显区分猪肝和人肝 气管 分三层,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外膜含透明软骨 肺 实质内可见大量呈空泡状的肺泡,其间散布小支气管及其各级分支的切面 肾 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皮质中有球形的肾小体,其周围有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髓质内可见集合管管壁细胞分界清楚、胞质清亮 输尿管 分三层,黏膜上皮为变移上皮,可见盖细胞 睾丸 实质中可见许多生精小管的不同断面,生精小管上皮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腔中可见成群的蝌蚪状精子;生精小管间为睾丸间质 输精管 分三层,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肌层很厚,由平滑肌构成 卵巢 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很厚,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和白体等);皮质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初级卵泡的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透明带。次级卵泡中出现一个较大的卵泡腔,卵丘形成) 输卵管 分三层,黏膜形成许多有分支的皱襞突入管腔,管腔不规则

超微结构检查

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电子显微镜技术并未像某些人预测的那样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而进入了末日。相反,电子显微镜技术也正向超,高分辨率、生物分子及原子水平发展。口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电镜在人体各种疾病的诊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和临床医学疾病诊断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并不断开辟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领域, 主要从细胞、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 丰富了传统病理学的知识。口述比如:1.通过对亚细胞结构和病原体的观察, 在生物医学领域利用高性能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中各种细胞器正常的和病理的超微结构, 诸如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骨架系统等, 对探明病因和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2.通过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也可以研究细胞的通讯与运输、分裂与分化、增殖与调控等生命活动的规律, 电子显微镜也可结合各种制样技术观察病毒、细菌、支原体、生物大分子等的超微结构, 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工具。口述(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与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 电子显微镜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会更加广泛。) 口述:引言: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生物电镜技术是医学生物学工作者深入研究机体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有利手段之一。所谓超微结构,一般指光学显微镜所不能分辨的组织、细胞的细微形态结构(亚显微结构)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在形态学科,如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等之中,电子显微镜技术已成为研究结构的常规方法。在某些机能学科,如生理、生物化学、病理生理、药理等。此外,在临床医学、环境保护科学以及中草药的研究等,电镜技术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不断开辟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从细胞,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病理转归规律。而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与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电镜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下面,我们小组将对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稍作讲解。分为两个部分。 正文: 一.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历史 电子显微镜诞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德国的 Bruche和 Johannson根据电子光学原理,以电子束为介质用电子柬和电子透镜代替传统的光束和光学透镜,

皮肤中级4 皮肤的超微结构

第四章皮肤的超微结构(重点3个考点) 表皮细胞间的联系1/3 表皮细胞间通过角蛋白丝、跨膜细丝相联系,如: (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电镜下桥粒呈盘状,直径约为0.2~0.5μm,厚约30~60nm,其中央有20~30nm宽的电子透明间隙,内含低密度张力细丝;间隙中央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层称中央层,其粘合物质是糖蛋白;中央层的中间还可见一条更深染的间线,为高度嗜锇层。构成桥粒的相邻细胞膜内侧各有一增厚的盘状附着板,长约0.2~0.3μm,厚约30nm,许多直径约为10nm的张力细丝呈袢状附着于附着板上,其游离端向胞质内返折(胞内细丝),附着板上固有的张力细丝可从内侧钩住张力细丝袢,这些固有张力细丝还可穿过细胞间隙并与中央层纵向张力细丝相连,称为跨膜细丝。 桥粒由两类蛋白构成: 一类是桥粒跨膜蛋白,主要由桥粒芯糖蛋白Dsg和桥粒胶蛋白Dsc构成,它们形成桥粒的电子透明细胞间隙和细胞间接触层。人的桥粒跨膜蛋白在表皮的表达表现为分化特异性。Dsg1和Dsc1主要在棘层上部及颗粒层表达;Dsg2和Dsg3分别分别在基底层及棘层下部表达;Dsc3在基底层及棘层下部均有表达。 另一类为桥粒胞浆蛋白,是盘状附着板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桥粒斑蛋白DP和桥粒斑珠蛋白PG,在表皮全层均有表达。桥粒斑蛋白DP仅存于桥粒斑块,因此是桥粒的特征标志。(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电镜下半桥粒内侧部分为高密度附着斑,基底层细胞的角蛋白张力细丝附着于其上, 致密斑,两侧致密斑与中央胞膜构成夹心饼样结构。致密斑中含 (integrin)等蛋白。(大疱性类天疱疮) 非角质形成细胞2/3 非角质形成细胞 1.表皮黑素单位: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数量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其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肤色、人种、性别等无关。几乎所有组织内均有黑素细胞,但以表皮、毛囊、黏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等处为多。 黑素细胞无桥粒。 HE染色切片中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胞质透明,胞核较小,银染色及多巴染色显示细胞有较多树枝状突起。电镜下可见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性黑素小体,后者为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是合成黑素的场所。黑素分为真黑素和褐黑素,原料是酪氨酸。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黑素。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https://www.doczj.com/doc/103480284.html,ngerhans细胞:是由起源于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中形成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数量约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面颈部较多而掌跖部较少。 Langerhans细胞HE染色及多巴染色阴性(多巴染色染黑素细胞),氯化金染色及ATP 酶染色阳性。光镜下细胞呈多角形,胞质透明,胞核较小并呈分叶状,线粒体、高尔基复合

试述肌节的超微结构

试述肌节的超微结构? 肌节是横纹肌纤维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指两条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或肌丝束)。一个肌节是由1/2I带+A带+1/2I带所组成,中轴为M线,紧邻M线两侧是A带的中央部分H 带,A带外侧分别为1/2I带。粗肌丝位于A带内,中央借M线固定;细肌丝一端固定在Z线,平行于I带内,另一端插入A带的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侧。肌纤维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入,故I带变窄,A带长度不变,而H带也变窄甚至消失,每个肌节变短,肌纤维缩短。 比较大、中、小、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①大、中、小、微动脉的管壁都分3层,从内向外称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以中动脉的3层结构最明显;内膜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中膜含平滑肌或弹性膜;外膜为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②大动脉内膜较厚,内弹性膜多层;中膜主要为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行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其功能是维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③中动脉内膜的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外弹性膜较明显;其功能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④小动脉中膜由数层平滑肌纤维构成;较大的小动脉也可见内弹性膜;主要功能是调节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并形成外周阻力,参与正常血压的维持。⑤微动脉无内弹性膜,中膜仅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是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调节各组织血流量 试述胃黏膜上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①胃的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除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②表面黏液细胞呈 柱状,细胞核卵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染色浅淡,PAS反应阳性;电镜下细胞顶部含大量黏原颗粒;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③上皮下陷形成许多胃小凹,胃小凹底部含干细胞。④表面黏液细胞分泌不溶性黏液,含高浓度HCO3-,覆盖于上皮表面,可将上皮与胃液隔离,并可中和盐酸,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上皮。⑤胃小凹的干细胞分裂分化,补充脱落的表面黏液细胞,使上皮不断更新。这些构成了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试述精子发生的主要阶段及形态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后,在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精子发生开始即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时期。(1)精原细胞增殖期。①A型精原细胞是最幼稚的生殖细胞,青春期开始后,其不断分裂增殖,一部分子细胞成为干细胞。②另一部分子细胞经历B型精原细胞增殖,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2)精母细胞成熟分裂期。①初级精母细胞经过DNA复制后(4n DNA),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②次级精母细胞不进行DNA复制,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产生两个精子细胞,核型为23,X或23,Y(1nDNA)。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仅见于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经过两次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3)精子形成时期。精子细胞由圆形逐渐分化转变成为蝌蚪形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形成。①此过程主要变化是核变得极度浓缩,形成精子头部;高尔

《超微结构病理学》一些知识(第一次修订版)

读图术语:嗜锇性板层小体、酶原颗粒、腺腔、毛细血管、粗面内质网、肾小囊腔、基底膜、足细胞胞体、毛细血管、肾小囊壁层 1、脱水:固定后的组织块含有游离水,不能与包埋剂混合,必须用中间介质(脱水剂)驱除水分,以利于包埋剂浸透渗入。常用脱水剂为酒精或丙酮。市售无水酒精和丙酮往往含有少量水分而纯度不够,可事先加入无水硫酸钠或硫酸铜等干燥剂吸去水分。脱水的时间可根据样品的不同而适当延长或缩短。 2、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编译组织之间的细胞间质形成的薄膜,包括透明层、基板、网版。功能:支持、连接、固定。 3、质膜:亦称为细胞膜。它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10nm ,在低倍tem 下观察质膜时,它呈一条致密的细线。在高倍TEM 下,质膜呈现出“两暗一明”的三夹板式结构,称为单位膜。 4、景深:景深不是一种固定的数值,而是与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有关的,用以表达纵深方向层次细节程度的度量。扫描电镜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扫描电镜的景深比光学显微镜大几百倍,比投射电镜大10 倍左右。 ★线粒体: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呈线状、粒状或短杆状。光镜下,线粒体直径为0.5-1.0um ,长短不一。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内、外膜之间的腔隙称线粒体外室,内膜围成的腔称线粒体内室。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 山脊] 膜之间的间隙称“[ 山脊] 间隙”,与外室想通。 ★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病理:线粒体对有害因素敏感,易出现超微结构上的异常改变,且在一定范围内又是可逆的,故线粒体是电镜下观察细胞受损的重要形态指标,有人称之为“细胞病变指示器”,是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1. 肿胀,有室内肿胀和室外肿胀;2. 肥大及增生;3. 巨大线粒体及环形、杯形线粒体;4. 线粒体间疝形成;5. 包含物;6 线粒体固缩;7. 急支颗粒增多、增大。 ★高尔基体:在电镜下,不同细胞中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均有很大差异。但其最基本的成分主要包括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扁平囊泡是高尔基复合体的主体部分,一般由3-8 层堆成,表面光滑,囊腔宽约15-20nm ,囊间距约为15-30nm 。小囊泡直径约为40-80nm ,界膜厚约为6nm (和ER 膜接近)。数量较多,与一般吞饮小泡类似,散布于扁平囊泡周围,常见于形成面附近。大囊泡直径为0.1~0.5um ,其界膜约8nm ,其厚度和质膜相近,在一般切面上多见于扁平囊泡扩大的末端,有时可见与之项链,或见于分泌面,所以也称之为分泌泡或浓缩泡。 ★主要功能:1.形成和包装分泌物;2.蛋白质和脂类的糖基化;3.蛋白质的加工改造;4.膜的转化。 ★病理:1. 高尔基复合体肥大;2 猥琐、破坏、消失;3高尔基复合体扩张;4. 内容物的改变。 电镜的类型:超高压电、高压电经、高分辨电镜、普及型电镜、简易型电镜。 样品制备:# 取材、# 固定、脱水(固定后的组织块含有游离水,不能与包埋剂混合,必须用中间介质(脱水剂)驱除水分,以包埋剂浸透渗入。常用脱水剂为酒精或丙酮)、浸透和包埋(一般是石蜡包埋后再用普通的石蜡切片机切片,或是不经石蜡包埋,直接将组织作冷冻切片)、超薄切片术(是应用超薄切片机制备出供投射电镜观察的超薄切片的专门技术。要切除可供透射电镜观察的超薄切片是很不容易的。它取决于浸透包埋的成功与否、切片机的质量和玻璃刀的正确选用,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多种因素。 取材: 取材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制备出的标本能不能符合观察的要求,取材的要点是:

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学

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学 Virchow在19世纪中期所奠定的细胞病理学说,通过近代对细胞及其病变的超微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新的更广更深的基础,扩大和加深了对疾病的理解。 细胞是一个由细胞膜封闭的基本生命单元,内含一系列明确无误的互相分隔的反应腔室,这就是以细胞膜为界限的各种细胞器,是细胞代谢和细胞活力的形态支柱。 细胞内的这种严格分隔保证各种细胞器分别进行着无数的生化反应,行使各自的独特功能,维持细胞和机体的生命活动。细胞器的改变是各种病变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的调节中心,其形态随细胞所处的周期阶段而异,通常以间期核为准。 细胞核外被核膜。核膜由内外二层各厚约3nm的单位膜构成,中间为2~5nm宽的间隙(核周隙);核膜上有直径约50nm的微孔,作为核浆与胞浆间交通的孔道,其数目因细胞类型和功能而异,多者可占全核表面积的25%;在肝细胞核据估算约有2000个核孔。 核浆主由染色质构成,其主要成分为DNA,并以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后者由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组成。染色质的DNA现在已可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定和定量测定。 核内较粗大浓缩的、碱性染料深染的团块状染色质为异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弥散分布的、用普通染色法几乎不着色的染色质则为常染色质。一部分异染色质也可以上述两种状态存在。从生化角度看,异染色质不具遗传活性,相反,常染色质则大部分具遗传活性。 间期核的染色质模式还反映细胞的功能状态。一般而言,大而淡染的核(浓缩染色质少)提示细胞活性(如蛋白质和酶的合成)较高;小而深染的核(浓缩染色质较多)则提示细胞活性有限或降低。 (一)细胞损伤时核的改变 1、核大小的改变 核的大小通常反映着核的功能活性状态,功能旺盛时核增大,核浆淡染,核仁也相应增大和(或)增多。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较久,则可出现多倍体核或形成多核巨细胞。多倍体核在正常情况下亦可见于某些功能旺盛的细胞,如肝细胞中可见约20%为多倍体核。在病理状态下,如晚期肝炎及实验性肝癌前期等均可见多倍体的肝细胞明显增多。 核的增大除见于功能旺盛外,也可见于细胞受损时,最常见的情况为细胞水肿。这主要是细胞能量匮乏或毒性损伤所致,是核膜钠泵衰竭导致水和电解质运输障碍的结果。这种核肿大又称为变性性核肿大。 相反,当细胞功能下降或细胞受损时,核的体积则变小,染色质变致密,如见于器官萎缩时。与此同时核仁也缩小。2.核形的改变 光学显微镜下,各种细胞大多具有各自形状独特的核,可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杆形、肾形、印戒形、空洞形以及奇形怪状的不规则形等。在电镜下由于切片极薄,切面可以多种多样,但均非核的全貌。核的多形性和深染特别多见于恶性肿瘤细胞,称为核的异型性(atypia)。 3.核结构的改变 细胞在衰亡及损伤过程中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核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核膜和染色质的改变。 核浓缩(karyopyknosis):染色质在核浆内聚集成致密浓染的大小不等的团块状,继而整个细胞核收缩变小,最后仅留下一致密的团块,是为核浓缩。这种浓缩的核最后还可再崩解为若干碎片(继发性核碎裂)而逐渐消失。 核碎裂(karyorrhexis):染色质逐渐边集于核膜内层,形成较大的高电子密度的染色质团块。核膜起初尚保持完整,以后乃在多处发生断裂,核逐渐变小,最后裂解为若干致密浓染的碎片。 核溶解(karyolysis):变致密的结成块状的染色质最后完全溶解消失,即核溶解。核溶解也可不经过核浓缩或核碎裂而一开始即独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受损的核很早就消失。 上述染色质边集(即光学显微镜下所谓的核膜浓染)、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核的结构改变为核和细胞不可复性损伤的标志,提示活体内细胞死亡(坏死)。 4.核内包含物(intranuclear inclusions) 在某些细胞损伤时可见核内出现各种不同的包含物,可为胞浆成分(线粒体、内质网断片、溶酶体、糖原颗粒、脂滴等),亦可为非细胞本身的异物,但最常见的还是前者。 这种胞浆性包含物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①胞浆成分隔着核膜向核内膨突,以致在一定的切面上看来,似乎胞浆成分已进入核内,但实际上大多仍可见其周围有核膜包绕,其中的胞浆成分常呈变性性改变(如髓鞘样结构,膜碎裂等)。这

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肌肉和肌纤维周围均包有结缔组织,按其位置不同分为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 包在整块肌肉外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称肌外膜。 若干条肌纤维集成束,束的外周包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骨骼肌纤维表面附有肌卫星细胞,肌纤维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明带又称Ι带,其中部为Z线 暗带又称A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H带中央为M线 * 肌节(sarcomere)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I带+A带+?I带组成;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肌膜外有基膜紧贴,肌膜与基膜间有肌卫星细胞,肌纤维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等是骨骼肌纤维最主要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myofibril) 由粗、细两种肌丝(myofilament)规律排列组成。 粗肌丝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 M线上,两端游离。 细肌丝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Ι带仅有细肌丝;H带(A带中部) 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组成。 骨骼肌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由骨骼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状,其大小因肌肉类型和生理活动的状况而不同,一般长度约3--40mm,镫骨肌纤维最短,长约lmm;缝匠肌纤维长达125mm。肌纤维的宽度约为10--100μm,加强体育锻练能使肌纤维体积增粗。

超微病理学题目

1、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何特点? 1、膜的选择性通透与简单扩散 (1)、被动运输 (2)、主动运输 (3)、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运输 I、内吞作用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 胞吐作用 2、核内假性包涵体的识别特征及实质? 假性包涵体 识别特征:内层膜上有核蛋白体颗粒。 实质:细胞高度畸形 3、内质网几种病理学改变的意义? 粗面内质网增生 是合成外输性蛋白增多的表现,有代偿作用。 镜下表现:粗面内质网密集,增多的内质网课伴有小池扩张。 例如:孕妇肝细胞 滑面内质网增生 多为药物及致癌物引起的解毒性反应。 镜下:滑面内质网呈分支或小囊状。 扩张及囊泡化 水分进入或分泌物潴留引起。 镜下:囊泡状 常见于炎症、缺氧、中毒及营养不良,或者有些瘤细胞内。 粗面内质网的脱颗粒及解聚 核糖体从粗面内质网上脱落,外输性蛋白合成减少。 多聚核糖体分解称为单核糖体称为解聚,此时蛋白质合成功能丧失。 例如:四氯化碳中毒胡病毒感染,癌变细胞,坏血病病人创伤处的纤维母细胞。 同心圆性板层小体 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或中毒的肝细胞内,以及肝肿瘤细胞内。 病变意义有争议。 变性? 增生? 4、线粒体肿胀可分为?其各自特点是? 肿胀:最常见,非特异性改变,多见 于缺血、缺O2、药物、低渗及固定不及时 等,特别强调取材固定与线粒体形态保存 的重要性。 线粒体肿胀→A TP产生↓→细胞膜上Na泵功能↓→膜透性↑→细胞内水份↑

→细胞肿胀,所以线粒体肿胀是细胞浊肿的一部分。 现在研究认为细胞退变的最早改变可能是线粒体,而非溶酶体的“自杀”作用所致。 由于外膜与内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差异,故EM下Mito肿胀可区别出:?内室肿胀: 特点:内室基质密度↓,基质颗粒减少或消失,嵴减少、变短、边移,线粒体体积增大。基质颗粒消失,与氧化磷酸化速率下降有关,是可逆的。线粒体膜破裂及基质内出现絮状沉积物则为不可逆的超微结构改变。 外室肿胀: 特点:体积不增大,基质电子密度加深,嵴间歇扩大,电子密度降低。一般是轻度,可转变为内室肿胀,常表现为嵴内间歇肿胀,偶见同一细胞内有以上二种肿胀改变。 5、细胞骨架由哪三种蛋白微丝组成?其功能是? 细胞骨架主要由三种类型的蛋白细丝组成。包括: 1、微丝(microfilaments)[MF] : 功能: 横纹肌细胞收缩功能机理(细肌丝、粗肌丝、滑动学说) 非肌细胞中,与细胞的外形维持和收缩、运动有关,如:细胞内吞、胞吐作用;细胞分裂沟的产生;收缩环的形成;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支架成分之一等。如: ①吞噬泡的质膜下方微丝明显增多, ②用细胞松弛素B后,可导致细胞分裂时,出现卵裂球多核现象(multinucleation)。 6-8nm(多数),12nm(少数) 2、微管(microtubules)[MT] :25nm 、功能: ①构成细胞的网状支架,保持细胞形态,固定与支持细胞器的位置。 ②参与细胞的收缩与伪足运动,是纤毛、鞭毛等细胞运动器官的基本结构成分。 ③参加细胞器的位移,尤其是染色体的分裂和位移,需在纺锤体微管的帮助下进行。 ④参与细胞运输活动。如神经递质、病毒、色素颗粒等。 微管与细胞病理举例:①细胞分泌受阻现象;②肿瘤细胞微管减少或消失,使从膜到核信息传递受阻,肿瘤细胞丧失接触性抑制(contact inhibition);③神经细胞轴突可由于微管减少或消失而形成回缩,等等。 3、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s) [IF]: 中间丝是细胞骨架一词的最原始来源。主要作用为机械支架。 其它可能的作用: ①与核固定有关; ②与微丝、微管共同发挥运输作用; ③波形纤维蛋白在细胞癌变调控中起一定作用,其常增多; ④与DNA复制与转录有关,等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详细版(温州医科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 第一章上皮组织 图1-1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10)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为浅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图1-2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20) 图1-3单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的切面HE染色10×20)血管内表面内呈一条红色细线,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为扁椭圆形突向管腔。

皮,细胞核为圆形,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 细胞核为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部,上皮的基底部可见染成红色细线状的基膜。 图1-6单层柱状上皮(小肠HE染色10×40)上皮内的柱状细胞界限清楚,形态为高柱状,游离面可见纹状缘,上皮内可见轮廓清楚的呈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顶端胞质染色浅为空泡状,基底部较细,可见 较小的扁椭圆形细胞核。

图1-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HE染色10×2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矮不等的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从切面上看细胞核排列为3~4层,好似复层上皮,实际上每细胞的基底部都长在基膜(↑)上,上皮的游离面可见明显的纤毛(↓)和空泡状的杯状细胞(←)。 图1-8复层扁平上皮(食管HE染色10×10)图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为小的立方或矮柱状细胞,具有增生分裂能力,细胞核为圆形、排列密集、染色深、体积小,中间部分的细胞为较大的多边形,细胞轮廓较清楚,细胞核为较大的圆形,胞质染色较浅,表面的数层细胞为扁平形,细胞核为梭形,体积最小。上皮的基底部与深部的结缔组织的连接处呈凹凸不平状。

图1-9变移上皮(膀胱HE染色10×40)又称移行上皮,上皮的细胞形态和排列层数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从切面上看,细胞排列为多层,细胞核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最表层的细胞形态为大立方形,胞质染色深,可见双核,可覆盖下面2~3细胞,称为盖细胞,中间层细胞为多边形或梨形,基底层为矮柱状或立方形。 第二章结缔组织 图2-1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10)图中染成粉红色较粗的索条状结构为胶原纤维(↑),染成紫蓝色较细的似头发丝状的叫弹性纤维(←),单个或成群分布,细胞核为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大量蓝色颗粒分布的是巨噬细胞(→),只见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核,胞质染色浅,细胞轮廓不清的是成纤维细胞(↓)。 图2-2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40)图示染成粉红色较粗的是胶原纤维、染成紫蓝色较细的是弹性纤维,细胞核为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大量蓝色颗粒分布的是巨噬细胞。 图2-3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甲笨胺蓝染色10×40)图示肥大细胞(→)。

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教学文案

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 构特点

精品文档 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肌肉和肌纤维周围均包有结缔组织,按其位置不同分为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 包在整块肌肉外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称肌外膜。 若干条肌纤维集成束,束的外周包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骨骼肌纤维表面附有肌卫星细胞,肌纤维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明带又称Ι带,其中部为Z线 暗带又称A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H带中央为M线 * 肌节(sarcomere)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I带+A带+?I带组成;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肌膜外有基膜紧贴,肌膜与基膜间有肌卫星细胞,肌纤维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等是骨骼肌纤维最主要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myofibril) 由粗、细两种肌丝(myofilament)规律排列组成。 粗肌丝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 M线上,两端游离。 细肌丝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Ι带仅有细肌丝;H带(A带中部) 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组成。 骨骼肌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由骨骼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状,其大小因肌肉类型和生理活动的状况而不同,一般长度约3--40mm,镫骨肌纤维最短,长约lmm;缝匠肌纤维长达125mm。肌纤维的宽度约为10--100μm,加强体育锻练能使肌纤维体积增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切片作业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报告 专业________临床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 ______ 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一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报告主题: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主题属性:指定 标本号:27# 材料:豚鼠气管切片 染色:HE 染色 教学要求:掌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侧面形态结构。 图1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豚鼠气管切片,HE 染色,40×10) Figure1 Pseudostratified epithelium (Guinea pig tracheal section ,HE staned ,40×10)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构成,垂直切面观,细胞呈柱状,核椭圆,靠近细胞基底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排列整齐的浅红色丝状物,即纤毛。在柱状细胞之间常夹有杯状细胞。基膜染淡红色,清晰可见。 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is composed by a layer of prismatic cells of vertical section view, the cells are columnar; nuclear is ellipse, closed to the cell base department. The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free surface have aligned pale red filament.there are goblet cells between columnar cells . Basement membrane is dyed into damask, visible clearly. 纤毛(cilium ) 杯状细胞(goblet cell ) 基膜(besement membrane )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 超微病理学(ultrastructral pathology)由于电子显微镜问世和超薄切片技术建立,病理研究遂由组织细胞水平推进至亚细胞水平,进而研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超微结构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核浓缩(pyknosis)特征是核皱缩浓聚,嗜碱性增强。核体积缩小深染。 核碎裂(karyorrhexis)表现为核膜破裂,核染色质呈碎块状分散在胞质中。 核溶解(karyolysis)由于非特异性DNA酶和蛋白酶活化,使得DNA和核蛋白酶溶解破坏,细胞内PH降低,和染色质嗜碱性减弱,核淡染,仅能见到核的轮廓,在坏死后一两天内,细胞核完全溶解消失。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使实质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成为增生。 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使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积蓄的现象,常伴有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又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可由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引起,是钠-钾泵功能降低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 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指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内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细动脉硬化症(arteriolosclerosis)在长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影响下,细小动脉管壁,尤其是脑,肾脾的细动脉管壁,可发生玻璃样变,称为细动脉硬化症。 坏死(necrosis)①活体内;②局部细胞死亡;③细胞崩解、结构自溶;④急性炎反应。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①坏死细胞蛋白质凝固;②保持原组织轮廓;③肉眼呈灰白、灰黄;④好发于心、肾、脾。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caseation)①属凝固性坏死;②不见原组织轮廓;③肉眼观似奶酪; ④多见于结核病。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①坏死组织呈液态;②蛋白质少、脂质多的组织或溶解酶多的组织。 坏疽(gangrene)①较大范围的坏死;②腐败菌感染;③与外界相通的组织、器官;④分干性、湿性、气性三种。 凋亡(apoptosis)①活体内;②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③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不自溶;④无急性炎反应。 机化(organization)①肉芽组织;②吸收、取代坏死物或其他异物。 修复(repair)①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的缺损;②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③修补、恢复缺损的过程。 再生(regeneration)①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②修补缺损。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①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②炎细胞浸润;③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①皮肤等组织的离断缺损;②组织的再生或增生所进行修复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