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作者:佚名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4 更新时间:2002-7-12

[关键词]: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临床应用

健康网讯: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i.et Vant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具有浓烈香气,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晒干生用或炒炭用,捣绒为艾绒。苦辛温,归肝脾肾经。艾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中医别录》。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血,安胎,杀虫止痒等作用,用于虚寒出血,尤宜于崩瞩。本文就艾叶的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作如下综述。

药理作用的研究

抗菌抗病毒作用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叶春枚等观察了艾烟熏的抑菌作用,发现艾烟熏20 min后可抑制金黄色葡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熏30min 可抑制大肠杆菌,熏50min可抑制绿脓杆菌。曹仁烈等观察到艾叶水混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立包毛癣菌、革兰氏黄癣菌、羊毛状小芽孢所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较好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量为显著。有研究表明艾叶油能直接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且随剂量加大,作用亦增强。0.5mg/ml的作用强度与异丙肾上腺素0.125mg/ ml相当;也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和组胶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叶油不论灌胃,肌肉注射或气雾剂对豚鼠由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药物性哮喘均有平喘作用。

止血与抗凝作用张学兰等人研究了炮制对艾叶主要成分及止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加热地制后挥发性成分含量明显降低。炒炭或烘制后对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有显

著影响,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其中以180℃烘10min和200℃烘10 min所得样品水煎液止血作用最明显,与生品组比较有着显著性差异。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艾叶油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但能加速士的宁的惊厥致死,似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此外,大剂量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且能保护豚鼠卵白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吸收、排泻与毒性艾叶及其制剂口服后,很快由小肠粘膜吸收而达肝脏,并随血液循环而扩至全身,1h内即可在尿中发现艾叶的成分,大部分储于体内,由尿逐渐排出,或经氧化结合而破坏。艾叶油小白鼠口服药LD50为2.47ml· kg-1,腹腔注射LD50为1.12ml·kg-1。据报道有因服于艾叶约100g中毒致死一例。因此,199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服用3~9g,外用适量。

对子宫的作用艾叶煎剂能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艾叶粗制浸膏对豚鼠高体子宫亦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补体激活作用将艾的热水提取物多半糖加入人的血清中,能使血清补体值下降,并证明这是补体激活的结果。日本山田氏也发现艾叶热水提取物有强烈的补体活性,活性的主要成分为酸性多糖。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艾叶水提液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有研究表明1:50浓度艾叶油1 ~2滴(2×10-4勾均能明显抑制心脏的收缩力,对心率影响不大,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如加大浓度可使心搏停止,对高体免心,艾叶油1ml(1:150)可抑制心脏收缩力,心率及冠脉流量也明显减少,对免主动脉在紧张度提高的情况下吴松弛作用,且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抗过敏作用有研究表明艾叶油中成分2-萜品烯醇、葛缕醇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5-羟色胶引起的皮肤血管渗透性增强,抑制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和SRS-A 的引起豚鼠回肠收缩。艾叶还有促使与速发变态反应有关的嗜碱性粒细胞回升,但这种变化是机体自己的调节还是药物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

艾叶以往常用于灸剂,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功效,常用于妇科疾病。其挥发油因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扶痰、消炎、抗过敏之功效,已制成胶囊剂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小儿咳嗽、哮喘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艾叶还经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痹痛、肿瘤、疟疾、小儿阴缩症等的临床治疗。艾叶中挥发性成分如按树脑可用于神经痛和皮肤病的治疗,2-莰酮(樟脑)有强心作用可用于急救,2-莰醇(冰片)有抑菌抗炎作用。例如陈大中等运用艾炙闻法的补泻学说,对于32例高血压患者使用"以火泻者,疾吹其火"的泻法;对26例低血压患难与患者采用"经火补者,毋吹其火"的补法的治疗,均获得较好的效果。范永军等人采艾灸治疗妊娠呕吐患者151例,疗效显著,并与中药水煎服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001),认为艾条灸治法具有温通血脉,引导气血运行之功,可以调补脾胃,调和冲任之气,方法简单、易行。陈必通等运用艾以往灸少商穴治疗支气管哮喘37例,通过对肺活量的检测,提示文灸少商穴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明显改善病人呼吸性空气滞留情况,对大、中、小各级气道气流阻力均有改善,特别对中、小气道气流阻力改善明显(P <0.01)。

艾灸由于它集化学有效成分(单方或复方)穴位针灸和物理热疗手一体,因此治症广泛,功效卓著,已应用于治疗化疗造成的白细胞下降、急慢性鼻炎、慢性结肠炎、痈疡、指(趾)甲癣、鸡眼、湿冷下痢脓血腹痛等疾病。此外,对各种慢性虚弱疾病,可用艾绒灸熏,使药物热气内注,可温煦气血,调整机体功能,缓解减轻病情症状。近年来,制成艾叶复方消毒剂起到杀菌作用,结果表明:消毒剂原液在20~25℃下作用2~10min,可将悬液中各种细菌和真菌均可杀灭99.99%以上。用该消毒剂将电话机与冰箱门把表面喷湿,作用5 m in,可杀灭自然菌99.83%以上。将复方消毒剂原液置54℃下21d,其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无明显下降,性质稳定;受有机物影响小;小白鼠急性口服性LD50大于11000mg ·k g-1;皮肤刺激试验显示无刺激作用,故使用艾叶复方消毒剂是安全的。

艾叶,《新修本草》言其"味苦性温无毒",《药性本草》谓其"止崩血、止腹痛、安胎。"《别录》言其"下部工期慝疮、治痛,且有暖宫调经,活血解毒,温经通络之效。"中药复方叶与多味中药配伍,加入艾叶起引血归经"止崩"的作用,临床上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先兆流产、胎动不安、不孕症、痛经均有显著疗效。

有报道用艾叶油胶丸内服,10d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44例,结果临床控显率41.4%,总有效率86.5%。另用艾叶油气雾剂吸入治疗本病316例,用药材20d,控显享33.5%,总有效率81.9%。孙景奎报道用艾叶油加入到湿化瓶内给病人吸入,以缓解哮喘症状,并观察12例哮喘病人,结果10例哮喘发作消失,2例减轻,有效率100%。有用艾叶油胶囊,每次内服0.15ml(2粒),每日 3次,治疗支气管哮喘16例,结果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81.25%。

有报道用艾叶注射液(为艾叶2次蒸馏液,含生药为 1g·ml-1),每日肌注1次,每次4ml,疗程1~2个月,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123例,取得较好疗效,治疗 100例,总有效率达到92%;洛阳制药厂则用艾叶制成肝舒注射液(含文叶生药2g·ml -1)治疗肝炎等肝病亦有较好疗效。有报道在常规治疗中加用艾条点燃烟熏小儿烧伤创面,疗效显著。于锋用艾油烧伤膏(艾叶经馏法制得挥发油,配以冰片及辅料制成)徐敷患处治疗Ⅱ°~Ⅲ°浅度烧伤 35例;结果均治愈,治愈率100%,平均治愈时间15d,经过与湿润烧伤膏和传统疗法对照比较,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 0.01)。艾叶药源丰富,毒性低,价廉,目前除传统灸剂外已研制成各种复方及微型灸剂、胶囊剂、贴剂、β-环糊精包含物、浴剂、滴丸剂等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向保健、美容方面拓展。它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安徽中医学院李慧) }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在国外SOD连针剂也早已问世但价格昂贵不符合我国国情O我国准字号SOD从研究到申请新药已经2O多年至今仅保健食品与化妆品有SOD添加剂O而中草药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且非酶类抗氧化剂使用方便O所以中草药在今后改善和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O 参考文献 [1]周文泉.中国传统老年病学发展简史[J].黑龙江中医药1991 (3D:52. [2]武和平.中医中药与自由基[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 (4D: 49. [3]林毅宏.自由基与中药BRM效应[J].福建中医药1992 (4D: 41. [4]曾友长.台湾抗衰老中药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1998 (9D427. [5]郁加凡.健脾益肾法抗自由基损伤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 志1993 (5D:232. [6]陈仁淳.生命科学的*热点自由基[N].健康报1994-O7-13. (收稿日期:2OO2-O4-18D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李慧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OO38D 关键词:艾叶;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4-2199(2OO2D O3-OO51-O3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Ttemzsza aTgyz LeVl.et Vant.的叶[1 2]O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具有浓烈香气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O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晒干生用或炒炭用捣绒为艾绒O苦辛温归肝脾肾经O艾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中医别录>O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血安胎杀虫止痒等作用用于虚寒出血尤宜于崩漏[3]O本文就艾叶的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作如下综述O 1药理作用的研究 1.1抗菌抗病毒作用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O叶春枚等[4]观察了艾烟熏的抑菌作用发现艾烟熏2O min后可抑制金黄色葡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熏3O min 可抑制大肠杆菌熏5O min可抑制绿脓杆菌O曹仁烈等[5]观察到艾叶水浸剂(1=4D在试管内对堇包毛癣菌~革兰氏黄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O 1.2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较好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为显著O有研究表明艾叶油能直接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且随剂量加大作用亦增强O O.5mg/ml的作用强度与异丙肾上腺素O.125mg/ ml相当;也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和组胺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O艾叶油不论灌胃肌肉注射或气雾剂对豚鼠由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药物性哮喘均有平喘作用[6]O 1.3止血与抗凝作用张学兰等人研究了炮制对艾叶主要成分及止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加热炮制后挥发性成分含量明显降低O炒炭或烘制后对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有显著影响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O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其中以18O烘1O min和2OO烘1O min所得样品水煎液止血作用最明显与生品组比较有着显著性差异[7]O 1.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艾叶油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但能加速士的宁的惊厥致死似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此外大剂量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且能保护豚鼠卵白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O 1.5吸收~排泻与毒性艾叶及其制剂口服后很快由小肠粘膜吸收而达肝脏并随血液循环而扩至全身1h内即可在尿中发现艾叶的成分大部分储于体内由尿逐渐排出或经氧化结合而破坏O艾叶油小白鼠口服药LD 5O 为2.47ml kg-1腹腔注射LD5O为1.12ml kg-1O据报道有因服于艾叶约1OO g中毒致死一例O因此199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服用3~9g外用适量O 1.6对子宫的作用艾叶煎剂能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O艾叶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亦有明显的兴奋作用[8]O 1.7补体激活作用将艾的热水提取物多半糖加入人的血清中能使血清补体值下降并证明这是补体激活的结果O日本山田氏也发现艾叶热水提取物有强烈的补体活性活性的主要成分为酸性多糖O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艾叶水提液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9]O 1.8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有研究表明1=5O浓度艾叶油1 ~2滴(2>1O-4D均能明显抑制心脏的收缩力对心率影响不大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如加大浓度可使心搏停止对离体兔心艾叶油1ml(1=15OD可抑制心脏收缩力心率及冠脉流量也明显减少对兔主动脉在紧张度提高的情况下呈松驰作用且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1O]O 1.9抗过敏作用有研究表明艾叶油中成分2-萜品烯醇~葛缕醇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5-羟色胺引起的皮肤血管渗透性增强抑制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和SRS-A 的引起豚鼠回肠收缩[11]O艾叶还有促使与速发变态反应有关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作者:佚名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4 更新时间:2002-7-12 [关键词]: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临床应用 健康网讯: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i.et Vant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具有浓烈香气,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晒干生用或炒炭用,捣绒为艾绒。苦辛温,归肝脾肾经。艾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中医别录》。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血,安胎,杀虫止痒等作用,用于虚寒出血,尤宜于崩瞩。本文就艾叶的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作如下综述。 药理作用的研究 抗菌抗病毒作用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叶春枚等观察了艾烟熏的抑菌作用,发现艾烟熏20 min后可抑制金黄色葡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熏30min 可抑制大肠杆菌,熏50min可抑制绿脓杆菌。曹仁烈等观察到艾叶水混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立包毛癣菌、革兰氏黄癣菌、羊毛状小芽孢所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较好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量为显著。有研究表明艾叶油能直接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且随剂量加大,作用亦增强。0.5mg/ml的作用强度与异丙肾上腺素0.125mg/ ml相当;也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和组胶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叶油不论灌胃,肌肉注射或气雾剂对豚鼠由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药物性哮喘均有平喘作用。 止血与抗凝作用张学兰等人研究了炮制对艾叶主要成分及止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加热地制后挥发性成分含量明显降低。炒炭或烘制后对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有显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 作者:常思琪宇文亚换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 1.概述: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ev.l et Vant的干燥叶,《别录》《药性论》《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其都有记载,以湖北蕲州地区产者最为著名,称蕲艾。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及安胎等功效。艾叶含挥发油,油中有桉油素、B-石竹烯、A-萜品烯醇、芳樟醇等,并含多糖类物质[ 1]。大量的药理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止血与抗凝血、免疫调节、抗过敏、镇静、护肝利胆等作用[ 2]。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理,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的意义:目前对艾叶的提取物或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对它的有效部位研究很少,这不利于艾叶的开发应用。在对艾叶的药理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艾叶有护肝利胆作用,但剂量过大时可引起黄疸,这就需要加强对它的毒理学研究。同时艾叶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艾叶在传统针灸(艾灸)中的药理作用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选题的依据:在药理作用研究方面,众多的药理实验已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镇静、抑制心脏收缩及降压等作用。从而使艾叶的应用范围在传统基础上有较大的扩展,并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方法: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临床一些疾病治愈案例的统计。 2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艾叶油灌胃给药或气雾吸入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具有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哮喘潜伏期;并呈剂量依赖保护致敏豚鼠抗原攻击引起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气道流速改变;抑制枸橼酸引起的豚鼠咳嗽反应和促进小鼠气道酚红排泄,故此认为艾叶油具有扩张支气管、祛痰和镇咳作用。另有研究发现艾叶油能抑制致敏豚鼠气管Schultz- Dale反应,明显降低氨甲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豚鼠气管收缩pD2值,抑制大鼠5-羟色胺和被动皮肤过敏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反应;拮抗SRS-A对豚鼠回肠的收缩;抑制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因此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这是其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气管炎作用机制之一。 (2)对肝胆系统的作用 艾叶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能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艾叶油混悬液十二指肠给药,可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艾叶油十二指肠给药,可使正常小鼠胆汁流量增加20%,显示明显利胆作用。

艾叶提取物的作用和 临床应用

艾叶提取物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李平前言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 Art emisia ar gyi Livl. et vant ) 的干燥叶, 其性味辛、苦、温, 归肝、脾、肾经。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通经活络等功效【1】。临床上用以治疗少腹冷痛, 经寒不调, 宫冷不孕, 吐血, 衄血, 崩漏经多, 妊娠下血、消化道肿瘤、肺癌、甲状腺肿瘤、胰腺癌、外治皮肤瘙痒。该药用植物虽然在民间习用已有几千年历史, 但对艾蒿的药用成份进行科学分析和利用, 则始于近代。艾叶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 经研究艾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三萜类及微量化学元素等。【2】本文仅就艾叶提取物在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主体 1化学成分研究 1.1 挥发油艾叶含挥发油(0.45-1.00) % ,从中鉴定出2 - 甲基丁醇、2- 己烯醛、三环萜、α-侧柏烯等60 种成分。从山东崂山产野生艾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4 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柠檬烯、α- 侧柏酮、α- 水芹烯和香茅醇等。又从全株的挥发油中分得水合樟烯、1 ,4 - 桉叶素、蒿属酮、辣薄荷酮和羽毛柏烯等32 个成分。1.2黄酮类成分 5 ,7 - 二羟基- 6 ,3′,4′- 三甲氧基黄酮、5 - 羟基- 6 ,7 ,3′4′- 四甲氧基黄酮、槲皮素和柚皮素等。

1.3 桉叶烷类成分柳杉二醇,魁蒿内酯,1 - 氧- 4β- 乙酰氧基桉叶- 2 ,11 (13) - 二烯- 12 ,8β内酯、1氧- 4α- 乙酰氧基桉叶- 2 ,11 (13) - 二烯- 12 ,8β- 内酯 1.4 三萜类成分α - 及β - 香树脂醇、无羁萜、α- 及β- 香树脂醇的乙酸酯、羽扇烯酮、粘霉烯酮、羊齿烯酮、24 -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西米杜鹃醇和3β- 甲氧基- 9β,19 - 环羊毛甾- 23 ( E) 烯—25 ,26 -二醇。 1.5其它成分β- 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反式的苯亚甲基丁二酸等。 2 药理作用研究 2.1 抗菌、抗病毒 艾蒿在体外对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艾叶的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艾叶烟熏患处有明显抗菌作用, 使空气中菌落数减少, 完全抑制化脓菌的生长。艾叶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疮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3】,刘巍等【4】将艾叶用水提取,用其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证明艾叶水煎液对这5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2.2 抗肿瘤 刘延庆等【5】采用MTT法观察艾叶的各种提取物对多种人癌细

精油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

艾草精油 艾草精油 - 简介 艾草精油是从艾草的叶子、茎的提取物,挤压法和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的挥发 性芳香物质。艾草精油未经稀释一般最好不要直接使用。精油的挥发性很强, 一旦接触空气就会很快挥发,也基于这个原因,精油必须用可以密封的瓶子储存,一旦开瓶使用,也要尽快盖回盖子。 艾草精油 - 功效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散瘀; 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面部皮肤方面: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 肤色红润,延缓衰老。 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延缓眼部的松弛老化现象,使眼部恢复光彩。 面部温灸次序:额头--太阳穴--眼部(瞳子胶、承泣、四白)--脸颊--鼻翼--嘴周--颌 尖--颈部--耳周 温灸方试:以下向上打圈,上有力下无力。面部时间10分钟!眼部时间3分钟 身体方面:可疏通经络、和谐肝脏、平衡阴阳、调整生理机能、增强人体的免 疫力、强身健体。 腹部用精油按摩完之后进行温灸。温灸方式:用温灸棒在腹部来回滚动,再点 脐周穴点,(归来、气海、关元);时间:15分钟 艾草精油 - 适用范围 颈椎病,风湿类关节炎,肩周炎,骨质增生等痹症。 艾草精油 - 使用方法 打开瓶盖,即可使滚珠在疼痛的部位来回滚动,既起来按摩作用,活备效果更好。然后反复揉搓至吸收,揉擦二至三遍,配合艾灸,效果更好。 艾草精油 艾草精油的主治功效,理气血,温经脉,祛寒湿,止痛,抗菌,消炎,激励消 化腺,镇咳化痰,促循环,补气,提升免疫力 痛经:取本品5滴左右调和10ML植物油在下腹部进行按摩,可以温经脉促进 腹部血液循环,具有很好的通经效果,缓解由于宫寒引起的经痛问题(可在经期

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艾蒿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6-03 16:17:00 ] 作者:王新芳董岩孔春燕编辑:studa20 【关键词】艾蒿 关键词:艾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艾蒿Artemisia vulgaris L.,也称艾叶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艾蒿为我国传统中药,以叶入药,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是妇科常用药之一。艾蒿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通经活络等功效[1]。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该药用植物虽然在民间习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对艾蒿的药用成份进行科学分析和利用,则始于近代。近年来,已有不少关于艾蒿在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报道。本文仅就艾蒿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艾蒿的药用部位是艾叶,艾叶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经研究艾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三萜类及微量化学元素等[2]。 1.1 艾蒿挥发油类成分的研究艾蒿全草的挥发油含量为0.20%~0.33%[1]。1985年朱亮锋等[3]首次报道了艾蒿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1,8-桉叶素为主体化合物的挥发油(39.45%)近40种成分,主要为α-侧柏烯、蒎烯、莰烯、香桧烯、1-辛烯-3-醇、对-聚伞花素、1,8-桉叶素、γ松油烯、樟脑、龙脑等。顾静文等[4]报道的艾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1,8-桉叶油素(35.40%)、1,4-桉叶油素(4.17%)、樟脑(5.52%)、等。艾蒿叶含挥发油约0.020% [1]。潘炯光等[5]从艾蒿叶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己烯醛、三环萜、α-侧柏烯等60种成分。刘国声[6]从山东崂山产野生艾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4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柠檬烯、α-侧柏酮、α-水芹烯和香茅醇等。各报道中艾蒿全草和艾蒿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地区、环境、气候、及材料采集时间等有密切的关联。

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赵守训 杭秉倩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 210009) 摘 要 本文对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作了综合性的介绍。为蒲公英的综合利用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蒲公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蒲公英始载于《唐本草》,《图经本草》作仆公罂,《本草纲目》作地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 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味苦、甘,性寒。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之功效。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蒲公英属Taraxacum Webar.全世界约2000余种。我国有70种,1变种。其中以蒲公英T.mon2 golicum分布最广,几遍及全国多数地区。药蒲公英T.o fficinale Wigg分布于欧洲、北美,在我国新疆有产[1]。 1 化学成分 蒲公英属植物一些种的根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豆甾醇、谷甾醇、胆碱、有机酸、菊糖、橡胶等。 药蒲公英的根中含有蒲公英甾醇(T araxasterol)、蒲公英赛醇(T araxerol)(1)、φ蒲公英甾醇(φ2T axaxas2 terol)、β2香树脂醇(β2Amyrin)、豆甾醇(stigamasterol)、谷甾醇(β2sitosterol)[2]、菊糖(Inulin)[3]、胆碱(Choline)、对羟基苯乙酸(P2Hgdroxy2phenyl2acet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蜡酸(Cerotic acid)、蜂蜜酸(Meliss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eid)苦味素B(T araxacerin)、苦味素P(T araxacin)、果糖(Lavulose)及少量挥发油和苦杏仁酶类成分[4],树脂(4%)、橡胶(3%)[5];又分得一个酰化丁内酯甙2蒲公英甙(T araxacoside2β2O2[42O2(P2hydroxy2phenyl2 acetyl)β2D2glucopyranoyl]2β2hydroxy2butyrolactone) (2)[6]。 药蒲公英根及地上部分中,分到蒲公英桉烷内 酯(4α,15,11β,132T etrahydroridentin B)(3)、蒲公英内酯甙(T araxacolide21’2O2β2D2glucopyranoside)、蒲公英吉玛酸甙(T araxinic21′2O2β2D2glucopyranoside)(4)、二氢蒲公英吉玛酸甙(11,132Dihydrotaraxinic21’2O2β2 glucopyranoside)、ψ蒲公英甾酸乙酸酯(ψ2T araxastergl acetate)、β2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β2Sitosterin2β2D2glu2 copyranoside)[n] 药蒲公英叶中含有木犀草素272葡萄糖甙(Lute2 olin272glucopyranoside,C osm ossiin)[8];测试有近二十种氨基酸,以天冬氨酸(Asparatic acid)、谷氨酸(G lutam2 ic acid)含量为多[9];色素有叶黄素(Lutein)、堇菜黄素(Violaxanthin)[10]、叶绿醌(Plasm oguinone)[11]。 花中有蒲公英黄素(T araxanthin)[12]、毛茛黄素(Flavaxanthin)[13]、菊黄素(Chrysanthemaxanthin)[14];花柄中有β2谷甾醇、β2香树脂醇[15];花瓣中测试有隐黄素(Cryptoxanthin)及其环氧化合物,叶黄素及其环氧化合物,玉蜀黍黄素(Z eaxanthin)、百合黄素(Antheraxanthin)、堇菜黄素、新黄素(Neoxanthin),多半与一些常见的饱和脂肪酸形成单酯或双酯[16];花中甾醇约0.08%[17];花粉中脂类皂化物中,总脂肪酸7.3%,其中以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山嵛酸(Behenic acid)为多[18]。 全草测试有核黄素(Riboflavin)[19]香豆雌醇(C oumestrol)[20];含有多种氨基酸[21]、胆碱[22]及微量无机元素[23];其地上部分的热水浸出物中得到多糖“T af2CFr”约5%[24]。 附:日本产蒲公英(T.japonicum K oidz.)的根中有三萜类的脂酸酯(0.14%)、乙酰酯类(0.62%)、单醇类(0.19%),其中乙酰酯类化合物中有:蒲公英赛醇乙酰酯(T araxeryl acetate,占乙酰酯总量的3.7%),蒲公英甾醇乙酰酯(T araxasteryl acid,29.5%),α2香树 1 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白花蛇舌草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白花蛇舌草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作者:康连香, 王瑛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462000 刊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年,卷(期):2009,7(2)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5条) 1.任仁安中药鉴定学 1986 2.周建波.尤斯华.黄存礼白花蛇舌草的微量元素分析 1990(12) 3.秦风华.谢蜀生.张文仁白花蛇舌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z强作用 1990(06) 4.单保思.张金艳.杜肖娜白花蛇舌草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05) 5.夏文娟.吴文涛.李淑君白花蛇舌草对联合化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2003(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洋.赵文静.孙敏.LIU Yang.ZHAO Wen-jing.SUN Min鹿鞭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展望[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07,24(1) 2.鲍志祥王氏保赤丸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2) 3.李宏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5,25(1) 4.孙增民.王德松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的影响[期刊论文]-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6) 5.焦柏魁.冯克玉仙人掌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概况[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5) 6.白世庆.刘艳红白头翁的药理研究及临床新用[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07,26(7) 7.赵晓丽.路广晁半夏配伍应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举隅[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5,25(6) 8.李晋奇.王岚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浅析[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3,21(12) 9.朱瑄大柴胡汤药理研究及临床新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7) 10.张丽颖.Zhang Liying银杏叶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近况[期刊论文]-中国药事2006,20(2) 引证文献(2条) 1.刘松雷天芝草胶囊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效果观察[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33) 2.张益勋.陈素红.吕圭源抗肿瘤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 2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25474180.html,/Periodical_zgzyyxdycjy200902066.aspx

蒲公英的五大药理作用

蒲公英的五大药理作用 在中医中蒲公英是非常常见的一味中草药,内服外用都有很好的疗效。在多本医书中都有蒲公英的药理功效。比如在《本草经疏》中就主要指出蒲公英清热解毒,对于妇女有很好的治疗乳痛和解乳毒之功效;在《本草衍义补遗》中主要指出能够解食毒和消肿;在《本草纲目》中特意指出蒲公英不仅有治病的作用,在养生保健上也有乌发,壮骨之功效。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蒲公英注射液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蒲公英提取液(1:400)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菌.蒲公英水煎剂(1:80)能延缓ECHO11 病毒细胞病变.蒲公英醇提取物31mg/kg 能杀死钩端螺旋体.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煎剂给大鼠口服, 吸收良好, 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 2. 保肝、利胆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用蒲公英煎剂灌胃或用蒲公英注射液注射, 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显著缓解四氯化碳性肝损伤引起的组织学改变.有报道指出, 蒲公英在动物身上有利胆作用.蒲公英液灌胃能使胆囊收缩, 奥狄括约肌松弛, 有利于胆汁排入肠中.临床上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效. 3. 抗胃溃疡作用 蒲公英煎剂给大鼠灌胃对应激性溃疡有显著保护作用;对无水乙醇所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亦有显著保护作用;并能明显对抗幽门结扎大鼠胃溃疡的形成.当蒲公英与党参、川芎配伍时有协同抗胃溃疡的效果, 三者构成复方抗溃疡作用更强.有报道指出, 此复方抗胃溃疡与胃黏膜损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影响胃组织内源性PGE2含量有关. 4.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蒲公英煎剂在体外能显著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蒲公英多糖能显著增强艾氏癌及MM46肿瘤细胞抗原所致小鼠脚垫迟发型超敏反应强度, 并有给药时间越往后越有效的特点, 即于抗原刺激后的第11~20日给药或2~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完整版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最早正式记载于《名医别录》。作为药物,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类物质。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67.)。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樟脑、龙脑、丁香酚等40多种物质(朱亮峰.艾蒿和蕲艾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43-445;潘炯光.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41-744)。其主要提取的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与测定方法、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挥发油的成分以小分子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有脂肪族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已鉴定出的萜类化合物有: 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α-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莰烯、β-水芹烯、桉叶油素、α-水芹烯、崖柏酮、樟脑、龙脑、萜品烯醇-4、萜品烯醇

-5、反式-香韦醇、香芹酮、石竹烯、百里香酚、古巴烯、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氧化物。(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脂肪族化合物有:十四烷酸乙酯、正十六烷酸、十六烷酸乙酯、亚油酸乙酯、(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苯丙酸乙酯、十八烷酸乙酯。芳香族化合物有:辛烷、2,4-二甲基庚烷、2,5-二甲基庚烷、3,4-二甲基庚烷、4-乙基庚烷、对对二甲苯、、1,3-二甲苯、壬烷、1-甲乙基苯、1-乙基-3-甲基苯、1,2,3-三甲基苯、甘菊环。 2.艾叶挥发油提取方法 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提取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2.1水蒸气蒸馏法 将自然干燥的艾叶粉碎后,取500g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冷浸一段时间后按水蒸气蒸馏法(刘国声。艾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90,21(9):8-9)加热提取。回流分出挥发油,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钠干燥既得到挥发油产品。何正友(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等人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样品中初步鉴定了39个化合物,其艾叶挥发油所含化合物以小分子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含量大于3%的化合物有桉叶油素、崖柏酮、樟脑、龙脑、反式-香韦醇、α-萜品烯

艾灸文化的起源与应用汇总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的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民间曾留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颜语。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肯定了它的药用价值。现在祖国医学的发展步履艰辛,很多人对中医感到迷惑,曲解它的理论。像中药的炮制、配伍,独特的药性理论,中医的辨病诊治都是我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像艾叶,古人用来辟邪,并不仅仅是迷信,也有它的科学所在。 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且不说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也不说端午节最有气氛的划龙舟比赛,今天就说说艾叶这种神奇的植物和艾制品——“艾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而且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用以辟邪驱瘴,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全国均产,但以湖北蕲州“蕲艾”最佳。夏季花未开时摘,生用、捣绒或制炭用。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因此,我国民间常用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由宜于崩漏。本品又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同时又为安胎之要药。若将本品捣绒,制的艾条、艾柱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通达经络,是温灸主要原料。《名医别录》: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药性论》: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良。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艾叶的性状研究

艾叶的性状研究 【中药名】艾叶aiye 【别名】蕲艾、祁艾、大艾叶、艾蒿、五月艾。 【英文名】Artemisiae Argyi Folium。 【来源】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2米。茎直立,密被茸毛,上部分枝。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上面深绿色,有腺点和蛛丝状毛,下面被灰白色茸毛;茎顶部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长约3毫米,直径2~3毫米,排成复总状;总苞卵形,总苞片4~5层,密被白色丝状毛;小花筒状,带红色,雌花长约1毫米,两性花长约2毫米,瘦果椭圆形,长约0.8毫米,无毛。花期7~10月。 【产地分布】艾生于荒地、林缘;有栽培。分布于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开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茸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辛。归肝经、脾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温经止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供炙治或熏洗用。主要用治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近年对其药理作用有不少研究,如水浸剂对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增进食欲等作用。艾叶油有镇咳、祛痰、平喘、抑菌、镇静、抗休克等作用。 【药理研究】具有抗菌作用;能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性休克;抑制心肌收缩,抗血凝和高强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尚具有利胆、兴奋子宫作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2%~0.33%,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α-香树脂、β-香树脂、无羁萜、柑橘素、槲皮素与4个桉烷衍生物。另含2-甲基丁醇、艾醇、龙脑、顺式香苇醇、优葛缕酮、α-侧柏烯、甲基丁香油酚、魁蒿内酯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血热者及宿有失血病者慎用。

中药鲜药的研究应用

中药鲜药的研究应用 李璐瑒 前言:中医临床应用鲜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成就,但近几十年来,随着门诊量增大,药材保鲜技术落后,以致鲜药供应长期断档,绝大部分鲜药品种均以干品代之,因此许多临床医生对鲜药应用经验不足,学生所学知识几乎不涉及,导致鲜药应用日渐衰落。 摘要:本文主要概括了鲜药应用的历史、特殊作用、适应证、以及应用方法和储藏保鲜方法,以唤起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鲜药应用的重视。 关键词:鲜药、鲜药应用、鲜药保存 一.中医应用鲜药的历史 早在秦汉时代就有鲜药临床应用的历史,两千多年来历代名医应用鲜药组方治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治疗温病、内科杂病及解毒、外治等方面疗效显著。 随着中医药理论的逐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各种药物在应用上干品与鲜品的性味及功效有的相同有的相近,而有的差异较大,不能混而论之。于是在中药炮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味药有生熟鲜等诸多品种,它们有着不同的临床作用。 历代临床应用的鲜药,根据用法大概可分为三类,其一为捣烂外用,其二为捣取或榨取自然汁内服或外用,其三为水煎煮内服。以下为一些古代医术中记载的鲜药应用实例: 早在古医籍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记载了取薯蓣的自然汁,浸渍干燥药材茎后制成药浆饮服,说明在秦汉时期已将鲜药应用于临床。 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鲜药应用已多见,如生姜泻心汤等。 《肘后备急方》中卷三治疟病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渍没取汁尽服之”,青蒿必须鲜品绞汁,干品煎汤则效果不佳。 《千金药方》备急篇曾记载孙真人用鲜蒲公英治恶刺的亲身体会,生动至极。 《太平圣惠方》广集民间效方,使用鲜药得方剂甚多,如“麦门东饮子”中麦门东汁、生地黄汁、生刺蓟汁调服伏龙肝来治胃热盛所致之吐衄;马齿苋汁治小便热淋等。 鲜药应用于临床的高峰可以说是起始于中医温病学说理论的形成,并随温病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所用药种类逐渐增多,明清以来至解放初期渐达鼎盛。温病

药学专业论文题目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21.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2.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23.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24.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5.某医院调查报告 26.某药厂调查报告 27.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28.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29.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30.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31.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32.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33.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34.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35.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36.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37.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38.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39.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40.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41.唐松草研究的现状 42.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43.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44.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5.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46.绿色化学。 47.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48.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49.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50.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51.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52.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53.仙人掌研究概况。 54.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55.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56.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57.菠菜的研究进展。 58.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59.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60.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61.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62.薤白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63.大豆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64.苦碟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65.人参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66.西洋参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67.玉米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68.红姑娘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69.中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70.银杏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71.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72.枸杞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73. 洋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74. 玉米须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艾叶精油的提取及研究进展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2013)届本科生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大 作业 题目: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及研究进展 学院:理工院专业:化工0902班 学号: 090101040 姓名:任朝君 指导教师:刘雪凌 教研室主任(负责人): 2012 年 6 月 18 日

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及研究进展 ——多种提取方法的对比和研讨 任朝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0902班学号090101040 指导老师刘雪凌讲师 摘要 艾叶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艾叶精油的一些药用成分得到不断开发,但艾叶精油药理作用广泛、物质基础发杂,其化学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化合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精油、黄酮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其中精油既是艾叶的功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樟脑、龙脑、丁香酚等40多种物质。探讨艾叶精油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的提取工艺,艾叶精油的提取量和纯度不同,为进一步研究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做出了指导。 关键词:艾叶精油提取工艺

前言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材。艾叶含精油 ,油中有桉油素、β-石竹烯、α-萜品烯醇、芳樟醇等 , 并含多糖类物质。艾叶精油为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艾叶精油的提取率将影响到其临床的药理疗效。艾叶的作用主要有:抗菌、抗真菌、平喘、利胆、抑制血小板聚集、止血、抗过敏等。 《本草纲目》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

艾叶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 ina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N atural Science Editi on ) V o l .31N o.62005212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项目(0452nm 009)资助 E -ma il :m inbo lan@ecust .edu .cn 收稿日期:2004212210 作者简介:袁慧慧(19732),女,助理研究员。 文章编号:100623080(2005)0620768204 艾叶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袁慧慧1, 殷日祥2, 陆冬英2, 蓝闽波1,2,33 (1.华东理工大学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 2.华东理工大学分析与测试中心; 3.华东理工大学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通过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艾叶醇2水体系的提取工艺,采用比色法测定其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的含量,得到不同因素对总黄酮和总多糖提取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并以化学发光法测定各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艾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艾叶;抗氧化活性;总黄酮;总多糖;化学发光 中图分类号:TQ 28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Extracti ng Processi ng of Foliu m A rtem isiae a rgyi and An ti -ox idan t Activ ity YUA N H u i 2hu i 1 , Y IN R i 2x iang 2 , L U D ong 2y ing 2 , L A N M in 2bo 1,2,33 (1.K ey L abora tory f or U ltraf ine M a teria ls of M in istry of E d uca tion ,E ast Ch ina U n 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S hang ha i 200237,Ch ina ;2.A na ly sis and R esea rch Cen ter ,E ast Ch ina U n 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3.K ey L abora tory f or A d vanced M a teria ls of M in istry of E d uca tion ,E ast Ch ina U n 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 Abstract :In th is paper o rthogonal experi m en t m ethod w as u sed to study the ex tracti on p rocess in alcoho l 2w ater system of fo lium A rte m isiae a rgy i .Its con ten ts of to tal flavono ids and to tal po lysaccharides w ere m easu red by co lo ri m etry .A nd it w as found that differen t facto rs i m pacting on ex tracti on w ere as fo llow ed :the concen trati on of alcoho l ,ex tracti on tem p eratu re ,ex tracti on ti m e and the rati o of m aterials fo r ex tracti on liqu id .T he an ti 2ox idan t activities of the ex tracti on liqu id w ere also studied by the chem ical lum inescence m ethod .R esu lts show ed that fo lium A rte m isiae a rgy i con tain s abundan t of flavono id and po lysaccharide , and its ex tract po ssesses strong an ti 2ox idan t activity . T herefo re the researh and developm en t of fo lium A rte m isiae a rgy i are of great sign ificance . Key words :fo lium A rte m isiae a rgy i ;an ti 2ox idan t activity ;to tal flavono ids ;to tal po lysaccharides ;chem ical lum inescence 艾叶(Fo lium A rte m isiae a rgy i ),别名大艾叶、 杜艾叶、萎蒿,为菊科植物艾的叶。性温,味苦、辛;散 寒止痛,温经止血。艾叶中含有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1]。 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自由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直接或间接抑制自由基、清除自由基成了药物开发的一个突破口,而寻找一 8 6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