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式默写(含《论语》《屈原列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式默写(含《论语》《屈原列传》)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同学少年”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再别康桥》

1、《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1.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两句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3.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论语》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论语·为政》中““,。”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支以利害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的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10、《论语》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自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在《论语》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有恒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论语·为政》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4、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论语.雍也》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孔子和学生谈话时说到了自己的志向,这三句话表现了孔子博大的仁爱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7、孔子在《论语》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确地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荆轲刺秦王》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蹈死不顾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屈原列传》情境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

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5.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6.《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7.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8.其文约,其辞微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10.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1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1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屈原列传》)1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鸿门宴》

1、《鸿门宴》樊哙劝阻刘邦不必向项羽告辞的句子是,。(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记念刘和珍君》

1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式默写(含《论语》《屈原列传》)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同学少年”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再别康桥》 1、《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1.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两句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3.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论语》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论语·为政》中““,。”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支以利害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4.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一、必修(10篇) 0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理解性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词名句名篇情景默写名校模考练习(共15组,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名句名篇情景默写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 【2022-2023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学习质量检测】补写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6 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二) 【齐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诗经·月初》诗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把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3)在古诗词中,鹧鸪因叫声凄切,常被用于表达处境之艰难、心情之惆怅等,比如 “________,________”。 (三) 【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都分。(6分) (1)《蜀道难》写蜀地在开凿栈道前,长期与外界阻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指宋朝社会,官场的不良风习。 (3)自司马迁为汉代名将李广作传后,历代诗文对李广之品节、才能、遭际多有吟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23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思考了天空颜色的成因,展现了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自然引出下文的议论。 (2)《蜀道难》中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描写来表现青泥岭的曲折高险。 (3)将月的意象与冷寒的触觉结合会营造出凄凉朦胧的意境,例如晚唐诗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五) 【贵州省铜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比喻和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梁柱上的钉头 “________________”嘈杂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境相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将“鹿”写进诗文之中,或展示求贤若渴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附参考答案)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和“”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4.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 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三句写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 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1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自怨生”,而导致屈原怨愤的直接原因是他“,”。 1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三句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 1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的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1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不获世之滋垢,”。 15.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 ,”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 1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1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 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1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2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屈原列传》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屈原列传》高考理解性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4.屈原“穷”“怨”的原由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义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5.《离骚》的内容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6.《离骚》的文风特点是“其文约,其辞微。”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理解性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2)在在《屈原列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的句子是“,”。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在内容及其表达上兼具《国风》和《小雅》特点的两句是“,”。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内容包括“ ,,”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 ,。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内容细小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1)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托付,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 (13)《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蒙蔽的两句是:“, 。” (14)《屈原列传》中,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

选择性必修中情景式默写答案

选择性必修中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17.《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18.《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缘由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9.《屈原列传》中,介绍《离骚》的内容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0《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2.《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3.《屈原列传》中,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4.《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26.《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7.《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8.《屈原列传》中,总结《离骚》的文风特点是:其文约,其辞微。 《过秦论》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是: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 是:,。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4.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选必中文言文情景式默写

《过秦论》情景式默写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4.贾谊用“,,,”短短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高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5.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的很清楚:“,,”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6.《过秦论》一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7.《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 8.为了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力,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可万世为王。可贾谊却认为制止暴乱的最好办法不应该这样,而是施以仁义。 9.《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10.《过秦论》中,贾谊用“,”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11.贾谊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用一组排比,“,, ,”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

《过秦论》答案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1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练习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6)、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9)、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0)、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1)、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1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3)、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情景默写及答案(全)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情景默写 《屈原列传》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方面。 9.《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屈原列传》中,屈原“穷”“怨”的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 1.《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3.《过秦论》中贾谊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2021高考情境默写 含答案

江苏2021高考情境默写含答案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3.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4.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10.《师说》中,之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11.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随意浪费掉的语句是:, 12.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大街上的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1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14.《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一句揭示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面貌,这也是他潜心变法的重要原因 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遭民众反对依然坚守自我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必背篇目情境默写汇总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必背篇目情境默写汇总练习统 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必背篇目情境默写汇总 《屈原列传》情境默写及答案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

解释:,。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13.《屈原列传(节选)》中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答案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6.《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7.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8.其文约,其辞微 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过秦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1.《过秦论》中的“,,”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古诗文情景默写(附学生版+教师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古诗文情景默写(附学生版+教 师版) 文言文 《屈原列传》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其文约其辞微 4.离骚者犹离忧也 《过秦论》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古诗文情景默写(最新)

《屈原列传》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其文约其辞微 4.离骚者犹离忧也 《过秦论》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名篇名句情景默写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情景式默写练习 一、《<论语>十二章》 1.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若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实行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若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运用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从时间角度表明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不同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0.孔子用堆土成山为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_______”。 11.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 13.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恕”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14.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孔子认为君子做事和说话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18.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_________________”,就能达到“____________”的效果。 20.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二、《礼记·大学》(节选) 1.《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之根本的句子是“__ ,____ 。” 2.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而整治好家庭的前提是提高自身修养,《礼记·大学》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句子是“,,”。 3.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学《礼记·大学》,该文通过“,,”三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而这些是修养品德的前提。 4.《大学之道》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有序的重要性。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这也是儒学“垂事立教”的目标所在。 6.“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7.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关系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老子>四章》 1.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 2.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意相同的句子是“,”,这说明了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3.在《<老子>四章》中,“,”两句告诉我们,真正长久的人是言行不离道的规律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永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