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进程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进程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进程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进程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

(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

么?(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

什么?

(5)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答案:

(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4)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5)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2)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请回答:

(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职务。(3)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

(5)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为什么还说它失败了?(6)参观这所学校遗址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7)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8)从孙中山的讲话中能否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答案:

(1)黄埔军校;1924年5月

(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3)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4)中国革命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行动: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原因:因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6)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7)孙中山以往几次革命都失败了,教训就是没有一支自己的革命队伍。孙中山想通过创建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政治人才,达到创建革命军的目的。 (8)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4、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

表。”——李鸿章

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材料三: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

的什么运动?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该运动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所示信息,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

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谁?其中“贼”是指谁?出现“无力回天”的原因是什

么?(3)材料三是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同盟会纲领,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该运动中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名字。答案:

(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为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谭嗣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顽固派的实力过于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3)《民报》(4)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5、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运动?这次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2)该运动的性质是怎样的?上述材料中的哪句话能体现这一性质?

(3)运动的两个阶段运动中心是哪儿和主力军都是谁?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

件?(4)我们应该学习青年学生的一种什么精神?答案:

(1)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材料分析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1读图回答问题. (1)右图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2分)有什么历史地位?(2分) (2)建设这一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什么?(3 (3)它的开通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一位皇帝曾说过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松赞干布)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1)材料一的皇帝是谁?(2分)他统治时期的治世被称作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松赞干布所说的“大唐公主”是谁?(2分)松赞干布迎娶“大唐公主”有什么意义?(4分) (3)以上材料说明这位皇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3. 材料一唐朝时期,唐诗文化处于繁荣局面,经济繁荣,各国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唐朝的长安在当时属于国际性大都市,通往各地的水路四通八达。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唐朝气象达到鼎峰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2分)被称作什么盛世? (2分)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6分) (4)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启示?(4分) 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罢(废除)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制》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能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 (1)材料中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1分)其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分)此后“六部”向谁负责?(1分)(3)据材料三说的是清代哪一机构的设立?(1分)该制度的设立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为此付出过努力。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进程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 题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 (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 么?(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 什么? (5)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答案: (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4)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5)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2)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请回答: (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职务。(3)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2)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这段文字是在什么建筑上的?为什么要修这样的建筑? (2)写出“三年以来”的起止时间。其属于什么时期? (3)“三十年以来”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4)“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5)诵读碑文,我们浮想联翩,无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至今还历历在目,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 2.阅读下列材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⑴这是哪支部队的战歌?根据材料,分析其反映了什么历史故事? ⑵这支部队是何时“跨过鸭绿江”的?何时“打败美帝野心狼”的? ⑶这支部队被誉为什么?为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极性高涨,1951年底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请回答: 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⑶你能说出材料一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之间的关系吗? 4.阅读下列材料: 在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109.3万人,其中美军39.7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架,击沉击伤敌舰257艘,美国虽然动用了其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很大一部分海军作为侵朝战争的主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最后不的不承认“这是美国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的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后来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请回答:⑴写出历时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 ⑵在这场战争中,谁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⑶材料中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是谁? ⑷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班级___姓名___ 一、侵略与反侵略 1、侵略与反侵略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图1 鸦片战争图2 中日甲午战争图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请回答: (1)、上述哪幅图所示的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依据材料一的三幅地图,写出战后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名称。 (2)、列举两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表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从图一到图三,你能看出中国社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4)、列强未能把中国彻底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清政府与哪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材料二表明,日本一直不曾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请写出中国古代史上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的抗倭英雄的名字。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哀悼哪位清军将领而撰写的? (4)、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上述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怎样一步步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的? (6)、结合以上的史料,说说你的感悟。 3、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备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不是。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万里石塘。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边疆,设宣政院管辖今西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土,年轻的共和国又面临帝国主义的颠覆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略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的事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是如何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的? (3)、中国共产党建党节是哪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周年? 2、阅读下列材料: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建国以来,我国政俯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关于农村的文件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材料二:1958年农村的一次运动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即贫富拉平,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 材料三:1978年冬的一个夜晚,我国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聚集在一起,在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书上,庄严留下自已鲜红的手印。“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掀起农村改的浪潮。 (1)、材料一中的文件名称是什么?当时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开展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提到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说它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材料三提到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全国迅速推广?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请回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你认为这里的“转折”主要指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有什么关系? (3)、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八年级政治上学期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政治上材料分析题复习 1、晓宁和梅梅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梅梅发现晓宁在数学上比自己强,于是经常向晓宁请教,晓宁也总是积极给予帮助,两人在共同的讨论中经常发现新的解题思路,数学水平都有了更大的提高。 (1)结合上述情境,谈谈你对“竞争与合作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认识。 ①竞争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梅梅发现晓宁在数学上比自己强,说明竞争能够使我们客观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②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两人在共同的讨论中经常发现新的解题思路,数学水平都有了更大的提高,说明合作能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力,从而有利于青少年获得更大的进步。③竞争与合作的和谐交融,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使我们每个人更快的进步。梅梅和晓宁在相互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说明他们善于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善于欣赏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从而得到共同发展。 (2)竞争无处不在,你认为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 ①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准则,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②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消除嫉妒心理,保持良好心态,胜不骄.败不馁。③树立正确的竞争目的。参与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排斥,两败俱伤。④竞争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⑤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以诚待人,帮助他人,求得共同发展。⑥要敢于竞争。 2、三聚氰胺事件使国内乳品行业面临信用危机、销售滑坡、亏损严重的困境,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为保障消费者和奶农的切身利益,我国奶制品产销企业在《中国奶制品产销企业质量诚信宣言》中共同承诺:视质量为生命,以诚信为根本,切实承担起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使命,履行社会责任。(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奶制品产销企业为什么承诺要以诚信为根本? (1)①诚实守信是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②不讲诚信,就会失去信誉,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害人又害已。为人诚实、言而有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提升。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货真价实、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企业不讲诚信,就会面临信用危机、销售滑坡、亏损严重的困境,也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诚信的基本要求: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恪守信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表现为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 ①“做老实人,办老实事”。②不要轻易许下诺言。③诚信做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④坚持诚信的守则:a坚持实事求是。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b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的一边。c在眼前利益与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含答案)题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材料分析题 1.王某自幼没了父母,他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了中学。之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部队服兵役。在部队,因表现出色他多次受到表扬。退役后,他自己开了个小批发部,干起了个体经营。由于认真守法,积极纳税,他多次被税务部门评为纳税先进个体。后来,他又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他的举动得到了全村的好评,被村民选为乡人大代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9分) (1)王某享受了宪法赋予的哪些权利(2分) (2)王某履行了宪法规定的哪些义务(2分)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 (4)公民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3分) 答:(1)受教育权、荣誉权、劳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分) (2)受教育,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2分) (3)我国公民权利义务是一致的,权利义务具有统一性.对等性,制约性。(2分) (4)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 我们坚决不做。(3分) 2、卢勇的一天:早晨,八年级学生卢勇背起书包上学。到了学校,卢勇把吃剩的早餐随手往教学楼的楼梯边一扔,走进了课室。午饭后,卢勇到邮局寄信,回校的路上,看到有两名社会青年在持刀敲诈勒索一名低年级的同学,卢勇急忙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打“110”报警。放学后,卢勇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生病的妈妈买了一块她喜欢吃的蛋糕。晚上,他就前两天社会调查中了解到的“六合彩”赌博泛滥的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综合治理的书面建议。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卢勇享受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至少共写出四项)。 (2)请你当一回小法官,说说在卢勇的一天活动中,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并就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对卢勇说几句话。 (1)卢勇享受了受教育权、通信自由权、建议权;履行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

2020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材料分析练习(教师版)

2020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材料分析练习 一、辨析: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影响。我们会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著名学者茅海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及爆发的时间。(3分) (2)你同意著名学者茅海建对“这场战争”影响的分析吗?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理由。(5分) 1.(1)鸦片战争(2分)1840年(1分) (2)同意(1分) 理由: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掀起一次次救亡图存运动。(2分) (评分说明:说明理由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2.阅读材料,辨析作答。(6分) 材料: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剥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 ——摘自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1)根据材料,指出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条约。(2分) (2)你同意包天笑关于“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的看法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1.(6分) (1)条约:《马关条约》(2分) (2)以下两种答案,任选一种。能自圆其说即可。其中表态1分,说明理由3分。 答案一:同意。甲午战败,惊醒了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维新变法运动,民族思想得以充分发动起来。 答案二:不同意。甲午战前,面对外国侵略,中国人的民族思想便已发动起来。如林则徐虎门销烟,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练习题 及 答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期末材料分析练习题 非选择题 1、一只青蛙非常自信地站在一个三条腿的小凳子上,稳稳当当。人的自信也需要三个条件,就像小凳子的三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共10分) (1)你认为人的自信需要哪三个条件?(3分) (2)假如小凳子三条腿长短不齐,青蛙还能自信地站在小凳子上吗?为什么?(3分)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材料一:人生,是一次远征,征途曲折坎坷漫长,挫折像月伴你而行,即使当你获取成功后的辉煌,感受辉煌后的喜悦之际,挫折也并未远你而去,却是隐没于朝霞的明艳中,它依旧将在每个晚上随你而行,挥之不去。虽说挫折带着凄苦是人生浓重的底色,但人生没有刻骨铭心的挫折既不丰富又不完整。 疾病、打击、不幸、折磨和失意,这些来自于心灵和肉体的以及外部环境的痛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虽然有轻有重,有长有短,但让人感受到的滋味却是同样的厚重和深刻、痛苦。在弱者面前,会使其六神无主,万念俱灰,在强者面前,会使其超然洒脱,老练成熟。对每一个人来说,痛苦是无法躲避的,当痛苦降临动头上时我们只有坦然处之。也许,面对痛苦,我们要拥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和气度。痛苦,既磨难人,也造就人。 材料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1)对于以上两个材料,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2)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致有几种人?(5分) (3)你是哪种人?学习《思想品德》后,你将准备怎样面对挫折?(2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张丽悦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每当她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她跟父母外出旅游时,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平时,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 (1)材料反映张丽悦哪一方面的能力比较强?(1分) (2)你人为当代青少年需要这一种能力吗?为什么?(3分) (3)你将如何向张丽悦学习,培养这种能力?(说出三点即可)(6分) 4、七年级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我克服了一些困难,取得了一些成功。在回顾和展望中,我能感受到自己长大了,成熟了。成长中,我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关爱,经历过泪水与欢笑,所有的经历造就了我。我心怀感激,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共10分) (1)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实现自己理想时,我估计还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写出二种)(2分)(2)对此,我准备这样面对:(6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 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2、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1952——1957;1978年以后。 3、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时间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 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1252亿元3642亿元89404亿元 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时间 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 工业生产总值 119.8亿元642亿元1607亿元39570亿元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参考答案:(1)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3)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4)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改革取得成功;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 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 (2)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 年代, 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重点材料分析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重点材料分析 题专项练习三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离骚》 ②这一作品是谁作的?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屈原战国末期楚国 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④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我们今天的哪些民俗是为了纪念他的?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这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赛龙舟,吃粽子。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哪个时期?孟子战国时期 ②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孔子 ③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13.阅读下列材料: “斧斤以时入xx,xx不可胜用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孟子战国时期 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

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4.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非相攻。……(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墨子战国时期 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上述言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墨家“兼爱”、“非攻” ③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联系今天的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努力维护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15.阅读下列材料: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一想,回答: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答: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误期要处斩。陈胜和吴广号召起义。

2020年八年级政治第二学期专题训练 材料分析题 人教新课标版

2020年八年级第二学期专题训练——开卷 1、新闻链接:下列材料是最近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报道,请判断案例中行为正确还是错误,并运用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相关知识点简要说明理由。 链接一:今年 6月,广州市广泛开展“文明出行月”主题实践活动,并呼吁全市人民共同参与。一些市民表示,将积极响应号召,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判断:, 理由:。 链接二: 10260个有社会各界捐献的“爱心包裹”从广州发往汶川,给灾区孩子送去一份特殊的“六一”节礼物。 判断:, 理由:。 链接三:短短8个小时,无锡市急救中心接到50多个骚扰或虚假电话,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 判断:, 理由:。 2、下面是某校八年级学生林美一天的活动记录: 清晨,林美早早就起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吃过早餐后,林美背起书包上学。 到了学校,班主任来到班上,向全班同学宣布,林美被评为“广州市三好学生”。同学们都纷纷对她表示祝贺。放学路上,林美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几本课外书。回到家里,爸爸告诉林美:他下午去了公安局,按照林美的意愿把她的名字改成林清茹,从明天开始,林美就可以使用新名字了。吃过晚饭后,林美就自己前几天调查到的社区里生活垃圾污染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综合治理的书面建议。 阅读材料后,请你回答: (1)请结合材料说明,在林美一天的活动中,她享受了什么权利? (至少写出二项) (2)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3、【观察漫画】

漫画一: 爱护自己 自主学习请回答: (1)漫画一和漫画二的做法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漫画一和漫画二的现象进行评价。 (2)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人肉搜索”指通过网友搜索,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或单位信息的行为。2020年6月1日起生效的《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此行为明确“说不”。未经允许,擅自散布他人个人私事,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信息资料,其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1)徐州市禁止“人肉搜索”,是因为该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我学习! 我快乐! 是否学习是我的自由,谁也 管不着! 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原因: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最远到达的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朝贡贸易;态度:否定;句子:“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崇拜’形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请回答:(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 (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 么?(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 什么? (5)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答案: (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4)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5)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2)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请回答: (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职务。(3)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 (5)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为什么还说它失败了?(6)参观这所学校遗址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7)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8)从孙中山的讲话中能否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答案:

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1、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并回答问题: (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余杭: B涿郡: (2)想一想:假如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从1633-1639年间就颁发了五次“锁国令”,这一政策使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迟缓之中。 材料二:1853年,美国舰队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面对严峻的局面,以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拥护明治天皇进行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在此后100多年里,虽经二战的重创,到今天日本仍然成为世界上第三号经济强国。 材料三: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位置,以主动的姿态学习世界技术和文明的精华,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逐步迈向富强。 (1)材料一、二中日本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到。材料三、四中,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到再到。 (2)从四则材料可以看出,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有何关系?

(3)以上四则材料对于我国国家发展有何启示?(2分) 3、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篇】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上述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说出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一皇帝。 【经济篇】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2)图一样式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哪个朝代?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 材料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1953年;实行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详解】 (1)依据“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根据所学可知,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睛】 注意识记与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2.观察图片及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