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从公共政策体制及运行看城市住房问题

以社会政策的视角看问题,在社会领域老白姓拥有六项基本权利一一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其中两项一一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都与住房问题直接相关。对国人来说,居住权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另一项基本权利,亦即资产拥有权,也许更重要。古人曰“安居乐业”,“安居”是排在“乐业”之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因为只有当大多数(譬如60%以上)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坛坛罐罐”,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物质基础。

而近年来,随着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宣传,在“主流意:识”中,“房地产政策” 儿乎等同于了“城市住房政策”。而实际上,住房政策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同于属于经济政策的房地产政策,特别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需要社会政策。

回看我国二十年的住房发展,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租赁型向购买型房地产的转变。我国住房从1984年开始实施货币化,到现在25年了,进程比较快。人均的居住面积从原来的6. 7平米到了如今的近30平米,不仅面积增加了,功能和条件也都改善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城市住房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也随之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为解决白姓安居乐业、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带动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在投资当中占20%-30%的份额,对拉动GDP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住房公共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要建立与完善住房公共制度,再加上后来出台的廉租房管理办法,应该说现在已经明确地规划了以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公共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个综合的住房战略是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乂与之息息相关。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监管者,还是促进者,还是提供者呢?这是政府接入的范圉,从低中收入的家庭以及公共租赁住房,住房拥有权、所有权汁划。我国口询已初步建立起住房制度的法规框架,对住房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进行相应的规范。而全国性住房政策的制定涉及国务院多个部委,如自2003年以来,建设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相

继出台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构成了LI前廉租房制度的法规体系;2004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人民银行联合颁布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对经济适用房的相关管理进行规范;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九部委(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统计局、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37号文)。而经过大部委改革后,原建设部的职责划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外,各地方在住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在现有住房政策框架内不断探索出符合地方实际的住房保障方式。如宇波的限价商品房政策,通过限定销售价格、限定户型规模、限定销售对象,解决了部分住房困难家庭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市场总体房价;上海2005年提岀的“两个1000万工程”,即1000万配套商品房和1000万中低价普通商品房,一个专供动拆迁家庭,一个惠及中低收入家庭;天津的经济租赁房政策,作为过渡性安置住房,向城市拆迁低收入家庭出租;北京的拆迁和保障相结合的政策,对被拆迁户中的低收入家庭给予贴息贷款;山东日照的购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在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框架内,将每年讣划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公开出让,所得土地收益直接补贴给低收入家庭通过市场购房。各地方的这些有益尝试丰富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实现形式,促进了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综合来看,地方性住房政策的出台一般涉及建设、规划、房管、国土、地税、人民银行等部门。

LI前,我国虽然住房商品化政策不断落实见效,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近30年经济的持续发展,行业、地区、城乡之间收入逐渐拉大,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城市低收入家庭、经过房改以后还想改善居住条件的人、刚就业不久的职场新人、进城务工的农民都在埋怨房价太高、涨得太快。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近30年里,我们一度将房地产政策与住房政策混为一谈、将房地产调控的重点放在了供应方而忽视了对需求方进行调控。住房问题因此逐步转化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从实施之初就在某种程度上担负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地方政府推至

极致并演变成畸形。

在商品房方面,我国实施住房商品化政策的过程中,新房供给结构主要由开发商提供,而开发商的住房供应结构是根据当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决定的。完全把住房问题推向市场,让市场自身去调节和完善,过分强调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忽视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导致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缺失和长期滞后。从国外來看,可以发现各国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往往采取不同的住房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丁?物资匮缺、经济基础薄弱以及技术力量有限,私人没有足够的储蓄,很难独立建造和拥有自有产权住房,这时公房比例往往较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当整个社会出现中产阶级占主流时,住房市场化和私有化就具备了条件,此时,私有住房的比重往往较高。但即使如此,政府也没有忘记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宅。然而,我国在目前经济尚不充分发达,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发展阶段,一度把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产权私有化上,把住房市场化简单?地等同丁?住房产权私有化,直接把“居者有其屋”变成了“居者有其产”,在认识上存在较严重的偏差。因此,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住有所居”,而不是“住有其产”,就是对我国现阶段住房状况科学的判断和深刻的把握。

在住房保障制度方面,主要问题有:

1.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较小。面对众多的住房保障需求,作为我国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覆盖比例非常低,廉租住房的保障面尚不足5%。,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投资H前也仅占住宅投资的5%左右。二是住房保障制度仅覆盖城镇居民,尚未覆盖流动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流动人口的规模相当大,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已达1.18亿。这部分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口的比例较大,其住房保障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

2.住房保障方式重购买轻租赁,保障手段单一。LI前主要的保障供应方式经济适用房,是通过购买产权解决居住问题,缺乏针对低收入家庭的租赁型的经济适用房。住房保障手段单一,以建设为主,其他财政、金融、税收等保障手段滞后。对比国外政府住房保障一般做法,其通常采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多种手段和措施给予支持。如日本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综合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发放低息贷款,贴息山财政部门承担。还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购建符合国家政策及技术规

范要求的住宅,在还贷期内还款的数额可在个人所得中扣除,个人住宅取得的定期收益免征所得税。而我国U前住房保障制度缺乏金融、财政和税收方面系统配套的支持政策,单一的住房保障手段很难适应多层次的住房保障需求。

3.住房保障制度没有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U 前,廉租房制度尚未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财政资金支持不足、来源渠道不规范、资金不稳定。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成为廉租房制度推进的瓶颈。

4.住房档案和收入信息系统不健全,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

5.退岀机制操作难以实现,造成福利固化。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没有适当的退出机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在收入提高后如果不符合资格条件,或山于家庭人口出现变化,如子女成人后单独居住或者结婚后另立门户,享受的保障住房或者退出或者应相应减小面积,但山于缺乏相应的退出机制而无法操作。即使有退出机制的规定,如实物配租形式的廉租房,其退出机制也往往很难操作和执行。

LI前住房保障制度在逐步落实当中,现在的任务是政府怎样继续在财政上支持和适当扩大住房保障的规模。同时,应从法律上明确住房保障的对象、保障的标准、保障的水平、保障资金的来源、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另外,城市化的发展,无论从战略,还是公共政策集合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当你把这些公共政策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们会发现他们之间的矛盾非常多,彼此是冲突的。从政治学意义上讲,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是有利于实施的,它属于一个制衡的作用,但是如果从贯彻落实的角度上去看,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城市住房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也需要住建、财政、国土、规划、税务、银监等多部门多方面的配合与共同促进。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从公共政策体制及运行看城市住房问题 以社会政策的视角看问题,在社会领域老白姓拥有六项基本权利一一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其中两项一一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都与住房问题直接相关。对国人来说,居住权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另一项基本权利,亦即资产拥有权,也许更重要。古人曰“安居乐业”,“安居”是排在“乐业”之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因为只有当大多数(譬如60%以上)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坛坛罐罐”,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物质基础。 而近年来,随着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宣传,在“主流意:识”中,“房地产政策” 儿乎等同于了“城市住房政策”。而实际上,住房政策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同于属于经济政策的房地产政策,特别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需要社会政策。 回看我国二十年的住房发展,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租赁型向购买型房地产的转变。我国住房从1984年开始实施货币化,到现在25年了,进程比较快。人均的居住面积从原来的6. 7平米到了如今的近30平米,不仅面积增加了,功能和条件也都改善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城市住房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也随之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为解决白姓安居乐业、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带动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在投资当中占20%-30%的份额,对拉动GDP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住房公共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要建立与完善住房公共制度,再加上后来出台的廉租房管理办法,应该说现在已经明确地规划了以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公共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个综合的住房战略是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乂与之息息相关。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监管者,还是促进者,还是提供者呢?这是政府接入的范圉,从低中收入的家庭以及公共租赁住房,住房拥有权、所有权汁划。我国口询已初步建立起住房制度的法规框架,对住房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进行相应的规范。而全国性住房政策的制定涉及国务院多个部委,如自2003年以来,建设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相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主体为解决各类社会公共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公共政策分析》一书更是一部有关公共政策分析的概论性、入门级教材,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全面系统地对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框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系统、构建、制定、执行、评估和方法论等方面以及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具体介绍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系统和分析方法等基本内容。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分析方法的有了初步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深刻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内涵和实用技能,并得到了极大的收获。现将所获心得表达如下: 一、第一章导论的心得体会 所谓政策,在工具书《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而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策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且与人们在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政策”略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

“公共”二字。但此书所涉及到的政策主体仅指政府,不研究其他主体的作用。因此,包括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我们都会从“政府管理”而非“公共管理”视角下进行阐述。 在众多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存在着认识与解释的差异: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从中外学者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的成果考察,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对公共政策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中提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达为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见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些论断证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

东财在线《公共政策分析》离线作业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一、论述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答: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政府公共关系论文

-191- 教育教学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 2010年第5期renliziyuanguanli 公共政策学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旨在探讨政策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战后,政策科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政策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政策科学过程方法,使公共政策学课程更加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加强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建设,充实土地政策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 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悠久的历史现象,作为公共权力、公共职能和公共责任的伴生物,自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产生起,公共政策事实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是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之一[1]。国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公共政策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D ?拉斯维尔(H.D. 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 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政策科学研究者托马斯?R ?戴伊(T. R. Dye)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者詹姆斯?E ?安德森(J. E. A n de r s on )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我国的政策科学是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1992年,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得到国内许多人的认可和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加快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学科化步伐。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来讲,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机构在其职能范围内,在对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按照某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中选择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行之有效的法令、策略和办法的总称[2]。 90年代之后,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为名的科研教学机构,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内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在其他专业名目下,招收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政策科学培养人才。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党政部门工作的需要,也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政策科学 的课程[3]。目前,全国大多数院校都已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一部分高校在政治学、行政学或其他专业范围内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政策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教学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导论、政策系统篇、政策过程篇和政策分析方法篇四大部分。(1)导论:主要讨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包括政策科学的兴起,政策科学的“范式”,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范围和方法,以及中国政策科学学科的建构等主题。(2)政策系统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行动者、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工具四个主题,涉及公共政策的内容与实质,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划分,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政策行动者以及思想库,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比较,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等内容。(3)政策过程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五个主题,涉及政策过程研究的各种途径,政策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中西方政策过程的差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经验等内容。(4)政策分析方法篇:这部分内容涉及政策分析的过程及步骤,政策分析的各种模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政策分析过程各种常用的方法、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系统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等内容。最后是对这门课程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讨论如何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问题。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国内不同大学根据其特色,分别制订了适合本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综合起来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受过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 基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土地科学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共政策范式的发展过程,包括政策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决策方式、实施手段等内容,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土地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根据这一决策,2003年以来,中央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5]。但由于土地宏观调控是一项全新的举措,其运作机制和理论框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不成熟,给实践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首先,如何建构一个比较系统的土地宏观调控理论体系,要回答土地宏观调控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土地政策为什么能够参与宏观调控;二是土地政策如何参与宏观调控;三是土地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运作机理和操作模式以及提高土地调控有效性的具体路径,从而构筑比较系统完整的土地调控理论体系。 其次,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土地宏观调控中的诸多理论难题,包括土地调控的理论框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操作模式、土地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搭配应用等都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土地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相互配合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策略等。 再次,实践中在研究土地调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和措施等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土地调控政策措施。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很强,要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邵战林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结合公共政策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授课要求,在综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讲授公共政策学的重点内容,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模拟实践、参与课题等自主学习、实践实习有机结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C 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191-02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 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 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 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 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 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 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 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 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 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 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 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 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 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 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 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

杨匡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08行政管理 学号:200810301096 姓名:杨匡 对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行为分析 摘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得到滋润。经济发展了,医疗卫生条件应该得到发展。但是不然,在飞速发展的经济背后,却是我国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环境的恶化。这是由于我国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上的行为不当造成的,主要包括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政府失去对医疗资源配置的主导等。本文将就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上的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正文: 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一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当一个国家的医疗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那么这个社会将会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医疗领域,却可以得到国民的普遍承认。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度奇迹,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大大的进步。在这个一片大好的经济形势和背景之下,公共医疗理应得到的是同样飞速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结果却是让大家失望的。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为什么医疗问题却是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一,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和原因 首先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偏低,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约占世界20%的人口,仅享受了世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2%;政府财政支出中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2004年的4.5%。其占科教文卫事业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13.44%降到了2003年的8.81%。这个比例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4年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在公共医疗的投入方面,政府没有达到必须的比率,催生了医疗费用高,乱收费等的情况医疗成本更多的由百姓来负担,导致很多人没有钱看病。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挂念,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医疗的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导致对其的投入也不足。一直强调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已经被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硬道理,普遍的认为经济发展了,医疗也自然的好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结课论文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姓名:贺鹏飞 学号:109515048 电话:139191144121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那么,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大学生该到哪里就业?本文以甘肃省2007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来分析如今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各种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就业压力 正文: 一、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就业难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广泛重视。那么,最近几年的就业到底有多难呢? 来自省人事厅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甘肃省31所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共5.3万多人,比去年增长23.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全省8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2007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达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只有15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2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2005年1∶0.93,2006年为1∶0.83,需求相对有所下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杨诚在兰州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急剧增长的人数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近几年,甘肃省加大了政府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力度,政府花钱买岗位安置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据人事部门预计,2007年省内外院校甘肃生源毕业生回来要求政府安排的人数将增加;近年来,甘肃省已有6000余名毕业生服务在基层,编制经费困难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据统计,“十五”期间,甘肃省共实现了10万余名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底就业率都稳定在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211”工程所属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无学业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得出,甘肃省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各种就业政策分析 众所周知,扩大就业岗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党政机关采取“凡进必考”,招考竞争十分激烈,一个职业有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竞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受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分析 使用对象:模块名称:专业限选 学分:2 考试形式:论文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对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内容提要:农业、农民、农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 农民文化的现代化是制约农村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否。当前, 我国农村教育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在农村学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状况,整个农村教育处于教育的边缘化,所以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学低效边缘化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问题繁多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教师的素质偏低。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的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仅凭经验施教,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研和教学改革。第二,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第三,师资数量不足。农村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学科专职教师更是严重短缺。第四,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工资待遇和福利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这大大影响了农村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第四,性别比例差距大。新生代乡村教师女性居多,多出身于农村,多有留守经历。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逐步呈现“女性化”特征。调研显示,以特岗教师为主体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比接近60%。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原因导致了农村的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在农村地区教师的生活生活困难。从大城市走进偏僻甚至凋敝的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此外,狭小的住宿、办公空间,给教师的工作、生活也带来很大的不便。再者,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在与周围的体力劳动者相比时,教师们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他们还低,这给同样辛

东财2019年3月课程考试《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论文(案例)考核课程题目标准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行政管理

一、什么是方案规划?政策方案的规划都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一、政策规划的概念〃 (一)、政策规划的意义政策规划或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政策规划阶段。政策规划是理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必要阶段之一,借助这一阶段,政府既可以梳理和明确价值倾向和重要的价值准则,并以此为据排列出解决诸多公共政策问题的先后顺序,又可以预先检验社会和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度、信任度、支持度,同时对社会和公众形成价值导向、利益导向和行为导向。 (二)、政策规划的概念和特征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包括问题界定、(问题界定见第四篇)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政策规划的特征:(1)政策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2)政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3 )政策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一方面政策规划需要借助专家进行问题界定;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规划过程中众多参与者一起利益、价值观和信仰不同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政策规划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和非政府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政策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 (1)信息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保障,政策规划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系统协调原则:系统性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社会大系统内,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政策规划工作的参与者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考虑问题以大局为着眼点,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局部性问题。人们对系统的认识是随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3)科学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预测是保证政策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在可靠预测基础上的政策方案,才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方案。 (4)现实可行原则: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制约因素,如时间、空间、能力、技术、人力、物力等。 (5)兼听原则在政策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划思想,体现了事物在矛盾中运动的规律。“完全一致”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那种轻易形成的“一致”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一致,英明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往往都是在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辩和交锋中取得的。见解的冲突被认为是通往正确之路的一种有利工具,因为它可以使人们注意到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角度来看,矛盾斗争的一

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 摘要:公共政策是国家制定政策为祖国的各种公共问题,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制定策略的一门政策制度。公共政策公分四个主要阶段: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关键词:公共政策、概念、意义、类型、功能、特性。 公共政策的导论 政策科学的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3年,拉斯维尔在其备忘录上提到“政策科学”这一术语,1950年,拉斯维尔与劳纳主编了《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政策科学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另一种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 概念: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具有公共性、价值性、权威性、动态性。功能:一,目标导向功能,目标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规定了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朝向这一目标发展。二,法律规制功能,经济性规制主要是通过许可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产品或服务的价

格或质量、交易方法和条件所进行的规制;社会性规制为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教育、文化、福利以及防止灾害、保护环境而对危害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行为实行的规制。三、利益协调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就是对国家和地方范围内出现的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协调,使它不断趋于和谐。四、政治象征功能,这类政策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也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它用宏观的规范性话语来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确立调整社会秩序的标准与条件,以此来达到表达政府政治态度和决心、表明政府立场的作用。五、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指公共政策能够运用其财政的物质动力来实施其具体措施,以达到改变现状、实现预定目标的作用。类型:从政策内容标准来划分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军事政策、外交政策;从政策层级标准来划分有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从政策功能标准来划分有分配性政策、规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构成性政策。主体: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最主要的政策制定主体,它代表着国家意志的表达);官僚机构(官僚机构是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政党(政党是进行政治整合,政治意志表达的政治组织。它由具有共同志愿和政治理想的公民组成,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可以参加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影响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党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两大类);利益集团;思想库(思想库主要是由公共政策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对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决策、实施、监控和反馈等过程进行跟踪式的分析、咨询、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等的组织机构。思想库有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

东财2015年9月课程考试《公共政策分析》论文(案例)考核课程 答案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论文题目 (共五个题目,任选三个题目回答问题,三个题目须作答在同一个word文档中,正文题目可略,写作模版见附件中的“课程论文写作模板(多题式)”,每题800~1000字) 2试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答: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政策目标。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时,必须考虑到政策目标。首先,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明确所带来的工具选择失误是政策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其次,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政策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有些目标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反映不同的利益诉求。复杂的目标体系为政策工具选择提出了挑战。 2.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每种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每种工具的倡导者都想让人们相信他们偏爱的工具是管理者的灵丹妙药。但事实上每种工具都有其价值,但不是能医治百病的。每种工具都会适用某些情况,也会不适合某些情况。如战略规划最适于处理外部问题,流程再造适合处理大规模的内部问题,全面质量管理适合处理小规模的内部问题。而有时候流程再造会成为一种灾难,破坏组织内的功能系统,将组织置换成一个不能运作的系统,有时候政治状况不允许政府组织运用标杆管理,在一个没有实施战略规划的组织,全面质量管理会导致以更有效的方式做错误的事情。 3.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生态环境或背景,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执行组织、目标团体、其他工具及政策领域的其它特征。某项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执行组织会考虑这些影响。如果某项政策工具能使执行机构受益,执行机构就会积极支持该项政策工具。如果某种工具的选择会降低执行机构的地位,改变组织结构,影响组织成员的利益,这种工具就会遭到抵制 4.以前选择的限制。关于这一方面的影响,建构主义的论述最为充分。建构主义认为工具选择不仅与工具的有效性相关,确立政策工具的“正当过程”在评价政策工具时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工具被赋予组织的价值。新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出现在老范式中,这意味着老范式依然有影响。老范式会破坏新工具的实际意义,再次,行动者在选择政策工具时不仅考虑其效果,而且受传统、路线和特定的思考及行动方式支配。 5.意识形态因素。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具创新自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不对影响政策工具有效选择的各种因素加以认识,最终会导致政策工具选择的失败。只有加强对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才能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败的可能性,有效地实现政府治理的目标。 4.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 答: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我国内部监督体系中的专门机构,如监察、审计部门,都存在于行政机关内部。在领导体制上,监督机构不仅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同时也受同级党委、行政的双重领导。在这样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往往是本级党委、行政机关发挥了更大的领导作用,而业务上的垂直领导作用得不到保障。

关于公共政策方向毕业论文

关于公共政策方向毕业论文 浅析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 前言 农业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国家农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农村建设的进步以及农民收 入的提高,可以说,农民收入水平是农业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三农”问题 时刻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国民经济水平,而农民问题更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要解 决农民问题,最本质的解决方式就是提高农民收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较为不平衡,城 乡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科技也较为落后,国家针对这些情况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希望 能够改善现状,全面了解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更好的制定政策的关键。 1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现状 我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发展都存在许多问题,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关国策的变动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可能。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到了上个 世纪末,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从以前农产品短缺、农产品供求不平以及农 业收入低下等现象中走了出来,开始步入正轨。随着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变化,国家制定 的相关政策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尤其是农业补贴政策有了全新的面貌。首先,相关 的农业补贴政策有了新的目标,从旧时期的增产以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变成了以农民利 益为先决考虑因素。其次,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保障农民的收入不下滑引 起农民生活质量的倒退。再者,新时期的农业补贴政策将对粮食的保护看作极为重要的工作,制定了粮食保护价保障基本的农业收入。然而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些政策并不能为农 民的收入起到实质性的提高作用,因此国家又先后发布了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良种补 贴等等农业补贴政策希望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 然而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农业补贴,农业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始终达不到 预期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政策的实施都过于同质化。也就是说,国家颁布这些农业 补贴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农民的实际影响,存在盲目性,也就造成了 国家投入过大而收入甚微的情况。实际上,在农业发展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民也有了不 同类型的分化,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雇佣以及农地租赁情况,这些都是影响农业政策 实际效用的因素。 2 不同的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要解决农业补贴政策同质化带来的为题问题,必须理清不同的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 入的影响以及关系。就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而言,我国主要的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划分 成两类,一类是针对农产品市场的补贴,另一类是针对农业资源的补贴。针对这两个类型,本文浅要谈谈其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与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1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你选择的答案:B[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2.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公共政策功能中的() (A)导向功能 (B)控制功能 (C)协调功能 (D)象征功能 你选择的答案:C[正确] 正确答案:C 解答参考: 3.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主体的是()。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村民委员会 你选择的答案:D[正确]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4.属于公共政策工具的社会化手段是() (A)民营化 (B)合同外包 (C)志愿者服务 (D)产权交易 你选择的答案:C[正确] 正确答案:C 解答参考: 5.公共政策问题一定是() (A)已经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B)尚未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C)不需要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D)没有引起公共权力机关注意的公共问题 你选择的答案:A[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6.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 (A)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B)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 (C)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 (D)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 你选择的答案:A[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7.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属于() (A)外在创始模型 (B)进入模型 (C)动员模型 (D)内在创始模型 你选择的答案:C[正确] 正确答案:C 解答参考: 8.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A)安德森 (B)戴伊 (C)拉斯韦尔 (D)西蒙 你选择的答案:D[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