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2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教学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米尺

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2、全班汇报

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你在哪里见过它?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四、变式练习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设想:

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线段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2)、全班汇报

2、感受线段的特征。

(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

①②③④⑤⑥

(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

①③是弯的;②④⑤⑥是直的。

(3)把②④⑤⑥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

②④两端有端点;⑤⑥两端没有端点。

(4)像②④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

二、量线段

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画线段

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7—10题。

第10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变式练习

1.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数线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设想:

借助类比促进迁移。在列出加法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对不同的算法加以指导肯定,体现算法多样化。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8——10页。第8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2、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8+5 30+19 37+50 23+6 45+5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8——10页。第8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

3、抽出问题: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9页“做一做”和第10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

2、加强合作交流。抓住两位数加法中的“对位”和“进位”,组织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1——12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1——12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问题一: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问题二: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3、引导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方便吗?

学生汇报小结并板书: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1页“做一做”和第12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3——5题。

四、变式练习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4、15页,6——10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15页7、8、9题。

2、全班交流

(1)第7、8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第9题: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14页第6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如何改正。再选小组在全班交流。

通过做这道题,提醒我们以后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2、完成15页第10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三、自我检测

课堂作业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设想: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6——17页。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主要研究一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6——17页。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说出口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2)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尝试解答: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三、自我检测

课本页20练习三第5、6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设想:

采用多种措施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首先,充分利用“个位上6-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强烈愿望;其次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学会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的方法。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8页例2。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一个问题,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与例1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能用口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6-8不够减怎么办。

(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5)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页20练习三第1——4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二)

教学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设想: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9页例3。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两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复习引入

笔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这两题能用口算吗?

(2)用小棒摆一摆50-24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0-4不够减怎么办。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2-24和50-24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小组讨论后,引导总结笔算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7——10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练习九 苏教版

第四单元:练习九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 一、预习方向标——“仙”人一步! ⒈请先将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⒉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⒊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反而越小。 二、与课堂同行——“圣”人一绝! ⒋12÷3= 8÷4= 25÷5= 12÷2= 9÷3= 12÷4= 15÷5= 24÷4= 6÷3= 20÷4= 5÷5= 36÷6= 我发现:第四组的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⒌ 20 + 4 = 20 + 5 = 12 + 6 = 20÷ 4 = 20÷ 5 = 12÷ 6 =

20 —4 = 20 —5 = 12 —6 = 4 × 4 = 5 × 5 = 6 × 6 = 三、当日练兵场——“快”人一刻! ⒍在 里填上“>”“<”或“=” 16÷4 4 4 × 5 30 6 - 3 6÷2 30÷5 5 12÷2 12-2 24÷4 20÷5 ⒎一件衣服需要5粒扣子, ⑴15粒扣子可以钉几件衣服? ⑵4件衣服需要多少粒扣子 □○□=□( ) □○□=□( ) ⒏ 6元 ?元 3元 4元 ⑴能大买了4盒薯片,一共要付多少钱? □○□=□( ) ⑵能二的钱正好买4块蛋糕,她带了多少钱? □○□=□( ) 熊二带的钱如果用来买饼干,能买多少包? □○□=□( ) ⑶光头强用20元买4盒巧克力,每盒巧克力?元□○□=□( ) 四、挑战爱迪生——“悠”进一步! ⒐⑴明明用20元买了6本书,找回2元,每本书 元; ⑵明明用20元要买6本书,还差4元,每本书 元。 ⒏14 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 ⑴至少再补上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⑵至少要去掉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薯 片 巧克力 蛋糕 饼干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前言 【学案使用说明】 第一单元加与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谁的得分高 课题:秋游 课题:秋游 课题:星星合唱队 课题:加与减的练习题 第二单元购物 课题:买文具 课题:买衣服 课题:小小商店 课题:购物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课题:有多少块糖 课题:儿童乐园 课题:儿童乐园 课题:有多少点子 课题:动物聚会 课题:练习二 课题:练习二 课题:图形的变化 课题:图形的变化 课题:图形的变化 第五单元乘法口诀 课题:数松果 课题:做家务 课题:课间活动 课题:需要几个轮子 课题:小熊请客 课题:小熊请客 课题:回家路上 课题:回家路上 课题:练习三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课题:整理与复习(三) 课题:整理与复习(四)

第六单元测量39 课题:教室有多长39 课题:课桌有多长40 课题: 1米有多长41 课题:试一试42 课题:练习四43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44 课题:分物游戏44 课题:分苹果45 课题:分糖果46 课题:分香蕉47 课题:分一分与除法47 课题:小熊开店49 课题:练习50 课题:快乐的动物52 课题:花园53 课题:练习六55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56 课题:有多少张贴画56 课题:一共有多少天58 课题:买球59 课题:买球60 课题:做个乘法表(一)62 课题:做个乘法表(二)63 课题:班级旧物市场64 课题: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65 第九单元除法66 课题:长颈鹿和小鸟66 课题:长颈鹿和小鸟(2)68 课题:小兔安家69 课题:农家小院70 课题:练习七71 课题:总复习1 73 课题:总复习2 74 课题:总复习3 75 课题:总复习4 7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最新

二上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2019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 导 学 案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 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主备人:李玲玲审定人:肖咸清执教者: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学重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 导学难点 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 方法一:方法二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 ;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1单元四则运算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材2、3页例1,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应用。 学习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导学流程 定向自学 1、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2、自学例1理解加法的意义。 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加法的意义。 3、理解减法的意义。 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减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减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和=()+()加数=()-()】 【被减数=()+()减数=()-()】 展示反馈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1~5题拓展提升 猜猜我是几?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推理、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学习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导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定向自学 1、乘法的意义:结合例2插图和第(1)题写出乘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乘法的意义。 2、理解除法的意义 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并写出除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除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我加上89得243。600减去我得309.。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案

1 连加、连减 项目内 容 1.算一算。 9+3+4= 8+6+9= 3+2+7= 10-8-2= 13-2-7= 19-6-5= 2.计算:28+34+22。 3.计算:84-40-26。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连加和连减时,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列式时列 一个竖式简单些。 5.两位数的连加计算,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 )位进1,按 照运算顺序列成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6.列竖式计算。 7.算一算。 54+20+6= 46+25+17= 7+59+20= 90-58-30= 75-28-19= 72-6-44=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1.16 23 12 0 4 8 2.84 62 84 62 84 3.18 18 4.左 右 5.对齐 个 十 6.42 83 65 81 28 11 39 14 80 89 7.80 88 86 2 28 22

2 加减混合运算 项目内 容 1.算一算。 32+40+7= 60-40-15= 20+6-7= 73-40+20=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 3.加减混合运算。 67-25+28=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 5.我还有( )不明白。 6.列竖式计算。 56+34-20= 32+55-46= 78-24+39= 43-13+42= 7.公园里开设了一个“垂钓角”供游人钓鱼。某周六早上池中共有53条鱼,晚上工作人 员统计出总共被游客钓走28条鱼。为了保障周日正常的垂钓,工作人员又放进42条鱼,这时池中共有多少条鱼?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乘法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5分钟) 1. 2+2+2+2 3+3 4+4+4 2+10 3+6 5+5+4 4+4-4 6+5+6 7+7+7 2、3个2是多少? 6与4的和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10分钟)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2)、看图,说一说图意。 (3)、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2、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展示。 3、课堂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4、教学例2、 (1)、出示例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3)、用乘法计算。 4 × 2 = 8 或 2 × 4 = 8 4是乘数 2是乘数 8是积 读作:4乘2等于8 读作:2乘4等于8 5、课堂总结。 三、交流展示(8分钟) ,填 ++++= ()个()相加得()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五、检测反馈(10分钟)

六、拓展延伸(5分钟) 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3×5=15 6×4=24 2×7=14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型:练习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 教学内容:第 4——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了解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重难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 2、明白相同加数的和可以改写成乘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5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 (1)同桌互相提问,并解决。 (2)教师板书算式 (3)全班反馈。 2、认识|“相同加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学案(全册)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拨计数器,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并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知道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并能熟练掌握“个级”和“万级”各个数位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 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借助计数器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 【自学互助】 (一)课前自学 1、我们已经学过计数单位有()、()、()、()、(),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2、数数: (1)从213一个一个的数到235。 (2)从320一十一十的数到440。 (3)从1500一百一百的数到2000。 3、5673中的5表示(),6表示(),7表示(),3表示()。 4、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看见过较大数并记录下来。 (二)课中自学 1、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数(小精灵提示:计数器上哪一位上的珠子满10颗,就要向前一位进1。) (1)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500和1000。 (2)一万一万地数, 10个一万是(),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2、独立阅读教材第3页,完成下题。 (1)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2)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都是()。

(3)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从右边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级,()位、()位、()位和()位是万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 (4)75620003中的7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展示互导】 大家把自学互助的结果展示给小组同学或者全班同学。(可以交流这节课学到的新知识) 【质疑互究】 我的疑惑: 【检测互评】 1、完成第四页的“做一做”。 2、填空: (1)10个一万是();100个十万是();10个()是一亿。 (2)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六位是()位,第八位是()位,第()位是亿位。*(3)65300060中从左边数的第一个“6”比第二个“6”多()。 【总结提升】 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难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学法指导】 通过类比个级数的读法得出万级数的读法。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自学互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学重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导学难点 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 方法一:方法二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 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 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 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 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 当堂检测: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学习设想: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终结版)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 使用人_______________ 使用日期______________ 3、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4、搜集有关大数的信息。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是()。 思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是()。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4、阅读教材第3、4页,完成下题。 1) 、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 )、每相邻两个计 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 2) 、一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都是( )< 3)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 )个数位是 一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 )。 三、过关检测: 1、 中的8在( 丿位上,表示8个( );3 在(丿位上, 表示 ( 2 、 丿。 个级包含的数位有( 丿 、( 丿( 丿( ); 万位 立、( 丿( 丿 ( 丿 在万级上 。 3、 一万一万的数, 按顺序填数 96万、 ( 丿 ( 丿 ( 丿 (丿。 4、 十万十万的数, 按顺序填数 70万、 ( 丿 ( 丿( 丿 ( 丿 () 、(丿。 总 结 、 评 价 : 今 天 的 学 习 , 我 学 会 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 现不够, 以后 要注意 的是: --------- O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 苦 一甬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doc

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导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交流预习: 1.通过看图 , 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把 12 个香蕉平均分成 2 分, 每分多少 ? 3.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成 2 分,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 除以 互助探究: 4.把 12 平均分成 2 分怎样列式 ? 为什么等于 6? 5.如果把 12 平均分 3 分能用除法表示吗 ? 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分层提高: 6.出示 18 根小棒图片 ,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 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动手分 , 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平均分 2 分:18 ÷2=9 平均分 3 分:18 ÷3 平均分 6 分:18 ÷6 平均分 9 分:18 ÷9 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汇报 , 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巩固反馈 完成练习二 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2=6( 根) 12÷3=4(根)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学案1.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3.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成 2 份,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 除以 4.把12平均分成2分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5.如果把 12 平均分 3 分能用除法表示吗 ? 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6.出示 18 根小棒图片 ,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 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动手分 , 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 平均分 2 分: 平均分 3 分: 平均分 6 分: 平均分 9 分: 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二 1,2,3 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可编辑)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 教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横沟桥镇小学“1+2”快乐课堂师生导学案 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课时时间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课主备人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 功的喜悦。 教具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 学 过 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 1、导入,创设情景.导疑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 来量一量好吗? 导学 测量统一长度

2021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2021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1.1有余数的除法(1) 项目 内 容 1. 思考:把33瓶饮料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瓶?你发现了什么? 2.阅读教材第2页例2。 分析与解答: 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 )根小棒。 用12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用13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4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5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6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 列除法算式计算为: 12÷4=( )(个) 13÷4=( )(个)……( )(根) 14÷4=( )(个)……( )(根) 15÷4=( )(个)……( )(根) 16÷4=( )(个) 3.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或每几个分成一份后,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不够再分,这个剩余的数叫(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先摆一摆,再填空。 (1)8根,每3根分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2)11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还剩()根。温馨 知识准备: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提示 参考答案 1.分到4瓶,发现还剩下1瓶 2.8 3 3 1 3 2 3 3 4 3 3 1 3 2 3 3 4 3.余数小 4.摆一摆略(1)2 2 (2)5 1

1.2有余数的除法(2) 项目 内 容 1.计算。 14÷4= 28÷8= 16÷3= 22÷7= 2.阅读教材第4页例3。 分析与解答: (1)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 (2)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 每5个放一盘,放2盘是( )个,还剩( )个,不够再分了,所以可以放( )盘,还剩( )个。 列式计算为( )÷( )=( )(盘)……( )(个) 用竖式计算为( )。 3.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书写格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的书写格式一样,只是要注意竖式和横式上余数的写法。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相等,那么表示还可以再分,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 )。 5.填空。 (1)11里最多有( )个2。 (2)14里最多有( )个3。 (3)29里最多有( )个4。 (4)34里最多有( )个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100以内加减法(第1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 2、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准备:算一算 23+18= 66-27= 33+24= 51-25= 81+9= 47-38= 学习导航: 一、小明折了19只纸鹤,小英折了27只,小丽折了26只。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 达标检测: A、竖式计算。 35+24+17= 93-58-23= B、我们班栽杨树36棵,松树28棵。其中男生栽了31棵。 (1)、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2)、女生栽树多少棵

100以内加减法(第2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 算一算 23+16+34= 17+25+38= 72-11-25= 96-18-21= 学习导航: 同学们折飞机,男生折了38只,女生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达标检测: A、竖式计算。 26+14-28= 95-27+16= B、公交车上原来有25人,下车16人,上车18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我的感悟:

学习目标:1、掌握将两个事物的数量变成同样多的三种方法。 2、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学习准备:算一算 26-17= 55+16= 47-18+26= 25+38= 90-45= 45-7+27= 学习导航: 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达标检测: A、丁丁收集了43张邮票,当当收集了35张邮票,要让两人的邮票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B、二一班有22人参加大扫除,二二班有34人参加大扫除。二二班分给二一班几人,两班参加大扫除的人数就同样多了 我的感悟: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 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 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二年级上册数学》 ◆授课时间:60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课程总目标】 1.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程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3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套) 第一课时:长度单位 班级:------ 姓名------ 评价------- 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 学习目标: 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学习 1、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 2、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 3、我想问、我想说: ()。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 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并展示展示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想法。( 三、过关检测:

第二课时:长度单位 班级:------ 姓名------ 评价------- 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受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学习 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 4、看我的,我会量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 二、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三、过关检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