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肌细胞培养

心肌细胞培养

心肌细胞培养
心肌细胞培养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技巧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作为一种主要的研究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研究之中

我们实验室经过长期尝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新生大鼠鼠龄的选择新

生大鼠心肌细胞在出生后3d内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则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因此,大鼠出生时间越短,其心肌细胞分离后成活率越高,越容易贴壁生长大量观测表明,选择1~3d龄大鼠分离其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较为理想其中尤以半日龄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效果最佳

2消化酶的选择及使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可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前者因不易获得密度均一的细胞且难控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而较少采用

.

消化法中常使用的酶有3种:胰蛋白酶、胶原酶I或Ⅱ以及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多与胰蛋白酶或胶原酶联合应用胰蛋白酶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

.胶原酶作用较缓和,能消化细胞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以释放细胞,对细胞损伤小,且在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以胶原I为主,故我们选用胶原酶

I.文献报道胶原酶的工作浓度一般在0.6~1g?L1,我们使用的为0.8gL1.胶原酶最好现用现配.

3消化程度的把握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酶消化极为敏感

.消化过度可使肌原纤维出现萎缩,细胞死亡率增加或丧失贴壁能力及搏动能力;消化不足,细胞聚集成团,无法分清细胞边界,难以形态学观测

.消化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时应注意

:(1)转速一般控制在60~80rmin1左右

.(2)每次消化的时间须结合消化酶浓度确定.(3)将粘附在搅拌子上的心肌组织吹散,使酶液充分接触组织

.(4)适宜温度为35~37℃

.(5)当组织由红转白呈半透明状态时,应停止消化.

4接种的细胞密度

心肌细胞接种密度不仅影响细胞间的相互接触,进而影响细胞对肥大刺激的反应,而且影响长期培养细胞的成活率接种细胞的绝对数量应经精确计算

.

一般而言,应根据实验的观测目的决定单位面积上的细胞数量.例如,如作形态学观测,六孔板中每孔的接种细胞数量应控制在1×105~2×105个;若需收获心肌细胞作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的观测,则每孔的接种密度可增加到5×105~6×105个.

5细胞的分散度与接种的均匀性分离出的心肌细胞,在溶液中Ca2+作用下较容易出现集聚现象.

因此,在进行差速贴壁前后,均应反复多次地轻柔吹打使心肌细胞成单个分散状.接种后,应小心使心肌细胞均匀地分布于培养板上,避免细胞向培养孔的中央集聚.此外,可将培养板放入孵箱后用滴管轻轻吹打各孔中央部位2~3次,但应格外注意避免污染

6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与血清种类的选择成纤维细胞较心肌细胞更容易贴壁且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经差速贴壁后仍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混杂于心肌细胞之中,若处理不当,很容易生长成优势细胞

.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BrdU)可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故常规使用BrdU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但是,如果使用胎牛血清培养细胞,由于胎牛血清所含的促细胞有丝分裂的因子较多,BrdU很难完全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改用小牛血清则可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获得高达90%上的心肌细胞

.

7 换液时间进行心肌细胞形态学观测时,接种密度较低,贴壁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为避免成活心肌细胞随换液而被丢弃,应在接种48h后换液

.这样不仅使贴壁的心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且BrdU作用时间较长,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确实

此外,去血清后可用ITS和0.1gL1BSA对心肌细胞进行营养支持,对心肌细胞贴壁率与凋亡率均不产生明显影响

.

8抗污染措施

除应注意无菌操作等常规技术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获取心脏时避免剪破消化道

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在剑突上一肋处入剪,这样做不涉及腹腔,也就减少了污染机会 .(2)如条件允许,应避免乳鼠心肌细胞与其他细胞在同一孵箱内共同培养,以防止发生交叉污染

.(3)对于培养心肌细胞的观察、

照相每次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既会导致培养液pH改变,又能增加污染机率

9培养液pH值适宜的pH范围在7.2~7.4之间,配制及使用培养液时应注意:

(1)pH值会在过滤后上升0.1~0.3.

(2)培养液中加入血清后pH值会有降低,降低程度与血清品质和含量有关

.(3)应及时换液.

(4)配制好的培养液不宜长时间贮存在4℃.这是因为培养液中的CO2会溢出,使培养液pH上升.每次配好的培养液尽量在2wk内用完,否则应部分置于-20℃保存,使用前应补充谷氨酰胺和NaHCO3,再次过滤后方可使用

.1,取心脏:起初取心脏的听说可以“剪开胸骨,就可以挤出来”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剪开点。后来解剖开后才想起来,本科时候解剖老师说新生儿脏器位置偏低,,后来就在大约第5-6肋骨处插入剪刀尖,横向剪开胸骨,大概开口8mm就可以挤出心脏了。每取一个心脏大约1min。

2,培养基的使用,虽然大多数人用的是DMEM高糖培养基,可是又有人用的是1640,同样也有效果(心肌细胞波动良好),同时实验室里也有师兄正使用1640,我就偷懒,就用1640,可是细胞就是不搏动,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1640的钙离子浓度太低,而DMEM钙离子浓度1.8×1000(-3)。这是比较适合的浓度。后来我就自己买了DMEM培养基就可以了,细胞博动的很好看。

3,消化心肌组织是出现絮状物质,没有办法去除,吸出已经消化的细胞时由于絮状物质的干扰不能吸出。我试着加大离心速率,期待能去除,可是

2000rpm*10min离心后,居然它还是悬浮着。那次消化心肌非常失败,后来有一次在医院食堂吃饭,同桌的一位脑外博士,提到他消化脑组织,消化过渡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后来经人指点说的细胞破了,DNA出来了。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以前一味得追求心肌细胞消化的彻底,就把心肌组织剪成肉沫状,……。以后消化的时候就是不能太小了。

4,在园子里提到两种消化方法,一种是用恒温振荡器,一种用磁棒搅拌,原来以为胰酶的合适温度是37度,我用前者,可是消化结果,细胞数量很少,经过8次每次消化8分钟后,剩余的组织块还是很大。没有办法了,用后者,在室温20度的情况下消化结果好多了。

5,当我把组织都消化了,什么都没有剩余了,我就把那些液体去离心

1000rpm*10min(园子里一般推荐用的),可是我发觉:离心下来的细胞非常少,冥思苦想。后来有人提示说,离心标准单位是用g,大约是350g,我就按半径换算了,结果发现350g应该是1500rpm。于是下一次消化时改用了1500rpm,细胞就多了。不死心,把上清去除继续4000rpm离心,发觉还是有细胞剩余,不过这些细胞台盼蓝染色存活率比较低约40%以上这些与大家共同讨论,谢谢。我也是个新手,希望大家能互相帮助。大鼠心肌细胞分离大鼠心肌细胞比乳鼠心肌难养,用无血清培养基,呈杆状,横纹清楚,在培养基里细胞不搏动。大鼠心肌细胞分离一般是采用二型胶原酶分离,浓度为1mg/ml(用无钙台氏液配制),同时酶液里加入牛磺酸,BSA。一般采用Langendorff灌流的方法,大鼠开胸后,迅速取出心脏,放入冰的台氏液中,找到主动脉后,挂上Langendorff 装置,衡流泵灌入无钙台氏液(37度),开始心脏会搏动几下,这样把心脏中的淤血挤出(此处也有人用有钙台氏液流,好让心脏充分搏动,把淤血挤出,不过我们摸索发现只要取心脏到挂上去的时间短,一般搏动几下就能把淤血清楚干净了)。几分钟后,换酶液开始灌流心脏,一般开始时,心脏较软,待消化一段时间后变硬,继续消化后又变软,且心脏发白,这时候就可以停止消化,将心室剪下,放入KB液中,用剪刀剪碎后,用滴管吹打,取上清,继续加入KB液,吹打,直到上清液不浑浊为止,一般吹打3-4次即可。将各次上清合并,吹打过滤后,沉降20分钟左右,弃上清,加入无血清培养基(MEM,不含L-谷氨酰胺,并加入肌酸,牛磺酸,BSA,肉毒碱,HEPES),吹打,1000转/分离心半分钟,弃上清,再洗1-2次后,将沉淀加入到6%的BSA中沉降15-20分钟(纯化心肌细胞),然后计数,点板或培养。此法中如果各步注意无菌操作,最后先用加倍双抗的培养基培养24h后,再换正常培养基,可适用于条件不是很好的试验室。如果能在板或瓶内加入Laminin处理后,贴壁很好。如果分离出来的心肌细胞,逐级复钙后培养,状态更好。最佳状态此中方法能培养7天以上.

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技巧【转】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作为一种主要的研究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研究之中.我们实验室经过长期尝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新生大鼠鼠龄的选择新 生大鼠心肌细胞在出生后3 d内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则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因此,大鼠出生时间越短,其心肌细胞分离后成活率越高,越容易贴壁生长.大量观测表明,选择1~3 d龄大鼠分离其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较为理想.其中尤以半日龄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效果最佳. 2消化酶的选择及使用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可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前者因不易获得密度均一的细胞且难控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而较少采用.消化法中常使用的酶有3种:胰蛋白酶、胶原酶I或Ⅱ以及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多与胰蛋白酶或胶原酶联合应用.胰蛋白酶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胶原酶作用较缓和,能消化细胞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以释放细胞,对细胞损伤小,且在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以胶原I为主,故我们选用胶原酶I.文献报道胶原酶的工作浓度一般在0.6~1 g?L1,我们使用的为0.8 g?L1.胶原酶最好现用现配. 3消化程度的把握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酶消化极为敏感.消化过度可使肌原纤维出现萎缩,细胞死亡率增加或丧失贴壁能力及搏动能力;消化不足,细胞聚集成团,无法分清细胞边界,难以形态学观测.消化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时应注意1)转速一般控制在60~80 r?min1左右.(2)每次消化的时间须结合消化酶浓度确定.(3)将粘附在搅拌子上的心肌组织吹散,使酶液充分接触组织.(4)适宜温度为35~37℃.(5)当组织由红转白呈半透明状态时,应停止消化. 4接种的细胞密度 心肌细胞接种密度不仅影响细胞间的相互接触,进而影响细胞对肥大刺激的反应,而且影响长期培养细胞的成活率.接种细胞的绝对数量应经精确计算.一般而言,应根据实验的观测目的决定单位面积上的细胞数量.例如,如作形态学观测,六孔板中每孔的接种细胞数量应控制在1×105~2×105个;若需收获心肌细胞作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的观测,则每孔的接种密度可增加到5×105~6×105个. 5细胞的分散度与接种的均匀性 分离出的心肌细胞,在溶液中Ca2+作用下较容易出现集聚现象.因此,在进行差速贴壁前后,均应反复多次地轻柔吹打使心肌细胞成单个分散状态.接种后,应小心使心肌细胞均匀地分布于培养板上,避免细胞向培养孔的中央集聚.此外,可将培养板放入孵箱后用滴管轻轻吹打各孔中央部位2~3次,但应格外注意避免污染. 6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与血清种类的选择 成纤维细胞较心肌细胞更容易贴壁且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经差速贴壁后仍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混杂于心肌细胞之中,若处理不当,很容易生长成优势细胞.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 BrdU)可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故常规使用BrdU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但是,如果使用胎牛血清培养细胞,由于胎牛血清所含的促细胞有丝分裂的因子较多,BrdU 很难完全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改用小牛血清则可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获得高达90%以上的心肌细胞. 7换液时间 进行心肌细胞形态学观测时,接种密度较低,贴壁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为避免成活心肌细胞随换液而被丢弃,应在接种48 h后换液.这样不仅使贴壁的心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且BrdU作用时间较长,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确实.此外,去血清后可用ITS和0.1 g ?L1BSA对心肌细胞进行营养支持,对心肌细胞贴壁率与凋亡率均不产生明显影响. 8抗污染措施

原代细胞的培养与建系

原代细胞的培养与建系(一) 细胞的来源多样,培养方法也各不相同,凡是来源于胚胎、组织器官及外周血,经特殊分离方法制备而来的原初培养的细胞称之为原代细胞。原代细胞经分散接种之手段称为传代。凡能经传代方式进行再次培养的细胞称为传代细胞。若能稳定生长传至10~20代以上的细胞可确立为细胞系。若有条件能开展单细胞克隆、纯化,经大量扩增后所形成的生物学特性稳定的克隆化细胞群,称之为细胞株或克隆细胞。此过程称为细胞的纯化或细胞克隆。这些基本技术是从事细胞培养工作的基础,只有熟悉和掌握了基本技术,才可能更快捷地学习和掌握其他方法,本章重点叙述常用的基本技术。 第一节原代细胞的取材 人和动物细胞的取材是原代细胞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进行细胞培养的第一步,若取材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细胞的体外培养,现将取材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叙述如下: 一、取材的基本要求 (1)取材要注意新鲜和保鲜新鲜组织易于培养成功,取材时应尽量在4~6h内能制作成细胞,尽快入箱培养,若不能即时培养,应将组织浸泡于培养液内,于4℃存放。若组织块较大,应在清除表面血块、坏死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后,切碎于培养液内4℃存放,但时间不能超过24h.对于已切碎的组织或血液、淋巴组织应加入含10%二甲基亚砜的培养基,按细胞冻存方式于液氮中冷冻保存。 (2)取材应严格无菌所取标本材料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为了确保无菌,对所取材料若疑有污染的可能,应将所取组织在含高浓度抗菌素(400单位/mL)甚至加入适量的两性霉素B或10%达克宁液的培养液内于4℃下存放2小时以上,再用PBS洗2~3次,以确保所取材料无菌。要用无菌包装的器皿或事先消毒好的带少许培养液(内含400单位/mL抗菌素)的小瓶等便于携带的物品来取材,所取材料应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碘、汞等。 (3)取材和原代细胞制作时,要用锋利的器械,如手术刀或剃须刀片切碎组织,尽可能减少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4)要仔细去除所取材料上的血液(血块)、脂肪、坏死组织及结缔组织,切碎组织时应避免组织干燥,可在含少量培养液的器皿中进行。 (5)取材应注意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年龄等,一般来讲,胚胎组织较成熟个体组织容易培养,分化低的较分化高的组织容易生长,肿瘤组织较正常组织容易培养。取材时应尽量选用易培养的组织进行培养。 (6)原代细胞取材时要同时留好组织学标本和电镜标本。对组织的来源、部位、包括供体的一般情况要做详细的记录,以备以后查询。 二、各类组织的取材技术

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动物与仪器 1.1实验动物:选择出生第2 d的SD乳鼠,雌雄不拘。 1.2主要仪器与试剂:二氧化碳培养箱,Olympus倒置显微镜,超净工作台,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恒温磁力搅拌器;DMEM 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D-Hank′s 液、溴脱氧尿核苷、小鼠抗大鼠Sarcomerie actin 单抗;山羊抗小鼠IgG。 2.方法 2.1心肌细胞的分离:取第2 d的SD乳鼠,无菌条件下开胸取心尖部,用预冷的D-Hank′s 液洗涤3遍,将心脏剪成约1mm3大小;用0.0625%的胰酶在37℃恒温磁力搅拌器中消化心肌组织,消化过程中采用分次消化时间(5min×5次,6min×5次,7min×5次,8min×5次),第一次消化后自然沉淀并弃上清,以后自然沉淀后取上清;每次分离的上清液加等量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轻轻吹打制成细胞悬液,1 000 r/min离心10 min,重复3次。 2.2心肌细胞的培养:细胞悬液放CO2培养箱培养90min后,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技术,吸收培养瓶中的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5.0×105细胞/mL,将单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板中,前3 d滴入Brdu使其终浓度为0.1mmol/L,并继续培养;24h后换液,以后隔日换液。 2.3心肌细胞搏动率的观察: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第1 d至第7 d心肌细胞的生长状态、形态变化,并摄像记录自发搏动频率。随机计数培养至第4 d的心肌细胞的搏动率。细胞搏动率(%)=搏动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2.4心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取相同量的0.4%台盼蓝液与细胞悬液混匀后再取适量混合液滴于细胞计数板上,随机取10个高倍(20×)视野计数4个大格中的细胞总数及未染成蓝色的活细胞数,计数10次,取平均值。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2.5心肌细胞纯度的鉴定:取培养72 h后心肌细胞进行纯度鉴定,用横纹肌肌动蛋白(a actin)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一抗的阴性对照。随机取10个高倍(20×)视野计数阳性细胞及细胞总数。阳性细胞率=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心肌细胞2

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综述 【摘要】 :目的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域应用广泛,但 是心肌细胞成活率、 搏动率, 纯化率过低仍是本技术有待解决的关键之处。 本文 探讨原代心肌细胞培养的条件和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做一下总结。 【关键词】乳鼠 心肌细胞原代培养 1.新生大鼠鼠龄的选择 乳鼠心肌细胞随年龄的增长,其增殖分化能力亦有变化,如在新生3d内,具有部分增殖能力,而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具备增殖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鼠龄时,尽量选择出生时间短的乳鼠,这样的心肌细胞成活率及贴壁率较高,所以选择新生1~3d均可,最好为半日龄的大鼠更为理想。 2.消化酶的选择使用分离组织常用的消化液有胰蛋白、胶原酶和透明质酸,如依地酸二钠(EDTA),其作用是利于组织块分散为单个细胞,利于细胞的贴壁生长。消化液的浓度、消化能力、消化的时间、温度对组织离散效果影响较大,甚至会损伤细胞,导致培养细胞状态不佳,失去贴壁生长能力,增加心肌细胞死亡率。其中胰蛋白酶的消化力较强,常用浓度为0·05~0·50%,在37℃、PH8·0条件下作用最强,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因此,有学者认为“单纯应用胰蛋白酶消化对细胞的存活率有极大的负面影响”[1],而TDTA作为一种化学螯合剂,价格低、毒性小,对细胞有一定的离散作用。所以,选用胰蛋白酶与EDTA联合应用,可降低细胞损害,具有更好的消化分离效果。另外,胶原酶作用较温和,通过水解细胞间胶原蛋白来实现离散组织的目的,对细胞的损伤较小,也是理想的细胞分离液,针对心肌细胞间含有不同胶原酶类型,可联合使用Ⅰ型胶原酶和

Ⅱ型胶原酶。且要知道的是在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以胶原I为主,故我们选用胶原酶I,文献报道胶原酶的工作浓度一般在0。61 g·L-1,我们使用的为0。8 g·L-1。胶原酶最好现用现配。 3.污染防治 虽然污染本身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降低其发生率、减轻其产生的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如做好实验室、超净台、实验器械及实验用液的消毒灭菌工作,个人要身着消毒衣帽,佩戴口罩及无菌手套, 操作时,酒精灯火焰烧灼消毒器械,避免培养用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环境,禁止吸管接触培养液瓶口等。防止微生物污染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由于抗生素的种类不同,其抗生范围也不尽相同,但多数针对细菌感染为主,常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的抗生范围有限,且污染发生具有隐匿性,出现后往往后果严重,所以抗生素仍不能替代无菌操作,而且过度的强调抗生素的作用,会使实验者淡化甚至忽视无菌操作,滥用也会导致产生耐药菌,因此,只有无菌操作才是防止细胞污染的最好手段 除了以上说的无菌操作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获取心脏时避免剪破消化道,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在剑突上一肋处入剪,这样做不涉及腹腔,也就减少了污染机会。(2)如条件允许,应避免乳鼠心肌细胞与其他细胞在同一孵箱内共同培养,以防止发生交叉污染。(3)对于培养心肌细胞的观察、照相每次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既会导致培养液pH改变,又能增加污染机率。 4.心肌细胞纯化 在心肌细胞培养中,成纤维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且生长迅速, 比心肌细胞更早贴壁,如不加以控制,常可生长为优势细胞。细胞纯化方法有很多因此,目前,常用化学试剂抑制法和差速贴壁分离法来抑制其生长,而化学试剂势必对培养细胞生长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依据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贴壁时间不同的原理做差速分离, 成了广泛采用的纯化方法,其优点是对目的细胞影响小,经比较,结果显示差速贴壁在60min、90min时最为理想 方法简便,纯化率较高,可达到95%以上。经差速贴壁后仍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混杂于心肌细胞之中,若处理不当,很容易生长成优势细胞。因此再加上化学试剂抑制,加入分裂抑制剂(如丝裂霉素c) ,有时在培养早期如入溴脱氧脲苷,或加入不利非心肌细胞生长的成分(如谷氨酰胺)。如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 BrdU)可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故常

大鼠原代心肌细胞提取方法

大鼠原代心肌细胞提取方法 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是体外研究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技术基础实验中,与细胞系相比,原代心肌细胞的形态及电生理方面更接近在体细胞,因此,培养原代心肌细胞的质量直接关系实验的进程及结果。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离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鼠龄的选择:新生1-3d龄,最好半日龄。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在出生后3 d内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则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因此,大鼠出生时间越短,其心肌细胞分离后成活率越高,越容易贴壁生长。建议选择1~3 d龄大鼠分离其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2.消化酶的选择: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混合使用(0.4%胶原酶:0.05%胰酶=2:1)。 常用的消化酶有2种:胰蛋白酶和胶原酶,胰蛋白酶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胶原酶作用较缓和,能消化细胞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以释放细胞,对细胞损伤小。 3.消化程度的把握:组织由红转白呈半透明状态时,停止消化。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消化酶极为敏感。消化不足,细胞聚集成团,无法得到单层细胞,不利于观察和后续实验;消化过度可使肌原纤维出现萎缩,细胞死亡率增加或丧失贴壁能力及搏动能力;消化的适宜温度为35~37℃。 4.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加入BrdU,更换小牛血清。 分离出来的心肌细胞会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具有较强增殖能力会干预心肌细胞的贴壁和增殖,需要尽量去除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较心肌细胞更容易贴壁,可以通过差速贴壁去除大部分成纤维细胞,但仍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混杂于心肌细胞之中。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 BrdU)可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故常规使用BrdU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由于胎牛血清所含的促细胞有丝分裂的因子较多,BrdU很难完全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改用小牛血清则可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获得高达90%以上的心肌细胞。 5.培养液pH值:pH范围在7.2~7.4之间。 操作过程: 手持大鼠乳鼠(出生24h内),75%乙醇消毒皮肤,剪开胸部皮肤,再消毒1次,更换手术器械,弯镊提取心脏,置于盛有PBS(1:50双抗)的大皿中; 将心脏表面附着的大血管剪去,剪去心房,放入5ml灭菌离心管中充分剪碎成肉泥状; 加3ml左右胶原酶和1.5ml 0.05%胰酶充分吹匀,37℃消化8 min,自然沉淀,弃上清,再加3ml左右胶原酶和1.5ml0.05%胰酶,充分吹匀,37℃消化10min; 取上清,3000 rpm 5min,铺中皿加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记1),剩余沉淀中加入3ml左右胶原酶和1.5ml0.5%胰酶,充分吹匀,37℃消化10min; 重复4的步骤4-5次,直至组织块消化完毕,记(2-5) 放培养箱2到3小时待成纤维细胞贴壁后轻轻吹打培养基,所有的中皿上清移入离心管离心3000 rpm 5min,弃上清,加含有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以及Brdu(10mM)(1:80),铺中皿培养。 48h换液后可得心肌细胞。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及搏动状况。

原代细胞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初代培养 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仪器、材料及试剂 仪器:培养箱(调整至37℃),培养瓶、青霉素瓶、小玻璃漏斗、平皿、吸管、移液管、纱布、手术器械、血球计数板、离心机、水浴箱(37℃) 材料:动物组织块 试剂:1640培养基(含20%小牛血清),0.25%胰酶,Hank′s液,碘酒 初代消化培养法 1. 准备:取各种已消毒的培养用品置于净化台面,紫外线消毒20分钟。开始工作前先洗手、75%酒精擦拭手至肘部。 2. 布局:点燃酒精灯,安装吸管帽。 3. 处理组织:把组织块置于烧杯中,用Hanks液漂洗2~3次,去除血污;如怀疑组织可能污染,可先置于含有青链霉素的混合液中30~60分钟。 4. 剪切:用眼科剪把组织切成2~3毫米大小的块,以便于消化。加入比组织块总量多30~50倍的胰蛋白酶液,然后一并倒入三角烧瓶中,结扎瓶口或塞以胶塞。 5. 消化:或用恒温水浴,或置于37℃温箱消化均可,消化中每隔20分钟应摇动一次,如用电磁恒温搅拌器消化更好。消化时间依组织块的大小和组织的硬度而定。 6. 分离:在消化过程中见消化液发混浊时,可用吸管吸出少许消化液在镜下观察,如组织已分散成细胞团或单个细胞,立即终止消化,随即通过适宜不锈钢筛,滤掉尚未充分消化开的组织块。低速 (500~1000转/分)离心消化液5分钟,吸出上清,加入适量含有血清的培养液。 7. 计数:用计数板计数,如细胞悬液细胞密度过大,再补加培养液调整后,分装入培养瓶中。对大多数细胞来说,pH要求在7.2~7.4范围,培养液呈微红色,如颜色偏黄,说明液体变酸,可用NaHCO3调整。 8. 培养:置于36.5℃温箱培养,如用CO2温箱培养,瓶口需用纱布棉塞或螺旋帽堵塞,纱布塞易生霉菌,每次换液时需要换新塞。 初代组织块培养法 1. 剪切:把组织小块置于小烧杯或青霉素小瓶中,用Hanks液漂洗二三次以去掉表面血污,吸静Hanks液,用眼科剪反复剪切1mm3块为止。 2. 摆布:用弯头吸管吸取若干小块,置于培养瓶中,用吸管弯头把组织小块摆布在培养瓶底部,小块相互距离以0.5cm为宜,每一25ml培养瓶底可摆布20~30块。 3. 轻轻翻转培养瓶,另瓶底向上,注意翻瓶时勿另组织小块流动,塞好瓶塞,置36.5℃温箱培养2小时左右(勿超过4小时),使小块微干涸。 4. 培养:从微箱中取出培养瓶,开塞,46度斜持培养瓶,箱瓶底脚部轻轻注入培养液少许,然后缓缓再把培养瓶翻转过来,让培养液慢慢覆盖附于瓶地上的组织小块。置温箱中静止培养。待细胞从组织块游出数量增多后。再补加培养液。

细胞生物学: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

细胞生物学: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 ㈠、概述 整体动物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在出生后仅能维持一个短时期,小鼠在出生3周后DNA合成所需的酶的活性及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就明显降低至成年鼠水平。小鼠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一般选用生后1-10d的乳鼠心脏,尤以出生1-4d的较好,此时心肌细胞已分化充分,适于作各种研究,而出生4d以后的乳鼠心脏中分离出来的心肌细胞较慢发育成为有自律性搏动的心肌细胞。 ㈡、[试剂] 1、培养液:1:1混合的DMEM/F12培养液,添加终浓度为10%小牛血清(FCS)、100I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 2、消化液:胰酶(效价为1:250)0.08%、胶原酶II(活力为150U/mg)0.05%,用pH7.2-7.8的D-Hanks溶液配制,-20℃保存。 3、D-Hanks溶液(pH7.2-7.8):KCl0.4g,KH2PO40.06g,NaCl8.00g,NaHCO30.35g,Na2HPO4?7H2O0.09g,酚红0.01g1L ㈢、[实验步骤] 1、取生后1-4d的乳鼠,用75%乙醇消毒皮肤,再用大头针固定乳鼠的头及四肢,剪开胸部皮肤,用75%乙醇消毒皮下组织,更换镊子及剪刀,开胸取出心

脏,将心脏放入盛有D-Hanks溶液的平皿(或青霉素瓶)中,剪去心房,剪开心室,用D-Hanks溶液冲洗三次,去除残留积血后,将心脏剪成1mm3大小的碎片,再将心脏碎片转移至离心管中,加5ml左右消化液,37℃消化5min,自然沉淀,弃上清,再加5ml左右消化液,37℃消化20min(每隔2min振摇几下),用吸管吹打1min后,将未消化完全的心脏碎片吸出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2ml冷的培养液终止消化,1000rpm5min,弃上清,沉淀中加入D-Hanks溶液2ml,1500rpm10min,弃上清,沉淀中加入培养液2ml,用吸管吹打制成细胞悬液。(为节约时间,以下步骤省略)上述未消化完全的心脏碎片补加5ml左右消化液后继续消化,同样操作,合并细胞悬液后放入培养瓶中置二氧化碳培养箱中 (37℃5%CO2)培养。

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探讨

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探讨1 邵伟(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周苏宁邵建华(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探讨培养Wister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可靠方法。采用心肌组织块差别消化结合化学纯化的培养方法,通过倒置显微镜、HE染色、透射电镜、台盼篮、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细胞生长情况及纯度。结果细胞生长迅速、自行搏动,细胞形态完整,细胞内肌丝、线粒体清晰;细胞成活率达94.6%;肌动蛋白(HHF35)经S-P法胞浆呈现棕褐色阳性表达,纯度达96.4%。表明该方法培养的心肌细胞生长迅速、活性好、纯度高。 关键词心肌细胞;细胞培养;大鼠 Explore a method of neonatal rat myocardial cells in culture ZHOU Suning, SHAO Jianhua.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21,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a reliable method of neonatal rat myocardial cells in culture. The plots of myocardial tissue from neonatal Wister rat were cultured and purified with the method of differential enzyme and 5-Bromodeoxyuridine-treatment. Microscop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HE stains, Trypan blue stains,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were determined to identification the cell. The results of myocardial cells grow rapidity, automaticity, shape intact, the cell of filament and mitochondria clearly. The cell viability was up to 94.6% by Trypan blue stains. The cell purity was up to 96.4% by Actin (HHF35)of Streptavidin peroxidase conjunction method. This method of myocardial cells in culture was grown up rapidity, lively well, high purity. Key words Myocardial Cells; Culture; Rat 随着心脏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有关心肌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快速、理想的心肌细胞培养是深入研究的前提,为此我们进行了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的探讨,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心肌细胞的培养取24h内Wister大鼠,在其心脏跳动时将心脏取下,小心剪取心室组织,用冰PBS液清洗干净后,将组织反复剪成0.5~1mm3的小块,加2~3滴细胞培养液,用吸管轻轻吹打后分次吸取组织块悬液,将其均匀排在75ml培养瓶底壁上,轻轻翻转培养瓶,加入含150ml/L胎牛血清、0.1mmol/L 5-溴脱氧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的高糖DMEM 3ml培养液,做好标记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30~40min后,待组织块略干能贴于瓶壁上,再缓慢、轻轻地将培养瓶翻转,使培养液浸泡组织块,继续静止培养。每天小心取出培养瓶置于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2h后就可见组织块周边有细胞伸出,1天后周围爬满细胞,3~4天后多数连接成片,可进行传代,用吸管轻吹组织块使其脱落移出,加入0.1%胰蛋白酶1ml,放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约3~5min后部分细胞呈圆形,在瓶上做好标记,弃去胰 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Q99C03)

细胞原代培养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原代培养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同组成员: 一、实验原理

细胞培养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种。原代培养是直接从生物体获取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进行培养。由于培养的细胞刚刚从活体组织分离出来,故更接近于生物体内的生活状态。这一方法可为研究生物体细胞的生长、代谢、繁殖提供有力的手段。同时也为以后传代培养创造条件。 原代培养的方法: 1、组织块法在平皿中用弯头剪把组织尽量剪碎,每个组织块小于1mm3大小。用Hanks 液洗涤2—3次,自然沉淀。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将组织块贴于培养瓶进行培养。 2、酶消化法将1mm3大小的组织块放入1个三角瓶内加入10—30ml的%的胰蛋白酶。370C磁棒搅拌消化20-30分钟。然后终止消化。用几层无菌纱布过滤。取过滤液,离心800rpm 5—10分钟收集细胞。弃上清,加入带有双抗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瓶培养。 取材注意事项: 取材要注意新鲜和保鲜。取材应严格无菌。取材和原代细胞制作时,要用锋利的器械,如手术刀或剃须刀片切碎组织,尽可能减少对细胞的机械损伤。要仔细去除所取材料上的血液(血块)、脂肪、坏死组织及结缔组织,切碎组织时应避免组织干燥,可在含少量培养液的器皿中进行。取材应注意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年龄等,一般来讲,胚胎组织较成熟个体组织容易培养,分化低的较分化高的组织容易生长,肿瘤组织较正常组织容易培养。 二、实验目的 1、理解细胞原代培养原理 2、熟悉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与过程 3、了解细胞原代培养的应用 4、独立进行细胞原代培养操作 三、实验材料 手术小直剪刀、眼科直镊子、眼科弯镊子、玻璃平皿、培养瓶、试管、移液管、巴斯德吸管、废液缸、75%酒精棉球、酒精灯。 动物:9-12日龄的鸡胚蛋 四、实验步骤

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

实验二大鼠CM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实验动物新生3天清洁级Wistar大鼠乳鼠(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动物许可证号:scxk2005-0001)。 1.1.2主要仪器与试剂 5%CO 2恒温培养箱(model TC2323 CO 2 incubator);倒 置相差显微镜(XD-101 98010);PH计(mettler toledo320-s);立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LDZX-40BI),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SW-CJ-2FD型单人双面净化工作台;微量移液枪(法国Gilson);血球记数板(上海市沪江医疗器材经营部);HH-6数显恒温水浴锅;离心机(LDZ5-2);75cm2培养瓶、50ml离心管(美国corning公司);无菌手术器械;磁力搅拌器;电子天平板(BS1101S 德国);一次性滤器(22μm, GILSON);DMEM/F12培养基 (美国GIBCO);特级胎牛血清(FBS, Hyclone);青、链霉素(Hyclone);D-Hank’s液(NaCl、KCl、Na2HPO4、KH2PO4、NaOH、NaHCO3,苯酚红,南京化学试剂厂);心肌肌钙蛋白T(Santa cruz) ;FITC连接的兔抗山羊IgG(Santa cruz);Ⅱ型胶原酶、胰蛋白酶(Sigma);Triton-X-100(AMRESCO);BrdU(solarbio)。 1.2方法 于无菌操作下开胸取出心脏,仔细去除心脏相连大血管和心房组织(留心尖部),于4℃的D-Hank’S液中漂洗3~4次,以去除残存血液,眼科剪将心尖部组织剪成1 mm3碎块后,加入4 ml的0.0625%胰蛋白酶液,于37℃恒温水浴箱中消化3 min,然后弃上清。于剩余沉淀中加入混合消化液5 ml(0.0625%胰蛋白酶+0.1%Ⅱ型胶原酶),置37℃水浴消化8~10 min,其间振荡2~3次,静置后将上清液移入离心管中,加含10%胎牛血清预冷的DMEM/F12培养液终止消化。 随后用上述方法反复消化7~8次至组织块基本消化完毕。收集各次上清液并终止消化后,200目的尼龙网筛过滤去除残留组织块,以1000 r/min速度离心8 min,将所得的细胞与培养液混悬后,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法去除心肌成纤维细胞每次2 h,将未贴壁的心肌细胞悬液吸出,调整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板中。培养前3 d加入0.1 mmol/LBrdU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48 h首次换液,以后根据情况2~3 d换液。

心肌细胞培养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技巧 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作为一种主要的研究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研究之中 我们实验室经过长期尝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新生大鼠鼠龄的选择新 生大鼠心肌细胞在出生后3d内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则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因此,大鼠出生时间越短,其心肌细胞分离后成活率越高,越容易贴壁生长大量观测表明,选择1~3d龄大鼠分离其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较为理想其中尤以半日龄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效果最佳 2消化酶的选择及使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可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前者因不易获得密度均一的细胞且难控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而较少采用 . 消化法中常使用的酶有3种:胰蛋白酶、胶原酶I或Ⅱ以及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多与胰蛋白酶或胶原酶联合应用胰蛋白酶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 .胶原酶作用较缓和,能消化细胞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以释放细胞,对细胞损伤小,且在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以胶原I为主,故我们选用胶原酶 I.文献报道胶原酶的工作浓度一般在0.6~1g?L1,我们使用的为0.8gL1.胶原酶最好现用现配. 3消化程度的把握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酶消化极为敏感 .消化过度可使肌原纤维出现萎缩,细胞死亡率增加或丧失贴壁能力及搏动能力;消化不足,细胞聚集成团,无法分清细胞边界,难以形态学观测 .消化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时应注意 :(1)转速一般控制在60~80rmin1左右 .(2)每次消化的时间须结合消化酶浓度确定.(3)将粘附在搅拌子上的心肌组织吹散,使酶液充分接触组织 .(4)适宜温度为35~37℃

.(5)当组织由红转白呈半透明状态时,应停止消化. 4接种的细胞密度 心肌细胞接种密度不仅影响细胞间的相互接触,进而影响细胞对肥大刺激的反应,而且影响长期培养细胞的成活率接种细胞的绝对数量应经精确计算 . 一般而言,应根据实验的观测目的决定单位面积上的细胞数量.例如,如作形态学观测,六孔板中每孔的接种细胞数量应控制在1×105~2×105个;若需收获心肌细胞作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的观测,则每孔的接种密度可增加到5×105~6×105个. 5细胞的分散度与接种的均匀性分离出的心肌细胞,在溶液中Ca2+作用下较容易出现集聚现象. 因此,在进行差速贴壁前后,均应反复多次地轻柔吹打使心肌细胞成单个分散状.接种后,应小心使心肌细胞均匀地分布于培养板上,避免细胞向培养孔的中央集聚.此外,可将培养板放入孵箱后用滴管轻轻吹打各孔中央部位2~3次,但应格外注意避免污染 6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与血清种类的选择成纤维细胞较心肌细胞更容易贴壁且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经差速贴壁后仍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混杂于心肌细胞之中,若处理不当,很容易生长成优势细胞 .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BrdU)可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故常规使用BrdU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但是,如果使用胎牛血清培养细胞,由于胎牛血清所含的促细胞有丝分裂的因子较多,BrdU很难完全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改用小牛血清则可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获得高达90%上的心肌细胞 . 7 换液时间进行心肌细胞形态学观测时,接种密度较低,贴壁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为避免成活心肌细胞随换液而被丢弃,应在接种48h后换液 .这样不仅使贴壁的心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且BrdU作用时间较长,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确实 此外,去血清后可用ITS和0.1gL1BSA对心肌细胞进行营养支持,对心肌细胞贴壁率与凋亡率均不产生明显影响 .

细胞生物学小鼠细胞培养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项目细胞培养 实验题目小鼠肝细胞的原代培养 专业生物技术 年级、班别生技142 姓名徐嘉宽 学号 1414300030 任课教师陈鲲

细胞培养 ——小鼠细胞的原代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和培养小鼠肾、脑、心肌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脱臼法处死新生小鼠,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新生小鼠肾、脑、心肌细胞进行了体外分离、培养。(用眼科剪把新生小鼠心肌细胞组织剪成小于1mm3大小的植块,然后用胰蛋白酶消化5~10min,最后将心肌组织块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体外培养。脑和肾直接进行组织块培养。)结果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原代肾、脑、心肌细胞培养,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论采用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小鼠心肌、肾、脑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较好观察到心肌、脑、肾细胞的形态。 关键词原代培养小鼠细胞组织块法酶消化法 1前言 初步了解动物细胞原代培养的基本方法、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初步掌握无菌操作方法。学习植块培养法、营养液的配置及酸碱度的调节。细胞培养是当前细胞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工程中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当前,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肿瘤学、细胞工程等领域,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观察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特征,并对原代培养有一个基本概念。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通过无菌操作培养新生小鼠细胞。 2实验原理 原代细胞培养是指直接从动物体内获取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经体外培养后,直到第一次传代为止。这种培养,首先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动物体内取出所需的组织(或器官),用植块培养法或酶解法,在人工培养下,使其不断地生长及繁殖。 细胞培养是一种操作繁琐而又要求十分严谨的实验技术。要是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须的条件,如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与渗透压的调节。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3实验用品 3.1器材 解剖剪、镊1套;眼科剪7把、眼科镊6把;吸管直、弯头各7支,2 ml刻度吸管5支;吸管胶头:小18个、大6个;细胞培养瓶5个;青霉素瓶及瓶塞:6个(其中一个用于分装胰酶液);培养皿(用于解剖取材):大、小各1套。烧杯:5~10ml 2个、100 ml 1个。用于无菌操作:解剖镊1把,广口瓶大、小各1个(装消毒棉球),医用棉花、纱布,有盖白瓷盘1个、消毒盒3个、牛皮纸、棉绳。小培养皿(装盖玻片)1个。

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技巧【转】

作者:王涛,余志斌,谢满江,车红磊 【关键词】细胞培养 【关键词】细胞培养;心肌细胞;大鼠 引言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作为一种主要的研究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研究之中。我们实验室经过长期尝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新生大鼠鼠龄的选择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在出生后3 d内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则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因此,大鼠出生时间越短,其心肌细胞分离后成活率越高,越容易贴壁生长。大量观测表明,选择1~3 d龄大鼠分离其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较为理想。其中,尤以半日龄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效果最佳。 2. 消化酶的选择及使用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可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前者因不易获得密度均一的细胞且难控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而较少采用。消化法中常使用的酶有3种:胰蛋白酶、胶原酶I或Ⅱ以及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多与胰蛋白酶或胶原酶联合应用。胰蛋白酶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胶原酶作用较缓和,能消化细胞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以释放细胞,对细胞损伤小,且在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以胶原I为主,故我们选用胶原酶I。文献报道胶原酶的工作浓度一般在0.6~1 g ?L,我们使用的为0.8 g?L。胶原酶最好现用现配。 3. 消化程度的把握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酶消化极为敏感。消化过度可使肌原纤维出现萎缩,细胞死亡率增加或丧失贴壁能力及搏动能力;消化不足,细胞聚集成团,无法分清细胞边界,难以形态学观测。消化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时应注意:(1)转速一般控制在60~80 r?min左右。(2)每次消化的时间须结合消化酶浓度确定。(3)将粘附在搅拌子上的心肌组织吹散,使酶液充分接触组织。(4)适宜温度为35~37℃。 (5)当组织由红转白呈半透明状态时,应停止消化。 4. 接种的细胞密度 心肌细胞接种密度不仅影响细胞间的相互接触,进而影响细胞对肥大刺激的反应,而且影响长期培养细胞的成活率。接种细胞的绝对数量应经精确计算。一般而言,应根据实验的观测目的决定单位面积上的细胞数量。例如,如作形态学观测,六孔板中每孔的接种细胞数量应控制在1×105~2×105个;若需收获心肌细胞作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的观测,则每孔的接种密度可增加到5×105~6×105个。

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和形态学观察

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方法 的建立和形态学观察 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细胞免疫室 许秀芳 李温斌3 陈宝田3 吕燕宁 赵莉敏 陈 燕 提要:为探索稳定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应用生物酶(5g/L胰蛋白酶及1g/L胶原酶)灌注法分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用形态学及台盼蓝染色法鉴定分离的心肌细胞,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和摄像记录。结果: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为91.7%;存活的心肌细胞静止地贴在培养板底上,细胞完整,呈杆状,长宽比约为4~6∶1。结果提示:该方法是比较理想的心肌细胞培养法。 关键词:成年大鼠心肌细胞;胰蛋白酶;胶原酶;分离技术 中图分类号:Q253;R322.1+1 自从1953年Durrows和Moscona首次成功地应用生物酶分离出鸡胚心肌细胞后[1],其分离培养技术不断发展,逐渐发展为3种分离方法:离体心脏灌注法、心肌细胞浸泡法和贴块培养法。对动物而言,离体心脏生物酶灌注法分离心肌细胞的质量及数量最佳。成年心肌细胞的分离较幼年及新生动物心肌细胞的分离更为困难,但成年心肌细胞做为一种生物学实验工具是其他心肌细胞不可替代的。国内仅有少数单位分离培养成功成年动物心肌细胞。1992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建立了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为成年Wistar大鼠,体质量150~200g,由本研究所实验动物室提供。 DM EM培养液、胰蛋白酶均购自美国GIBC公司;胶原酶购自美国Sigma公司;牛血清白蛋白购自美国BM公司;胎牛血清由金华生物制品公司提供;淋巴细胞分离液由中科院血液学研究所出品;安贞Ⅱ号心脏停跳液由本院体外循环组提供。 实验药物及试剂的配制:2%胎牛血清20 mL加DM EM培养液100mL,青霉素100mg/ L,链霉素100万U/L,p H7.2~7.4,过滤除菌。酶消化液:胶原酶0.1g加胰蛋白酶0.5 g、牛血清白蛋白1g,加入DM EM培养液100 mL,于使用前配制。 1.2 方法 采用离体心脏灌注法分离心肌细胞[2,3]。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麻醉(含1∶200肝素45mg/kg),麻醉满意后胸腹部用75%乙醇消毒,“U”字形切开腹壁,快速剪断左右前腔静脉及后腔静脉,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4℃高钾安贞Ⅱ号心脏停跳液30mL,待心脏停跳呈灰白色后取下心脏,接在Langendorff 灌注架上,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1)清洗心脏:用无Ca2+、Mg2+的D2Hank 液灌洗心脏5min即可;目的是解离桥粒和细胞间连结。由于Ca2+在心肌细胞连结上起重要作用,用无Ca2+的液体灌洗心脏能带走大量的Ca2+,心肌细胞间糖蛋白被破坏,桥粒和连结随之解离。 2)溶解细胞外基质:应用酶消化液37℃灌注,保持灌注压在4.90~7.84kPa(50~80 cmH2O)。 3)心肌细胞的释放:经一定时间(30~90 min)酶消化后,心肌细胞外基质大部分被消化,但细胞间连结如缝隙连结并没有完全断开,心脏仍保持大体形态,松弛状,机械作用才能将细胞分开。见心脏变软、呈暗红色,取下心脏,轻揉搅拌几分钟后剪下心室肌,剪成1mm3大 2000年 6月第21卷 第2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J un.2000 Vol.21 No.2 收稿日期:1999203209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

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综述

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综述 【摘要】:目的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域应用广泛,但是心肌细胞成活率、搏动率,纯化率过低仍是本技术有待解决的关键之处。本文探讨原代心肌细胞培养的条件和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做一下总结。 【关键词】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 1.新生大鼠鼠龄的选择 乳鼠心肌细胞随年龄的增长,其增殖分化能力亦有变化,如在新生3d内,具有部分增殖能力,而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具备增殖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鼠龄时,尽量选择出生时间短的乳鼠,这样的心肌细胞成活率及贴壁率较高,所以选择新生1~3d均可,最好为半日龄的大鼠更为理想。 2.消化酶的选择使用 分离组织常用的消化液有胰蛋白、胶原酶和透明质酸,如依地酸二钠(EDTA),其作用是利于组织块分散为单个细胞,利于细胞的贴壁生长。消化液的浓度、消化能力、消化的时间、温度对组织离散效果影响较大,甚至会损伤细胞,导致培养细胞状态不佳,失去贴壁生长能力,增加心肌细胞死亡率。其中胰蛋白酶的消化力较强,常用浓度为0·05~0·50%,在37℃、PH8·0条件下作用最强,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因此,有学者认为“单纯应用胰蛋白酶消化对细胞的存活率有极大的负面影响”[1],而TDTA作为一种化学螯合剂,价格低、毒性小,对细胞有一定的离散作用。所以,选用胰蛋白酶与EDTA联合应用,可降低细胞损害,具有更好的消化分离效果。另外,胶原酶作用较温和,通过水解细胞间胶原蛋白来实现离散组织的目的,对细胞的损伤较小,也是理想的细胞分离液,针对心肌细胞间含有不同胶原酶类型,可联合使用Ⅰ型胶原酶和Ⅱ型胶原酶。且要知道的是在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以胶原I为主,故我们选用胶原酶I,文献报道胶原酶的工作浓度一般在0。61 g·L-1,我们使用的为0。8 g·L-1。胶原酶最好现用现配。 3.污染防治 虽然污染本身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降低其发生率、减轻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如做好实验室、超净台、实验器械及实验用液的消毒灭菌工作,个人要身着消毒衣帽,佩戴口罩及无菌手套,操作时,酒精灯火焰烧灼消毒器械,避免培养用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环境,禁止吸管接触培养液瓶口等。防止微生物污染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由于抗生素的种类不同,其抗生范围也不尽相同,但多数针对细菌感染为主,常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的抗生范围有限,且污染发生具有隐匿性,出现后往往后果严重,所以抗生素仍不能替代无菌操作,而且过度的强调抗生素的作用,会使实验者淡化甚至忽视无菌操作,滥用也会导致产生耐药菌,因此,只有无菌操作才是防止细胞污染的最好手段。除了以上说的无菌操作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获取心脏时避免剪破消化道,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在剑突上一肋处入剪,这样做不涉及腹腔,也就减少了污染机会。 (2)如条件允许,应避免乳鼠心肌细胞与其他细胞在同一孵箱内共同培养,以防止发生交叉污染。(3)对于培养心肌细胞的观察、照相每次时间不可过长,否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