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达斡尔族的祖先,达斡尔族是谁的后裔

达斡尔族的祖先,达斡尔族是谁的后裔

达斡尔族的祖先,达斡尔族是谁的后裔

达斡尔族的祖先,达斡尔族是谁的后裔

达斡尔族是聚居在我国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但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却十分久远。达斡尔族不仅属于拥有自己的语言,还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那么,达斡尔族人的祖先是谁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翻看达斡尔族文化的历史吧。

达斡尔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传,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较难考究。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着先民发展而来。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达斡尔祖先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边堡是达斡尔特有的词汇,是指一种类似长城的建筑),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近代的争议关于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曾有过争议。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着说与契丹遗裔说。

持土着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着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

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

技术揭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

达斡尔族民间故事

达斡尔族民间故事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经典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经典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五大连池的传说三百年前,饱受沙俄臣民东侵骚扰的达斡尔人,无奈从世居的故乡贝加尔湖畔分三路翻越大兴安岭,度过额尔古纳河,来到了被达斡尔称为“墨尔根”的嫩江两岸。 达斡尔人迁入纳莫尔河两岸后,称这里的火山为“乌尤里;;哈尔多格火山”将那些泡子称为乌德邻池。后来由于汉人的大量涌入,对由两座新期火山(黑龙山、火烧山)的喷发,岩浆阻塞河道而形成五个彼此相连的火山堰塞湖,用了谐音称谓,从此乌德邻池便被译成了汉语;;五大连池。 达斡尔人一直以游牧为生。一日,一位年轻的猎手在焦得布山用利箭射中一只梅花鹿,骑马追逐这只鹿来到乌云合尔冬吉火山(意为九座火山之意)泉水边,见这头受箭伤的鹿在水里洗理一下后,轻快的向格球山奔去。 这位猎手看呆了,立即翻身下马,跑到泉水池边。见那池水清澈透底,水花沸腾,有股药香味,用手捧了一口饮下,感到甘冽爽口,

气味怡人。此人恍然大悟,此水神泉也。他用弓箭作为标记立在泉池边,发誓再也不猎山中活物。回去后,他将此事讲给族人听,大家是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拉家带口来神泉边饮水洗浴,缺医少药的达斡尔人经神泉洗浴后祛除了多年病痛痨疾,从此他们对神泉顶礼膜拜,充满敬仰。后来居住附近的蒙、满、回、汉等族人用酒、蜜、肉拉关系,套感情,让他们也去达斡尔人的神泉洗浴祛灾治病疗伤。到了近代改称药泉。几个世纪过去了,这里渐渐地被达斡尔、蒙古、满族、汉族等民族作为尼尔基(欢乐之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带着炊具,赶着勒勒车,骑着骏马从草原、莽林四面八方聚集到药泉池边的熔岩、漫滩,杀牛宰羊,祭祀田地,载歌载舞。傍晚时分,他们燃起篝火,通宵达旦。在子夜狂欢疯舞到泉池里,用木瓢掬抢子时泉水喝。他们以抢到“子时水”为吉祥,认为这样可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无病,天无灾。临走时,都要捡起一块石头扔在泉水旁边的敖包上,表示病魔留了下来。这一民俗现在被称为药泉会,也正是这个被蒙古族称为饮水的那达慕,使各族人民每年一次相聚在一起喝着药泉水,饮酒吃肉,相互交流各自的所见所闻,传授技艺和那些来源于大草原、大森林里的故事和传说。天长日久,五大连池便汇聚了各个民族和各个区域数不清的神奇传说,每一眼泓池都荡漾着美丽动人的歌谣。 五大连池火山爆发情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黑龙江外记》一书,该书出版于嘉庆年间,作者西清,他在该书第一卷十五页中写到:墨尔根东西,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忽然烟火冲天,其声如雷,

达斡尔族民族历史及现状情况

(一)达斡尔族民族简介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另外两个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2013年达斡尔族3.2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43%,占全旗少数民族人口的47.81%。 全国达斡尔族人口共有12.4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三个省区。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莫旗是全国达斡尔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达斡尔族文明的发源地。 3、民族由来 据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达斡尔人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唐宋年间,达斡尔先人在我国北方建立辽朝,后被金朝取代。金元时代,达斡尔先民除一部分北避到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外,还有一部分从属于金朝,仍聚居在讨浯河(今洮儿河)流域,直至元末才北迁。元代的达斡尔族是蒙古势力扩大以后,汇入蒙古的契丹达斡尔族,所以,他们一直将契丹达斡尔的传统保留下来。元灭后,达斡尔先人遗留于黑龙江上、中游地方,主要在北岸。明初,曾设奴儿干都司、海刺儿千户所以及许多卫来管理达斡尔族。清初,达斡尔又成为扩大后的满洲的一部分,被套满族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

(进来的满洲之意),直至清末、民国年间,达斡尔族在蒋介石实行的只承认五族共和的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只能被称为“达斡尔蒙古”。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照下,达斡尔族才被承认为单一民族。 4、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 在服装上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并受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以皮制服装为主。后来,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纺织物服装在达斡尔族中流行。直到解放前后,皮制衣物仍为达斡尔族群众所钟爱、穿用。时至今日,达斡尔族在喜庆活动和节日里都要身着西装或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在饮食构成上,以前达斡尔人因狩猎、放牧等原因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为粮食为主,但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有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如“手把肉”、“坤必乐菜”等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 在居住上,达斡尔族人定居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黑龙江沿岸时就建有村寨和房屋。达斡尔族的村屯和住房(主房)一般是座北朝南而建。住房大小两间、三间、五间不等。主房庭院两侧为厢房,或盖仓库、碾房,庭院四周围以木质栅栏或篱笆。房屋为土木结构,用松木或柞桦木做屋架,以沼泽塔头挤垒外墙,里外抹泥。屋顶铺细柳枝编织成的房盖,

达斡尔族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

————————————————————————————————作者:————————————————————————————————日期: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 班级 09音教1班 学号 09084105 姓名邱敏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 摘要: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塔城县,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达斡尔语。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哈库麦、说唱音乐乌春三类。 关键词:扎恩达勒,哈库麦勒,乌春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一、民间歌曲“扎恩达勒” 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民间歌曲的统称。这类歌曲通常是在人们放牧、砍柴、骑马、踩黄花、踩柳蒿芽时即兴唱的。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中,扎恩达勒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形式。 有词的扎恩达勒根据曲调的固定程度可分为三种: (1)词曲固定的扎恩达勒,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词曲,它大多是在世代传唱中经过不段完善保留下来的。 (2)曲调固定、即兴填词的扎恩达勒,通常表现为一曲多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歌者可在不同的场合即兴填词来表现不同内容。 (3)词曲皆即兴的扎恩达勒,歌手触景生情即兴咏唱的民歌,在词曲的艺术上一般不够完美,歌词常用衬词填充。 无词的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讷一呀呢一呀”这种无实质意义的衬词唱曲调的歌,多是即兴演唱。在结构上比较有词

达斡尔族民间传说_作文素材

达斡尔族民间传说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达斡尔族民间传说,感谢您的阅读! 达斡尔族民间传说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达斡尔族以往历史阶段的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人情风俗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讲,它是达斡尔族社会演变过程的缩影,对于我们了解达斡尔族在过去时代的概况有一定的帮助。 一、达斡尔族传说故事所展现出的民族特征之一,就是它深深地打上了民族信仰的标记,即具有浓厚的萨满教信仰的色彩。 (萨满教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以及一系列狩猎、捕鱼、巫术活动相结合的原始信仰,它是原始社会渔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反映达斡尔族先民曾从事捕鱼、狩猎等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原始世界观。)从而形成了达斡尔族传说故事的独特风格。 1、达斡尔族传说故事中,有很多自然崇拜的内容。在大自然崇拜中,崇拜天体、动物是比较典型和突出的。在他们的观念中,长生天具有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他们称“长生天”为“腾格日”。有关对天体崇拜的传说故事如《天为什么下雨降雪?》、《天神战胜满盖》等。 2、达斡尔族传说故事中,还有“翁古热”(神灵)崇拜的内容。 阿尔泰语系与通古斯语系各族的萨满教,均将崇拜的神灵称之为“翁贡”。达斡尔人称“翁古热”。他们崇拜的“翁古热”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动物类翁古热,主要有雄鹰、熊、老虎、狼、羚羊、马等等。 植物类翁古热,其主要特征是对大树的崇拜。如:老松树、稠李子树、老柳树、桦树等,均为崇拜的对象。

英雄祖先类翁古热,这也是古代达斡尔萨满教的特征之一。他们把自己的英雄祖先视为威力无比的神明加以崇拜。后来,崇拜英雄祖先越来越突出,使达斡尔族民间文学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 二、达斡尔族传说故事的又一个民族特征,就是歌颂英雄的故事很多。 这些富于战斗性和反抗性的故事,在达斡尔族故事传说里是比较精彩的,深为本族人民注意和喜爱。 三、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有三个形象:恶魔“满盖”、骏马和白那查(山神爷)。 在故事里常见的“莽盖”,它是达斡尔族人民想象中的一种形若人状、肢体庞然、面目狰狞的乱世巨魔。在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中,它们长有一个、三个、九个乃至十二个脑袋。在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间故事里,也都有莽盖这样的巨魔。如果人们不去消灭和制服它,那就休想安居乐业。其实,人世间并无这种巨魔。这是劳动人民用来隐喻那些穷凶极恶的反动头目及外来侵略势力的。这也是当时处在被压迫、被奴役境地的劳苦大众,与所在地区的权重势大的反动人物和凶恶的外来侵略者进行斗争的一种方式。 在传说故事中,达斡尔族特别赞美了自己的乘骑。这是因为“骏马”对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缘故。这些会说人话的马匹,不仅给它的主人充当交通工具,而且是它主人的“忠实战友”和“得力参谋”。

达斡尔民俗风情

神奇灿烂的达斡尔民族风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契丹后裔,“达斡尔”是契丹贵族“大贺氏”的转音。“达”就是“原来”(长、上)的意思,“斡尔”就是“居住的地方”的意思。也译为“耕耘者”。历史上的达斡尔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以北地区。14世纪开始定居生活,16世纪跨入封建宗法社会,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开始陆续南迁,定居嫩江流域。1954年被认定为单一独立民族。目前,全国达斡尔族总人口13万人,其中莫旗有3万人,其它主要分布于海拉尔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瑗珲地区、新疆塔城地区等地。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最初以猎、渔、排木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农、牧、林各业。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 达斡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富有爱国革命传统。自古就有“性多慧而勇毅,诚实无华”,“从来以骑射显著,多以才勇自效”的特点。虽属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但在长期的游牧、渔猎、伐木和农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为建设和保卫中国北疆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具有淳朴的民族风情。达斡尔人能歌善舞,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曲调高亢嘹亮,舞蹈“鲁日格勒”擅长模仿各种动物和鸟类活动。说唱艺术“乌春”以叙事见长。猎、渔业生产是达斡尔人民古老的传统生产,狩猎时用人工训养的猎鹰,情趣盎然。达斡尔族农业在历史上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特点。达斡尔族妇女善于载种、加工烟叶,其栽培、管理、收晒、加工工艺精细特别,黄烟“琥珀香”享有盛誉。同时,还善用兽皮缝制各种衣服、帽毡、靴鞋,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容器,不仅轻便实用,上刻各种图案,精美别致,极富民族特色。大轱辘车是山地、草原、沼泽地、雪地运输的极佳交通工具,被称之为“草上飞”和“达斡尔车”。 社会礼仪 在达斡尔人的亲戚关系中,以舅家的关系最为密切。第一个外甥出生时,舅母必须送礼,甥家无论喜庆、丧事,舅家是必到的贵客。达斡尔族重视礼节,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东西,出门在外,男女都带烟。尊重老人,路遇老人要让道,同向而行要跟在老人后面。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炕,敬烟献茶,问寒问暧,然后酒饭款待,非常热情好客。参加各种集会、典礼,要衣冠整洁,举止文明。谁家遇到意外灾祸和困难,要问候、安慰和赞助。对无近亲的孤寡、病残者予以关照。达斡尔族也有很多禁忌,如在野外行路时不可提狼;遇见老虎足迹不能顶着走;生孩子男人不能去;不许在院内打鞭子;不许小孩在牛马棚大小便;不许妇女跨越锅台等等。 服饰文化 达斡尔族妇女心灵手巧,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男子夏天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天戴狍头皮或狐狸头皮做的帽子,帽子双耳翘起,足穿“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色为主。冬季也穿“奇卡米”;夏天穿白色袜子、花靴。年节或喜庆时穿各色花样的绸缎衣服,外面套坎肩,似清朝满族样式。男人出外打猎时,穿狍皮制的猎衣。中年以上的妇女,部分还保留着盘发髻。 萨满文化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文化,以自然为崇拜对象,如祭“腾格尔”(天),祭“斡包”(即在山顶上用土或石垒成的圆堆),每年阴历五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杀牛或杀猪祭祀天地山川诸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猎人祭“白那查”(山神),伐木者和渔人祭“毕尔格巴日肯”(河神)。萨满举行宗教仪式时,通常是穿法衣、戴法帽,以唱歌、跳舞、击鼓的方式向神灵祈祷,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畜兴旺。 萨满文化是一种以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为哲学基础,以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及祖先崇拜为基本内容,并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原始拜物教。主要流行于亚、欧、美洲北部的

达斡尔族民族特点

达斡尔族民族特点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 业较发达。 语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 一个独立语支,无本民族文字。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亲系语 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相同、相近似的词汇。在清代, 达斡尔族多使用满文,少数人兼用蒙文和哈萨克文。辛亥革命后至今,普遍使用汉文。 生产方式;初始以猎、渔、排木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农、牧、林 各业。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过去以空皮制服装 为主,现多以布质为主。 饮食:在饮食构成中,过去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变为以食粮 为主。喜食“稷子米”,经常吃加牛奶的热稷子米饭或加牛奶的荞 麦面、饼,带牛奶和狍肉的燕麦和荞麦粥是老年人喜欢的食物。珍 贵菜有“瓦奇”(猪肘子)、“手扒肉”。喜欢吸烟、喝茶和饮酒。 住房:达斡尔族人的村屯一般都建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地势 较高的岗坡或山脚下,即使在平原地区,村屯也建在临近河川的高地。住房多为砖瓦房,也有草房。家家筑有矮院墙,上有柳条篱笆。 婚俗:在旧社会,达斡尔中封建的婚姻观念较强,婚姻大事完全 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送亲乘车、骑马,新娘乘坐蓬车,由她的 亲弟弟或近亲弟弟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 德观念早已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婚 姻以入赘婚较普遍,婚礼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新郎要迎着新升 的太阳去接新娘,希望家庭像旭日东升一样美好。 丧葬:家中有人逝世,在院门外立几米高杆,在顶端横棍上挂三 四尺长的白布,以示家有丧事。从前,灵柩要抬到墓地,后来多用

五十六个民族简介

五十六个民族的名称大全 1 汉族Hanzu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2 蒙古族 Mengguzu马背上的民族 3 鄂温克族Ewenkezu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 4 鄂伦春族 Elunchunzu山岭上的人们 5 达斡尔族 Dawo'erzu曲棍球骄子 6 赫哲族 Hezhezu“三江平原”的渔猎民族 7 朝鲜族 Chaoxianzu尊师重教的民族 8 满族Manzu“白山黑水” 9 纳西族Naxizu 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 10 藏族 Zangzu 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 11 傈僳族 Lisuzu擅使弩弓的民族 12 彝族Yizu 崇尚黑色的民族 13 普米族Pumizu怀恋故土的民族 14 白族Baizu苍山洱海之滨的民族 15 独龙族Dulongzu“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 16 怒族Nuzu溜索飞渡,天堑变通途的民族 17 阿昌族 Achangzu擅长打制刀具的民族 18 景颇族Jingpozu雄狮般勇猛的民族 19 德昂族 De'angzu“古老的茶农” 20 佤族 Wazu阿佤山的古老居民 21 拉祜族Lahuzu来自北方的民族 22 布朗族Bulangzu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 23 基诺族 Jinuozu崇敬舅舅的民族 24 傣族Daizu崇水爱水的民族 25 哈尼族Hanizu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 26 门巴族 Menbazu 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 27 珞巴族 Luobazu人口最少的民族 28 塔吉克族Tajikezu高原雄鹰

29 柯尔克孜族Ke'erkezizu“高山居民” 30 哈萨克族 Hasakezu崇敬天鹅的民族 31 乌孜别克族Wuzibiekezu祖居中亚的民族 32 塔塔尔族Tata'erzu温文尔雅的民族 33 俄罗斯族 Eluosizu持白种人特征的民族 34 锡伯族 Xibozu 鲜卑人的后裔 35 维吾尔族Weiwu'erzu 戈壁绿洲上的民族 36 裕固族 Yuguzu祁连山麓的畜牧民族 37 土族Tuzu 吐谷浑人的后裔 38 撒拉族 Salazu 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 39 保安族Bao'anzu 擅长打制铁器的民族 40 东乡族 Dongxiangzu“颇循礼仪,勤于务农”的民族 41 回族 Huizu多元一体的回回民族 42 畲族 Shezu闽渐山区的重要开发者 43 黎族 Lizu五指山的英雄儿女 44 京族 Jingzu北部湾畔的捕鱼民族 45 毛南族 Maonanzu惜土如金的民族 46 壮族Zhuangzu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47 仫佬族Mulaozu亦工亦农的民族 48 瑶族Yaozu“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民族 49 侗族 Dongzu擅长建筑的民族 50 苗族Miaozu 花衣银装不离笙的民族 51 水族Shuizu 苗族侗族的好邻居 52 布依族Buyizu瀑布群中的民族 53 仡佬族Gelaozu以“竹”自称的民族 54 土家族 Tujiazu巴人的后裔 55 羌族Qiangzu古老而年轻的牧羊人 56 高山族 Gaoshanzu“山地同胞”

【达斡尔族的历史及迁徙过程】

【达斡尔族的历史及迁徙过程】 【达斡尔族的历史及迁徙过程】 最晚在明初,达斡尔人分布在西起贝加尔湖,东至牛满河,北至外兴安岭,南达黑龙江南岸的广大地区。据苏联学者莫柴也夫在《中国的东北》一书中考证:“从前达斡尔人居住于贝加尔湖之东。因此,外贝加尔湖地区,特别是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上游,至今还往往称作达呼里亚地区。”又据《苏联大百科全书》记载:“达呼里亚是一个历史地理区域的名称,在贝加尔湖的东边,一部分在黑龙江流域(到17世纪为止)一直伸展到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结雅河(牛满河)和部分松花江及乌苏里江流域。这一区域的名称来自达斡尔族,因为那时候他们即住在西达雅布罗诺威岭(西段外兴安岭——编者)的大部分地区。”明朝政府曾一度在黑龙江北岸特林地方,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和许多卫、所等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末年,女真族重新崛起于东北。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继而开始了征服统一黑龙江流域的战争。至清朝初年,被称为“萨哈连部”、“萨哈尔察部”、“索伦部”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各部相继归服清廷,被编为“佐领”,岁贡貂皮,在清朝中央政府理藩院和宁古塔昂邦章京(后改称宁古

塔将军)的管辖下过着猎、渔、耕、牧的和平生活。达斡尔族的南迁,始于个别归服清朝的部族首领及其家族。清崇德初年,达斡尔族敖拉氏(敖姓)的呼力尔肯,被朝廷封为三等男爵后,率所属部众,迁到嫩江中、上游两岸(今莫旗、嫩江县境),建立了村屯。1649年(顺治六年)原居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畔的清朝额驸精奇里氏(今金姓)巴尔达奇及家族迁居北京,入满洲正白旗,此为达斡尔族人定居北京之始。 达斡尔族大举南迁嫩江流域,因沙皇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武装入侵。1643年冬,沙俄雅库茨克统领戈洛文派以波雅 尔科夫为首的武装哥萨克“探险队”,首次闯入我国黑龙江流 域达斡尔族和平居住区,野蛮地烧、杀、抢、掠,激起达斡尔等族人民极大的义愤,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击。嗣后,沙俄又几次派出哈巴罗夫等武装深入黑龙江省腹地,进行更大规模明目张胆的武装侵略和物质掠夺,其暴行令人发指。达斡尔族等北疆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达斡尔等族人民反抗沙俄武装侵略的斗争,是我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一页。 当时的清朝政府因入主中原不久,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北顾,不得已动员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迁

达斡尔族的姓氏大搜集

达斡尔族的姓氏大搜集 姓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专名词语,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氏是我们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过来并将传承自己的子孙的血缘象征。在达斡尔族文化中,传统姓氏有“哈勒”、“莫昆”两个姓氏,你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姓氏吗?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一下吧。 哈拉达斡尔族父系氏族组织的统称,“哈拉”之上冠以不同的哈拉的名称,称为各哈拉的全称,如敖拉哈拉、鄂嫩哈拉、莫日登哈拉等。自公元12世纪至17世纪,达斡尔分布在黑龙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今俄境布力亚河),北自外兴安岭,南达黑龙江广大地域里。 鄂嫩哈拉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鄂嫩河流域,故名“鄂嫩”哈拉。原分为都博浅、阿协金、昆吉等三个莫昆。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南迁后,都博浅莫昆的族众停留于嫩江上游两岸,阿协金、昆吉俩莫昆族众分布于嫩江中游俩岸地区。 分布于嫩江上游的都博浅的莫昆,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其始祖额穆盖的独生子图尔嘎里育有7个儿子,他们分别建立开阔、博库尔浅、霍日里、伊斯尔、博斯呼浅、都尔本浅、齐尔莫勒登等7个屯落,形成7个新的莫昆,《大清历朝实录》所录“阿撒津”城。即阿协金莫昆故地。 自民国初年后阿协金莫昆简称“鄂”姓,昆吉莫昆简称“敖”或“吴”姓。今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霍恩阔(洪河)屯系鄂嫩哈拉的宗屯,后有该屯分立出来的前多布台等屯。清康熙二十三年调500名达斡尔兵在额苏里地区屯垦,后留驻瑷珲,其后裔成瑷珲达斡尔人。乾隆二十八年自布特哈调500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以鄂嫩、敖拉哈拉为主力。 莫日登哈拉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乌鲁苏穆丹地区,即奥列斯莫日登的地区附近,故名“莫日登”哈拉。民国时简称苍、莫、孟等单字姓。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岸南迁嫩江流域时,大部分留嫩江上游俩岸。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布特哈莫日登哈拉族众仍保持聚族而居、哈拉外婚、缮修族谱等哈拉的传统,后以单字“孟”为姓。

达斡尔族饮食习俗

达斡尔族饮食习俗 2012-12-19 15:59: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中国西北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较发达。 饮食特色 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达斡尔族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燕麦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 稷子米叫"敖斯莫",将糜子(芒格勒莫)烀熟炕干后碾制而成。稷子米饭是达斡尔人最喜欢吃的传统饭,那黄澄澄的大圆粒儿,就象一颗颗金珠子。做热气蒸腾的稷子米干饭时,通常爱掺芸豆;吃时不泡鲜、酸牛奶,就泡鲤鱼汤;有时也直接做牛奶稷子米粥吃,叫"苏提切"。 稷子加工前用锅烀过,使糠皮中的营养元素无保留地浸入米中,减少了维生素在碾米过程中的损失,保存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因而吃起来有股香味,碾制过程中也不易碎,提高了出米率。锅烀还破坏了稷中的酶,杀死了害虫,因而稷米的保存时间也较别的米长。 糜子不经锅烀直接碾的米叫子,达斡尔语称"西吉莫"。西吉莫米色发白,酷似颗颗玉珠。用它做饭时也掺芸豆。吃时泡禽兽肉汤或鲜、熟牛奶、酸奶。 西吉莫还可做黏稠粥--西吉莫拉勒,吃时拌黄油、白糖。 特色菜肴 "瓦热勒拉勒",是用西吉莫拌下犊乳牛头三天的高质乳做成的。吃时通知本莫昆(姓)各户,选一代表,怀揣碗匙前来聚尝;既使散居邻屯的本莫昆户,接到通知也要骑马赶来;因为这是达斡尔人象征莫昆内部求团结,共甘苦的古风之一。而今虽不通知本莫昆了,但也要通知左邻右舍来品尝。拉勒不仅平素吃,每逢腊月初八每家必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