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脏的血供、淋巴与神经支配

肝脏的血供、淋巴与神经支配

肝脏的血供、淋巴与神经支配

肝相连的血管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

门静脉和肝动脉在小网膜中上行至肝门,然后分支;肝胆管和淋巴从肝门下行于相同的网。肝静脉通过肝后面出肝,直接进入下腔静脉。肝动脉成人肝动脉的大小介于胃左动脉和脾动脉之间,在胎儿期和出生后的早期,肝动脉是腹腔干的最大一个分支。从腹腔干分出后,肝动脉在网膜孔下方向前外侧方穿行到达十二指肠上部(superior part) 的上方。

肝动脉可进一步分为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 (从腹

腔干到胃十二指肠动脉根)和肝固有动脉(hepatic artery 'proper' ) (从十二指肠起始处到其分支)。越过门静脉前方后,在小网膜两层之间上行,于网膜孔前方穿过小网膜内侧的游离缘,到达胆总管和门静脉前方。

肝门处分为左右支后进入肝实质。肝右动脉常穿过肝总管前,偶尔在其后,几乎全都分为前支和后支,分别供应第5 、8 段以及第6 、7 段。前支常分出一支供应第1段和胆囊。段动脉为肉眼可见的终动脉,虽然在各段之间可通过细微的终末支而形成侧支循环。

可能有少量的变异存在,此时血管造影极其重要因为可影响手术和介入放射的过程。如果在正常血管之外又有一额外血管供应肝叶,则称此血管为副动脉。替代的肝动脉不是一条来源于传统位置的血管,

并作为此肝叶的唯一供应。很少情况下也会出现一条替代的肝总动脉或一条副肝右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 此时,它们在门静脉和胆管后面走行于小网膜内。有时,肝左动脉的一个替代血管或副支从胃左动脉分出,在肝门血管闭塞时可提供侧支动脉循环,并且因其位于小网膜的上层所以可能在胃移动时受伤。少数情况下,肝左或右副动脉也可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或主动脉。肝动脉产生胃右支、胃十二指肠支和胆囊支,并发出直接的分支从肝右动脉和十二指肠上动脉到达胆管。

肝动脉变异

静脉肝脏拥有两套静脉系统,门静脉系统包括引流大部分腹部消

化管及其相关器官的静脉血到达肝。肝静脉系统引流来自肝实质的血液进入下腔静脉。门静脉系统

门脉系统包括引流腹部消化管(肛管下部除外,但包括食管的腹部)、脾、胰腺和胆囊的全部静脉。肝门静脉将这些脏器血液输送至肝,在肝内像动脉一样反复分支,最后终止于肝窦;从肝窦开始再一次汇聚,通过肝静脉至下腔静脉。因此,肝门静脉内的血液要通过两套血管的物质交换才回流入下腔静脉,这两套血管是:消化管,脾,胰腺和胆囊的毛细血管;肝窦。成人肝门静脉及其属支没有瓣膜;但已证实在胎儿期及出生后的短时期内,肝门静脉的属支具有瓣膜,不过通常这些静脉瓣会逐渐萎缩,但有些瓣膜可能仅以萎缩的状态保留至成人期。门静脉门静脉(portal vein) 起自第2 腰椎,长约8cm,于下腔静脉前方、胰颈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融合而成。

此后,肝门静脉于十二指肠上部、胆管、胃十二指肠动脉等结构的后面向右上行,位于下腔静脉的前方,然后进入小网膜右缘,在网膜孔的前面上行至肝门的右端,进而分为左、右两支,与肝动脉的相应分支伴行进入肝脏。在小网膜内,肝门静脉位于胆总管和肝动脉的后方,胆总管位于肝门静脉右前方;此处的肝门静脉环绕着肝神经丛,并有许多淋巴管和淋巴结伴随。

肝门静脉的右支进入肝右叶,但通常先接受胆囊静脉。与肝动脉相同,它通常形成两支,前支供应第5和8段,后支供应第6 和7 段,前支可发出分支到达第1 段。

门静脉的左支较细长,位置偏水平,发出分支进入第l (尾状叶)、2 、3 和4 (方叶)段;当其进入肝左叶时,与附脐静脉和肝圆韧带相连,后者含有失去功能且部分闭锁的左跻静脉。肝圆韧带通过静脉韧带连接下腔静脉,而静脉韧带是闭锁的静脉导管的遗迹,它在肝后面的裂隙内上行至下腔静脉。肝门静脉左支的肝外段管径较细,该段是胚胎时的左脐静脉的部分留存,发出分支到达第2 、3 和4 段。

门静脉接受很多属支,包括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附脐静脉和胆囊静脉。胃肠道原发性肿瘤可通过门静脉血液扩散,形成肝转移灶。门静脉内血液的流动可使来自脾静脉的血液易于留在门脉血流的左侧,优先流向左侧主支。但支持此观点的临床证据很有限,因为结直肠肿瘤的转移灶常发生于右叶。门静脉约供应了肝脏的5%静息氧耗,但其供应的代谢营养显著多于此。肝动脉进行性闭塞很少导致肝脏的完全坏死,这主要归功于门静脉来源的血供。门-体侧支循环门静脉高压的原因有很多,门脉系统的长期高压可导致门静脉及其分支的毛细血管后压增加而相应扩张,通常不可见的小静脉可扩张并充盈。在某些区域,这些静脉可与那些进入体静脉循环的静脉形成吻合,因为两个系统的压力差而发生反流。这样门静脉血液即可直接流入体循环,而不经过肝组织。以下是常见的门-体侧支循环:·胃左和食管下静脉(门静脉系)与流入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食管属支(体静脉系)之间的吻合,该组静脉的扩张可导致食管或胃的血管曲张,甚至引发致命的呕血。·直肠上静脉(门静脉系)与流入骼内静脉和阴部静脉的直肠下静脉和直肠中静脉(体静脉系)之间的

吻合,曲张的静脉可见于腹壁上,但很少发生大出血或导致内痔。· 肝圆韧带内的肝门静脉左支持续性支流与脐周的腹壁上静脉和腹壁下静脉的分支(体静脉系)之间的静脉曲张,形成所谓的“水母头”体征。· 位于肝组织内暴露于"裸区”的门静脉右支的实质内分支与流入腰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后腹膜静脉之间的吻合。· 网膜静脉和直肠静脉(门静脉系)与后腹膜静脉(体静脉系)之间的吻合,位于肝曲和脾曲的区域。· 甚为少见的是,在连接于肝门静脉左支与下腔静脉间的静脉导管间形成的侧支循环。

肝静脉肝静脉(hepatic veins) 将肝脏的血液引流至下腔静脉,其分支产生于肝实质内,且具有一薄层外膜,将其与所在的肝内管道相连。肝静脉是开放性肝损伤后出血的主要来源,因为它们不易于充分塌陷来达到止血目的。肝静脉起自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引流肝小叶内肝窦的血液,继而导入小叶下静脉,各小叶下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自肝脏后面的腔静脉沟内穿出并立即注入下腔静脉。

肝静脉分为上、下两组。

上组常为大静脉,通常称为肝左、中、右静脉:肝右静脉引流第5 、6 、7和8 段;肝中静脉位于第4 和第8 段之间,并引流这两段及第5 段;肝左静脉引流第2 和3 段,以及部分的第4段。下组静脉的数目和分布范围不恒定,较小,将第1段,有时还有第7 和8 段直接引流入下腔静脉。肝静脉缺乏瓣膜。肝方叶常有小静脉直接引流入下腔静脉,因此在大的肝静脉发生血栓等情况时,可能表现出肥大,即Budd-Chiari 综合征。

淋巴引流

来自肝脏的淋巴液富含蛋白,其分布广泛,并可流经膈上和膈下的淋巴结。肝静脉梗阻可引起胸导管淋巴液流量增加,肝的集合淋巴管可分为深、浅两个系统。

肝浅淋巴管

肝浅淋巴管在整个肝脏表面的浆膜下组织内行走,以4 个方向回流:肝后面的中部,尾状叶表面,肝右叶下面的后部;这些区域的淋巴管伴随下腔静脉至其末端周围的淋巴结。位于冠状韧带和右三角韧带内的淋巴管可直接进入胸导管,不涉及任何中间淋巴结。来自肝下面、肝前面和肝上面的大部分淋巴管全部汇聚至肝门,中止于心旁淋巴结。来自肝左叶后面外侧端几条淋巴管行向食管下口处,中止于贲门旁淋巴结。来自肝右面和肝上面右端的1~2 条淋巴管伴随膈下动脉通过膈右脚至腹腔淋巴结。肝深淋巴管肝实质的绝大部分由肝实质内的淋巴管引流,细小的淋巴管融合形成较大的淋巴管。它们有些上行于肝实质内形成升干,伴随肝静脉穿过膈腔静脉孔,注入下腔静脉末端周围的淋巴结;来自肝下部的淋巴管形成降干,出肝门注入肝淋巴

结。

https://www.doczj.com/doc/2919377465.html,/10.1016/j.jcmgh.2016.09.002

肝脏的神经支配肝脏具有两种支配神经。实质由肝神经支配,其来源于肝丛,包括交感和副交感(迷走)纤维。它们由肝门入肝,大多与肝动脉和胆管伴行,很少一些可直接进入肝实质。肝包膜有肋间神经的一些细小分支分布,这些分支也分布于腹膜壁层,特别是肝"裸区”和上面。临床上,在肝包膜扩张或破裂时引起的剧烈疼痛定位极好。肝丛

肝丛是腹腔丛最大的亚丛,此丛也接受来自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该丛伴随肝动脉和门静脉及其分支进入肝,在此处其纤维局限于血管附近。这些分支不仅发出舒缩血管的纤维到达肝血管和胆管树,还直接支配肝细胞,并参与调控一些内环境稳定的机制。到达胆囊的分支形成小的胆囊丛(cystic plexus) , 此丛的很多小分支直接分布于总胆管和肝胆管。迷走纤维可兴奋胆囊和胆管的肌组织,并可抑制胆管括约肌。

来自肝丛的神经伴随肝总动脉的分支分布或供应了前肠来源的结构。分支可自肝丛下方,与胃右动脉伴行支配幽门;伴随胃十二指肠动脉到达幽门和十二指肠第一部分;伴随胃网膜右动脉的许多分支供应胃右侧和胃大弯。该丛的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延伸部支配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和胆总管的胰内部分。牵涉痛

由肝实质引起的疼痛定位不佳。与前肠起源的其他结构一样,疼痛被称为上腹部。炎症或瘤变对肝包膜的拉伸或刺激产生局部的“躯体”疼痛。涉及肝膈面的病理可通过膈神经转到右肩区域(C3,4,5个皮节)。

肝脏的血供、淋巴与神经支配

肝脏的血供、淋巴与神经支配 肝相连的血管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 门静脉和肝动脉在小网膜中上行至肝门,然后分支;肝胆管和淋巴从肝门下行于相同的网。肝静脉通过肝后面出肝,直接进入下腔静脉。肝动脉成人肝动脉的大小介于胃左动脉和脾动脉之间,在胎儿期和出生后的早期,肝动脉是腹腔干的最大一个分支。从腹腔干分出后,肝动脉在网膜孔下方向前外侧方穿行到达十二指肠上部(superior part) 的上方。 肝动脉可进一步分为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 (从腹

腔干到胃十二指肠动脉根)和肝固有动脉(hepatic artery 'proper' ) (从十二指肠起始处到其分支)。越过门静脉前方后,在小网膜两层之间上行,于网膜孔前方穿过小网膜内侧的游离缘,到达胆总管和门静脉前方。 肝门处分为左右支后进入肝实质。肝右动脉常穿过肝总管前,偶尔在其后,几乎全都分为前支和后支,分别供应第5 、8 段以及第6 、7 段。前支常分出一支供应第1段和胆囊。段动脉为肉眼可见的终动脉,虽然在各段之间可通过细微的终末支而形成侧支循环。 可能有少量的变异存在,此时血管造影极其重要因为可影响手术和介入放射的过程。如果在正常血管之外又有一额外血管供应肝叶,则称此血管为副动脉。替代的肝动脉不是一条来源于传统位置的血管,

并作为此肝叶的唯一供应。很少情况下也会出现一条替代的肝总动脉或一条副肝右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 此时,它们在门静脉和胆管后面走行于小网膜内。有时,肝左动脉的一个替代血管或副支从胃左动脉分出,在肝门血管闭塞时可提供侧支动脉循环,并且因其位于小网膜的上层所以可能在胃移动时受伤。少数情况下,肝左或右副动脉也可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或主动脉。肝动脉产生胃右支、胃十二指肠支和胆囊支,并发出直接的分支从肝右动脉和十二指肠上动脉到达胆管。 肝动脉变异 静脉肝脏拥有两套静脉系统,门静脉系统包括引流大部分腹部消

人体解剖学判断题

第二篇内脏学 第一章消化系统 二、填空题 1.消化系统由和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消化腺) 2.临床上常把以上的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以下的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 (十二指肠空肠) 3.上消化道包括、、、和。(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4.咽峡是由、和共同围成的。 (腭垂两侧腭舌弓舌根) 5.腭扁桃体位于和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腭舌弓腭咽弓) 6.舌乳头有、、和其中不含味蕾的是。(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丝状乳头) 7.牙可分为、、和3部分,牙周组织包括、 和。 (牙冠牙颈牙根牙龈牙槽骨牙周膜) 8.Ⅱ┘,表示、5┑,表示。 (右上颌乳侧切牙左下颌底2前磨牙) 9.唾液腺包括、和。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10.咽是和的共同通道。自上而下分为、

和3部分。 (消化道呼吸道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 11.食管有3处狭窄,第一狭窄在,距中切牙cm第2狭窄在与左支气管相交处,距中切牙cm;第3狭窄在穿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cm。 (起始处152540) 12.胃的入口称,出口叫;上缘称为,下缘叫。胃可分为、、、等4部分。 (贲门幽门胃小弯胃大弯胃底胃体贲门幽门) 13.胃幽门部借中间沟将其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 14.十二指肠可分、、和。 (上部隆部水平部升部) 15.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作用是将固定于腹后壁,也是识别起点的标志。 (十二指肠升部空肠) 16.大肠包括、及3部。 (盲肠结肠直肠) 17.大肠(盲肠和结肠)的3个形态特点是、和。(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18.直肠借分为和两部分。它在矢状位上的两个弯曲为 和。 (盆膈盆部肛门部骶曲会阴曲) 19.肝大部分位于和,。

血液淋巴系统

骨髓解剖知识点 1、骨髓是主要造血组织,骨髓基质由骨小梁组成,骨小梁内的网状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未分化吞噬细胞 2、网状细胞内的吞噬细胞是放射性胶体显像的靶细胞 3、骨髓实质由造血母细胞和小的淋巴组成。 4、成人骨髓量5斤4两。一半为造血骨髓红骨髓。红骨髓一半为脂肪细胞。 5、成人造血骨髓主要位于中轴骨及肱骨、股骨的近心端 6、黄骨髓含有休眠状态的“岛状”造血组织 7、骨髓供血为滋养动脉和骨膜毛细血管网 骨髓显像原理和显像剂 红细胞生成细胞骨髓显像 52Fe——回旋加速器产生——PET 1 11InCl 3 1、发射171KeV和245KeV两种γ射线——放射性分布与放射性铁和放射性交替相似——用于SPECT 2、静脉注射后迅速和转铁蛋白结合,但是不参与血红蛋白合成,血浆半衰期5小时 3、30%集聚于骨髓、20%积聚于肝脏、7%肾脏、1%脾脏清除,其它位于体液中 4、几乎不和红细胞结合。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骨髓显像 1、网状内皮系统包括:骨髓内的网状吞噬细胞、肝脏的库普弗细胞、脾脏内的巨噬细胞; 2、常用显像剂包括:99m Tc-硫胶体、99m Tc-锑胶体、198Au胶体。 粒细胞生成细胞骨髓显像 3、显像剂——NCA-95(非特异性交叉反应抗原95).主要表达与粒细胞和粒细胞生成细胞。但是骨髓中粒细胞与外周粒细胞之比为50-100/1,所以99m Tc标记的NCA95,主要分布于骨髓中。 显像方法 1、静脉注射10.8-20mci99m Tc-硫胶体或者锑胶体→20-30分钟后行SPECT全身显像。如果是γ相机局部采集,先采集后位骨盆,计数>300K,后以同等时间采集前后位胸部、前后位腰椎,及后位骨盆。采集时需要遮挡肝脾。 2、静脉注射99m Tc-NCA95 300-400MBq。3-4小时后采集。需要排空膀胱。无需遮挡肝脏脾脏。 骨髓显像的临床应用 1、协助判断骨髓穿刺部位; 2、骨髓栓塞的诊断; ①骨髓栓塞多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②骨髓显像表现为局部放射性缺损,周边区浓聚。 3、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 ①患侧股骨头缺血,放射性分布低于对侧,或者缺损 4、血液病 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早期可正常或出现外周骨髓扩张。进入贫血期骨髓衰竭及髓外造血

03-11首医博士人解

2011年首医人体解剖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3分×10个 1、Dentate line;齿状线 2、Cisterna chyli;乳糜池 3、Pterygoid venous plexus;翼丛:是位于颞下窝内,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 的静脉丛.翼丛收纳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最后汇合成上颌静脉,回流到下颌后静脉.翼丛与上颌动脉在颞下窝的浅部;翼内,外肌的肌腹,下颌神经及其分支则在该肌的深部.翼丛通过眼下静脉和面深静脉与面静脉相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相通,故口,鼻,咽等部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 4、阴部管;阴部管位于坐骨直肠窝外侧壁,坐骨结节上方3~4cm处,为闭孔筋 膜与会阴浅筋膜共同围成的管状裂隙。其中有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通过。 5、Scalene 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 即起自这些细胞,余部则起自椎前神经节。 7、Chorda tympani;鼓索神经 8、房室交界区; 9、Vincula tendium; 10、Mesenteric sinus。 二、选择题:1分×15个,1-10个单选,11-15个多选 1、冠状窦的开口部位; 2、属特殊内脏感觉性神经节; 3、支配胸大小肌的神经; 4、旋转加速与减速的感受器; 5、泪腺窝位于; 6、男性输精管结扎部位; 7、左室流出道和流入道的分界; 8、甲状腺狭从前方跨气管的哪几个气管环; 9、不属于颈丛的分支; 10、射精管开口于尿道哪个部位; 11、关于心纤维支架叙述正确的是; 12、分布于舌的神经有; 13、支配蚓状肌的神经有; 14、Glisson囊包裹的结构有; 15、关于房室束的描述正确的是。 三、简答题:5分×3个 1、人体内有哪些具有三个狭窄的器官?名称,狭窄部位及临床意义; 2、动脉上的感受器有哪些?名称、位置、感受性质; 3、膝关节的构成,运动及相关肌肉。

《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position):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身 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2.翼点(pterion):颅骨侧面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形成“H”形骨缝,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胸骨角(sternalangel):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4.关节(joint):全称为滑膜关节,是骨连接的最高分化形式,想对骨面间有滑 液腔隙,充以滑液,因而一般具有较大活动性,骨面间相互分离,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连接。 5.斜角肌间隙(scalene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6.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ament):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形成腹股沟管的下壁。 7.角切迹(angularincisure):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转折处,是胃体和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界。 8.肝门(portahepatic):肝脏面近似“H”形的横沟,它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膀胱三角(trigone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 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与基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黏膜都保持平滑状态。此三角是结核、肿瘤、炎症的好发部位。 11.尿道球(bulbof urethra):是尿道海绵体后端的膨大,位于两阴茎脚中间,固定于尿生殖膈的下面。其内尿道最宽,称尿道球部。

局解整理

上肢: 1.乳房位置血供淋巴回流韧带 位置:女性乳房位于胸肌筋膜前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之间,平第2~6肋高度。 血供:动脉:胸肩峰a;胸外侧a分支;胸廓内a前穿支;肋间a的外侧支 静脉:??? 淋巴回流(与体表位置相对应记忆):乳房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 1)外侧部与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2)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3)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癌转移) 4)深部——胸肌间淋巴结 5)内侧部的浅淋巴结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6)内下部——腹壁与膈下淋巴管——肝淋巴管 韧带: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 2.锁胸筋膜位置二进二出 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胸外侧神经穿过。 3.腋窝边界内容伴行关系(类似的还有胃床肾床食管的伴行关系)三四边孔 边界:顶:向上内通颈根部,由锁骨中份、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有臂丛通过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三肌一筋膜) 后壁: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三肌一骨) 内侧壁: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 外侧壁: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肱骨结节间沟 内容: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伴行关系:腋n与旋肱后a伴行穿四边孔(腋n支配三角肌,损伤腋n可导致方肩)胸长n与胸外侧a在前锯肌表面伴行 桡n与肱深a伴行入肱骨肌管 4.腋动脉分段 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1)胸上a 2)胸肩峰a;胸外侧a 3)肩胛下a(沿肩胛下肌下缘走行,分为旋肩胛a与胸背a);旋肱前、后a 比较:锁骨下动脉分段 以前斜角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1)椎a;胸廓内a;甲状颈干(分支为肩胛上a;甲状腺下a;颈横a);肋颈干 2)无 3)有时发出肩胛上a或颈横a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地位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学习的第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医学中有近1/3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只有正确认识人体器官形态结构,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先进诊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如CT、MRI、介入医学等,都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和应用。 我校针对临床医学等五年制本科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划分为《大体解剖学》(Gross Anatomy)和《神经解剖学》(Neuroanatomy)两个教学阶段,分别在第2、3学期实施。 《大体解剖学》按人体各局部划分为多个教学单元,复合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的知识内容,系统解剖知识主要通过理论讲授概述和总结,主要教学内容以局部解剖知识为主体,指导学员通过大量的动手解剖实践,观察和认知人体结构。教学过程主要在实验室实施,系统概述、各个局部的总结通过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在教室实施。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体系相对固定,结构学习直观形象。 《神经解剖学》按神经系统的组成划分为多个教学单元,并将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的“颅骨”、“视器”和“前庭蜗器”划入这一课程。教学中采取先上大班理论课、后小班实训课和临床病例讨论的方式。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涵盖内容相对专一,属于前沿生命科学神经生物学的形态学部分,知识体系更新相对较快和较抽象。 (二)课程目标 《大体解剖学》着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归纳总结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

求学员能掌握人体器官的系统组成、功能概况及相互联系。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概况,各局部的重要器官的位置、毗邻及形态结构。能够建立起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人体形态学知识结构。能够阅读理解一定量的大体解剖学专业英语词汇。 《神经解剖学》着重培养学员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和理解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传入中枢,以及中枢发出指令到达效应器传导路径的形态学基础,建立系统的观念和意识,将《大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阅读理解一定量的神经解剖学专业英语词汇。 大体解剖和神经解剖知识的掌握,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用神经生物学基础》等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后学习临床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过程,为更好地适应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大量的解剖实践,学员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都将得到明显提高。通过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强化,强化学员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判断分析能力,为其它医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内容标准 《大体解剖学》 第一章绪论、运动系总论 [教学目标] 了解: 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发展概况与分科。 2.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3. 体型、变异与畸形(自学)。 4. 解剖教研室科研方向,解剖学与数字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力学。 5.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的发生和发育(自学)。骨的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自学)。 6. 直接连结的种类和结构。滑膜关节的分类。滑膜关节的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自学)。 7. 肌的形态和结构。肌命名原则。肌的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自学)。 理解: 1. 解剖学方位术语的定义和应用。 2. 解剖学的轴和面的定义和应用。 3. 骨表面结构形态的命名原则。 4. 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及其定义。

第1章肝脏的结构(赵慧娟)

第一章肝脏的结构 肝脏是胚胎最早发生的器官之一,并为胎儿重要造血场所。当胚胎发育至第4周时,在前肠与卵黄囊柄交汇处,肠管内胚层向腹侧突起形成肝憩室,即为肝脏和胆囊的原基。随着胚胎发育,源自卵黄囊、胎盘的卵黄静脉、卵黄动脉和脐静脉在通向静脉窦的过程中,于原始横膈间充质内形成肝丛,成为肝血窦的前身,它们不仅为肝原基传输营养,并与之共同构筑成肝脏极为精致、复杂而又相对有序的结构。肝主质与相伴之血管水乳交融贯彻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之中,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演绎不止,各种肝脏疾病遂在此结构基础上发生、发展。 第一节解剖学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由肝实质和伴随着一系列管道的间质所组成。活体肝呈红褐色,充填着丰富的血窦,加之体积大、质柔脆、血管布局特殊、位置固定,故易受暴力而破裂,可致大出血。肝脏大小因人而异,左右径约25.6cm,前后径最长可达15.2cm。男性肝重1.4~1.8kg,女性肝重1.2~1.4kg,成年人肝重占体重之1/50~1/30。胎儿期因造血功能活跃,肝脏相对较大,占体重之1/20~1/16。 肝脏行使着消化、代谢、储存、贮血、解毒等重要生理功能,并直接参与调节物质代谢、人体免疫、防卫、凝血等机制。除人脑外,其功能之多元化堪称为人体之最。 一、肝脏的位置、表面解剖及其毗邻 肝脏成不规则楔形,位于右上腹部横膈下,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小部分经剑突下达左季肋部。正常人仰卧时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缘近肋缘。肝脏位置可随呼吸运动、膈位高低、腹腔内压、韧带牵拉、体形肥瘦等诸多因素而变化。肝脏被包膜(Glisson 膜)所覆盖,实系腹膜脏层之一部分。它们反折到横膈与腹膜壁层相连续。在肝门处包膜的结缔组织与包裹着肝门血管、胆管的纤维鞘相连续,一直延伸到血管、导管的最小分支。 肝有膈、脏两面和前、后、左、右四缘。大部分与横膈相贴附的上、前、右侧表面均很光滑,称膈面(图1-1),此处有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及肝圆韧带将肝固定于横膈及腹壁上。而在肝与膈、后腹膜腔相接触处,右冠状韧带前、后层之间的部分没有包膜,称为肝裸区(图1-1,1-2)。 图1-1肝膈面之大部 1.镰状韧带;2.右三角韧带;3.右冠状韧带;4.尾状叶;5.左三角韧带;6.左冠状韧带前层;7.肝圆韧带;8.胆囊

肝脏的结构

肝脏的结构、功能和与肝脏有关的疾病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朱自力学号:2011212238 摘要: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 储存肝糖, 通过对肝脏结构的简要介绍和分析提出生活中肝脏的保护与调理。 关键词:肝脏结构功能肝脏疾病肝脏保护 正文: 一.肝脏的结构: 1: 分 5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 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 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呼气时则稍升。 2:肝脏的形状态: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据统计,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1157-1447g,女性为1029-1379g,最重可达2000g左右,肝的长、宽、厚约为25.8cm、15.2cm、5.8cm。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 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 前上方,与脆弯窿相适应,能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隔面借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左右两部,即左叶和右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的下面凹凸不平,称为脏面,朝向后下方,与腹腔器官相邻。脏面的中部有H形的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左侧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为胚胎时期的脐静脉闭锁的遗迹;右侧纵沟的前部容纳胆囊,后部紧接下腔静脉。横沟叫肝门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由此进入肝脏。 3.肝的特征 1.肝内管道和血液供应 肝内管道包括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Glisson系统由相互伴行的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的各级分支构成。 肝脏有双重血液供应功能,这是腹腔内其他器官不同。肝动脉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收集消化道的静脉血,主要供给营养。肝内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血容量占人体总量的14%。肝的血管分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两组。入肝血管包括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此为双重血管供应。出肝血管是肝静脉系。此外肝管及各级胆管是排出胆汁的导管系统。 1)肝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脉和肝右动脉。

肝脏的血液循环

▪肝脏的血液循环(一) ▪ ▪肝脏有双重血液供应,与腹腔其他器官不同。肝动脉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主要供给氧气,肝门静脉收集消化道的静脉血主要供给营养。 ▪肝脏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有1500-2000ml。肝的血管分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两组。入肝血管包括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属双重血管供应。出肝血管是肝静脉系。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肝血供的1/4来自肝动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动脉,将直接来自心脏的动脉血输入肝脏,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肝血供的3/4来自于门静脉,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静脉,把来自消化道含有营养的血液送至肝脏“加工”。肝血管受交感神经支配以调节血量。 ▪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门静脉还与腔静脉间存在侧枝吻合,正常情况下,这些吻合枝是不开放的。由于上述血管间的联系,当肝脏某些病理因素(如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循环障碍时,血流受阻,可引起脾脏淤血肿大。当侧枝循环开放,如致食管静脉淤血曲张,甚至破裂出血; 如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吻合,可致此处静脉丛破裂导致便血;如通过脐周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吻合,门静脉高压时,可出现脐周静脉怒张。 ▪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内含丰富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肝脏的物质代谢,其血流量约占肝全部血流量的20% ~30%,压力较门静脉高30~40倍。门静脉是肝的机能血管,其血量占肝血供的70%~80%,压力较低,其血液富含来自消化道及胰腺的营养物质,当流经窦状隙时,即被肝细胞吸

收,再经肝细胞加工,一部分排入血液供机体利用,其余暂时贮存在肝细胞内,以备需要时利用。 ▪横沟内有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称为肝门。门静脉和肝动脉这两条血管均被包绕在结缔组织鞘内,经肝门(或称第一肝门)进入肝脏,以后就像树枝分叉样分布于腺泡内。由肝腺泡边缘肝小静脉(即静脉)汇合成较大的肝静脉分支,最后汇合成的肝静脉主干,进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肝的后面肝短静脉有至少3~4条,多至 7~8条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三肝门。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大纲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呼吸系统的解剖学特点,为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提供了巨大的表面接触面,以利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充分弥散,这是维持人体各脏器功能和生命的重要条件。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和肺泡等组成。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除包括呼吸道、肺、肺泡组织外,还包括胸廓、各种呼吸肌及肺和胸廓的血供、淋巴、神经支配。 二、总体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临床专升本科医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第一章呼吸衰竭 【目的要求】 一、掌握呼吸衰竭的定义、病因。 二、熟悉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 三、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常见的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四、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五、熟悉ALI/ARDS常见的病因,主要发病机理,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抢救措施。【讲课时数】 理论课2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病因和分类。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结合呼吸病理生理讨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制。

缺02 和C02 潴留的发生机制: 1.肺泡通气不足; 2.通气 / 血流比例失调; 3.弥散障碍; 4.肺动 -静脉样分流; 5.氧耗量增加。 缺02 和C02 潴留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循环;呼吸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影响。 三、临床表现 : 说明缺氧、二氧化碳储留对各系统功能的影响。 1、呼吸困难; 2、紫绀; 3、精神、神经症状; 4、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改变。 四、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动脉血气分析作诊断。 强调动脉血气检查(主要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实际重碳酸盐、PH 值和剩余碱)的意义和正常值,呼吸衰竭的几种典型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诊断。 五、治疗: 1、建立通畅的气道:祛痰、解痉、清除分泌物 ,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经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氧疗: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缺氧伴明显二氧化碳滞留的氧疗原则两者给氧浓度的区别及原理、方法及有关事项。 3、增加通气量、减少C02潴留: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合理应用机械通气。 4、纠正酸碱失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主要有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碱中毒的处理。 5、合理使用利尿剂。 6、抗感染治疗:正确使用抗生素。 7、防治消化道出血及休克。 8、营养支持疗法。 六、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错误给氧和使用镇静剂、利尿剂等。 【教学方法】 一、讲课: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解进行呼吸衰竭发生机制、病理生理。 二、示教典型病例,分析呼吸衰竭时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和病理生理改变。 【预习要求】 一、预习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二、预习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思考题】 一、呼吸衰竭的定义和分类。 二、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三、呼吸衰竭的处理原则。 ALI/ARDS 【教学内容】: 1、定义、病因。 2、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标准。 4、处理原则:病因治疗、氧疗、机械通气(重点PEEP)和其他(液体平衡、营养等)【教学方法】 结合典型病例示教,多媒体教学。 【预习要求】 预习ALI/ARDS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标准。

2022年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解剖

中山医博士试题(95-03解剖) 95解剖 1.心脏旳血供。 2.胃旳静脉淋巴回流。 3.眼旳神经支配。 4.颈部淋巴回流。 96解剖 1.眼旳神经支配。 2.内囊旳位置和后肢损伤后旳临床体现。 3.肾脏旳位置毗邻。 4.腋窝淋巴结旳分布及回流。 5.腹膜旳附属构造,大小网膜旳功能。 97解剖 1.神经元旳形态分类。 2.眼眶内旳静脉和神经分布。 3.三角肌、前锯肌、背阔肌旳起止,功能和神经支配。 5.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为何小脑损害会引起指鼻不准,走路蹒跚。6.上下腔静脉旳构成,之间吻合旳临床意义。 7.腋动脉旳分段,分支供应旳器官和伴随神经支配旳器官。

98博士硕士入学考试试题-解剖学 1. 眼肌旳神经支配。 2. 食管旳走形及比邻。 3. 甲状腺旳位置及比邻。 4. 臂丛神经旳构造。 5. 头面部精细感觉旳传导通路。 6. 腹股沟管旳构造。 7. 心脏旳血液供应。 8. 门静脉及腔静脉旳侧枝循环。 以上8题任选5题即可。每题20分。 99解剖 1. 以肩关节为例论述关节旳基本构造和附属构造。 2. 眼动脉旳分支和静脉回流。 3.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一侧视神经和动眼神经损伤旳体现。 4. 脑干特殊内脏运动神经核旳名称,位置,纤维构成颅神经旳分布。 5. 颈外动脉在颈部旳分支、起始、走行和分布。 6. 腹膜后间隙旳定义、范围和脏器。 7. 臀部神经旳分层,经梨状肌上孔旳神经血管及相对旳供应和支配。 8. 直肠肛管上下旳动脉、静脉和神经旳特点 解剖

1、试述臂丛旳构成及其分支,后束受损时临床体现怎样? 2、试述上颌动脉旳来源、行程、分段和分支。 3、试述心脏旳位置和毗邻。心脏旳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 4、试述腹腔内淋巴结分布,收纳范围和淋巴液输出途径。 5、试述盆腔内腹膜形成旳构造及在维持子宫正常位置中旳作用。 6、脑干网状构造旳形态构造特点,并论述其重要功能。 7、试述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核团旳位置,所合成旳分泌物质,以及它们释放旳途径和作用。 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学(博士) 1、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抵达视网膜需通过哪些构造?其中对光线进入有调整作用旳构造有哪些,并阐明其神经支配。 2、喉旳构成及临床意义。 3、试述第四胸椎下缘平面(胸部)旳解剖构造。 4、试述女性乳房旳淋巴引流及临床意义。 5、什么是肝旳Glisson系统?有什么临床意义? 6、试述脊髓旳血液供应及特点。 7、试述面神经旳行程及分支;比较面神经核上瘫、核下瘫旳区别,并阐明原因 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专基)(博士)

一文讲全,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和应对方法

一文讲全,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和应对方法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前列[1]。肝癌的重要特性是易发生侵袭和转移,其侵袭部位、转移途径多种多样,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最常见的肝癌转移部位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肝内转移 肝癌首先发生的一定是肝内转移,转移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随肝内细支血管转移、播散转移等等。例如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瘤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临床上常表现为单发的肝癌在一段时间后转变为多发的癌肿。其中,肿瘤侵及门静脉干支后果较为严重,所有腹腔内脏包括食管、胃肠、脾脏、胆囊和胰腺的血液最终都会汇入门静脉中,门静脉直接导入肝脏之中,转移生成的癌栓可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加重癌性腹水。 二、肺转移 除了在肝内部进行转移之外,癌细胞还经常跑到其他器官“捣蛋”,这是因为癌细胞具有迁移性,易于从癌肿上脱落,导致癌细胞发生转移。 当癌肿在肝内生长变大,侵犯到肝静脉后,会破坏血管的基底层也就是使血管“破损”,部分脱落的癌细胞随肝静脉的血流被带进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是全身静脉血回流到心脏的主干道之一,回心之路血流湍急,癌细胞难以着床生长。直到心脏把收集到的静脉血再次泵入肺动脉直至最终到达肺毛细血管网,此时,血流缓慢,还有独特的凝固—纤溶活性,大大方便了癌细胞着床生长,便捷的气体交换更是带来了充足的氧气供应,因此,肺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占肝外转移的39.5%~53.8%[2,3]。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旦发生肺转移,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而且这类患者临床上处理很棘手。 肝癌出现肺转移后,患者的症状与转移灶的位置及大小有关,当

转移灶较小且位置处于肺部周边,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如果转移灶偏大且靠近肺中央,可对气管造成压迫,导致患者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甚至咯血等症状。 肺部外科手术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治疗、药物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局部控制率和疗效均有明显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在积极控制肝内病灶和严格把握各种治疗技术的适应征的前提下,依据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原发病灶和肺部继发性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有无血管侵犯等差异选择治疗方案。此外,单一的治疗模式不适合所有患者,必须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联合多种方式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 三、淋巴转移 肝癌淋巴结转移是除肺转移外第二常见的肝外转移途径,常见于肝门淋巴结及腹腔途径。虽然肝癌是血供丰富的肿瘤,但在肝癌组织中亦存在大量的淋巴管增生及扩张,且其分布贯穿整个肿瘤组织,淋巴管的数量多少与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呈正相关,淋巴管的内皮细胞表达一种叫做趋化因子的信号分子,对肿瘤细胞而言是“甜美的呼唤”,促使肿瘤向淋巴结转移。 临床研究发现,肝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人的生存期及预后明显比无淋巴结转移病人差,且可观察到有些病人肝切除术后无肝脏肿瘤复发,但死于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即使在肝癌肝移植的病人中也会出现移植肝正常但很快因淋巴结转移而死亡的案例。 图片来源:摄图网 肝癌根除手术是否需行淋巴结清扫目前仍无定论。有研究人员指出,即使行肝切除与淋巴结清扫,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病人的预后仍极差,且肝硬化病人淋巴结清扫太彻底,会破坏肝周门静脉系统侧支,减少肝脏血供,增加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因此,术前、术中确定肝癌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肝癌病人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大部分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介入、局部无水乙醇注射和射频治疗均不适宜,只能采用外放射治疗作

肝脏疾病试题

肝脏疾病 [单项选择题] 1、肝囊肿采取囊肿穿刺抽液乙醇注射治疗,以下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A.囊液内含有胆汁,抽尽后,腔内注入无水乙醇 B.抽尽囊液,一般注入量为囊液的1/4~1/3 C.无水乙醇停留3~5分钟后再将其吸净,如此反复抽吸2~3次 D.最后再注入无水乙醇10~20ml,保留在囊腔内,以巩固疗效 E.一般间隔半月到1月左右,再行第二次穿刺抽液注入无水乙醇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2、下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方法,错误的是() A.凡有肝病病史、HBsAg阳性、有肝硬化或慢性肝炎,年龄在40~60岁,应定期进行AFP和B超检查 B.AFP>400μg/L,影像检查提示肝内实质性占位,可以明确诊断 C.AFP D.AFP阴性,B超、CT提示肝内实质性占位,可行肝动脉造影或B超引导下细针经皮肝穿刺细胞学检查 E.AFP>400μg/L,B超、CT未发现肝内明确占位,可排除肝癌诊断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3、肝癌术后复发,瘤体较小而又不能手术切除者,治疗宜采取() A.肝动脉结扎术 B.切开引流术 C.根治性肝切除术 D.经皮肝穿引流术 E.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术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4、病变广泛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A.定期B超复查观察 B.内囊摘除术 C.肝动脉结扎术 D.射频消融治疗

E.肝部分切除术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肝棘球幼病最常用、简便的是内囊摘除术。肝Ⅲ段巨大肝囊肿部位较靠左叶边缘,适应于做肝部分切除术。肝海绵状血管瘤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故直径3cm属于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又无症状,可B超定期每隔3~6个月复查,观察其变化,不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病变广泛不能切除者,采用结扎肝动脉术可使其瘤体缩小。对直径3cm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可选用多种方法,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较好。 [单项选择题] 5、患者,女,57岁,CT示肝左外叶8cm占位,伴门静脉左支癌栓,肝肾功能正常,首选治疗方案() A.手术切除 B.经肝动脉化学治疗和栓塞 C.全身化学治疗和中医治疗 D.肝肿瘤局部无水酒精注射 E.生物治疗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正常情况下肝脏每天的胆汁分泌量约为(). A.200~400ml B.400~600ml C.600~1000ml D.1000~1500ml E.1500~2000ml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肝脓肿自行穿破后,最严重的后果是(). A.穿入心包腔:心脏压塞 B.穿入腹腔:腹膜炎 C.穿入胆管:胆道感染 D.穿入胸腔:脓胸 E.穿入膈下:膈下脓肿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心脏压塞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单项选择题] 8、以下原发性肝癌的转移特点,错误的是().

系统解剖学解剖重点内容

1 掌握大隐静脉的走行特点及高位属支, 熟悉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分群及引流, 了解股前内侧区的浅动脉、皮神经及其来源; 2 熟悉深筋膜形成的结构:髂胫束、隐静脉裂孔、骨筋膜鞘。 3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的边界及通过的内容。掌握股三角的构成及其内容,掌握股鞘及股管的概念;熟悉股动脉、股神经的分支分布以及闭孔血管神经束的分支分布。掌握收肌管的构成、通过的内容。 4 了解臀部皮神经的配布与肌肉的配布,掌握梨状肌上孔、下孔、坐骨小孔穿行的结构及排列关系。 5 熟悉大腿后骨筋膜鞘的内容,掌握坐骨神经的行程特点。 6掌握腘窝的边界、内容及层次关系。熟悉胫神经与腓总神经的行程、分支分布;了解腘动脉的膝关节支。 7 掌握小腿浅筋膜内的皮神经、浅静脉。掌握小腿前骨筋膜鞘、后骨筋膜鞘、外侧骨筋膜鞘的内容,以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 8 了解足背浅筋膜内的浅静脉、皮神经的分布。了解伸肌上下支持带的位置、及其通过的内容;掌握踝管的概念及其通过的内容。 great/lesser saphenous vein; fascia lata; iliotibial tract; saphenous hiatus; lacuna musculorum/vasorum; femoral triangle; femoral sheath, femoral canal; adductor canal(Hunter canal), saphenous nerve adductor tendinous opening; obturator artery/nerve; 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s; Superior/inferior gluteal nerve/artery/vein; sciatic nerve; internal pudendal artery; pudendal nerve; lesser sciatic foramen; popliteal fossa; popliteal artery; Sural nerve; tibial nerve; common peroneal nerve; superficial/deep peroneal nerve; anterior/posterior tibial artery; malleolar canal,piriformis

胃的血供、淋巴及神经支配

胃的血供、淋巴及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动脉 胃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腹腔干,但在胃的两端也有一些其他来源的血管形成壁内吻合。胃左动脉直接来自腹腔干,脾动脉发出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有时还可发出一条胃后动脉,肝动脉产生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后者继而又可发出胃网膜右动脉。

胃左动脉 胃左动脉是腹腔干最小的分支,向上走行至中线左侧,并经小网膜囊壁后上方的腹膜下,跨过左膈脚到达左膈下动脉附近和左肾上腺的内侧或前方,接着继续向前进入胃小弯上端的小网膜上部,然后转

向前下方,沿胃小弯在小网膜的两层腹膜间走行。在其行程的最高点发出一支食管支。在沿小弯走行的过程中,发出许多分支行于胃的前后表面上,并在。 胃左动脉也可来自肝总动脉或其分支。最常见的变异是源于肝左动脉的胃左动脉,走行于小网膜上部的两层腹膜之间,,最后到达胃小弯。其他变异主要来自肝总动脉。偶尔可从胃左动脉发出一条异常的肝左动脉,在胃上部松动术中需要辨别出该异常动脉。 胃短动脉胃短动脉的数目不定,一般介于5~7 条,发自脾动脉或

其分支,也可来自胃网膜左动脉的近侧。它们走行于胃脾韧带(gastrosplenic ligament) 的两层之间,分布至贲门口和胃底,并与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的分支相吻合。与这些血管一起,在脾动脉的远端可能发出一条副胃左动脉(accessory left gastric artery) 。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左动脉是脾动脉最大的分支,在从脾动脉发出,在胃脾韧带的两层之间行向前下方,进入胃结肠系膜上部,在胃大弯附近的覆膜层间向下行,与。胃网膜左动脉发出胃支,经胃脾韧带到达胃底、经胃结肠系膜到达胃体;其长度约8~10cm,比胃网膜右动脉的胃支更长。该动脉的行进途中发出网膜支,网膜支在胃结肠系膜间下行到达大网膜。在胃网膜左动脉 常有一条特别大的网膜支,下行于大网膜的外侧部,胃网膜的外侧半提供了大量动脉血供。胃后动脉变异:可能出现一条独立的胃后动脉。当此动脉出现时,一般从脾动脉中部发出,位于胃体的后方。它在网膜囊的腹膜后向胃底上行,在胃膈皱褶(gastrophrenic fold) 内到达胃的后表面。胃右动脉当肝动脉从网膜囊壁后方朝小网膜下缘行进时,,随后胃右动脉在小网膜的两层腹膜间走行,正好位于胃小弯内侧端的上方。它沿着胃小弯上行,发出多条分支到达胃的前、后面,并与胃左动脉相吻合。

正常肝脏微循环及研究进展

正常肝脏微循环及研究进展 肝脏是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最大腺体 器官。既是物质代谢中心,又是重要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和屏障器官,还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与其功能相适应,肝脏的体液循环结构与方式复杂,且不同种属又不尽相同,因此微循环研究困难,研究结果也可因研究对象与方法不同而有一定差异。 肝脏体液循环及其调节 1 肝脏血供丰富而独特,由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成人休息状态每分钟流经肝脏的血液高达1500~2000ml,约占心输出量的25~30%。正常肝脏门静脉血供占60~70%,肝动脉血供占30~40%。血流受神经、体液和肝血窦内压力等因素调节,但以肝动脉血供调节为主,正常时与门静脉血供呈负相关。血液在肝实质内进行物质交换后经肝静脉和丰富的淋巴管回心,分泌的胆汁经胆管排入肠道。 门静脉:门静脉主要汇集肠系膜上静脉

和脾静脉的血流,将胃肠道吸收的营养和某些有毒物质输入肝内进行代谢和处理,故称功能血管。也有许多体液因子由此入肝营养肝细胞,称“养肝因子”。其中胰岛素是维持肝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及促进肝细胞生 长发育与再生的主要养肝因子。门静脉分左、右两支,入肝后再逐渐分支为小叶间静脉,行于小叶之间。直径280μm以下的小叶间 静脉称分配静脉,常发出小分支入肝小叶,其终末分支称终末门微静脉,直径约20~ 30μm,管壁仅见散在平滑肌,行于门管区内,组成单腺泡的中轴。终末门微静脉沿途发出若干短小分支称入口微静脉,穿过界板与血窦相连。直径大于400μm的分支称导 静脉。最近有研究证实也可直接发出与血窦相连的入口微静脉。入口微静脉管壁无平滑肌但与血窦相连处内皮细胞较大,富微丝,细胞舒缩形成肝腺泡的入口括约,调节肝腺泡内的门脉血流。 肝动脉: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入肝后与门静脉伴行分支。小叶间动脉有数层环形平滑肌,直径100μm的小动脉含两层

肝脏

一.肝脏的解剖结构 二.肝脏的循环 三.肝脏的参与化学反应 四.肝功能各项指标的生化意义 五.肝脏疾病的治疗 肝脏的解剖 1.1位置及毗邻犬肝脏位于横膈以后腹腔头侧. 尾状叶以凹陷切迹面与右肾相毗邻,两者间有肝肾韧带. 左外侧叶体积最大,隔小网膜遮盖舌叶(尾状叶乳头)、胃小弯、其左缘和食道相邻. 左中央叶遮盖左外侧叶右1/ 2. 方叶位于左中央叶和右中央叶之间,没有和别的肝叶相互遮盖. 右中央叶遮盖右外侧叶左1/2. 右外侧叶遮盖尾状叶. 左中央叶、方叶和右中央叶遮盖第一肝门. 胆囊附着于右中央叶左下方,与方叶右侧相邻. 肝下缘和肠道相邻. 1.2分叶及形态犬肝脏分为7叶[3](图1),以肝门为中心逆时针依次为舌叶、左外侧叶、左中央叶、方叶、右中央叶、右外侧叶和尾状叶. 各肝叶形状不规则,除舌叶和方叶外,各叶中央钝厚,外缘薄锐,分膈脏两面,膈面稍凸,脏面微凹,缘呈圆弧状. 尾状叶分膈,脏,背三面,膈面贴横膈及肝右外侧叶脏面,顺应其结构而圆滑稍隆,脏面有右肾压迹面,背面贴腹后壁. a~g代表的胆管依次属于左外侧叶、左中央叶、方叶、右中央叶、右外侧叶、尾状叶和舌叶 图1犬肝脏的分叶及胆管分支示意图(略) 各叶根部融合方式:左外侧叶、左中央叶根部融合;方叶、右中央叶根部融合;右外侧 叶、尾状叶和尾状叶乳头根部融合. 形成深浅不一的叶间裂(与肝上缘的距离),由深至浅 依次为:舌叶和左外侧叶间,右外侧叶和右中央叶间,左外侧叶和左中央叶间,左中央叶 和方叶间,右外侧叶和尾状叶间,方叶和右中央叶间叶间裂. 左外侧叶和左中央叶间、左中 央叶和方叶间、方叶和右中央叶间的叶间裂至肝脏上缘的距离分别为:(8.6±3.1) mm, (1 8.7±6.5) mm, (33.5±11.1) mm. 2.4肝脏的韧带①镰状韧带:起于方叶和左内叶头侧交界跟部,矢向止于膈肌;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