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1】

【摘要】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

理工类大学英语专业人文类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本专业的发展。

理工类大学英语专业应对本专业的人文类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根据国家大纲的要求及理工院校的特点优化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与其它类型院校的学生相比有独特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英语专业;人文课程设置

1.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有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今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努力方向。

外语界专家如戴炜栋、刘毅,何其莘等都就课程体系改革做过相应研究,但大都针对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本科英语专业。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开办英语专业的高校有939所(何其莘,2009),其中理工类院校占1/3。

如何改进现行的课程设置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决定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成败。

本文探讨如何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优化,寻求课程设置合理方案,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2.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就考虑到了交叉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与2000年颁布的《大纲》的要求不谋而合。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科技英语专业只成为一个培养方向。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相关知识课程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数理课程、计算机课程、行业专业课程。

现今我国数量庞大的“英语专业”中,特别是近年来在传统上或依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设立的“英语专业”,有相当数量根据实际内容来看,也许称之为“专业英语”更为贴切。

理工类课程虽然是理工类院校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课程设置理论依据及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3.1理论依据:《大纲》指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项任务:(a)开设与复合学科有关的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b)探讨在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中如何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效益等。

国内外学者对外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把课程设置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目的,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级,进行适当的教学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班,选择、改编或编写合适的教学资料,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估方式。

3.2课程设置改革探索:各个模块课程设置具体要求如下:

公共基础课:本模块课程应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能够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有的理工类、经贸类和管理类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相辅相成,可引导学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

尤其是多开设一些理工类学生所缺乏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修养。

专业技能课: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应当对“双基”加强训练,把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知识课程的学习融为一体,增强技能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也有助于人文素养和知识的积累。

毕业生对专业技能课重要性的排序是:口译、听力、笔译、写作、口语、视听说、精读、应用文写作。

可以看出,应用类的课程被毕业生广泛重视,说、听、译、写的技能和相关课程最被关注,各种形式的阅读需要程度最低。

毕业生认为,大量阅读可以课后自主完成。

至于语音,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且普遍水平在提高,如何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应引起重视。

专业知识课:专业知识课按照《大纲》要求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必修课。

同时增设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以提高人文素养。

专业知识课排序居前位的是:跨文化交际、英美社会文化、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

而像修辞学、词汇学、文体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认可度较低。

基础的、对提高修养和对外交流有直接帮助的课程受到普遍重视,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只合适一部分学生。

也就是说,毕业后从事英语专业学术性研究的学生比例不大。

因此,在专业知识课设置方面,应注意基础,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爱好、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专业知识课教学计划,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科目。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和将来就业的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尽量要考虑到系统性、广泛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方向课程,使他们能在专业方向方面有所发挥。

对相关专业知识课的认可度排序是:外贸函电与谈判、国际会议英语、科技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法入门、涉外企业管理、国际金融概论、经济学概论等。

涉外经济类课程的认可度最高,其次是国际会议英语、科技翻译。

这体现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工作需求和我国当前的国情。

毕业生就业后一部分会从事涉外工作,大部分进入经济领域,只有少部分进入其他领域。

所以,涉外经济、国际会议英语、科技翻译的需求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概论的认同度既超过了计算机应用,也超过了专业英语,可见学生希望系统了解自己的文化。

所以,如何合理配置、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应予以重视。

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压缩课堂教学的课时,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发挥的机会,还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实践环节中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要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保持一致,不能流于形式。

3.3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要有规划、有目标地引进人才(学科带头人)、稳定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4.结语

和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等其它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相比,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资源不同。

要利用其办学优势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其它类型院校的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建立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组织模块。

要使课程设置动态化,在保证和《大纲》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可根据各方面的变化适时调整,保证适合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本科教学评估与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刍议[J].中国外语,2008(3):4-8.

[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外语界,1999(4).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5.

[5]杨国旗.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9).

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2】

【摘要】随着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开始改革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增设各类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语言、人文知识、专业英语等更高级别的需求,为学生今后工作学习、参与国际交流和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工类院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进一步探讨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努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理工类院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也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改革创新。

如何使该课程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大学新生英语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定位,满足学生加速的信息、文化、专业等需求,已成为大学英语面临的最大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先后对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但是针对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这种课程设置并没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

尤其是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所提供信息类型的要求是和文科类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对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时,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知识的需要,又要尽量为其提供各类语言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英语从单纯的语言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过渡为语言、文化、专业知识等集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

一、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确定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

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研究社会问题,能运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并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理工类大学是国家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英语则是大学教育众多课程当中,最能开拓学生知识领域,连接国内外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因此,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义务。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在传统上往往满足于最基础的语言教育。

然而事实证明,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校本专业的有限空间,他们把学习的触角伸向的国外各所著名高校。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在互联网上收看国外高校对外开放的专业课程视频;越来越多的在读学生能够参加学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或者干脆转学到国外高校就读;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

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不仅局限于一般层次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而是应强化科技、文化等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能力。

这也是一个大学办出特色和水平,走国际化办学的大循环,提高大学国际竞争能力所必需的。

二、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

据各类调查,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赞成大学期间继续学习语言知识的约占30%,支持进一步学习人文知识的约占60%,而理工类院校比例更高。

比例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点:(1)可以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了解国外的各类人文历史知识,弥补理工科的不足;(2)以应用为前提学习外语,比起只学习读写教程要更生动有趣,能够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3)能够更加立体地认识一门外语,而不是永远把它只当成是四六级的通关之路。

和学生相比,大学英语教师在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方面也有着相似的需求。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师队伍素质已经大幅度地提高,过半数的教师都已取得硕士学位,博士的比例也在迅速增长。

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们非常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教授学生们本专业所学到的人文历史类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专业教学领域实现更高的目标和发展。

再看各个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现在大多数已基本实现分级教学,这为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其它大学英语选修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级别,开设不同的大学英语选修课,丰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关于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建议

从2003年起,全国许多高校已陆续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开设的总课程种类近20门,大致可分为两种:语言技能类和语言文化类。

其共同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先完成最基础类的语言学习,考查合格后允许学生选修其他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针对理工类院校学生欠缺人文历史知识、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必修是指保证学生完成其所需要的语言学习时间,英语基础要首先达到大学英语的基本能力要求,才能有资格选择继续学习其他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无法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话言基础,就不能保证其它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

因此,可以在大二的AB级学生中以及编入A级的大一学生中,实行大学英语选修课办法。

2 课堂面授与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相结合

大学英语的总学时毕竟有限,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是仅能保证每周有4学时的大学英语的课堂学习时间。

因此,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参与是毋庸置疑的。

这样可以大大增加课堂面授的知识量,提高课堂面授的效率。

3 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目前,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目的基本上分为兴趣型、实用型、应试型三种。

因此,在设置具体课程的同时,应考虑以上三种类型,开设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影视赏析等语言文化类课程;高级英语、英语阅读、演讲与辩论、英语写作、旅游英语、中高级口译、专业英语等语言技能类课程;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等应试类课程。

4 处理好专业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有的学校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完全分开,专业英语由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教授;有的学校则鼓励大学英语老师积极参与到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去。

如何合理应用英语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教学资源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综合地看,两者可以实现联合教学,这样可以各取所长,以最合理的配置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结语

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今后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道路。

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促进国际交流和店铺深造等客观需求,使大学英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不是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自身的特点尽快找到一条符合本校的教学道路,尽快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是每个理工类院校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义务。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修定部门:大学英语教研室修定时间:2014 年8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课程代码:12004 适用系别:汽车与机电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先修课程:高中英语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开课学期:大一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学时:96 学时(64+32) 学分:6 学分 二、性质和任务 大学英语课程是为我院学生第一学年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该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我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通过96 学时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和基本结构等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二、了解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的基本词汇、短语和句型,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与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职业能力。三、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作为一门人文启蒙课程,大学英语在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知识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基础阶段) 第一单元:打招呼 1、教学内容:初次和再次见面如何与人打招呼、彼此交换个人信息、自我介绍、如何写名片、不同国家使用的不同的问候语。 2、要求:掌握打招呼的不同英文表达方式,学会用英语做自我介绍,能够撰写自己的英文名片和简单的英文表格的填写,阅读和翻译简短的英文自我介绍。 第二单元:道歉和感谢 1、教学内容:致谢和致歉的不同的表达方式,礼物卡、感谢信和恭贺信的书写以及常用语的表述。 2、要求:掌握关于致谢和致歉的重要英文词汇、短语和常用句式,掌握英文信函的书写格式并学会写一封英文感谢信给自己的父母,了解怎样道歉才是由衷之言,阅读和翻译感谢信。 第三单元:路标和交通方式 1、教学内容:问路和指路用语、不同的交通方式用语、常见路牌的识别。 2、要求:掌握单元中用来表述方位的各种词和短语,掌握问路和指路的不同英文表达形式,能够就校园内部的各个场所做明确的位置描述,能够识别常见的英文路标,通过阅读课文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 解。 第四单元:守时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 理工类大学英语人文类课程设置【1】 【摘要】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 理工类大学英语专业人文类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本专业的发展。 理工类大学英语专业应对本专业的人文类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根据国家大纲的要求及理工院校的特点优化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与其它类型院校的学生相比有独特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英语专业;人文课程设置 1.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有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今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努力方向。 外语界专家如戴炜栋、刘毅,何其莘等都就课程体系改革做过相应研究,但大都针对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本科英语专业。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开办英语专业的高校有939所(何其莘,2009),其中理工类院校占1/3。 如何改进现行的课程设置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决定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成败。 本文探讨如何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优化,寻求课程设置合理方案,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2.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就考虑到了交叉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与2000年颁布的《大纲》的要求不谋而合。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科技英语专业只成为一个培养方向。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相关知识课程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数理课程、计算机课程、行业专业课程。 现今我国数量庞大的“英语专业”中,特别是近年来在传统上或依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设立的“英语专业”,有相当数量根据实际内容来看,也许称之为“专业英语”更为贴切。 理工类课程虽然是理工类院校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课程设置理论依据及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3.1理论依据:《大纲》指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项任务:(a)开设与复合学科有关的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b)探讨在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中如何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效益等。 国内外学者对外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把课程设置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目的,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级,进行适当的教学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班,选择、改编或编写合适的教学资料,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估方式。 3.2课程设置改革探索:各个模块课程设置具体要求如下: 公共基础课:本模块课程应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能够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有的理工类、经贸类和管理类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相辅相成,可引导学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 尤其是多开设一些理工类学生所缺乏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修养。 专业技能课: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应当对“双基”加强训练,把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知识课程的学习融为一体,增强技能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也有助于人文素养和知识的积累。 毕业生对专业技能课重要性的排序是:口译、听力、笔译、写作、口语、视听说、精读、应用文写作。

某大学英语系本科专业全部课程的简介(专业教师完整版)

某大学英语系本科专业全部课程的简介(专业教师完整版) あぃ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课程简介汇编 《基础英语写作I II》课程简介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英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类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行文格式和写法,使学生接触大量实例和范例,有步骤的进行写作训练,最终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写作基础知识——怎样写好句子、怎样写好段落、怎样开头和结尾;各种文体,主要是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书信、请假条、留言、通知、通告、启事、海报的写作指导与练习。 教学环节: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教材: 1.《英语写作手册》,丁望道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5年版。 参考书: 1.《英文写作完全上手》,唐群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0年版。 2.《新编大学英语写作》,万清新著,青岛海洋出版社, 2001年版。 课程目标:本课程传授现代英语词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英语词汇的知识,比较深入地了解英语词汇的现状及历史演变过程,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词汇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单词的结构、构词法、词的语义特征及词义关系、英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历史演变、英语词汇的国别特征、英语成语及

词典知识。 考核形式:笔试。 教材: 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目: 1.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2.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3. 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课程目标:密切结合教学实际,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所必须掌握的英美两国的各方面知识,为他们学好本专业奠定坚实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提高其英语水平,为其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或参加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外向型外语人才、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主要内容:全课程共分两个部分:分别介绍英国概况和美国概况。课程重点介绍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教育诸方面的情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实行听讲、说、读的顺序,学生在听取教师用英语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安排的课堂讨论的说,并在课后以精读紧跟,教师再督促并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考核形式:课堂发言,课外作业及闭卷笔试。 教材: 《英美概况》,温洪瑞、李学珍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2002年重印。 参考书目: 1、《英美概况》(新编本),陈治刚、张承谟、汪尧田、汪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理工科专业课程

理工科专业课程 理工科专业课程是指在理工科领域中所涉及的各种学科和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或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一、数学课程 1. 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是理工科专业中最基础的数学课程之一。它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内容,为后续更高级的数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 离散数学:离散数学主要研究离散结构和离散对象之间的关系,如集合论、图论、逻辑等。它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3. 数值分析:数值分析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近似计算和求解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它包括插值与逼近、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线性方程组直接与迭代解法等内容。 二、物理课程 1.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是介绍自然界基本物理规律和现象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内容,为理解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提供基础知识。 2. 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和

性质,包括静电场、静磁场、交变电磁场等内容。它在无线通信、光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三、化学课程 1.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讲述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的一门课程。它包括元素周期表、配位化合物、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为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提供基础。 2.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讲述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合成方法等内容,为理解生命科学和药物化学提供基础。 四、工程类课程 1.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是介绍刚体和弹性体力学行为及其应用的一门课程。它包括静力学、动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等内容,为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提供基础。 2. 电路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它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放大器等内容,为电子工程和通信工程提供基础。 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 1. 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数据的组织方式以及常用的算法。它包括线性表、树、图等数据结构以及排序算法、查找算法等内容,为编写高效程序提供基础。

关于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关于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摘要】随着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开始改革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增设各类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语言、人文知识、专业英语等更高级别的需求,为学生今后工作学习、参与国际交流和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理工类院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进一步探讨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努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理工类院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也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改革创新。如何使该课程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大学新生英语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定位,满足学生加速的信息、文化、专业等需求,已成为大学英语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先后对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但是针对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这种课程设置并没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所提供信息类型的要求是和文科类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对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时,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知识的需要,又要尽量为其提供各类语言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英语从单纯的语言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过渡为语言、文化、专业知识等集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 一、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确定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研究社会问题,能运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并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理工类大学是国家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英语则是大学教育众多课程当中,最能开拓学生知识领域,连接国内外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义务。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在传统上往往满足于最基础的语言教育。然而事实证明,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校本专业的有限空间,他们把学习的触角伸向的国外各所著名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在互联网上收看国外高校对外开放的专业课程视频;越来越多的在读学生能够参加学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或者干脆转学到国外高校就读;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不仅局限于一般层次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而是应强化科技、文化等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能力。这也是一个大学办出特色和水平,走国际化办学的大循环,提高大学国际竞争能力所必需的。 二、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讨论的大学论文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讨 论的大学论文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讨论的大学论文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以及伴随科技的迅速进步,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交流日益广泛。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英语的习得及使用,可帮助我们及时获得国际上最新的时事动态、科技进展、文化特色,英语也是推广本国文化与特色的有力工具,可以进一步增强国家影响力,更广泛地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及通识基本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工具性强调英语的实际用途,要求在高中英语基础上,进一步获得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素质。而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提高英语能力,如翻译等。人文性则指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属性,语用规则、习惯等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语言的习得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文化的熟知,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把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总的目标是: 通过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并在文化理解的同时,能够恰当地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交际,通过课堂教学,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较流畅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 新形势下,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还应注重提升大学生生活与职场英语沟通能力与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升学及就业的竞争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对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办学目标定位以及各学科专业需求等,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与构建,明确以“强化英语实用能力,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能够满足“毕业、就业、升学”需求的全新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规划、能力指标与教学体系。 二、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体系建设论文-管理论文

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体系建设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严重不足,课程设置陈旧、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鉴于此,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多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确定学生多元需求的前提下构建了“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元需求;个性化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全球的一体化发展,国家对各类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是否具有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与文化交融能力是项目谈判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社会常以“费时低效”来形容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1]。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没有考虑不同专业领域对于英语的多元化需求,更没有开展个性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1-2]。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环境工程学院8个系部的14个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在获取不同专业的多元化需求后,设置了“个性化”课程体系,以期实现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院校需求及学生需求的相适应。 1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Anaysis)是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3-4]。然而,它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通过Richterich、Chancerel和Munby等发表的与特殊用途英语(ESP)相关的教学论文而流行起来[5-6]。随着焦点从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到满足学习需求,需求分析已在通用英语(EGP)中进行了应用,这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到目前为止,需求分析中最常引用的定义来自Brown(1995)。他认为,需求分析是有关信息收集过程的活动。课程设计者需要考虑这些重要信息,以满足特定学习者群体的需求。需求分析被认为是系统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Richard,Platt 和Weber(Brown,2001)的研究中获知,需求分析被定义为一个过程,确定一个学习者或一组学习者的需求,他们需要学习一种语言并根据优先事项对不同需求进行排序[7]。在此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信息都会应用于需求分析中,例如来自观察、访谈、测试和问卷调查。根据他们的定义,需求分析是建立“课程内容和方式”的途径,是设置有效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8]。 2学生多元目标需求调查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创新设计研究

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 创新设计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设计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选题的意义与价值1、理论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无论是其具体实施,还是理论研究,目前都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虽然目前己有一些相关研究,但数量较少,而且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因此,此课题的提出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及高校有关人才培养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课题将以大纲为依托,以学生的需求为基准,立足于大学英语课堂,设计合理的课堂环节与内容,渗透及实施人文素质

教育。此外,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正在或即将进行大学英语改革,有关后续课程的开设也日益多元化,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课和考试辅导课逐渐演变为社会和文化等专业英语系列课程"。本项目可以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一个试点,做实证性研究。2、应用价值及推广1)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在我校所有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教学中推广,合理有效的课堂设计能够改善目前大学生学习动机下降的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率。2)本项目在注重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3)本项目可为后期我校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提供数据和依据。4) 此研究也为同类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及改革方面提供参考示范。 二、省内外研究现状人文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和研究地位,同时高等教育领域开始积极研究和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并在培养目标、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1994年开始,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举办人文讲座,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设置文科、管理学科等辅修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极大改善了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学校的文化氛围,在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历程中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路。从1995年开始,以全国部分高校为试点,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推广和加强。1998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

XX理工大学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方案

XX理工大学 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教育全球化发展需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学校决定启动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工作。为规范管理,确保建设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全英文授课课程是指采用英语开展非语言类教学,使学生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 第三条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应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及专业性质开设相应全英文授课课程。全英文授课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掌握中、英两种语言下该学科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第二章资助原则和要求 第四条申报“XX理工大学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负责人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优良。有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的教师优先。 (二)授课教师应在开设全英文授课教学课程前,作为主讲教师连续

2年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且教学效果良好。 (三)全英文授课课程教师应采用英语开展非语言类教学,选用国外优秀英文原版教材作为主,选用教材需符合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制作并使用全英文课件,用英语教授课程内容并与学生开展互动,布置并批阅英文作业,考试采用全英文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 (四)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一般应为本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学位课程。课程教学应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科学融合中外教学精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前沿性与实践应用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运用外语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及使用外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第三章项目的申报 第五条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的申报与评审采取“自由申报、公平竞争、专家评审”的办法。 第六条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申报流程 (一)研究生院组织全英文授课课程的评审,申报前发布当年的“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申报通知”。 (二)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应根据通知要求填写《XX理工大学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相关材料报所在学院。 (三)申请人所在学院组织初评,写出初评推荐意见后报研究生院。 (四)研究生院对各单位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后,由研究生院组织进行评审,确定资助对象。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英语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隶属文学门类。英语专业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教学过程强调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英语专业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传播中华文明、促进国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业办学过程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尤其强调演讲、辩论等产出性特色技能培养,适应国际间文化交流、商务贸易、科技交流等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本专业培养的高级英语专门人才主要服务于文化、商务、科技、科研、教育、翻译、外事、管理等领域。 二、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人文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 三、毕业要求 1、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词汇表达得体;系统地 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严格训练,英语基本功扎实,能运用英语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 2、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语言学和英语文学基础知识和素养。 3、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语言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重视英汉语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 比较,运用目标语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4、获取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运用本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逻辑思辨能力;具有目标语相应的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维与阐述能力。 7、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自然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合作能力 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8、创新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运用新的思想从变革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 力。 9、研究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 初步科学研究规范和工作能力。 10、国际视野:培养对国际化与全球化了解尊重、对本族文化践行倡导的具有国际化视野 的人才。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听说(І,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学类;学分学时处()内为实验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为非英语、艺术、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教改精神为依托,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作为我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指导依据,着重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教学中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逐步体现并达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的新模式。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进行日常会话,能就教材内容展开讨论和复述,能就熟悉的话题展开谈话,能够掌握一定的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听力技巧,沟通能力,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外语应用能力。[10.2] 2.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12.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三、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或教学设计) 表2 教学目标达成途径

四、课程教学内容、教与学的要求 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见表3。 表3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五、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1)听力考核 a. 课程为考查课,听力期中、期末考试由任课老师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提供在线组题、考核,学生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评分,登记在册。 b.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事先布置给学生在课外练习的内容作为测试的主要内容。 c. 因实习、病假、事假没能参加平时小测试的学生,凭所在学院证明,给予补测;没能参加期中、期末测试的学生凭其所在学院证明,经公英部主任同意后,给予补考机会,或将平时小测试中的平均成绩视为期中、期末测试成绩。 (2)口语考核 a. 口语成绩主要根据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小测试等确定,登记在册成绩每学期不少于三次; b. 口语评分标准: 优秀(90分以上):说话速度正常,语法错误很少,语调自然,发音准确,交流自然,思辨能力强,表达观点清晰。 良好(80-89分):语速较正常,基本句型正确,语法错误少,词汇量够用,发音基本准

《大学应用英语》教学大纲【模板】

《大学应用英语》教学大纲 注明;课程性质选择下列类别之一: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学科基础、学科核心、学科选修、教师教育 一、课程说明 大学英语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大学应用英语》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结合理工类院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对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容 总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为重点,达到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的基础目标。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具体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及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语言基本基础知识;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等对中等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本能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以及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2.能力培养目标:了解中西方国家在日常生活、文化风俗、社会问题、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掌握语言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单元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分级分类教学实施方案

附件1 大学英语课程分级分类教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和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以下简称《英语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 根据教育部《英语课程要求》之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分为基础和高级两个阶段。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各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内容,考核合格即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结业要求。 基础阶段为全校公外学生必修课程,含英语听说课、英语读写课以及英语学习系列讲座,主要突出语言基本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高级阶段课程为A级和B 级起点学生及部分C级、D级起点学生必修课程,强调专业技能和文化导入。 二、分级管理 1. 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原则上分为A级班(对应大学英语3级)、B 级班(对应大学英语2级)、C级班(对应大学英语1级)三个级别,学生数分别占当年新生总数的比例为20%、30%、50%,可根据生源英语水平整体情况进行调整。另设D级班(对应大学英语预备级),主要授课对象为艺术类、专科班等学生。

2. A、B、C级班学生数以学校规定的当年正常班学生数组织教学,D级以各班实际学生数组织教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可根据有利于合理编班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进行调整,各班学生数超出校、院两级规定的学生数的,按校、院两级有关规定给予系数补足。在教学侧重点方面,A级班学生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B级班读写和听说兼顾;C级和D级学生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 四个级别课程安排分别见下表: 3. 新生入学后自愿报名参加大学英语分级考试,按成绩进入A级、B级或C

《大学英语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37904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II 英文名称:College English II 课程类别:公共课 学时:60 学分:4 适用对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高中英语课程、大学英语I 二、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II是为广东财经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语言技能基础课程,是广东财经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 大学英语II的课堂教学包括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读写译综合课程和主要基于多媒体的视听说课程,前者每周两个学时,后者每两周两个学时。 大学英语II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通过综合课程学习掌握相应的语言和语用知识,包括词汇(词汇量达到3500个词),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使其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且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50-60个单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并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听说课程,使学生学会抓住听力材料的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文章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听写能力及设定话题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总之,大学英语II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及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批判地学习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不仅学会用英语看世界,更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英语II的教学评估包括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College English II is an obligatory basic language skill course for non-English major freshmen. It is an organic part of non-English major teaching plan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an important course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