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目录

一、适用范围 (2)

二、评估 (2)

三、告知 (2)

四、物品准备 (2)

五、基本操作方法 (2)

六、注意事项 (3)

附: (5)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5)

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3.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4.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

(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 规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目录 一、适用范围 (2) 二、评估 (2) 三、告知 (2) 四、物品准备 (2) 五、基本操作方法 (2) 六、注意事项 (3) 附: (5)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5)

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3.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4.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 (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

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范

01、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中药外敷技术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 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 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涂药法

涂药法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一、定义:是指将外用药物涂擦于局部皮肤,通过吸收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二、作用:将各种外用药直接涂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原理:依据病情选药物,然后把药物研成细末,因患病部位及皮损不同,可把药末与水、酒精、植物油、动物油或矿物油调成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涂患处,外用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通过吸收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皮肤外用药物无胃肠道反应,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小,给药方便。外用药物能加速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获得很好的疗效 研究发现烫洗使创面周围肌肤升温,并推动血行,令药物直达病所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从而加速新生肉芽生长,促进伤口愈合。 四、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及创疡,水火烫伤,蚊虫咬伤肿痛等。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五、禁忌症:婴幼儿颜面部、有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六、注意事项: (一)必要时需清洁局部皮肤。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需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二)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三)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透肌肤。

(四)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五)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六)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发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立即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七)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污染衣物,以及有不舒适的感觉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八)涂药次数:依据病情及临床症状而定,一般每日两次,症状严重者每日三次。一般3天后即见效果。 (九)在配制洗剂时,应尽量将药物研细,以免刺激皮肤。(十)因酊剂有刺激性,凡疮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者,或皮肤薄嫩处,或皮肤粘膜交界处。均应禁用。 (十一)急性皮炎和有明显渗液之皮损处忌用软膏。 (十二)随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处理。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评分标准.docx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 仪表大方( 1分),举止端庄( 1分),态度和蔼( 1分)3 素质要求 衣、帽、鞋整齐。缺一项扣 1 分,修剪指甲( 1 分)。4 操核对 患者基本信息( 1分)、诊断( 1分)、临床症状( 1分)、既往史( 1分)及治疗部位(1分)。5 医嘱 作 评估13病室环境( 1分)、调节病室温度( 1分)、核对姓名( 1分)诊断( 1分)介绍( 1分)并解释 准(1分)患者理解( 1分)主要症状( 1分)、既往史( 1分)、过敏史(1分)、是否妊娠( 1 分)、 备 对疼痛耐受程度(1分)、涂药部位皮肤情况(1分)。 告知告知涂药的作用(1分)、操作方法( 1分)、取得患者配合( 1分)。3物品开污物桶( 1分)洗手( 1分)戴口罩( 1分)。3 准备 治疗盘:配制的中药制剂(1分)、治疗碗(1分)、弯盘( 1分)、涂药板(棉签)(1分)、14 无菌镊子缸( 1分)、盐水棉球(1分)棉纸或纱布(1分)、胶布或弹力绷带(1分)。治疗巾 (1分)、手消毒液( 1分)。必要时备橡胶单( 1分)、中单( 1分)、大毛巾( 1分)。屏风 (1分)。 操涂 推车至病室 作药6患者准备:核对患者( 1分)取合适体位 (1分),暴露涂药部位( 1分);必要时屏风遮挡(1 流分),注意保暖( 1分),保护患者隐私(1分)。 程 操作前查:患者床号(1分)、姓名( 1分)、药名( 1分)、浓度( 1分)、部位( 1分) 5清洁皮肤:铺治疗巾( 1 分),有敷料覆盖者( 1 分),揭去原来的辅料( 1 分),用生理盐水7 棉球擦去原药迹( 1 分),范围超出涂药边缘2— 3cm。( 1 分)(执行无菌操作 2 分) . 将药物摇匀 ( 水剂 ) 或调匀 ( 膏药 ) ( 1分)。涂药于患处(1分),厚薄均匀( 1分)、范围超出 6患处 1-2cm为宜( 1分)。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1分)并固定 (1分)。 观察询问: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 1 分),询问患者有无瘙痒、疼痛等不适( 1 分)。未污3 染衣物( 1 分) 告知:如出现丘疹、瘙痒、水泡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1分),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5 (1分)。如有不适或辅料脱落(1分),及时告知护士(1分)。将呼叫器置于患者易取处(1 分)。 查对:患者姓名( 1分),床号(1分),药名( 1分),浓度( 1分),部位(1分)。 5 整理 1分)。4 协助患者着衣( 1分),取舒适体位( 1分),整理床单位( 1分),清理用物( 盖污物桶( 1分),洗手( 1分)摘口罩(1分)。3 记录 1分)、涂药时间( 1分)、部位( 1分)及皮肤6 患者姓名( 1分),床号( 1分),药物名称( 情况( 1分)。 涂药方法( 1分)部位的准确( 1分)皮肤清洁情况( 1分)患者感受( 1分)目标达到的程度( 15 评价 分) 合计100

(完整word版)康复科中药涂擦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科中药涂擦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采用不同剂型的外用药物直接涂擦于患处,已达到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等的目的。适用于肌肉扭伤、腰痛、痹症等多种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一次性治疗铺巾等,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治疗前评估: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及中药涂擦部位皮肤情况 4. 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应先详细解释,安慰患者,患者情绪放松时在治疗。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一次性铺巾。 3.用盐水棉球清洁患处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的 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物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 单。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签字。 【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并告知患者局部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甚至出现过敏反应。 2.涂药次数依病情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盖盖紧,防止挥发。 3.悬混液先要摇匀后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涂抹,使之渗入皮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止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用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瘙痒或者局部肿胀等国民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擦拭干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芷一一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芷,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芷。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 黄芷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一一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一一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一一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一一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萼一一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厘子宫。 川萼外感头痛,用量宜轻: 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 习用9~12xx瘀血头痛,宜重剂量: 可用至30~40xx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萼”。然头痛一症,病 因殊多,川萼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萼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JM萼,用量达30g之 多,若减少川萼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萼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萼,不

中药涂药

涂药法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1.评估 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 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1.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 心理状况。 2.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3.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4.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5.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6.操作程序 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6.3 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6.4 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6.5 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6 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 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7.2 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7.3 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7.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7.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7.6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7 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物品准备 评估 记录 整理用物 包扎 涂药 患者准备 治疗盘、弯盘、遵医嘱配制中药、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中单等。 药物涂于面部,要求干湿度及薄厚适宜。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暴露伤口,必要时垫治疗巾,保暖。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必要时以无菌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 协助衣着,安排舒适体 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涂药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威灵仙/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6?1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

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 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10g。上方礞石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 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10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

中药涂药操作流程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语言版(10分钟) 一、仪表:端庄,戴表。 二、核对:核对医嘱。 请老师帮忙核对医嘱:一床,李红,女,36岁,住院号123456。中医诊断:白疕病(热毒蕴结证)。治疗部位:前臂掌侧,中药白疕Ⅰ号涂药,日一次。医嘱正确,谢谢老师。 三、评估 (一)临床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二)涂药部位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敲门,携带医嘱本,核对床头卡。一床,李红,女,36岁,住院号123456。李女士您好,我是您今天的责任护士XX,请告诉我一下您的名字好吗?李红。我来看一下您的腕带,请问腕带在哪侧手臂?右侧。一床,李红,女36岁,住院号123456。(注意核对腕带时医嘱卡与腕带距离不可以过远,在同一平面,勿压迫患者,注意保暖)李女士现在感觉怎么样?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根据您的病情,我遵医嘱为您进行中药涂药治疗,治疗的部位是前臂掌侧。刚才看过你的病历,既往健康,无出血倾向、不在妊娠期内、请问您有药物及胶带过敏史吗?(女性根据年龄需问是否在妊娠期) 2.我看一下您治疗部位的皮肤可以吗?您可以选择平卧位或者坐位都可以。平卧位。您局部皮肤无破溃。请问您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怎么样,可以的,好。四、告知:解释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局部感受及配合要点,取得患者配合。李女士,那我给您解释下中药涂药的作用及操作方法:中药涂药是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涂在患处治疗外科疖肿及皮肤科等局部病变,以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作用。在涂药过程中不会有不适感,请您不要紧张,如果操作

中,您觉得不适请您及时告诉我。我给您讲的这些您都明白了吗?那您愿意配合我吗?您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稍等,我去准备物品,我们一会见。 五、物品准备 (一)洗手,戴口罩。 (二)备齐并检查用物。 1.洗手:六步洗手法(用手背按压取洗手液,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15秒),戴口罩。 2备齐并检查用物: 处置车上层:执行单、中医护理操作记录单、手消毒液、治疗盘、棉签、弯盘、中药白疪1号、纱布、胶布或绷带、中单、橡胶单。 处置车下层: 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回收桶。(口述)所有物品已检查完毕均在有效期、完好无破损。 六、环境与患者准备 (一)评估病室环境。 (二)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1.评估病室环境(口述)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关闭门窗屏风遮挡。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您平卧就可以,现在这样舒适吗? 3.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保护隐私:请允许我把您要治疗的部位露出来,好吗? 七、操作过程 ▲敷药: (一)核对医嘱:一床,请再告诉我一下您的名字好吗?李红。一床,李红,

中药涂搽操作流程

特色疗法(中药涂搽)的操作规程 中药涂搽是将中药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体表治疗部位,再加以酒精成分帮助渗透,使中药的药物作用既能作用于体表,又能作用于体内以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治疗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 、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二、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五、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六、操作程序 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3、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4、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5、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6、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皮肤破伤处不宜涂搽,皮肤过敏者停用。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8、禁止内服。 9、酒精过敏者禁用。

中药涂药技术试题及答案

中药涂药技术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哪些病人适用中药涂药技术() A、婴幼儿颜面部 B、对药物过敏者 C、老人 D、孕妇 正确答案: C 2【单选题】根据患处大小,清洁患处皮肤的方向为() A、往返清洁皮肤 B、沿单方向清洁皮肤 C、沿s路线清洁皮肤 D、无需关注方向 正确答案: B 3【单选题】涂药的范围包括() A、超出患处1-2cm B、超出患处2-3cm C、超出患处3-4cm D、超出患处4-5cm 正确答案: A 4【单选题】涂药的最佳厚度是多少() A、1-2mm B、2-3mm

C、3-4mm D、4-5mm 正确答案: B 5【单选题】涂药后,皮肤出现哪些现象时要停止用药() A、皮肤苍白 B、感觉湿冷 C、丘疹 D、皮肤晦暗 正确答案: C 6【单选题】中药涂药技术有哪些作用() A、利胆消炎 B、化痰止咳 C、止痒镇痛 D、泄浊排毒 正确答案: C 7【单选题】涂药后,皮肤出现哪些现象时要停止用药() A、皮肤苍白 B、感觉湿冷 C、出现水泡 D、皮肤晦暗 正确答案: C 8【单选题】中药涂药技术所需要的药物包括哪些剂型()

A、胶囊 B、片剂 C、油剂 D、丸剂 正确答案: C 9【单选题】中药涂药技术有哪些作用() A、利胆消炎 B、化痰止咳 C、祛风除湿 D、泄浊排毒 正确答案: C 10【单选题】中药涂药技术有哪些作用() A、利胆消炎 B、化痰止咳 C、解毒消肿 D、泄浊排毒 正确答案: C 11【单选题】涂药后,皮肤出现哪些现象时要停止用药() A、皮肤苍白 B、感觉湿冷 C、感觉瘙痒 D、皮肤晦暗

正确答案: C 12【多选题】中药涂药技术所需要的药物包括哪些剂型() A、水剂 B、酊剂 C、油剂 D、膏剂 正确答案: ABCD 13【多选题】中药涂药技术适用范围广泛,主要适用于哪些疾病() A、跌打损伤 B、烫伤、烧伤 C、疖痈 D、静脉炎 正确答案: ABCD 14【多选题】中药涂药技术有哪些作用() A、解毒消肿 B、祛风除湿 C、止痒镇痛 D、泄浊排毒 正确答案: ABC 15【多选题】涂药后,皮肤出现哪些现象时要停止用药()A、丘疹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 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

开天门、涂药法中医操作

开天门(穴位按摩) 1: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有治疗牌、按摩膏)。 2:操作:剪指甲、洗手→备齐用物至床前→,核对、解释→病人取端坐位或卧位→操作者站病人对面(取卧位者站在病人头后方)。 顺序:(1);推上星36次(两拇指交替从印堂推至上星)。 (2); 推头维36次(两拇指同时从印堂向上抹至头维)。 (3);抹眉36次(从攒竹穴经鱼腰抹至丝攒竹空)。 (4);梳理太阳经10至20次。 (5);叩印堂36次(中指端弯着叩)。 (6);叩百会36次(方法同上)。 (7);太阳穴顺时针10次,时针10次。 (8);摇头左10次,右10次。 (9);轻拍头部(随意几下)。 3功效:疏通经络 4:主治:头痛、眩晕、眠。 5:附:开天门穴位定位 (1)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 (2)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3)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 (4) 攒竹:眉头凹陷中。 (5)鱼腰:眉毛的中心。 (6)丝竹空:眉稍处凹陷中。 (7)百会:后发际直上7寸。(两儿尖直上、头顶正中)。 (8)太阳:眉稍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中。 涂药法 涂药法是将积压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情况。 二、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五、禁忌症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单。 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棍厚薄均匀。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要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面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止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禁用。 7、涂药物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 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一般选用砂锅,搪瓷器皿次之,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详见前发博文:煎中药,用什么容器最好? 3.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