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观影前能量补充站教案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观影前能量补充站教案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观影前能量补充站教案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 1、让学生学会天平、量筒、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对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方法。 2、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材料器具: 温度计、酒精灯、天平、试管、试管夹、花生种子、核桃种子、镊子、细铁丝、试管、易拉罐、量筒、滴管、火柴、 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A负责用天平称取花生的质量,B负责用量筒量取清水的容积,C负责用温度计测出水温,D负责对试管里的清水进行加热。共同负责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共同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例如: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一克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核桃仁和花生仁含的能量哪个多? 作出假设: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例如:食物中确实含有能量;核桃仁含的能量比花生仁的多等。 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探究方案。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1、用天平称取花生的质量时,应注意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平衡,指针摆动时先后指示的分度盘上的左右两边的格数接近. 相等,指针静止时则应指在分度盘的中间。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②、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③、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④、如果称量的是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如果是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2、用量筒量取清水的容积时,应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数。 3、用温度计测出水温时,应注意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淹没在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加热容器的壁,当温度计里的水银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出读数。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这幅画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杨·维梅尔的重要成就,此画以黑色为背景衬托少女侧身回眸,欲言又止的情貌。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尤其是女子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可与之媲美。 维梅尔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画技使人惊叹,他运用黄、白、蓝、黑的简单色彩,对光线的刻画自然如真,细腻真实。而且从背景的空旷夜色般的沉黑,到少女遮住头发的一抹亮蓝头巾,到光滑真切的暗黄色丝袍,所有的背景都是为了衬托少女的容貌和眼神,而光线从左侧泼洒进来,少女向左后轻转回眸,眼神只有黑白光线的清澈,面容如皓玉般白净,而珍珠仿佛也在此刻具有了生命,泛动着若隐若现的情愫。 画中的少女侧着身,转头向我们凝望,双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女子背向观者、即将离去的姿势,使画面背景有了一种纵深感,仿佛掩藏着丰富的内容,使画作的内涵变得神秘而故事性,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画中女子头巾使用的色彩,温柔却光耀夺目,为画作带来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唇角的白点提高了光感,这也是画家独创性的一种创作。 整幅画的点睛之笔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珍珠在维梅尔的画中通常是贞洁的象征,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的少女仍是唯一穿着粗布麻衣却戴着高贵的珍珠的女子,体现了维梅尔创作这幅画的意蕴——画出人真正的高

贵,一种生于内心的,甚于身份地位与金钱的高贵,一种纯洁的、不可玷染的、超脱了世俗与功利的高贵之美。 画中少女的气质超凡出尘,她心无旁鹜地凝视着画家,也凝视着我们。在她将要走向一个未知地方,甚至是消失在黑暗之中时,她佩戴的珍珠如同世上最贞洁的泪珠,给我们留下了永世难忘的回忆。

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质 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分散剂 (3)分类: 2.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分析:①属于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②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种物质作分散质时,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若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解释 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仅了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则没有。) (2)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 将带有小分子杂质离子的胶体放入半透膜,系紧,将半透膜袋放入热水中,使得杂质离子或分子进入水中。 (3)使胶体聚沉的常见条件: ①加入电解质如:强酸、可溶性强碱、可溶性盐; ②加入带有异种电荷的电解质; ③加热。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离 酸、碱、盐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例如,氯化钠固体被加入水中后,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二、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和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发现主要考点有宏观、微观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判断,反应热、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理解,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以及能源等。 统观整个高中化学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本部分内容与后面电化学基础形成了一个能量转化的体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了整体认识。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一问中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工艺流程进行考查,考查内容常与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有关。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与新能源问题相关的考点也引起了关注。 命题趋向:预计在2019年高考中,反应热的考查内容将不断拓宽,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要求会有所提高,另外试题会更加关注能源问题,以期引导考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必修2和选修4中都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能书写和判断简单的热化学方程式,并且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反应热。但是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遗忘,尤其是反应热与焓变、燃烧热与中和热等概念又混淆不清,在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时,分不清物质中到底含有多少个化学键,在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复杂反应的反应热时,不知道怎么通过变形得到目标方程等。 针对这些问题,一轮复习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复习、归纳,对比、总结,将知识系统化,考点突出化、方法具体化,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多媒体辅助、讲解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真题演练、反思归纳等等 将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易混淆点,采用多台阶、小步幅的方法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教学的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收获和提高。 学法:查教材和资料梳理相关内容,分析真题,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自主探究或讨论,攻坚克难,整理归纳条理清晰。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基础) 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重点) 第三课时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重点、难点) 六、教学设计 基本思路:知识梳理典例分析真题演练归纳总结习题巩固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反应热和焓变 【复习巩固教材,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梳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如反应热、焓变、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 【投影展示图像】对比分析图像,理解图像的含义,加深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以及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的理解。如图1从宏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2从微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3图4是关于催化剂、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通过图像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概念,便于掌握。 【真题演练】弄清考法,有的放矢。15年北京理综第9题就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2、燃烧热和中和热 【知识梳理】弄清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1、燃烧热:在101 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注意:两者标准不同。燃烧热的标准是1mol纯物质,中和热的标准是1mol液态水。通过概念的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加深理解。 【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注意易错点,如C——CO2,H——H2O,S——SO2等;中和热必须是稀的强酸跟强碱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和1 mol 液态水的反应热才为57.3kJ·mol-1 【习题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能源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解决能源危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学

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实验.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食物中含有能量;了解不同的食物能量不同;学会测定食物能量的实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对实验现象作出分析。 (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究问题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透过实验探究问题 难点: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材料与用具:锥形瓶(50毫升)、量筒、温度计、试管夹、带孔的橡皮塞、酒精灯、火柴、细铁丝、天平、易拉罐(事先设计好带孔的)、花生米、水 教学过程:导入:(1)吃早餐的同学与没吃早餐的同学的表演;(2)早餐吃馒头的同学和吃油条的同学的表演 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吃饭就不会饿,不吃饭就很快饿了,说明食物中含有能量;同样吃饱了饭,但是饿的时间不同,说明油条的能量多,馒头的能量少。 提出问题:我想知道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食物中含有能量;了解不同的食物能量不同;学会测定食物能量的实验步骤。 2、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对实验现象作出分析。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究问题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透过实验探究问题 三、难点: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四、材料与用具:锥形瓶(50毫升)、量筒、温度计、试管夹、带孔的橡皮塞、酒精灯、火柴、细铁丝、天平、易拉罐(事先设计好带孔的)、花生米、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吃早餐的同学与没吃早餐的同学的表演 (2)早餐吃馒头的同学和吃油条的同学的表演 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吃饭就不会饿,不吃饭就很快饿了,说明食物中含有能量;同样吃饱,但是饿的时间不同,说明油条的能量多,馒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1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的赏析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是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 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名作,常译作《戴珍珠耳环 的少女》。现存藏于荷兰的海牙毛利斯博物馆。整幅作品规格为44.5 ×39cm 。这是一幅小小的油画,比八开纸大不了多少,但就是这样一 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画,却震撼了几个世纪的艺术家和游人看客的心 灵。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评论说这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是“北 方的蒙娜丽莎”。与《蒙娜丽莎》齐名的此幅作品中的少女仿佛心无 旁鹜地凝视着画家,也像凝视着我们。欣赏这幅画时,观者会很轻易 地沉浸在这脉脉的凝望中,仿佛能够透过这幅画回到17世纪的荷兰, 与画中的少女对视相望。 事实上,第一次接触这幅画,是因为一部同名的电影《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电影是由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的开 始是在初春的寒冷日子里,女主角葛丽叶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给维米 尔一家人做女佣。而女佣的住处,一个地下室,也阴暗得像洞穴。然而 这个连切菜都把蔬菜摆成不同颜色圆形的少女,艺术的天分隐藏在她美 丽的心灵中。男主人公画家维米尔是个艺术家,靠卖画来维护他在家里 的地位。还有他苛刻的妻子和岳母,苍白的脸让人在盛夏的深夜依旧毛 骨悚然。他的生活死气沉沉,外表华丽实则乏味空洞。他不停的找寻触 发他作画灵感的东西,才华横溢,却又无可奈何。故事就这样 慢慢上演,葛丽叶视男主人如诗如神,内心产生了神秘的感情。 她为维米尔买颜料,用亚麻籽油为他调制色彩,拥有极高艺术 天分的她,深深影响了维米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主角。 维米尔为她穿耳孔,仔细地戴上了他妻子的珍珠耳环,创作了 那幅《戴珍珠耳环少女》的名画。她点燃了他生命中几近泯灭 的激情,而他,创造了她生命中美轮美奂的梦想。然而二人之 间的地位悬殊,是不可能发生什么的,所以即使她看到了他眼 里的怜爱,画家也依旧不能带给她想要的幸福。在画家为她作画的时刻, 灰姑娘仿佛变成了公主。但是随之她被画家的妻子赶走,嫁给了屠夫的 儿子。而在她成了屠夫儿子的妻子后,突然收到一份礼物——那对她做 模特时戴过一次、原本属于画家妻子的珍珠耳环。故事的结尾是维米尔 的那副画,耳垂上的珍珠,镜头渐渐淡出,到嘴唇,鼻子,接着是眼睛。 一个美丽的少女转身的刹那,欲言又止的姿态,定格在了经典的画布上, 让所有看到的人,就那么一下子,时光仿佛静止在了这最美好的时刻。 与其说维米尔要为葛丽叶画一幅肖像,更不如说维米尔要为自己做一幅 画。电影结束,面对淡淡惆怅的终了,意味深远,回味无穷。也许这部 电影是一个画家眼中的电影,世界在画家的眼中也许就是这样的。世界并不是固定的,世界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形状和色调。 也许因为看过了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所以再来看这幅画总会不免或多或少的带上一些自己的主观意愿与推测。现实中的17世纪的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与梵高、伦勃朗并称为荷兰三大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生活像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由于子女众多,生活十分贫困。而因为如此穷困潦倒,使他作品流散严重。1675年,他参加了防御法兰西军队的入侵而过度劳累,生活又陷于极端贫困,在贫病交加中,留下妻子儿女去世了,终年43岁。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被人们提起。 在维米尔的画笔下,整个画面把时间凝固了,时间完全停滞下来。在他的画前,我们的心灵得以沉淀,在其中感受到身旁的时间正悄然地划过手指。 维米尔画中的人物多数是忙碌的普通人。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4.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 H2 CO2 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 CH4 酒精 (2)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 (3)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溶液 分散系胶体 浊液 (2)胶体: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设计 (4)

教案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渐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会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教学难点:焓变,△H “+”与“-”。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2:Zn + H2SO4 = ZnSO4 + H2↑,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

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1. 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传统化学文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传统化学文化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 (2)元素、物质及粒子间的关系 ①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 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3)同素异形体 ①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

变化。 (4)物质类别 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SO2。 b.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CuO。 c.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补短板] (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2与O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如淀粉、聚乙烯)。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测定固体是否为纯净物的一般方法是测定是否有固定的熔点。 2.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的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操作,测量食物中有能量,明确某些食物中含有能量,进一步地比较实验测量数据,明确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能量不同。通过本实验,学生不但能够学习使用温度计、酒精灯,还了解到实验会有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这些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并且对本实验中的“能量”有科学的认知,即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但是如何感受到化学能的存在,他们可能并没有思考过。同时,能量的多少怎样测定更是难点。学生在七年级上期已经使用过一些实验器具,但没用过温度计、酒精灯,在本实验中要培训学生使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课下培训。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探究实验一般步骤的知识,对于本实验的进行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通过燃烧食物的方法,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2.学生能总结出科学测量、减小实验误差的有效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说出有创造性的见解。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尝试,总结出几条科学研究的注意事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探究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参与、进取、创新。 2.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室卫生,培养学生注意环境卫生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产生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种简易测定能量的方法,了解不同食物所含能量是不同的。2.对探究数据的处理,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 难点: 1.学生对所测得的数据解读和分析。2.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选择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则采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 六、课型课时 探究性实验课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化学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时沪科版

化学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时沪科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共4课时) 第4课时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电池生电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生电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不同的电池,发现电池结构的共性。 (2)通过自主构建原电池,经历探究电池的构成条件。 (3)根据实验现象经历探究电池生电的原理。 (4)通过实验研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的化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电流产生的原理。 2.难点 原电池中电流产生的原理。 三.教学用品 锌片、铜片、碳棒、稀硫酸(1mol/L)、饱和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99%)、导线、电流表、培养皿、洗瓶、烧杯。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首先从生活中的电池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各类电池的结构;然后自主构建原电池。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2.教学流程 3.教学流程说明 (1)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①观察生活—发现电池结构。 ②自主实验,构建电池—发现电池构成的条件。 ③对实验现象进行反思—发现电池工作的原理。 ④应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以下问题,教师应视情况给予适当的解释或引导: ①理论上讲,在“Zn/Cu/稀硫酸”原电池中应该观察到Cu上有气泡,Zn 上无气泡,但若Zn片的纯度不够,则Zn上也能观察到气泡。 ②有一些原电池不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而是空气中的一些成 分参与了反应,如吸氧腐蚀等。 ③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把两个电极直接接触或变化两电极间的距离,发 现电流的强弱不同。还有的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原电池的电流会越来越弱。这些现象仅利用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的,可以鼓励他们请教物理老师,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3)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对教学过程可做以下调整或补充: ①课堂引入可改为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会比较容易上手。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 案 课题:第二章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 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 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 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3、强弱律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 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 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 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单质金属:Na、Mg 、Al 非金属:S、N2、O2 氧 化 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投影主干知 识,让学生回 忆细节知识。 分散系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00 nm 不能透过滤纸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外观特征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 nm 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均一、透明、稳定的外观特征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 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呈均一、透明、相对稳定的外观特征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8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 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反应热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应热 【复习引入】高一时曾做过铝片与盐酸、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当时放出能量,当 时吸收能量。 2、从能量的角度看,断裂化学键要,形成化学键要,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讲解】通过以上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的变化,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或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合:用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 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例如:H2(g)+Cl2(g)2HCl(g)实验测的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的角度如何解释? 【阅读】教材第2页图 【分析】(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 (3)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的差就是此发应的反应热。【思考】1、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H的“+”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3页及图1—2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1.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重点难点研析教案(人教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本节学习要点】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重难点一、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标准很多,常有: (1)根据物质的组成?????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酸 碱 盐氧化物混合物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 ? 导体绝缘体 半导体 (3)根据元素的存在方式? ???? 单质 化合物 (4)根据物质的溶解性????? 难溶物质 微溶物质 可溶物质 易溶物质 (5)根据物质的状态???? ? 气体液体 固体 2.一类物质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酸的其他分类: (1)按酸强弱????? 强酸:如H 2SO 4、HNO 3、盐酸等 弱酸:如碳酸等 (2)按酸挥发性? ???? 难挥发性酸:如H 2SO 4、H 3PO 4等 挥发性酸:如盐酸、HNO 3等

(3)按酸稳定性? ???? 稳定性酸:如H 2SO 4等 不稳定性酸:如H 2CO 3等 (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3.理清交叉分类的关系 如氧化物的分类中: (1)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A l 2O 3等;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 等;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等; (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交叉分类图: 重难点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常见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均一、稳定)都是由它决定的。同种分散质在不同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 溶于水得溶液,溶于酒精得胶体。 (2)液体分散系的稳定性质 ①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 这是因为这类分散系中的分散质(溶质)对于分散剂(溶剂)而言是可溶性的。溶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直径<1 nm)的形式自发地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 因为分散质粒子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粒子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或沉淀,故表现出浑浊、不稳定、不透明、不均一的外观特征。 ③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