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

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

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

曹全碑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1. 结构稳定:曹全碑隶书的字形结构清晰,稳定有序。每个字都有明确的轮廓和线条,整体布局规整。

2. 笔画磅礴:曹全碑隶书的笔画形态磅礴有力,线条粗大有力,运笔稳健,展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

3. 左右称衡:曹全碑隶书追求字形左右称衡,即左右笔画数量相等、长度相等,呈现出平衡、对称的美感。

4. 行间留白:曹全碑隶书注重行间留白,充分利用纸面空白的部分来增添整体构图的美感,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5. 传统规范:曹全碑隶书遵循传统的书法规范,注重字形的笔画结构、形态比例的准确,确保了作品的整体质量和品位。

总之,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包括结构稳定、笔画磅礴、左右称衡、行间留白和传统规范等方面,展现出古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曹全碑说明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汇品] 清梁巘:学隶初临《曹全》易飘。(《评书帖》) 清朱履贞:惟《曹全碑》,明季始出土,于汉碑中最为完好,而未断者尤佳。迩来击拓既久,字迹模糊,时人重加刻画,惟碑阴五十馀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书学捷要》)清孙退谷:《曹全完碑》万历间始出郃阳土中,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庚子消夏记》)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详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学校:山西示范大学 班级:初三年级2班 执教者:王晓庆 课题: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知识目标—1.掌握《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2.教会学生书写“上、下、年、主、三、王、直、民、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和对字形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字形基本的结构方法; ·正确书写“上、下、年、主、三、王、直、民、城” 教学难点 ·把握好字的结构和对线条的锤炼; ·培养学生鞋毛笔字的兴趣 教法:讲授。欣赏、分组讨论、练习、举例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示范用笔、纸、磁铁、墨、书本等 学具准备:毛笔、毛边纸、墨、毛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学了《曹全碑》笔画的写法,包括各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了哪些笔法吗?生:有中锋,藏锋,露风,方笔,圆笔… 师:同学们答得非常好,大家知道构成书法的有那三大要素吗? 生:笔法、结构、章法……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认真复习了,那么接下来书法的三大要素之二—结构就是我们要讲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21分钟) 师:首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字帖。通过看字帖,大家认为《曹全碑》在结构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比平时的字扁、飘逸…… 师:《曹全碑》是隶书成熟期书法的典型之作。在结构,它表现出字形扁平,左右舒展的特点,因此它的结构给人以稳定和协调的感觉,甚至就像一位翩翩君子,个性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逸秀丽。 《曹全碑》的第一个特点,横平竖直。我们在楷书中也讲横平竖直,但实际上它的横是向右上倾斜大概7°的,而隶书中的横是纯粹的横,完全水平的横,也就是无论它是否有笔画粗细的变化,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横画都是水平的。当然,竖也是同样的道理。 举例字:“上,下,年”。教师示范

成字曹全碑隶书写法

成字曹全碑隶书写法 成字曹全碑隶书是一种古代的书法风格,它以曹全碑为基础,融合了隶书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成字曹全碑隶书的写法。 1. 笔画结构: 成字曹全碑隶书的笔画结构相对简单,但要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和节奏感。一般来说,该字体的笔画粗细比例为1:3,即一横为一,一竖为三。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起笔、中间过程和收笔的顺序和力度,以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美感。 2. 字形特点: 成字曹全碑隶书的字形特点是方正稳重,线条流畅有力。每个字的结构清晰,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紧密,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息。在书写时,要注意每个字的横平竖直的比例和线条的流畅度,力求达到字形的规整和美观。 3. 用笔技巧:

成字曹全碑隶书的用笔要求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书 写时,要注意运用顿笔、断笔、顿折等技法,以增加字体的变化和 层次感。同时,要注意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使每个笔画的粗细和流 畅度达到最佳状态。 4. 空间布局: 成字曹全碑隶书的空间布局要求整齐有序,每个字之间的间距 要适中,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美感。在书写时,要注意控制每个字 的大小和位置,使整体布局紧凑而不拥挤,给人以舒适的视觉体验。 5. 修饰装饰: 成字曹全碑隶书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修饰装饰,以增加字体的艺 术感和个性特色。例如,可以在字的上下左右加入一些点、横、竖 等装饰线条,或者在字的周围加入一些花纹图案,但要注意不要过 度装饰,以免影响字体的清晰度和美观度。 总结起来,成字曹全碑隶书的写法需要注意笔画结构、字形特点、用笔技巧、空间布局和修饰装饰等方面。通过练习和不断的实

践,可以逐渐掌握这种书法的技巧和风格,创作出美观、工整的成字曹全碑隶书作品。

楷书、隶书、行书的基本特点

楷书、隶书、行书的基本特点 楷书、隶书、行书的基本特点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化而来。其笔法形成,由隶至章草、今草的演变过程。从遗存至今的西汉竹木简书里,就可以窥见演变的痕迹。楷书最初产生于民间,其后再由文人整理,使之规范。从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作品来看,这个时期已经相当的成熟而且定型化。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个系列。 一、三个系列的代表,简述如下。 (一)、晋楷系列以二王为典范,隋朝的智永也是佼佼者。 (二)、魏楷系列以北魏碑刻为典范,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 (三)、唐楷系列以中唐的颜真卿为典范,初唐四家为铺垫。 二、三个系列的结构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一)、晋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稳而有势;匀中见豁;接而能让;严谨有致。 (二)、魏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奇趣天成;疏密自然;变化多端。天真烂漫。 (三)、唐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重心平稳;布白匀称;左右揖让;上下承覆。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减省点画 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这同它经常书写有关。 (二)笔势流动 1.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是一笔一画地写,要求点画分明,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写,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发.但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太多了,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 (2)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目的在更加便于书写。如“秋有戎半”四宇,每组中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如果随意胡来,不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一、简介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二、赏析 《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曹全碑》的艺术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内敛含蓄,圆转隽秀 《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圆笔较为温和含蓄,笔画内敛含蓄又不失风雅,有大家闺秀的感觉,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2.运笔平实柔顺,动静相宜 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平顺柔实的线条,是构成《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线条凝练简省,意到为止 汉碑线条各具不同的审美特征,如《张迁碑》的粗涩,《石门颂》的灵动,《乙瑛碑》的丰腴,《张景碑》的细劲,等等。而《曹全碑》则为凝练简省,其碑中文字线条没有装饰的迹象,往往一笔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嘎然止住。许多点、短横尽量浓缩,多数字在上、下笔的承接处断开,留出较多空白。而其笔意丝毫不因笔画简缩而出现阻隔,反而显得更协调自然,空间更圆融、静和,使其卓然独立于其他汉碑之外。 4.结构疏朗平整,舒展奔放 《曹全碑》形体多呈扁形,少数有方或长方形。由于形扁,其势必呈横向,故而有稳的感觉。扁、横的形体主要由字的主横画拉长或撇捺开展造成的。与《礼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结构显得更调匀。这倒不是因为《曹全碑》比《礼器碑》规范或布置均等的缘故(其实,从结字的均匀程度看,可能《礼器碑》比《曹全碑》还要规整些),而是由于《曹全碑》的扁平及其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自然合理的缘故。也正因此,《曹全碑》比《礼器碑》、《张景碑》等显得更加素静雅致,格调上高出一筹。其字形扁平,造成左右舒展,舒展的结构加之以圆笔的收敛,于是出现典雅的品格。

汉《曹全碑》风格特点和临写要点

汉《曹全碑》风格特点和临写要点 一、概述 汉《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被称之为《曹景完碑》。此碑是在曹全去世后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孝灵皇帝、第十一世皇帝刘宏在位掌政)十月由曹全县令衙署的官员王敞等人组织刻石立碑。此碑碑高253厘米,碑宽123厘米。碑阳面共计20行,每行45字,碑阳记录了曹全的生平事迹。碑阴面5行,记录了为刻碑赞助银两的人员名单和银两数量。 《曹全碑》出土于明朝万历年年初陕西合阳县莘里村,石碑出土后即被保存于合阳县的孔庙,明朝末期因故断裂。该碑虽然因故断裂,但经粘接后仍然保存完好。《曹全碑》于1956年移立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多都是断裂以后的拓片。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曹全碑》拓片属于明代‘悉’字未损的拓裱割本。拓裱割本尺寸为内框高25厘米,宽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宽16厘米,合计21开。 《曹全碑》是汉碑中保存较好的一块碑石,也是汉碑中字体比较清晰的、字数较多的少数作品之一。是汉碑、汉隶中的精品,曾被称之为隶楷。该碑石面黑如油漆,碑石精细、明亮齐整、光可照人、文字清晰。 二、《曹全碑》的风格特点

此碑字体工整稳定,清秀文雅,劲美飞动、飘逸如仙女。《曹全碑》用笔流畅、线条灵动、干净利落、丰腴饱满,方圆并举,提按明确。 《曹全碑》字形横向取势、结构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中规中矩、平稳严谨、法度森严、无有瑕疵、统一中有变化。 1、扁平舒展 《曹全碑》字体结构呈扁方形是汉代隶书的共性,它是由于汉代隶体在字体的结构上是以横向取势为主来决定的。而《曹全碑》中的一些字体结构则扁到了极致,这在整个汉碑中是极少见到的。正是由于这种横向取势的极致,构成了《曹全碑》字体飘逸舒展的风格特点。 2、笔断意连 《曹全碑》中很多字体的笔画在书写上都是用了断开的方式。如:‘忍’字的折笔、‘起’字的竖笔、‘之’字的撇笔,还有‘雲’字的雨字头,这种横、竖、折等用笔之处的断开,形成了笔断意连、左断右连的韵味和相映成趣的风格特点。 3、收放自如 在字形、结构上通过笔画的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构成字体的一收一放,使字体在舒展、收放中展示其清雅、秀丽、飘逸的美感。 4、布白均匀

隶书的点画、结构特点

隶书的点画、结构特点 书法除了写字的功用还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千人千面,这是从艺术创作风格上说。既然书法史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就有偏旁部首、结构、章法等等,还有无论是哪一种书体,自由其基本写法,隶书有隶书的点画、结构特点,楷书、行书、草书都会有自己的点画、结体,否侧就不分书体了。 书法临摹学习无论是学习哪一种,除了单个字的临摹,还要掌握一种规律性的知识,尤其是初学书法的尤为重要。我们接下来就一隶书为例讲一讲。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乙瑛碑》 隶书的结体 隶书在结体上保留了篆书的一些特征,一是基本横平竖直,左右平衡,重心稳妥,但是比篆书更加舒展,四体开张,中宫紧缩;二是字形取扁方,与篆书的字形长方具有一定的区别,因而隶书取横势,而篆书取纵势,当然也不是完全绝对;三是个别字的结体还保留了篆书的遗韵,有些写法甚至契合,也就是说,还存在篆隶相杂的情况,在一些碑刻中经常见到。 下面是从隶书的典型碑帖中甄选出来的字列,说明隶书结体的一般规律,这些对于临摹学习隶书非常有用处,对于掌握隶书的结体规律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鲜于璜碑》局部 一、独体字的结构 结构要点:独体字的结构特点是点画较少,横的字重心尤为重要,这就要将点画的位置、长短、轻重、形状等进行合理的搭配,关键是重心平衡,姿态优美。 独体字的结构举例 二、合体字结构 1.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讲求偏旁部首合理安排,首先要对称,在此标准下,

在笔画组合中要有交错、承让、相通、聚散等等,原则上左边收紧右边就要松动,同时不能矫枉过正,还要讲究对称和平齐。 以下依然是隶书经典碑帖字列: 合体字:左右结构 2. 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字的组成一定要掌握好重心,一般原则为上紧下松,注重上下部分的联系与变化,点画错落有致,伸缩自如,务求整个字的端庄稳重,重心不可太低,主次分明正相安。 合体字:上下结构 3. 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一般分为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右包左、左上包右下以及全包围等,包围结构的字最主要的是不要写得顶格,要留有余地,不然字形就会显得偏大。 包围结构 隶书的章法 书法艺术的章法就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段落与正文之间安排的艺术方法,也有人称之为“分行布白”。邓石如先生说过“计白当黑”,这个白就是留白,也就是书法线条以外的空间。空白分为字内与字外两种,字内的空白即字的结构,字外的空白即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就是章法。 一幅隶书作品,即使点画精到,用笔严谨,结体匀称,字姿灵动,如章法安排不妥,也不可能成为一幅艺术上成功的作品。章法、结体和用笔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刘熙载《艺概》中说得好:“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帖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这里的呼应是指整幅作品的整体精神贯通致,而每字每行在精神贯穿一致的前提下要有变化,这也说明了笔法、结体、章法之间的瓣证关系。 《曹全碑》纵成行,横有列 隶书的章法相对行草书来说,应该简单一些,这主要是因为隶书脱胎于篆书,其章法还带着浓重的篆意,横平竖直的笔画及结体扁方

浅析《曹全碑》艺术特色

浅析《曹全碑》艺术特色 前言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优秀书法碑刻作品,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时代风格、不同的艺术特色。 东汉书法艺术走向繁荣,各书体具备,但东汉仍是以隶书为轴心的时代,隶书大大发展并达到顶峰。《曹全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作品,每个人在临习之前,会仔细观察原帖,感受其风格特色,分析用笔特征、结构特征、章法特征,逐一确认后开始书写。《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认真的研习原帖,借鉴有关文献,并与其它碑刻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帖中的特点、规律,梳理书法知识,得出结论,认真总结。 一、《曹全碑》概况 《曹全碑》是为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的碑。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东汉灵帝时推举"孝廉";,即孝顺廉洁的活动,曹全任"郎中";,后来在右扶风当官。曹全的弟弟去世之后,为了给弟弟分忧,弃官归家。灵帝光和六年,再举孝廉。光和七年,县百姓郭家响应黄巾起义,关中形势危机。曹全由酒泉福禄长调任合阳县令,镇压郭家起义,并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修治房屋,排列市场,招抚流亡,慰问老人,出钱买米面,赈济贫民。曹全长女制药膏,治愈了不少病人,后来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灵帝中平二年,曹全门下王敞等人为纪念曹全的功德善事立《曹全碑》,《曹全碑》在当时就享有盛名。碑文刻辞三行,三个字为一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碑的背面刻立碑题名的题名,有隐士、县三老、乡三老、门下祭酒、门下议掾、督邮、将军令史等【2】。碑头没有额,出土在明万历初年年陕西省阳县旧城华里村,清康熙十一年后,《曹全碑》碑身出现裂痕。曾经埋在渭河水沙沙漠中,未经风雨的剥蚀,虽然不免稍有风损,但字形状轮廓和笔画的起止用笔都仍然清晰。从拓本看,《曹全碑》上的字迹保存比较完好,1957年移存在西安石碑林。 《曹全碑》可以说是众多隶书中的代表作品,极具艺术特色。碑文中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的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及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3】。此碑大大小小八百四十九个字,大部分清晰可见,碑字结构平展舒放,字体秀美流动,碑面整洁精细,字体秀美又极具骨力,风格秀丽多姿,百看不厌,丰富的展显了汉代文字的成熟与特点。此碑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是我国目前汉代碑刻中保存比较完好、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史料价值珍贵。碑文中所记载的事迹与当时所处朝代发生的事颇有出处,因此碑是当时所立,所以碑中的时事、文字为史家所重视。碑中的历史长远,不光记载了曹全事迹和黄巾起义,还记载了"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格局,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帮助。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保存字数最多的经典碑刻,它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和代表,也是西安碑林所藏汉代碑刻最为珍贵的一通碑刻,空前绝后,它的价值无法用数字衡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后人开始学习汉代的书法,《曹全碑》与《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合称为中国四大隶书,学者会逐一对这些碑帖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现有的汉碑中,《曹全碑》的拓法虽说不够精善,但较当时所拓作品,已算先进,其用笔、结构、章法都已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极具书法与文字价值。隶书开始秦朝,在汉代不断发展、流行,当时的隶书碑刻数

汉隶《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及其学习技法

汉隶《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及其学习技法 作者:楼晓勉 摘要 《曹全碑》以工整精巧、清逸秀雅的艺术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曹全碑》在用笔上以圆笔为主 , 在结体上大多采用横向取势 , 审美上宛若古代仕女。《曹全碑》的技法学习要在线条、结体和整体风格上全面把握。 关键词 圆笔、中宫紧收、柔美 正文 我国书法史上, 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重大的变革。隶书由篆书衍化而成, 是中国古代对篆书进行大胆简化之后产生的一种书体。就文字学而言, 隶书打破了篆书中仍旧保留的一点象形、指事等构字原理, 变成了纯符号的今体字范畴;就书体演变而言, 秦代的小篆在字形结构以及笔画线条上比较单调, 汉代隶书则将小篆纵长的体势变为方正横扁, 将圆转变为方折, 将勾连变为使转, 将内裹变为外铺, 创立了有粗细变化的方笔线条, 形成了撇、捺、折、点等笔画, 并且使行笔有一波三折, 具流动与峻拔之态。可以说, 隶书在整个书法发展史上, 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它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它在笔法上的创新, 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

汉代隶书是臻于成熟的隶书, 是我国历代隶书的典范, 也是书法史上第一座高峰.从传世的东汉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 有的精致典雅, 华美

堂皇;有的飘逸秀丽, 奇纵恣肆;有的丰茂雄强, 浑穆厚重;有的方正劲挺, 斩截爽利;有的舒展宽博, 雄放豪迈;有的朴拙高古, 遒劲恬逸。正如清代书法家王澍所言“隶法以汉为极” , 的确如此。 汉隶书迹主要留存于东汉晚期, 尤其是桓灵二朝的碑刻上。这些碑刻绮丽纷呈、各臻其妙, 代表了汉隶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 其中《曹全碑》为汉隶中圆笔秀美之典型, 是汉隶中的至宝, 对后世影响巨大。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纪功碑》, 是东汉时期王敞等人为郃阳令纪功颂德, 于灵帝中平二年 (185年) 所立。碑高2.53米, 宽1.23米, 19行, 每行45字, 全文849字。此碑发现较晚, 于明万历初年 (1573年后) 在陕西省郃阳县莘里村出土, 一直存放在郃阳县孔庙, 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内。 《曹全碑》以工整精巧、清逸秀雅的艺术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它工整而不呆板、精巧而不纤弱、清逸而不浮滑、秀雅而不媚俗, 丰腴蕴藉, 平正清丽, “宛如体态窈窕、婀娜多姿的少女, 一派雍容华贵之态。” 所以, 历代对其评价有加。杨守敬云:“尝以质之孺初, 孺初曰:隶书之有曹全, 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 清人万经评其书云:“秀美流动, 不束缚, 不弛骤, 诚神品也。” 孙退谷则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 汉石中至宝也。” 的确, 该碑之书法秀丽圆润、疏朗轻灵, 是汉碑中秀美难得的佳品。

《曹全碑》的特点

《曹全碑》的特点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书体为隶书,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有明拓本。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曹全碑》的笔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笔形经典,丰富多变

从笔画形态来看,其点画、横波、波挑、波磔等各类笔画形态完美,情趣多端,充分展示了成熟汉隶的面貌。从艺术性而言,《曹全碑》的笔画变化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不同的字境中,相同的笔画具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往往能够顺其自然,没有牵强的痕迹。另一方面,这些多变的笔画也表现出丰富的意趣。 二、圆实活脱,刚柔相济 《曹全碑》的笔画以圆实的篆籀笔意为主,形质极佳,这一点在笔画的起、行、住处,均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由于充分利用了中锋与“笔软”之性,其笔性极为活脱,“圆”与“韧”成为其笔画形质的主要特征。但是,此碑笔意并非纯粹的“圆匀”,劲峭与刚健的线形在笔画交错之间时时可见。也正因此,《曹全碑》才具有了遒丽多姿的风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刚柔相济的变化在同一笔画中常能更替而行。正所谓“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 三、静中寓动,曲直相谐 参悟《曹全碑》的行笔可以发现,其笔速并不是一味的“匀”与“平”,而是颇具情性。其行笔以稳健为主基调,轻松而匀净,毫无“鼓努为力”般的刻意。但当逢动若脱兔之处,其又斩决果断,绝不拖泥带水,如“供”字的长横。另一方面,书者在处理笔画曲直关系时也颇用巧思,短画多直,长画善曲,直曲相谐,动静自现。正体书属于静态字体,要使得字生动起来,不能表面化地利用行草中的“牵丝”手法,而应合理地处理不同笔画之间的线形关系,使之产生“潜相瞩视”的联系,这才是一条通途。《曹全碑》字中的节奏韵律之美,不仅是由于笔速疾涩造成的,笔画之间的直曲相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轻重相和,提按丰富 除曲直相谐外,轻重相和也是《曹全碑》笔画之美的一个重要特点。以笔形而论,此碑以细线为主调,其细而不弱,虽纤如髭发,但质感却“圆如椽”。另一方面,在细线组合之外,粗笔画的出现也使得整个字具有了出奇的神采。其与细线的搭配颇为和谐,既具有了较大的反差。同时这种差异又能相互和谐,没有一丝突兀生硬的感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