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血清素/5-羟色胺:负责调节行为、情绪和思维过程,过低减少对行为的抑制。

γ-氨基丁酸:缓解焦虑和身体警觉状态、情绪反应。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3、生物学的治疗

持生物学观点的临床心理学家面对患者会了解:家族史、病程、行为产生是否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电休克疗法(主要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外科学。

药物:抗焦虑药(安定diazepam和阿普唑仑alprozolam);抗抑郁药(三氮烷fluoxetine和舍曲林联sertraline);抗双向障碍药物(锂盐lithium);抗精神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和氟哌啶醇haloperidol)。

4、评价

促进生物学治疗方法的发展,但过分强调,限制了人们对异常行为的了解。很多证据不可靠。

5、克雷佩林E.Kreapelin 【德】

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认为遗传在精神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1、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2、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①弗洛伊德自己的一套研究、改变人格的方法,以及他学生的这些方法被称为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动力”(有意识)。

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以性本能为主。遵循快乐原则。动力是“力比多”的性能量。

自我(ego):代表理性,帮助本我通过可接受的方式达到满足的目的。力量来源于本我。

自我在为本我的服务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很多策略,称自我防御机制。用来控制不能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并避免或减少这些冲动引起的焦虑。

超我(superego):遵循道德原则。

③潜意识学说

意识(conscious):个体心理活动有限的外显部分,与直接的感知有关的部分。是人格的最上层,能被人知觉,如我们觉察的记忆、思考和情绪等。

前意识(preconscious):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unconscious):被压抑到意识阈下面、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是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人格结构的下层,作用比意识大。它包含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梦及幻想等。

?心理动力在人格三成份上不同的分配方式,可以区分出正常与变态人格。?在正常人格中,心理动力平均地投射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上。

?在变态人格中,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和良知。

④性心理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表现为满足我们不同的基本需要并让生理愉悦的驱力得到满足。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非精神病的心理障碍都是由潜伏的无意识冲突引起的,他把这些障碍叫做神经症性失调。

固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利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

倒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受挫而退至先前发展阶段。

3、其他心理动力学者

①阿德勒致力于自卑感和对自尊的寻求研究。荣格反对Freud中关于性欲的观点。

4、心理动力治疗: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宣泄、重构。

5、评价:首次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异常现象,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仍具有影响力,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

三、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1、罗杰斯的人本理论

他指出我们都有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获取积极关注的需要。采用当事人中心疗法。

2、完形疗法,通过挑战使患者受挫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存在主义认为心理功能失调是由于个体逃避生命的责任,认识不到生命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存在疗法鼓励患者为自己的生活和问题承担责任,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有自由选择不同生活使自己活得有意义。

4、评价:称患者为来访者,对人性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探究问题过于抽象,很少得到实验验证支持。

四、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

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行为。

1、基本假设:环境决定论、实验化、乐观主义。

2、学习过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3、治疗:系统脱敏法(从轻到重逐步减除过敏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交互抑制法。

4、评价:强调人的外显性为,不注重内在心理过程。在特殊恐惧症、社交技能缺乏、智能障碍方面疗效不错。见效快复发率高。

五、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时间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1、艾利斯将不合理信念看做是导致个体心理障碍的原因: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2、贝克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在认知过程中常会有系统性的消极偏向:非此即彼,灾难化,贴标签,毒人之心。

3、治疗:认知疗法,来源于贝克的抑制症治疗实践。改变效能预期,改变消极评价,改变归因,改变长期信念。

4、评价:较有影响的方法,不能过分强调认知。

六、社会文化理论

1、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和沟通、社会网络和支持、社会条件、社会标签和角色。

2、治疗:团体治疗(自助互助团体),家庭治疗,夫妻治疗,社区治疗。

3、评价:难以确定特殊心理障碍与某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因果关系,同时社会文化不能预测特定个体的心理异常。

第三、四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评估与诊断

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怀疑的态度、客观的原则、科学的程序(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

2、科学研究的范式

遗传学研究: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遗传关联与相关性分析跨时间:横断设计、纵向设计、聚合交叉设计

3、常见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

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对处于自然环境背景中的个体,在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动态描述与分析的研究类型。

优势:内容丰富;可记录独特的个体经验;促使研究者从当事人角度了解其看法。

不足:无法推广;被试本身对其经历或体验的报告可能有偏差;因果关系变量不好控制,得出不同因果关系,偏差个案分析。

②相关研究

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研究类型。

局限:无法从相关联系中分离出因果关系。

③实验研究

指对变量做系统的操纵以建立起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类型。

要素:实验组与对照组;操纵自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其他无关变量。

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1、心理评估:指评估这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诊断:指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评定个体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并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判断异常心理的程度与性质,以做出一个心理障碍或疾病的诊断。

3、心理评估三要素:评估者(足够的理论知识;一定的评估与诊断经验;熟悉测试技术;良好的观察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评估对象;评估工具(效度、信度、标准化)。

4、评估内容:

5、临床评估的价值依赖于:

信度:测量一致性的程度

效度:测量它预计要测量东西的程度

标准化:用一定的标准来保证不同测验的一致性

6、常用的评估方法:

(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7、心理障碍的诊断

①ICD系统(Intern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

②DSM系统(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③CCMD系统

8、影响因素:文化偏见、诊断者的专业背景、诊断者的理论取向、被诊断者因素。

9、、注意诊断过程中的标签化问题和极端化问题。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一、神经症

1、神经症的由来和演变

托马斯·威利斯提倡歇斯底里和疑病症的神经起源学说,反对以体液改变为病源的盖伦学说。

威廉·克伦提出了神经症的概念,并在理论上把神经症明确地区别于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疾病。

2、神经症的特点

①强烈的心理冲突(患者察觉到他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

②神经痛苦

③持久性

④妨碍着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⑤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3、主要分类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AD)、恐惧症(phobia)、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和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二、焦虑症

1、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2、惊恐障碍--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证装的神经症。

①表现症状:

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②发作有两种形式:预料之外的和更少见的情景触发。

3、广泛性焦虑障碍--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

主的焦虑症。

①表现症状:

情感上,感到无助,对生活缺乏控制感

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可怕的事情,但说不清楚要发生什么事情

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

4、焦虑症的可能病因和治疗

①病因:生物学方面---染色体不同位置的基因共同作用使我们产生焦虑,也与大脑中特定的脑部环路和神经递质有关。

心理和社会因素---压力事件等

综合模型

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对威胁异常敏感。

脑科学研究表明,恐惧和惊恐所共有的脑回路----包括蓝斑、部分边缘系统(部分杏仁核)和前额叶也参与到焦虑体验上。

②治疗: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如三环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是惊恐发作症状得到缓解。

三、恐怖症

1、概述

恐怖症是指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2、临床表现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恐怖症的类型

①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

又译场所恐怖症

–病人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

–病人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三个特点:焦虑症状(担心昏倒,或失去自控;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惊恐发作);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人群拥挤的场合、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的地方等情境);回避行为(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②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s)

–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如恐惧被别人注视

–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

③特定恐怖症(specific phobias)

又译特定恐惧症

–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焦虑

–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等。(动物恐怖症、自然环境恐怖症、

情景恐怖症、血注射伤口恐怖症和其他死亡疾病等恐怖症)

4、恐怖症的可能病因和治疗

①病因:生物学---遗传基因和边缘系统的血清素和多巴胺路径异常;行为学---经典条件反射。

②恐怖症的选择性和持久性

③治疗:系统脱敏法、暴露、模仿和药物,如抗抑郁药丙咪嗪、三环抗抑郁药、MAO(单胺氧化酶)抑郁剂、SSRIs等。

四、强迫症

1、概述

强迫症: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2、临床表现:强迫思想(obsessions)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

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

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时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3、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与治疗

①病因:

(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他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讲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你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做有威胁的事物和情景。

②治疗:行为治疗(反应预防、暴露、模仿)和药物治疗。

五、躯体形式障碍

1、概念: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2、类型

①躯体化障碍:

流行病学的研究:通常认为此障碍发病于青春期,并多发于女性。多与双相障碍、惊恐发作、恐怖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共病。其具体表现有文化差异,通常认为受教育水平低的人,以及在不提倡口头表达情感困扰的文化与民族中比较多见。

临床表现与诊断:此障碍的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有时有模拟的神经系统症状。

②疑病症:

流行病学的研究:疑病症的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并可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段,但发病高峰阶段为青春期早期。此病常伴发情绪障碍、惊恐障碍和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的具体表现还有文化差异,比如恐缩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核心表现: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的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

③疼痛障碍

流行病学的研究:此障碍较为常见,在美国,持续性疼痛障碍的患病率为0.6%,在中国更为常见。常与焦虑或心境障碍共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此病的重要特征是,病人主诉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都是真实的感受,而且,它损害了病人的健康。并且,在至少刚发作时,可能疼痛有明显的心理原因,但心理原因在随后的维持疼痛中起了主要作用。

3、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原因与治疗

①病因:精神分析认为躯体症状是防御的结果;沟通理论认为患者通过障碍来对付各种痛苦情绪并且去协调困难的人际关系。

②治疗:面质、建议、领悟。

六、神经衰弱

1、概念: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神经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

2、神经衰弱的可能病因与治疗

①病因:心理社会因素

②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第六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一、癔症

1、概述

癔症是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与患者现实处境不符。

2、临床描述

癔症指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

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本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3、起病原因: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4、分离障碍

①分离性遗忘症:指由巨大的创伤所引起的个人记忆的丧失。分为:局限性遗忘、选择性遗忘、普遍性遗忘、延续性遗忘和系统性遗忘。

②分离性漫游症:指突然意外的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

③分离性身份障碍: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身份存在同一个体身上,每个身份都有各自相当完整的生活。

④可能原因: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和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⑤治疗:心理动力疗法和催眠

5、转换障碍

①流行病学的研究

发病于青春期早期及成年期早期;女性患病至少为男性的两倍,在我国,农村显著高于城市,30岁以前首次发病多于30岁以后,女性居多。

②临床表现

转换障碍通常是指身体机能发生障碍,如瘫痪、麻痹、失明、失音、失聪等,但经过细致而认真的检查,却没有任何生理性或器质性病变。

③特点:对症状漠不关心;一般发生在大的应激事件之后,快而突然;如果症状是选择性的,就有可能是转换障碍;转换障碍的病人是能够正常行使功能的。

④可能原因:精神分析理论,沟通理论,知觉阻滞理论。

⑤治疗:面质,领悟,建议,其他疗法。

二、应激相关障碍

1、概述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成反应性精神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

①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事件后,出现反复重新体验创伤事件,并伴有觉醒增高和回避与创伤相关刺激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②创伤事件: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③症状:闯入性记忆,回避,高警觉。

④可能原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模型(包括事件刺激、事件认知、评价与再评价、尝试应对、人格、社会支持)

⑤治疗:药物治疗,暴露。

3、急性应激障碍

①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②症状:呆若木鸡、僵硬不动等。

4、适应障碍

①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使社会功能受损的障碍。

三、特定文化相关障碍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与特定文化相关的综合症。其诊断依赖与特定的文化知识和概念,病因代表着和象征着这一文化的核心含义及行为模式,被特定文化或亚文化范畴所理解接受。如: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巫术所致精神障碍、恐缩症等。

第七章心境障碍

一、概述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是指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慢,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二、心境障碍的类型

1、抑郁症

临床表现

①情绪症状:悲伤与自责,满足感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焦虑也很常见。

②认知症状:抑郁症病人往往对自己持消极信念,经常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

③动机症状:抑郁症病人在起床、开展工作甚至在娱乐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他们通常有着矛盾的情绪,而且难以做决定。

④躯体症状:郁郁症病人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失调等症状。

2、躁狂症

临床表现

①情绪症状: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常愉快的状态。

②认知症状: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③动机症状:躁狂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

④躯体症状:躁狂病人往往会出现性欲亢进、注意力不集中、不需要睡眠等过分活跃的行为,但在一连串过分活跃的行为之后身体疲乏,变得嗜睡。

3、双相障碍

①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

②双相Ⅱ型障碍:以反复发作的重性抑郁和轻躁狂为特征。

③快速循环型

④环形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症症状标准。恶劣心境病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

4、其他心境障碍

①心境恶劣障碍:一般强度很低,不能达到任何一种类型抑郁症的症状标准,也没有躁狂的症状发生,但持续时间很长,超过两年,并且很少有超过两个月的正常期。

②抑郁症亚型包括心境恶劣障碍、月经前期烦恼障碍、产后起病得抑郁症、季节型的抑郁症等。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阅读的时候,

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的从众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他人接受而做出相应的从众行为,此时尽管你不一定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为了获得认同而不得不从众。在学校社团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社团里面总是只有几个意见提出者,在他们的活跃下,其他人碍于情分经常会接受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同的某些决定。这种情况下从众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抵触,应该称得上是坏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规范性社会影响都是坏的,有时它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十分清洁干净的场所,看到他人自律自爱,你也会主动地保持好环境卫生;有时它并无关紧要,比如当你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她们七嘴八舌地决定了去哪里之后你在没有任何偏好的情况下选择顺从了。比起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显得更加简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 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一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

《沉默羔羊》读书笔记

《沉默的羔羊》不是我看的第一部惊悚作品,但是它留给我的却是最深印象,像是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驻扎了下来。无论是电影作品再细到文字,不腻地回味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的实习探员Starling从一个“简单”的任务——访谈Dr.Lecter——开始,在Dr.Lecter 的提示下从案件卷宗中发掘追捕野牛比尔的线索。其中条分缕析的推理过程,掩藏在Dr.Lecter的嘲弄、Starling的回忆、Chilton和众人的干扰中,需要读者也像史达林一样,一步步抽丝剥茧,看到结果。Starling所面对的恐惧与残暴,Dr.Lecter的“犯罪艺术”,伽姆先生的恶心动机,一步步将游客引入到那个紧张二充满恐惧的世界,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情绪一起高低起伏。 书中的Dr.Lecter,是精神病学博士,同时其本人也是一个罕见的有着异常心理症结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而其它两位系列杀人凶手自然也是心理疾病患者。Abnormal Psychology 最初曾被翻译为“变态心理学”,出于人们的猎奇心理,描写“心理变态”的作品从来都是很吸引人的。所以《沉默的羔羊》系列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惊悚悬疑推理作品。 在心理学诸多流派中,Freud(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无疑是最为大众所周知的。基于精神分析理念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要远远多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其它心理学流派。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学派具有挥之不去的神秘色彩(反科学性?)从而更能贴合通俗娱乐的口味,另一方面则是在融合了多种心理学视角的作品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鲜明特征使得其血统更容易被分辨出来。 “羔羊沉默”系列就是一组带有明显精神分析思想的作品。童年经历、创伤、潜意识,这几个Freud的核心关键词,在该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并不仅仅将镜头只对准心理异常的凶手,对于其它角色的心理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Starling对自己出身和家境的自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怜悯、以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依恋和父爱缺失的代偿,是该系列作品一条重要的主线。此外,Graham 敏感的神入(empathy)、Chilton自大的判断、Barney憨厚的细心、Pazzi敏锐的贪婪,在作品中描写得同样精彩。 我敬佩但痛惜Starling这个形象。在Starling的内心深处,父亲的死和羔羊的嘶鸣是两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巨大烙印,她的理智和高效、她的正义和怜悯、她在面对恐惧时鼓出来的勇气,无不源自她年幼时的经历和记忆。父亲在巡夜时被劫匪打死,只能由母亲一力担起养育家庭的重担,而且作为最大的孩子不得不被送往亲戚家抚养,童年因听到屠宰羔羊时羔羊的嘶叫声心中留下严重的阴影。所以她渴望强大,用力量来保护自己;同时对于弱者有着缘自共感的强烈同情。Starling曾认为增强力量、击毙罪犯、解救人质可以让羔羊不再鸣叫,在那段时间里她确实做到了;在接触Dr.Lecter后,她明白了现实的复杂和无奈迫使她对正义的绝对信仰。但是她继承了母亲的内在品质,使她适应了应对世俗的委曲求全。她努力在弗吉尼亚大学修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双学位,而当机会来临得以参与到野牛比尔的案子中时,她宁可课程重修也要在案子中竭尽全力。巴尔的摩犯罪精神医院的恐怖地牢、老鼠横行的旧仓库、冰冷的殡仪馆、野牛比尔的地下迷宫,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她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惧,但是那一声声羔羊的嘶叫还是会在她心中回响。 而作为令人难以触摸的恶魔Lecter,喜欢捕捉人心中的恐惧,因其对Starling的羔羊的嘶叫升产生兴趣后,在少有的两个能够与之交谈的访客中,Lecter与Starling的互动远比与Graham的交流更精彩生动。不仅仅是因为Graham抓获了他而导致的敌意,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和Starling异性相吸,还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她是同样的人——同样受一个生命的问题所困扰。很多年以后,Lecter都还记得Starling欠他的一个回答:羔羊停止鸣叫了吗? 即使Lecter是一个残忍的恶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能。Lecter在许多领域如古意大利的文学和历史、古典音乐、香味、酒和烹饪都有着惊人的造诣。苏格拉底说:"人的一种品质未必能抹掉他的另一种品质,他们可以共存,可以是既是善良又是可怕."也许就是这个原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 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 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第三节性别认同障碍 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实宽广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应用心理学专门知识,能胜任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广阔的背景知识;了解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它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应用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严谨踏实的学风。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研究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儿童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前两年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后一年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 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各课课目、教时、学分及时间安排见教学计划。 五、培养方法 采用以自学为主,必要的课堂教学、系统读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导读”为目的,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启发;读书务求做出系统的笔记,并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写作学期、学年论文(要求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指导方式为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既发挥导师个别指导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六、教学实践 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两周(6~12课时),独立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评定成绩,合格得给予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最迟于第三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选题,第四学期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修改定稿,然后通过答辩。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心灵简札》之读书笔记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这本书。 最初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对心理学的陌生和好奇,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时常碰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时感到无助。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本书。 这是一本心理学出身的专业作家写的心理随笔,涉及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全书由100篇小组成,各篇相互独立,后面都有小练习让大家来一次头脑风暴。 在第一篇《科学家庭里的“灰姑娘”》里面,有一幅漫画,写着“不学不知道,

一学吓一跳”的文字,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就有了一种害怕、恐惧的感觉。再细看下去,对于“心理学”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对于专业的“心理学”出处有好多版本,在人们都还没有重视他的时候,在科学的大厦里根本没有“心理学”的位置,笔者是想给初学者泼泼冷水,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对心理学的热情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一直看到第三篇,才找到一段“心理学”的定义文字,还是借潘菽的一段话表述的:“心理学就是人类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并改造自己而了解自己的一门必要的科学。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还有其他这样的科学,例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类学、人类起源学、语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到这里才略微看清楚、好似看明白心理学是怎么一门学科。在末尾有一段话:“心理学事业需要这样一些人来参与:他们既清

楚它远大的前景,又知道它尴尬的现状,并准备用许多年的艰苦努力,把它的潜力逐渐转化为实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毅力与恒心,笔者建议你还是把心理学作为业余爱好,接触一下就行了。”原来作为专业的心理学家、学者也有这么多的难言之处,怪不得会有先前的漫画和泼冷水了。 刚刚还觉得看明白了一点,在第五篇又“走进了学科迷宫”。什么“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特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上述种种研究都是针对所有人的,可以称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当心理学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时,便产生了一大批应用学科。”“在所有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中,教育心理学最为成熟。”看到这里,才算一口气缓过来,看到了我想看到的。这些的分分支支,仿佛子公司和孙公司,让初学者有些不知所云了。 看来作为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和初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李雯历史教研组 今年渡过了一个不同往常的春节:没有传统的拜年仪式,没有喧闹的人群聚集,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上上网,收到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的客户的短信问候,过了一个安静、自主,还有朋友牵挂的春节,看完了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非常充实的一个春节,《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会让我们对心理学的学习建立起来极大地兴趣,里面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具体的实验开始,像一个个的故事,引领我们进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其次,这本书也让我们对心理学有了一个概况的了解。最后,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只有短暂历史的心理学,是多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启发我们从各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开阔了思路,不再盲目的崇拜,非常棒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就是:1、小孩子经历越丰富,大脑的发育有更多的沟壑,更聪明。所以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多陪伴,过跟孩子一起玩耍,如果想要孩子更聪明的话。2、每个人都要做梦,不能做梦的人(受到药物控制)行为会有问题,梦仅仅是个人情感发泄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意义。3、所谓的潜在能量,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只是在正向的积极的专注的精神状态下,就会表现出来,不是被开发出来的,读后感《《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4、行为主义,人会从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中学习,养成新的行为。5、期望导致结果6、目标导致学习的行为及早出现。7、记忆不靠谱。8、发展心理学:哺乳动物对爱的需求,高于对食物的需求。9、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物品的位置随着年龄判断能力不断提升。10、控制力让人愉快,并产生积极的行为。11、全世界的人的情绪表情,具有一致性12、认知失调:外界的理由充分,认知失调小,态度不改变;理由不充分,认知失调大,为了减少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带来的认知失调,人们选择改变态度。13、内控的人,更加积极主动。14、A型特质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15、变态心理学,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够对精神病进行判断和对待。16、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17、人们在经历多次失败以后,就会习得性无助。18、拥挤导致行为异常19、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案,对于治疗病人,具有相同的疗效。20、对于恐惧症的治疗,系统脱敏法是公认的最好用的方法。21、对墨迹和自编故事的表述,便于了解当事人的状况和内心世界,有利于治疗。22、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言行不一。23、人们拥有从众心理。24、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现场的人越多,责任越分散,救助的可能越小。25、人们会因为权威进行违心的服从。 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也能够运用这些研究后发现的成果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希望自己以及各位同仁能在拜读完这部书后,对自己的工作中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014年1月

1.1 变态心理学概论

1.1变态心理学概论 我们现在就介绍变态心理学的这个概论。变态心理学的英文是abnormal phychology,你可以看得很清楚,ab这个字头,我们就知道是一种“变异、异常”这样的,normal是”正常“。所以,我们这个词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这儿要声明一下,因为我们的这个课程一直以来都叫《变态心理学》,我们在编那本变态心理学书的时候,我们也有过考虑,题目想改为《异常心理学》,因为“变态“,多少有一些贬义,因为有的时候说这个人,你说不好听的话,说贬义的话,就是说这个人变态,这个的词是带有贬义的。如果说“异常”,那么和“正常”对应,我们相对的觉得那个词更好一些,但是因为传统上这个课程是一直是这样叫的,我们就没有能够改得了,就是从编辑和从课程安排就都按照这个,但是大家知道,你现在看到一些书,也有翻译作“异常心理学”的,实际上,从我们的角度看,”异常心理学“相比”变态心理学“的翻译要更好一点。那我们再接着来说,就是心理学里边有不同的分支,大家一上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了《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讲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学方面的一些规律、感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等。我们这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异常心理学现象,异常心理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这样的一个科学,所以这个和正常的是不一样的。那么正常人是怎么样,我们经常都有一些研究的基础在那,那我们对异常也有很多的研究。我们想要了解异常的现象,我们就需要从一些症状、描述性的现象入手。所以,我们看了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描述异常的表现和正常现象的区别。对于异常现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作是障碍、是疾病,还有病程和预后,他如果发病,从起病开始,他大概是怎么样一个发展,这个过程会多长,他得病以后未来的情况会是怎么样的,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情况。这个就是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这个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就是我们只知道他的现象和正常现象的区别还不够。一个人,好像看起来好好的,为什么他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他怎么就会得病了、出现心理障碍了呢?我们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它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等各个方面来看,为什么一个人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 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第四,他创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这对于重建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

《梦的解析》读后感

《梦的解析》读后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终生从事写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义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 世界上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之一: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心理世界的牛顿心灵的哥伦布。 接触到佛洛依德这个名字。起先是大师级别的泰山压顶,“拜佛洛依德”,仿佛谁说话能扯到佛洛依德就等于超有学问。周围的人把佛洛依德高高抬起,仿佛到了神的位置。等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图书馆借了本《梦的解析》竟晦涩难懂,对大师的探索也就戛然而止。 而后,随着阅历和阅读的增加,又一种观念扑面而来,那就是“呕佛洛依德”。佛洛依德成为“泛性论”的代表,而他言必称性让很多文明人仿佛祖坟被挖了似的大为恼火。敢公然怒骂佛洛依德,不仅代表你有学问,更重要的是相当有气质。

直到今天,我坐在图书店里把一整本《精神分析引论》看完,才终于明白一个“小马过河”的道理——不去了解,永远不能知道真相。 有人断言,对人类最有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是:社会学领域的马克思,精神领域的佛洛依德,和科学界的爱因斯坦。在我看来,佛洛依德的确称得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大师,他的精神分析法,他对梦境的科学分析,他的联想治疗法,以及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都是伟大的成果。及至“泛性论”,这位大师才被世人唾弃鄙夷,甚至他的门徒荣格等都离他而去。 佛洛依德这样分析,在他之前,人类作为上帝的骄子,只有荣耀和高尚。然而他却非要侵入人心,把那一点人人隐藏的污垢不堪挖出来大白天下。这仿佛17世界的文艺复兴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科学却寸步难行。一直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人类被伽利略的日心说击溃。人类不再是宇宙的焦点,而是变成了平凡不足为道的小蚂蚁。 我非常赞赏佛洛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梦境的研究和联想治疗法。佛洛依德曾经用催眠法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但他发现暗示性的灌入并不能有效长期解决心理病疾。于是他走到了精神分析的道路上,试图用引导、联想的方法,让病人主动积极的找到隐藏的潜意识。这简直是心理学上的一次科学大进步。佛洛依德对梦境的研究更加前无古人后无

北大自考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特点 一、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方法,从此心理学与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三、心理学的特点 1、心理学的第一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第二特点是专注于研究个体。 3、心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源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三、心理学在中国历史境遇: 1、第一个阶段是思想启蒙期 20世纪初,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在191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2、第二阶段是学科成型期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学科,1922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 3、第三个阶段是学科低潮期 4、第四个阶段是重塑辉煌期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堪称是里程碑会议。北京大学1977年开始恢复心理学系,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四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所谓范式指的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2、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人的行为源自生本能和死本能。3、行为主义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成功的关键在于它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强调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 4、进化论学派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科学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研究和进化心理学。女性择偶历来关注男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男性得有社会经济实力来养家;男性择偶则看重女性的年轻貌美,因为年轻女性更具有生育能力。进化心理学的优势是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化心理学通常无法做严谨的实验研究。 5、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拓

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钱铭怡)-TangDi

变态心理学 1.正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最符合正常定义的人可能是那些在童年时期就学会了各种应对技巧并能在紧张状态下应用这些技巧,能完善地适应特定的内部或外部紧张事件而表现出灵活性的人。 2.异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1)经验标准:病人主观上感到不适,有求医意愿,或者医生以自身的经验加以判别。(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标准:与社会规则不相协调,不能有效履行社会功能、(3)病因与症状标准:存在器质性疾病,症状如何。(4)统计标准:其心理与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3.重性精神病的界定标准是什么:重性精神病是相对于轻性精神病而言的。(1)重性精神病症状: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受控体验。(2)社会适应能力丧失。(3)明显人格改变:退缩、孤独、过分激进。(4)自知力缺失:自知力是一种对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感受、体验正常与否的检验能力,属内省力范畴,缺失则表明无法自我判断和检验自身是否处于病态。 4.焦虑障碍 4-1恐怖症:对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目前常用的分类标准吧恐怖症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三类。 4-1-1广场恐怖症又叫场所恐怖症: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和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的地方。 DSM-IV诊断标准(1)对置身于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难堪,或感觉到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惊恐发作时找不到帮组。(2)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景或带着痛苦忍受着,或者带着焦虑心情担心惊恐发作的发生或者就此提出要有人陪伴。(3)排除社交恐怖症,特俗恐怖症或分离焦虑等引起的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4-1-2社交恐怖症也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社交恐怖恐怖症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在于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某处。 4-1-3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 4-1-4行为主义Mowrer提出的恐怖症形成和发展的两阶段模式:①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人习得了对条件刺激的害怕反应;②为了减少对条件性的害怕反应,习得了回避性条件反应的行为。 4-1-5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放松,确定害怕的等级,循序渐进的暴露。不同于系统脱敏法从最轻微的等级开始暴露,满灌疗法是从最令其恐惧的情境开始。优点是简单疗程短收效快,但患者难以忍耐不易接受。模方法是治疗师作为榜样去面对患者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患者观察学习。 4-2强迫症:OCD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4-2-1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患者意识到其无意义性并极力摆脱但无能为力,因而十分苦恼。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性回忆)强迫表象(反复呈现的逼真形象多为患者难堪厌恶的内容)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 4-2-2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化动作,患者感觉到这样做不合理,别人也不会这样做,但却不能不做。常见的有: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计数、强迫整理、强迫仪式行为、强迫性迟缓。 4-2-3两者共同点;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觉察,症状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症状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患者明知道症状表现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并想要抵抗,但难以控制和摆脱。强迫症往往伴有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回避行为。4-2-4相似症状甄别:强迫性恐惧是对自己情绪的恐惧,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会发疯作出违反社会规则甚至伤天害理的事,区别于恐怖症对特殊环境和物体的害怕。并且却别于强迫意向,强迫恐惧没有马上要行动的内在驱使。 4-2-5行为主义Mowrer用来解释恐惧和回避行为获得和维持的二阶段理论通常也用来解释OCD。认知理论认为一部分人难以消除那些重复性、闯入性、消极的念头的原因有:他们常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对品行和道德有僵化过高的标准,持有过高的责任感,认为应该极好的控制所有的想法和行为。 4-2-6认知治疗对强迫症治疗的基本目标:使患者重新分配注意力恢复认知过程的平衡,建立一个合理更灵活的思维世界。常用的技术:挑战强迫性的思维、思维阻断法、挑战消极的自动式思维。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认为强迫症根源于儿时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或幻想引起的恐惧虽然被压抑进入无意识但并没有消失,成年以后在一定诱发因素作用下这种幼稚的恐惧情绪再现出来,患者不自觉的用幼年方式来排除这种幻想和恐惧情绪,此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强迫症状。其治疗不勉强追忆幼年经验,主要让患者领悟症状是用儿童幼稚逻辑推断出来,是不切实际的儿童态度对待某些事物的结果。鼓励患者用成人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放弃儿童模式,用成人方式思考形事。 4-3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又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

梦的解析简要解析

《梦的解析》简要总结 《梦的解析》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在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性探索和解释,发现了“梦的工作”原理,以其天才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开创精神指出“梦是愿望的满足”,挖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潜意识。 在书中,弗洛伊德以数百个有趣的梦为实例,以流畅的笔触一一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沉含义,对诸如“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梦中的情形为什么通常稀奇古怪?”“梦的意义何在?”“梦的原动力何在?”等一系列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疑问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弗洛伊德称该是他“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一生中只会有一次的“领悟”。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鲁本·弗洛伊德这样评价:“《梦的解析》一书中所阐释的梦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 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的,是最普通而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之一,然而又是一种极神秘的精神现象,古往今来的人们尝穷己之力释读之。在人类所有解梦的努力中,有一种被公认为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弗洛伊德认为,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梦是梦者愿望的表达,这经过或许是曲折的,间或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梦中的情景仿佛一幕现代派风格的荒诞剧或者一个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且听,谜一样的梦就如此解开。 梦的解析主要观点 (一)梦的解析方法 1)梦的全程研究包括: A 梦的动机:梦是欲望的满足,人们有所希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故而寄托于梦境。 B 梦的题材及来源:重要的事实经历和精神经历。 C 梦的工作过程:凝缩;移置;组装。 2)梦的解析方法:将梦分割,从每一个细节中推断其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将形形色色的含义总结起来,得出做梦者的真实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