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1.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第一章报业开端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戊戌时期

王韬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唐才常P95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1897年到长沙,成为南学会的骨干,并主编《湘学新报》,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后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严复

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幼年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在英国海军大学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后升至改校总办。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思想界有较大反响。

后在维新派办报热潮下,创办《国闻报》,大力鼓吹变法维新。提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后者尤为重要。

后来思想渐趋保守,潜心于翻译工作。他反对辛亥革命,拥护复辟帝制,也反对五四新文化

运动。

第三章辛亥革命时期

郑贯公(96论)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章太炎(96论)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于右任(96论)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中兴日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黄远生(01新传名)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邵漂萍(01新传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胡政之P171

1889—1949,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上海《大共和国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1916年后任《大公报》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改会的唯一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接着又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成为报界名人。

张季鸾P172

1888—1941,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3年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

后担任新记公司《大公报》总编辑,在新闻界享有盛名。

成舍我P209

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

湖南人,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

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他重视报纸的特色,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准确;日报则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还重视经营管理,吧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

第四章五四运动时期

陈独秀:《新青年》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徐宝璜

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瞿秋白五四时期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第五章大革命时期

蔡和森

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恽代英

1895—1931,江苏武进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后在武汉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他和萧楚女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既洋溢这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深受读者欢迎。

1926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编《红旗》。

1930年5月被捕,1931年在南京被杀害。

萧楚女

1897—1927,湖北汉阳人。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赴上海,任《中国青年》编辑,主笔《新刊批评》专栏,发表许多文章,热情地鼓励青年要有“入世宏愿”,勇于变革现实。

1926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

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他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戈公振

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曾先后在上海《时报》《申报》任职,与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先后兼任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新闻学教授。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其中《中国报学史》影响最为深远。《中国报学史》写于1925-1926,192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P246

第六章十年内战时期

李求实

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主编《少年先锋》,1927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1929年任《上海报》主编。

1931年被捕后牺牲,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史量才(已整理)

邹韬奋03 名解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家和政治家,一生主办过《生活》周刊等7个报刊,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被称为“韬奋精神”。

1926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此开始,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思想发生明显而深刻的变化,走出改良主义的圈子,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在《生活》周刊刊登大量的新闻评述性质的言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7月因为国民党的暗杀行动出国避祸,在国外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和《新生》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1935年,因杜重远入狱的消息回国,于1935年底创办《大众生活》周刊,被查封后又创办《永生》作为《大众生活》的继续。

1936年又被迫出走香港,主办《生活日报》,这是他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奴隶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

范长江

四川内江人, 1935年7月,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西北采写的历程。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为《大公报》采写数十篇通讯。1936年将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时、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斯诺(见笔记)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28年来到中国。

经历: ①曾报道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记述了日本侵华经过,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②1933-1937年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同时兼任英美多家报纸的记者、撰稿人,并结识了史沫特莱、鲁迅等民主主义战士,坚定了反法西斯立场。

③1936年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数月,在英美多家报纸发表数十篇报道,轰动中外新闻界。他的报道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向全世界介绍了共产党的主张、革命活动、业绩、领导人形象、根据地生活。陕北之行影响了斯诺的一生,从此他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④后因向国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被国民党政府取消在华记者特权。回国后始终关注着中国。

⑤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深谈。并撰写了《大河彼岸》,向世界介绍新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①为便于在沦陷区和国统区发行,改名为《西行漫记》,供不应求。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②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③这本通讯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并附有大量照片,被誉为报告文学的典范。④该书充分表现了他的优秀素质:勇于探索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独立思考、富有新闻敏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等。

史沫特莱

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她一生撰写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200余万字的介绍中国革命的作品,周恩来评价她的著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做出了宝贵贡献”。

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途径苏联来到中国,在中国度过了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

30年代她积极支持左翼文化运动,帮助左联与美国进步刊物建立了联系,向国外介绍左联并介绍了中国进步作家的作品。

曾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真相。

曾随八路军、新四军采访,写了许多著名作品。

1941年回国后继续为中国革命写作和演讲,并为中国募集捐款。

回国后受到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新中国成立后,没来得及来到中国,于1950年逝世。

斯特朗

1885年出生于美国,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25年第一次到中国,在广州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省港大罢工。

1927年第二次到中国,深入湖南农村,报道了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

1937年第三次到中国,报道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末第四次到中国,在重庆采访了蒋介石,也采访了周恩来。

1946年第五次到中国,采访了解放区,最后到达延安,在采访毛泽东时,毛提出并阐述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的论断。

1958年8月,72岁高龄的斯特朗第六次到中国,并在北京定居,1970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汉斯。希伯

1897年出生,是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

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来到中国,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曾在发起建立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募集医药用品,并冒险送到新四军中。1938年初,从武汉转往延安,采访毛泽东。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与夫人一起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会见了陈毅和粟裕,在苏北解放区完成了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1941年10月30日,所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县大青山,在激战中牺牲。

胡乔木

中国新闻工作领导人之一,政论家。

①30年代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后曾主编《中国青年》。曾为《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撰稿,发表过一些新闻学论文。

②1949年任新华社社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从1950年起,长期任职中共中央,并分管新闻宣传工作。

胡愈之

中国新闻出版家。①五四运动时期,曾任《东方杂志》主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协助邹韬奋发展《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事业,创办主编《世界知识》。抗战时期任上某考研辅导班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还编辑出版了多种“孤岛”抗日报刊,并参与发起组织国际新闻社。②1940年赴新加坡,曾任《南洋商报》和《南侨日报》总编辑。

③1949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

邓拓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人,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文教书记兼《前线》

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撰写过大量社论。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写的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含冤而死。后获平反。

赵超构

《新民报》短些,短些,再短些。

(1910-1992),笔名林放,浙江瑞安人。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写出了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比较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情况。周恩来曾把它比作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对这本书作出肯定,赵超构从此与毛泽东成为朋友,两人先后7次晤谈。

1946年,赵超构自重庆赴上海,参与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创刊工作,并先后担任新民报社总管理处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社长。自1930年代初期开始,赵超构先后在《新民报》、《新民晚报》开辟《今日论语》、《随笔》、《未晚谈》等专栏,每日撰写新闻评论,有时甚至一天两篇。他特别擅长写数百字一篇的杂文或时评。1956-1957年,他率先提出新闻改革的许多设想,针对《新民晚报》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短、广、软”的要求。这时期的《新民晚报》曾受到毛泽东的肯定,称赞《新民晚报》“别具一格,我喜欢看”。

2.最著名报纸

中共报纸:

●《新华日报》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机关报、日报。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因故未能出版。

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报社迁设于汉口大陆里。该报在武汉期间,属中共长江局领导。同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报社迁重庆出版。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画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

继续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版面、内容—

a、汉口时,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介绍毛泽东等的游击战争理论,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虽受到周恩来董必秦邦宪等人的抵制,还是给报纸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b、重庆时,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象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2、发行—国民党当局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发行,迫使其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自办发行。

3、物资条件—纸张是最大问题。国民党当局企图用断绝纸张供应来扼杀该报。《新》一方面向有关当局提出公平对待。争取报界同业的支持,迫使国民得当局不得不分配一定数量的

纸张,另一方面,到市场上零星购买纸张,到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在重庆附近办小型纸厂,扩大了纸源。

4、言论、新闻—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作斗争,把合法和非法斗争,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取得了“反检”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突破新闻封锁不惜冒停刊的危险,直接广泛的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共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投降活动,造成诗句危机,声明对顽固派反共摩擦的态度,和原则立场。在编辑、发行上作了周密部署,向国统区人民透露“皖南政变”的真相,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的阴谋。除“拒检”外,常常采用“暴检”的办法,来揭露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罪恶。最常用的方法是开“天窗”,在被检查人员删去内容的报纸版面上故意留下空白,后在控办版面上排上“此段遵检”“被删”“被略”等字样,以示抗议。

人民战争时期,新华日报与大公报之间的论战P300

内战爆发后,在国民党的摧残下停刊。

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刊的《新华日报》﹐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起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0日在重庆创刊的《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出至1954年8月31日因大行政区撤销停刊。

●解放日报

1941年5月16日创刊,党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新华社的《今日新闻》合并而成。

第一任社长是博古,总编辑是杨松。该报是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日出的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1942年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率先改版,以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集中力量报道整风运动;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不是靠几个报馆同人来办。

发表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党报)。

1949年5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员会机关报创刊,沿用《解放日报》名字。

●《光明日报》

1949年6月16日创刊,初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

大鸣大放中犯错误。

资产阶级性质的报纸:

●新闻报

创刊于清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

为工商界所重视。报纸也兼及时事、社会新闻和市民生活的报道。所办副刊《庄谐丛录》,创刊于清末,民国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严独鹤主编,注重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该报创刊后十分注重经营管理,实行报纸企业化,并进口双层轮转印刷机,采用卷筒纸印报,提高报纸质量和印报速度,又自置无线电台,收录电讯稿。为扩大发行,该报在全国各地设有分馆、分销处500余所,报纸发行量最高达日销15万份,成为全国第一家突破10万份以上的报纸。民国18年(1929年)福开森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史量才,报纸产权逐步完全转为中国人所有,但也引起《新闻报》原来一些股东与史量才之间的股权风波。

八一三战事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占上海后,该报首先接受日方新闻检查,不再刊登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任何报道,由此失去读者,发行量一落千丈。十个月后,新闻报馆以美商太平洋出版公司名义出版《新闻报》,原企求以“洋旗报”身份避免日本军方新闻检查。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当天日本海军即接管《新闻报》。未及一年,日本陆军又强行接管该报。《新闻报》二次遭劫,媚外求安全的幻想破灭,不仅为中国人民所鄙视,报馆财产也被日本军方所控制,沦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以《新闻报》在上海沦陷期间为日伪服务为由,接管该报,任命钱新之为董事长,程沧波为社长,赵敏恒为总编辑、詹文浒为总经理。拟定了《改组〈申报〉、〈新闻报〉办法》,使国民党在该报的股权占51%,达到全面控制该报目的,从而使原先民营性质的《新闻报》成为“未挂国民党党报招牌的党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

后在上海复刊,由解放日报主管。现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

●文汇报

抗战时期创刊:民营抗日报纸

创刊于1938年1月25日,上海租界“孤岛”时期,也在洋旗报行列。曾任沪宁、沪航铁路局高级职员的严宝礼等几位爱国人士集资创办。严宝礼实际上任总经理。

创刊后,义正词严地鞭笞汉奸丑类,揭露伪“上海大道市政府”的罪行;积极宣传抗战,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绩,热情介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根据地延安的情况;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敌。

1939年被勒令停刊。

战后:

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声称该报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矢志保持高尚的报格。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常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立言记事。

1947年5月24日被国民党查封。

解放后:

逐步由私营转为公私合营以至公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1956年迁往北京,改版为国家教育部的机关报《教师报》,10月1日起又恢复原名迁回上海出版。变成了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但不是党的机关报。

1957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在自由鸣放的引诱下,被当成“大鱼”钓了上来。当时的编辑是老报人徐铸成,在“大鸣大放”中,大量刊登各种批评意见,在编排处理上也比较突出,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在反右斗争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大公报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由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敛之(英华)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2—1916 英敛之

由英敛之主持,属于改良派报刊,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对外先是亲法,后转而亲日;因为有法国公使馆做后台,报纸又在法租界出版,因此敢于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经常为穷人鸣不平,多次举办赈济灾民的活动。以敢言、报风严肃、替劳苦大众说话、揭露时弊等特点深受读者欢迎,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1916—1926 由王郅隆接办

1916年,英华将报馆卖给安福系财阀王郅隆,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浓重亲日倾向的报纸,为读者所厌弃,不得不于1925年11月停刊。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大公报的胡政之是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记者,他的“巴黎来电”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内容。

第三阶段1926—1949 由新记公司接办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吴鼎昌(当时“北四行”的总经理任社长,胡政之(当时是国闻通讯社社长,并主持《国闻周报》)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抗战时期停刊或内迁。

1946年,该报总管理处迁至上海,统辖上海、天津、重庆三馆,后又恢复香港版,设立台湾办事处,发展成为拥有上海、天津、重庆、香港4个分社的报团组织。

国共谈判期间,貌似公正的《大公报》则采取很暧昧的报道方针,时阴时阳。就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和平与内战问题,持反共立场的《大公报》还同《新华日报》产生过激烈论战。《新华日报》的社论揭穿《大公报》“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的立场。解放战争后期鼓吹第三条道路。P306

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950年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根据指示既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申报》的发展:自1872年到中国解放

《申报》的创办和早期新闻业务:1872年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在二战后上海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中出现。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其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一,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在国内多个重要城市都聘定特约记者,报道当地新闻。并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二,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三,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四,还加强报纸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五,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措施。

另外申报馆还经营副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创办白话新闻报、画报等;在发行和广告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经验。

意义:

《申报》的创办和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

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同时让很多人都看好报业这块市场,使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时期

历来比较保守。

1916年后改变态度反袁。曾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袁世凯的贿赂,指责帝制活动是“无端自扰”,“实难赞同”。

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不评论,用大量北京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的不足。还增设《星期增刊》、《常识》等多种专刊、专栏,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在欧美各国首都,该报都聘有特约通讯员,以增加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1912年起,史量才接办:重视经营管理,走向企业化

1912年史接办初期,销量只有7000份,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平均日销5万份的大报。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只要采取了一下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等。二是加强报纸发行,设立报纸推广科,除大力在本市推广外,还向外埠发展,派人到全国各地征求机关、团体和个人订户。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建报馆大楼,从美国购进最新印报机等。使得《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并为以后进一步企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治上保守的史量才想建立英美式的报业托拉斯,但1929购进《新闻报》股票时受到抵制。1931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还提出了奋斗目标。但随后的“九一八事变”中断了纪念活动,也深刻教育了史量才。

1932年11月30日发表《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项革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来推进新闻事业。其革新活动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二是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这项改革措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推动了杂文的发展,鲁迅曾用40多个笔名在该刊上发表了140多篇杂文。三是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四是出版书刊。五是兴办社会文化事业,有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等。申报馆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

但因为公开反对蒋介石,1934年,史量才被暗杀。此后,申报一度停刊。

1937年12月15日,因不接受日军检查而停刊。

1938年4月1日—1939年7月,迁到香港出版了一年零三个月。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申报》一度被迫停刊,后日本侵略者勒令复刊,并指派汉奸任社长和总编辑,沦为附逆报纸。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改造成准党报,于1945年11月恢复出版。用加入官股的办法改变其纯民营性质,并据此改选董事会,调整报社负责人员。

解放时彻底停刊。

历史上的记者联盟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4日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该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

徐宝璜任副会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还出版《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五四时期1919年中国报界联合会

1919年4月15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报纸,在上海成立。并宣布它将“外为和会专使的后盾,内作南北代表的指导”。该会积极动员各报拒登日商广告,显示报界一致对外的爱国立场。

1931年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1931年10月23日在上海成立,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初期会员主要来自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社的进步记者,上海民治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师生。

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左翼记联”

1932年3 月20日成立。“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在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抗日活动。

出版小型报纸《华报》、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编发抗日稿件。

1934年夏,“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一直活动到1936年5 月。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发起,最初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名字,1937年11月8日成立于上海。没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迁到武汉。

1938年3月15日开会改名。

“青记”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陈同生等,在广州、香港、桂林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一千多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历史上的“报案”

“苏报案”: (2004)

《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发展。

“大江报案”:

《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 年7 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 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鄂督瑞徵极为震恐,8 月1 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邵飘萍之死:

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

1914 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在京独立创办《京报》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

1926年,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

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史量才之死与《申报》

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实业家。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是保守的。

1927年后曾一度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

“九一八事变”后骤变的形式中断了《申报》的60周年纪念活动,民族危机的严酷时事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史量才认清了蒋介石的对日妥协,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申报》出现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果断举动,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批评矛头直指蒋介石。但国民党方面不容许《申报》脱离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于1934年11月13日派特务将史量才杀死。

刘煜生被杀与记者节

①刘煜生是江苏省《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他办报主持正义,为民喉舌。1933年他在报上揭露政府官吏公卖鸦片及吸毒的丑闻,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以“共党”、“蓄意煽起阶级斗争”的罪名在1933年1月21日枪决。

②这一事件激起各方(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各报200多名记者、全国律师协会)强烈抗议,国民党被迫调离江苏省政府主席,并于同年相继发出《保障正当舆论》和《切实保障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

③经全国各地新闻界响应,每年9月1日(《切实保障新闻从业人员》颁布之日)被定为记者节。

“新生事件”

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被查封后,1934年2月10日,作为生活周刊继续的《新生》周刊在上海创刊,杜重远任主编。1935年《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上发表易水(艾寒松)的杂文《闲话皇帝》,其中说到日本天皇是个生物学家,做皇帝是为了统治需要,否则,他在生物学上会有更多成就。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口此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处。国民党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于6月22日查封《新生》周刊,杜重远被判刑一年零两个月。

羊枣之死

原名杨潮,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

1933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参加上某考研辅导班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积极支持并协助出版《每日译报》、《译报周刊》、《导报》,并为这些报刊撰写社论、专论。1939年流亡香港,,香港沦陷后转赴桂林等地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7月15日,因为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

1946年1月11日,被国民党秘密处死,时年46岁。

“文萃三烈士”

《文萃》周刊是国闻社记者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多位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在该刊工作。起初,它是一份集纳性和文摘性刊物,转载一些大城市的进步报刊言论,后改组成时事政治刊物。“述评”是它的特色。

它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民主的呼声,1947年该刊被迫转入地下,后遭国民党查封,主要工作人员,共产党员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三人被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圣才出品】

第三章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 一、概念题 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循环日报》[人大2007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华中师大2004~2005年研;山东大学2005年研]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 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 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

中国新闻史

1.王韬 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 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 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是在近代民主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l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权利的强大武器。18世纪,西方新闻出版自由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持续 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如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和同年经国会通过、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们激励着人们同集权专制 政治进行不懈斗争,持续取得胜利。“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 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扩张 热潮,商人和传教士接踵而至,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逐渐在古老中 国打开了思想的缺口,持续萌发成长。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 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却因为研究者资 料和视野的差异,学术纷争持续,需要利用新史料和新视野对它重新 进行历史考察,以修正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 史认识。 一、两种相异的新闻自由起源观点 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 有两种相异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 的文章《新闻纸略论》最早在中国传播了出版自由理念,如《中国新 闻事业通史》记载:《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12月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书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纸情况和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在目前人大版和复旦版中国新闻史教材以及诸多专著,如《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新闻史新修》《中国 新闻史》等支持该观点,但修正了该文发表的时间为1834年1月。第 二种观点认为:《广州纪录报》所载的《印刷自由论》是东方报刊上 第一篇介绍西方出版自由理念及天赋人权学说的文章,如台湾政治大 学新闻学系赖光临先生《中国新闻传播史》认为:“马礼逊在《广州 纪录报》(CantonRegister)发表了一篇《印刷自由论》,申论天赋 人权,所有人均得享有发表及印行自己意见的自由。强调政府无权减

(2020年7月整理)中国新闻史试题.doc

第一章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____ 3,3为了能几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______ 4. 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_____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5两份_______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十足的的提供研究进奏院的关键物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木铎2、露布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7、邸报8、小报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6分)1露布主要用于_______法令C 战争的胜利的消息D报道征兵的名单2_____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A 通政司B进奏院C提塘D六科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清代管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 清代官报基本上有们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 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 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四.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____A 木简B竹简C简牍D帛和纸 2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_____ A 他发现文献记载B他推测其肯定性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D 汉书中有记载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3报部主要内容有_____ A 皇帝的起居,召旨B管吏的任免事项C臣僚的奏章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开元杂志实际上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两份报纸B敦煌进奏院状在外国的图书馆里C进奏院状近似与16世纪欧洲诞生的新闻纸但比大遭遇800年D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有很大的差别5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____ A 武士传播活动B官方传播晃动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D民间传播活动 五.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2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4宋代" 小报" 有哪些基本特点? 5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六.论述题(10)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答案 一(1)甲骨(2)邸(3)驿传活动(4)烽火(5)敦煌进奏院状 二(1)他是我国特有的古代传播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公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 (3)开元年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报纸,并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大跃进”[清华大学2007年研] 答:“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2.《海瑞罢官》[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 3.《红旗》杂志 答:《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

主办,总编辑是陈伯达。该刊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1988年6月,《红旗》杂志停刊。 4.穆青[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研] 答: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5.左叶事件 答: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当时,左叶是农业部部长助理,4月17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左叶在场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争吵,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的反感。第二天,《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均以“记者专电”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以“左叶事件”为契机,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曾就“左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的报纸和个人纷纷公开作了检讨。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 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 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 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 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 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 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 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 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 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 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 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 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 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 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 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 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 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 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 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 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 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 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 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 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 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 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 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 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 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 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 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 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 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 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 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 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 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 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 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 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 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 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 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 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 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 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 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 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 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 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 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 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 Major) 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 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 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 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 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 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 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 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 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 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 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 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 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 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 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 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 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 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 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 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 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 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 定对外政策的参考。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 《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 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 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为 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 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 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 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 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 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 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 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 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 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 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 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 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 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 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 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 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 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 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 “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 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 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 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 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 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年,香港,王 韬。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 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 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报界首 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 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 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 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中国新闻史资料

1、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3、章太炎 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5、王韬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 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9、范长江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此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10、马礼逊 第一家近代化中文报刊创办人,英国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来的第一位传教士,1815年在士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曾担任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报刊主笔,曾编有《华英字典》、《中文法程》等书,在沟通中英文化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12、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开办新闻班,由徐宝璜、邵飘萍担任导师,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3、苏报案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14、癸丑报灾 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5、早期《大公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六章 1949年后台、港、澳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1949年后台、港、澳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概念题 1.报禁[华中师大2007年研;人大2004年研] 答:“报禁”是指台湾当局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报刊的控制,于20世纪50年代作出的“限证、限张、限印”的规定。限证即当局严格控制登记证,压制新闻事业规模。限张即当局限制报纸的张数,控制其内容和业务的发展。限印即当局控制其印刷地点和发行场所。以上“三限”被台湾新闻界称为“一报三禁”,这构成了所谓“报禁”的具体内容。这以后的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直到80年代,“报禁”才逐渐被解除。 2.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答: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台、“无线电视”或“港视”、TVB,是香港著名电视台之一。该台于1967年11月成立,是由香港利氏家族的利孝和邵逸夫等香港知名人士以及一些外资财团合股创办的。无线电视设有中、英文两台,分别称为“翡翠台”和“明珠台”。初期是黑白电视,1971年开始用彩色发送。该台每天都有1/3以上的自制节目,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其收视率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电视台。该台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广告。 3.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答: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1982年由澳门广播电台改组而成,分为中文台和葡文台两部分。1984年5月13日,该公司筹建的电视台正式开播,从而结束了澳门

没有电视台的历史。创建之初每周只播40小时,覆盖面仅及本地。由于收视率太低,难以拉到广告,开办之初就亏损一千多万澳元。经过四年多的经营,“澳广视”接收私人股份,转为私营公司,政府拥有50.5%的股份,同时延长播放时间,推出新鲜节目,直播大型活动等。但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 4.《新生报》 答:《新生报》是台湾省政府的机关报,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创刊,是当时台湾各报中读者面最宽、订户最普及的一份报纸,内容多以本省的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为重点,1949年成立新生报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将南部版更名为《台湾新闻报》单独发行。 5.《中央日报》 答:《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8年迁台,1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继续出版。除在台湾发行五个分版外,还在香港和世界几十个城市发行航空版,出版《中央星期杂志》和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在台北出版的《大华晚报》实际上是它的晚刊。以《中央日报》为核心的台湾官报报业集团,直接控制了台湾三分之一的报纸,成为当局控制舆论的基本力量。 6.《自立晚报》 答:《自立晚报》是台湾第一家晚报,也是影响较大的晚报,1947年10月10日在台北创刊,创办人是周伯庄。报头刊有“无党无派、独立经营”八个字,并以“纯民间报纸”和“公正客观、不偏不倚、无隐无讳”为标榜,其言论主张经常代表并反映台湾地方非国民党人士和台南大财团的观点和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