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一第1课原 毁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一第1课原 毁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

专题一第1课原毁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政治关怀的力作;《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文章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挖掘其本源。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桐叶封弟辩》,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作者表面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观点新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第1课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六第1课送李愿归盘谷序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之口,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与揭露;《送董邵南序》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诚的劝慰;《赠黎安二生序》表明了作者对诗文革新运动的态度。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赠序中别具一格的一篇,巧妙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之口,浓墨重彩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对比衬托的手法,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送董邵南序》则反映了韩愈的另一种文风:短小、精粹、隽永。文章巧妙地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写,显得错综有致,反复唱叹。文章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曲说,含蓄巧妙。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赠黎安二生序》是曾巩的一篇著名赠序,文章正话反说,意境深蓄,自名“迂阔”,其实是讥世之言。通过解答黎生的困惑含蓄地表达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受世俗干扰的思想,充满思辨性和哲理意味。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以“迂”为善、对“道”不渝的忠诚,鉴赏作者正话反说的表现手法和效果。 第1课送李愿归盘谷序 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送李愿归盘谷序》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3.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答张十一》4.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答张十一》5.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汩罗。 ——《湘中》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便.(pián)体 轻裾.(jū) 翳. (yì)长袖 濯. (zhuó)清泉 趑.(zī)趄.(jū) 嗫.(niè)嚅.(rú) 刑辟.(bì) 膏. (ɡào )吾车 秣. (mò)吾马 徜.(chán ɡ)徉. (yán ɡ) 2.通假字 ①才畯.满前 通“俊”,才智出众 ②秀外而惠.中 通“慧”,聪慧,聪明 3.一词多义 (1)之⎩⎪⎨⎪ ⎧①太行之.阳有盘谷 的②友人李愿居之. 代词,这个地方③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而⎩⎪⎨⎪ ⎧①泉甘而.土肥 表并列②列屋而. 闲居 表目的③不可幸而. 致也 表修饰 (3)幸⎩⎪⎨⎪⎧①不可幸.而致也 侥幸②而望幸. 焉 宠幸 (4)所⎩⎪⎨⎪⎧①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有指代作用②谁争子所. 地方 4.古今异义 ①居民鲜.少 古义:少。 今义:新鲜。 ②隐者之所盘旋.. 古义:盘桓,逗留。 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 ③是有命..焉 古义:命中注定。 今义:有生命。 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地位和权势。 今义:目前的情况。 ⑤闻其言而壮. 之

高中语文《原毁》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原毁》教案苏教版必修3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释题: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三、字词梳理 第一段段意: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第二段 详:详尽、全面。廉:少。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以:来,表目的连词。 欺于人:欺骗别人。少:稍。已:太、甚,表程度副词。不足称:不值得称赞。 用:功用,本领。计:考虑。图:考虑。闻:名誉、声望。谓:称做,叫做。身:自身,自己。 第二段段意: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修:学习,求进步。应:附和。与:党羽,朋友。然:这,指代“其人之与”。然:这,代“其所疏远”。是: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是故:这个缘故,因此。修:治理。 第四段:有作:有作为。存:留心、牢记。几:差不多。理:治,平定。 四、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高二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进学解

进学解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了解并体会韩愈论说类散文“语言精美凝练,纵横恣肆,气势雄浑,善用修 辞”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这种治学的态度,即使到今天仍然有现实的积 极意义。增进学业、德行的方法在于“勤”“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释题:“进学”使学业、德行进步;“解”,辩解,解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进学解》第一节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书上注音,在笔记本上写一遍,记下来。 主要有:畯剔抉纂晷攘苴罅醲姒周诰佶屈聱牙

诗正而葩闳其中而肆其外跋前踬后(找出两节中的通假字) 2、重点实词解释:第一节 主要有:诲之曰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爬罗剔抉孰云多而不扬有司之不明 3、指出实词用法并作解释: 主要有:方今圣贤相逢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刮垢磨光 4、翻译语句 主要有:A、行成于思毁于随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C、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5、理解这一节的内容:请大家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提示:从“诲”字出发概括。(参考:韩愈对太学生的教诲:教导他们修业修德而不必埋怨才 能被埋没。)(学生理解成功的主客观的条件:自身和社会状况。) 老师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既有对学生的教导,也有对朝廷的赞美。找出这样的语句,并 画出来。我们通过下文的学习,看是不是由衷的赞美?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重点实词解释: 主要有:言未既于兹有年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指出实词用法并解释之 主要有:细大不捐补苴罅漏上规姚姒张皇幽眇沉浸醲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一碑志第1课柳子厚墓志铭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柳子厚墓志铭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两篇文章。《柳子厚墓志铭》记述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之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 《柳子厚墓志铭》达成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墓志铭的文体特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技能目标:认识文章叙事与议论结合,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3.情感目标:了解柳宗元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泷冈阡表》达成目标:1.了解“阡表”文体特点和本文别具一格的写法。2.体会作者对父母的亲情。3.学习文章用一个词语统领全篇和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第1课柳子厚墓志铭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3.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讳.(huì)饰奴婢.(bì)明媚.(mèi) 崭.(zhǎn)然踔.(chuō)厉穷裔.(yì) 涯涘.(sì) 顾藉.(jiè) 诩.(xǔ)诩 相侔.(móu) 廉悍.(hàn) 慕.(mù)悦 酒肆.(sì) 强.(qiǎnɡ)笑语 2.通假字 崭然见.头角通“现”,出现,显露

3.一词多义 (1)始?????①长曰周六,始.四岁 才②庭中始.为篱 当初③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 开始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经 (2)质?????①其俗以男女质.钱 抵押 ②则使归其质. 人质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刑具④黑质.而白章 质地 ⑤援疑质.理 问、质问 (3)为?????①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做 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治理 ③皆以子厚为.师 当作,作为 ④何辞为. 句末表诘问 ⑤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给 ⑥在位日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 (4)因?????①因.其土俗 按照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依靠 ③因.利乘便 趁机 ④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 于是⑤因.循守旧 沿袭 ⑥变法者因.时而化 顺应 4.古今异义 ①虽少年已自成人.. 古义:成才。 今义:成年人。 ②死不恨. 古义:遗憾。 今义:仇恨。 ③无辞以白其大人.. 古义:古称父母。 今义:指成年人。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七第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变置施设必当.其务(适应) B.躬以简俭为天下先.(表率) C.因任.众人耳目(任用) D.一有奸慝 ..,随辄上闻(奸邪) 解析:选C。任:依靠。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指挥 .. ..付托必尽其材B.宽仁恭俭,出于自然 C.于是 ..除苛赋,止虐刑D.亦足以申鉴 ..于方今 解析:选B。自然,古义:本性。今义:自然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断狱务在生.之 A.赏重而信.B.君子非不见贵. C.且夫天下非小弱.D.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解析:选D。D项,与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C两项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然邪说亦有时而用 B.而断盗者辄发 C.一言以蔽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解析:选C。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 。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 .. 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 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 .. 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不过有司之细故 ..细故:细小的事情 B.然小人亦得厕.其间厕:置身于,混杂 C.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叙:叙述 D.而未尝申敕 ..训练申敕:管束整顿 解析:选C。叙:排列次序。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宿卫则聚卒伍无赖 ..之人 B.而中国 ..之人安逸蕃息 C.墙往往 ..而是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解析:选A。B.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C.古义:到处。今义:常常、每每。D.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建立。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 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 B.又不为.之择将 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 C.盖.累圣相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曾巩《墨池记》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曾巩《墨池记》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金馨 【案例背景】: 文言散文古雅蕴藉、博约精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怎样在文言教学中贯彻新课标?怎样在高三文言文学习中贯彻文言文的复习工作?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以曾巩的散文《墨池记》为例||,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完成此篇文言文的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1、选题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兴趣缺缺||。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在选题之初||,笔者就综合了多数教师的意见||,选择了一片短小精悍却意义深远的古文||。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应注重于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就是充分理解蕴含在每一篇文章里的积极向上的文化韵味||,并将其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这样||,语文教学才达到了它的基本效果——育知更育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墨池记》||,不仅语言、句式值得细细品味||,包含在其中的学习道理||,更是值得我们高三学子们作为对自己最后冲刺阶段的绝佳鼓励||。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必须刻苦努力||,专心致志;当然||,曾巩的学习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范畴||,更多的是指道德境界的提高||。这想必更应引起我们青年一代人的深深思考||。古人尚且如此看重精神修养的培养||,更何况我们这些生活在发达文明的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呢?这样一篇充满哲理韵味的文章||,实在不失为一篇高三文言教学的典范||。 二、教学过程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可见要使学生乐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兴趣”

高中语文碑志泷冈阡表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泷冈阡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泷冈阡表 [宋]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 ..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 也!’始吾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 ..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 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 ..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 死也。’回顾 ..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 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此吾知汝父 ..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 ....,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 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1课原毁Word版含解析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 《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 《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 政治关怀的力 作; 《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 《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 谋”的观点。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 “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文章由远及近,由 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 挖掘其本源。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 《桐叶封弟辩》 ,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 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作者表面 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 《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 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 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 ,远离“小人之朋” 。《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 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 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第 1课 原 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字词积累 1.字音 怠 .(d ài) 舜(Sh ùn) 懦(nu ò)者 [专题概说 ] ,观点新 《原毁》 《原毁》 《原毁》 调张籍》 调张籍》

2.通假字 ①懦者必说.于色矣说,同“悦”,高兴 ②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语气词,用在句末3.一词多义 ①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动词,擅长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名词,好事③素善.留侯张良动词,交好 (1) 善④善.日者王,善时者霸动词,爱惜⑤太祖曰:“善.。”乃南征形容词,表示同意⑥子 善.视之副词,好好地 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名词,缺点 (2)病②亮疾病.,卒于军动词,病重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担心 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语气词,表疑问 (3) 焉④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表疑问 ⑤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表陈述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哪里 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动词,进修,有成绩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动词,举行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长 (4) 修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久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修养⑥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 4.词类活用 ①故人乐为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动词用作名词,名声③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名词用作动词,光大 ④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⑤究其旧.不图其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现在 5.古今异义 ①古之君 .子. 古义:指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 今义:现在指人格高尚的人。 ②其责己也重.以周 古 义: 严格。 今 义: 重量、分量。 ③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古 义: 简约。

高中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Word含解析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卒于柳州。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文意感知 《桐叶封弟辩》,通过“古之传者有言”,即成王与周公之间的一段对话,说明君王也有说玩笑话的时候,而当君王说玩笑话、说错了话的时候,为臣的就可以不听从并请他改正,“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对封建礼教、对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大胆挑战。 思维导图 桐叶封弟辩⎩⎪⎨⎪⎧ 介绍桐叶封弟的故事―→树立辩驳目标 表明自己的看法,分析周公的过错―→态度鲜明,剖析深刻 指出周公的责任―→提出政治主张 交代关于桐叶封弟的另一种说法―→寓意深远 一、通假字 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 ,亦将举而从之乎 同“侍”,译为“古代的内廷近侍” 二、古今异义 1.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 古义:指不合适,不恰当。中,读zhòng 今义:指不中用,不可以,不好。方言词,形容词。中,读zhōn ɡ 2.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 古义:是两个词,从,听从。而,连词,表承接、递进关系 今义:是一个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 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进学解》导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进学解》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 八大家散文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一、自主学习 1.字音 爬罗剔抉 ..漏()()..()()纂.()焚膏继晷.()补苴罅 佶.屈聱牙()()姒.()闳.其中()跋.前踬.后()()何裨.()卓荦.()动辄得咎.()()崇庳.()瑕疵.()()2.通假字 (1)登崇畯良(2)校短量长 (3)冗不见治(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5)计班资之崇庳 3.重点实词 (1)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3)爬罗剔抉 ....,刮垢磨光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5)独旁搜而远绍.(6)上规.姚姒 (7)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8)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4.古今异义 (1)作为文章 (2)张皇幽眇

(3)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4)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5)指前人之瑕疵 5.词类活用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2)名一艺者无不庸 (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4)障百川而东之 (5)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6)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7)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6.特殊句式 (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2)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3)寻坠绪之茫茫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5)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二、合作探究 1.第一段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请找出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作者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 三、知识链接: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山水游记 优秀

后赤壁赋 本课话题——人生况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人生在世,总会有遇到一些不如意,总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坚强的人能以自己的毅力战胜它,豁达的人能以自己的心胸化解它,还有些人能在自然界中清风明月中消融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谢芳丽她在花样年华里遭遇严重车祸,四肢仅剩右臂。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众多的生活坎坷,她始终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拼搏与友爱:先后创办文印店、水晶淘宝等多个实体店,靠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水晶公主”的美誉;坚持用阳光的心态参加爱心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唤醒一大批迷途者,催生一大批奋进者。她先后获江苏省自强自立模范、江苏省“最美家庭”、连云港市“感动港城十大先进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网络人物等荣誉。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杜牧 2.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于谦 3.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清)金缨 4.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 ——(科威特女作家、记者)穆尼尔·纳素夫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游记-游褒禅山记同课异构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践报告 《游褒禅山记》是中职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三篇文言文虽然都是游记体,但各自所采用的写法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意旨也不相同。其中《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它与《登泰山记》的写法不一样,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这篇游记,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立意新颖,言简意丰,言近而旨远。虽然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这节课主要采用预习自读——小组讨论——质疑解答的思路来学习,将文本交给学生自己充分解读,还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一、实践过程 1.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提问学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需要哪些要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有目的的紧扣本文的中心内容。紧接着问:那游览比珠穆朗玛峰海拔低很多的褒禅山是不是也需要这些条件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课文。在这过程中用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的方法获得,学生既有兴趣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又能认真开动脑筋,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 2.走进文本,自读课文,讨论解决文言字词。 文言文重在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有助于语感的把握,有助于对文意的疏通,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听清读音。 (2)学生自由放声的朗读。字音正确,声音响亮,朗读流畅。 (3)齐读 (4)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默读文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一第课朋党论自读课含答案

第3课 朋 党 论(自读课) (对应学生用书P7)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永 丰)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为人耿直,敢于谏诤,在开明派范仲淹和守旧派吕夷简的斗争中,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排挤、打击,屡遭贬官。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推行诗文革新主张,提倡效 法韩愈,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说理明白、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情文并茂的独特风格。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文学形式。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等。 相关背景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 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臣闻 朋党之说, 自古 有之,惟幸人 君 辨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 其 君子、 小人 而已。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幸:希望。而已:罢了。大凡君子与一般说来,君子与 君子以 同道 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 为朋,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 此 自然之理也。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 ⎤同道:志同道合。 然 臣谓 小人 无 朋,惟君子则有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然:但是。惟:只是。

2012高二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作者简介: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也有一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在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 (《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后

高中语文 专题一 第4课 留侯论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4课留侯论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留侯论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宋仁宗末年,他曾向朝廷上制策,提出改革弊政的主张。后来政治思想日趋保守,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以此贬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又被控作诗挖苦新法,被捕下狱,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召还为翰林学士(替皇帝草拟诏令的官吏),又受到旧党的打击,出知杭、颍等州。新党再度当权,先后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和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第二年,卒于常州(今江苏常州市)。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一扫以前文人词柔靡纤弱气息,对词的开展做出了奉献。长期受佛老思想影响较深,限制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有《东坡全集》。 相关背景 嘉祐六年(1061),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都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十九篇,后来将这五十篇文章编为《应诏集》十卷,本文在第九卷。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欲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始皇大索天下十日,弗获,良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记》有《留侯世家》。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刘邦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千户。〞张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重要的作品之一。 文意感知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在斗争中应当采取“忍〞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策。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同“猝〞,译为“突然〞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同“现〞,译为“表现〞 二、古今异义 1.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古义:指抱负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祭文 第1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十祭文第1课祭十二郎文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苏教

祭十二郎文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两篇文章。《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自己的侄子韩老成写的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是王安石为欧阳修写的祭文,表达了崇敬与思念之情。 《祭十二郎文》一改正去祭文一般是颂扬死者功业德行、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的惯例,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与侄子的骨肉亲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了解文章不拘常格的写法。《祭欧阳文忠公文》对欧阳修的文章学术和人格修养予以高度礼赞,是一篇低回婉转、情深意挚、哀思绵绵的抒情文。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文章欲扬先抑、曲折传达的思念追慕之情,品味文章用词精当、善于比喻、讲究排偶、辞采纷呈、气韵充分的语言。 第1课祭十二郎文 1.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明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2.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临江仙》3.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5.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别严士元》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闻汝丧.(sànɡ)之七日衔.(xián)哀致诚 时羞之奠.(diàn) 省.(xǐnɡ)吾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从嫂丧.(sānɡ)来葬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ɡ) 汴.(biàn)州 佐戎.(rónɡ)徐州遽.(jù)去吾 万乘.(shènɡ)之公相辍.(chuò)汝而就 无涯之戚.(qī) 斗斛.(hú)之禄 夭其嗣.(sì) 殒.(yǔn)其生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一 第1课 原 毁 Word版含答案

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辩”“论”等。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则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较,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 “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辩”是辨别、辩论的意思。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汉末出现了被叫作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

第1课原__毁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 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相关背景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