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文赏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中国的三个重要节日:《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元日》中,王安石用鲜明的意象和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了春节的喜庆和万象更新的气象。“爆竹声中一岁除”,用爆竹的响声寓意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春风送暖入屠苏”,则表达了春风吹过,暖意袭来,人们欢饮屠苏酒的景象,寓意着新的希望和祝福。

《清明》中,杜牧借景抒情,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出清明时节的凄清气氛,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行人悲伤的心情。诗的后两句则带有一丝慰藉,通过询问酒家和牧童的指向,给人一种生活气息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之作。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各具特色,但都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及日积月累(原文、注释、译文)

溱潼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整理 溱潼实验小学三年级下册 古诗文及日积月累(原文、注释、译文)汇总 1.古诗三首(p2-3) 绝句 [唐] 杜甫(fǔ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日积月累(p14)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预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讲解

【预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讲解知识点我会写: 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 符fú(符号、相符、音符) 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é(何时、何地、何苦) 牧mù(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ú(单独、独自、独立) 异yì(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 书写指导: “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

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预习+同步练习

知识点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主题:《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注解: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

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鉴赏: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全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2~3课时 10.纸的发明……………………………………2~3课时 11.赵州桥…………………………………………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3~4课时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再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三、教学重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四、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揭题,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课件出示“元”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生:这是“元”字。 师:“元”是什么意思呢? 生: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师:那么“元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师:是的,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课前预学单第4题的第(1)小题,你做对了吗? 生:做对啦!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师:农历正月初一正是春节,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生:我知道除夕夜要吃饺子。 生: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门上都会贴红红的春联和“福”字。 生:除夕的夜晚,为了吓唬年兽,大家都会燃放爆竹和烟花。 生:大年三十那天晚上,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岁岁平安。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王安石去看看他诗里的春节吧! 【设计意图】通过“元”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二、掌握字词,了解诗意 师: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读过了《元日》这首古诗,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互读互听,互相正音,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互读古诗,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元日》中的一些难字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屠、苏、曈”) 师:谁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听完后评一评。(指名读) 生:她读准了每一个字,还特别注意了“苏”是平舌音,读得非常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

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①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②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

2023年统编版《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2023年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 元 《古诗三首》 【课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旧、符、欲”等24个生字,能正确识记“曈曈、创造、学富五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说出文章大意,尝试背诵《古诗三首》。 3.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内容,大致了解古诗大意,知道三首诗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初步感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旧、符、欲”等24个生字,能正确识记“曈曈、创造、学富五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说出文章大意,尝试背诵《古诗三首》。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说出文章大意,尝试背诵《古诗三首》。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感知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看大屏幕上的“单元导读”部分,思考:这组教材,是围绕哪个主题来写的呢? (ppt2) 二、预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分别是《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题目)齐读课题 1.大屏幕出示自读要求(ppt3) 一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用○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二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力争读准诗文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读课文:读中有思,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明白的地方用“?”进行标记。 生自主预习课文,老师巡视。 三、生字新词我来读 大屏幕出示字词:(ppt4) 爆竹、茱萸、屠苏、曈曈、旧符、倍思亲、断魂、佳节、异乡、牧童、酒家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不会的可以问问你的同桌。 教师指名读、开火车读。 四、朗读课文我最棒 1.生字词读准了,那么课文同学们读得怎么样呢?请同桌互相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看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检查过程中,请你一定认真听,如果他(她)读错了,等他(她)读完之后,再请他(她)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及时评价。教师抽查。 2.师出示《古诗三首》并划分节凑、范读 ( ppt8) 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宋王安石唐杜牧唐王维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节/雨纷纷,独在/异乡/为/异客,春风/送暖/入屠苏。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佳节/倍/思亲。 千门/万户/曈曈日,借问/酒家/何处有?遥知/兄弟/登/高处,总把/新桃/换旧符。牧童/遥指/杏花村。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要求:注释与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

9.古诗三首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杜牧: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维:唐代诗人,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túsūhún jiǔmùxiōng bèi 屠苏魂酒牧兄倍 jiùfúyùhún jièjiǔhémùxiōng dúyìjiā 旧符欲魂借酒何牧兄独异佳 听写词语: 旧符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兄弟异乡佳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诗意: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温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赏析:首句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的情景)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意:千家万户被旭日的光辉普照着,每年春节人们总要用新的桃符换掉旧的桃符。赏析:“曈”表现了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诗意: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赏析:这两句写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行人的心情加倍凄迷纷乱。“纷纷”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意境,并且暗示了雨中行人的心情。“欲断魂”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意: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赏析:这两句写行人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牧童手指杏花村作为答复。)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赏析:“倍”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每到节日,这思亲之感就愈加深切。诗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6.追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萸少一人。 (诗意: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插茱萸时少了一个人。赏析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达出作者不能与之团聚,深感寂寞,倍加思亲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元日》一诗,通过描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气氛,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抱负和自信乐观的情绪。 《清明》一诗,写诗人在清明节时雨中赶路,向一位牧童询问酒家,小牧童给予了热情的指引。整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诗人描写重阳佳节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想起了远方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直抒胸臆,即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示例: 《清明》中的“欲断魂”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都是诗人直接抒发感情。

9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创新教案

9、《元日》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你能背出下面两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小结: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师:(课件出示)“元日”的“元”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 师: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是啊,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读。 教师:读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你注意了“声”是后鼻音,“除”是翘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节奏。谁再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古诗要有节奏,但是不能停得很突然,相反要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适当拉长一点音调,不仅有节奏感,还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老师来

试试。 谁再来试一试? 师:学古诗就是要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为了更好地读出画面、读出情绪,让我们先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顺势解释屠苏,桃符,并且带领学生读。 饮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 如果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屠苏酒是祈福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辟邪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长寿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桃符”资料。 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3.师:俗语常说“诗中有画”(板书:诗中有画),这首诗中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的画面,你看到了哪些过春节的习俗? 顺势板书: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你能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 教师评价预设:你还看到了人们的表情,甚至透过画面感受到了心情。 你描述的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闻到了爆竹的硝烟味。 师: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道——(引读)

部编版9.古诗三首(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带反思)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节日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图画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节日的美好,描述诗中节日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古诗,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大家仔细地看,认真地听。(播放视频:贴春联、舞狮子、放鞭炮等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情景。) 2.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什么?这些喜庆的场面会在什么时候出

现? 3.教师:过年也叫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宋代诗人王安石把这种喜庆的场面用古诗给我们描绘出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4.理解题目。 (1)教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2)教师: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 二、简介诗人,听读古诗 1.教师导言:老师这里有关于王安石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 2.介绍背景。 3.范读古诗,划出节奏。 (1)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大家读得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再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 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研究”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 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研究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 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介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 代诗人XXX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 传统风俗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 唐代诗人XXX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

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XXX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XXX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XXX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2~3课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

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4:生字)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豕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豕。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4:生字)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5)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二)理解古诗 1. 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 的景象。 2. 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 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 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 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 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 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 诵读古诗 (1) 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 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 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 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 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 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 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 “屠苏酒” “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 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 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 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 -------- “元日”,也有 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 现在的一一“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一一“对联” 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 统节日”。 3. 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 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9: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 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 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 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