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

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

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4、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句子)

5、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同桌分角色说一说。

6、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7、让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把诗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出来吗?练习读。指名读。

8、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6分)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联系上文,理解思绪万千。

3、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4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自评:课前预习,完成小练习:佳节就是怎样的节日呢?(交流课前复习)

一、复习导入,引出古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课题)

2、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大诗人谁的诗呢?

3、农历的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呢?(重阳节)对,也就是课文题目中的——佳节。如此重阳佳节,诗人王维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一探究竟吧!

二、读题质疑自主释疑

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读读这句话,你一定就会明白了。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紧扣“15岁”“两年”来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感受。

2、利用板画理解异乡和异客

3、句式练习:一个15岁的孩子,独居异乡,高兴时多么希望(),可是他只能(),伤心时多么渴望(),可是他只能()。

4、独自一人,异乡求学,这就是诗里面所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天天思念亲人的王维,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了解一下王维看到的重阳热闹景象是什么样的,是什么触动了他思亲的这根心弦呢?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学生读。感受大街上的热闹

2、师:看到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3、而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倍”是什么意思——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呢?

4、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诗因为什么才会更加思念亲人的呢?

5、体会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感受心情读课文。

四、披文入境领悟诗情

1、师:看着这样的情景,王维真的是思绪万千阿!他都想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第三段,圈圈画画,王维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2、交流

3、同学们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啊?(对比)读读句子

4、互评:小练笔:同桌写出一句得一颗星。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只能();不能(),只能();不能(),只能()……

5、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师:多么巧妙的写法呀!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7、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引用诗句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慈母亲手缝补的衣裳,唤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怀(游子吟)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引用这些千古名句吧!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__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__的题材比较特殊,__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__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__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

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

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__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__是一篇题材特殊的__,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__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 思 【#三年级# 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研讨课教案_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部编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抒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学情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三年级上册第一次在古诗下面出现注释,因此教会学生看注释能很好地帮助理解古诗。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并不陌生,但客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传达的感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以此为指导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异”“佳”等生字,理解“忆”“独”“倍”等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 1.有关思乡的古诗。 2.王维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023年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 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原文及教案 【#三年级# 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以下是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原文】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②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④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阴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佩带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 ③倍:更加。 ④茱萸: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教案】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阅读和答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阅读和答案 作者: 日期:年月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阅读和答案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兄弟们在登高聚会的时候,一定也在思念着我。也许他们正在西望长安,无限深情地说:“也不知道王维一个人在长安过得怎么样……”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联系文章说说诗句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1)异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倍思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王维在长安看到的重阳节景象。用波浪线画出王维回忆家乡重阳节的景象。 3.从文章中看,重阳节的风俗有:________和________ 4.短文第3自然段中两处用了省略号,你认为它们省略了

什么内容呢?第一处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二处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在你积累的古诗中,你还知道有哪些表达了与这首诗类似的感情?尝试着默写两首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他乡。 (2)美好的节日。 (3)更加思念亲人。 (意思对即可)…点此查看三年级上册阅读训练参考答案(本文答案在第6页)…4.表达作者感情忧伤的字眼,兄弟们其他的担忧 (意思对即可)5.示例:《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认识一下,我姓刘。 可是,刘老师没有信心,因为刘老师比较愚笨,前天我概括了一下,我是三丑老师,字丑、人丑、脾气丑,因而课就丑,但是上不出好课来,又怕后面的老师笑,你们能不能帮助刘老师? 刘老师除了笨,还有两个麻烦,第一呢,是我的耳朵不好,你要是想帮助刘老师上好课,怎么办?第二,刘老师最近腰也不太好,走路不太利索,要是来不及给你递话筒,那你怎么帮助我呢? (目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大声的发言。) 好,我还得考考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我,做两个游戏,好不好? 1、我先看看你们识不识数?我比划,你们说数字,看谁说得又对又快。1、 2、2。为什么错了?以为下面会是3,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 2、认不认识字。来,认识这个字吗?如果给这个字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涞”,认识吗?我告诉你,还念“来”。我的问题是,这个“去”加上三点水,是什么字呢?法。真棒,我曾经考过一个老师,他说没有这个字。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心静下来听、静下来想,不能想当然。对不对?好,一会儿我们学习也是这样。 (目的:放松气氛,引导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之前在一个班上的

时候,学生很兴奋,但不能耐心的倾听和思考。) 好,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 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他。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语文第五册 第八单元第23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需要花一番功夫。 2、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思 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 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 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4、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说说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课件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一遍。师生一起写课题23每逢佳

节倍思亲。 3、提问题: (1)这首诗是谁写的?(王维),师介绍王维。 (2)王维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引导学生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新授 1、带着上面的问题学习课文 (1)本课有四个自然段,请四个同学来读,请同学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 (2)全班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3)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不掉字,不加字。 2、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读一、二自然段,找出 相关语句用﹏勾画出来。 (1)让学生说,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从哪里看出他孤孤单单?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提问:长安在哪里?他家乡在哪里?(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通过画图,为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做了很好的铺垫)是啊,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肯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他就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3)师引导:佳节指的是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学生说,教师介绍茱萸()来,请我们一起来看看热闹的重阳节,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解释“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以用那哪个词替换?(喜气洋洋)。师: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解释课题:逢,遇到。倍,更加。佳节,重阳节。完整解释课题。把课题意思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请两个同学念写的内容。 (4)过渡语:此时的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学生说后,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 “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文章大意。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佳节”。【师范写佳节,指导书写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传统佳节有关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读课题。“逢”是后鼻音,谁再读读,齐读课题。 2、那么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那么在古代,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呢?老师从文中找了一些介绍重阳节习俗的和人们欢度节日的词语,你们会读吗? 二、字词识记出示词语,指名读,生字逐个认读。 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挽手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念思绪万千 重阳节指导书写重。【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这几个词语都是在介绍重阳节的习俗的,那么茱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为什么重阳节要有这样的习俗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出示 手挽手扶老携幼指导书写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兴高采烈指导书写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词语、句子我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走进课文去读读文章吧!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特别注意听下老师是怎样读后面那首古诗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2020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9 古诗三首(教案2)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同步作业】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同步作业】 教学目标: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具准备: 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重温旧知,以诗导入(2分钟) 1、读诗句,说节日 请同学们读诗句,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聊重阳,谈习俗 大家都知道重阳节吧?过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出示)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等习俗。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3、揭诗题,解题意 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十分想念自己的亲人, “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二、吟诵古诗,初感乡思(8分钟) 1、读古诗 出示: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吟古诗 (1)、播放朗读,指导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学生反复朗读 三、理解古诗,感悟乡思(15分钟) 出示:结合文中注释,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 1、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研讨课教案_16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时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

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35 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 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生活导入,明白方法 1. 师: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过春节,谁来说说过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 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宋朝老百姓过春节的古诗。(出示诗文——《元日》) 3. 师:你们知道学古诗要怎么学吗?师适时引导,总结学诗的方法。 二、熟读古诗,读出诗味 1. 齐读题目。 2.“元”有三种意思,“元日”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的三种意思: ①为首;②开始的,第一;③主要,根本。学生选择并说说元日指哪一天?(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春节。) 师:要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我们可以请教字典这位老师,根据字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答案,这是学习生字的一种好办法。再读课题。

3. 师:谁来介绍王安石?(出示课件)——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王安石变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查电脑、查资料等)师:你们学习的方法真多啊! 4. 师:宋朝的老百姓是怎样过春节的?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把句子读准确、读流利,同桌要认真听,提出意见,一起学习。 5. 全班齐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得既准确流利,又有节奏,真是一种享受啊! 三、质疑品诗,体会感情 师:刚才我们通过一遍遍地读诗,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拿出笔,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互相学习。 1.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2. 学生畅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疑问,集体释疑,师相机指导。(1)爆竹声中一岁除。(板书:燃放爆竹) “爆竹”指的就是放鞭炮。“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拓展:能说说放鞭炮的情景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画面回答,师相机引导)是啊,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我们又过了一年,长了一岁,伴着喜庆的鞭炮声,谁来读读第一句诗?(读得真有味道啊!)全班齐读。(课件出示鞭炮声)(2)春风送暖入屠苏。(板书:喝屠苏酒) 师简介屠苏酒——屠苏指屠苏酒,这是一种用屠苏草浸泡的药酒,在古代,每到大年初一,全家都要喝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鬼辟邪,让人一年都平安健康。人们喝下屠苏酒,就叫“入屠苏”。(课件出示屠苏酒) 谁能读好第二句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也暖洋洋的。)全班齐读。 (3)千门万户曈曈日。“千门万户”就是千家万户。 师:“曈”应该跟什么有关?引导观察“曈”的部首从而理解“曈”的意思。师: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来认识生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生字的一种方法。 (4)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春联,用“新桃符”来换“旧桃符”就是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出示文中的两对春联),师: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应该从右往左读,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对春联,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把音读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_3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__。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今天上午,我执教了这篇__,现在作如下的反思: 1、教学过程清晰,凸显了层次性,整个过程的设计能使学生逐步的走入诗境,深刻的领会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 3、能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文本。 4、注重学法的指导,交给方法,然后放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全面、灵活、务实。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__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让学生交流了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由朗读,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这样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3 教学这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在《古诗 70 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

部编人教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实用版

听障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将学生引入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 第三步:初读古诗并感悟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诗句中的词,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 第四步:理解诗意。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五步:指导诵读并试着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通过诵读背诵记住诗歌。 第六步:课外延伸。让学生学习诗人,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进行语言训练。 最后作业的设计是进行分层布置的,分为选做和必做。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习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有:首先在教学中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引导参与,课后能根据学生层次布置不一样的作业;其次,通过视频直观的教学让聋哑孩子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诗歌意思及意境,体会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就是在教学中能关注每个学生,注重朗读的训练。 提高聋校语文诗歌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为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而努力,与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学习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本教学设计以情感诵读为基础,以感悟赏析为目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情,提高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教学过程以“倍思亲”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浓浓的乡愁。通过“理解感悟──情感诵读──填词改编──比较探究──领悟写法”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思乡诗歌的情感。 3.古诗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引读、品读、赏读,情感诵读等方式和活用传统节日习俗填词改编,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份孤寂,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乡愁的内涵和古代诗歌的思乡旋律。 3、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