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

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

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
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

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

沙勇忠钦晖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00)

提要:社区作为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和直接应对者,其灾害预警即“最后一英里”的问题被普遍视为预警系统建设中现实而又具体的挑战,因此建立一种基于社区的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对灾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关于社区灾害预警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过程与决策、信息与技术、机制与网络、资源与情境四个社区预警的分析维度,以及基于这四个维度的集成框架,目的是从社区预警的全面有效性出发,系统认识基于社区的预警系统以及如何从不同维度提高社区预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区;灾害预警;分析维度;集成框架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2-0228-04

一、引言

2004年太平洋海啸引起了世界范围对预警和灾害准备的关注,联合国也开始部署覆盖所有风险和区域的全球预警系统。为了发挥有效的早期预警系统在国家和社区减灾中的作用,《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建立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把预警作为减灾行动的五个优先事项之一,同时强调了减灾必须被社区居民相互告知、相互激励及积极参与的途径所支持。21世纪议程和多边环境协议等一些发展框架也呼吁地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用更为广泛、深入、强有力的创造性行动来发展早期预警,并把它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的重要工具。2009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把灾害监测预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灾害社会学家Russell Dynes认为,社区是受灾害影响并进行灾害应对的公共单位,应该把社区作为首要的关注点[1]。世界宣明会(Word Vision)、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也强调,备灾活动的核心是提高社区对于灾害“早预警、早行动”的能力,通过加强早期预警,能够确保已有发展项目、行动计划以及现行政策的可持续性。另外,社区预警除了能够自主降低社区的脆弱性、增强社区的抵抗力以外,还具有提高社区的减灾意识及社会道德责任、为灾害风险提供基础数据,降低应急管理运作成本等优势[2]。因此,研究社区灾害预警以构建全面有效的社区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害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区灾害预警的内涵

早期预警系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收集军事情报以及灾害准备———为探索自然灾害的起因而系统地收集信息。一般来说,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帮助决策者识别潜在的威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试图减少或消除将来的问题,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3][4]。在应急管理领域,联合国把预警正式定义为:通过识别环境,为面临潜在风险的个体采取行动避免或者减少风险,以及为应对准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5]。社区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社区层面的备灾及预警日益成为降低脆弱性以及灾难管理战略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认为:基于社区的预警系统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people-centered)的系统,目标是增强面临风险或威胁的个人和社区在允许的时间内采取行动的能力,并促进其采取合适的方式减少人身伤害、生命或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损害的可能性。它既是自下而上的,即在社区层面有效识别社区的脆弱性和预警需求,并赋予社区在预警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合法性;同时它又是自上而下的,即一些具体风险信息需要依赖于区域或者国家层面的监测系统。从整体来看,基于社区的灾害预警既是联结区域预警系统的端系统,又是强调社区参与的自组织预警系统。

三、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

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能够使社区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并及时启动减灾及预警策略,制定一致的行动路线,来减轻风险或灾害带来的影响。社区的预警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机制,它是一个跨学科、多方协作、多重性质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科学、管理、技术、社会等要素与通信过程进行的整合(sorensen,1993)。鉴于预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本文分别从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预警信息与预警技术、预警网络与预警机制、预警资源与情境意识四个维度对社区灾害预警系统进行阐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灾害预警的集成框架。

(一)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

完善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是社区预警能力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建立的一些预警系统虽然能够针对某些风险发布预警,但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发布预警的技术能力与公众针对预警进行有效应对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弱的联系,比如预警之后应急管理机构、社区组织和公众合理应对的能力,还有公众和社区组织理解周围风险和脆弱性的能力都比较缺乏[6]。基层的应急能力、公众的忧患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薄弱环节[7]。与此同时,预警系统的角色不仅是监测风险或威胁,还在于通过可用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决策,以增加预警响应的行动时间。因此,在社区层面建立监测、预警、准备、减灾、救灾多阶段一体化响应的全面预警过程,是社区预警研究与系统建设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为强调预警与准备和应对能力的联系,定义了以人为本的四个关键要素,提出一个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应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UN/ISDR PPEW,2006):①风险知识:系统地收集数据并进行风险评估;②监测

822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和警报服务:建立、完善危机监测系统和警报服务;③传播和交流:交流风险信息和预警信息;④反应能力:社区和基层政府的反应能力

[8]

。这些关键要素已经在一些国家的社区预警系统

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比如日本在减灾与预警建设过程中提出通过社区风险地图的制作来培养公民的公共风险意识,在识别社区风险的基础上利用风险地图共享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信息,同时进行参与式的讨论

[9]

。韩国也建立了基于社区的预警

管理系统,他们采用编制灾害风险图等方式向社区群众传递预警信息,

便于社区人群获得相关灾害信息和指导帮助信息,例如,他们在主要江河流域建立洪水风险地图,并向当地社区和公众开放,帮助他们在遭遇洪水等围困时选择并采取正确的行动,风险地图既包括风险信息也包括如何疏散、撤离等信息

[10]

总而言之,建立决策支持的、与准备和应对无缝对接的预警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把监测预警纳入社区减灾框架;(2)把发布预警与理解预警和风险沟通结合起来;(3)把风险意识与行动决策联系起来。有关研究表明,响应及行动决策与个体的风险感知包括理解程度、

信念、个性等有关,计划和行动必须在理解环境及具有预测后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泰国通过与亚洲备灾中心(ADPC )及研究院校的合作,以参与式

评估的方式咨询了解参与者在社区预警及减灾过程中的经验,促进预警的相关利益者对环境的理解并提供他们一些建议和行动指导,

从而提高预警过程中技术与社区的联系[11]

;(4)把预警响应与能力准备结合起来。预警的过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预警的过程要素与关系

(二)预警信息与预警技术

社区预警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与面临风险的社区联系起来,

即如何通过预警信息与技术的能力来满足面向社区的预警系统的需求。

米托儿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

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伪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12]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说,预警系统是通过收集、共享、分析信息来识别威胁与风险以便采取预先保护行动与措施。一方面,

通过信息收集和共享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形成精确的感知;另一方面,信息分析可以支持基于对潜在风险的感知发布预警的决策

[13]

。预警的信息管理过程可分为四

个阶段:(1)监测与数据收集:监测某种特定的风险并获取必要的基础数据;(2)信息处理:通过分析数据来估计在一定概率下风险的发展趋势、持续时间及影响等;(3)生成预警:为不同的群体生成可以理解的预警信息;(4)发布预警:通过合适的通信渠道向决策者及面向风险的人员发布及时的预警。社区虽属

基层单位,

同样需要完善的预警信息管理流程来支撑快速有效的灾害预警。依据丹尼斯·米来提(Dennis Mileti )的危机沟通理论,

人们听到危机来临时的反应步骤是:(1)听到警示;(2)确认它是可信的;(3)确认威胁的存在;(4)对警示和确认的威胁做自己的分析,开始留意相关信息;(5)确认是否采取保护性行动;(6)确定保护性行动是否可行;(7)确定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性行动;(8)采取保护性行动。可以看出,预警信息管理与预警沟通的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预警效率。另外,预警信息的生成及发布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个体的风险感知,包括接受者的理解程度、信念、个性等;(2)预警信息的性质,包括预警信息的特殊性、一致性、确定性、精确性、清晰性、媒体出现频率;(3)接受者的个体特征,包括人口、知识、风险经历、社会网络等(Milex&O ’

Brien ,1993)。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预警的信息管理过程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或系统来实现,由于社区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社区的预警技术必须适应并满足社区需求,这需要:(1)成本有效、技术上易操作、易维护的风险探测和监测设备。例如菲律宾针对社区防洪采取了一种基于社区的洪灾预警系统(CBFEWS ),授权地方政府单位(LDUs )和社区实施,并提供本地化的预警系

统,

使社区能够进行实时性的操作,简易而且成本低,还通过招募本地的自愿观测员来进行风险监测、信息共享及预警行动[14]

;(2)有效并全面覆盖的分布式监测网络。比如建立以社

区、乡村为单元的灾害信息收集网络。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项目中的应急响应准备系统能够满足所有可及的网格管理的需求,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到达基层单位,包括社区、企业等;(3)有一定技术与经验支持的风险分析与参与式评估,例如通过风险地图制作促进参与式的风险沟通与评估;(4)快速有效的预警生成和发布平台,比如警报器、广播、有线电视、电话、短信息、社区通告屏幕等多种通信方式集成并可以进行一体化操作。韩国已经建成了CBS 移动电话广播服务系统、自动语音通知系

统(通过连环呼叫实现乡村喇叭预警、

村长预警、目标地区公共机构预警的三层呼叫系统)、

灾害通知电子显示屏系统、灾害警报电视广播系统(具有电视自动打开,强行转播灾害预警信息

的功能)以及无线电广播灾害警报系统等,

形成了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预警发布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另外,

一些免费开源软件如MapServer 、Jabber 、Wiki 、OpenVPN 等在社区预警应用中也可以起到支持作用;(5)能够抵抗风险的通信系统及基础通信设施。通信网络是预警系统的心脏,

日本通过建设市町防灾无线网这一综合通信网络,收集和传输当地灾情数据,并提供灾害管理全方位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在高可靠性、低成本、易维护的同时,实现了警报、疏散及避难信息

向居民的高效传送,并具备数字化交互式信息传输等功能[15]

美国应急管理署(FEMA )从2009年开始着手建立公共预警系统(IPAWS ),目的是通过多种通信手段为各级政府所管辖的社

区提供及时的预警,强调为预警创建一种整合的互操作环境,

通过公共预警协议使预警信息及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化,建立预警信息收集、共享、获取及发布的网络,并使预警能够发送到更多的公共通信系统。

(三)预警机制与预警网络

在一个缺少有效预警机制和网络的社区中,社区成员往往对社区中的风险束手无策,面临灾害时只能进行缺乏协调的自我疏散,因此,完善的社区预警机制及协调联动的预警组织网

9

22管理

络是有效社区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在机制建设方面,世界气象组织(WMO)在上海实施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MHEWS)示范项目提出并落实了“3R community”社区安全计划,这个计划涵盖了社区风险监测机制建设、社区预警接收与发布机制建设、社区应急响应与准备计划、社区减灾演练计划及建立“3R”社区认证标准等内容。新西兰在研究旨在提高社区抵抗力的复合风险预警系统的过程中,不但讨论了预警系统建设和预警信息发布的法律框架、组织的角色和联系,还提出了由预警系统、预警计划、合作与交流、预警教育、预警演练五个部分组成的端对端的预警系统模型。从过程支持的角度来看,社区层面的预警机制主要包括:(1)常态化的预警演练与风险教育机制:经常性的预警演练包括预警决策、预警发布及疏散避难行动,并通过常规化的风险教育使社区成员了解社区周边风险及理解风险的发展趋势;(2)风险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各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进行社区风险信息的共享与交流;(3)预警计划制定与定期化更新机制:上级机构以及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制定适应本地需要的预警计划与行动方案,确立预警后的优先行动事项,并定期更新;(4)标准化的预警发布和响应机制:制定标准化的社区成员能够理解的预警信息和有计划的响应行动,预警信息的构建一般应包括五个主题的内容:风险、行动指导、地点、时间、来源;(5)紧急预警机制:设置社区内的紧急预警通道,使社区能够在监测到严重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直接紧急预警。美国Azusa市的应急服务办公室除了为社区居民提供室外警报器、电话通告系统、网页、有线电视等预警发布通道外,还设置了仅用于发布紧急信息的应急信息通道。

基于社区的预警系统应同时是一个多层次、分布式、协作式并为一个协调中心所支持的合作网络,强调社区参与基础上的协调联动,一方面,网络中各组织通过共享信息促进风险沟通,从而增强社区成员对风险的感知;另一方面,通过共享资源提高社区组织的应对能力。美国学者的调查发现,应急管理者采取一定的社区协调策略能够提高公众的应对效果。在社区内部,社区管理者、志愿监测人员、社区成员通过自组织形式参与监测预警服务;在社区与其他组织之间,社区与上层以及更高层面的预警系统形成有效对接,同时能够联系并协调一些关键的行动者,这些关键行动者主要包含社区、上级政府机构、地区专业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及自愿者组织等[16]。社区灾害管理的合作网络应进行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整合,通过横向整合使本地的合作网络发挥作用,同时通过纵向整合联结外部资源并增加获取外部援助的渠道。在基层预警实践中,我国设立了针对地质灾害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它是一种由村(组)、乡(镇)和县(区)等3级监测预警机构组成的主动减灾措施,在政府负责、分级管理、自觉监测、站点预警、协同防御原则基础上,基层组织通过“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和自我救治”的方式[17],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虽然这种制度在基层防灾减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制度相适应的基层预警合作网络、基层应急联动能力以及高效、全覆盖的通信网络还没真正建立起来。

(四)预警资源与情境意识

有效预警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可以概括为“谁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被告知”,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更为正式、精确并具有操作性的描述,它既可以包括限定的时间、限定的区域、通信设施的覆盖范围,又可以包括潜在受影响人群的地点、风险暴露程度、可及性及行动能力等。McManus和Seville认为,在管理危机情境过程中主要的失败根植于对正在发生的情境缺乏共同的意识,Milis和Walle等也认为,情境意识的构建是处理危机情境时应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把预警与理解灾害情境联系起来,利用对灾害情境的捕捉对社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选择合适、可行、权变的预警策略与行动方案能够在社区的预警实践中发挥关键性的优化作用。在基于情境的灾害预警方面,一些学者已经做了相关的探索,比如Chen和Jakobson提出在灾害管理领域中提供对情境敏感的信息,利用灾害的背景信息支持预警与应对决策。Zreik在Gu情境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危机管理系统中的情境感知,主要集中于情境感知的技术实现[18]。在基于情境的社区预警应用中,菲律宾CBFEWS为社区提供防洪监测网络的同时还研究制定基于监测值的社区行动方案;美国一些社区通过社区电话数据库与GIS地图系统的互动计算,对受影响区域的居民发布预警。具体来说,基于情境的灾害预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设计:(1)风险维度:描述风险或灾害的类型、性质及影响;(2)区域维度:描述情境中灾害发生的精确地点或区域;(3)可及性维度:描述面临潜在风险的群体在可行的通信系统及潜在的通信设施基础上接收预警信息的可行性;(4)环境维度:描述面临潜在风险的群体所处的环境包括地形、地势以及其他特征;(5)行动能力维度:描述面临潜在风险的群体的特征及灾害准备、减灾、应对、恢复方面的能力,也可包括其他相关角色

图2基于社区资源与情境的预警

基于资源与情境的预警应该在识别社区资源基础上制定预警计划,同时在识别灾种、风险区域、可及性、环境、行动能力等情境的基础上进行预警策略及行动方案的选择,其中预警策略的内容包括预警发布的主要及优先区域方位,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通信方式和渠道,优先发布预警的接受群体是哪些,以及根据面临风险的群体所处的环境、风险的性质及其自身的行动能力选择并告知合适的行动方案等,行动方案包括需要做哪些合适的应对准备,撤离、疏散的正确路线,避难的正确方法等。图2描述了基于社区资源与情景进行预警的基本框架。

四、社区灾害预警的集成框架

全面有效的社区灾害预警应该贯穿从致灾因子、脆弱性认知到准备及响应的全过程,具体包括确认预警的目标人口、确定需要的响应能力、将社区吸纳到风险源普查与制定响应计划的过程中,以及增强社区应对本地风险的能力等。从整合的视角来看,社区预警的全面有效性应该而且必须满足这些基本要求:(1)它既满足社区自组织协作式的预警系统的运作要求,又具有对接上层预警系统的能力;(2)使社区能够根据灾害情境和自身资源进行更为有效并且更具针对性的预警;(3)把社区预警与社区风险评估及风险知识教育联系起来,使预警机制整合到社区减灾的整个框架中;(4)把预警与有准备的应对能力结合起来,强调预警后快速积极的行动意识以及正确合适的应

032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对能力。对良好的政府应急管理运作来说,社区的教育、响应能力和计划被强调是至关重要的(Liu et al ,

1996King ,2000)。(5)把预警技术与社区组织的资源能力和适应能力结合起来。真正的基层预警需求是社区预警系统建设的前提,同时,预警需求的满足必须考虑当地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制定的预警策略必须将技术知识与本地知识结合起来[19]

。多维度整合的社区

灾害预警集成框架见图3

图3基于社区的灾害预警集成框架

五、结论

以接受者为中心以及接受者应对的有效性是社区端对端预警的关键,国外的有关实践表明:有效的预警系统需要强有

力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风险知识,它们必须切实以人为核心,警报的内容要清晰,警报的发布可传及那些处于风险中的人,风险管理者及公众采取行动及时响应,公众具有良好的意识和

相关教育,此外各个部门必须参与其中[20]。我国现实中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信息的覆盖面、通过多种方式快速传

递信息,以及如何促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快速响应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凸显了端对端社区预警系统建设的紧迫性。通过对社区灾害预警的过程与决策、信息与技术、机制与网络、资源与

情境等四个维度的阐释,

并分析社区灾害预警全面有效性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必要条件,有助于加深对社区预警的基层可及性、组织合作与协调联动、全面覆盖并且机制化的预警运作网络、

灵活适应的预警策略以及有准备的预警响应能力等要素的认知,并从整合的角度加强对社区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沙勇忠,刘海娟.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

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2.[2]Juan Carlos Villagran De Leon.Community early warning system :a strategy for local management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central America.[DB /OL ].[2001-01-22].http ://www.eird.org /eng /revista /No1_2001/

[3]T.Y.Kim ,K.J.Oh ,I.Sohn and C.Hwang.Usefulnes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economic crisi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4,26:583—590.

[4]M.Bussiere ,M.Fratzscher.Towards a new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financial cris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6,15(6):963-973.

[5]Global Disaster Alert and Coordination System GDACS.[DB /OL ].[2008-02-01].http ://www.gdacs.org /

[6]Juan Carlos Villagran de León and Janos Bogardi.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J ].entwicklung &

landlicher raum ,

2006(2):23—25.[7]陈诚,姚长寿.《2012》的启示:重视灾难,正确应对灾难[N ].华西都市报,

2010.05.11.[8]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ly warning :from concept to action ,

developing early warning system :a checklist.[DB /OL ].[2006-03-27].http ://www.unisdr -earlywarning.org /

[9]Government of Japan.Japan's Natur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fforts [R ].Early Warning Sub -Com-mittee of the Inter -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Disaster Reduction ,

2006(3):20—21.[10]唐彩娣,姚国章.韩国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及其经验借鉴[J ].信息化建设,2008(10):44—46.

[11]Frank Thomalla ,Christine Metusela ,Sopon Naruchaikusol ,Ras-mus Klocker Larsen and Chanyuth Tepa.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Tsuna-mi 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Thailand :a case study on Krabi Province [R ].Environment institute Project Report ,2009(11):4—14.

[12](澳)罗伯斯·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3]ChunWei Choo.Information Use and Early Warning Effective-ness :Perspectives and Prospect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60

(5):1071—1082.

[14]Asian Disaster Preparedness Center.Community Based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Evacuation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Testing.Pro-tecting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ies from Flood Risks in Dagupan City ,

Philippines [R ].Safer Cities 20:case studies on mitigation disaster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008(3):2—7.

[15]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1):67.

[16]Kevin R.Ronan and David M.Johnston ,promot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disasters :the role for schools ,youth ,and families [M ].Spring-er ,2005(8):113—115.

[17]刘传正,张明霞,孟辉.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6(5):175.[18]Ulrich Meissen and Agnès Voisard ,SITUATION -BASED ALERTING STRATEGIES IN EARLY WARNING SYSTEMS [C ].IAD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ireless Applications and Computing ,2007(9):152—153.

[19]Rosa T.Perez ,Susan R.Espinueva and Hilton Hernando.commu-nity -based flood early warning systems [R ].Workshop 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flood disaster management in urbanizing Monsoon Asia ,Chiang Mai ,Thailand ,2007(4):4—6.

[20]Juan Carlos Villagran de León and Janos Bogardi.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J ].entwicklung &landlicher raum ,

2006(2):23—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信息备灾体系及其面向服务的协作式系统研究”(90924025)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沙勇忠(1968—),男,甘肃会宁人,管理学博士,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危机管理、公共信息管理、政府绩效管理。

责任编辑:王旭东;校对:晨曦

1

32管理

雷电的监测和预警的定义

雷电的监测和预警 雷电监测原理 雷电监测是指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放电参数(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电荷、能量等。)云闪(IC)和地闪(CG)发生时辐射频谱范围极大地电磁场,地闪回击辐射电磁波的功率频谱密度峰值在(4-10)KHZ之间,云闪主要在1MHZ以上。在初始击穿和通道建立过程中,主要产生甚高频辐射LF和甚低频辐射VLF,电磁辐射覆盖整个放电过程,排除地面传导率、电离层变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距离上采用不同的频带探测闪电过程是空间极轨卫星和声学传感器进行探测。 局域的闪电监测系统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闪电探测探头和一个定位监控中心组成。闪电监测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它覆盖的区域范围越大,信息传输的技术和方式越先进,定位精度就越高。从闪电监测资料的应用考虑,地闪监测精度对于雷电防护非常重要,在云闪监测系统中,根据雷暴过程的发展趋势做出临近预报。 雷电定位 雷电定位主要利用闪电回击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回击放电参数,确定雷击点位置和相关参数。确定落雷点位置一般有三种方法:定向定位(DF)、时差定位(TOA)和近几年发展的综合利用DF和TOA的复合定位方法。 定向定位是利用2个及以上探测站以正交环形磁场天线同侧定落雷点,2个探测站获得2个方位角,用球面三角交汇确定落雷点;时差定位又称基于GPS同步的闪电三维时差定位技术,它通过检测落雷点电磁波信号峰值到达探测站相对时间差,在球面上建立双曲线3个探测站能产生2条双曲线,其交点即为落雷点。此方法精度高,但当监测站小与3个时它却无能为力。为了既保证定位精度又对与监测站多少无限制,出现了时差磁方向综合定位方法,其原理是2个测站时差确定1条曲线,任一站的磁方向给出1个磁场方向,交点决定落雷点。随着微处理存贮技术以及GPS和数字处理技术DSP的发展,闪电定位也从单一采用定向法(DF)单站定位发展到采用定向和时间差(TOA)联合法(MPACT)的多站定位,对地闪的定位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甚高频段闪电(云闪)的探测一般采用窄带干涉仪定位法(ITF)或者三维时差法。 当探测站既能测量雷电方向角,又能测量雷电波到达时间称为综合定位系统,又称闪电探测和测距系统(缩写为LDAR)。采用雷电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及时、直观地检测到雷击点,准确有效地对雷电进行定位、定性、定量。该系统是一个大面积、全自动、实时性雷电监测网,它由雷电探测站(DTF)、中心处理站(PA)、用户终端站(NDS)和通讯网络组成雷电探测站探测和处理雷电电磁波脉冲信号,并采用GPS技术对雷电脉冲进行高精度(ns级)时间标定。中心处理站高速处理各探测站传送的雷电原始信号,并将处理好的雷电信息立即发送给用户终端站,用户终端站根据拥有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力系统观测目标数据库(ODS)和雷电信息数据库(LDB),将雷电的发生、发展以及雷击事故分析迅速展现在生产调度与分析人员面前,为雷电的监测和防治提供高新技术手段。 雷电监测的意义 开展雷电监测的意义是,通过建设全国雷电监测网实时监测雷电的发生、发展及消亡过程,提供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服务于雷电灾害的防护。通过统计我国雷电日、雷电密度分布图,为我国雷电防护工程提供科学参数。

(整理)各种气象灾害预警含义.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5、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人员撤离; 其他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如图)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2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暴雨预警信号 简介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较大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 等级区别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名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121班 设计人员: 学号:113932140姓名:吾提克·克得艾里 学号:113932110 姓名:达尔曼·赛力克 指导教师:肖峰 成果编号:LIS- 113932140 113932110 设计时间: 报告成绩:批改时间/签名: 目录 前言 0 1、系统目标 (4) 2、技术思路 (4)

2.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监测网点的布设—标准监测点的选择及其数量和分布6 2.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7) 2.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配套辅助软件 (8) 3、工作流程 (8) 3.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8) 3.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如下: (10) 3.3功能模块 (11) 4、数据库 (14) 表1:[监测点信息表] (14) 表2:city [城市表] (16) 表3: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16) 表4: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17) 5、处理流程 (18) 6、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8) 7、学习心得 (20)

8、参考文献 (2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关注。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但自然灾害也是可以预防的。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应急管理的重心正在从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警。加强应急管理预警工作建设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工作重点。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是作为有关自然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传播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传统学科(如土地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数据的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互联网和土地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其新概念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数据主要是动态监测环境数据、日常所产生的社会变更数据、GPRS 定位监测的成果数据、与监测单位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规划与现状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分为空间与非空间两大类,其中的环境基础数据与各种背景地理信息在空间上都统一地理坐标为基础,环境基础数据伴有大量的相关属性信息。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等。预警信息发布模块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及时向各类预警对象发布预警信息。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灾害防御系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09-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

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经2007年6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局长郑国光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第三条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第六条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第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十条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应当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及时传播预警信号,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和删减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拒绝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公告,向公众广泛传播,并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办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办法(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526-75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 办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工作方针,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确保监理中心全体员工的人身安全,按照《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监理中心特制订本制度》。 一、术语和定义: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对国

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会使建筑物,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带来重大损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

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御雷电灾害和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使本项目部成员和设备的安全得以保证,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凡在本项目部的雷电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均应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第三条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工协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1、在项目部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综合协调,共同做好雷电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2、坚持预防为主、防灾与救灾并举,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重建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成立了由项目经理丁民为组长,刘锋、尹玉顺为副组长项目部成员:彭剑、张同林、王维、雷利、肖磊、邱德军、涂代兴的防雷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部的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 防雷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决定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和终止,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决定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重大事项,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和个人共同做好雷电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3、组织制定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雷电灾害预测警系统建设。 第五条防雷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1、安全员:参与事故调查,协助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 2、门卫:负责雷电灾害地点的治安工作,做好现场警戒,人员疏散等工作。 3、库房:负责应急物资的落实。 4、通讯员:组织急救队伍到事故现场抢救伤员。 5、消防员:负责火灾的扑灭,参与伤员的抢救,转移及事故现场的保护等工作。 第三章雷电灾害的监测 第六条加强对雷电的监测和预试,不完善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整改到位。 第七条按到市气象局的强雷暴天气警报信息后,项目部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审。对属于可能发生雷电灾害的情况,及时进行预防工作部署。各相关成员庆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启动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准备工作,确保预案实施。 第四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和应急处置 第八条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启动本预案; 1、市气象局发布强雷暴预案,确认可能发生雷电灾害事故。 2、项目部领导确认已经生重、特大雷灾事故。 第九条、项目部领导确认可能发生雷电灾害事故时,启动以下应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X镇是暴雨(雪)、洪涝、雷暴、大风、干旱、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气象灾害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镇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我镇综合气象监测工作,针对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暴雨(雪)、雷暴、台风、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综合观测,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能力。

积极配合水利、国土、交通等行业进行的气象资料共享机制建设,并时刻保持和区气象局的联系,做好各种气象灾害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分析总结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接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和专业信息网站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拓展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渠道,增加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内容和播报频次,及时发布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完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公路、地质灾害点等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一步畅通乡村、学校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各村委会、单位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结合本辖区自然灾害特点,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雷电、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水利站要及时疏通河道,抓紧水库、堤防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

应急监测预警解决方案 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张肖曼 摘要:随着监测预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在家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监测预警产品也逐渐成熟和扩大起来。本文主要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描述各自领域一些监测预警技术和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监测监控对于防范突发性公共事件,在事前预防、事中监测到事后恢复重建的各个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工作,加强了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特别是以公共安全科技技术为支撑,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和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了公共安全应急风险评价、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等能力,提升了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过监测监控,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分布、影响范围及发展态势等现场动态资料信息,能为有效地控制影响范围、缩短持续时间、将损失减到最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确保对事件的快速处置和正确决策。目前监测预警技术主要应用于家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五个领域。 一、家庭监测预警 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感烟火灾探测器可以实时监测家里的烟雾浓度来实现火灾的报警。感烟火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就是通过监测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报警的探测器。常用的感烟探测器有离子感烟探测器、光电感烟探测器及红外光束线性感烟探测器。 一氧化碳检测仪是一款高亮度液晶指示,可以灵活配置多种不同气体传感器的气体检测仪器。仪器可连续检测有毒气体、氧气、易燃易爆气体浓度,随时观察现气体浓度值。 洪水监测仪通常使用在家庭地下室、电脑室、低洼地及文件储存间,洪水监测仪能够及时监测到水位位置,达到预设值时,洪水监测仪会自动发出报警。

雷电预警信息接收和响应制度资料讲解

雷电预警信息接收和 响应制度

1目的:切实加强公司雷电防御管理,有效预防雷电引发的事故,减轻雷电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安全。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 3责任:安全环保部 4内容: 4.1预警信号的接收 雷电灾害预警信号接收的主要来源: (1)天气预报 (2)本地气象部门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通知 4.2 预警信号分类 雷电预警信号共分为黄、橙、红三个等级,逐级增强。 (1)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的为黄色级别。 (2)两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的为橙色级别。 (3)两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的为红色级别。 4.3应急响应

(1)收到黄色级别的预警信号,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在户外且附近没有安全避护场所的人员应尽快返回,注意接收后续天气预报预警信号。 (2)升级为橙色预警后,除停止户外活动外,不要在树木、塔吊、变压器下及孤立的棚子和小屋里避雨 (3)收到雷电红色预警信号后,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并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 类似金属装置;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密切注意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要切断危险电源,远离电线、变压器等带电设备,远离铁塔、烟囱、电线杆、旗杆各种天线等高大物体,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下引线等。 (4)接收到预警信号后,领导干部应确保通讯畅通,加强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 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影响,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向公众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特别是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提出更是反映出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点。 关键词:概念、种类、影响、防御 由于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受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光、热、水、气等气候因素异常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有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威胁最大。据统计,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以上。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占GDP总量的1~3%。在江西,以2005年为例,所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125.3亿,气象灾害占到了其中的90%,占江西GDP总量的3~60%。 对今年年初以来的气象状况,翟盘茂说,“从去年冬天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气温偏高,东部偏低,雨雪天气频繁,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冬小麦、油菜和蔬菜等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多次受灾,灾情破重;江南及福建、云南遭受强暴雨雪灾害。华南大部自2004年秋李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东、海南等地遭受严重秋冬连旱。3月中旬初,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强雨雪降温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和交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带,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这里主要从干旱和洪涝两方面来讲: (一)干旱灾害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其关系到我国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目前气象预报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传统的媒体渠道,还是现代新媒体渠道,气象预报的发布和传播及时准确。但是对于气象灾害预警报告来说,其发布和传播必须及时,准确,而这种信号的发布一旦被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利用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本文主要就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实现全面防灾减灾。 标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传播;渠道 1 传统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1.1 电视、 电视一直以来在传统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一旦广播电视接收了气象灾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以滚动条的形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中,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插播的方式,强势引起电视观众的注意,缩短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是,电视作为传统的传媒方式,其也有局限性,第一,其受时间段的限制,白天在上班期间,一些上班族的人很难接受到电视信号。第二,在夜晚人们人睡期间人们很难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所以,可以说电视在传播气象预报上仍然是一种核心方式,但是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其具有官方权威性,其可靠性较强,仍然值得推广和应用。 1.2 电子显示屏 现在几乎每个办公单位大厅都配备有电子显示屏,其分布面较广,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办公区以及交通诱导屏具有较好的传播信息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合理的应用这些电子屏幕,就需要提前与这些单位做好沟通,完善信息发布的流程,提高信息发布效率,以便于在发生重要气象灾害时,能及时的利用这些单位的电子屏进行信号发布,为人们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做好险情预防。 1.3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为现在人们的手机号都实行实名制,在相应的地区,一些规范的部门能通过短信渠道及时的向市民发布重要信息。但是由于出于隐私保护的初衷,在发布这些短信之前可能会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整个决策的过程可能会耽误一些信息发布的时间,但也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所以手机短信仍然是现代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的重要发布和传播渠道。 2 新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19年拟部署2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5亿元。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及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2—

雷电预警信息接收和响应制度

1目的:切实加强公司雷电防御管理,有效预防雷电引发的事故,减轻雷电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安全。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 3责任:安全环保部 4内容: 4.1预警信号的接收 雷电灾害预警信号接收的主要来源: (1)天气预报 (2)本地气象部门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通知 4.2 预警信号分类 雷电预警信号共分为黄、橙、红三个等级,逐级增强。 (1)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的为黄色级别。 (2)两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的为橙色级别。 (3)两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的为红色级别。 4.3应急响应 (1)收到黄色级别的预警信号,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在户外且附近没有安全避护场所的人员应尽快返回,注意接收后续天气预报预警信号。 (2)升级为橙色预警后,除停止户外活动外,不要在树木、塔吊、变压器下及孤立的棚子和小屋里避雨

(3)收到雷电红色预警信号后,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并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 类似金属装置;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密切注意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要切断危险电源,远离电线、变压器等带电设备,远离铁塔、烟囱、电线杆、旗杆各种天线等高大物体,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下引线等。 (4)接收到预警信号后,领导干部应确保通讯畅通,加强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变暖现象日趋严重,各种突发性、灾害性、极端性天气频繁的发生,每年台风、暴雨洪涝、寒冷、高温、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加快突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建设信息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充分依托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在全市主要办公场所内以电子显示屏的方式建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形成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能有效的利用信息中心数据信息,实现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以下6个主要功能: (1)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2)公共气象信息实时发布服务; (3)面向多行业信息发布; (4)公共服务信息发布; (5)城市旅游信息发布; (6)视频宣传信息发布; 我们的系统有完美呈现能力,3D、动态飞入等上百种动态特效,实现版面转场及素材动态特效,可看到丰富的画面特效变化,摒弃了“呆板”、“粗糙”的播放画面呈现。在美化特效的同时,更能主动的引起观众的的这无疑是大大提高的此突发平台的应用及运营价值。

而且,本系统平台提供了完备的多用户信息发布能力,即,气象局中心、以及经过中心授权的其他单位,可向指定屏幕发布公共告示信息。这样的独特系统能力,给本系统带来的是: (1)实现了中心管理、多点发布的应用体系,整体提高了平台的运营能力; (2)除了发布气象信息,还可以发布其他服务信息,大大提高了系统投资价值; (3)利用此能力,可以轻易实现目前中山市公共显示屏的平台纳入,而且不影响其他所属显示屏的日常使用。 另外,作为一个公共发布平台,本系统从高信息安全性层面出发,为系统设计了全面了信息安全保证机制,保障系统长期安全运营。 核心功能 (1)气象信息发布——中心气象信息采集,并发送至部署在前端的设备,进行实时天气信息、突发气象预警信息显示; (2)多级信息发布——本系统平台,除了具有完备的气象信息发布能力之外,还可以从中心发布即时文本信息(紧急措施通告,宣传信息,重大事件等),并可授权其他单位用户可通过本系统发布信息在指定屏幕。无疑大大增强了项目投资价值; (3)公共信息发布——如日期、时钟、节气等公共服务信息显示; (4)其他:实现对前端播放画面的监控,实现与第三方系统的连接,如短信系统等。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预警种类、等级划分与应对要求措施地小知识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预警种类、等级划分与应对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一、高温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 1、高温黄色预警信号: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⑵、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⑷、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高温橙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⑵、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⑷、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3、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⑵、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 ⑷、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二、暴雨预警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 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⑴、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⑵、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⑶、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⑷、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占地面积为3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7618平方米,最大建筑物长为44米,宽为20米,高为16米;最高建筑物长为22米,宽为7.5米,高为23米,建筑物主要包括两栋教学楼、两栋教师宿舍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一个厕所和一个厨房,学校弱电为两间计算机室、一间中心机房、两间多媒体教室、三间学生实验室和18间教室班班通,学校在校学生640多人,教职工人数为78人(含校园保安和食堂工作人员),学校共有13个教学班。 二、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 学校地处海拨高度较高的山区,易出现暴雪、霜冻、浓雾、道路结冰、大风等天气,给学生的上下学造成严重不便;学校地处两面环山,本镇主要河流流经学校前方,尤其是学校对面山势较为陡峭,学校后边部分山坡曾经发生过整体推移,田径场边的护坡几乎笔直,学校前方河流狭窄,在雷雨季节,容易暴发山洪,极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校园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人群比较集中,易发生雷电事故。 三、防御气象灾害的安全气象设施建设情况 学校已建立或具有的安全气象设备设施情况如下: 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教师住宅楼等避雷针完好。 2、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四、防御气象灾害保障措施 1、有具体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及专(兼)职安全气象保障工作人员。 2、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掌握气象灾害影响或危及的主要部位、重要设施情况。 4、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5、建立了安全气象专兼职人员24小时手机行政值班制度。 6、制定了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定期举行演练,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 7、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档案(包括登记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处理措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检查记录等)。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自然灾害预警解释

自然灾害预警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一、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图标:标准: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 2.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 4.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图标:标准: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图标:标准: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图标:标准: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 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二、暴雨预警信号

雷电灾害现场处置方案

编号:XXX-019 版本号:XXX-19 XX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雷电灾害现场处置方案 XXX年4月22日编制 XXX年1月25日修订 编制单位:XX车间

1 事故特征 1.1 危险性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1.1.1 危险性分析 雷击事故是指因雷击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伤亡、建筑物或设备损毁、公共服务系统(供水、供电、通信等)中断甚至瘫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的自然灾害事故。 1.1.2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1.1. 2.1 直击雷伤害事故:是指雷云对大地某点发生的强烈放电。它可以直接击中设备和人员,也可以击中架空线,如电力线、电话线等。 1.1. 2.2 感应雷伤害事故:它可以分为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①静电感应:当带电雷云(一般带负电)出现在导线上空时,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导线上束缚了大量的相反电荷。一旦雷云对某目标放电,雷云上的负电荷便瞬间消失,此时导线上的大量正电荷依然存在,并以雷电波的形式沿着导线经设备入地,引起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②电磁感应:当雷电流沿着导体流入大地时,由于频率高,强度大,在导体的附近便产生很强的交变电磁场,如果设备和人员在这个场中,便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1.1. 2.3 地电位提高事故:雷电流入地时,强大的雷电电流反击到设备上,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直击雷事故仅占15%,感应雷与地电位提高事故占85%。 1.2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危害程度 1.2.1可能发生的季节

雷击事故在每年的3—11月份均有发生,尤其以6—9月份为高发期。 1.2.2 危害程度 雷击会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建筑物或设备损毁、公共服务系统(供水、供电、通信等)中断甚至瘫痪、生产中断甚至瘫痪,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1.3预警级别和信息发布 1.3.1 雷电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1.3.2雷电橙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1.3.3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2.1 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指挥小组,组织人员如下: 组长:车间主任 副组长:车间副主任、车间安全员 成员:车间干部、当班人员 (事故发生时,如组长不在,由副组长任组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