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学良教授北京大学讲演:何谓世界

丁学良教授北京大学讲演:何谓世界

丁学良教授北京大学讲演:何谓世界
丁学良教授北京大学讲演:何谓世界

过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学从产生、转型到发展的完整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个区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这所大学几乎就是这个区域兴旺发达的明确无误的标记。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众多的大学,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言,即是要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

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

如何兴办世界一流大学,如何衡量大学的素质,我对这个问题比较系统的关注开始于1980年代的前半期。那时候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我的认识,还受益于过去这些年我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几个研究型大学中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对它们的教学研究活动、体制细节、程序合理与否、社会大环境等方面所进行的细心观察。

一、关于大学的理念

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到服务机构,有关大学的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世界上多数伟大的文明里,很早就有了高等教育机构。古希腊有柏拉图执教的“学院”。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都不是今天“大学”的直接来源。今天的大学来源于中世纪末。公元11世纪,“大学”最亲近的祖先在意大利中部的Bologna出现。今天,Bologna大学还在那儿开着呢,有将近六万学生,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会议时不时在那儿举行,就是大家对这位“爷爷大学”高度敬意的表示。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大学”在法国和英国先后出现,然后逐步传播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中欧以及美国等地。

从大学在近代初期一出现直到今天,关于大学理念,没有停止过探讨和争论,其间的演变,至少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阶段。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在现代化刚刚起步时,西方对此问题回应的主导思想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目的是培养颇有学问的青年绅士。”

到工业革命全盛期,大学的理念有了相应变化。当时,德国伟大教育家洪堡强有力地争辩说,现代社会里大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从事教育,它还必须从事研究。根据他的理念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洪堡大学宣称,它是“所有现代大学之母”。当年,蔡元培先生就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回到中国。当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同时也是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这就深受洪堡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市场经济、工业社会、国家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第三种大学的理念就提出来了。它指出,大学不单是教育、研究机构,还是服务机构,要为即将在非常复杂的行业和部门就业的人员,提供系统训练,为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公共部门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美国是这种理念兴起的主要地方。不过当时也有对这种观念和做法提出反对意见的,就连哈佛商学院的创建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这里插一句,欧洲越古老的大学,对开办专业学院越不热中,像牛津和剑桥,直到20世纪后期才开办商学院。牛津大学2000年创建沙依德商学院,许多教员对新学院很瞧不起,认为商业管理与牛津学术传统匹配不上。校方花了很多功夫,才平息了“造反”。商学院成立不到四年,就引来不少捐款,设立多个教席。不过,牛津校方至今还是不敢走得太快,他们虽然也开办了“大学发展办公室”,

专职募捐,但是却把办公室塞进一条狭窄小街,旁边是卖烤羊肉串的小饭馆,真是难为了它!

当大学迅速扩张时,自己就发生分层了。绝大多数大学,可能一开始都想同时发挥三个功能。但是,只有很少的大学具有这样的资源和机会。在这一背景下,大学开始划分类型了。其中最惹人关注的,就是把知识创新、观念创新当作最根本的目标来追求。这类大学一般被称为“研究型大学”,它们在高等院校里的相对比例越来越少,虽然它们的绝对数目在缓慢增长。二、评鉴研究型大学的一般标准

从师资、生源、课程,到硬件设施、财源乃至综合声誉,评鉴大学的标准是多元的、不断发展的。

当今世界几个高教发达国家对研究型大学使用的衡量标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九条。

1、教员整体素质

教员整体素质由一些技术性指标和一些比较抽象、但仍然是可以把握的指标组成。硬的技术性指标,主要指一所大学里所有教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比例越高越好。这个指标从1960年代以来显得越来越重要,博士学位成了在大学任教的入门证。

还有更复杂的指标来衡量大学教员素质。首先是学术研究成果,与此相关的是在学术界和文化界获得的奖励和承认,然后是教学表现。即使是非常出色的教师,“教书”只是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研究方面的表现不够出色,就不能在研究型大学里呆下去。

一个大学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一流教员,因为教员是大学的灵魂。国外比较像样的大学的正式推介资料里,比如说校史、手册、招生材料、网站等,最显要位置是给予该大学有名望的教授的。

2、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生源的优劣,对大学来说当然非常重要。在西方,好的研究型大学也通过考试来招生,但考试在总的评价标准里所占分量远不是决定性的。他们更看重学生潜在的素质,看重学生将来能够成为知识创新者的那些蛛丝马迹,看有没有多方面的才艺。还有两项因素越来越重要:一是有没有社区服务的经历,比如说帮助穷人、帮助老人、环保运动等,是否到非常贫困甚至危险的第三世界做过义工,因为这表明了年轻人对社会的承诺;二是有没有领导和组织能力,这对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成功关系很大。

3、常规课程的丰富程度

常规科目的丰富多彩,给教员的研究和学生的培养创造了广阔知识架构,同时也给知识创新提供了开放的可能性。在课程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学科的最新进展。一个大学能不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目,不仅要看开出的课目数量,还要看教员有没有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如果没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那么即使开一百门课,在位于学术前沿的学者眼里,也是没有很多实质意义的。国外大学经常把课程表、上课的详细纲要送到校外去评估。如果你在上面没

有列出相关学科过去十年、五年别人最重要的、发表出来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就露馅了,那就说明你这个大学教师是个混混。

4、通过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基金

研究基金的多少肯定牵扯到钱,但它不是一般的钱的问题。在知识创新的大环境里,一所大学通过大范围、公开、高水平的竞争得来的研究基金多少,体现了这所大学的教员在各个学科方面在世界上大概处于什么位置。研究基金多,不仅仅意味着钱多,更表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些重大项目的很大一部分,由你这所大学的教员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长时段的无形资产。

5、师生比例

假如一所大学里有教员一百人,学生一千至两千个人,这样的比例在正常范围内。假如师生比例达到一比五百,那就很难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当指导。师生比例一比一,虽然对学生的指导关照无微不至,但成本太高。所以任何一所好的大学,在配额师生比例时,都得在教育素质和教育成本间寻求平衡。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如牛津、剑桥,有一类教员叫tutor,他们上的课叫tutorial,很像中国传统的私塾,一位大学教师只指导两三个学生,体现了学生能够受到直接辅导的古典教育传统。这样的教育,资源不足的大学开销不起。

6、各项硬件设备的量和质

大学的各种硬件设备,是指图书馆、实验室、电脑系统,以及学生宿舍、医疗室、饭厅、体育场地等等的建筑面积。衡量大学的硬件设备时,要作两项严格的区分:把花在学习和研究设备上的钱,与花在生活设施上的钱分开;把花在图书馆、实验室、电脑系统“里面”的钱(也就是买书买设备),与花在它们“外面”的钱(也就是楼房建筑)分开。

7、大学的财源

一个大学越有钱,它越有条件办得更好,除非它缺乏合适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环境。在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资金来源除政府拨款外,民间和校友的捐款还占了相当大比例;对于私立大学,这个比例更会高到50%以上。但是大学吸收捐款要有一套法律和道德规范。一个大学的财源,往往并不是想接受多少就拿来多少;许多著名大学面临有很多钱该不该要的问题。对著名学府而言,常常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比如说声誉)之间会发生严重的冲突。著名大学的财政,不光指会找钱(因为主动上门给钱的人很多),更重要的,它牵涉到找钱和接受钱的原则和程序。

8、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声誉

大学既然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机构,那么毫无疑问,即使有再好的教授、再多的钱,最后也要看它们的产品,看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就。衡量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并不仅仅是看多少人做了大官,挣了大钱,更重要的是看多少人在各行各业里处于创新前沿,其中最重要

的是那些对人类的观念和知识的创新、对社会的制度创新起到先导作用的毕业生。

一所大学的历届毕业生会成为学校和社会乃至全球之间联系的动力和网络。一些古老的大学对自己的毕业生有不断的关怀,很令人感动。比如,你只要在哈佛大学获得过一个正式学位,那么终你一生,你永远都具有两个权利:你可以选举“哈佛大学董事会”成员,它一共有30个成员,是大学的最高监事机构;你还可以选举“哈佛大学校友会”的领导机构。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给学校留过一个地址,学校每年都会把选票及时送给你。

9、学校综合声誉

对于一所研究型大学来讲,学校的综合声誉至少包括两种衡量指标。第一是让其他研究型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资深教授在匿名情况下,对它的对口系科、学院、学校整体进行评价;这是“内行看门道”的评价。第二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比如,评价一个大学的法学院办得怎样,它的课目如何,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如何,要去问这个国家的法院法官,和最主要的法律公司的资深律师。对于工商管理学院,要问大公司、银行等工商企业的资深管理人员。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这样的国家就只能在世界分工体系里处于下等或者至多是中下等的位置,别人要欺负或暗耍你,都不怎么难。

University(大学)的词根是universus,是“普遍”、“整个”、“世界”、“宇宙

”的意思。大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其精神气质就是一种“普遍主义”。前面提到的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中部Bologna出现的现代大学的“爷爷”,当时它的教授和学生都不是来自一个国家,教学的内容也不限于一国的事务。世界上最古老大学间的关系,同样体现出普遍主义的精神。剑桥大学是怎么来的?是13世纪牛津的教师和学生对牛津不满,跑到剑桥办了个大学跟牛津竞争。哈佛又是怎样成立的?是一帮剑桥毕业生,对旧大陆不满,跑到新世界开办的。出于对母校的敬重,他们把哈佛大学所在地叫Cambridge,即剑桥。耶鲁大学则是一帮哈佛大学的人不满哈佛才开办的。一流大学的普遍主义精神体现在普天之下都是我的领地、世界人才为我所用的气质之中。

普遍主义的取向在当今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在世界范围、在大尺度上去跟天下的好大学竞争,否则,你就很快会从快车道退到慢车道,然后从慢车道滑下去,滑下去以后想再上来就难了。在全球化时代,产业、公司、雇员、政府效率、国家体制等方面的竞争,都越来越变成跨国的竞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观念、知识、信息、人才,这样的国家就只能在世界分工体系里处于下等或者至多是中下等的位置,别人要欺负或暗耍你,都不怎么难。

四、大学兴衰和大国兴衰

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

过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学从产生、转型到发展的完整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哪一个区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这所大学几乎就是这个区域兴旺发达的明确无误的标记。

11至12世纪,现代大学的前身在意大利半岛出现,意大利随后就是文艺复兴的基地,最早的城邦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地便是在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当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时,英国很快就成为全球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位于大巴黎的那一串名校,为拿破仑的武功文治、革命大业、帝国辉煌提供了思想、技术、艺术的支持。当19世纪研究型大学的观念从德国前发的时候,德国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创造了典型的美国高教体系,世界也就进入了所谓“美国世纪”。

大学兴起带来国家昌盛,不仅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世界现象。在亚洲,日本的东京大学是明治维新的产物,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是白人种族社会之外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北京大学也是维新变法的产物,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使中国迈进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众多的大学。这里的大国不一定指疆域辽阔——“大国”在英语里不是“a big country”,乃是“a great power”,是指在经济规模、创造的物质财富、全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全球都有重要意义。而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至少要有一两所。“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言,即是要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说:现在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沾沾自喜,因为国际上很多人都在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不知道这句话的根据在哪里。在我看来,要想使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必须要有几十所世界级的大学。

我基本上同意他的判断,因为中国人口占了全世界的近四分之一,假如不能建成几所乃至十多所世界水平的大学,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就是一句美丽的空话,这样美丽的梦咱们中国人一个世纪来已经做过许多回了。

一个国家的实力有两方面,一种是“硬力量”,包括生产力以及看得见的技术应用;另一种是“软力量”。进入21世纪,软力量显得尤其重要,大学更加成为软力量的发源地,诸如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组织形式、新制度结构,都属于软力量,它们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政治、法律、文化上。

我的简短结论是: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的纪元,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想加一句,愚昧也是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所大学,它越是对外封闭,愚昧就越容易占上风,愚昧也就越有力量;它越是对外开放,知识就越容易占上风,知识也就越有力量。21世纪的中国,当然不能再付出1960-1970年代那种愚昧就是力量的成本。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

讲演者小传丁学良

2020年北京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2020年北京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20xx年北京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篇【1】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你们的到来,为北大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燕园正焕发出青春的风采。刚才的五位师长,也是北大五个学部的主任,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北大,期望能够帮助你们更好地发现北大、融入北大。北大正如一个大家庭,学生、教师、员工、校友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彼此真诚相待,代代薪火相传。让我们再次感谢他们! 你们心中一定充满了疑问。大学是什么?许智宏老校长常把大学比作百花园,把同学比作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一所好的大学就是要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恰当的养分,让大家不受干扰、不受压抑、自由发展、茁壮成长。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上也刻有认识自己(Learn to know yourself),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大学,就是让你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选择未来将成为怎样的人的地方。在北大,你可以领略各领域最优秀学者老师的言传身教,选择启迪心智的课程、聆听深邃前沿的讲座、投身洞察社会的实践、倾情探索未知的研究、参与拓展视野的国际交流、沉浸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所有这些都将是你成长的养分和创造力的源泉。 三十多年前,瑞典的哥德堡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但事先并没有告知阅读的目

的。在事后访谈中他们发现,一些学生会在阅读中尽可能寻找可供记忆的事实、单词,努力猜测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为考试做好准备;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去挖掘和思考文章背后更深的含义,试图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质疑文中的事实、推理和观点,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催促他们随时随地进行智力的探险。 考试和文凭只是检验教育效果的一种方式,并非教育的终极目的。过度关注考试,会使人沉迷于分数、奖励、名气这些虚荣和诱惑中,禁锢你的好奇心。大学,应当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自我发现之旅,追随你的好奇心,以继承、批判、创新去丰富自己、去探索奥秘、去挑战自我的极限;大学,应当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自我发现之旅,倾听并追随自己仁厚之心,摈弃骄傲与狂躁,学习倾听、学习分享、学习选择,学习放弃,学习如何变得更加聪明、也要学习难得糊涂;大学,就是要不断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才华、禀赋,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这是一个为未来做准备的过程,是发现自己、雕塑自我的旅程。 或许你觉得,现在选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这不要紧。北京大学中的良师益友、设备条件和宽松氛围,将为你的志趣提供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江南是化学系的毕业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英达和英壮分别毕业于北大心理系和物理系,但这没有妨碍他们成为文化名人。我认识一个外语学院法语系的学生,选择了化学第二学位,本科毕业后,进入化学学院读研究生。事实上,在专业

(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教师代表演讲

北京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教师代表演讲《珍惜》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今天这样一个热烈、庄重、喜庆的开学典礼上,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燕园,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北大一直是中国最优秀学者成长的沃土,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是无数校友的精神家园。你们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勤奋,通过大考,来到北大,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要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研究生,你们“按部就班”地走到了今天,应当说非常幸运。要知道,我这一代人在我曾经历过的那个青年时代,没有你们的这份幸运,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青年人没有你们的这份幸运,所以,你们应当对你们得到的这份幸运格外珍惜。作为一名年龄比你们长,阅历也比你们更加丰富一些的人,今天,我想就“珍惜”给你们一些建议: 请珍惜当下。做好每天的事情,而不要给自己太多懈怠、拖延的理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真的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到达终点的人,都是从第一步开始、从每一步积累的。我希望你们能珍惜当下、认真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极致和卓越。养成这样的习惯,将会让你终身受益。 请珍惜他人。在大千世界里,在芸芸众生中,我们能走到一起,真的就是一种缘分。因此,要学会珍惜彼此:珍惜师生情;珍惜同学情;

珍惜朋友情,不要把从别人,甚至你的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而要心存感激,常思回报。当然,这种珍惜是对真的、美的、善的情感的尊重和顾惜,是在无关重大是非原则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宽厚和宽容。而如果触了底线,绝对不要迁就和纵容。 请珍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不要因为年轻就肆意透支你的身体。有一句格言说:“有两种东西丧失之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青春和健康”。但青春逝去,未见得活力不在、睿智不在、优雅不在;而失去健康,即使青春犹在,年轻于你何用?财富于你何用?时间于你何用?我特别赞同瑞士心理学家亚美路对健康的洞见:“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你可以像“潇洒走一回”那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我用青春赌明天”,但同学们,千万不要“用健康赌明天”。我希望你们一定平衡好学习和锻炼身体的关系,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人。 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而不要忽视它、压抑它、甚至掐灭它。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而不要人云亦云、心浮气躁;不要去跟别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足矣。当然,选择自己心之所属并坚守,有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有更多的淡定和从容,更多的积淀和突破,更多的喜悦和快乐。 最后,请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4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上山下乡知青的时候,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够进入大学读书,更别说攻读博士学位、出国学习、当上北京大学的教授。我常常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给予了我

【最新2018】俞敏洪北大演讲稿-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俞敏洪北大演讲稿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俞敏洪北大演讲稿 ?第二篇:俞敏洪北大演讲稿(3) ?第三篇:俞敏洪教授在北大的演讲稿_ ?第四篇:俞敏洪北大开学典礼演讲稿之完整版 ?第五篇:俞敏洪北大开学仪式演讲稿之完整版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俞敏洪北大演讲稿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掌声)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俞敏洪北大演讲稿。(掌声) 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学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楼下拉小提琴,(笑声)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笑声、掌声)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笑声)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笑声、掌声)。我也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互相介绍,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

语?"(笑声)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 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还依然讲得不好。 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北大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有很多事情特别让人感动。比如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 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掌声)每 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 而生。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因为他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 为什么是第二本呢?因为第一本是这样来的,我进北大以后走进宿舍,我有个同学已经在宿舍。那个同学躺在床上看一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所以 我就问了他一句话,我说:"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他把书从眼睛上拿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知道进了北大 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 学生。(掌声)所以我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而且读了 三遍。后来我就去找这个同学,我说:"咱们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他说:"我已经忘了。"(笑声) 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 念英语》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丽。永远都 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掌声)我还记得我的英国文学史的老师罗经国教授,我在北大最后一年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考试不及格。我找到罗教授说:"这门课如果我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罗 教授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掌声)所以,北大老师的宽容、学识、奔放、自由,让我们真正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真正能够得到北大的精神。当我听说许智宏校 长对学生唱《隐形的翅膀》的时候,我打开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觉 得北大的校长就应该是这样的。(掌声) 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有很多的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第二英语水平一塌 糊涂。尽管我高考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为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 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我能够上学的地方,她是我心中 一块圣地,觉得永远够不着。但是那一年,第三年考试时我的高考分数超过了 北大录取分数线七分,我终于下定决心咬牙切齿填了"北京大学"四个字。我知 道一定会有很多人比我分数高,我认为自己是不会被录取的。没想到北大的招 生老师非常富有眼光,料到了三十年后我的今天。(掌声)但是实际上我的英语 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五十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 一个月以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笑声) 我也记得自己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 书在读,我拼命地追赶。结果我在大学差不多读了八百多本书,用了五年时间(掌声)。但是依然没有赶超上我那些同学。我记得我的班长王强是一个书癖, 现在他也在新东方,是新东方教育研究院的院长。他每次买书我就跟着他去,

北京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 北京大学校门 [2] 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3] 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4] 排名与招生方面: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超过国内其他院校录取人数的总和[5]。 院系专业方面:学校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360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有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专业、201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63个。 教师学生方面: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大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6]。 学校基础设施:学校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北大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藏书量和电子期刊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北大教授为高中生推荐的50本必读书

北大教授为高中生推荐的50本必读书 北大2012年10月首推《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明确要求学生简述为自己的学术兴趣发展做了哪些努力,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读书兴趣,多读书,并习惯撰写读书笔记。 北大教授推荐阅读书目共50种,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既有传统经典人文基础、历史书籍,也有最新的互联网方面的书籍,甚至还涉及到以往很少提到的中学生心理和日常行为习惯。 从下面列出的北大教授推荐阅读书目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北大这一举措旨在更充分的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结合,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培养。主张不断的学习与进步,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北大在以后的自主选拔中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高校招生录取正在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前进。 有志于北大的学子最迟应从高一开始有计划地阅读、选读这些图书。 附:北大教授为高中生推荐的阅读书目 1、路甬祥:《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李政道、柳怀祖:《科学与艺术》 3、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数学走进现代化学和生物》 4、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6、徐志伟:《电脑启示录》(上、中、下) 7、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 8、吴海发编注:《中国科学院院士致中学生的信》 9、达尔文:《物种起源》 10、斯蒂芬·R·凰帕卢比:《进化爆炸》 11、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12、法布尔:《昆虫的故事》 13、刘兹欣:《三体》(Ⅰ、Ⅱ、Ⅲ) 14、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15、汤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16、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 17、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 18、卡尔·萨根:《暗淡蓝色: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1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20、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北大的历史名人

北大的历史名人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 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北京 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 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 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茅盾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著有《茅盾文集》10卷集等,并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马寅初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882年6月24日生于浙江嵊县。曾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他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 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13年始,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感,力主“文学革命”。

俞敏洪北大励志演讲稿:把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俞敏洪北大励志演讲稿:把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 人生 导读: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另一种动物就是蜗牛,一点点爬上去的。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蜗牛所看到的世界、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样的。 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蜗牛,一直在爬。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我常常说: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那你的生命就白过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 就我本人而言,我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第一样叫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想法,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我有个邻居,也是我终生的`榜样,徐霞客——当然是500年前的邻居,我们都是江苏江阴的。我下定决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国,我就要走遍世界。我现在正在实现这一梦想。所以,只要心中有理想、有志向,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心胸。 第二样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良心,会从你做的事情中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会对你的未

来产生影响。我来讲两个小故事。 有一位企业家和我讲过他大学时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周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来,他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但从此他给同学们都留下一个印象:太自私。后来这位企业家成功了,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希望加入到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企业家和同学们一商量,都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时他就没有表现出分享精神。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6瓣大家一起吃。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我再来讲一下自己的故事。做学生时,我的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是4年。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又过了10年,到了1995年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想找一些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找我那些同学。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他们就会回来。 后来他们回来了,但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推荐书目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北大教授推荐书目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张弘、杨超编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xx。北大教授推荐书目 本书由20份书单及部分书籍的内容介绍拼装而成,作为书目,信息著录并不很规范,有些外行。 书目的作者如胡适、鲁迅、顾颉刚、钱穆、朱光潜、张岱年、季羡林、张世英、周密、陈仲庚、彭克巽、萧超然、刘安武、何九盈、张翼星、严家炎、阎国忠等17人,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中外文学书目答问等3种“集体智慧”的结晶。 胡适之先生的书目另文单说。 鲁迅为许世瑛开的中国文学的书

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名人年谱》《少室山房笔丛》《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唐摭言》《抱朴子外篇》《论衡》《今世说》。 毕竟是鲁迅,出手就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样的风格,一百年也不会有第二人。 要说特色呢,重前轻后,如同他做的小说史研究,虽说前后贯通,但最下功夫的,还是前半段的文言小说。 顾颉刚为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开书目:《山海经》《世说新语》《大唐西域记》《宋元戏曲史》《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西秦旅行记》《梁武石室画像》《洛阳伽蓝记》《唐人说荟》《元秘史》《陶庵梦忆》《桃花扇》《南洋旅行记》。 不知此本是否准确?存疑待查。 钱穆《文史书目举要》:《周易》《诗经》《庄子》《荀子》《小戴礼》《孟子》《文选》《杜工部集》《苏东坡集》《说文解字》《尚书》《左传》《论语》《墨子》《汉书》

北大教授致辞发言稿

北大教授致辞发言稿 一: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今天这样一个热烈、庄重、喜庆的开学典礼上,欢迎你们 来到美丽的燕园,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北大一直是中国最优秀学者成长的沃土,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是无数校友的 精神家园。你们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勤奋,通过大考,来到北大,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要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研究生,你们“按部就班”地走到 了今天,应当说非常幸运。要知道,我这一代人在我曾经历过的那个青年时代,没有你们 的这份幸运,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青年人没有你们的这份幸运,所以,你们应当对你们 得到的这份幸运格外珍惜。作为一名年龄比你们长,阅历也比你们更加丰富一些的人,今天,我想就“珍惜”给你们一些建议: 请珍惜当下 做好每天的事情,而不要给自己太多懈怠、拖延的理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真的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到达终点的人,都是从第 一步开始、从每一步积累的。 我希望你们能珍惜当下、认真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 量做到极致和卓越。养成这样的习惯,将会让你终身受益。 请珍惜他人 在大千世界里,在芸芸众生中,我们能走到一起,真的就是一种缘分。因此,要学会 珍惜彼此:珍惜师生情;珍惜同学情;珍惜朋友情,不要把从别人,甚至你的父母那里得到 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而要心存感激,常思回报。 当然,这种珍惜是对真的、美的、善的情感的尊重和顾惜,是在无关重大是非原则问 题时表现出来的宽厚和宽容。而如果触了底线,绝对不要迁就和纵容。 请珍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 不要因为年轻就肆意透支你的身体。 有一句格言说:“有两种东西丧失之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青春和健康”。但青春 逝去,未见得活力不在、睿智不在、优雅不在;而失去健康,即使青春犹在,年轻于你何用?财富于你何用?时间于你何用?

中国最具影响力10大经济学家北大占4人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揭晓 由《世界商业评论》评选的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于10月18日正式揭晓,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名列榜首,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名列第二,而被称为小股民代言人的郎咸平教授排列第三。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有5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不超过100人,而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应该不超过10人。目前而言, 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目前处于边缘状态, 世界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中国经济学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或中国经济规模小, 而在于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落后,经济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本科生带博士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就经济学教育而言,中国甚至还远远不如经济非常落后的印度,英语优势使得印度大学生可以尽快尽早地阅读西方经济学原著。要改变经济学家“数量多,质量次”这一客观现实,中国经济学界至少还要努力15-20年! 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站在世界的前沿?谁是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 谁是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谁是商务生活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 为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主编的《世界商业评论》对500位经济学人、财经记者、高级经理进行了专门调查,经过https://www.doczj.com/doc/404686216.html,世界经理人网站网友投票,从15位候选经济学家中选出“ 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指标包括3个方面: 学术影响力(60%)、经济影响力(30%)、社会影响力(10%)。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在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详细分析报告将刊登在《世界商业评论》今年第11期上。世界经济学人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04686216.html,还将为每个经济学家建立个人网站,以方便经济工作者学习和查阅。 《世界商业评论》以翻译和报道世界级商学院教授、世界级企业CEO以 及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的文章为主,揭示企业在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策略,同时从全球最具权威性财经和管理出版物中萃取领先管理思想和财经话题。《世界商业评论》忠实读者为高级经理和经济学人。

北大孙东东教授

北大孙东东教授:填报志愿应首选学校次选专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为家长介绍了如何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相关问题。以下为孙东东教授的讲话实录:各位家长大家好,以前是站在宏观层面上,针对所有的考生,今天主要是针对北大来讲。在外面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我们是海淀哪个中学的,一模考多少分,西城考多少分,你看上什么学校。这样的问题没办法回答,你总得有条件,你说我这个姑娘挺漂亮,你看嫁给谁。这种问题的答案我也没法回答。现在每年大量的学生,不光是北大,所有的高校都有这种现象,学生来了以后不知道报什么志愿,我问当初谁给你报的志愿,他说我爸报的,中学老师报的,这两年还有一个新鲜现象,是舅舅给报的。我们就找原因了,为什么舅舅给报志愿,后来找到原因了。舅舅在家里的地位很高。北京有很多家庭的爸爸都是从外地倒插门的女婿,在家里没地位,包括我的外甥也是我给报的志愿。我想报志愿有一些原则,我们只针对好学生谈了,因为是在北大。有关我的这些内容,在北大招生网上有一篇文章,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报得好,报得巧。家长这段时间要跟孩子聊一聊,看看他能学什么。知己里面第一个问题,要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明确的了解,刚才说了报志愿非常盲目。家长也不知道学什么,对于学生来讲,如果他有志向,比如说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工程师……你尽量尊重他的意见就行了。如果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明确的想法,这时候你要帮他分析分析,一般来说,在理工类的学生当中,动脑能力比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数学物理难题做得比较好的学生适合学理科,学数理化。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手很巧,在家里面修个自行车,弄个水管子这样的,适合学传统的工科,机械,自动化,材料学这些。形态学观念比较强,对自然观察的比较细,突然跟你讲,咱们小区里今年的树叶3月份一个星期的时间,突然间就变绿了,往常都要两个星期以上,今年一个星期就变绿了。咱们家的狗怎么样了,驴怎么样了,这样的学生适合学生物医学。人尽其才,千万别走错门,适合学理科的学了工科,他没有兴趣,而且到了后期,整天泡在实验室、工厂里面,他进哪个实验室、哪个工厂,哪个就爆炸。如果学工你让他学理,越往后越难,都是数学,你要了他的死。文科也一样。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阅读量比较大,有的问题考虑的很深的学生,适合学人文学科,学历史、哲学、文学。对社会比较敏感的,关注社会,在家里能给你辅导李克强的工作报告,解读叙利亚局势,学政治、经济、法律学,一定别走错门。你说我分不清他学什么,各科都差不多,在语数外这三科不变的情况下,理工类的学生当中,相对来说,物理好一点,就按物理类的学科偏,物理、力学、机械、自动化。相对来说化学好一点的,就往液体类的学科偏,化学、化工、生物、医药。文科也一样,相对来说,历史好一点的就往人文学科上偏。相对来说政治好一点的就往社会科学上偏。你说我还分不清,再问中学班主任这学科发展的问题上,中学班主任往往比家长了解多,为什么?因为他跟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我们班主任也分不清楚,我们家孩子没个性,整个一个软体动物,你爱往哪儿扭就往哪儿扭,这样的北京没有,那都出在生源大省,北京的孩子都很有个性。如果你的想法跟孩子的想法有冲突怎么办?只要他的想法不荒谬,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你就尊重他。如果你强行,他高考的时候恶作剧那就麻烦了。什么叫荒谬原则错误,比如说他想的太离谱了你要纠正,或者站的高度不够,你要纠正。我老举一个例子,07年北

北京大学杰出校友名录

胡启立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1946年至1951年在北 京 大学物理系、机械系学习。1951年至1956年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 任建新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946-1948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 朱光亚 全国政协副主席,1942年至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5年至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1950年至52 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罗豪才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56年至1960年在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北京大学教授 周铁农 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至1960年月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 孙孚凌 全国政协副主席,1938年至1940年在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 学习 吴阶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1933年至36年在燕京大学学习, 46至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 彭佩云 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前国务委员。1945至47年在西 南 联合大学社会系学习,1964年至1966年任北大党委副书记,1975至1977年在北 京大学政治部宣传组工作 周光召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理论物理专业 研究生毕业,1954年至1957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丁石孙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1952-1989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校长 何鲁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民革中央主席,1957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 钱其琛 十四、十五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北大国关院长 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卸任) 毛泽东 中国国家主席,1918-1919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北京大学旁听 张国焘 第二、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届政治局常委,第六届政治局委员。1916-1922年 在北大学习 邓中夏 第二届中央局委员,1927年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1917-1923年在北大学习。 高君宇 第二届中央局委员。1916-1922年在北大学习 张太雷 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15年在北大学习 罗章龙 “三大”中央局委员。1918-1924年在北大学习 谭平山 第三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届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 1920年北大哲学系毕业。 陈希同 十四大中央政治局委员。1948年在北大中文系学习 陈独秀 第一届中央局委员,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第四、五届中央总书 记。1917-1920年在北大任教 王汉斌 政治局候补委员,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毕业 邓力群 原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北京大学肄业。曾任北平学联执委 周建人 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 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曾任浙江省省长,中科院浙江分院、江西分院院长, 1920年在北京大学学习。 费孝通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雷洁琼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俞敏洪北京大学演讲全文

信,读书读多了对自己知识结构产生自信,你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雨之后依然活着,是对自己人生的自信,这种改变是内在的改变。我在大学时没有任何人跟我谈恋爱,因为我的外表太像农民了,但是我今天站在这儿大家不会感觉我是特别土的人。到现在为止,如果我还在农村的话,我一定还是农民,比如我的农民兄弟们,我小学、初中、高中时候几百个农民兄弟们,到现在我跟他们的区别,来自于因为我后面整整三十年人生经历跟他们完全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导致行为方式、神态、内在的不同。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我们随着年龄增加一定是不断内化的过程,一定要追求内在改变的过程,只有当内心丰富了脸上才能有丰富的表情,当你内心纯洁的时候脸上才能有纯洁的表情,这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不造成损失的改变一定要追求 下面谈谈创业,创业时候的改变,第一个就是人生道路的主动改变,怎么讲呢?除非你是在科学领域、研究领域这种在同样地方、同样位置可以不断深入的角色,比如说搞数学研究,不需要走遍山山水水,你在同样房间当中

可以研究出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解决的 问题,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精神分裂了。 但是大部分人其实通常不会成为这样的人,通常不会成为在一个房间里待一辈子、最后研究出来深度的人。大部分人是想要改变自己状态的人,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国有句话叫做“人挪活树挪死”,所以不要害怕改变,很多人在接受一份工作以后,觉得这份工作相对不错,已经开始了房贷、买车了,如果没有工作,房子可能会被银行没收,很多人因为这个舍不得,最后就舍得了自己一辈子的改变。不管你怎么失败,都不会丢东西的改变,就比较容易。比如说我从农村参加高考,这是主动改变,我能上大学和不能上大学完全是两种生活状态,上了大学就走进了大学校园,如果不能上大学的话就在农村待一辈子,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什么都没丢,这种改变不太需要勇气。现在大家要考研究生、要工作,出国读书,最后不成其实对你没有任何损失,这是可计算出来非常微量的损失,大不了考托福GRE,第二年没有大学给你发奖学金,你就不去了,其实你一点没有损失。考研究生也是这样的,你

丁学良教授北京大学讲演:何谓世界

过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学从产生、转型到发展的完整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个区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这所大学几乎就是这个区域兴旺发达的明确无误的标记。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众多的大学,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言,即是要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 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 如何兴办世界一流大学,如何衡量大学的素质,我对这个问题比较系统的关注开始于1980年代的前半期。那时候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我的认识,还受益于过去这些年我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几个研究型大学中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对它们的教学研究活动、体制细节、程序合理与否、社会大环境等方面所进行的细心观察。 一、关于大学的理念 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到服务机构,有关大学的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世界上多数伟大的文明里,很早就有了高等教育机构。古希腊有柏拉图执教的“学院”。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都不是今天“大学”的直接来源。今天的大学来源于中世纪末。公元11世纪,“大学”最亲近的祖先在意大利中部的Bologna出现。今天,Bologna大学还在那儿开着呢,有将近六万学生,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会议时不时在那儿举行,就是大家对这位“爷爷大学”高度敬意的表示。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大学”在法国和英国先后出现,然后逐步传播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中欧以及美国等地。 从大学在近代初期一出现直到今天,关于大学理念,没有停止过探讨和争论,其间的演变,至少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阶段。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在现代化刚刚起步时,西方对此问题回应的主导思想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目的是培养颇有学问的青年绅士。” 到工业革命全盛期,大学的理念有了相应变化。当时,德国伟大教育家洪堡强有力地争辩说,现代社会里大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从事教育,它还必须从事研究。根据他的理念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洪堡大学宣称,它是“所有现代大学之母”。当年,蔡元培先生就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回到中国。当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同时也是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这就深受洪堡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市场经济、工业社会、国家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第三种大学的理念就提出来了。它指出,大学不单是教育、研究机构,还是服务机构,要为即将在非常复杂的行业和部门就业的人员,提供系统训练,为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公共部门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美国是这种理念兴起的主要地方。不过当时也有对这种观念和做法提出反对意见的,就连哈佛商学院的创建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这里插一句,欧洲越古老的大学,对开办专业学院越不热中,像牛津和剑桥,直到20世纪后期才开办商学院。牛津大学2000年创建沙依德商学院,许多教员对新学院很瞧不起,认为商业管理与牛津学术传统匹配不上。校方花了很多功夫,才平息了“造反”。商学院成立不到四年,就引来不少捐款,设立多个教席。不过,牛津校方至今还是不敢走得太快,他们虽然也开办了“大学发展办公室”,

50本北大教授推荐阅读的书目

去年10月,北京大学向全国211所具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优秀学生发放5000余本《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其中包含了50本北大教授推荐阅读的书目。下面就是这份书单,你读过几本? 1、路甬祥:《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李政道、柳怀祖:《科学与艺术》 3、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数学走进现代化学和生物》 4、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6、徐志伟:《电脑启示录》(上、中、下) 7、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 8、吴海发编注:《中国科学院院士致中学生的信》 9、达尔文:《物种起源》 10、斯蒂芬·R·凰帕卢比:《进化爆炸》 11、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12、法布尔:《昆虫的故事》 13、刘慈欣:《三体》(Ⅰ、Ⅱ、Ⅲ) 14、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15、汤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16、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 17、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 18、卡尔·萨根:《暗淡蓝色: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1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20、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21、《论语》 22、《诗经》 23、司马迁:《史记》 24、曹雪芹:《红楼梦》 25、朱自清:《经典常谈》 26、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2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8、楼宇烈:《十三堂国学课》 2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30、李泽厚:《美的历程》 31、宗白华:《美学散步》 32、《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4、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精神的魅力》 35、路遥:《平凡的世界》 36、费孝通:《乡土中国》 37、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38、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39、吕大年:《替人读书》 40、柏拉图:《理想国》 41、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42、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简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简历

————————————————————————————————作者:————————————————————————————————日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简历 龚六堂:专业:国民经济学,系别:应用经济学系,职称:教授,通信地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邮政编码:100871,Tel:(010)6275-7768,Fax:(010)6275-7764,Email:ltgong@https://www.doczj.com/doc/404686216.html, 教育背景: 1988年9月-1992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本科,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 1992年9月-1994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9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7年7月-1999年9月: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副教授; 1999年9月-2004年8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 2004年8月-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

主要教学经历: 1.中级宏观经济学 教材: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Branson, W 2.线性和非线性规划 教材:Introduction to Linear and Nonlinear Programming, Luenberger, D.E. The Theory of Linear Economy, Gale, D. 3.动态优化 教材:Dynamic Optimization, Kamien, M.I. and Schwartz,N. L. 4.消费者和厂商理论 教材:Microeconomic Theory, Varian, H. 5.市场和均衡理论 教材:Microeconomic Theory, Varian, H. 6.经济增长理论 教材:Economic Growth, Barro, R.J. and Sala-i-Martin,X. 7.高级宏观经济学

俞敏洪北大经典励志演讲稿全文与俞敏洪致青春演讲稿汇编

俞敏洪北大经典励志演讲稿全文与俞敏洪致青春演讲 稿汇编 俞敏洪北大经典励志演讲稿全文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 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学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楼下拉小提琴,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我也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互相介绍,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还依然讲得不好。 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北大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有很多事情特别让人感动。比如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

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因为他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 为什么是第二本呢?因为第一本是这样来的,我进北大以后走进宿舍,我有个同学已经在宿舍。那个同学躺在床上看一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所以我就问了他一句话,我说:“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他把书从眼睛上拿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知道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所以我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而且读了三遍。后来我就去找这个同学,我说:“咱们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他说:“我已经忘了。” 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丽。永远都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我还记得我的英国文学史的老师罗经国教授,我在北大最后一年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考试不及格。我找到罗教授说:“这门课如果我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罗教授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所以,北大老师的宽容、学识、奔放、自由,让我们真正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真正能够得到北大的精神。当我听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