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人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内涵。近年来,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招牌,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致使本来多元的人权概念更加混乱化。众所周知,现代西方人权思想,直接来源于近代西方人权思想。为了从根本上厘清现代西方人权的本质,我们就来对近代西方人权思想诸问题作简要探讨分析。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由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既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在近代人权思想产生之前,西方就产生了人权思想的萌芽,它主要体现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思想中和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中。而近代西方人权思想与古代人权思想萌芽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从理论上讲,人权在于“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在于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和自主意识。

中世纪时,基督教主宰了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人权,完全被异化为神权。从本质上讲,基督教的神权是对人权的否定,但是,在基督教的神学体系内,它使西方第一次有了一种普遍的“人”的概念。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赐予每个人一定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尊严和价值。但基督教倡导的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宗教性质是完全适合的。近代西方人权思想除了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外,也是时代的要求和产物。十四、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世纪后期在西欧各国,封建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严重束缚着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提出权利要求,并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正是由于古代人权思想的萌芽和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所导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权利和自由的要求,从而产生近代西方人权思想。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人权理论和学说,在这一时期“人权”一词正式出现。一般认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具体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是人的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以及财产权等人的“自然权利”。人权思想,可集中概括为:“自然权利”“、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也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进步性表现在:

第一,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相对于封建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神学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文化观念。它是新的生产力代表者—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对未来社会的信仰和理想。它代表时代发展的趋向,是取代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新型思想文化,具有历史进步性。

第二,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锐利思想武器。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运用人权思想学说,唤醒广大民众投入到革命中去。人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旗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就没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第三,近代西方人权思想,为资产阶级建设近代法治国家描绘了蓝图。在该思想中,国家是人们订立契约的产物,法权高于一切,人权的实现必须以法律作保障。所谓人权,实质上是国家法律范围内的公民权利的抽象。在西方诸多国家政治制度中,无不被近代人权思想中的法制观念所渗透。

第四,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对于现代人权思想具有重大影响。现代人权思想实际上是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但是,近代西方人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赋予的,其本质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作辩护的,是具有阶级性的。

总之,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在它所处的那个反封建的时代,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它也被深深地打上时代的、阶级的烙印,呈现出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自然主义教育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的教育理论之一。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再到现代教育家杜威,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在中国,也产生了如道家老子和庄子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返璞归真。 2013年,学术311统考,针对“自然主义教育”考了一道超级大的论述题——“试析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一下子就定位到了“整个近代西方”。今天,心意跳出“近代”,带大家捋捋从古代至今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西方历史上首次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外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将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力吸引出来的过程。“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 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自然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

在的普遍顺序。教育的秩序应以自然为鉴,模仿自然,适应自然应从儿童时期开始。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康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在他看来,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被成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裴斯泰洛奇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他认为,教育一方面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的作用,把人性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只有教育才能把人身上的能力发掘出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进一步将自然教育思想深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使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有了新的内涵,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选择: 1、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是() A.人性论 B.“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C ?社会契约论 D. “主权在民”思想 2、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中存在的“三种权力”分别是() A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对外权 C.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 D.行政权、司法权、对外权 3、世纪,荷兰独立后处于领先地位的手工业是() A.制呢业、 B.造船业 C.金融业 D ?海上运输 4、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鸿 D.卢梭 5、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6、下列不属于斯宾诺莎的主张的是() ①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②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 ③民主制最自然,也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④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7、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 ①人生来就有天斌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④人们以攀力推翻封建基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不仅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盲》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响亮口号的伟大作品是() A.《神学政治论》 B .《政府论》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9、建立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现代中国的奋斗目标。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知识点与课后练习题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法国大革命以前,社会等级森严。全体社会成员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包括资产阶级和农民在内的都属于第三等级。 2.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1789年国王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召开三级会议。 3.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5. 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之后发表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主张的《人权宣言》,其内容是宣称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6.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这是法国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之后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7.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以后,欧洲封建国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法国的侵略战争,法国国内形势也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巴黎人民起义,罗伯斯比尔等人掌握了政权。 罗伯斯比尔等人掌权后,为克服严重的革命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果断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限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管制粮食买卖,把没收来的逃亡贵族的土地以分歧付款的方式卖给农民;同时以恐怖手段严惩反动分子,但也伤及了无辜。 对罗伯斯比尔政策的评价:这些政策帮助法国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它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的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是有些政策过于严厉激进,所以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794年7月,罗伯斯比尔等人在政变中被处死,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高潮结束。 8.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9. 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以后,资产阶级要求稳定的统治秩序。但是对外战争依然继续,人民处于困境,政局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军人出身的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 10. 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和事迹: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在帝国统治时期,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扩大了法国疆域。 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是也严重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拿破仑帝国的灭亡: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利,元气大伤;1814年,拿破仑下台,法国封建王朝在欧洲反法联军的保护下复辟。 二、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A. 三级会议的召开 B.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C. 共和国的成立 D. 路易十六被处死

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

专题三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 ●高考趋势展望 本专题主要包括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近现代的科技文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等。从近年的高考来看,文化方面命题的能力倾向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并从政治、经济、地理、社会等各方面挖掘其成因。从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考查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思想也有所涉及。如选择题有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2001年全国)、代表作品(2000年广东)、启蒙思想的主张(2000年广东)(2001年全国)(2001年上海)(2004年上海)、罗斯福新政的内容(2001年上海)、作用(2003年广东)、凯恩斯的基本主张(2002年上海)、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2000年全国春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2002年全国)、特点(2004年天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的科研成果(2002年上海)、牛顿理论的指导作用(2000年全国春季)、东西方科技特点的比较(2003年全国)。主观题考查过的有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评述(2002年全国春季)、对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分析(2004年江苏)、评述美国总统杰斐逊的主张、启蒙科技对经济发展、劳动力构成、产业结构的影响(2001年全国)、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格局及国家经济结构的作用(2003年北京春季)等。 在“3+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文化史的命题将突出对文化概念、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地理等各种社会现象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文化现象极易成为跨学科综合的考查切入点,因而文化专题在命题中具有持续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考查角度的灵活设计。在复习中注意:(1)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传承、比较及与中国历史相关问题的比较,形成学科内综合;(2)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理解文化各领域的成果,运用图表、时间线索、比较等方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主干知识整合 1.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突出强调人性、人文主义,其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因而被称为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宗教神学控制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促进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力量还比较弱小,这一时期的斗争仍披着古典文化或宗教的外衣。 思考讨论 启蒙运动在内容方面比文艺复兴运动有哪些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提示:主要发展在于强调理性,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原因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有关。 (2)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去驱散封建教会的黑暗,它猛烈抨击腐朽落后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完整的政治构想——议会制度、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启蒙运动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19世纪初~19世纪末,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政治方面的三大思潮。19世纪中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的工人运动和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思考讨论

国际人权

浅谈国际人权 华南师范大学 汉语132班 叶芷欣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解释,人权是指在世界范围以内,在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制度的同时,人类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现在的人类社会构成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公民具有相当大的利益影响,所以人权应该也包含人人参与政治的权利,人人对政治的期望,从而使政策合理的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这就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具备了最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之后,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继而又扩展出了包括政治权的人权。 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人权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我们的阶层、意见和性取向是什么。这是一个事关个体正义、社会稳定和全球进步的问题。 联合国保护人权,因为这是令全人类自豪的使命所在,又因为当人民享有权利的时候,经济蓬勃发展,各国和平共处。世界各国正在紧密团结起来,应对侵犯人权行为,避免它们演变成为大规模暴行或战争罪行。 195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10日被定为世界人权日,旨在提醒人们深入观察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为了这一共同目标,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形成健康有效的全球人权治理格局,能够有利于实现国际人权事业更好发展。“世界人权日”本来应该是促进人权交流、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契机,却被个别国家当作对他国进行指责、干涉他国内政、将人权问题政治化的借口。 值得深思的是,当下的国际人权交流还远远不是其应有的样貌。特别是西方一些人,根本没有把全球近8亿人每天面临饥饿威胁的“人权困境”放在眼里,根本没有把难民危机、恐怖主义、排外情绪、种族主义等问题的人权属性当回事。他们自诩为“人权教师爷”,在国际关系领域玩弄人权政治,奉行双重标准,频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练习(解析版)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重要意义,即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故选D项;法官不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A项错误;材料也不是强调“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B项错误;罗马法官也没有建立罗马帝国,C项错误。 2.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故A项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的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 3.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3条款中除第6条外,都是重申议会“自古就有的权利”。据此判断( ) A.英国议会制度开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 B.英国议会的权力在此法案颁布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C.“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能直接建立常备军 D.此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完全被议会剥夺 【答案】B

论东西方人权的差异

论东西方人权观差异 在国际人权学术界,关于人权问题的学术争论从来都是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学者大都强调人权的绝对普遍性,否认不同历史传统和不同文化对于人权观念的影响,否认非西方模式的人权保护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强调西方人权模式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主张以西方国家的人权模式为检验其他国家人权状况的标准。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西方的人权观念遭到了挑战。同时,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一些美国学者在目睹西方社会面临的大量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开始从与亚洲的社会和法律价值观的对比中检讨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检讨西方人权观念的局限性。 从文化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大致在同时,这两个时期是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两个高峰期,东方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人,这铸就了东方文化注重节气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性格;西方文化注重人本身,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这铸就了西方文化注重人性,发展个性,弘扬理性、科学的文化性格。西方在人权问题上与亚洲的分野完全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是西方把人权当作政治工具的结果。事实上,不同的权利观念是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亚洲,尊重个人并不必然与人权相联系。对于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来说,自由首先意味着摆脱殖民统治的自由,权利首先意味着从殖民者奴役之下独立的权利。因此,亚洲国家的个人权利是以国家和集体的权利为基础的。亚洲一直在学习西方的优秀价值观,亚洲所不能接受的是西方对于个人至上和政治权利的过分强调,因为个人至上与亚洲文化不相容。 以中国人权为例,中国特色人权观同西方人权观,有着明显区别,中国认为,人权不仅仅是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权利、公民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中国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人权推进的核心要义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而在西方,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格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尽管“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存在着主观主义和相对的色彩,但它否定了神的存在,首次将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强调的是个人的感觉,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之后的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在普罗泰格拉那里,人还是个体的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苏格拉底

外国法制史作业1-4

一、填空题 1、()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 2、罗马第一部官方法律汇编是()。 3、罗马法复兴的发源地在(),后期则是以()为复兴运动的中心。 4、日耳曼各王国建立后在适用法律上采用的是()原则。 5、在日耳曼国家后期审判方式主要是()。 6、日耳曼国家的大土地所有权形成以后,又通过()和()不断巩固和扩大。 7、()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起构成中世纪西欧三次大的改革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在政治上,经济,思想上准备了条件。 二、名词解释 教阶制度: 采邑制: 令状: 三、判断正误 1、雅典第一部成文法为梭伦宪法。() 2、古罗马五大法学家的著作产生均衡时,以伯比尼安的著述为准。() 四、选择题 1、大多数英国殖民地所接受的英国法是()

A.英格兰普通法 B. 衡平法原则 C. 该时期生效的英国法 D. 特定时期在英国生效的制定法 2、19世纪,英国普通法的不确定性和诉讼程序的僵硬性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评,其代表人物是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A. 柯克 B. 边沁 C. 戴尔 D. 布罗 3、()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反托拉斯法的国家。 A.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4、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开创违宪审查的先河的案例是() A. “马布里诉麦迪逊” B. “麦卡克诉马里兰州案 C. “埃里铁路公司诉汤普金斯” D. “权利法案” 5、英国宪法渊源中的一般制定法,除《大宪章》外,还包括()等重要法律文件。 A. 1628年《权利请愿书》 B. 1679年《人身保护法》 C. 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维继承法》 D. 1911年和1949年《议会法》 五、简述题 1、衡平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异同。

2020届二轮复习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浙江专用)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干链接]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人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内涵。近年来,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招牌,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致使本来多元的人权概念更加混乱化。众所周知,现代西方人权思想,直接来源于近代西方人权思想。为了从根本上厘清现代西方人权的本质,我们就来对近代西方人权思想诸问题作简要探讨分析。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由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既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在近代人权思想产生之前,西方就产生了人权思想的萌芽,它主要体现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思想中和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中。而近代西方人权思想与古代人权思想萌芽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从理论上讲,人权在于“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在于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和自主意识。 中世纪时,基督教主宰了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人权,完全被异化为神权。从本质上讲,基督教的神权是对人权的否定,但是,在基督教的神学体系内,它使西方第一次有了一种普遍的“人”的概念。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赐予每个人一定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尊严和价值。但基督教倡导的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宗教性质是完全适合的。近代西方人权思想除了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外,也是时代的要求和产物。十四、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世纪后期在西欧各国,封建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严重束缚着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提出权利要求,并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正是由于古代人权思想的萌芽和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所导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权利和自由的要求,从而产生近代西方人权思想。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人权理论和学说,在这一时期“人权”一词正式出现。一般认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具体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是人的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以及财产权等人的“自然权利”。人权思想,可集中概括为:“自然权利”“、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也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进步性表现在:

中国近代史部分思想

中国近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2-20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背景: ①清朝末期,封建制度衰落。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传统思想文化盲目自大,对西方思想文化鄙视; ②不少知识分子不注重实际知识,崇尚空谈; ③鸦片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出现,部分知识分子觉醒。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趋势: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近代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救亡图存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近代以来各阶级为追求独立、自由、民主与富强进行不懈探索,大事如下)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开明地主知识分子猛醒,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被称为"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著《四洲志》(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 (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为内忧外患也);为巩固封建统治。 主张:在不变更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中学为体"),学习西方技术,大办近代企业("西学为用"),在上海先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后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给后人的启示: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不能救中国。 (2)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通过改革、废除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背景:(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2)19C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打下基础; (3)洋务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变法图强。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威望,批判君主专制,奠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既有策略,又表现资产阶级的软弱)。 梁启超:著《变法通议》①宣传变法;②提出"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维新运动的核心主张) 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励国人猛醒,实行变法图强;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引发1898年戊戌变法政治运动兴起;

关于权利法案第一条的认识

关于权利法案第一条的认识 权利法案是一部伟大的法律,它的影响范围绝对不仅仅是美利坚合众国,它对世界的民主进程的推动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中国正走在探索民主的道路上,因此研究权利法案对于我们也有着很大的意义。我作为一个中国法律的初学者,怀着崇高的敬意对权利法案作一个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不得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的自由”。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但同时也说明宗教不得干预政治。信仰宗教在西方社会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大约有97%的人口有宗教信仰。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是一种天赋的权利。宗教是多元的。有很多宗教以及教派,而且有影响范围大小、信教徒寡众之分,但是他们在法律地位上都是相同的,因此保护宗教自由同时也禁止宗教歧视。宗教不得干预政治,这是保障民主自由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因为在历史上有先例可循,如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反过来政治也不得干预宗教自由。宗教是人与神心灵之间的一种契约,因此任何人和政府都不得强制干预。但是宗教与宪法有矛盾时,既要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又要求个人在行为上有所约束,即不得有与宪法规定相佐的行为。这也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也是社会契约的一种体现。 其次第二段“不得剥夺言论自由或者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是自由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所有自由的根源都来源于言论自由,或者通过言论自由来体现出来。在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里公民可以对政府的任何行为进行讨论和批评而不必担心受到惩罚与报复,这也是区别于专制独裁政府的一个标志。没有政治言论自由就没有民主社会这是权利法案背后制定者的一个共识。这也是当今评价民主社会建设程度的一个标准。言论自由可以纠正政府的许多决策错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就像当今很流行的微博一样,大家可以第一时间畅所欲言,很多事实真相都是来源于那区区的140字。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一句名言结束这一段:我不赞成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最后第三段“不得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游行示威是人类四项基本自由权利之一。集会示威也是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是表达权的一部分。比如1997年北约联军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全国各地组织了许多示威游行对于此事件表达抗议。当然这种集会应当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但是由于集会通常都无法从始至终处在可掌控的范围内,很多时候集会会引发暴力冲突。所以当今世界在许多国家这种集会的自由权利被越来越加以限制。请愿伸冤这是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向他所依赖的政府申请救济的一种方式。这通常也以集会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说集会有对外和对内之分,对外即示威抗议,而对内则就是请愿伸冤。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进程的一个标准。

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思想科技文化-专题练习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近代西方思想科技文化 【母题来源一】2017年海南卷第15题 【母题原题】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母题来源二】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3第33题 【母题原题】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母题来源三】2017年江苏卷3第15题 【母题原题】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1.(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14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当时() A.人文主义的思潮达到顶峰B.基督教新理念开始传播 C.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出现D.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2.(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B.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D.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西方近代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A.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B.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D.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欧洲近代的虔敬主义强调宗教的要旨不在于外在的、教条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虔诚”。虔敬主义的代表是() A.苏格拉底B.薄伽丘 C.马丁·路德D.伏尔泰 3、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及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三权分立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4、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在此卢梭强调A.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要求 B.以民主对抗专制和独裁

C.挣脱宗教对人身的束缚 D.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前提 5、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A.促成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 B.使广大人民通过宗教改革接受了思想启蒙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6、“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 B.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 C.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D.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 7、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蓝图

国际人权条约的形式分析 孙世彦

国际人权条约的形式分析 孙世彦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收稿日期:2000-10-02 作者简介:孙世彦(1969-),男,吉林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 摘 要:国际人权条约是国际人权法最重要的渊源。本文从形式角度研究了国际人权条约,介绍了国际人权条约的名称,区分了国际人权条约的类别,总结了国际人权条约的形式特点,并分析了国际人权条约的结构。关键词:人权;国际人权法;国际人权条约中图分类号:DF 971 文献标识码:A 和国际法的其它领域一样,国际人权法主要的渊源也 是条约和习惯。自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和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后,国际社会通过了大量的国际人权条约,其中的大部分已经生效,成为国际人权法最重要的渊源。国际人权条约是在国际层次上确立国家在人权方面之权利与义务的最基本法律依据,它们不仅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而且构筑了国际人权法律体系的 基本框架,成为对人权进行国际保护的最有效方法。〔1〕 条约成为国际人权法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渊源,主要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必须对人权进行国际层次的保护时,在这方面只有极少的既存条约或习惯法规则,因此,国际社会———以联合国为代表———在规划和创建国际人权法律体系时,“他们欲使国际人权法主要是,可能甚至专门 地是协议法。”〔2〕 美国国际法学家享金也称:“(国际)人权法大部分是由条约建立的———《联合国宪章》以及国际人 权盟约和公约,而没有任何习惯的基础或背景。”〔3〕 1977年,国际法委员会也断言国际人权法律义务几乎完全来自条约:“并非盲目地不考虑在此问题上一些习惯国际规则的存在,也并非排除这样的规则数量增长的可能性———甚至是极大可能性,但我们必须总结说,在今天,国家在对待其本国公民之方面的国际义务几乎完全是协议性的 ……” ①。与其它国际条约相比,人权条约的内容即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其实施和执行方式有相当的特殊性,②在形式上也有一些特点。本文仅对国际人权条约的形式进行简要的分析,而不触及人权条约的极为复杂的实质内容。 一、国际人权条约的名称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条第1款(甲)项的定义,“条约”是指“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国际条约可以有包括“条约”在内的各种名称,③ 但很少有国际人权条约直接以“条约” (treaty )为标题,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国际人权条约都以“盟约/公约” (covenant ,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或“公约” (convention ,如《儿童权利公约》 )为标题;另外,国际人权条约采用的名称还有“宪章”(charter ,如《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宪章》),“议定书”(protocol ,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 )等。在国际人权领域,有一种“国际人权宪章” (International Bill of Human Rights 或International Bill of Rights )的提法。严格来讲,这并不是一个国际法律术语———它没有出现在任何国际法律文件中,因此对于其中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国际人权文书(但肯定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文件)各种提法不一,并没有权威的界定。中国学者一般把《世界人权宣言》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 权利国际公约》(后两者统称“联合国人权两公约” )作为“国际人权宪章”的组成部分。〔4〕 国际上则通常认为《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第一议定书或两个议定书均包 括在内)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5〕 还有人认为其外延要更大一些,如中国人权学者信春鹰认为通称为“国际人权宪章”的人权公约包括:联合国人权两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禁止酷刑和其它残忍、 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6〕 和其它大多数提法不同的是,该提法排除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一极为重要的国际人权之文件(尽管其本身没有法律拘束力),而只包括了正式法律文件即条约。至于将两公约之外的其它 ①②③条约的名称,见,李浩培.条约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 社.1987.24-32. 例如,有人认为国际人权条约与“通常”的国际条约有很大 不同,因此“期望人权条约以和其它国际条约完全一样的方式动作是不现实的。”见,Bruno S imma ,and Philip Alston ,“The S ources of Human Rights Law :Custom ,Jus C ongens ,and G eneral Principles ”,12Australian Y.B.Int ’l.L.82,at 83-84(1992). 2Y earbook of Int ’l ,L.C ommission 1977(part 2),at 46,UN D oc. A/CN.4/Ser.A/1997/Add.1(Part 2).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习惯 也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不可忽视的渊源。因此梅隆对国际法委员会的这一论断并不赞同,见,Theodor M eoron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 2 an N orms as Customary Law ,at 92(1989).另参见,孙世彦.论习惯国际 人权法的重要性.法制与社会发展[J ],2000.2. 2001年2月第23卷第1期 现 代 法 学 M odern Law Science V ol.23,N o.1 Feb.,2001 文章编号:1001-2397(2001)01-0091-04?专题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