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

摘要:几百年前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以法律形式规定“人生而平等,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至今,人权观不断完善,在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间人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多,也日趋完善。当西方大国以人权为由指责中国的事物,当眼下美国法国等大国以人权为由横加干涉利比亚内政时,我们不仅要问自诩为人权很完善的美国怎么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呢?于是了解世界人权发展史和对比中西方人权观就显得很重要了。

关键字:人权、人权观

人权的概念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立法包含如下:

安全的权利:有关禁止犯罪行为,如谋杀、屠杀、酷刑和强奸。

自由的权利:有关自由的范畴,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1]。

政治的权利:有关人民的自由参政权,如抗议或入党。

诉讼的权利:有关防止滥用法律制度,如监禁审讯、秘密审讯和过度惩罚。

平等的权利:有关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福利(经济)的权利:有关提供教育和免于遭受严重的贫穷和饥饿。

民族的权利:有关群体免受种族屠杀和其建立民族国家之权利

世界人权的发展

一、早期人权观念的出现(14--16 世纪):

在被称为人类历史上 " 黑暗的千年 " (约公元 395--1500 年),欧洲大陆处在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统治之下,人们的理性和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广大人民毫无人权可言。 14 、 15 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开始形成,资产阶级逐渐以新的面目出现,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兴起了一场实质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伟大革命运动 -- 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在这个运动中, " 人文主义 " 成为核心思潮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 人权 " 这个概念。人文主义思潮的世界观基础是个人主义,强调人的需要和理性。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诗人但丁,意大利文学奠基人和文艺复兴运动先驱之一的薄伽丘,以及后来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等。正是这些代表人物在与封建专制及神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萌芽状态的人权观念。

二、欧洲启蒙思想运动及 " 第一代人权 " 观念的形成( 17 、 18 世纪):

16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广泛兴起,及至 17--18 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已日益占据优势地位,因而更强烈地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宗教势力的束缚。他们的思想家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在欧洲开展了又一场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 启蒙思想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 " 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 "" 天赋人权 " 说。

主张 " 天赋人权 " 说的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霍布斯,荷兰近代思想家斯宾诺莎,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思想家卢梭,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著名政治思想家潘恩和杰斐逊等。

他们的主张在 1776 年美国《独立宣言》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由杰斐逊起草的这份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人人生而平等,人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证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者,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 。马克思高度评价美国《独立宣言》,称它是 "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 。

1789 年法国在大革命时期制定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最先使用了 " 人权 " 这一表达方式。宣言将基本人权界定为 " 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 ,说这是 " 自然的、不可剥夺的 " ,是生来就有的。政府和社会的根本职责就是保障人权,为此要建立法制。认为 "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 ,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人权、法制、保护私有财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立国原则。

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比较全面系统地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人权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以 " 天赋人权 " 说为核心内容的第一代人权观念又有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缺陷。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被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种族特权被神圣化了 " 。由此看来上述人权观的核心在于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从根本上未触及社会的不公正问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表现为代表资产阶级要求有剥削的自由、殖民的自由和形式上的平等。

三、社会主义运动和 " 第二代人权 " 观念的形成( 19 、 20 世纪):

" 第二代人权 " 是对资本主义弊端和不加批判的个人自由概念的否定。社会主义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 20 世纪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等,对 " 第二代人权 " 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从而使人权观第一次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由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无论是作为一种要求,一种政治理论,还是作为法定的权利,它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说,没有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人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实现人权,必须创造相应的社会经济内容,克服制约人权实现的实际障碍 " 。当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证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时,并没有把它同公民和政治权利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割除资本主义条件下以 " 天赋人权 " 面貌出现的维护人对人剥削的欺骗性的一面,而要争取实现全面的人权。

第二代人权观念在 1918 年 1 月苏俄通过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已经有所体现。苏联宪法作为工农国家的根本法,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还规定了公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宪法的

历史性进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第二代人权的观念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必须看到,由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错误,导致苏联宪法的许多规定未被完全实现,有时甚至遭到践踏。

1966 年联合国第 21 届大会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将《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以法律义务的形式肯定下来。 " 第二代人权 " 经过斗争,终于和 " 第一代人权 " 一起得到确立。

四、第三世界的兴起及 " 第三代人权 " 观念的发展:( 1945--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通过斗争取得独立并组成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强调集体人权,为 " 第三代人权 " 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所谓集体人权,主要指国家、人民、民族在国际社会中应当享有的各项权利,如国家主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等。

集体人权被广泛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 1948 年在制定和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时,尚无集体人权的概念,但在其第 28 条中对此有所预示。该条说, " 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 。在其后的一系列国际文书中,集体人权逐渐成为国际人权的基本概念之一。

以上是世界人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下面我将比较一下中西方人权观。

中西方人权观比较

中国人权观

中国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世界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虽然以个人为核心的“人权”概念产生于近代西方,但是,尊重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却源远流长,独立人权是国家的目的,也是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然而,人权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和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在西方,人权被认为是“人”按其本性应该享有的那些权利和自由,而此等权利和自由是不可让渡和不可剥夺的,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在现实关系上,“其君所守之权限,其民所享之自由”,亦即人权是“一切人满足自身需求、享有人身自由、并对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发生联系的资格和能力的总和,是社会的人的权利和人的社会权利相互关系不断发展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便有了人权意识,并在近代产生了人权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性善论”,这与西方传统文化主张性本恶截然不同。17世纪的英国著名学者霍布斯认为,人类之初,人人按其“自然权利”生活,每个人都要尽一切努力,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实现占有一切。人人彼此争权夺利,使得“人与人像狼一样”,整个社会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与此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有善端者为人,无善端者为禽兽。这集中表现在孟子的四端说。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尽管仁义礼智这四端是天赋,但要发展这些善端仍需后天培养,即存心养性。倘若人人存养并培养这些善端,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乐行伦洁、自然和谐。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虽然并没有直接

出现"人权"这个字眼,但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政治理想、道德伦理和教育思想等,包容着人权思想的内涵。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如"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忽然重视"民生"强调"民以食为天"的思想等,这些思想都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性和超越时代的永恒性。可以这样说,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即产生了人权思想的萌芽,在近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念传入中国后,儒家思想中固有的那些人权理念和思想的萌芽和因素得到了发掘,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渐融入中国当代的人权实践和探索中,部分地成为了中国现代人权观的理论来源。

当代中国的人权观不仅吸收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优秀思想,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尊重人的权利的表现,为此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用来保护人的权利。最近《物权法》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是我国在人权事业上的一大进步。人民代表大会使人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也是尊重人权的表现。不过在人权的保护和尊重方面中国还有一些很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教育的不公正,就业难,看病难,还有一些保护人权的政策和措施都只是停留与形式,没有真正有意于人权的保护。在保护和完善人权的问题上,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措施有待完善,我们拭目以待。

西方人权观

从17世纪到今天,西方人权学说的演变已经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第二个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下半叶。

在第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凯旋前进,启蒙运动的思想和理论正是这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反映和精神武器。如果要用一个名字来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那就是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人权学说是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道主义可以简单地表述对人权的尊重。

(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阶段的人权学说具有人民性和资产阶级性。启蒙思想家的人权学说是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和论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需要而提出的,其阶级性是十分鲜明的,尽管他们侈谈每一个人生而具有自由和平等的人权,但由于他们否认他们所代表的人群中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鼓吹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他们所宣扬的自由与平等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他们所说的人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人权。从本质上讲,这种人权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阶级利益发生冲突时,其局限性就更为明显。但是,应该承认,他们的人权学说也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这不仅是因为新兴资产阶级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有资格代表新的生产力,代表人民,而且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到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真诚的热爱和对他们的利益的捍卫。不管怎么说,启蒙学者的人权学说是进步的。它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也确实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19世纪初到时20世纪前期)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接近完成,资产阶级的

统治日益巩固,资产阶级也不断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这些引起了工人阶级的抗议和反抗,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抽象人道主义及其人权学说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日益为先进知识分子所认识,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批革命知识分子正是摒弃和批判了抽象人道主义和人权学说,才创立了唯物史观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这个阶段的这种经济政治形势导致了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衰落。

这一阶段的人权学说则具有以下的特点。

(1)资产阶级人权学说丧失了其进步性,并逐渐成为攻击工人阶级革命事业的工具。随着资产阶级取得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就日益加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启蒙学者的人权学说渐渐失去了它的全民性的光辉。但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未抛掉人权这杆旗帜,而且发明了人权学说的新的用途:露骨地用人权学说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把人权学说批判的矛头从封建统治阶级转向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国家。(2)与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相对立,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异军突起。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是人道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对启蒙学者的人权学说持肯定和赞许的态度。他们揭露了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阶级性,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权概念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但并没有一般地否定人权概念。他们认为,人权概念是历史性概念,离不开社会经济制度。在私有制条件下,自由、平等、人权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真正的自由、平等、人权必须以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消灭为前提。这些思想为建立科学的人权学说开辟了道路。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关于人权的论述着重于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批判,而不是从正面去建立人权的系统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再度兴起和发展战后西方人权学说有重大发展,首先应归功于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胜利。大战结束后,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恨以及对民主与世界和平的强烈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各派人权思想的兴起,包括西方人权学说继17、18世纪之后的再次兴起。纽伦堡战争罪犯的审判、战后初期很多西方国家(包括德、意、日三国)通过的新宪法中都记载了较详尽的人权和公民权利。《联合国宪章》第1条中关于增进人权是联合国宗旨之一的规定以及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等等,都体现战店全世界人民对民主与和平的要求的高涨。其次,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兴起的强大的群众运动,如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等,也推动了西方人权学说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人权学说中既有支持或反对这些运动的观点,也有鼓吹改良主义以缓解这些运动的观点。西方人权学说在战后重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推行所谓“人权外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俨然以“人权卫士”自居。

西方人权学说在战后的重大发展体现在以下这些现象上:人权成为法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中的重要主题;有关人权问题的著作、文章大量出版;有关研讨会频繁举行;人权组织(官方的或民间的、国内的或国际的)纷纷建立并广泛开展政治和学术活动。

其实不管是中国的人权观还是西方的人权观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只有在发展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和修正人权观才会达到最终的完美。制度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是人权观却有好坏之分。真正保护人民利益,从维护人民权利出发的人权思想才得以称之为优秀的人权观。

美国的人权现状没有“吹捧”的那么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14825322.html, 美国的人权现状没有“吹捧”的那么好 作者: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7年第04期 美国以“人权警察”自居,动辄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问题。其实,美国的人权状况是相当堪忧的。 一直以来,美国以“人权警察”自居,动辄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问题,认为这个国家人权不好、那个国家人权情况每况愈下,仿佛自己的人权问题完美无缺。在他们看来,西方制度代表了人类最好的制度,其他国家一定要向西方学习。换言之,你的制度跟我不一样,那你整个制度就是违反人权的。 其实,要说人权,美国的状况是相当堪忧的。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按保守估计,美国发动的战争造成了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超过10万,流离失所的有数百万。美国至少要把这个事情向伊拉克人民、向整个国际社会解释一下,剥夺了这么多人的生存权,是不是侵犯人权,而且是最基本的人权? 美国国内,人权状况也并不够好。比如,种族主义持续存在,种族关系日趋恶化。非洲裔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4%,却占联邦和各州囚犯总数的36%,非洲裔男性被监禁的比率是白人 男性的5.9倍。非洲裔自小就被视作危险的犯罪群体,比白人更可能面临严厉的刑事惩罚,尤其是在死刑上。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也处于严重不平等状况。26%(超过1000万)的非洲裔处于贫困状态,12%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2015年美国50多万无家可归者中,非洲裔占了40.4%。 美国是世界上参加人权公约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之一,且拒不接受联合国有关人权决议草案,至今仍未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和《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核心国际人权公约。 美国的妇女儿童老年人权利保障状况未见改善,弱势群体权利受到严重侵犯。儿童贫困率居高不下,680万名10-17岁的青少年处于食品匮乏状态。美国虐待老年人事件时有发生,每年约有500万老年人遭到虐待。《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2016年,在工作量同等的情况 下,美国女性平均薪资仍然大幅低于男性,且据预测这种悬殊的收入差距至少将会持续到2058年。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堪忧。过去30年,美国将近70%的收入流入到最富有的10%的人的腰包,中产阶级规模出现了拐点式萎缩。美国劳工总会与产业劳工组织的分析发现,500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实得平均工资为1240万美元,是普通员工工资的340倍。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全美处于非管理岗位的普通劳工2015年的收入大约为36900美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个工资已经大约50年没变了。

欧洲人权法院德国案例

Kurczveil诉德国案 (案件编码53550/09) 判决书 斯特拉斯堡 2011年10月2日 在Kurczveil诉德国案中欧洲人权法院由Bo?tjan M. Zupan?i?审判长、Ganna Yudkivska 和 Angelika Nu?berger法官以及, Stephen Phillips书记官组成。 一、程序 1.本案源于2009年10月5日德国公民Istvan Kurczveil先生以德意志联帮共和国政府违反《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公约》第34条为由诉至本院的申请。 2.申请人的代理人为斯特拉斯堡的律师Jantkowiak先生。德国政府的代理人为政府司法部律师Wittling-Vogel先生和副代理人Behrens先生。 3.2010年5月27日第五审判庭审判长决定将此申请案件通知德国政府。 二、事实 案件情况 4.申请人于1946年出生于德国Lübbenau。 5.2003年8月27日德国木材管理专业协会拒绝承认申请人的呼吸道疾病为职业病。 6.2003年9月26日申请人由律师代理对前述认定提出异议,2003年12月23日异议被驳回。 7. 2004年1月14日申请人将申请诉至科特布斯市社会法院。 8.2004年3月11日应答方提交被告抗辩声明和申请人相关文件。 9.2004年6月14日社会法院要求申请人提交之前向19位医生咨询的记录以及相关医学证明等五份证据,三个月后这些文档全部移交社会法院并提供给应答方参阅。 10.在2004年11月8日和2005年1月13日社会法院要求申请人具体化自己的诉求。2005年2月7日申请人提交目的说明声称自己只是要确认自己正在受到职业病的侵害。 11.2005年5月2日社会法院决定获取第一份专家(W.M先生)关于此问题的12种特点的咨询意见。申请人由于生病取消定于2005年6月29日的身体检查。2005年8月10日专家检查了申请人的身体。2005年10月13日专家提交了19页的检查意见书称申请人需要做更深层次的检查。 12.2006年3月23日社会法院决定由另一位专家(P.H女士)以不同的12种特征对申请人进行检查。专家表示她愿意进行这次检查。 13.2006年4月申请人更换律师。 14.2006年5月24日专家P.H女士通知社会法院申请人应该先由专家U.R女士检查。2006年7 月4日申请人以偏见为由怀疑后一位专家及U.R女士。2006年7月7日社会法院以书面形式驳回申请人的怀疑并重申此项必需检查识别尊重的。2006年10月19日申请人通知法院他愿意配合检查。 15.2007年2月7日专家U.R女士提交了她做的11页的专家意见书。2007年3月29日法院移交这些文件给专家P.H女士以促使她作出被要求的对申请人的检查。2007年4月17日专家P.H女士通知法院她无法作出专家意见。 16.2007年8月17日社会法院修改2006年5月23日作出的决定改由另一位专家D.A先生作出。2007年8月31日专家D.A先生通知法院他无法及时的做出自己的专家意见检查。 17.2007年9月26日社会法院修改2006年5月23日作出的决定改由另一位专家SCH先生作出。2007年10月10日社会法院被通知专家SCH先生已经退休。

国际人权

浅谈国际人权 华南师范大学 汉语132班 叶芷欣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解释,人权是指在世界范围以内,在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制度的同时,人类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现在的人类社会构成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公民具有相当大的利益影响,所以人权应该也包含人人参与政治的权利,人人对政治的期望,从而使政策合理的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这就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具备了最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之后,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继而又扩展出了包括政治权的人权。 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人权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我们的阶层、意见和性取向是什么。这是一个事关个体正义、社会稳定和全球进步的问题。 联合国保护人权,因为这是令全人类自豪的使命所在,又因为当人民享有权利的时候,经济蓬勃发展,各国和平共处。世界各国正在紧密团结起来,应对侵犯人权行为,避免它们演变成为大规模暴行或战争罪行。 195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10日被定为世界人权日,旨在提醒人们深入观察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为了这一共同目标,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形成健康有效的全球人权治理格局,能够有利于实现国际人权事业更好发展。“世界人权日”本来应该是促进人权交流、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契机,却被个别国家当作对他国进行指责、干涉他国内政、将人权问题政治化的借口。 值得深思的是,当下的国际人权交流还远远不是其应有的样貌。特别是西方一些人,根本没有把全球近8亿人每天面临饥饿威胁的“人权困境”放在眼里,根本没有把难民危机、恐怖主义、排外情绪、种族主义等问题的人权属性当回事。他们自诩为“人权教师爷”,在国际关系领域玩弄人权政治,奉行双重标准,频

最新世界人权日活动策划

一、活动目的 xx年是xx开展“书香荆楚文化xx”全民阅读活动的第一年,4月是xx第一个全民阅读月。为积极响应xx省团委的号召,同时倡导我校学生“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让其享受读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以“新时代、新科技、新新读书方式”为活动主要目的,籍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特此举办本次活动。 二、活动主题 读书新习惯,魅力新视野 三、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xx生物工程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xx生物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四、活动地点及时间 地点:图书馆文化广场前 时间:xx年4月23日 五、活动具体安排 (一)活动前期: 1、向图书管理委员会了解同学们最喜欢借阅的书籍并准备相关的电子书资料 2、查找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籍名称及简介资料,打印成文件资料。如求职类、管理学类、文学类书籍 3、熟悉了解图书馆借阅手续及书籍存放位置 3、申请场地和准备、借取相关物品,如棚子、帽子、绶带 4、摆点人员值班安排 5、前期宣传工作,包括制作宣传板、横幅,并张贴悬挂到指定的地方,同时在网站、微博发布相关消息

(二)活动具体流程: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同时进行的 1、“优秀书目我推荐”--通过宣传板展示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志愿者在活动前收集的最受同学们喜欢的书目,同时展示该书籍在图书馆的编号及位置。通过对书籍的内容介绍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2、“我的最爱我分享”--志愿者引导同学们向更多的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目,将书的名称写在便签纸上,同时附上一句话的介绍。 3、“你的期待我来找”--针对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喜欢网上在线阅读或手机电子书阅读的现状,志愿者在摆点宣传的同时收集同学们想要下载的电子书籍,向同学们分享电子资料 4、“你的疑问我说明”--针对大多数同学不了解图书馆书籍的存放规律、借还手续和图书馆各楼层的功能分区等方面,为同学们解答疑问,鼓励同学们到图书馆借书看书 (三)后期总结: 1、完成活动的后期总结工作,上交活动心得 2、及时发布相关消息至微博、网站,及时撰写发布新闻稿 3、回收归还相关物品,完成参与活动人员的统计 六、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展示志愿者的精神,热情、大方向过往师生介绍我们的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做到耐心、细心解答 2、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应具备严格的时间意识,准时参加活动 3、若遇到天气恶劣等不可抗力因素,活动将另行通知 七、活动预算

case_国际条约法_伯利劳诉瑞士案

伯利劳诉瑞士案 [案例状态]已审结 [涉案国家]瑞士 [审理机关]欧洲人权法院 [判决时间]1988年4月20日 [案情摘要] 1981年5月29日,瑞士公民玛兰?伯利劳夫人参加了一次未经官方批准的示威游行,因此被洛桑市警察当局处以罚款。伯利劳夫人逐级上诉到了瑞士联邦法院,瑞士联邦法院驳回了伯利劳夫人的上诉。伯利劳夫人又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了申诉,欧洲人权委员会认定该公约第64条的规定而无效。瑞士向欧洲人权法院上诉。 法院认为瑞士的该项保留是无效的,最终作出判决:瑞士违反了《欧洲人权公约》的第6条。[学理词] 保留条约 [法律点] 瑞士是否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欧洲人权公约》的规定? [案件背景] 一、《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的规定 《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规定的内容之一是:在决定某人的民事权利与义务或在决定对其人的任何刑事罪名时,任何人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到依法设立的独立与公正的法庭之公平与公开的审讯。 二、瑞士对《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作的解释性声明 瑞士对该公约第6条第1款作了解释性声明:“瑞士联邦委员会认为,该公约第6条第1款关于在决定某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或者确定对某人的任何刑事罪名时应予公正审讯的保证,仅为了确保对公共当局所作的有关确定这种权利或义务或此种罪名的行为或决定有最后的司法控制。” [案件事实]

1981年5月29日,瑞士公民玛兰?伯利劳夫人参加了一次未经官方批准的示威游行,因此被洛桑市警察当局处以罚款。伯利劳夫人不服警察当局的裁定于是逐级上诉到了瑞士联邦法院,指控瑞士政府违反了《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的规定,即允许警察当局作出事实上的裁定而不经由独立、公正的法庭复审。瑞士联邦法院驳回了伯利劳夫人的上诉,法院认为,瑞士对该公约第6条第1款作了解释性声明,因此该款对瑞士的适用受到了限制。 1983年,伯利劳夫人又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了申诉,欧洲人权委员会指出该解释性声明不是保留,即使是保留,因不符合该公约第64条的规定而无效。 于是瑞士向欧洲人权法院上诉。 [当事人诉求] 关于该声明的法律性质: 瑞士认为该条的解释过于宽泛,因而把该项解释性声明判定为一项保留。 欧洲人权委员会认为该解释性声明不是保留,即使是保留,因不符合该公约第64条的规定而无效。[裁判要旨] 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有以下两个: 一、该声明的法律性质 法院认为,为了确定该声明的法律性质,不仅要视其所给予的名称而且还必须确定其实质内容。本案中,瑞士看来意在从第6条第1款的范围里排除某些种类的诉讼,确保自己能够对抗对该条所作的解释,法院把该项解释性声明判定为一项保留是因为瑞士认为该条的解释过于宽泛。而且法院也必须看到公约的义务不受不符合公约第64条要求的保留的限制,因此必须审查该解释性声明作为保留是否有效。 二、该声明是否有效 法院认为瑞士的该项保留是无效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这是一个一般性的保留。因为该保留的措辞含糊不清,意义广泛,不能用来确定其准确的范围或意思,是《欧洲人权公约》第64条所禁止的保留。 2、该保留未附有有关法律的简括说明。这个条件为该公约第64条第2款所要求的,这不是单纯的形式条件而是实质条件,总之,这项保留未满足该公约第64条规定的两个条件,因此应被认为无效。 基于上述事实,欧洲人权法院于1988年4月20日作出判决:瑞士违反了《欧洲人权公约》的第6条。

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10级生物(2)班 2010101210 李章训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一、民主 .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 ,,,,,,,,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旅行示威宗教信仰等 ,.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民主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 ,规定而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质 . .上的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民主是 ,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 ,产阶级专政后实现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共 .,有制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辨证统一 ,没有人民民主就不能有效的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对敌人的专 ;,政又是人民民主的保障在人民内部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证统,,一人民既要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 ,.义的纪律约束自己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有一个 ,,,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 ,,.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 ,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

10级生物(2)班 2010101210 李章训 .,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革 .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二、自由 自由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拥有人身自由权、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结社权、出版权等民主权利,这些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民的自由。同时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三、人权 人权即人活着应得到的基本生活生存权利,此权利应包括政治、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权利。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10级生物(2)班 2010101210 李章训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组织扶贫开发,解决了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四、联系

论东西方人权的差异

论东西方人权观差异 在国际人权学术界,关于人权问题的学术争论从来都是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学者大都强调人权的绝对普遍性,否认不同历史传统和不同文化对于人权观念的影响,否认非西方模式的人权保护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强调西方人权模式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主张以西方国家的人权模式为检验其他国家人权状况的标准。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西方的人权观念遭到了挑战。同时,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一些美国学者在目睹西方社会面临的大量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开始从与亚洲的社会和法律价值观的对比中检讨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检讨西方人权观念的局限性。 从文化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大致在同时,这两个时期是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两个高峰期,东方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人,这铸就了东方文化注重节气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性格;西方文化注重人本身,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这铸就了西方文化注重人性,发展个性,弘扬理性、科学的文化性格。西方在人权问题上与亚洲的分野完全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是西方把人权当作政治工具的结果。事实上,不同的权利观念是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亚洲,尊重个人并不必然与人权相联系。对于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来说,自由首先意味着摆脱殖民统治的自由,权利首先意味着从殖民者奴役之下独立的权利。因此,亚洲国家的个人权利是以国家和集体的权利为基础的。亚洲一直在学习西方的优秀价值观,亚洲所不能接受的是西方对于个人至上和政治权利的过分强调,因为个人至上与亚洲文化不相容。 以中国人权为例,中国特色人权观同西方人权观,有着明显区别,中国认为,人权不仅仅是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权利、公民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中国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人权推进的核心要义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而在西方,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格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尽管“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存在着主观主义和相对的色彩,但它否定了神的存在,首次将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强调的是个人的感觉,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之后的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在普罗泰格拉那里,人还是个体的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苏格拉底

人权的国际保护

人权的国际保护 一、人权的概念 邵津: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得基本权利,或者说是指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平等、自由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权利。 饶戈平:人权是指人所享有的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二、人权的国际保护 邵津: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指国家按照国际法,通过国际条约或者基于国际习惯,承担国际义务保护基本人权,并在某些方面进行合作与保证及相互监督,禁止非法侵犯这些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并促使它们得以实现。 饶戈平:人权的国际保护即国际人权法,是指国家之间通过条约或习惯国际法而承担国际义务,对实现人权的某些方面进行国际合作与保护,并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也涉及人权的国际保护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非PPT:人权的国际保护历程:人权的国际法保护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人权的保护起初只有国内法保护,但历史上也在特定领域中存在着对人权的国际保护,包括:保护宗教上的少数者、人种少数者、语言少数者;禁止奴隶贸易和奴役制度;国际劳工保护;保护战争受难者。 人权国际保护受到正式和普遍重视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日、意法西斯的军国主义独裁和野蛮侵略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遭到严重侵犯。因此,通过建立新的国际保护机制以保证和维护基本人权的思想在二战以后开始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随着《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独立承认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宣言、条约相继通过,人权的国际保护体系逐渐形成,国际人权法作为国际法的独立分支也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 三、人权的国际保护方式 (一)国家通过参加国际条约,承担国际义务保障人权和改进国内的人权状况,这是国家承担条约义务的前提下进行的。 (二)国家未参加有关的国际人权条约,但根据该国所确认的有关人权保护的国际习惯法规则,通过国内立法和司法活动保护人权。 四、人权的国际保护与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 部分国际法学家的观点:人权的国际法保护可以限制或改变国内管辖权或不干涉内政原则。假设人权与主权对立,也不能以取消联合国与其宗旨为核心部分相关的职能为代价。 部分国际法学家的观点:人权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个人所实际享有的权利不但受其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制约,也受国内道德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人权保护目前主要是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由国内法来调整。

美国的人权

美国的人权 姓名:汤文雅班级:081国政0班学号:200833043 关键词:人权美国人权报告 当今国际社会,“人权”之词所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众所周知,美国常常用“人权自由”来干涉我国的内政,诽谤我国的制度。美国的人权观是双重标准的,是自私自利的,无原则可言。也可以说,美国的人权观是霸权主义的人权观,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美国的这种人权观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同时,对美国的这种虚伪的人权观也越来越厌恶了。 人权,不仅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提出和确认,使人权概念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的狭隘界限。当今国际社会的人权概念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权利,而是将集体人权即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种族平等权等也纳入其中。相对于个人的财产权、自由权和安全权而言,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实现民族自决、维护国家独立的权利,发展中国家人民自由处置其自然资源和财富、发展民族经济的权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平与安全的权利,都更为重要。集体人权的确认,反映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要求。这是人权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突破。 人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助获权、公正权。人权的基本内容仅仅一种最低限的保障,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又出现了很多对人权的扩充。人权的进阶内容一般都是基本内容的融合、扩展、深化。进阶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权和民族自决权。 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那么一切其它权利都是空中楼阁。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 “自由权”这个混合体词语不应存在,“权”已经是个包含了具体的规范,有容许和禁止的条文,而"自由"是含有无限制无约束性的主观感性概念性形容词,把无限局限于规范性"权"之内是合逻辑的表达。 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延伸。如果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选择他喜欢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质作为支持,那么,对自我劳动的所得进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权与自由权必不可少的保障。 尊严也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合理延伸。如果一个人若无尊严,那么他的生命至多是一种无人格的形式。尊严权主要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敬互爱,文明礼貌。如果一个人的尊严权被否认,就意味者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羞辱,威胁,骚扰,中伤他,那显然他就失去了“作为人类”的资格,这无疑是和人权所不容的。 获助权常常和“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出现于天灾、人祸之后。由于种种不可预知的灾祸,人的生命权无时不刻受到威胁。在危难关头得到伙伴的帮助,是生命权的必要保障。 公正权是为了将人权平等的扩展到每一个人身上。公正权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权中其它部分的必要条件。 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个人的天赋权利。发展权在坚持个人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集体人权”这一新生概

推动“自由、民主、人权”并非是西方的自觉自愿

《推动“自由、民主、人权”并非是西方的自觉自愿》 西方现在的主流话语称: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 这些普世价值。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有悖于历史事实。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是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不包括有色人种、不包括华人、不包括穷人。在这个“人权宣言”通过两年之后的1791年,一位名叫德古兹的伟大法国女性,骇世惊俗地起草了《女人和女性公民权利宣言》,但她却被送上断头台,她渴望的妇女投票权,直到她死后一个半世纪才在法国实现。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也一样,“人人生而平等”指的是有地位的、男性白人之间的平等,不包括妇女、黑人、华工,也不包括白人中的穷人, 保留奴隶制也是美国国父们经过辩论后作出的选择。 从17世纪开始的两个世纪中,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是西方推崇的“普世价值”,他们谈的自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包括了贩卖奴隶的自由,包括了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自由,包括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自由。美国的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值得肯定,但战后双方还是作了政治妥协,认为美国“统一”的价值高于黑人“自由”的价值。美国不久又颁布法律,建立了一整套种族隔离制度。这套践踏人权的制度在美国又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都迷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迷信以恶报恶,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有识之士终于开始了深刻的反省,并对欧洲的很多主流价值重新作了评估、做了筛选,把坏的剔除,把好的留下,并努力把好的那部分打造成普世价值,这才有了1948 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及其意义 人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内涵。近年来,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招牌,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致使本来多元的人权概念更加混乱化。众所周知,现代西方人权思想,直接来源于近代西方人权思想。为了从根本上厘清现代西方人权的本质,我们就来对近代西方人权思想诸问题作简要探讨分析。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由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既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在近代人权思想产生之前,西方就产生了人权思想的萌芽,它主要体现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思想中和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中。而近代西方人权思想与古代人权思想萌芽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从理论上讲,人权在于“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在于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和自主意识。 中世纪时,基督教主宰了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人权,完全被异化为神权。从本质上讲,基督教的神权是对人权的否定,但是,在基督教的神学体系内,它使西方第一次有了一种普遍的“人”的概念。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赐予每个人一定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尊严和价值。但基督教倡导的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宗教性质是完全适合的。近代西方人权思想除了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外,也是时代的要求和产物。十四、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世纪后期在西欧各国,封建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严重束缚着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提出权利要求,并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正是由于古代人权思想的萌芽和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所导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权利和自由的要求,从而产生近代西方人权思想。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人权理论和学说,在这一时期“人权”一词正式出现。一般认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具体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是人的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以及财产权等人的“自然权利”。人权思想,可集中概括为:“自然权利”“、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也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进步性表现在:

确立国际人权的主要条约

国家人权条约体系 目前,国际人权法主要是由一系列条约构成的,这些条约主要包括: (一)1966年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开放给各国签署和加入。这两个公约汲取了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并加以完善和发展。两个公约的内容涉及了法律上人权的基本内容和国际人权保护的主要方面,被认为是基本的关于人权的国际法律文件。两个公约都首先规定f自决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其中《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主要涉及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权利,包括工作权,社会保障权、家庭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它要求缔约国尽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以便使这些权利逐渐得到实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涉及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包括生命权、免于酷刑、人身自由、公正审判、信仰自由、和平集会、选举权和桩选举权等,要求缔约国尊重和保证这些权利,并为达到此目的采取必要的立法或其他措施,以实现公约所涉及的各项权利。两个公约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履约机制。 (二)专门领域或区域的人权条约1、专门领域主要包括: (1)消除各种歧视方面一是《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行公约》; 二是《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 三是《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公约》; 四是《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五是《反对体育领域种族隔离公约》等。 (2)妇女儿童权利保护方面一是《妇女政治权利公约》; 二是《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是《儿童权利公约》等。 (3)禁止奴隶制和强迫劳动方面一是《废止奴隶制蛆隶贩卖及类似奴隶制之制度与习俗补充公约》; 二是《废止强制劳动公约》等; (4)保护被拘禁者权利方面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主要是《禁止酷刑和其他不入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

谈谈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之间的区别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谈谈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之间的区别国际人权法与国际人道法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在于, 他们的主要作用和根本宗旨都是在努力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与尊严。这是一篇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之间的区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之间的区别,在于法律渊源、内容、保护对象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 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国际公法的两个分支。国际人道法是一套由条约或习惯确立的国际规则,专门解决在国际性武装冲突或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直接产生的人道问题。它保护那些受到或可能受到武装冲突影响的人员和财产,限制武装冲突各方自行选择作战方法和手段的权利。国际人权法即人权的国际保护,一般是指促进和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普遍尊重和实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1】关于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国际人权法的关系,在国际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广义的国际人道主义法看,它包括人权法,人权法只是代表一般人道主义法的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正相反,认为人道主义法是派生于战争法的法律。而人权法是构成和平法重要部分的法律,优先于国际人道主义法。【2】但是从这两种法律逐渐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且这种联系和作用还在发展。 国际人权法与国际人道法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主要作用和根本宗旨都是在努力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与尊严。其主要区别在于: 一、在历史和法律构成方面的渊源不同 国际人道法先于国际人权法而产生,如若以国际条约或公约作为国际人权法的标志的话,则和平时期的人权要从《世界人权宣言》开始,也就是说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而国际人道法的历史则要长得多,因为从历史上看,战争法是国际法中最为悠久的部分。国际人道法适用于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主要条约渊源是1949年的《日内瓦公约》及其1977年的《第一附加议定书》。它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主要条约渊源是《日内瓦公约》之共同第3条和1977年的《第二附加议定书》。而国际人权法的主要条约渊源是《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年),《灭种公约》(1948年),《消除种族歧视公约》(1965年),《消除对妇女歧视公约》(1979年),《禁止酷刑公约》(1984年)以及《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主要的地区性条约包括:《欧洲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公约》(1950年)、《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1948年)、《美洲人权公约》(1969年)以及《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宪章》(1981年)。【3】 二、具有不同的内容 国际人权法的含义更为广泛,它包括公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应享有的权利与应承担的义务,而国际人道法则一般限于战争或武装冲突时交战国、中立国、参战人员以及平民的权利与义务,因此也被称为战争法或武装冲突法,如有关国际人道法的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内容,包括战斗人员一旦由于生病、负伤、沉般或主动放下武器,就必须被给予战俘地位,受到人道主义待遇,不得使用生物、化学、细菌武器及某些类型的枪弹,占领国在占领领土内必须保障平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等。国际人道法不仅涉及到人权内容,而且包括海牙公约等一系列战

世界人权日贺词

世界人权日贺词 世界人权日的由来: Many in my country thought that President Truman was making a grave error when he ordered the racial desegregation of our military.They argued that it would undermine unit cohesion.And it wasn’t until he went ahead and did it that we saw how it strengthened our social fabric in ways even the supporters of the policy could not foresee.Likewise,some worried in my country that the repeal of “Don’t Ask,Don’t Tell”would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our armed forces.Now,the Marine Corps Commandant,who was one of the strongest voices against the repeal,says that his concerns were unfounded and that the Marines have embraced the change. 世界人权日为每年的12月10日。联合国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并定每年的12月10日为国际人权日。受到该世界人权宣言的启示,联合国在1966年制定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目的在进一步阐明并执行宣言所揭示之各项人权精神。该二盟约加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任择议定书与“世界人权宣言”合称“国际人权宪章”(International Bill of Human Rights),为国际间最重要之人权典章。

浅谈中美人权观差异

浅谈中美人权观差异 周齐力 201001417 一.美国人权观 《独立宣言》把“天赋人权”作为其理论核心,因此美国一直认为人权是天生的,绝对的,一味强调人权的普遍性,认为这个世界只存在一个人权标准,即按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确定的标准,因此美国具有一种以自由人权为基础的道德优越感,并希望其他民族分享他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与人权希望“解放全人类”。九十年代初,美国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认为人权问题在本质上不再属于任何国家内部管辖的,因此当一国的人权状况存在问题时,其他国家可以超越该国主权进行直接干涉。美国对国际事务的这种干涉,既与美国所理解的自身利益有关,也与这种美国价值观念有密切关联。美国受人权原则影响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干预主义,例如台湾问题,这显然违背中国一直信奉的大一统价值取向,因此就会十分容易引发中国人对自身心腹之患的担忧,并激活中国人深层的“受害者意识”,形成两国对峙局面。冷战结束以后,制约美国国际行为的另一极的消失,美国国力的空前膨胀,都使美国的干预得以在世界事务中长驱直入,更使这种政治文化中的人权观显示出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人权观 中国方面则认为,人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性的概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近代以来是一个不断由于被迫失去主权而遭受外族侵凌的国家,这就使中国人对“主权”保持着高度珍视的社会价值理念。“没有主权就无所谓人权”的观念被中国当代政治家接受。中国认为主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政,人权在本质上试主权范围内德事情,因此要维护主权,反对以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中国人近代的苦痛的历史经验使之对“主权”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理解,认为主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权”。中国人的集体人权观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强烈的集权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对人们深层的影响力有关。 三.浅谈中美人权问题实质 中美两个在人权看法上的分歧,我认为主要是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水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美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崇尚自由民主,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下,美国把人权当作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最高准则。而我国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我国最基本的人权,因为我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比重大,尽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状况很差,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才是政府面临的最大人权问题。正因为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关注的人权焦点才不同。中美之间始终存在着的这些政治文化差异,在当某种国际矛盾出现时会特别明显,中美两国将会以自己特有的政治文化来对国际冲突与事态作出不同的解读,从而引发严重的信任危机,形成与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希望两国能进行更多的了解和对话,这必将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欧洲人权公约

欧洲人权公约 第1条- 尊重人权 第1条的规定仅是在规范本公约的各个签署国必须要确保本公约所列出的权利与自由可以在“其管辖范围内”获得充分的保障。在某些特殊请况下,“管辖”并不仅指缔约国本国领土范围内而言,确保公约所列出的权利与自由能被充分保障的义务尚及于外国领域,缔约国实际控制的外国领土即为其例之一。 第2条- 生命权 第2条保障了每个人的生命权。本条的第一项内容排除了合法执行死刑的状况,另外,在第二项的部分规定,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逮捕嫌疑犯或逃犯、以及镇压暴动或叛乱而“绝对必要”使用武力进而造成生命的剥夺时,并不被认为违反本条之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合法剥夺他人生命的例外情形在各该国家同时也批准第6号及第13号议定书的情况下,将受到更进一步的限制。另外,此种权利在和平时期也不能依据本公约第15条而被免除。 直至1995年以前,欧洲人权法院对于生命权并未作出明确的表示,不过在McCann v. United Kingdom一案中,其认为本条第二项的例外状况并非在建构何种情况下允许杀人,而是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可能遭致人员伤亡的武力。。 另外,欧洲人权法院认为,每个成员国在公约第2条规定之下,有下列三个主要的义务: 1.避免任何人遭受到非法杀戮之义务 2.调查任何原因可疑的死亡之义务 3.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积极的手段去避免任何可预见的生命伤亡之义务 第3条- 免于酷刑与不人道或侮辱待遇之自由 第3条主要在禁止酷刑以及不人道或侮辱的待遇。且就此权利本身并未有任何例外或限制规定。本条规定通常除了被用于禁止酷刑之外,亦被用于禁止严重的警察暴力情形以及极为差劲的拘留环境。 欧洲人权法院强调第三条为一种“绝对条款...不论被害者的行为为何。”该法院同时也解释本条认为,任何成员国皆应被禁止将任何人驱逐或遣返至可能使其遭受到酷刑或不人道或侮辱之待遇或处罚的国家。 最初,欧洲人权法院对于是否构成酷刑采取较为严格的解释,其常常倾向于认为该国是触犯了禁止不人道和污辱待遇的对待。因此法院认为像是睡眠剥夺、将人置于强烈噪音的环境下或是要求他们将四肢伸长到极限并靠着墙站着一段期间并不会构成酷刑。事

国际人权法论文

国际人权法论文中国人权发展与法治保障 学生姓名: 学号:

论中国人权发展与法治保障 摘要:人权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热议的话题。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在我国,人权事业刚刚起步,党和人民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11年9月8日,中国发表了首部人权蓝皮书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使我们在保障人权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人权保障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它指引着法治建设的发展趋向,同时,法治建设又为人权保障创造条件并提供保证。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人权的法治建设十分必要。 关键词:人权人权发展人权与法治 引言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人权的主要含义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作保证,人类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就谈不上符合人的尊严、本性的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是为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服务的。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人权问题。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基于其本质应该享有的权利也就必然涉及一切社会领域。人权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全面、有机的权利体系,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的权利。按享受权利的主体分,人权包括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两种。按照权利的内容分,人权包括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两大类。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系中一个非常深刻、敏感而又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使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享有充分的人权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另一方面,一些明显有悖公民权利的事件也是不断被曝光。中国人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人权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