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学生姓名:李富侠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

摘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USA; Japan; Atomic bombs; reason.

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原子弹的研制与投掷

美国从1941年开始实施曼哈顿计划,1945年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耗费20多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之后,科学家们进行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最初设想对德国使用这种新武器,但还未及使用,德国就被打败了。因此,随着杜鲁门1945年4月入主白宫,美国政府便决定利用原子弹进行威胁,以美国的方式结束战争,[1]迫使日本投降而无需美国军队攻入日本本土造成重大牺牲,并且避免苏联参战的不良政治后果。

1945年8月6日,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到了广岛;随后杜鲁门发表声明,要求日本赶快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再遭原子弹打击。但广岛的悲剧并没有使日本政府立即同意接受“无条件投降”。 8月9日,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了长崎,两次原子弹爆炸共造成数十万日本人伤亡。美军在日本投下大量传单,称如日本再不投降,将会遭到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的轰炸,直至彻底毁灭! 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终于颁诏,宣布投降。

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对日使用原子弹,是美国决策者从本土进攻、政治解决以及依靠苏联击败日本等各种方案中的最后选择。这一选择不仅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更主要的还有政治上的考虑,这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同时也暴露了美国战后外交和军事战略的主要方面。

(一)以小的代价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以减少美军伤亡

德国战败后,日本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尽管日本人明知道德国已经垮台,自己的处境也是绝望的,但他们仍以料想不到的顽强精神继续抵抗。冲绳岛大血战,日本军队组织的“神风决死队”的自杀性攻击行为,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虽然败局已定,但其陆军尚有200-300万人,在中国也有同样的兵力,飞机尚存6000-9000架,而且正在积极准备“本土决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比较此前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冲绳岛与日军作战的损失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对日军本土作战,将损失20万人左右,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甚至可能多达100万人。战争已接近后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军的伤亡,是美国最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原子弹爆炸所具有的惊人特征

来震撼和威吓敌人。史汀生认为:“为了迫使日本天皇和他的军事顾问们真正投降,就得给他们一次当头棒喝,令人信服的证明我们有力量摧毁日本帝国。”他还说:原子弹“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惊人破坏力的武器,它还是一种心理武器”。马歇尔“十分强调这种新武器具有震撼敌人的作用”。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突如其来的震惊比旷日持久的压力能更快地产生决定性的结果。震惊使对手六神无主,压力却使他们有时间去适应。因此,投掷原子弹是最迅速结束战争的方式。

(二)向世界各国显示实力,通过核讹诈获取世界霸主地位

二战后期,随着法西斯战败,结盟基础逐渐消失,美苏矛盾日益突出,美国对苏联趁机扩张势力范围的做法日益不满。经过二战苏联军事实力与国际威望得到了空前提高,苏联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况且,在对日作战中美国还有求于苏联出兵援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苏联的扩张行为不满,但还不敢对苏采取强硬的对抗态度。随着原子弹研制的成功,美国对全球的战略、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统治集团心目中,原子弹是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美国可以通过核讹诈来显示大国的实力,以达到获取世界霸主地位的目的。

在轴心国的共同威胁下,美苏建立了战时有限度的合作,并达成了战后适度合作的共识。但是,苏联坚持政府维护自己决定力量、安全、秘密和独立的权利,在没有涉及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在联合行动中,承担有限的义务。雅尔塔会议标志着美苏理解与合作的前景达到了极点。在雅尔塔会议中,罗斯福用牺牲中国来获取斯大林的承诺,苏军在投降后2至3个月出兵加入太平洋战争,条件是要事先签订确认这些利益的中苏协定。[2]但到了4月份,战争形势发生变化,美军修正了他们对战争形势的分析:日本已失去制海能力,不存在撤回部队威胁美军的问题。所以,美国无须利用苏联结束战争。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依然准备对日作战,希望占领日本的领土北海道。此时杜鲁门已获悉原子弹试爆成功,杜鲁门决定在苏联红军产生影响之前结束战争,这将避免与苏联分占日本,增强美国与苏联谈判后划分势力范围的砝码。

(三)实战试验,使美国对原子弹这种武器有更多的了解

二战期间各国在研制原子弹时尚不清楚原子弹的实际威力,随着美国第一颗

原子弹试爆成功,美国科学家和当权者才开始真正了解核武器的威力。1945年5月31日和6月1日,“临时委员会”明确讨论了原子弹的使用问题。奥本海默和格罗夫斯应邀参加了会议。讨论的两个问题之一是,是否同时实施多次袭击。奥本海默主张这么做,但格罗夫斯反对,他说部分原因是,“如果不同时轰炸,可以对这种武器有更多的了解,反之我们就会失掉这种机会”。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是一次实战实验,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从打击目标的选择上:格罗夫斯的意见是,实际的打击目标应该是未受空袭破坏过的目标;理想的情况应是,第一个目标要达到足以使其造成的破坏限制在目标本身的范围内,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准确的确定这颗原子弹的威力。

从投弹的种类来看:如果说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是为了能对日本军政当局产生心理威慑效果,促使日军早日投降的话,一颗原子弹足以,使用第二颗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格罗夫斯肯定还想知道这两种裂变效果如何。”于是,不等日本反应过来又投了第二颗,而这两颗原子弹一枚使用的是铀,另一枚使用的是鈈。

从投弹的工程来看:物理学家哈罗德·阿格纽、拉里·约翰斯顿博士对原子弹爆炸的声音、闪光、烟云、爆炸等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四)美国使用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人民雪耻的心理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并袭击了太平洋其他地区,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基本上不同于反德、反意的战争,它是一次复仇战。”美国人把他们的太平洋敌人看成背信弃义和野蛮的疯子。战争期间的广告和宣传都把日本描述成非人的猴子、丑恶的啮齿动物、分泌毒液的昆虫。[3]杜鲁门说:“当你不得不对付一只野兽时,你不得不像一只野兽一样对付它。这是遗憾的,但是真实的。”[4]人们首先要正视历史,是日本法西斯挑起了战争,他们是引发一系列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日本方面在年复一年的纪念广岛长崎的受难者时,只想到日本受原子弹之害,却不愿意承认日本法西斯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始作俑者,企图否认日本给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惨祸,如南京大屠杀、毒气战、细菌战、万人坑等等。正如日本科学家武谷三男所言,如果日本不正视他们给朝鲜和中国造成的比原子弹大得多的破坏行为,也就没有资格去批判美国人的残暴。

在美国大多数人对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欢欣鼓舞,许多人甚至遗憾,为什么只有两颗原子弹用于摧毁日本。在1945年夏末秋初的民意测验中,85%的美国人对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表示认可。在9月份的民意测验中,只有4%的美国人认为不应该使用原子弹,27%的人认为应该在日本的无人区投放,43%的人赞成使用一颗原子弹就足够了,另外24%认为应该“扫平日本”。在10份的民意测验中,所提的问题略微不同,但赞成投放原子弹的人更多。23%的人认为,在日本有机会投降之前,应该投放更多的原子弹。[5]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世界强国居然遭受小日本的偷袭,这种为珍珠港复仇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五)向美国国会证明花费巨额经费研制原子弹是值得的

美国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高度机密的计划,他对美国政府的很多官员、军队将领和国会议员都是保密的。研制原子弹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此,美国动用了15万人,投资了20亿美元,而这些巨款都是罗斯福总体通过秘密渠道从军费中转来的。1945年2月,众议院军事拨款委员会委员恩格尔指责了原子弹研究的巨大开支,要求允许众议院对它进行部分调查。美国加速了核分裂物质的生产,格洛夫斯害怕将在原子弹试制成功前结束。投掷原子弹,检验一下它的威力,有关当局可向国会报告,避免国会追究政治责任,也可向国人作一个交代,还可以安慰一下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们。

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格洛夫斯认为,杜鲁门做出的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决策,“将永远被认为是无比英勇和聪明的行为。”杜鲁门最后拍板使用原子弹是在听取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意见后才下定决心的。丘吉尔说:“一次或两次袭击可能结束战争,给日本挽回其‘体面’的台阶。这样可以解除日本决死作战的武士道精神。”[6]丘吉尔认为,他从来没有对杜鲁门作出对日使用原子弹决策的正确性“表示过怀疑”,使用原子弹来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是一个永远不改变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7]

正如杜鲁门所说,我们不能过分强调道德的因素,因为敌人是不讲道义的。在战争中,日本的残酷和野蛮已达到了我所不能相信的地步,既然他们是野兽,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他们。[8]使用原子弹不仅是为了“限制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同时还试图通过展示原子弹的威力,迫使苏联在战后国际问题上做出让步,在美国决策者的心目中,原子弹成为对付苏联的“锤子”和“放在门

后的枪”。然而以弗兰克和西拉德为代表的原子能科学家极力反对使用原子弹,他们联名上书,向史汀生提交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使用原子弹突然袭击日本而得到的种种军事上的好处和拯救美国人民免于牺牲,要是和因此而激起遍及全球的恐怖和厌恶情绪相比,那是得不偿失的。……如果美国首先对人类投下这种毁灭一切的新武器,它将丧失全世界公众的支持,助长军备竞赛,损害有朝一日达成控制这种武器的国际协定的可能性。从这些考虑出发,他们认为,用原子弹对日本进行一次早期袭击是不可取的。[9]

最终,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策,是美国政府、军方的共识,它几乎与《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和公布同时进行。8月6日,美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立即发出炫目的强烈白色闪光,同时在市中心上空发生大爆炸,顷刻之间,全市卷起一片巨大的烟尘云雾,广岛全市被漆黑的可怕烟幕烟幕笼罩起来,接着升起几百根火柱,于是,广岛市变成了灼热的地狱。[10]然而,日本政府仍然拒绝投降,日本大本营表示,此种炸弹并不可怕,我方有办法对付。9日凌晨,苏军从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11时30分,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15日,日本在保留天皇地位不变的条件下,宣布投降。

三、结语

军刀和原子弹都是战争的武器,在剥夺人的生命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残忍。历届日本政府总是想通过渲染原子弹爆炸对日本人的伤害来掩盖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给遭受其侵略的国家、地区的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实属别有用心,但也徒劳无益。[11]原子弹给日本人民造成的伤害是值得同情的,但美国的原子弹首先、也是唯一一次被使用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战场上,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速度,避免了被占领国家和地区人民因战争的延续而出现的更大伤亡,因此,在政治意义上表现出维护遭受日本侵略国家和地区之独立的正义性;在战略意义上也仅限于为抗击法西斯而在战区同敌人作战的战局。军刀、原子弹作为杀人武器同样残忍,日本不但要记住原子弹爆炸的后果,更应记住原子弹爆炸的前因。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远东战略依据不同的战略考虑有过两次转折,这两次转折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后果也不同。罗斯福时期,美国不惜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从依靠中国击败日本,转而谋求与苏联的合作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

次转折主要是为了战后美苏在远东和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到杜鲁门任内,美国完成了远东战略第二次转折,从依靠美苏合作进攻日本本土,到投掷原子弹,迫使日本向美国单独投降,从而暴露了美国的远东战略,即:遏制苏联势力在亚洲地区的扩张,并以单独占领日本确立了美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基点,这从后来凯南的“五大力量中心论”和艾奇逊“亚洲防御圈”计划中都表现的非常清楚。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决策者经过一系列内部争论,采取了与罗斯福不同的政策:从一度考虑修改到最后放弃修改无条件投降原则、排除苏联参战直至使用原子弹,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战略转变的的基本意图。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美国谋求在战后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原子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原子弹仅仅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当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希望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核武器只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而存在,任何国家都不要在核武器的使用上轻举妄动,任何国家也都不能做出任何有损于世界和平的事情,否则,它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敌人。

参考文献:

[1]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87页.

[2]杜鲁门于1945年8月9日的公开声明:《总统的公开声明:杜鲁门1945》[R], 华盛顿D.C.1961年版,第197页.

[3]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画报月刊》,[J]1945年3月.

[4]杜鲁门1945年8月9日广播讲话[R]《总统报告:杜鲁门1945》,华盛顿,1961年,第131页.

[4]乔治?盖洛普主编:《盖洛普民意测验》[M],纽约,1972年版,第一册,第531-532页.

[6]修义嵩:《原子弹秘闻录》[J]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7]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第6卷。第553页.

[8]美国海军部:《外交史》[M]雅尔塔分册,华盛顿,1961年,第369页.

[9](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下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49页.

[10]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四册[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36页

[11] 蔡丽娟,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浅论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刀和美国的原子弹”[J]《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2、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教育,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国别史专题四:美国
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 1775-1783) 1、原因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传播、英国压制 2、导火索:1773/12 波士顿倾茶事件 3、六件大事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 第二届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发表(1776) 萨拉托加大捷(1777) 北美英军投降(1781)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4、推翻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为发展奠定基础 双重性质 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1787 年宪法 A、应用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学说 B、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内容: 1、中央与地方 2、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特点:三权分立,制约权利、平衡利益 评价: 1、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民主制度 4、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 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利 C、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实行种族歧视 2、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 年华盛顿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专政 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第一层 联邦与州之间的分权,其实质是联邦与州共享主权 第二层 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华盛顿 ①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 1775 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训练正 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b5E2RGbCAP ③ 1776 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7 月 4 日,通过〈独立宣言〉 ,宣告美国成立。 ④ 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鼓舞了各地的爱国者 ⑤ 1781 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拒绝接受王位。

原子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论原子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众所周知,原子弹确实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带来了恐惧,它不但在当年使得日本人更快地投降、使美国人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也曾一度使得斯大林在对抗美国的遏制战略时如履薄冰…… 当我们翻开这一段沉甸甸的历史,60多年前的一幕幕场景便再次浮现在眼前——当年美国人在制造出原子弹后是怎样的兴高采烈,紧接着他们又是怎样的趾高气扬,并迫不及待地将其投掷在日本的土地上;斯大林在表面上是如何的不动声色、谨慎应对,并紧紧抓住了对日宣战的最后机会,同时在暗地里下令全力加速研制原子弹…… 上述的一切也表明,核武器对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对他们制定各自的国家战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今天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分析原子弹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原子弹是一种核威慑性武器,能威慑他国,为本国带来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核威慑”战略。也就是核大国倚仗核军备和核战争威

胁来实现本国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策略。“威慑”就是以使用武力作为威胁,迫使敌方因面临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报复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一种手段。西方理论界把威慑的手段分为“惩罚性威慑”与"抑阻性威慑"。前者亦称“进攻性威慑”,即采取迅速和压倒一切的报复行为,迫使进攻者认识到得不偿失,其立足点是反击能力。后者亦称“防御性威慑”,即以足够的、有效的防御能力,使敌方感到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再次,原子弹销毁后,里面的核原料可以用来发电。核电站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来加热水产生蒸汽。利用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变成电能。世界上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核电站来发电的居多,而且产电量大,所占比例高。 当然要说到原子弹对我们人类的负面影响,那可就可圈可点了。众所周知,原子弹在历史上只有美国在二战期间对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分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致使日本投降。在军备竞赛期间,美国、苏联、法国等核大国进行了千百次的地下、空中大规模的原子弹试验,释放了巨大的放射性物质,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从1944年到1957年的13年间,美国中西部汉富德第2号反应堆向周围的大气泄漏了大约53万居里的碘131。附近很多居民都得了胰腺疾病甚至胰腺癌,牲畜也生产出大量有缺陷的后代。1954年比基尼岛的氢弹试验,不仅是上百艘渔船上的渔民受到辐射,附近众

广岛遭原子弹轰炸事件

【广岛遭原子弹轰炸事件】 广岛是日本本州西南部广岛县首府所在地,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 7月26日, 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 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 .5万吨。炸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 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截至2007年8月,广岛因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达253008人。>> 日本纪念广岛遭原子弹轰炸64周年[组图] 长崎是长崎县的首府, 面积406.35平方公里。16世纪,长崎在葡萄 牙人的要求下开港。开港后,长崎与荷兰、葡萄牙 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期间, 长崎是日本同外国交往的唯一港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德 国法西斯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 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 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 8时15分,美军向广岛市内投下一颗代号为“小 男孩”的铀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 广岛市24.5万人中的20万人死伤,整个城市 化为废墟。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02分,继袭击广岛之后,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目标是长崎。此次袭击密码代号为“16号特别轰炸任务”,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TNT)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胖子”采用复杂的“内爆法”引爆系统,由气压、定时、雷达和冲击4个不同引信组成。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广岛和长崎因原子弹轰炸造成的伤害遗留至今,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截至2007年8月,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广岛、长崎因受原子弹爆炸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分别超过25万和14万。>>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名人故事:导弹之父钱学森

名人故事:导弹之父钱学森 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 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 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 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当此之时,反袁声势席卷全国,东南各省相继响应,袁世凯焦劳羞愤,宣布取消帝制,于6月6日死去。一场丑剧就此结束。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 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多谋善断,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 当他率领大军直捣希特勒的巢穴柏林时,他的辉煌战功达到了顶峰。 但是,对政府不满的岂止尼古拉上校一人。一些人见拥戴华盛顿不成,决定自己动手。他们一方面派代表向大陆会议递交请愿书,表示如 果正义得不到伸张,部队将采取果断坚决的行动;一方面呼吁召开军官 大会,要求“给政府颜色看”,一场反政府的政变正在酝酿之中。

于是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 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还大声喊道:“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钱学 森只不过是要回国,美国人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那么着急呢?因为他知 道钱学森是个人才,他的知识和能力要是为中国服务,很可能对美国产 生威胁。他有一个恶毒的想法就是:我们美国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其他 国家得到。于是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不准让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美国海关果然禁止钱学森回国并扣留了他的所有行李。但后来更可怕的 事情发生了,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 守所关押起来。如果不是钱学森的老师和校友大力帮助,恐怕他是难以 得到自由的。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纳粹德 国的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 国之鹰”。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以下为大家提供名人故事:沙漠之狐隆 美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 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 银狐皮袍。” 1947年,在极端分子的挑拨下,加尔各答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发生冲突,为了拯救成千上万个无辜者,78岁的甘地对外发表声明,决 定从9月1日起开始绝食,一直到动乱结束。甘地绝食的消息几小时就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学生姓名:李富侠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 摘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USA; Japan; Atomic bombs; reason. 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日本强

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 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战后的日本,40%的城市建筑被摧毁,近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了45%的国民对富,2200万人失去了家园。停战后不久的那几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约为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医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显得毫无作为。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占领政策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占领动机,是变革日本旧的孕育军国主义的社会结构,除掉日本垄断资本这个对手,同时把日本改造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是在占领初朝,作为“盟国”成员之一的美国,也不能一开始就立即拒绝“盟国”对日

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揭秘美国投原子弹的真正原因 文档分析

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揭秘美国投原子弹的真 正原因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接连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核武器打击。对于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一直以来都存在两大流传甚广的说法,但恐怕都有疏漏。 认识上的两大误区 第一种说法是,原子弹是使冥顽不化的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武士道精神长期以来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日本军人在战场上一直都以顽强和宁死不屈著称,很少有日军主动投降,甚至是在战局已经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日军也宁可选择自杀冲锋或是“神风特攻”之类同归于尽的方式也不愿意放下武器。所以到1945年8月,尽管美军已经攻占了冲绳,兵锋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认为日本肯定还是不会投降,一定会死撑到底。美国依靠原子弹,才彻底粉碎了日本顽抗到底的决心。 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情,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是从1945年2月开始的战略轰炸和代号“饥饿战役”的水雷封锁。 柯蒂斯·李梅少将在1945年1月担任美军第21轰炸

机部队司令后,对日本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采取了夜间低空投掷燃烧弹的新战术,史称“李梅火攻”,从3月到7月底,美军总共出动各种型号飞机330 41架次,其中B-29轰炸机1.5万架次,投弹16万吨,其中7月投弹就超过4.27万吨,美军计划8月的投弹量将超过10万吨! 有98个日本城市遭到轰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区被烧毁面积均在50%以上,东京、横滨为56%,名古屋为52%,大阪、神户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毁面积最高,达到96%,甲府为72%,日立为71%。在空袭中死亡约23万人,伤47.6万人,失踪2.4万人,有244万幢建筑物被毁,800万人无家可归。 3月9日夜间,一个晚上的空袭就造成东京10万人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广岛原子弹轰炸的伤亡人数。 173架B-29轰炸机夜袭富山市,将其夷为平地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60—70 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1956—1978 年期 1

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

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 弹 一、长崎两颗 1945年8月6日上午9时15分17秒,美国空军的一架B-29重型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45秒后,它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徐徐腾飞……于是,广岛成了地狱。二十万人死于爆炸中和后来的

原子病。 这天,杜鲁门总统向日本发出一份通牒: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从空中以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毁灭武器将日本毁灭。可是,等了两天,日本却还沉默着。杜鲁门想,广岛的那一颗力量还小,还需要对日本进行第二次打击。这样,在第三天头上,即8月9日中午时分,日本又挨了第二颗原子弹,地点是长

崎。 事后,美国战略轰炸统计局匡算,约有3.5万人死亡,6万人受伤。负责原子弹研制计划的格罗夫斯将军说:“这个数字比我们原来估计的要少得多。” 那么,“原来估计”的是多少呢?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为什么这么讲呢?原因很简单:“原来”是按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威

力“估计”的;而现在的死伤数字只在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效果之内。事情说穿吧———美国当初对长崎投放的是两颗原子弹而不是一颗。也就是这个缘故,所以当死亡数字出来以后,格罗夫斯大失所望。而倘要对此予以深究,那原因不外两个:其一,两颗原子弹都比较偏离目标;其二,两颗中的一颗为哑弹。

当然,美国方面宁愿相信第一种原因而不愿看到的是第二个原因所致。因为第二个原因所带来的附带影响实在不可想像———它会使人吓出一身冷汗的。 二、一颗哑弹 不过,现在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当年美国在长崎投放的原子弹到底是一颗还是两颗?

后来披露的一份私人材料则证明:哑弹的“可能”是存在的,或者就是事实。因为提供这份“私人材料”者不是别人,而是当年“曼哈顿”计划的官方负责人,后来的陆军退役将军格罗夫斯。 1945年7月24日,格罗夫斯在给马歇尔将军的报告中就拟就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四个目标,它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同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年表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

罗伯特·奥本海默 美国原子弹之父 摘要:奥本海默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本文通过他在量子力学、黑洞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及其他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的迅速崛起所起的作用,来展现作为杰出理论物理学家的形象;他成功地领导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却竭力阻止氢弹研制而酿成著名的“奥本海默案件”;进一步揭示了科学给科学家所带来的“自豪与道德”之间的良心冲突. 关键词:奥本海默,量子力学,黑洞概念,曼哈顿计划,奥本海默案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812 罗伯特·奥本海默(Robort Oppenheimer),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先驱,年轻时,就为早期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三十多岁时,就在伯克利创立了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的理论物理学学派,为美国物理学的迅速崛起留下了个人深刻的印记,使他当之无愧地进入世界著名的十大理论物理学家之列.他领导着“史无前例的最庞大的科学家组织”,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为他获得了“原子弹之父”的美誉.二次大战后,他积极倡导原子弹的国际控制,竭力阻止美国研制氢弹,从而酿成了著名的“奥本海默案件”.同时,他还是一位极具性格魅力的演讲者,他用独特的表达方式阐明自己的真知灼见.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长达19年之久,为保持普林斯顿世界瞩目的明星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伟人的初期经历 罗伯特·奥本海默(Robort Oppenheimer 1904—1967)祖籍是德国犹太人,后移居美国,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有的家庭,这个家庭己摒弃了传统的文化和宗教,并致力于成为美国富豪.他的父亲朱利叶斯·奥本海默(Julius Opperheimer)是美国有名的企业家,并喜欢建筑、绘画和音乐;母亲埃拉(Ella)是一位颇有天赋的画家,曾留学巴黎.她那惊人的美貌、高雅而又有点忧伤的性格,对奥本海默后来的性格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童年的奥本海默就读于纽约伦理文化学校;该校推崇高水平的学术标准和自由的观点.奥本海默开始广泛地阅读从矿物学到柏拉图的大量书籍.他特别喜欢爱略特(T.S.Eliot)的离群索居的、忧伤的作品.并同时开始收集大量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岩石标本.在小学五年级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就接受他为自己的学生,12岁时就被邀请到矿物俱乐部去作学术报告.少年的奥本海默受到全面正规的训练,通过他的勤奋努力,使他轻而易举地成为全校有名的高材生. 1922年,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化学,除了在化学课上名列前茅外,他还在物理、东方哲学、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以及建筑学等方面颇为杰出,他还仿效母亲学习绘画和创作先锋派诗歌,当他进入三年级时遇到了导师柏席·布里奇曼(Percy Bridgman),布里奇曼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计划使用压力法制造出第一批人造钻石,后来因在高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194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布里奇曼除了具有优雅的性情和富有魅力的气质外,还具有广泛的知识面,他对科学哲学的理解深深地吸引了奥本海默,布里奇曼认为,“如果不能明确地指出一个概念是如何被应用于具体情形的话,我们就不了解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布里奇曼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以及它们对于科学实践的意义给奥本海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所提出的操作主义(operationalism)而使他名垂青史.布里奇曼的这种思想与最新的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哲学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十分吻合.布里奇曼的思想似乎融合了奥本海默生活的两个方面——文化和科学.这促使奥本海默立志把物理学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回忆说:“在哈佛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时代,我确实有机会学习,我爱她,并且我的理性激情开始在这里觉醒.” 2 游学欧洲 正在这一时期,原子物理和量子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大学、研究所纷纷传出了物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