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以后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日本

二战以后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日本

二战以后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日本
二战以后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日本

二战以后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日本?

首要的是为了遏制苏联,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控制日本大部,苏联控制了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中国处于国民党统治下,依附于美国,而苏联雄踞北方,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需要在苏联的家门口进行遏制,日本当时被美国占领,又苏联有领土争端,最合适不过了。

随着中国内战形势的变化,日本对于美国冷战的需要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当时美国占领司令麦克阿瑟对日本国内的国主义势力进行了清算,但是并没有彻底改革,因为他知道,要想使日本真正成为可依靠的前沿基地,就必须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因此他放过了很多日本的官僚和资本家,就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北朝鲜的疯狂进攻让美国人感到十分不安,最终参战,但参战时需要后勤补给的,美国太远,所以美国把大多数后勤供应委托给了日本当地的资本家,这就是日本经济在二战后得到了第一次复苏的机遇,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南韩时刻处于战争威胁,而日本韩国又驻扎着大批的美,后勤供应又成了很大的问题,而这时的日本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元气的机遇。当时台湾的经济凋敝,虽然有很多钱,但是很多美国的援助都是在日本完成然后抵运台湾。

越战爆发后,日本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美国第七舰队的基地,驻越南十几万队后勤补给的庞大需求带动了日本经济,可以说日本在战后能够如此迅速的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在东亚东南亚的战争,而美日关系也随着美国在东亚东南亚的战争越来越好。当时的美国战略中心在欧洲,不能把太多的兵力和资源投入亚洲,因此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伙伴来对付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中国、北朝鲜、越南等共产主义国家的赤化威胁,日本自卫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强大起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美国的扶持和授意下,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反潜力量和扫雷力量,她的反潜飞机和扫雷艇无论在数量上还只在质量上甚至可以和整个西欧相匹敌,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美国人把自己最好的飞机卖给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冷战的重要盟友。可以说,美日关系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美国在亚洲的冷战需要,为了安心在欧洲进行冷战,日本的地位逐渐从奴隶变成了合作伙伴。而当时的中国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与美国交恶,后来又因为冷战的原因恢复邦交,出现了一段中美蜜月期。现在扶植日本是为了应对中俄,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了这样一句经典: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各方在促进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复兴,并使之成为一个对美友好的国家这一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争论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1、缔约的时机问题;2、缔约后美军是否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的问题;3、是否重新武装日本的问题。1947年9月后中共军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美国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愈感悲观,于是便开始重视日本,并加快了政策调整步伐。1947年10月,三部协调委员会的SWNCC384号文件要求立即把民主改革转变为经济复兴,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对日和约的PPS/10号文件,提出推迟媾和。1948年1月22日,白宫命令麦克阿瑟实施SWNCC384号文件,要求“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日本在合理生活水准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1948年3月,德雷帕、凯南和麦克阿瑟举行了一次会谈,分别代表三个方面就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意见。他们之间的分歧,特别是麦克阿瑟与凯南和德雷帕之间的分歧较大。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张推迟缔结和约,把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存在问题留待缔约后再另行讨论;确定最低限度的赔偿额;日本工业的非军事化严格限制在武器生产的范围内。而麦克阿瑟则认为,应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在缔约后立即撤出驻日本本土的美军。军方则试图彻底和全面地修改对日政策,主张无限期推迟对日媾和,大幅度减轻赔偿,并允许日本重新进行有限的武装。 凯南在与麦克阿瑟会谈后起草了PPS28号文件,在参考陆军部和国务院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以PPS/28/2号文件提交国务卿,并于6月2日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SC13号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1948年10月7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其修改稿NSC13/2号文件,9日杜鲁门予以批准,并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最高文件。该文件对“和平条约”、“安全问题”、“政权控制”、“占领政策”等都做出了说明。关于缔约的时机,该文件表示:“鉴于有关国家对于条约性质和缔约程序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由于苏联侵略性的共产主义扩张引起的严重的国际形势,美国不应该在此时急于缔结和约”。关于扶植日本经济复兴问题,它明确地提出:“扶植日本经济复兴应该成为将来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关于安全问题,它表示缔约后美国军队的去留视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发展而定。美国已不再把日本作为一个敌国进行改造,而是试图把它由敌人转变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案例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 日本丰田汽车击败美国 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1975,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 “日本汽车奇迹”的产生,市场营销发挥着显着的作用:首先,日本政府通过行销分析评估和选择具有前景的目标产业——预期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较高的资本盈利率或国际贸易利益的产业,并予以特别扶持;其次,对这些目标产业中的某些公司采取适当的行销观念,设计有效赢得市场的行销策略。 为保护日本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其免于外部竞争。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保护政策: (1)进口关税。对进口轿车课以40%以上的进口关税,商用汽车及汽车配件的关税为30%,这一政策一直实施到1968年。 (2)外汇管制。 (3)货物税。

(4)外贸管制。外资加入日本企业的比例,就公司本身而言,不能超过7%,就整个行业而言,不能超过20%。 同时,日本政府还采取了鼓励汽车外销的政策:优惠政策与奖励、直接援助、支持性措施。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后,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失败的开端 1955年,日本第一次从20000辆年产量的汽车中外销1250辆汽车到海外。到了1980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王国,每年生产110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占世界总产量的31%,而其中的600万辆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1955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超过900万辆,到了1980年,经济衰退中的美国只生产了800万辆汽车,比它的最高产量少600万辆。 丰田第一批出口到美国的试销车迎来的是一场惨败。首批进入美国市场的是“丰田培特”,该汽车本身有着许多极为明显的缺陷:发动机声音大,内饰十分粗糙,车灯太暗,未达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标准。1957年,“丰田培特”开始正式外销时,它的大部分缺点已经得到纠正,但2300美元的价格却完全无法同德国大众公司的1600美元的甲壳虫汽车竞争。第一年仅销了可怜的288辆。稍后,丰田公司将它重新命名为“丰田皇冠”牌,到了1959年,销售情况才有所好转,而这种所谓的“好转”也非常有限,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1960年,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厂商们推出了新型的小汽车,如“老鹰”、“神勇”、“科威尔”等,以同德国的甲壳虫车抗衡。本就不是他们对手的丰田车夹在中间大遭其殃,不得不向后退缩。当时,丰

日本“国家正常化”:美国的对策

日本“国家正常化”:美国的对策 在经过多年的舆论渲染和民意调动后,日本“国家正常化”进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成为“正常国家”的决心已难以更改。日本期待的“国家正常化”包含多种影响广泛的国内国际目标,这必然会引起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利益的美国的关注。对于在日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美国来说,日本的国家战略转型既是美国不断施压的直接结果,也将对美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十分复杂、深刻的能动作用。探明美国在日本“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战略期待及对策内涵,对于分析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未来前景、评估美日同盟的走向以及判明中国发展所需周边地缘环境的演变模式,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概念与内涵 日本在二战后被迫接受了国际社会对其国家权利的约束。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不再甘心于此,历届政府都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为摆脱现状进行努力。冷战结束时,世界格局的剧变促使日本政界人士更多地思考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影响最

大的当属民主党首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小泽认为,日本应成为这样的国家,即“对于国际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尽责完成;同时,对为构成富裕安定的国民生活而努力的各国及对地球环境保护等人类的共同课题,也要尽自己所能进行合作”①。他在1992年进一步指出:“世界对日本提出承担责任的要求”,而日本却“不能适应世界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能承担责任的新政治体制”。②小泽提出的所谓“普通国家”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表述为“正常国家”,日本相应的追求也被称为“国家正常化”。小泽虽从未成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但日本政府迄今为止在“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考虑基本都与其设想相符。 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届日本政府在其政纲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正常化”的具体计划和目标,但从小泉内阁开始,日本政府在思想和舆论准备方面明显加快了步伐,安倍上台后则进入落实和扩展阶段。日本追求的“国家正常化”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其执政党突出强调的施政目标、高层官员的相关表态、政府国内外议程的显著调整以及民意和舆论的变化来看,主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论1945—1991年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

第36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月 Vol.36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4 ────────── 收稿日期:2013-09-05 作者简介:姚自茹(1988-),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 -96- 论1945—1991年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 姚自茹1,李天乐2 (1. 东北师范大学 日本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2.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实际由美国单独占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大环境的变化,美国以其自身利益为核心对日经济政策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最初的遏制逐渐转变为扶植,并最终演变为竞争。通过剖析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以求对1945-1991年间的美日经济关系变化规律加以初步总结。 关键词:美日关系;经济政策转变;扶植;竞争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3-0096-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3.025 The Changes of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 Japan from 1945 to 1991 YAO Zi-ru 1, LI Tian-le 2 (1.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was occupied by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world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 Japan constantly changed by the influence of its own interests. It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sanc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the competition. It summarizes the rule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economic relations from 1945 to 1991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policy. Key Words: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 and Japan; changes of economics policies;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1945年8月,日本战时经济体制崩溃,国内经济濒临破产,然而关于太平洋战争末期即日本投降前期日本经济的详情已无从得知,因为在日本投降前期,日本政府和军部非常害怕战争中的重要记录落到美军手中,因而在投降后至被占领前的一段时间内,即将此类材料全部焚毁。目前我们只能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的报告书之一《战略轰炸对日本战争经济的效果》中,对日本战后经济了解一二。 一、战后初期日本国内经济状况及美国对日经济政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也表明了日本在海外的领土、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势力范围的全部丧失,对外经济关系完全陷入瘫痪。由于海外原料供给地的消失和战争的结束致使日本国内军需市场急剧萎缩,战时经济体制解体,日本陷入有史 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自战争结束后至联合国军进驻日本前的这段时间,日本国内一片混乱,日本政府、军部和垄断资本不是致力于稳定国内经济局势,而是忙于隐匿和瓜分军用物资,中饱私囊。在投降前夕即8月14日,日本的军部和政府已经秘密发出指示,要求处理和隐匿储存的军用物资。此项军用物资按当时的牌价计算约值一千亿日元[1,p4]。这么庞大的物资投入黑市,致使通货膨胀加剧。此外,政府、军部、军工垄断资本又和银行财阀合谋,采取不正当的方法,从军人复员津贴和临时用于军需订货的特别预算中提取巨额资金非法投放市场,这又促使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驻日本后,日本政府依旧对即将崩溃的经济采取放任政策,致使国内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此时,美国对日政策主要按照1945年6月制定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这一文件执行。《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 由“最终目的”“盟军权利”“政治”“经济”四个部分组成。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学生姓名:李富侠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 摘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USA; Japan; Atomic bombs; reason. 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 [摘要]: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兴风作浪,使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犯下滔天罪行。1941年日本更是将贪婪的魔爪伸向美国,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加速了日本的失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占领日本,由于曾经尝试到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中的巨大危害性,美国对日本实施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日本的命运也在美国的统治下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二战;美国;日本;政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欧洲作战都是远离本土,本国领土从未受到袭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日本法西斯主义却悍然制造事端,偷袭珍珠港,给美国海军以重创,自己几乎毫发无损。这种卑劣的行为激起了美国人民对日本的仇恨,随后宣战。1945年日本战败,作为战败国必然受到制裁。美国在战争中领略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可怕性,为了防止其东山再起,决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肃清其军国主义力量,建立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份子,并承担对战胜国的赔偿义务,这些都是要达到两个目标,即“日本确实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和平的、负责任的政府,即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所显示之美国目的的政府”。为了在远东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的从属国日本,以适应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军事上,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建立占领体制,解除日军武装和军事机构。在日本投降前,麦克阿瑟就向杜鲁门建议单独占领日本,杜鲁门表示同感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1945年8月底美国进驻日本,排斥苏联等其他盟国对日占领,虽然设立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实际上最后决定权和执行权都掌握在美国手中。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并授予他至高无上的特权,指令“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限隶属于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德贵官,贵官的权限是最高的。这样美国成了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在占领体制下,根据美国制订的《战后初期对日政策》实施了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非军事化政策,迅速解除了日本本土及海外共计711万军队的武装,让军人复原回原地。同时,解散军事机构1945年9月13日解散大本营,10月15日解散元帅府、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司令部、教育总监部。11月解散军事参议院、陆军省和海军省。废除《兵役法》、《义务兵役法》等军事法令和《国家总动员法》等有关战时体制的法令,并禁止日本生产武器、弹药、军舰、飞机和军需物资,禁止研究原子能和航空技术,解散与军事工业有关的研究机构。 政治上,成立军事法庭,制订宪法。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1月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发动军事侵略战争的28名首要战犯进行审判,1948年11月,法庭宣判东条英机等7人绞刑,木户幸一等18人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对在亚洲国家犯有严重罪行的战犯由受害国当地直接审判,相继解散和取缔在乡军人会、大日本政治会等147个法西斯军国主义团体。法律上废除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代以由美国人起草的《日本国宪法》,并于1946年11月3日颁布,翌年5月3日生效,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天皇由专制君主变为立宪君主,国家最高权力归国会掌握,首相由国会提名通过,内阁对国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肮脏阴谋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肮脏阴谋 2006-06-01 1949年7月的一个拂晓,在东京的北千住车站发现了一具碎尸,尸体的碎片沿铁路散落达100米。由于尸体被切割得很厉害,性别难以辩认。天亮后,人们在铁路边发现了死者的身份证件,并找到一只震碎的手表,手表指向死者死亡的时间:凌晨12:20分。受害者是49岁的下山,全日铁的总裁。为了回击右翼“雅库扎”(日本的黑社 会),他解雇了成千的二战士兵,没想到铸下大错。不寻常的是,当下山谋杀案见报后,马歇尔的占领军总部――当时是盟军最高司令部所控制下的报纸,均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下山的被害,是日本共产党阴谋的一部分。几天以后,一辆火车遭阴谋破坏失事,导致3人死亡。日本共产党再次遭到谴责,20个工人被指控和受审(其中19人是工会组织者或传单散发者)。在随后的20年中,这些工人的厄运成为日本最大的司法丑闻之一。这件案子一直拖到1970年,这些工人才被无罪释放,但因为

受到陷害而得到政府的赔偿。那时,甚至现在很 多日本人都深信:下山的被杀和火车失事,都是 由日本“雅库扎”帮忙的美国特工人员的“杰作”。 半个世纪过去了,真相仍然不为人所知,因为美 国占领日本时的所有资料都被严密封存。下山的 尸体,是华盛顿和东京在占领的6年里不寻常的 共谋中许多受害者的一个象征,这种共谋一直延 续到今天。直到今天,那种勾结仍被认为是歇斯 麦克阿瑟与裕仁天皇 底里反对共产主义的一个逻辑性结果。美国在日 本建立了秘密政治活动基金,用来影响皇族、统治精英和黑社会,支持右倾政权,维持它们的统治。有资料显示:起初在麦克阿瑟司令部高级军事官员控制下的基金,被用来贿赂东京战争犯罪审判的目击证人,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还被用作刺杀进步的政治家、左翼组织头目的经费。我们在《大和王朝》一书中证实,日本极右的政治首脑,很清楚美国当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反共的打算,于是积极而又策略地向美国靠拢。日本的民主化被颠倒,遭起诉的战犯,尤其是以岸信介为核心的人重新控制了日本政府。岸信介的政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是黑社会教父儿玉创立的,得到了儿玉在二战中聚敛的大量财宝的资助。华盛顿也全力支持自民党,并提供实际上是无限的、无需担保的基金。 从黑钱中来的成千上百万美金,一旦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以这样的秘密渠道流通起来,谁也不会去追查它的用途。无论罗斯福和杜鲁门总统最初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这些钱落入了那些腐败者手中,他们随心所欲地花钱,也不必担心会有什么麻烦。紧要关头有意煽动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转移了美日两国民众的

美国、法国、日本鼓励对外投资的税收政策比较

(一)美国美国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的特色是以资本输出中性为原则,并根据对外投资的发展适时调整政策的具体内容。 1.分类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美国在1918年开始实行税收抵免政策,分国计算抵免限额,是实行该政策最早的国家。但分国限额抵免法不能使纳税人来源于不同非居住国的所得相加后再抵免,不利于企业海外经营。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美国实行分国限额与综合限额选择制,为从分国限额抵免法转为综合限额抵免法设立了过渡期。目前,美国实行在区分不同所得类别基础上的不分国综合限额抵免法,即纳税人获得的境外所得按照类别进行归类,每一类按照不同的税率计算抵免限额,直接抵免外国所得税税款;并且美国国内母公司拥有海外子公司10%以上的股票表决权时可进行单层间接抵免;海外子公司拥有孙公司10%以上的股票表决权,母公司间接拥有海外孙公司5%以上的股票表决权时可进行多层间接抵免。对于外国所得税税款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向前结转2年,或向后结转5年抵免。 2.延迟纳税与CFC法规。为了支持本国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地公司或实行免税法的欧洲国家的公司开展竞争,美国自1954年起对本国企业开展海外经营的国外所得实行延迟纳税制度,即对公司未汇回的国外投资收入不予征税。这实际上等于进行国外资资的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能在一定期限内减轻公司税负。但该制度在刺激对外投资的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美国跨国公司利用避税地设立基地公司,并将利润保留在避税地以逃避美国税收。1961年,在经济萧条和联邦财政赤字增大的压力下,肯尼迪政府向国会提出《税收修正案》,建议中止实行延迟课税。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其国内收入法典的F分部条款,提出了特定意义的受控外国公司(以下简称CFC)概念。F分部条款规定,CFC利润归属于美国股东的部分,即使当年不分配,不汇回美国,也要视同当年分配股息,分别计入各股东名下,与其他所得一并缴纳美国所得税。此后,此项利润真正作为股息分配时可以不再缴纳所得税,这一部分当年实际未分配的所得,在外国缴纳的所得税可以按规定获得抵免。CFC法规取消了对消极所得和国外基地公司通过转移利润方式获得的经营所得使用延迟课税的规定,这样做既考虑了对外投资公司的税负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也考虑了国家的税收利益。 3.在税收协定中不列入税收饶让条款。美国认为税收饶让的实施会影响资本输出中性,冲击美国作为资本输出国的财政收入,引发就业机会的国外转移,造成资金和人员境内外的非正常流动,使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因此,美国正式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中无税收饶让条款。 4.经营性亏损结转。具体做法是:当海外企业在一个年度出现正常的经营亏损时,便可将该亏损抵消前3年的利润,同时把冲销掉的那部分利润对应于以前年度所缴纳的税款退还给企业;也可向后5年结转,抵消以后5年的收入,少缴税款,以弥补企业在海外投资所遭受的损失。 5.关税优惠。美国海关税则规定:凡是飞机部件、内燃机部件、办公设备、无线电装备及零部件、照相器材等,如果使用美国产品运往国外加工制造或装配的,再重新进口时可享受减免关税的待遇,只按照这些产品在国外增加的价值征进口税。[!--empirenews.page--] (二)法国 1.海外子公司的股息免税。使用免税法来消除国际双重征税是法国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的特色。1965年,法国政府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任何一家法国公司在外国公司持有10%以上的资本,即视为母公司,其持股的公司为子公司,国外子公司分配给母公司的股息不计入母公司应纳税的所得范围。法国认为,对对外投资企业的境外积极所得实行免税法,不仅体现了对所得来源国税收主权的尊重,而且能使本国居民企业在其境外所得来源国与当地其他企业承担同等税负,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和境外投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免税法的采用有效地减轻了对外投资的跨国企业的税负,促使法国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例如雷诺、雪铁龙等有名的跨国公司,另外,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安置在法国,这都与法国在对外投资所得税制上采取以免税法为基础的资本输入中性模式有不可忽视的联系。 2.财务合并制。为了防止因避税而到境外投资,法国采取财务合并制,对境外子公司在国外的所得税低于法国所得税三分之一的情况,必须将其子公司的财务纳入法国母公司之中,除非母

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

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 李远 作者简介:李远,男,河北人,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硕士生导师。曾任惠州学院后勤集团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兼任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惠州市博士协会秘书长;惠州市理论教育宣讲团及市委宣传部讲师团特聘专家;广东省经济学会、农经学会会员;惠州市科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外向型经济管理、金融理论与政策。曾担任金融机构法人代表、总经理等职务,系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市级课题十余项,参与惠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在《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二部。曾被评为惠州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惠州学院科研积极分子;广东省高校伙食管理先进个人。 内容提要:现阶段,在吸取美国、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同时辅之以宏观政策,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 关键词:美国日本产业政策启示 一、美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分析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崇尚自由竞争和依靠市场机制管理经济。强调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反对采用微观经济政策的干预,所以美国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鲜明的美国本土色彩。不是从制定产业政策人手,而是在贸易政策、科技政策上大做文章,推动企业兼并改组、加强管理,并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灵活机制,从而不仅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而且为传统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绝大多数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美国经济实力保持世界领先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农业技术进步还是原子技术的开发,美国政府发挥了宏观调控的作用。1955年由政府提供的“研究与发展”费用达62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5%,20世纪60年代后都保持在2 2%以上。80年代以来,面对美国经济的颓势,美国历届政府虽然表面上仍奉行自由贸易的原则,但保护主义色彩不断加重,以减轻国内产业竞争压力。1985年里根政府宣布“贸易政策行动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变自由贸易为“自由和公平贸易”,目标在于保证外国市场对美国开放,保证美国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授权总统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可单方面采取制裁措施,这就是所谓的“特别301条款”。1989年布什政府制定了“国家贸易政策纲要”,单方面宣布有关国家为“重点观察国家”,迫使对方向美国开放市场。克林顿执政后,出台了《国家出口战略》。克林顿政府的战略贸易政策主要是指运用出口补贴、优惠税收、进口壁垒等措施,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收益。克林顿还鼓吹所谓“公平贸易”新原则,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来为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寻找出路,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经济产业的国际竞争并不十分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才于1983年成立了总统竞争力委员会,负责监督美国产业竞争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造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造 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姓名:楚效童 学号:201503010507 历史上总计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也就是一战和二战,一战是由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及其仆从国发起的,二战则是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以及保加利亚等仆从国发起的,形成了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对世界经济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战场由德国法西斯开辟,亚洲战场由日本法西斯开辟,逐步蚕食侵略企图称霸世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从而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但是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194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针对美国的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文件,指示美国参与对日本法西斯的打击,从而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美国参战后,进行了中途岛战役,重创了日本法西斯,再加上美国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了两颗原子弹,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心理防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投降而落下帷幕。盟军投降之后,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主持召开了波茨坦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德国,日本的领土归属问题,会议决定将德国划归英法美苏四国,而日本则由美国接手改造。日本因此由战争的战败国摇身一变成了最幸运的一份子,迎来了属于他的发展契机。 战后美国按照波茨坦会议内容的要求,接手了对日本的改造,在日本本土进行了民主化改造,日本趁着这次美国对其进行的改造,大力发展自己,并在后来追上美国,和欧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切都是拜美国所赐,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美国棋差一招,算中了开头,却没算中结局,原来是想培养日本稳固自己在太平洋的地位,没想到日本趁机做大,渐渐追上了美国,我们下面看一下日本是如何利用这次机遇来发展自己的。 日本的战后改革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发布了两个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一个是美国政府于1945年9月22 日公布的《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另一个是1945年11月1日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盟军司令官发布的《投降后初期对盟国最高司令官占领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该文件非常严厉地指出:日本所面临的经济上的“苦难境地”“是日本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盟国不负担“恢复日本所蒙受损害的责任”,“日本在着手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其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美国指导日本进行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民主化”改革。改革从修改宪法开始。1945年10月,盟军最高司令官D.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新的《日本国宪法》,翌年5月3日正式实施。新宪法第 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手段。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同时,还在教育制度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首先在政治领域进行的,虽然说是经济是根本,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