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概论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各种政治力量

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综合。

2.国际政治学:一定国际体系中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

现状、变化及其一般存在与演变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

3.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摆脱以美国为首

的国家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

4.国际行为体: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

承当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实体或政治力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国家行为体,主权国家,部分民族解放组织(2)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国际政治运动与个人。

5.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为依据,目

前在国际社会已有190多个主权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国际体系,国家是国际体系最基本的构成元件。

6.非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之外的,能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

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大致可以分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两种基本类型。

7.国际组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基于特定的目

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而设立的各种机构。

8.国际格局:所谓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在一定

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主要指政治格局。

9.国际体系: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

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单位构成”,其中

包括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因素。

10.国家利益: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

11.如何理解国家利益的性质:

第一,国家利益的阶级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由于国家利益的主体是国家,所以国家利益也具有阶级性。不同性质的国家对国家利益的需求也会不同。

第二,国家利益的民族性。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要防止外来侵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保护全体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国家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第三,国家利益的动态性。国家利益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时代特征、政治环境甚至是领导人决策的影响,时代的更替、政治需要的转变、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等等,都会使国家利益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别,这种属性就形成了国家利益的动态性。

12.国家权力:国际行为体为改变其他行为体而施加的影响或施加影响的能力。

13.软权力:就是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吸引力,感召力甚至同化力。

14.国家形象: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他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成本”。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对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语和认定。

15.国家荣誉:由于一种无上崇高的精神情感——国家荣誉感。

16.国家安全: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

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

17.国家安全战略: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国家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其指导并与之协调。国际冲突: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出于对一定领域的利益和目标的追求和维护而产生的对抗和摩擦,也可理解为广泛的利益不一致。表现形式为:矛盾,摩擦,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战争;特点;冲突领域限于国际社会、利益和权力之争是国际冲突的本质所在、国际冲突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18.合作安全:通过合作实现合作实现安全,摒弃对抗与威慑、平等对话、共同制定规则、共同维护国际和平,是一种新安全观。

19.集体安全:国际社会设想的以集体力量震慑或制止其内部可能出现的侵略者和侵略行为的办法来保护每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的一种安全保障制度。集体安全组织成员来源具有普遍性;要求建立一套合法有效防止侵略的安全机制;目的是防止内部成员国发生侵略行为。

20.战争: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形式,冲突发展到大规模武力使用的阶段便是战争;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广义的来说,并不还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少数生物也有战争行为;战争无非就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21.对外政策:国家用来处理它同边界以外的世界,特别是同其他国家的关系的原则和实践;也是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对待它国的行动方针。

22.恐怖主义: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非战斗人员),有组织的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

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臵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23.恐怖活动:以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为目的,采取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以及煽动、资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协助实施上述活动的行为。

24.原教旨主义:并非仅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最早以基督教为背景,西方尤其是美国基督教新教中一些自称为保守的神学家,为反对现代主义,形成了一套神学主张——即原教旨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点。当感到传统的、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时,对这种挑战毫不妥协,仍反复重申原信仰的权威性,对挑战和妥协予以坚决回击,一旦有必要,甚至用政治和军事手段进一步表明其态度。所以,原教旨主义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抗性、排他性及战斗性。

25.自然环境:a.地理因素:地理位臵、国土面积、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等b.人口状况:世界人口总量与分布、一国人口的总量与分布、人口质量等c.自然资源:土地、矿藏(石油、稀土)、海洋、生物、水利等,也是国家权力的基本来源,主要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的特点。

26.地缘政治学: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分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它把地理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27.海权论:美国军官马汉提出制海权理论,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28.陆权论:谁控制了都不否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全世界。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全球化及其发展阶段:全球化是人们不断超越和克服不同空间、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达成更多共识和共同行为的客观过程。全球化分为五个阶段:萌芽阶段(15世纪初-18世纪中期,发生于欧洲),开端阶段(18世纪-19世纪70年代,主要在欧洲),起飞阶段(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中期),交锋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不确定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2.简单分析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臵、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

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

全球化消极影响。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3.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3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权

4.国家主权的基本内涵: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涉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对外的独立平等权,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5. 国际行为体的基本特征:a.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能够直接或间接

地参与国际事务,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间的相互交往,能够发生对外行为,能够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并对整

个国际政治体系发生作用 b.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国际行为主体的相互区别关键在于利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由于各自利益的相互差异,决定了他们追求的目标不同,从而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矛盾、冲突、竞争、合作等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c.具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d.具有一定独立性,自主性。国际行为主体应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即能够排除其他行为主体的操纵和控制,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对外决策和对外的行为方式,独立的参与并影响国际间的相互交往,独立的运用其行为能力,发挥其职能作用。

6.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无领土和居民,行为的超国家性;无合法的暴力机关和工具:行为的非强制性(联合多维持和平部队与国家军队不可同日而语);职能作用的协调性。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7.简单分析国际体系及其基本特征:国际体系就是在国际社会中,哥哥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国际体系中,无政府状态是基本状态。国际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殖民行为将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域连接起来,从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为标志而最终形成。特征:国际体系具有整体性(各种行为体都被包括在国际体系之中);国际体系相互联系性(在体系中的所有行为体之间不可避免的都卷入直接或间接地的相互关系中);国际体系具有非对称性(综合实力不同导致国家间权力差距,大国与小国是不平等的);国际体系具有客观性(体系客观不存在)1.区域国际体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前民族国家体系的演变:从

城邦体系到帝国体系(城邦国际体系:城邦是由一个城市控制的区域,通常拥有主权,如:苏美尔城邦体系,古希腊的城邦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意大利的城邦国际体系)(帝国国际体系:朝贡体系,西欧中世纪国际体系) 区域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以一个区域文明为中心、多重认同(一个人可以同时或先后认同个人、信仰、民族、国家与人类,但在认同民族的同时,不要忘记个人认同、国家认同、人类认同)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国际政治格局的历史性;国际政治格局

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国际政治格局总是与一定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的;国际政治格局的过渡性。

3.如何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西方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研究起步较早,

但由于国家利益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情的不同、甚至是领导人决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对国家利益的内涵都有多种诠释,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第一,卡尔·多伊奇认为,利益既意味着个人和集团一种注意力的分布状态,也意味着一种对财富、权力、尊敬等报偿的期待。

第二,莫顿·卡普兰认为,一个系统的利益是去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国家利益是满足国家的需要,有多少国家需要就有多少国家利益。

第三,阎学通非常明确的指出,“凡是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的都可称之为利益。”因此,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资和与精神需要的东西。”

第四,王逸舟认为:“国家利益是指民族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

第五,陈岳教授的观点: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第六,冯特君在《国际政治概论》中提到:“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综合上面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利益的描述:两种国家利益:其一是指民族国家的利益,也就是国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其二是指国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指的是政府的政治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由此看出,国家利益是个具有双重含义的综合性概念,即国家利益是各种利益的综合与抽象,而不是简单相加。

从国内政治角度定义,国家利益有共同点即:首先保证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国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保障;其次是合理的政治制度与保证国家繁荣和国民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制度;最后是独立的意识形态、共同的价值观、独有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等。

从国际政治角度定义国家利益,有以下特点:首先,在保障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前提下,在对外战略中最大程度地争取有利于本国的权利,并且也承担国际社会中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民族国家是国际社会的组成部分,各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也要维护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不随意侵犯别国利益。最后,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亦是民族国家最根本的职能,是国家间相互联系、互相竞争的交点。

4.如何理解国家利益的性质:○1国家有阶级性,不同性质国家对国

家利益解释不同国际冲突的根源○2国家利益具有民族性,一切以

时间,人物的变化而变化,防止外来侵略,保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全体国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代表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3国家利益具有动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5.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原则性(中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宗旨是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灵活性:不同时期进行调整;复杂性:国际形势与格局变化;不确定性:专题性工作因势而变

6.阿利森三模式:阿利森提出了著名的对外政策分析三模式,在分

析古巴导弹危机时,阿利森明确提出了对外决策中“位臵决定立场”的论断。其基本观点是:对外决策过程中,官员的立场取决于其在政府官阶中的位臵,位臵不同会造成他们在许多问题上立场和看法的差异。理性行为,组织行为,官僚政治模式。

7.恐怖主义的基本类型:政府行为(国家发起的国际恐怖主义);非

政府行为(根源于对民族领土,语言,宗教文化等认同的基础上旨在追求本民族独立或完全自治的恐怖主义活动),:民族分离主义的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种族恐怖主义,黑社会恐怖主义,“革命”恐怖主义,国家间谍型恐怖主义如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埃塔,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车臣武装,东突.

8.当代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活动频繁,对平民的伤害程度越

来越大。9〃11袭击3000多人遇难,全球恐怖袭击中时有小孩、妇女遇难。二是恐怖袭击行动方式多样化。原始型的(绑架、投毒、枪击、爆炸),现代化的(劫机、生化武器、毒气、网络攻击)。

三是高度组织化,形成了全球恐怖组织网络。本〃拉登就在全球50多个国家家建立了恐怖组织网络,许多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建立了跨国组织机构。四是对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的破坏性加大。世

界经济与人员往来全球化加强,“人气”对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影响力也增强,恐怖袭击造成的心理打击既直接关系到国际经济状况,又间接影响到各个政府的政策取向。 9〃11事件不但影响美国经济复苏,也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低迷状态;并且,美国以后的系列以反恐为取向的对外政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战略格局。五是恐怖袭击的动机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动机(绑架人质为赎金),政治动机(袭击政府首脑、高级官员),宗教动机(2001年10月28日巴基斯坦穆斯林扫射基督教堂),种族利益动机(20世纪90年代末非洲布隆迪发生的种族屠杀),报复动机(美国、西欧此类事件较多)。六是国内恐怖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里应外合。 9〃11,新疆东突民族分裂恐怖主义势力,车臣民族分裂恐怖主义势力等,都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有一定的联系。

9.经济方式是国家对外政策重要的手段:

10.文化如何影响国际政治:A、文化因素是国家权力的基本要素B、

文化差异和矛盾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其一,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其二,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两种文明碰撞如何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其三,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

和承认相互的界限非常重要。

其四,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不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

其五,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C、文化因素是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工具

文化外交:法语联盟、哥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

→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

11.经济实力是国家权力的基础: ○1经济实力是国家权力构成的重要

组成部分■国家实力→两种实力(硬实力,软实力)。■克莱因综合国力(国家权力)方程,Pp=(C+E+M)*(S+W),即综合国力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乘积。经济实力比重为2/5(物质要素的各指标C+E+M=500分)

○2经济实力是军事实力基础

■军事实力虽然相对独立于经济实力,但最终不能与经济实力悖逆。苏联被军备竞赛拖垮的教训。

○3经济实力是提高本国教育、科技水平的基础

○4经济实力是增强本国“软权力”的基础

12.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a.宗教冲突与宗教战争:直接因宗教原因引起的冲突与战争,为宗教而战。世界三大宗教的冲突,主要是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同样,基督教也是伊斯兰教最危险、最可怕的的劲敌。两大宗教的冲突,有内部因素,有外部因素,也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伊斯兰教对基督教的战争:阿拉伯人西侵和奥斯曼土耳其人西侵;基督教对伊斯兰教教的战争:十字军东征。b.作为冲突催化剂的宗教:与其它因素叠加,如民族、领土、资源等。c.跨国宗教联系与国际政治d.宗教与恐怖主义。

13.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国际利益为依托,以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国际环境为背景,它是国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作出的选择,是国际意志的体现。正如列宁所说的:“我国对外政策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决定的。”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国际政治与个人的关系:a.个人扮演的角色:在

国际政治中个人因素主要指那些对外决策与对外行为,对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起着重大制约作用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包括以下两部分人:第一,是必然的、可确定的部分。

这部分历史人物包括一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其他最高决策的而直接参与者,以及重要国际政治和跨国机构的首脑与最高决策者。第二,是偶然的,不确定的部分。这部分的历史人物包括某些突发性的重大国际事件的当事人和决策人。b.个人如何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领袖者的个素质影响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的地位——领导艺术,组织能力,个人威信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等,担当起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的责任;领袖者的直接影响国家对外决策的性质和内容。由于各个领袖人物之间在个人性格,习惯,知识,经历,思想修养,认识方法,判断能力,政治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别,比如在80年代初,里根就任总统后,为扭

转美苏关系中的被动局面,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对苏联采取了强硬对抗的保守主义立场。而作为偶发性因素的个人可以通过参加选举活动,利用新闻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基层动员和抗议示威行动来对国家外交行动作出反对。

2.谈谈国际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政治学在西方的创立与发展:a.现代国际政治学的创立时期(一战后到二战前)①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1919年5月30日是国际关系学的诞生日。②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催生现代国际政治学。③1919年5月30日,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b.国际政治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时期(二战后)①尼古拉斯·斯拜克曼(Nicolas Spykman):《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策略——美国和均势》,1942;地缘政治学家,发展了麦金德“大陆心脏说”理论。②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国家间政治》,1948。③昆西·赖特(Quincy Wright):《国际关系研究》,1955。上述成果标志着国际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

c.国际政治学科的扩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大发展)

①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从政治到经济、文化等;

②国际行为主体范围的扩大,国家和非国家;

③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定量分析,后行为主义;

④学科本身的普及,苏东国家70年代初进入该学科领域;

⑤中国在80年代末期才真正开始国际关系学的研究。

d.国际政治理论的完善时期(冷战后新发展)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的新发展

民主和平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新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社会理论(建构主义)。②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

发展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二、国际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一般认为:中国国际政治学真正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借鉴欧美经验,拿来主义。2015年有了中国的三个原创性“大理论”。

三、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1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的力度;

○2要吸取不同理论的精华和西方成功做法为我所用;

○3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要融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

3.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及其意义:

模式:

1)欧洲领土局部分割

2)限制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

规定加尔文教与路德教具有相同的权利,阻止了天主教对新交

的迫害。

意义:1)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2)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应遵循。3)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能实行集体制裁原则。4)承认新教与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世界主权论。5)在欧洲开始确认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事活动。

4.结合实际,分析并评价克莱因综合国力方程:克莱因认为的测算

综合国力的方程为:Pp=(C+E+M)*(S+W),即综合国力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乘积。Pp是指现实的国力而不是潜力;C(critical

mass)为基本实体,E(Economic capability)为经济实力,M为军事实力,S为精神力量包括战略目标,W为追求和国家战略意志,克莱因对综合国力的评估方法,在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上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对以后的有关综合国力的定量研究有了很大影响。克莱因认为综合国力是一国强制另一国服从自己利益和意志的能力,并且把人口、土地、军事实力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显然是一种从强权政治和霸权政治出发的评价体系。缺陷如下:1.在研究综合国力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片面性,是为美国和巴西方的“强权政治”服务的,没有反映出科技的巨大作用,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社会发展,使世界发生深刻变革。优先掌握科学技术者,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科技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未来国际综合国力较量的总流向是“军事战-经济战-科技战”。2.静态的公式不能从时间流程变化来计算综合实力,综合国力系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综合国力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是因为综合国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乃至引起综合国力系统的整体性变动 3.综合国力评价系统应该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而克莱因的理论模型只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外交可以达到与他国或其他集团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目的,为整个国家的经济阿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过于注重人口数量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忽视了人口的质量问题。人口数量是保持国家强大的基础因素,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比如我国人口基数大,但是综合国力并没有一些弹丸小国强大。5.过于注重资源罂粟和

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降低。比如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但其经济发展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们利用的原料,材料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不仅有大量自然物质,而且有许多人工物质。事实证明,当即社会,以军事实力为中心的国力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越南没有被美国的原子弹吓到,坚决抗战。

5.国际冲突的内涵及其解决的新思路:

内涵: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出于对一定领域的利益和目标的追求和维护而产生的对抗和摩擦,也可理解为广泛的利益不一致。

新思路:一是各国应积极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体制○1要加强专题性国际机制的建立。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依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冲突的发生○2要在全球、区域和多边等层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国际机制。二是加强第三方的介入,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裁决。三是加强集体安全与合作安全。集体安全是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实施军事制裁。合作安全不等同于集体安全。合作安全是一种较之集体安全在概念上更为清晰的观念,没有囿于集体组织之中。

6.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概念及其特点。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

“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把国家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分量。特点:第一,内外兼顾,以内保外。以国内安全稳定为本,先内后外,内外互补。第二,包容共赢,命运共同。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

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第三,经济优先,核心不让。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立体化的,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而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其核心部分仍然是经济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发展国家经济力量的同时,绝不会以牺牲国家核心安全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在国家核心安全利益问题上,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观是明确的,那就是绝不退让。第四,义利并举,有所作为。中国主流的儒家传统强调重义轻利,义大于利,而西方现实主义传统则强调国家利益优先,利大于义,习近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则吸收借鉴了这两种价值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义利观”——义利并举、有所作为,既坚持道义原则,又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日益和平崛起的中国应对国际安全有所贡献。总之,中国新的安全观。是摈弃冷战思维,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安全理论:①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②新安全观以全方位的综合安全为安全的视角;③新安全观以合作安全为途径,实现普遍安全。

7.恐怖主义的根源:○1经济层面上不公平是根本原因,贫富分化加剧

是恐怖主义赖以滋生的经济根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使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性质更加突出,经济落后的弱势群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贫富悬殊的扩大,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为恐怖主义泛滥提供了某种社会基础。贫富悬殊发生于国之间会导致针对发达国家的恐怖袭击,而发现在一个国家内部就导致反政府暴乱的出现。○2政治层面不公平是政治诱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长期冷战遗留下的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分歧,美国

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其强加于其他国家。

○3宗教冲突加剧恐怖主义泛滥,穆斯林文化中极端宗教分子;民族隔阂引发矛盾和冲突,如以色列新政府推行的强硬路线;文化矛盾和冲突加剧恐怖主义(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陷入文化上的部落主义) ○4.社会矛盾与历史积怨制造恐怖主义。社会矛盾与积怨没有及时的疏导和化解,随着时间沉淀积累,最终造成恐怖主义。

8.恐怖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第七讲)

9.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1老龄化对中国崛起的挑战。由于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逐渐走出了“人口红利期”,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老年抚养比提高,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经济、精神等负担。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致使家庭养老危机加大。使老年社会保障费用大幅增加,加重政府财政负担。使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老年人的“孤独”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老年人群体的利益诉求必然反映到政治生活中来,给社会管理增加新的压力。对策:首先国家层面,应该根据宪法对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有关问题尽早进行立法、并依法行政。明确国家应该做哪些事情;明确国家、家庭、个人都有哪些职责其次社会层面,承担着对老年人提供帮助的职责。比如说企业、非政府的机构、一些民间组织,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社区等非政府组织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活在老年人身边,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社区的设施,社区的服务,把对老年人的各种照顾、支持真正体现在老年人的生活中,这是社区负有的一个特殊的使命。○2自然资源有三个特点:有限性: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

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性: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一些地区因为资源的有限而不惜发动战争,造成国际社会的混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