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从市售食品、进口食品、家畜家禽、腹泻病患者等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确保早期发现、及时报告疫情,以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制定此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早期发现疫情;

2.动态观察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及疾病流行趋势;

3.评价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

1.1鲜血便或鲜血样便(血便相混)的腹泻病例;

1.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以少尿或无尿为先驱症状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附件4)的病例。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例,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2.1用免疫磁珠法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出产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附件2);或恢复期血清O157 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附件3);

2.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2.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

3.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

3.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1.监测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情况,针对疫情的流行特征开展以病例监测为主、疑似病例搜索为重点的病例监测工作,必要时开展对外环境、动物宿主(家畜、家禽)及食品的专题调查。在确认发生暴发或流行的疫区,或疫情可能波及的地区除重点开展病例监测外,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环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的综合性监测。

2.监测范围与监测点的确定

2.1监测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确定;

2.2 监测点设置应以县(区)为单位,监测点数量以及分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

本地的具体情况确定;

2.3在已发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地区、或人群处于高危状态(人口稠密、人口流动频繁、与流行区毗邻等),且具有开展条件(如经济发达、经费充足、组织机构完善、医疗服务网点

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可选择在县级以上的综合医院,设置以肠道门诊、泌尿科和儿内科为

重点的常规监测点;

2.4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流行区,可选择乡级以上医疗、卫生防疫机

构开展哨点监测。

3.监测方法

3.1 病例监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一旦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按照下列步骤开展工作。

3.2 环境及动物宿主流行病学调查

在人口稠密、外环境污染严重、卫生状况较差、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家畜、家禽的种类与数量较多的农村,若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确诊病例或较多的疑似病例,并高度怀疑在外环境或动物宿主中存在传染源,为及时查明病因,应开展病例发生地周围环境及动物宿主的流行病学专题调查。

此项监测是在卫生监督以及畜牧部门的配合支持下,采集家畜、家禽(如牛、羊、鸡、猪等)、动物养殖厂种畜、种禽(特别是进口种畜、种禽)的粪便标本,及时分离鉴定菌株。若有条件还应收集鉴定动物血清标本。

3.3 食品监测

各级卫生防疫部门与卫生监督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可能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乳制品及蔬菜、水果、饮料等进行监测。

(三)疫情报告

1. 常规疫情报告

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可参考《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和时限,通过当地卫生防疫机构逐级报告至省级,并填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专用疫情报告卡;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在向上一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同时,应报告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逐级报告到省。省卫生防疫机构按月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报告疫情(见附表4-6)。

2.首发病例报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发生第一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或确诊病例时,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机构在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同时,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报告。

3.暴发疫情报告

各地一旦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或疑似暴发疫情,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逐级报告至省级;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在向上一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同时,应报告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报告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并同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办发(1999)第382号文的要求在接到暴发疫情后6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四)疫情调查

1.个案调查

疫情发生后,辖区的卫生防疫机构要对发病现场的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见附表3),并在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相关疑似病例的搜索,调查和采样,尽快核实诊断、追溯传染源,确定疫点范围,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必要时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专题调查。

2.暴发疫情调查

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卫生行政部门应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预案(试行)》(另发)的规定,立即组织有关卫生防疫、医疗、卫生监督机构赶赴暴发现场,按以下步骤及时开展疫情调查:核实诊断→确认暴发→采取措施→资料分析→评价效果→总结报告。

三、监测资料管理与监测工作评价

(一)疫情资料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部门须密切配合,确保及时、准确的报告疫情。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监测技术和资料的统一管理。

1.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及质量控制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要准确汇总、分析辖区内的疫情资料,及时上报本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并向下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机构进行反馈。

2.要准确、完整地填写“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专用报告卡及疑似

病例标本送检表”,并于收到标本鉴定结果后1周内,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标本送检表”,及时上报至省级卫生防疫机构。省级卫生防疫机构在收到报表后3日内将报表结果汇总于表4,建议采用Microsoft EXCEL的表格形式录入数据,表格格式和数据表达编码要与《方案》的标准格式保持完全一致。文件名的格式为:“××省×月O157报表.xls”。于每月的25日前通过计算机联网传送或其他适宜方式将表4报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3.确诊病例个案调查表均由省级卫生防疫机构统一填写调查表,并及时按标准的数据格式录入数据库,每年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汇总报告一次。

4.各级卫生防疫机构须在规定的期限填报附表5、6或7,并于每月25日前完成上月资料汇总,逐级报告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二)监测工作评价指标

1.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确诊病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疫情调查和处理的及时性;

4.标本采集和运送合格率;

5.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率;

6.控制续发病例的有效性。

四、组织与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负责疫情监测与疫情控制的组织工作,省级卫生防疫与卫生监督机构共同负责具体实施。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省级监测工作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系统评价,并加强监测工作实施的检查和质量控制。

五.开展监测工作的要求

1、实行分级管理,定期开展疫情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反馈;

2、实行逐级培训,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卫生防疫人员的疫情监测、调查和处理能力;提高临床医师识别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技能,鼓励临床医师主动搜索疑似病例,并掌握报告程序及确诊方法,确保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漏报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尽快报告同级和上级卫生防疫机构,采取补救措施。

4、凡具备检测能力的单位(已经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培训),须在鉴定后10日内将每一例确诊病例的标本及其送检表报送省级实验室进行确认。

5.被省级实验室确诊病例的血清及菌株,应在鉴定后10日内送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

研所复判(分型和鉴定)。所有疑似病例的确诊,均以省级以上专家组的确诊结论为准。

6.各地对所发生的“疑似暴发疫情”及“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后,要在1个月内向卫生部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同时抄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附件:

附件1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

1.采样送检及菌株分离

1)病人粪便标本采集:以采集腹泻病人血性水样便为主。可用无菌棉拭采集新鲜血性大便,亦可用棉拭子插入直肠内3-5厘米处采集。肛拭标本应染有粪便。水样便要采集1-3毫升,成形便要采集相当于拇指末节大小的粪量;

2)腹泻病人血性水样便标本从采集到送检不得超过24小时,采集的标本应插入卡里-布莱尔半固体保存培养基中,立即送实验室接种于培养基。培养基要定期调换,保持培养液新鲜;

3)临床症状典型的患者或首例患者必须采集血清标本,至少收集一部分双份血清标本。首例患者必须提供双份血清。每份血清最少1毫升;

4)水、食品、环境标本采集后,应在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增菌、培养、分离;

5)样品检验单应填写完整,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样品检验表见附表。必须提供与分离菌株相对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

6)使用免疫磁珠富集技术和山梨醇麦康开琼脂或科玛嘉琼脂分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按照山梨醇不发酵、O157:H7特异性血清初筛、生化反应鉴定和PCR鉴定的程序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初筛和鉴定;初筛阳性的菌落和可疑菌落应该保存下来, 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型。

2.送交鉴定和分型菌株的要求

1)经过分纯的没有污染的菌株;分离菌株应该用甘油半固体保存;

2)与分离菌株相对应的患者血清,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14~21天采集;

3)与分离菌株相对应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

4)当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EHEC的分离率资料。

附件2:粪便标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方法

包括标本采集和增菌、免疫磁珠富集和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和毒力因子鉴定。

1.粪便标本增菌

1)采集的标本应插入卡里-布莱尔半固体保存培养基中,立即送实验室接种于增菌培养基(EC肉汤+10mg/L新生霉素或Tryptic Soy Broth);

2)增菌培养:增菌液可用添加10mg/L新生霉素的EC肉汤;也可用1/8N 的HCl+0.5%NaCl

溶液,将标本处理30秒后,再用胰大豆胨培养液增菌。

2.免疫磁珠富集方法

1)取下磁板,然后将事先编号的1.5ml离心管置于Dynal MPC-M架上;

2)重新悬浮E.coli O157的Dynal磁珠,直到底部的沉淀消失。吸取抗E.coli O157磁

珠,每管20ul;3)取1ml增菌培养物的标本, 加入管中,然后盖紧管,每加一个样品,都要换新管;

4)颠倒Dynal架几次, 然后在室温条件下, 置于 Dynal MX3样品混合器上,不断轻轻搅动,

以阻止磁珠沉淀,持续时间10分钟(如果没有混合器,可人工混合);

5)将磁板插入到Dynal MPC-M上颠倒支架数次,以浓缩磁珠沉淀到管壁,作用持续3分钟;

6)用配套的开盖器打开试管,小心的吸取悬浮液(包括残留在管盖上的液体),并弃掉(请检查影响产物出现的因素);

7)将磁板从Dynal架取下;

8)加入1ml洗涤缓冲液(PBS—吐温),吸管不要接触小离心管,以免造成样品及缓冲液的交叉污染;然后盖上盖,将Dynal MPC-M架颠倒数次,以重新悬浮磁珠;

9)重复5-8的步骤;

10)重复5-7的步骤;

11)用100微升冲洗缓冲液(PBS-吐温)重新悬浮磁珠细菌混合物。用一个混合器做短暂的混匀。此为富集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菌悬液;

12)将上述菌悬液划线接种于CT-山梨醇麦康凯(C-头孢菌素类抗生素、T-亚碲酸钾)等选择性培养基上,370C培养16~24小时。

3.生化反应、血清学和毒力因子鉴定

1)生化反应鉴定:将疑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菌落进行生化反应。若生化反应特点符合大肠杆菌的鉴定标准,进行血清学鉴定;

2)血清学鉴定:使用O157和H7特异性抗体,使用玻片凝集方法进行鉴定。血清学鉴定为

O157:H7、O157:H-的菌株,进行毒力因子鉴定;

3)毒力因子鉴定:包括对EHEC特异性溶血素基因、志贺毒素1、志贺毒素2、志贺毒素1和2 的变种、EHEC特异性的eae基因的检测。可使用PCR方法进行。所使用的引物,必须是国内或国际公认的、已经发表的引物。在使用PCR方法进行鉴定时,在同一次PCR试验中,必须同时包括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只有在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的PCR试验经过分别是阳性和阴性时,所检测标本的试验结果才具有诊断意义。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检验程序

粪便或其它标本

增菌6小时左右

磁珠浓缩

山梨醇—麦康开

培养基培养18-24小时

可疑菌落

革兰氏生化血清学毒力因子

染色反应鉴定鉴定*

根据结果判定

* 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如用PCR检测SLT1 、SLT2、Hly、EAE的基因

注:1)培养及增菌均在37℃进行;

2)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中应加入适当的抑菌剂;

3)“科玛嘉”培养基加入亚碲酸钾后选择效果更好;

4)在SMAC中加入下列抑制剂的一种均可增加培养基的选择性;

a) 亚碲酸钾2.5mg/l 和先锋霉素类抗生素Cefixime 0.05mg/l;

b) 新生霉素10mg/l;

c) 万古霉素40mg/l;

5)在科玛嘉或S--MAC平板上挑选可疑菌落与O157诊断血清、H7血清或O157单克隆抗体作试探性凝集试验,若不凝集,但临床表现疑为EHEC感染,则应做如下处理。因为个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具有K抗原,应在生化反应确定为大肠杆菌后用生理盐水制备菌悬液,并100℃水浴加热10-15分钟再与O157诊断血清或O157单克隆抗体做凝集试验;

6)当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反应结果均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符合时,才能确认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7)目前许多国家使用的O157和H7特异性抗体与及少数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如美国、法国还有我国自己生产的试剂都与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有交叉反应,因此,用生化试验确定为大肠杆菌是必须的,最为重要的是硫化氢试验。绝大多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在24小时内不能发酵D-山梨醇。但是,也报道了一些能够快速发酵D-山梨醇的菌株;

8)典型大肠杆菌的主要生化反应结果如下:

a)动力试验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硫化氢尿素试验

++++ +/---

b)靛基质甲基红 V-P试验枸橼酸盐苯丙氨酸脱氨酶

++---

c)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氧化酶氰化钾

+/- +/---

附件3:患者血清O157脂多糖和EHEC溶血素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

(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

目的是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患者血清中的O157 LPS和EHEC溶血素特异性抗体。基本原理是将提纯的脂多糖或溶血素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后,通过转移电泳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免疫检测。包括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转移电泳、免疫检测三部分。特点是具有比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步骤为:

1.SDS-PAGE

1)根据所使用电泳槽的玻璃板的尺寸确定所需凝胶的体积。按比例配制14%的分离胶。加入TEMED后聚合马上开始,应立即将凝胶混匀,迅速灌胶。

分离胶成分检测LPS(14%) 检测溶血素(10%) 三蒸水 2.6毫升 4.0毫升

30%丙烯酰胺 4.7毫升 3.3毫升

1.5mol/LTris,pH8.8

2.5毫升 2.5毫升

10%SDS 0.1毫升0.1毫升

尿素 2.4克-------

10%过硫酸铵0.1毫升0.1毫升

TEMED 0.004毫升0.004毫升

总量10毫升10毫升

2)制备浓缩胶其成分为

三蒸水 2.7毫升

30%丙烯酰胺0.67毫升

1.0mol/LTris,pH8.8 0.5毫升

10%SDS 0.04毫升

10%过硫酸铵0.04毫升

TEMED 0.004毫升

总量4毫升

3)在两块玻璃板的间隙灌注分离胶溶液,留出灌注浓缩胶和梳子的空间,在分离胶表面轻轻加盖一层三蒸水,防止氧气扩散进入凝胶抑制聚合。将凝胶垂直放置于室温下,聚合;

4)分离胶聚合后清除覆盖的三蒸水。用滤纸条的边缘吸尽残留液体;

5)按比例配制合适体积的浓缩胶,在已聚合的分离胶上直接灌注浓缩胶溶液,并立即在浓缩胶溶液中插入梳子,小心排尽气泡,将凝胶垂直放置于室温下,令其聚合;

6)在浓缩胶聚合时,将提纯的脂多糖或溶血素 2微升(0.5毫克/毫升)加入等量的2xSDS 凝胶加样缓冲液,100℃加热3分钟;

7)当浓缩胶聚合后,小心拔出梳子,用注射器吸取电泳缓冲液冲洗上样孔,以除去未聚合的丙烯酰胺;

8)按顺序上样,90V恒压电泳3小时,至溴芬兰跑到凝胶边缘。跑好的胶可用于银染检查,也可用于转膜。

2.转移电泳

1)将分离胶从玻璃板上转移到转移缓冲液中浸泡20分钟;

2)严格按照分离胶的大小剪裁一张硝酸纤维素膜和12张滤纸,并浸泡在转移缓冲液中;

3)在电转移仪的底板上铺6层浸湿的滤纸,用玻棒赶出各层之间的气泡;

4)将浸湿的硝酸纤维素膜铺在滤纸上,赶出各层之间的气泡,并做好标记,以待试验结束后判断样品的位置和顺序;

5)将分离胶铺在硝酸纤维素膜上,赶出气泡,在胶上铺6层浸湿的滤纸,赶出气泡。注意不能让上层的滤纸直接接触到凝胶下的硝酸纤维素膜及滤纸,以防短路;

6)盖上转移仪的电极板及外盖,根据凝胶的面积按4毫安/平方厘米计算电流,恒流50分钟(转移时间是根据BIRO-RAD转移仪使用情况提供的,可根据不同的仪器,设置时间);

7)转移完成后,关闭电源,取出硝酸纤维素膜,浸在5%的脱脂奶粉中,室温震荡封闭2小时,或4℃过夜。

3.免疫检测

将封闭好的硝酸纤维素膜按梳子齿的宽度剪成每一个泳道一条,依次编号。

1)每条加入1毫升用PBS稀释的Ⅰ抗,室温震荡2小时,同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2)用2.5 毫升/条 PBST震荡洗涤3次,每次5分钟;

3)加入用1 毫升用PBS稀释的II抗,室温震荡1小时;

4)用2.5 毫升/条PBST震荡洗涤2次,每次5分钟,再用PBS洗涤一次;

5)将膜放入 12毫升显色液中显色,室温震荡15-30分钟,至满意的蓝紫色条带出现为止(初次试验,要随时观察);

6)将膜放入蒸馏水中终止显色反应,照相;

7)只有显色的条带和溶血素的分子量或O157 LPS的条带谱一致时,才有诊断意义。

4.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1)主要试剂 SDS-PAGE

①30%丙烯酰胺 29克丙烯酰胺和1克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溶于60毫升三蒸水,加热至37℃溶解,定容至100毫升,过滤后棕色瓶保存。

②10% SDS 10克SDS溶于90毫升三蒸水,加热至68℃溶解,定容至100毫升。

③10%过硫酸铵将1克过硫酸铵溶于终量为10毫升的三蒸水,分装后,4℃或-20℃保存。

④1.5mol/L Tris ,PH8.8, 三蒸水配制, 过滤。

⑤1.0mol/L Tris ,PH6.8,三蒸水配制, 过滤。

⑥TEMED N,N,N`,N`-四甲基乙二胺。

⑦10X电泳缓冲液 800毫升蒸馏水中加入30.2克Tris,188克甘氨酸,10克SDS,溶解后补齐至1000毫升,使用时10倍稀释。

⑧2×SDS 凝胶加样缓冲液 100mmol/L Tris-HCl (PH6.8)

200mmol/L 二硫苏糖醇(DTT)

4% SDS

0.2% 溴酚兰

20% 甘油

2)转移电泳缓冲液 2.9克甘氨酸、5.8克Tris、0.37克SDS、200毫升甲醇、定容至1000毫升。

3)免疫检测溶液

A PBS 800毫升蒸馏水中加入8gNaCl,0.2gkCl,1.44gNa2HPO4,

0.24gKH2PO4,PH7.2,定容至1000毫升。

B PBST 上述PBS中加入0.05%的Tween 20。

C Ⅰ抗腹泻或肾衰病人血清

D Ⅱ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人IgG,IgM。

E 显色液

A液;10毫升PBS中加入6微升30%双氧水

B液:2毫升冷甲醇中加入6毫克四氯一萘酚

将A、B溶液混匀,现配现用。

4)设备及材料滤纸、硝酸纤维素膜0.45um国产、电泳槽(可使用BIRO-RAD MINI -III)、电转移仪(可使用BIRO-RAD)、稳压电源、摇床、 EHEC溶血素和O157 LPS抗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研究所可提供)。

附件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病例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主要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潜伏期:1~9天,平均5~6天。

出血性肠炎(HC)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鲜血样便、腹部痉挛性疼痛、低烧或不发烧。患者可表现为先水样腹泻,约数小时至1天后转为血性腹泻。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抢救不及时,危及生命。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主要发生在儿童,常出现在腹泻后数天或1~2周后,病例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三大特征。大多数HUS发生在急性腹泻之后,儿童和老人易感。病死率一般在10%,个别可高达50%,约30%幸存者可表现出慢性肾衰、高血压、神经系统损害等后遗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主要发生在成年人,尤其老年人。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包括血尿、蛋白尿、BUN或肌酐升高)、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轻度瘫痪、昏迷、间歇性谵妄),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90天内可有70%的病人死亡。

【实验室检查项目】

a. 采集粪便标本,立即使用免疫磁珠法进行O157:H7或非O157:H7肠出

血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b. 采集血清标本,进行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c. 对可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患者,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

进行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淋巴细胞分类、血清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血红蛋白和尿量检查。

【实验室诊断依据】

有下列情况之一具有实验室确诊意义:

从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非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从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O26:H11、O111等血清型大肠杆菌,经PCR或DNA杂交试验证实具有溶血素基因或志贺样毒素基因;

腹泻病患者恢复期血清抗O157 LPS IgG抗体呈4倍升高;

具有血性便的腹泻患者的急性期血清或恢复期血清,蛋白印记试验证实含有和O157 LPS、EHEC 溶血素、志贺毒素的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病例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有以下表现之一,即为疑似病例:

1) 有鲜血便或鲜血样便的腹泻病例;

2) 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急性肾衰的病例。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例,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粪便中采用免疫磁珠富集法检出病原菌;或恢复期血清O157 LPS IgG抗体呈4倍升高;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EHEC溶血素、或志贺毒

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

在该病流行区,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已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腹泻病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到O157:H7不产生志贺毒素1、志贺毒素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诊断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例(不产毒)。

注:首例病例必须具有实验室确诊证据。本病应与痢疾I型志贺氏菌痢疾、肠套叠、阑尾炎等相鉴别。应使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诊断标准】

1.实验室诊断依据

外周血涂片发现微血管改变(如破碎的、垫圈状或头盔状红细胞);

肾脏损伤,包括血尿、蛋白尿、肌酐升高(13岁以下儿童不低于1.0mg/L, 13岁以上的患者不低于1.5mg/L, 或者比基线高50%以上)、

LDH升高、血胆红素升高、血尿(血红素尿)、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低于

100,000/mm3)。

从粪便标本分离到O157:H7或非O157:H7血清型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含有和O157 LPS、EHEC 溶血素、志贺毒素的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或恢复期血清抗O157 LPS 、EHEC 溶

血素、志贺毒素的特异性IgG呈4倍升高。

注:在病程的某一阶段,上述两种表现可同时存在。在疾病的早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可能正常,甚至高于正常值。如果在急性肠道症状发生7日之后,血小板计数不低于150,000/mm3,应考虑其他诊断。有些HUS患者潜血试验阳性,没有蛋白尿。蛋白尿化验必须在入院3日内进行。有些HUS患者只表现出血小板减少症。有些HUS患者的早期表现可能很轻微。

2.HUS、TTP疑似病例

发病前3周内没有明显的急性腹泻或出血性腹泻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资料诊断为HUS或TTP的急性病例;

在急性腹泻或血性腹泻发生后的3周内发病且诊断为HUS或TTP的急性病例,符合实验室的诊断标准,但是微血管变化还没有得到确实。

3.HUS、TTP确诊病例

具有HUS临床症状的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急性腹泻或出血性腹泻的病史,从粪便标本分离到O157:H7或O157:NM大肠杆菌;

具有HUS临床症状的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急性腹泻或出血性腹泻的病史,虽然没有能够从粪便标本分离到O157:H7或O157:NM大肠杆菌,但蛋白

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含有和O157 LPS、EHEC 溶血素、志贺毒素的分子量一致的

特异性抗体,或恢复期血清抗O157 LPS 、EHEC 溶血素、志贺毒素的特异性IgG

呈4倍升高;

在疫情发生地区和流行期间,发病前3周内有急性腹泻或出血性腹泻的病史,粪便标本O157:H7或O157:NM大肠杆菌的培养阴性,但有HUS或TTP

的临床症状、与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关系的病例。

确诊为HUS的患者,出现发烧、幻觉、抽搐、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出现淤血点或淤血班的患者,可诊断为TTP。

注:HUS和TTP可能是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因此,未提供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发烧为基础诊断TTP 的标准。诊断为腹泻后TTP的病例应该符合HUS的诊断标准。

附件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治疗原则

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殊手段可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治疗。治疗目的是缩短病程、缓解病情、预防HUS和TTP的发生、防止把病原菌传播给密切接触者。采取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1.支持治疗主要用于预防、纠正和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急性腹泻尚未出现脱水者,可应用口服补液(ORS)进行预防脱水治疗,对出现脱水者估计脱水程度后,除应用ORS治疗外,可进行静脉补液。

2.抗菌治疗慎重使用抗生素,禁用氨基甙类药物。绝大多数抗生素可刺激或诱导细菌产生或释放志贺毒素,增加发生HUS的机率。可推荐试用黄连素和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的、经过试验验证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有抑制和促进排泄作用、且不能够刺激志贺毒素产生和释放的乳酸菌微生态制剂。

3.原则上不使用止泻药和抑制肠蠕动的药物。这些药物可延长志贺毒素在肠道的滞留时间。

4.有明显血性粪便的腹泻病患者,应立即住院治疗。没有明显血性粪便的腹泻病患者,应给以输液和细菌制剂。

5.对腹泻超过2天,伴有少尿、鲜血便的患者,应跟踪调查,每日进行血、尿常规和肾功能检验。对患者的家庭成员作尿常规肾功能检验(检测项目见9)。

6.所有求诊的腹泻病患者必须化验下列项目: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小板、尿分析。血化验应至少进行数次。

7.对下列患者要每日进行血、尿化验:在发病早期症状比较严重,有腹泻和腹部痉挛性疼痛的患者;或虽然粪便情况暂时有所好转,但又出现腹泻和腹部疼痛的患者;或仍然有呕吐、头痛的患者;有瘀斑、瘀点、眼结膜黄染、少尿、眼睑水肿、脸色苍白的患者。

8.对疑似二代病例的患者,应该进行粪便标本的病原菌分离、尿化验,有症状者做血化验;潜血试验阳性的患者应住院治疗。

9.临床诊治主要的生物化学检验指标包括: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羟丁酸脱氢酶(HBDH)、C反应蛋白(CRP)、Na、K、 Cl、 Ca、血红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分类、红细胞形态、血凝试验、血型。

二、HUS和TTP的治疗

1、对HUS和TTP治疗的原则是对症治疗、改善病情和降低病死率

1)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2)外周血透析、肾透析、血浆置换、输血和输血小板;

3)控制高血压;

4)对有痉挛、脑膜炎患者抗痉挛、控制脑压;

5)改善和纠正少尿、无尿的症状。

2、注意事项: 要特别警惕具有下列症状患者

1)同时有高血压和血小板减少症状,容易发生出血性脑膜炎;

2)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肉眼可见血尿、BUN>30、血小板在50,000 -100,000之间、 LDH低于1000;

3) BUN 低于30, 但LDH升高(>600)、血小板减少(低于200,00)、淋巴细胞增多、CRP>1.0、蛋白尿、血尿;

4)多次肉眼可见血尿、持续性少尿。

3、外周血透析的指征

血肌酐的突然升高、严重高血压、充血性心功能衰竭;

持续少尿;

伴有电解质异常和少尿的患者。

4、血浆置换的指征

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幻觉、抽搐、麻痹等;

血小板减少。低于50000/ mm3或降低了50%;

LDH低于1000IU/L;

分离血红蛋白 50mg/dl和每6小时降低20%。

附表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专用疫情报告卡

(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使用)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市、区、旗)

病例编码□□□□□□□□□

初报单位(签章)确诊单位(签章):

填报日期:年月日填报日期:年月日

填报人姓名:填报人姓名:

注:病例编号第1-6位为县级国际码,7-9位为病例顺序编号,将编码依次填写在相应栏内,国际码应根据1998年发行的国际码手册填写.举例北京西城区第3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其编号为:110102003

附表2: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标本送检表

(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使用)

地区(市、州、盟)县(市、区、旗)病例编码:□□□□□□□□□

监测方式 1.疑似病例搜索2 哨点监测□

填表说明:(1)采样后送检者须将病例编码标注于送检标本容器的标签上,并于采样后3日内将标本及“送检联”一并送达指定的送检单位;(2)送检单位须在接到标本后一周内完成标本鉴定,并于一周内向报告单位逐级反馈鉴定结果;(3)凡经鉴定病原菌或血清抗体阳性者,送检单位须在12小时内将鉴定结果报送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并同时组派应急小组在24小时内赶赴病例所在地开展病例现场调查。

附表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个案调查表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PCR检测试剂盒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PCR检测试剂盒 PCR快速检测试剂盒 --快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 目前,国内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主要采用国家标准(GB/T)和行业标准(SN/T),该类标准是由传统的分离培养、镜检观察、生化鉴定等实验组成,一般的检测周期在6~8 天,要求检测步骤较多而且精度低,存在着检验周期偏长、工作量大等缺点。临床上对致病菌检测也需要快速得到检测结果,以免延误病情。 针对目前微生物检测的现状,天津生物芯片结合目前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成功开发了基于PCR技术的微生物PCR快速检测试剂盒。样品经过12-24小时增菌后即可进行检测。PCR检测试剂盒中包含DNA提取试剂和检测所需的全部试剂,客户仅需准备好样品即可完成检测。增菌后从收集细菌到检测完成不超过3.5小时,大大缩短客户的检测周期。每种细菌检测试剂盒均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普通PCR两种,客户可以根据实验室配置进行选用。检测敏感度可达1-10cfu/ml。 试剂盒组成: 核酸提取液1ml/支 2支 PCR反应液500μl /支 1支 Taq酶 12μl /支 1支 阳性对照品 100μl /支1支 阴性对照品100μl /支1支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核酸扩增(PCR)检测试剂盒-aap 英文名称: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PCR) diagnostic kit for EHEC aap 【包装规格】 20次/盒 【预期用途】 用于食品、水样、临床样品以及环境样品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aap的检测。 【检验原理】 试剂盒使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aap特异引物,可与样本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基因组的aap基因相应靶位点特异性结合,利用PCR反应达到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aap基因快速检测的目的。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aap特异地区分出来。 【主要组成部分】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组份规格数量贮存温度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与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是指: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二、大肠杆菌是大肠菌群众多细菌的一个种类而已。大肠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三、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 大肠埃希氏菌更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一般包括五种: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埃希氏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一般大小约0.5μ-0.8μm*1.0μm-3.0μm,因生长条件不同,个别菌体可呈近似球状或长丝状。此菌多单独存在或成双,但不呈长链状排列。约有50%左右的菌株具有周生鞭毛而能运动,但多数菌体只有1-4根,一般不超过10根,故菌体动力弱;多数菌株生长有比鞭毛细、短、直且数量多的菌毛,有的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阴性。 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光滑型、粗糙型、粘液型。大肠埃希氏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大肠埃希氏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分解蔗糖因菌株而异,录素酶试验阴性,IMVi试验++--,有些菌株如碱性异型菌群,微产碱,不产气,无动力,易与志贺菌混淆。大肠埃希氏菌的抗原构造主要由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荚膜抗原(K)三部分组成。现巳知有171个O抗原、99个K抗原和56个H抗原。 此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在无芽胞菌中是最强的一种,在室温可存活数周,在土壤、水中存活数月,耐寒力强,但是在30分钟内快速冷冻,将37℃降至4℃的过程,可杀死此菌。加热60℃,30分钟,此菌可灭活。此菌对青霉素有中等抵抗力,对一般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对漂白粉,酚、甲醛等较敏感,水中1ppb氯可杀死此菌。此菌耐胆盐,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煌绿等染料的抑菌作用 三、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本菌为革兰阴性的短杆菌,其抗原结构有3种,即菌体抗原(O抗原)、包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O抗原是血清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故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而由其引起之肠炎称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世界各地广泛存在本菌感染,婴儿腹泻中检出率较高,在成人中亦可呈散在或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新生儿病房及托儿机构可引起交叉感染而发生流行。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一般认为是非致病菌。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O 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致泻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集聚粘附性大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1]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 相互关系 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耐热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简介与预防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简介与预防 本文编者中山健民医院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个变种,引起的疾病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可能发展为血性腹泻,还可能出现发烧和呕吐,潜伏期3至8天,平均为3至4天,大多数病人10天内康复,但是有少数病人的染病可能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威胁患者生命。它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染给人类,这些食物如生的或烹调不彻底的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是在1982年继美利坚合众国的一次该病暴发之后。 一、生长环境 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称为志贺样毒素或类志贺毒素,这是因为它们与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相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 2、一些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为0.95的食物中生长。通过烹调食物,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 3、O157:H7大肠杆菌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最重要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类型;然而在散在病例和暴发中也经常涉及其它血清类型。 二、引起疾病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可能发展为血性腹泻(出血性大肠炎)。还可能出现发烧和呕吐。2、潜伏期3至8天,平均为3至4天。大多数病人10天内康复,但是有少数病人(特别是幼儿和老年人)的染病可能发展为威胁生命的疾病,例如溶血尿毒综合症(HUS)。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特点是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3、据估计10%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例死亡率为3%至5%。总体来说溶血尿毒综合症是幼儿急性肾衰竭的最通常原因。25%的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人可发生神经并发症(例如癫痫发作、中风和昏迷)在大约50%的幸存者中发生通常是轻型的慢性肾病。4、不同年龄组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发病不尽相同,所报病例的最高发病率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美利坚合众国每10万病例中占0.7),63%至85%的病例是由于通过食物感染病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百分比在散在病例(3%-7%)和与暴发相关的病例(20%或更多)之间有所不同。5、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偶然暴发一般存在有散在病例的背景。一些暴发涉及大量病例,例如1996年日本发生的情况,该次暴发与学校午餐中食用污染的萝卜缨有关,造成9451人发病。有关发展中国家这一情况的数据有限,因为没有对这种病菌进行常规监测。 三、感染源头 大多数现有信息均关系到O157:H7血清型,因为从生物化学方面它容易与其它大肠杆菌菌株相区别,这一病菌的贮主看来主要是家畜和其它反刍动物,例如骆驼。它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例如未经烹调或烹煮不透的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向人类传播。2、受粪便污染的水和其它食物以及食物制备期间的交叉污染(与牛肉和其它肉制品、受污染的板面和厨房用具)也将导致感染。涉及O157:H7大肠杆菌暴发的食物包括未煎透的汉堡包、风干肠、未经高温消毒的新鲜苹果酒、酸奶、奶酪和牛奶。3、越来越多的暴发与食用水果和蔬菜(芽苗菜、生菜、凉拌卷心菜、色拉)有关,污染可能是由于种植或处理期间的某一阶段接触到家畜或野生动物的粪便。也从水源(池塘、溪水)、井和水槽中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中文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本文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结构及其致病机理等进行分析描述,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大肠杆菌;致病性;危害;预防 The English 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E.c oli) are usually called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 is found in 1885,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normal bowel flora, that is part of the pathogen. Until the 20th century, realized some special type of escherichia coli serum of people and animals, especially for the infants and young (birds), often cause severe diarrhea and seps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 analysis of reference, the study. Keywords:escherichia coli;The pathogenicity;Hazards;prevent 一、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Coli,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个亚型,EHEC分为157、26、111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被分离出。 一、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它有三种抗原结构,即菌体抗原(又叫O抗原)、包膜抗原(又叫K抗原)和鞭毛抗原(又叫H抗原)。 O抗原是对大肠杆菌进行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大肠杆菌又可被分为5类,即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EHEC包括几种血清型,分为157、26、111。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还包括O26H11、O111及无动力的O157菌株O157NM等。目前不断发现其他型菌株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 EHEC-O157H7为格兰氏染色阴性的、有动力、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没有芽孢、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有荚膜。它对热敏感,最适生长温度为37℃,30-42℃时在肉汤中也生长良好,55℃经60分钟可有部分存活,在75℃水中1分钟可被杀死。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 之鉴别。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低温。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几周甚至几个月,在冰箱内则可长期生存。在酸性果汁(PH为2)中甚至可存活几十天。对氯敏感,在余氯为1mg/l的水中可被杀死。O157∶H7具有含60MD质粒的纤毛,此纤毛能与Henle407细胞粘附。EHEC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SLT有抗原性,可被志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

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30min 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约75%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

大肠杆菌

目录 ? 1 概述 ? 2 分类 ? 3 性状及特点 (1) 原核生物 (2) 形态与染色 (3) 培养特性 (4) 生化反应 (5) 抗原构造 (6) 抵抗力 (7) 异养厌氧型 (8) 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 (9) 鉴别 (10)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 4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2) 病原体 (3) 潜伏期 (4) 所致疾病 ? 5 检查法 (1) 细菌的分离鉴定 (2)卫生细菌学检查 ? 6 治疗方法 ?7传播途径 ?8 预防方法

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1885年由Escherich发现,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技术上,大肠菌群被定义为所有好氧或兼性好氧。 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1. 大肠杆菌性状及特点 (1)原核生物 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单个菌体的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3)代谢类型 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4)菌落特性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抗性 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为荚脂多糖抗原。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种。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疾病名: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英文名: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缩写: 别名: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肠侵袭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ICD号:A48.8 分类:感染内科 概述: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 流行病学:主要在大儿童及成人中致病。新生儿对此菌易感性差。至今未有在小婴儿中暴发的报道。曾有在学校、部队、社团及医院内流行的情况,但较多为散发病例。 病因:由EI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IEC是1967年从“痢疾”病人大便中分离获得的一组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EIEC与志贺菌有类似的生化特性,无动力,对乳糖不发酵或发酵缓慢,有共同抗原,均为侵袭性致病菌,也称痢疾样大肠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性反应。要注意对两者进行鉴别,鉴别培养基有枸橼酸盐培养基、醋酸钠培养基。常见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 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产生肠毒素,主要侵犯结肠,形成肠壁溃疡。致病毒力强,只要10~100个细菌即可发病。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因接触传播,形成散发病例。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发病机制:EIEC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引起腹泻。临床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临床表现类似菌痢。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从市售食品、进口食品、家畜家禽、腹泻病患者等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确保早期发现、及时报告疫情,以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制定此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早期发现疫情; 2.动态观察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及疾病流行趋势; 3.评价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 1.1鲜血便或鲜血样便(血便相混)的腹泻病例; 1.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以少尿或无尿为先驱症状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附件4)的病例。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例,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2.1用免疫磁珠法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出产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附件2);或恢复期血清O157 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附件3); 2.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2.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 3.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 3.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1.监测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情况,针对疫情的流行特征开展以病例监测为主、疑似病例搜索为重点的病例监测工作,必要时开展对外环境、动物宿主(家畜、家禽)及食品的专题调查。在确认发生暴发或流行的疫区,或疫情可能波及的地区除重点开展病例监测外,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环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的综合性监测。 2.监测范围与监测点的确定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 (试行)2005-8-15 一、前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HUS 和TT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 1.疑似病例标准 (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 (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 (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

大肠杆菌及其检验

大肠杆菌及其检验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简介: 大肠埃希氏菌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并且大肠杆菌株ATCC 11775是该属的模式菌种。 附:肠杆菌科各属 大肠杆菌的不同菌株间DNA相关性为80%,而与同科的志贺氏菌属(除鲍氏志贺氏菌外)的DNA相关性可达80-87%。 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 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附:有动力是什么意思?请看动力试验。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什么意思?请看革兰氏染色介绍。 大肠杆菌扫描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透射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分裂照片 最新: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照片 ?培养特性 由于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 15-46℃。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

(1)光滑型: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有光泽、湿润、光滑、呈灰色,在生理盐水中容易分散。 (2)粗糙型:菌落扁平、干涩、边缘不整齐,易在生理盐水中自凝。 (3)粘液型:常为含有荚膜的菌株。 此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附:菌落形态有什么用处?菌落形态学 生化反应 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 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抗原构造 比较复杂,主要由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夹膜K抗原组成。 ?抵抗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致泻性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 外感染。 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enterovirulent E. coli )。 一般包括四种: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是一种罕见血清型细菌,因其能产生志贺样毒素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为3-8天,平均为3-4天。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绞痛和腹泻,常为血便样腹泻,呕吐。多数病人5-7天内好转,病例中有25%-30%出现如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并发症,发展到这一严重综合征的平均时间是出现腹泻症状后一周左右。 患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已丧失肾功能,必须接受透析治疗。重症患者中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现出神经系统紊乱症状,焦躁不安,有语言障碍或出现癫痫病般的抽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这次疫情不同寻常之处是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受感染的成年人比例特别高(18岁或18岁以上的人占89%),尤其是妇女患者(68%的溶血性尿毒症患者、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患者58.8%为女性),而不是幼童和老人等通常的高危人群。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最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致病菌是包含两种不同菌种基因的新型病菌,是由两种不同大肠杆菌基因结合的突变体,以前从未被发现过. 6月2日,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公开了对欧洲近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原的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的结果,确认这种大肠杆菌聚合了至少两种大肠杆菌的致病特性。 中德科学家联合对本次流行的病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种O104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与2002年从中非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55989菌株的同源性超过93%,同时它还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毒力相关质粒,这可能与该菌株强毒性和重症感染有关。 造成本次疫情的菌株是O104:H4血清型的大肠杆菌的一个变种。该种“杂种克隆”聚合了肠聚集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特性。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此次暴发的大肠杆菌是否含有已被发现的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初步分析结果只确定了Stx2基因的存在,而其他典型志贺毒素基因如Stx1,eae,ehx缺失。暂未发现有其他毒力基因。Stx2基因编码志贺毒素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并可能与出血性肠炎及溶血性尿毒症的致病性有关。 此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该菌株携带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及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目前又新发现5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头孢菌素、单酰胺菌素、青霉素和链霉素、萘啶酮酸类抗生素,使得该菌株对至少8种抗生素可能产生耐性。该菌株对carbapenems(卡巴配能类)ciprofloxacin(环丙沙星)敏感。 5.8日德国爆发,曲线图如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试行)010625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 (试行) 一、前言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HUS和TTP 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

1.疑似病例标准 (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 (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 (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 (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生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标准 (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 (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肠道感染细菌简述

第11章肠道感染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肠道杆菌所没有的一种抗原是 A. M抗原 B. H抗原 C. O抗原 D. K抗原 E. Vi抗原 2. 关于肠杆菌科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 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 C. 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3. 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 A. 是否发酵葡萄糖 B. 是否分解乳糖 C. 是否具有鞭毛 D. 是否具有菌毛 E. 是否具有芽胞 4. 大肠杆菌IMViC试验结果应是; A. +、—、+、— B. —、+、—、+ C. +、+、—、— D.—、—、+、+ E.+、—、—、— 5. 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 痢疾志贺菌 B. 福氏志贺菌 C. 鲍氏志贺菌 D. 宋氏志贺菌 E. 以上都不是 6. 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变异 E.对外界抵抗力变异 7. 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肠道杆菌是A.沙门菌的某些菌株

B.志贺菌的某些菌株 C.埃希菌的某些菌株 D.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 E.克雷伯菌的某些菌株 8.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产生H2S+++,动力试验+、尿素酶试验-,可能是下列肠道菌中的 A.大肠埃希菌 B.伤寒沙门菌 C.志贺菌 D.变形杆菌 E.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杆菌) 9. 主要流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是 A. O6 B. O25 C. O157 D. O111 E. O158 10. 关于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致病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潜伏期,可在肠系膜淋巴结繁殖 B. 不引起菌血症 C. 发病2周内没有第二次菌血症 D. 不侵犯肝、脾、肾等器官 E. 患病后机体获得的免疫力不强 11. 志贺菌属常引起: A. 阿米巴痢疾 B. 细菌性痢疾 C. 慢性肠炎 D. 假膜性肠炎 E. 肠热症 12. 机体抗伤寒的免疫主要依赖于 A. 体液免疫 B. 补体的作用 C.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抗生素的使用 E. 细胞免疫 13. 肠热症病人发病1周内,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方法是 A. 尿培养 B. 血培养 C. 粪便培养 D. 痰培养 E. 胆汁培养 14. 疑为肠热症的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什么时期采血样最好 A. 发病第1周 B. 发病第2周 C. 发病第3周 D. 发病第4周 E. 疾病恢复期 15. 肠热症并发症之一是肠穿孔,其原因是 A. 细菌的直接作用 B. 肠梗阻所致 C. 肠壁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

大肠杆菌

第九章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内杆菌,常随人与动物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中。 肠道杆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分类尚未完全统一,过去主要依据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进行分类。近十多年来,应用DNA同源性研究、抗生素敏感谱、种和型特异性噬菌体,以及电子计算机分析技术等,使其分类日趋合理。目前肠杆菌科至少有25个菌属,90个以上菌种、生化群和血清群,其中与医学关系较密切者见表。 表9-1 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细菌 属代表种致病性埃希氏菌属 (Escherichia)大肠埃希氏菌 (E.coli) 肠道外感染, 急性腹泻志贺氏菌属 (Shigella)痢疾志贺氏菌 (Sh.dysenteriae) 细菌性痢疾爱德华氏菌属 (Edwardsiella)迟纯爱德华氏菌 (E.tarda) 蛇类等血动物的正常肠道寄居菌,偶见于健康人或腹泻者粪便内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伤寒沙门氏菌 (S.typhi) 肠热症、急性肠炎、败血症枸橼酸杆菌属 (Citrobacter) 弗劳地氏枸橼酸杆菌

(C.freundii) 条件致病菌,引起继发性感染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肺炎克雷伯氏菌 (K.pneumoniae) 肺炎,泌尿系、创伤感染 败血症等肠杆菌属 (Enterobacter) 产气杆菌 (E.aerogenes) 很少引起原发性感染哈夫尼亚菌属 (Hafnia) 蜂窝啥夫尼亚菌 (H.alvei) 对人无致病性沙雷氏菌属 (Serrati) 粘质沙雷氏菌 (S.marcescens) 条件致病菌,引起泌尿系, 呼吸道及创伤感染变形杆菌属 (Proteus) 普通变形杆菌 (P.vulgaris) 食物中毒,泌尿系、呼吸道感染 等耶尔森氏菌属 (Yersinia) 鼠疫耶尔森氏菌 (Y.pestis) 鼠疫欧文氏菌属 (Erwinia) 草原居民欧文氏菌 (E.herbicola) 植物寄生菌,曾从人体肠道及化脓扁桃体中分离到

卫生部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卫生部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 预案(试行) 【法规类别】传染病防治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2.04.24 【实施日期】2002.04.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卫生部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2002年4月24日) 一、前言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HUS和TT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

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 1.疑似病例标准 (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 (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 (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